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一些新型网络技术的出现,为人们获取信息及内容提供了多形式、多渠道、多样化的形式。关注移动互联网络技术,了解去现状,探讨其发展方向,无疑对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对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并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研究热点,以后的研究方向和目标等进行重点探讨,并对有望取得突破进展的相关研究领域给予相应指导,以供参考。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29.5 在这个信息产业高度发展的时代,单个移动终端或固定终端连接到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对于运动子网络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比如,航天飞行器、航行轮船、移动火车、移动汽车等运动物体上的移动终端与网络,主要就是利用互联网上的运动,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得到信息,所以,对移动网络、无线路由、移动IP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IPv4已经逐渐被IPv6所代替,在此形势下,研究IPv6移动网络、移动技术、路由器成为了目前的主要任务。 1 移动互联网研究现状 在早期移动互联网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中,以下几个方面为其主要研究内容:一九九一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ohn loanrIidis等人提出了Columbia Mobile IP概念,主要就是选取了IP in IP隧道封包与虚拟移动子网的方法,此后他又对Columbia Mobile IP的相关设计方法和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完善。随后Sony公司的以FumioTerqoka为代表提出移动节点协议,级将IP虚拟化。后来,IBM的Y.Rekhter和C.Perkins通过IP协议的松散源路径也进行了移动节点协议的设计,直到一九九四年,C.Perkins和A.Myles对以上三种移动节点协议的结合,形成了新的协议,即MIP,并且目前Mobile IP中RFC3344协议是由IETF发展而来。一九九六年相继公布了IPv4主机移动的支持协议规范,是对移动IP前期的一些研究成果的初步总结,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于二零零三年,RFC2002被新规范RFC3344所代替。 除此之外,对于IP移动路由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IETF还专门设计了切换优化工作组和移动IPv6信令、网络规模移动工作组、IPv6移动工作组以及IPv4移动工作组四个工作组对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协议标准化工作进行专门负责。鉴于IPv6即将成为IP网络的未来趋势,如何在IPv6中合理运用IPv4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了改进协议设计的重要研究内容。 2 面临问题 2.1 新型移动互联网络需要更为先进的理论与协议的支撑。数据通信是传统互联网络的最初设计,其网络理论与协议均符合互联网发展的需求,并且网络拓扑结构比较固定。随着移动互联网对路由理论与协议适应性、服务质量、可靠性、变化性等方面要求的提高,其需要负责的业务如语音、视频、数据也越发广泛。最长前缀匹配原则的路由IP包是传统的路由协议的基础,若运动主体的位置改变,IP包将会出现错误投递,将位置移动之后,如果源地址不应用目前网络拓扑允许的地址,在过滤作用的干扰下,运动主体发送的IP包将无法在网络中进行传输。即使解决了源地址的过滤干扰,但是因为网络IP地址与端口号的通信识别,也可能会出现通信阻断的情况。在此条件下,传统的路由协议与理论更不能胜任。 2.2 移动互联网络自身特点需要研究全新的路由协议与理论。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网络技术与理论,移动互联网络的接入方式、链路形式、通信与应用模式、拓扑结构等方面在固定网络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移动互联网的拓扑结构比较不稳,并且承载的无线链路也比较多。某段网络前缀意义上任意一个子网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受到物理范围的制约,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运动主体。所以,需要根据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特点与网络结构天那就新的协议与理论,而不能一味的照抄照搬现有的理论与研究成果。 2.3 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需要对运动网络动态连接的支持。IETF给出了IP协议RFC3344,此设计是在IPv4网络的基础上得出的,主要是为了实现互联网的移动性。为了有效防范IPv4移动网络在路由效率、地址、安全性等方面出现一些不足,在IPv6协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移动IPv6,除此之外,提出了一些标准与草案。在这两部分中均采用了代理技术和隧道技术,是有效解决终端运动的典型方案,无法达到整个网络动态的要求。通过移动IP的运用,在各运动子网中设立了相应的主机路由,如果忽视了运动主体的集合,必然造成一定的资源损失,在一些通信安全和电子兼容要求较为严格的场所是不允许这样做的。因为移动IP的拓扑结构相对稳定,只要对传统互联网进行拓展,不会影响现有的RIP、BGP等协议。但是,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就是网络的动态变化。子网动态与终端集合的变化一直到网络连接,变革上述路由协议与理论成为必然。 2.4 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的研究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设计互联网的时候,用于在运动子网或主机集合与互联网之间的分组路由机制与理论、连接运动子网与主机集合到互联网的无线技术以及应用运动子网或主机集合的有线和无线传输技术为一般需要考虑的几个基本因素。实际上,第一要素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并且有相关的技术基础支撑,第二要素可以通过IEEE802.16x、新一代蜂窝移动无线传输技术等无线广域网络解决,以蓝牙为代表的无线局域网以及IEEE802.11x系列的无线传播技术能够解决第三要素。 