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性别不平等问题浅析
——针对农村留守女童问题
内容摘要:在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 农村外出务工者“留女不留男”的人为性选择既是农村妇女非农转移迟缓的副产品, 也是乡村社会在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过程中一种文化失调的重要表征。当前, 处于以传统性别意识为主导的村落文化氛围中的大量“留守女童”, 在接受教育、精神心理发育、日常安全保护等方面比“留守男童”更易出现问题, 并且这一问题的加重及扩展势必会对未来的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及其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社会性别 留守女童
正文:
在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的乡域中, 平时人们已很难见到16—22岁的年轻女孩, 她们大都随着民工潮去了最需要和最欢迎自己的地方。但是, 那些16岁以下的女孩子并不乏见, 似乎可以很有把握地说, 人们现在在村庄里见到她们的机会总是要远远大于与其同龄的男孩子。倘若对此有兴趣的人在农村住上几天并对此加以深究, 就不难发现,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生育上的自然性别选择(按照常理, 同龄男孩的数量总是要略多于女孩的数量), 而是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外出务工者“留女不留男”的人为性选择。为什么农村外出务工者要做出如此的性别选择? 其中深层的原因恐怕是来自他们头脑中性别不平等意识的历史文化心理积淀。这种积淀不断地滋生和强化着人们对于性别角色定位的刻板印象, 同时不断地再生产着社会生活中新的性别不平等现象。
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一、社会变革
从社会变革与转型方面看, “留女不留男”是农村妇女非农转移迟缓的副产品。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和推算, 近些年来, 农村妇女劳动力一直占全国一线农业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 非农转移的迟缓使许多妇女处于低水平、重复性的为生存而运作的发展滞后状态。正是由农业劳动的女性化态势所带来的这种发展滞后状态, 加大了男女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距, 直接影响到农村外出务工者“留女不留男”的价值取向的形成。此外,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 农村妇女自身的发展滞后状态也直接影响到她们婚姻的稳定性。就此而论,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与“留守女童”问题具有密切相关性。农村家庭不稳定的直接受害者就是孩子, 而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又莫过于“留守女童”; 由于“留守女童”对于安全感的需要甚于男孩, 父母的分道扬镳将可能给她们带来比男孩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和性格缺陷。
从当前所可能出现的态势看, 处于整个社会分层与性别分化交互作用的漩涡中心的农村“留守女童”将成为新一轮被社会边缘化的女性群体, 她们的家庭地位与社会地位将由于自己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和条件而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观。或许她们中的极少数凭借自身的某种天赋、超群的抗争能力及对偶然性机遇的把握, 能够打破被严加限制的社会流动这一个体的宿命, 但如果缺乏整个社会体制与思想观念变革的推动, 这些个别成功的事例本身依旧无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她们作为一个群体所正在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困境。
二、文化传承与更新
从文化传承与更新方面看, “留守女童”问题实际上是乡村社会在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过程中一种文化失调的重要表征。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 “留守女童”问题本身属于一种社会的常态现象, 女孩不允许像男孩那样随父走南闯北。然而, 在现代社会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社会要求父亲像母亲一样承担起对女儿教育的职责; 二是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浪潮让母亲与父亲一起远离乡土和女儿, 双亲教育和单亲教育自然地就被隔代教育或亲朋好友的监护式教育所替代, 并且这类替代的效果从目前看来仍然是不尽如人意。在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中, 社会文化的无形方面———信仰、观念和价值的变化, 总是要远远滞后于其有形方面———实物、符号和技术, 这样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农村居民依然对女孩采取有别于男孩的教育方式, 当然更可以理解为什么农民工外出务工时一般总是带上男孩, 留下女孩。一方面,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农村女性摆脱对丈夫和家庭的依赖, 使自己拥有经济独立性和承担家庭与社会生活责任的能力; 另一方面, 文化中因袭的传统力量即文化惰性又处处为农村女性尤其是农村女孩们的成长设立障碍。因此, 究其实质, 农村留守女童问题是伴随农村社会经济与文化变革而来的女性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传统性别文化对社会价值观和人们生活规范变革的阻挠不无关系。但是, 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 她们的生存与发展只能处于一种因传统的断裂和现代的缺失所酿就的亚文化氛围中, 而这种状态对于她们通过个人与社会的互动顺利完成自身的社会化, 将是非常不利的因素。
三、教育环境
