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植物向性运动的概念及意义。

②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③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实验并预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及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培养学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②关注生活细节,养成严谨细心的科学研究习惯。

二、教学重点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难点

1、植物向光性的机制。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言:1、请同学们观看这幅向着窗户生长的盆景图,想到了什么诗词?(回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红杏出墙”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讨论,是外界什么诱惑使这“红杏”探出脑袋,向外张望?这是植物的什么现象?

通过展示一些植物向光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红杏出墙是植物的向光性,那继续提问“红杏出墙对她的生活有什么好处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常见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新课讲授:

一、植物向性运动:

1、通过“红杏出墙”的现象,得出红杏的生长具有向光性,继而引导学生简述向光性的定义。

2、由植物的向光性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向性运动还有哪些。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结合生活现象。随后,通过图片展示,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向重力性、向触性、向化性和向水性等。

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1、先向学生介绍胚芽鞘是什么?可用图片展示,结合讲解,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2、达尔文实验:图解的形式,flash演示(A组胚芽鞘保留尖端,B组胚芽鞘切除尖端 C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 D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下面) 1

问题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部分有关?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AB,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CD,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探究活动后,让学生思考回答p46左下角思考题:为什么要分别遮盖胚芽鞘尖端和它下面一段呢?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一部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又是哪一部分?你怎样解释这一结果?

提示: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设问:胚芽鞘产生的刺激是某种物质吗?科学家怎样通过实验来探索?

(二)温特实验

后来温特做了实验,证实了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生长素。不过,在温特实验之前,还有两位科学家对达尔文推想作了初步探索,即詹森实验和拜仑实验。教师先介绍材料中的琼脂块和云母片是什么物质?然后教师用PPT展示三位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曲折,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1、PPT演示1910年詹森实验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向下运输

2、PPT实验1914年拜伦实验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弯曲生长。

詹森和拜伦初步证实了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但温特做的实验则充分证明了。同学们仔细思考,想想温特的实验巧妙之处有那些?

3、PPT演示1928年温特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温特实验之巧处,并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生长素。

通过诸上实验,我们都已确实,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确是一种化学物质。但我们又该问问了,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4、讲述1934年郭葛首次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PPT图示吲哚乙酸结构式,说明吲哚乙酸是一种有机物) 拓展:植物体内的其他生长素。

.总结:

1、回顾解释植物向光性奥秘的过程中一系列实验,总结出实验设计的两条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 (2)对照组原则。

设问:根据实验设计原则,詹森的实验能够证明他的结论吗?为什么?

让学生分析,说明理由。(不能。因为没有排除琼脂本身对去尖胚芽鞘的影响。) 请同学们完善实验设计。

2、得出发现真理的途径:设计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循环)。 2

3、总结植物向光性的奥秘:

(1)植物向光性的机制:光改变生长素的分布;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细胞生长快。

(2)植物激素的含义:植物体内产生、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等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拓展: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有什么不同?(动物有专门产生激素的腺体)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PPT展示图片讲解,学生理解

1、生长素的产生:主要合成部位:胚芽鞘尖端幼芽、幼叶和发育着的种子。

2、生长素的运输:

(1)运输方向:

①PPT演示实验:

得出结论:生长素只能从a端(形态学上端)运输到b端(形态学下端)。 ②解释形态学上端和下端的含义。

③单向的运输成为极性运输。

例外:植物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为非极性运输。

(2)运输方式:

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非极性运输决定于生长素的浓度差。 3、生长素的分布

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植物向性运动的概念及意义。

②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③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实验并预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及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培养学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②关注生活细节,养成严谨细心的科学研究习惯。

二、教学重点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难点

1、植物向光性的机制。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言:1、请同学们观看这幅向着窗户生长的盆景图,想到了什么诗词?(回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红杏出墙”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讨论,是外界什么诱惑使这“红杏”探出脑袋,向外张望?这是植物的什么现象?

通过展示一些植物向光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红杏出墙是植物的向光性,那继续提问“红杏出墙对她的生活有什么好处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常见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新课讲授:

一、植物向性运动:

1、通过“红杏出墙”的现象,得出红杏的生长具有向光性,继而引导学生简述向光性的定义。

2、由植物的向光性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向性运动还有哪些。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结合生活现象。随后,通过图片展示,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向重力性、向触性、向化性和向水性等。

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1、先向学生介绍胚芽鞘是什么?可用图片展示,结合讲解,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2、达尔文实验:图解的形式,flash演示(A组胚芽鞘保留尖端,B组胚芽鞘切除尖端 C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 D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下面) 1

问题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部分有关?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AB,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CD,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探究活动后,让学生思考回答p46左下角思考题:为什么要分别遮盖胚芽鞘尖端和它下面一段呢?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一部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又是哪一部分?你怎样解释这一结果?

