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伤仲永]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伤仲永》 课内文段

2004年宁德市

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17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

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

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 时的相同点和

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

近的句子是 。(2分)

19.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给分)

20.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

可酌情给分。

21.(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22.援笔辄就如素构。

05乌鲁木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共15分,每题3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 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三)(共15分,每题3分)

21.(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

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2.时间 三 受于人者不至

23.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课外相关文段

05资阳(四)(10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

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l)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25.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分)

26.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5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7.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2分)

24.(1)啊,表感叹语气 (2)以宾客之礼相待(该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

25.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该小题1分,言之有理即可。)

26.(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

习。(该题5分,其中(1)题2分,给分点在后两个分句。(2)题3分。三个分句可每分句1分。重点落实“刮目相待”、“见事”、“利其然”、“日”、“环”、“谒”等词语。)

27.略(该题2分,扣住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要加强学习即可。)

05济南(课)(二)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 闻 之 也 久。

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8、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

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6、余/闻之也久

7、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8、略,能言之成理即可。

05临沂(课)

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济: 终无济于天下 卒之为众人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8.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

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二、6.①终于 ②达到 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 ④帮助(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7.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8.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

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3分。答对甲文所强调的重点得1分,答对乙文所强调重点的两个方面即可得2分]

9.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4分,各2分)

2007年大连市

(二)

自新①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②,无文饰。

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③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兄为里长④,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掠无宗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⑤,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⑥,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节选自归有光《张自新传》)

注释:①自新:人名。②方简:刚直简朴。③檠(qíng):灯架。④里长:

明代以邻近的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负责人即里长。⑤意气:神色,精神。⑥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因身体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9.下面与文中“岁归省三四”一句中的“归”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B.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C.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D.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10.将文中画直接的句子译成现代汉

语。(2分)

译句: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自 新 以 灯 檠 投 之 油 污 满 几 正 色 切 责 若 老 师 然

12.文中自新“性方简, 无文饰”具体表现在哪里? (2分)

答:

9.B(2分)

10.自新就到县吏(那里)自己替代兄长(受过),却把他的兄长藏在别的地方。

(2分,“诣”字译出得1分,句子通顺得1分)

11.自 新以 灯 檠 投 之 / 油 污 满 儿 / 正 色 切 责 / 若 老 师然 (2分,画对一处、两处得1分,画对三处得满分;画五上以上不得分)

12.①自新以灯檠投之,若老师然。②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

③敝衣草履,徒步往返。④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

(2分,①②中答出其中的一点得1分;③④中答出其中的一点得1分;用自己的话回答意思对也可)

2007福建三明市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李贺做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②,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日旦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③,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④程课⑤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者。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注释】①皇甫湜(shí):当时著名文人。②素构:早就构思好的。③奚奴:童仆。④牵合:牵强符合。⑤程课:固定的格式。

1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始闻未信( )

(2)自是有名( )

(3)及暮归( )

(4)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 )

14.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译文:

15.请写出与此文最后一句相

关的一个成语: (1分)

16.李贺做诗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答出一点即可)(2分)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13.(1)听 (2)这(此) (3)到(等到) (4)停止

14.让李贺作诗,(他)一提笔就完成了,像早就构思好了一样。

15.呕心沥血

16.要积累素材,要勤于动笔,要深入生活,不牵强附会,不墨守成规等,能联系写作言之成理亦可。 2008东营市

(二)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2.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4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13.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

10.答案:①感到惊异 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②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

德。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评分:观点2分,根据理由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甲文借事说理;乙文从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推荐

.东营市2008年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2.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4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13.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

答案:10.答案:①感到惊异 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

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②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评分:观点2分,根据理由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甲文借事说理;乙文从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 襄樊市(09湖北省)

(二)阅读文言文《伤仲永》,完成12-16题。(10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贤于材人远矣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

的一项是( ) (2分)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4.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

16.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2分)

(二)(10分)