3 发展趋势 3.1 建立健全移动互联网路由协议的算法和理论。对移动互联网中的运动主体组成形式和运动行为方式复杂性展开研究,分析如何使路由协议达到网络扩展需求,实现网络路由技术和理论的改进,同时保证动态变化网络无论在有基础支撑网还是无基础支撑网环境的条件下,建立健全移动互联网路由协议的高效算法和理论。 对网络运动主体动态的研究,不仅包含主机,还包括某个前缀限定子网络或由众多主机组成的集合,前提是这些主体位置相对比较稳定。频繁高速变化的拓扑关系将对网络流量分布和路由策略实施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还会出现服务器资源的大量损耗。运动主体组成形式和运动行为方式的复杂多变性也会对路由协议的处理能力提高更多的要求,不仅要对子网意义上的动态拓扑路由进行管理,还要对子网主机运动进行处理。因此,为了实现路由协议的有效设计,根据动态变化网络的特点,对目前路由技术和协议中存在的不足展开归纳,同时对运动模型进行分析,在对运动主体结构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到动态环境下路由协议和理论设计的要求。 3.2 建立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描述理论和方法。在网络动态分布、大规模变化、拓扑频率高的环境下,结合运动主体组成形式和运动行为方式的特点,对运动主体的系统结构、运动模型、分配策略、地址管理等内容进行研究,是保证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在建立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描述理论和方法时,一定要达到以下要求:首先,其理论和方法一定要保证网络拓扑动态复杂高速变化的特点体现出来,使之能够与运动主体拓扑复杂性相符合。其次,一定要充分考虑网络动态变化特点,对网络动态变化的路由协议具有针对性的启发式。再次,在拓扑描述方式上新的理论应对传统网络前缀有一定的兼容性。此外,因为IPv6的地址资源非常丰富,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结构性特点,可以对互联网新协议版本下的管理理论和地址分配进行重点研究。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分析移动互联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移动互联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相信在不断的探讨与实践中。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红波,孙炜.移动互联技术下的内容生产与模式浅探[J].中国传媒科技,2010(09). [2]袁洪伟,胡修林,张蕴玉.移动IP及其信息安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01). [3]陆小华.最超越想象的变革将基于移动互联――新媒体变革取向漫谈之四[J].新闻记者,2011(04). 作者简介:李强,工学学士,工程师,研究方向:软件开发、网络及信息安全、IT治理。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中心支行,江苏苏州 215000
摘 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一些新型网络技术的出现,为人们获取信息及内容提供了多形式、多渠道、多样化的形式。关注移动互联网络技术,了解去现状,探讨其发展方向,无疑对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对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并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研究热点,以后的研究方向和目标等进行重点探讨,并对有望取得突破进展的相关研究领域给予相应指导,以供参考。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29.5 在这个信息产业高度发展的时代,单个移动终端或固定终端连接到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对于运动子网络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比如,航天飞行器、航行轮船、移动火车、移动汽车等运动物体上的移动终端与网络,主要就是利用互联网上的运动,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得到信息,所以,对移动网络、无线路由、移动IP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IPv4已经逐渐被IPv6所代替,在此形势下,研究IPv6移动网络、移动技术、路由器成为了目前的主要任务。 1 移动互联网研究现状 在早期移动互联网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中,以下几个方面为其主要研究内容:一九九一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ohn loanrIidis等人提出了Columbia Mobile IP概念,主要就是选取了IP in IP隧道封包与虚拟移动子网的方法,此后他又对Columbia Mobile IP的相关设计方法和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完善。随后Sony公司的以FumioTerqoka为代表提出移动节点协议,级将IP虚拟化。后来,IBM的Y.Rekhter和C.Perkins通过IP协议的松散源路径也进行了移动节点协议的设计,直到一九九四年,C.Perkins和A.Myles对以上三种移动节点协议的结合,形成了新的协议,即MIP,并且目前Mobile IP中RFC3344协议是由IETF发展而来。一九九六年相继公布了IPv4主机移动的支持协议规范,是对移动IP前期的一些研究成果的初步总结,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于二零零三年,RFC2002被新规范RFC3344所代替。 除此之外,对于IP移动路由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IETF还专门设计了切换优化工作组和移动IPv6信令、网络规模移动工作组、IPv6移动工作组以及IPv4移动工作组四个工作组对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协议标准化工作进行专门负责。鉴于IPv6即将成为IP网络的未来趋势,如何在IPv6中合理运用IPv4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了改进协议设计的重要研究内容。 