从社会教育环境方面看, 辍学的“留守女童”不仅在数量上多于“留守男童”, 而且她们处于传统性别意识居主导地位的村落文化氛围中, 在接受教育、精神心理发育、日常安全保护等方面比“留守男童”更易出现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的向蓓莉博士曾有一番连珠妙语:“‘今天的女童, 明天的母亲’, 教育一个男孩, 只是教育了一个人, 教育一个女孩等于教育了两代人”。这种说法当然是因为女性作为社会人口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她们肩负着生儿育女的重任; 同时, 在对子女言传身教的过程中, 她又成为性别文化的携带者和传播者。然而, 当今“留守女童”所面临的生存境遇及其表现出了种种特征, 如辍学者较多、个人安全问题较多、心理个性发展方面问题较多、学习受干扰较大、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她们身上的表现远重于男童, 等等。主张性别平等的人们一般认为:性别差异是由社会建构的而不是先天存在的, 而性别不平等的主要表现是男人和女人经社会劳动分工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和认同。对男孩子提出的是一种最大限度实现其个人潜能的社会价值期待, 而对女孩子则是一种“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家庭价值取向。正是这样弥漫于乡土社会中的一种沿袭已久的性别价值取向及对性别角色扮
演的刻板印象, 于无形中酿成“留守女童”远多于“留守男童”的无奈的现实, 相对地剥夺了她们的个人发展权, 从而严重地干扰了两性平等、和谐的发展乃至整个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家庭的演变与发展
从家庭的演变与发展方面看, “留守女童”问题的本身已经超出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的范畴, 它势必对未来的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及其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 中国的农村家庭已经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毋须置疑, 在当前农村的现实生活中, 家庭小型化、“留守家庭”、离婚率一定程度的上升等发生在家庭生活领域内的变化客观上促进了农村女性的独立性、创造性, 但这些变化也必定会使一些女性因丧失统社会体制及其婚姻家庭文化的庇护而陷入举足无措的境地。例如, “大部分农村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对留在家乡的女儿缺乏关爱与期望, 监护她们的长辈和亲戚对她们更多的是忽视和冷落”。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农村“留守女童”来说, 这种个体文化的失语状态将使她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对社会人生及婚姻家庭生活产生错误的理解, 她们有可能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自己刚毅个性的同时, 淡化对婚姻家庭关系的依恋感、责任感和归宿感。换句话说, 她们也会以纯男性化的态度来对待和处理自身的婚姻问题及家庭关系,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农村婚姻家庭关系将处于某种不确定或不稳定的状态。
不难想象, 仅此一点, 它就会给农村未来的家庭模式、结构、功能及关系带来多么巨大的影响。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不少家长“留女不留男”的性别倾向虽然遵循的依然是传统的规则及习俗, 但在农村现代化的条件下, 它却由于客观上把农村“留守女童”从以往那种盘根错节、完全同质性的传统生活共同体中解放出来, 从而一方面迫使她们中的不少人在个人与变动不居的周边环境的互动中去发现自我, 成为对抗或改造传统社会关系和婚姻家庭关系的革命性力量, 另一方面却又将她们中的一些人推向由传统的路标引导的人生歧途, 成为完全丧失个人意志和选择的时代变革过程中的牺牲品。当然, 在家庭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中, 我们应力求农村“留守女童”最大多数地成为前者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后一种可能性的出现。
性别平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社会化目标之一。实现性别平等的社会化目标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化过程的,特别是在解决农村性别平等的一系列相关问题更是一个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的。虽然人类社会承受着实现这一目标的“长期性”压力,但却始终进行着实现性别平等社会化目标的社会努力。充分认识性别平等社会化过程的特点及其规律,对于为性别平等社会化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工作者来说是很必要的。
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加有利于解决问题。时至构建和谐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 笔者认为, 在全社会统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之际, 应当分外关注“留守女童”的健康成长, 在教育方面给予她们以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因为, “留守女童”是未来的母亲, 她们的良性生存与健康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农村新型性别结构、性别关系及观念形态的构建、一代新式农民的形成及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效应。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关信平. 社会政策概论[M]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向蓓莉. 教育中的性别问题[EB/OL].www. cdchedu.com /... /[**************].
