我的母亲老舍精编教案

《我的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抒情散文的写法,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及情感。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成语积累

由轮到的学生上台带领大家积累三个成语,讲一个成语故事。

(二)、新课

1、导语: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回忆母亲的散文。

介绍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老舍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红卫兵的毒打和凌辱,不久他被发现自杀于北京太平湖,当时老舍家在灯市口附近,距离太平湖很远,离老舍家近的有什刹海,后海等等,为什么他舍近求远将最后的归宿选在太平湖呢?

老舍的儿子舒乙后来提供了一个答案:舒乙在父亲去世后有一天打开一张北京老地图,竟一下子找到了答案,太平湖和老舍母亲晚年的住地观音庵胡同很近,舒乙明白了原来父亲是找自己老母亲去了,舒乙的答案是否正确,难以确认,但老舍对自己的母亲感情深厚,却毫无疑问。 老舍特别孝爱的母亲是什么样一个人?她对老舍有什么样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的散文《我的母亲》,去感受老舍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3、字词(齐读板书字词)

廿(niàn),意为二十。 一撮土(cuō) 惦念(惦念)

4、感知课文的同时,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并找到课文先后六次提到了母亲对我的影响: 作者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来组织材料。找出文中表现时间顺序的语句,就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和内容了。

明确:母亲生在农家→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生我时,母亲已有四十一岁→我一岁半→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在她70大寿的那一天→母亲已去世一年。

第1~2段:母亲的家庭背景

第3~6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

第7~10段:母亲的勤俭、朴实、热情好客

第11~12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

第13~14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

第15~16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第17段:儿子对母亲的感谢,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5、课文先后六次提到了母亲对我的影响:

①第9自然段:从母亲那儿,“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②第10自然段:养成了“好客的习性”;

③第11自然段:“她最会吃亏”,“她宁可吃亏,不斗气”;

④第12自然段:“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

⑤第12自然段:“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⑥第12自然段: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7、重点分析13段中的细节描写的运用,从中体会母亲对子女的爱。

首先:齐读此段,要充满感情。

第二步:第13节从哪三件事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第三步:找出第二、三件事中的细节描写,并体会它所体现出的感情。

“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

一笑、一楞、一叹(抓住母亲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描写)

“她楞住了”写出了母亲听说儿子还须辞母返校时感到突然的神态,表现了母亲的爱子情深。 “母亲笑了”写出了母亲看到儿子在除夕夜请假回家看望她,深感欣慰的神态。

“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写出了母亲不舍得让儿子走,但又明白事理,虽依依不舍却不曾挽留,对儿子体谅及对他工作的支持,表现了母亲爱子情深。

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8、情感体验,欣赏感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面容,当我们喝着母亲为我们煲好的汤,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她们的心、她们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的感觉到。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多少涌动的心血。

练习与思考

一、

1. cuō 2. niàn 3.chēng 4. Diàn

二、

1. “终年”一词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辛劳着,年复一年地忙碌着,把家维持得好好的,自己却得不到休息。作者反复强调‘终年”,正是突出了母亲任劳任怨、勤劳质朴的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2.“这里”具体指的是“我”跟着母亲与三姐做事。这些习惯指的是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3. 文中连用四个“怕”,是因为我接到家信时担心与害怕有不祥的消息,是急切地盼望家信与迟疑着打开家信的心理矛盾的体现。

“失了根的花草”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失了根的花草”在文中的意思是没有了母亲的孩子。三、

第一问:主要写了“缝洗衣服”、“收拾家务”、“款待客人”、“善待姑母”、“保护儿女”,、 “筹款上学”、“三姐出嫁”、“送我返校”等事。

第二问:分别写出了母亲认真、诚实、善良、热清、宽厚、坚韧等思想性格。

第三问:勤俭诚实;任劳任怨;爱花爱家爱清洁;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宁可吃亏,不斗气;在灾难面前有着保护儿女的铮铮硬骨;为了子女的前程,不辞辛劳;深明大义,把对子女的爱深深地藏在心底等。

四、

1. “含泪”两字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依依不舍之情。

2. 写出了母亲欣喜万分而又百感交集的感情。

3. 写母亲对三姐出嫁的依依不舍,但又不能耽误女儿青春的心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三姐深深的爱。

4. ‘“笑”、“愣”、“叹”、“递”逼真地写出了母亲细微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了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一个“笑”字,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愣”一“叹”写出了母亲失望而无奈的心理。“去吧小子!”,写出了母亲的深明大义和无尽的爱意。

五、略。学生只要举例说出母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身教言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即可。

补充:鉴赏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

《我的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抒情散文的写法,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及情感。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成语积累

由轮到的学生上台带领大家积累三个成语,讲一个成语故事。

(二)、新课

1、导语: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回忆母亲的散文。

介绍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老舍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红卫兵的毒打和凌辱,不久他被发现自杀于北京太平湖,当时老舍家在灯市口附近,距离太平湖很远,离老舍家近的有什刹海,后海等等,为什么他舍近求远将最后的归宿选在太平湖呢?