2 面临问题 2.1 新型移动互联网络需要更为先进的理论与协议的支撑。数据通信是传统互联网络的最初设计,其网络理论与协议均符合互联网发展的需求,并且网络拓扑结构比较固定。随着移动互联网对路由理论与协议适应性、服务质量、可靠性、变化性等方面要求的提高,其需要负责的业务如语音、视频、数据也越发广泛。最长前缀匹配原则的路由IP包是传统的路由协议的基础,若运动主体的位置改变,IP包将会出现错误投递,将位置移动之后,如果源地址不应用目前网络拓扑允许的地址,在过滤作用的干扰下,运动主体发送的IP包将无法在网络中进行传输。即使解决了源地址的过滤干扰,但是因为网络IP地址与端口号的通信识别,也可能会出现通信阻断的情况。在此条件下,传统的路由协议与理论更不能胜任。 2.2 移动互联网络自身特点需要研究全新的路由协议与理论。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网络技术与理论,移动互联网络的接入方式、链路形式、通信与应用模式、拓扑结构等方面在固定网络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移动互联网的拓扑结构比较不稳,并且承载的无线链路也比较多。某段网络前缀意义上任意一个子网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受到物理范围的制约,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运动主体。所以,需要根据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特点与网络结构天那就新的协议与理论,而不能一味的照抄照搬现有的理论与研究成果。 2.3 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需要对运动网络动态连接的支持。IETF给出了IP协议RFC3344,此设计是在IPv4网络的基础上得出的,主要是为了实现互联网的移动性。为了有效防范IPv4移动网络在路由效率、地址、安全性等方面出现一些不足,在IPv6协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移动IPv6,除此之外,提出了一些标准与草案。在这两部分中均采用了代理技术和隧道技术,是有效解决终端运动的典型方案,无法达到整个网络动态的要求。通过移动IP的运用,在各运动子网中设立了相应的主机路由,如果忽视了运动主体的集合,必然造成一定的资源损失,在一些通信安全和电子兼容要求较为严格的场所是不允许这样做的。因为移动IP的拓扑结构相对稳定,只要对传统互联网进行拓展,不会影响现有的RIP、BGP等协议。但是,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就是网络的动态变化。子网动态与终端集合的变化一直到网络连接,变革上述路由协议与理论成为必然。 2.4 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的研究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设计互联网的时候,用于在运动子网或主机集合与互联网之间的分组路由机制与理论、连接运动子网与主机集合到互联网的无线技术以及应用运动子网或主机集合的有线和无线传输技术为一般需要考虑的几个基本因素。实际上,第一要素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并且有相关的技术基础支撑,第二要素可以通过IEEE802.16x、新一代蜂窝移动无线传输技术等无线广域网络解决,以蓝牙为代表的无线局域网以及IEEE802.11x系列的无线传播技术能够解决第三要素。 3 发展趋势 3.1 建立健全移动互联网路由协议的算法和理论。对移动互联网中的运动主体组成形式和运动行为方式复杂性展开研究,分析如何使路由协议达到网络扩展需求,实现网络路由技术和理论的改进,同时保证动态变化网络无论在有基础支撑网还是无基础支撑网环境的条件下,建立健全移动互联网路由协议的高效算法和理论。 对网络运动主体动态的研究,不仅包含主机,还包括某个前缀限定子网络或由众多主机组成的集合,前提是这些主体位置相对比较稳定。频繁高速变化的拓扑关系将对网络流量分布和路由策略实施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还会出现服务器资源的大量损耗。运动主体组成形式和运动行为方式的复杂多变性也会对路由协议的处理能力提高更多的要求,不仅要对子网意义上的动态拓扑路由进行管理,还要对子网主机运动进行处理。因此,为了实现路由协议的有效设计,根据动态变化网络的特点,对目前路由技术和协议中存在的不足展开归纳,同时对运动模型进行分析,在对运动主体结构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到动态环境下路由协议和理论设计的要求。 3.2 建立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描述理论和方法。在网络动态分布、大规模变化、拓扑频率高的环境下,结合运动主体组成形式和运动行为方式的特点,对运动主体的系统结构、运动模型、分配策略、地址管理等内容进行研究,是保证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在建立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描述理论和方法时,一定要达到以下要求:首先,其理论和方法一定要保证网络拓扑动态复杂高速变化的特点体现出来,使之能够与运动主体拓扑复杂性相符合。其次,一定要充分考虑网络动态变化特点,对网络动态变化的路由协议具有针对性的启发式。再次,在拓扑描述方式上新的理论应对传统网络前缀有一定的兼容性。此外,因为IPv6的地址资源非常丰富,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结构性特点,可以对互联网新协议版本下的管理理论和地址分配进行重点研究。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分析移动互联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移动互联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相信在不断的探讨与实践中。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红波,孙炜.移动互联技术下的内容生产与模式浅探[J].中国传媒科技,2010(09). [2]袁洪伟,胡修林,张蕴玉.移动IP及其信息安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01). [3]陆小华.最超越想象的变革将基于移动互联――新媒体变革取向漫谈之四[J].新闻记者,2011(04). 作者简介:李强,工学学士,工程师,研究方向:软件开发、网络及信息安全、IT治理。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中心支行,江苏苏州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