题目:农村性别不平等问题浅析
——针对农村留守女童问题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所在院系:
所在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农村性别不平等问题浅析
——针对农村留守女童问题
内容摘要:在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 农村外出务工者“留女不留男”的人为性选择既是农村妇女非农转移迟缓的副产品, 也是乡村社会在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过程中一种文化失调的重要表征。当前, 处于以传统性别意识为主导的村落文化氛围中的大量“留守女童”, 在接受教育、精神心理发育、日常安全保护等方面比“留守男童”更易出现问题, 并且这一问题的加重及扩展势必会对未来的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及其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社会性别 留守女童
正文:
在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的乡域中, 平时人们已很难见到16—22岁的年轻女孩, 她们大都随着民工潮去了最需要和最欢迎自己的地方。但是, 那些16岁以下的女孩子并不乏见, 似乎可以很有把握地说, 人们现在在村庄里见到她们的机会总是要远远大于与其同龄的男孩子。倘若对此有兴趣的人在农村住上几天并对此加以深究, 就不难发现,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生育上的自然性别选择(按照常理, 同龄男孩的数量总是要略多于女孩的数量), 而是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外出务工者“留女不留男”的人为性选择。为什么农村外出务工者要做出如此的性别选择? 其中深层的原因恐怕是来自他们头脑中性别不平等意识的历史文化心理积淀。这种积淀不断地滋生和强化着人们对于性别角色定位的刻板印象, 同时不断地再生产着社会生活中新的性别不平等现象。
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一、社会变革
从社会变革与转型方面看, “留女不留男”是农村妇女非农转移迟缓的副产品。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和推算, 近些年来, 农村妇女劳动力一直占全国一线农业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 非农转移的迟缓使许多妇女处于低水平、重复性的为生存而运作的发展滞后状态。正是由农业劳动的女性化态势所带来的这种发展滞后状态, 加大了男女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距, 直接影响到农村外出务工者“留女不留男”的价值取向的形成。此外,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 农村妇女自身的发展滞后状态也直接影响到她们婚姻的稳定性。就此而论,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与“留守女童”问题具有密切相关性。农村家庭不稳定的直接受害者就是孩子, 而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又莫过于“留守女童”; 由于“留守女童”对于安全感的需要甚于男孩, 父母的分道扬镳将可能给她们带来比男孩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和性格缺陷。
从当前所可能出现的态势看, 处于整个社会分层与性别分化交互作用的漩涡中心的农村“留守女童”将成为新一轮被社会边缘化的女性群体, 她们的家庭地位与社会地位将由于自己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和条件而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观。或许她们中的极少数凭借自身的某种天赋、超群的抗争能力及对偶然性机遇的把握, 能够打破被严加限制的社会流动这一个体的宿命, 但如果缺乏整个社会体制与思想观念变革的推动, 这些个别成功的事例本身依旧无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她们作为一个群体所正在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困境。
二、文化传承与更新
从文化传承与更新方面看, “留守女童”问题实际上是乡村社会在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过程中一种文化失调的重要表征。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 “留守女童”问题本身属于一种社会的常态现象, 女孩不允许像男孩那样随父走南闯北。然而, 在现代社会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社会要求父亲像母亲一样承担起对女儿教育的职责; 二是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浪潮让母亲与父亲一起远离乡土和女儿, 双亲教育和单亲教育自然地就被隔代教育或亲朋好友的监护式教育所替代, 并且这类替代的效果从目前看来仍然是不尽如人意。在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中, 社会文化的无形方面———信仰、观念和价值的变化, 总是要远远滞后于其有形方面———实物、符号和技术, 这样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农村居民依然对女孩采取有别于男孩的教育方式, 当然更可以理解为什么农民工外出务工时一般总是带上男孩, 留下女孩。一方面,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农村女性摆脱对丈夫和家庭的依赖, 使自己拥有经济独立性和承担家庭与社会生活责任的能力; 另一方面, 文化中因袭的传统力量即文化惰性又处处为农村女性尤其是农村女孩们的成长设立障碍。因此, 究其实质, 农村留守女童问题是伴随农村社会经济与文化变革而来的女性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传统性别文化对社会价值观和人们生活规范变革的阻挠不无关系。但是, 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 她们的生存与发展只能处于一种因传统的断裂和现代的缺失所酿就的亚文化氛围中, 而这种状态对于她们通过个人与社会的互动顺利完成自身的社会化, 将是非常不利的因素。
三、教育环境