提示: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设问:胚芽鞘产生的刺激是某种物质吗?科学家怎样通过实验来探索?

(二)温特实验

后来温特做了实验,证实了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生长素。不过,在温特实验之前,还有两位科学家对达尔文推想作了初步探索,即詹森实验和拜仑实验。教师先介绍材料中的琼脂块和云母片是什么物质?然后教师用PPT展示三位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曲折,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1、PPT演示1910年詹森实验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向下运输

2、PPT实验1914年拜伦实验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弯曲生长。

詹森和拜伦初步证实了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但温特做的实验则充分证明了。同学们仔细思考,想想温特的实验巧妙之处有那些?

3、PPT演示1928年温特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温特实验之巧处,并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生长素。

通过诸上实验,我们都已确实,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确是一种化学物质。但我们又该问问了,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4、讲述1934年郭葛首次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PPT图示吲哚乙酸结构式,说明吲哚乙酸是一种有机物) 拓展:植物体内的其他生长素。

.总结:

1、回顾解释植物向光性奥秘的过程中一系列实验,总结出实验设计的两条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 (2)对照组原则。

设问:根据实验设计原则,詹森的实验能够证明他的结论吗?为什么?

让学生分析,说明理由。(不能。因为没有排除琼脂本身对去尖胚芽鞘的影响。) 请同学们完善实验设计。

2、得出发现真理的途径:设计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循环)。 2

3、总结植物向光性的奥秘:

(1)植物向光性的机制:光改变生长素的分布;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细胞生长快。

(2)植物激素的含义:植物体内产生、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等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拓展: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有什么不同?(动物有专门产生激素的腺体)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PPT展示图片讲解,学生理解

1、生长素的产生:主要合成部位:胚芽鞘尖端幼芽、幼叶和发育着的种子。

2、生长素的运输:

(1)运输方向:

①PPT演示实验:

得出结论:生长素只能从a端(形态学上端)运输到b端(形态学下端)。 ②解释形态学上端和下端的含义。

③单向的运输成为极性运输。

例外:植物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为非极性运输。

(2)运输方式:

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非极性运输决定于生长素的浓度差。 3、生长素的分布

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


相关内容

  •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的生长素教案
  • 植物生长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方法与过程 (1)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缜密的思维逻辑,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法导引 1.巧妙设疑,层层探究. 2.指导预习,领略生长素发现过程 ...

  • 教科版三下1.7[我们的大丰收]教案1
  • 7 我们的大丰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用估算.制作统计图 ...

  • 初一生物教案上
  • 教案序号 1 第一单元 第一章 认识生物 新授课 第一节 生物的特性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难点和重点 重点 ...

  •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案
  •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 ...

  • [美丽的生命]参考教案
  • 美丽的生命 教学目标: 1.学生从小懂得动植物和人一样都是生命的. 2.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动植物,知道它们有感觉,会交流. 3.感受体验动植物的生命的美丽. 教学重点: 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动植物,知道它们有感觉,会交流. 教学难点: 感受体验动植物的生命的美丽.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 ...

  • 我们的大丰收教案
  • 课题:<我们的大丰收> 教学内容:科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 授课班级:金师附小 三(5)班 授课教师:胡晓瑶 教材分析: <我们的大丰收>是小学科学三下第一单元的第7课.本科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引领学生从收获种子的数目和发现的植物生长变化的现象两个层面体会丰收的喜 ...

  •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教案
  •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植物根生长的部位及生长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使用 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根尖,培养相应的观察能力. 2.测量比较根的生长,进一步形成实践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大胆实践的 ...

  • [开花了,结果了]教案
  •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6.开花了,结果了 [教材分析] 本节在教科书中共2页,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段文字提出了本节课的研究任务,观察风仙花花朵和果实的生长变化,研究花与果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包括两个活动.第一个是交流活动,交流的重点是有关花与果的生长变化. ...

  • 植物的叶教案
  • <植物的叶>教学设计 宋寨小学小学 胡艳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掌握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2.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