老舍的儿子舒乙后来提供了一个答案:舒乙在父亲去世后有一天打开一张北京老地图,竟一下子找到了答案,太平湖和老舍母亲晚年的住地观音庵胡同很近,舒乙明白了原来父亲是找自己老母亲去了,舒乙的答案是否正确,难以确认,但老舍对自己的母亲感情深厚,却毫无疑问。 老舍特别孝爱的母亲是什么样一个人?她对老舍有什么样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的散文《我的母亲》,去感受老舍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3、字词(齐读板书字词)

廿(niàn),意为二十。 一撮土(cuō) 惦念(惦念)

4、感知课文的同时,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并找到课文先后六次提到了母亲对我的影响: 作者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来组织材料。找出文中表现时间顺序的语句,就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和内容了。

明确:母亲生在农家→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生我时,母亲已有四十一岁→我一岁半→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在她70大寿的那一天→母亲已去世一年。

第1~2段:母亲的家庭背景

第3~6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

第7~10段:母亲的勤俭、朴实、热情好客

第11~12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

第13~14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

第15~16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第17段:儿子对母亲的感谢,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5、课文先后六次提到了母亲对我的影响:

①第9自然段:从母亲那儿,“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②第10自然段:养成了“好客的习性”;

③第11自然段:“她最会吃亏”,“她宁可吃亏,不斗气”;

④第12自然段:“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

⑤第12自然段:“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⑥第12自然段: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7、重点分析13段中的细节描写的运用,从中体会母亲对子女的爱。

首先:齐读此段,要充满感情。

第二步:第13节从哪三件事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第三步:找出第二、三件事中的细节描写,并体会它所体现出的感情。

“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

一笑、一楞、一叹(抓住母亲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描写)

“她楞住了”写出了母亲听说儿子还须辞母返校时感到突然的神态,表现了母亲的爱子情深。 “母亲笑了”写出了母亲看到儿子在除夕夜请假回家看望她,深感欣慰的神态。

“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写出了母亲不舍得让儿子走,但又明白事理,虽依依不舍却不曾挽留,对儿子体谅及对他工作的支持,表现了母亲爱子情深。

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8、情感体验,欣赏感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面容,当我们喝着母亲为我们煲好的汤,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她们的心、她们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的感觉到。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多少涌动的心血。

练习与思考

一、

1. cuō 2. niàn 3.chēng 4. Diàn

二、

1. “终年”一词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辛劳着,年复一年地忙碌着,把家维持得好好的,自己却得不到休息。作者反复强调‘终年”,正是突出了母亲任劳任怨、勤劳质朴的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2.“这里”具体指的是“我”跟着母亲与三姐做事。这些习惯指的是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3. 文中连用四个“怕”,是因为我接到家信时担心与害怕有不祥的消息,是急切地盼望家信与迟疑着打开家信的心理矛盾的体现。

“失了根的花草”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失了根的花草”在文中的意思是没有了母亲的孩子。三、

第一问:主要写了“缝洗衣服”、“收拾家务”、“款待客人”、“善待姑母”、“保护儿女”,、 “筹款上学”、“三姐出嫁”、“送我返校”等事。

第二问:分别写出了母亲认真、诚实、善良、热清、宽厚、坚韧等思想性格。

第三问:勤俭诚实;任劳任怨;爱花爱家爱清洁;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宁可吃亏,不斗气;在灾难面前有着保护儿女的铮铮硬骨;为了子女的前程,不辞辛劳;深明大义,把对子女的爱深深地藏在心底等。

四、

1. “含泪”两字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依依不舍之情。

2. 写出了母亲欣喜万分而又百感交集的感情。

3. 写母亲对三姐出嫁的依依不舍,但又不能耽误女儿青春的心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三姐深深的爱。

4. ‘“笑”、“愣”、“叹”、“递”逼真地写出了母亲细微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了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一个“笑”字,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愣”一“叹”写出了母亲失望而无奈的心理。“去吧小子!”,写出了母亲的深明大义和无尽的爱意。

五、略。学生只要举例说出母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身教言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即可。

补充:鉴赏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


相关内容

  •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学案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学案 教学参考 1016 0926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学案 Ⅰ.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赏析] 该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国家早日统一的愿望.前两句写黄河 ...

  •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完整版
  •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 ...

  •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湘夫人]精编教案
  • <湘夫人>教案 教学参考 0911 1659 <湘夫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 ...

  • 八上[想北平]优秀教案
  • 八上<想北平>优秀教案 <想北平>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 ...

  • 名师工作室WORD版描写鲜花.星空湖水的词语(精编教案)
  • 描写鲜花的词语: 含苞欲放 含苞待放 竞相开放 百花齐放 百花盛开 百花争妍 争齐斗艳 桃李争艳 桃红李白 红白相间 红花叶绿 交相辉映 浓淡相宜 万紫千红 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五彩斑斓 瑰丽多采 鲜艳夺目 各呈异彩 繁华似锦 流光异彩 冰清玉洁 洁白无暇 迎风摇曳 亭亭玉立 漫山遍野 -- 描写星 ...

  • 四年级语文上册母鸡教案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四年级 上册 16* 母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有要求会认的生字7个,其中"怨.侮.绩.凄"的读音要注意读准确.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 ...

  • 1我的母亲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
  • 一.我的母亲 老舍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 ...

  •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过秦论]同步练习(附答案)
  • <过秦论>同步练习(附答案) 古诗鉴赏 0316 1933 <过秦论>同步练习(附答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词从意义上看不同于另外三项的是[ ] A.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B.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C.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 ...

  • 最新审定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故乡的河]第一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精编)
  • <故乡的河>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做到准确.流利. 2.了解作者小时候生活在浉河边的有趣经历,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3. 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小时候生活在浉河边的有趣经历,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