从社会教育环境方面看, 辍学的“留守女童”不仅在数量上多于“留守男童”, 而且她们处于传统性别意识居主导地位的村落文化氛围中, 在接受教育、精神心理发育、日常安全保护等方面比“留守男童”更易出现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的向蓓莉博士曾有一番连珠妙语:“‘今天的女童, 明天的母亲’, 教育一个男孩, 只是教育了一个人, 教育一个女孩等于教育了两代人”。这种说法当然是因为女性作为社会人口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她们肩负着生儿育女的重任; 同时, 在对子女言传身教的过程中, 她又成为性别文化的携带者和传播者。然而, 当今“留守女童”所面临的生存境遇及其表现出了种种特征, 如辍学者较多、个人安全问题较多、心理个性发展方面问题较多、学习受干扰较大、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她们身上的表现远重于男童, 等等。主张性别平等的人们一般认为:性别差异是由社会建构的而不是先天存在的, 而性别不平等的主要表现是男人和女人经社会劳动分工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和认同。对男孩子提出的是一种最大限度实现其个人潜能的社会价值期待, 而对女孩子则是一种“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家庭价值取向。正是这样弥漫于乡土社会中的一种沿袭已久的性别价值取向及对性别角色扮
演的刻板印象, 于无形中酿成“留守女童”远多于“留守男童”的无奈的现实, 相对地剥夺了她们的个人发展权, 从而严重地干扰了两性平等、和谐的发展乃至整个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家庭的演变与发展
从家庭的演变与发展方面看, “留守女童”问题的本身已经超出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的范畴, 它势必对未来的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及其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 中国的农村家庭已经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毋须置疑, 在当前农村的现实生活中, 家庭小型化、“留守家庭”、离婚率一定程度的上升等发生在家庭生活领域内的变化客观上促进了农村女性的独立性、创造性, 但这些变化也必定会使一些女性因丧失统社会体制及其婚姻家庭文化的庇护而陷入举足无措的境地。例如, “大部分农村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对留在家乡的女儿缺乏关爱与期望, 监护她们的长辈和亲戚对她们更多的是忽视和冷落”。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农村“留守女童”来说, 这种个体文化的失语状态将使她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对社会人生及婚姻家庭生活产生错误的理解, 她们有可能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自己刚毅个性的同时, 淡化对婚姻家庭关系的依恋感、责任感和归宿感。换句话说, 她们也会以纯男性化的态度来对待和处理自身的婚姻问题及家庭关系,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农村婚姻家庭关系将处于某种不确定或不稳定的状态。
不难想象, 仅此一点, 它就会给农村未来的家庭模式、结构、功能及关系带来多么巨大的影响。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不少家长“留女不留男”的性别倾向虽然遵循的依然是传统的规则及习俗, 但在农村现代化的条件下, 它却由于客观上把农村“留守女童”从以往那种盘根错节、完全同质性的传统生活共同体中解放出来, 从而一方面迫使她们中的不少人在个人与变动不居的周边环境的互动中去发现自我, 成为对抗或改造传统社会关系和婚姻家庭关系的革命性力量, 另一方面却又将她们中的一些人推向由传统的路标引导的人生歧途, 成为完全丧失个人意志和选择的时代变革过程中的牺牲品。当然, 在家庭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中, 我们应力求农村“留守女童”最大多数地成为前者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后一种可能性的出现。
性别平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社会化目标之一。实现性别平等的社会化目标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化过程的,特别是在解决农村性别平等的一系列相关问题更是一个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的。虽然人类社会承受着实现这一目标的“长期性”压力,但却始终进行着实现性别平等社会化目标的社会努力。充分认识性别平等社会化过程的特点及其规律,对于为性别平等社会化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工作者来说是很必要的。
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加有利于解决问题。时至构建和谐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 笔者认为, 在全社会统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之际, 应当分外关注“留守女童”的健康成长, 在教育方面给予她们以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因为, “留守女童”是未来的母亲, 她们的良性生存与健康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农村新型性别结构、性别关系及观念形态的构建、一代新式农民的形成及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效应。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关信平. 社会政策概论[M]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向蓓莉. 教育中的性别问题[EB/OL].www. cdchedu.com /... /[**************].
题目:农村性别不平等问题浅析
——针对农村留守女童问题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所在院系:
所在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