12.(1)文采和道理;(2)胜过、超过。 (2分)

13.C (2分)

14.(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2分。“卒”“众人”“受于人”“不至”必须译正确,译错一处扣0.5分)

15.受于人者不至;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分。每空1分)

16.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

2.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

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伤仲永》)

9.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余闻之/也久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D.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1)世隶耕 ( ) (2)即书诗四句 ( )

(3)父异焉 ( ) (4)称前时之闻 (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

12.后天的学习很重要。请你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论点。(2分)

答:

9.D本题是对学生文言句子朗读

节奏划分的考查,腻乎较容易的题目。在四个备选答案中:A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其涛/以养父母收族为意”,8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余闻之也,,久”,C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即/书涛四句,并/自为其名”,D项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故正确答案选D)项。 簧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先要准确理解文甸的意思;然后,结食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具体的语境加以分析,就能够进行正确划分。

10.(1)属于(2)书写 (3)感到诧异(认为奇怪) (4)相当(2分)

11.(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

求仲水题诗。(2分)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2分)

12.简述这个故事即可。如:自小天资聪明的仲永,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不也同样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吗? (2分)

中考古文阅读试题集锦:《伤仲永》 课内文段

2004年宁德市

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17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

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

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 时的相同点和

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

近的句子是 。(2分)

19.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给分)

20.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

可酌情给分。

21.(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22.援笔辄就如素构。

05乌鲁木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共15分,每题3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 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三)(共15分,每题3分)

21.(1)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

称。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2.时间 三 受于人者不至

23.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课外相关文段

05资阳(四)(10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

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l)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25.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分)

26.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5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7.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2分)

24.(1)啊,表感叹语气 (2)以宾客之礼相待(该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

25.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该小题1分,言之有理即可。)

26.(1)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

习。(该题5分,其中(1)题2分,给分点在后两个分句。(2)题3分。三个分句可每分句1分。重点落实“刮目相待”、“见事”、“利其然”、“日”、“环”、“谒”等词语。)

27.略(该题2分,扣住要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再聪明也要不断地学习,即使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还要加强学习即可。)

05济南(课)(二)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 闻 之 也 久。

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8、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

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6、余/闻之也久

7、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8、略,能言之成理即可。

05临沂(课)

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济: 终无济于天下 卒之为众人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8.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

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二、6.①终于 ②达到 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 ④帮助(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7.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8.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

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3分。答对甲文所强调的重点得1分,答对乙文所强调重点的两个方面即可得2分]

9.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4分,各2分)

2007年大连市

(二)

自新①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②,无文饰。

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③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兄为里长④,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掠无宗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⑤,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⑥,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节选自归有光《张自新传》)

注释:①自新:人名。②方简:刚直简朴。③檠(qíng):灯架。④里长:

明代以邻近的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负责人即里长。⑤意气:神色,精神。⑥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因身体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9.下面与文中“岁归省三四”一句中的“归”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B.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C.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D.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10.将文中画直接的句子译成现代汉

语。(2分)

译句: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自 新 以 灯 檠 投 之 油 污 满 几 正 色 切 责 若 老 师 然

12.文中自新“性方简, 无文饰”具体表现在哪里? (2分)

答:

9.B(2分)

10.自新就到县吏(那里)自己替代兄长(受过),却把他的兄长藏在别的地方。

(2分,“诣”字译出得1分,句子通顺得1分)

11.自 新以 灯 檠 投 之 / 油 污 满 儿 / 正 色 切 责 / 若 老 师然 (2分,画对一处、两处得1分,画对三处得满分;画五上以上不得分)

12.①自新以灯檠投之,若老师然。②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

③敝衣草履,徒步往返。④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

(2分,①②中答出其中的一点得1分;③④中答出其中的一点得1分;用自己的话回答意思对也可)

2007福建三明市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李贺做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②,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日旦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③,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④程课⑤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者。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注释】①皇甫湜(shí):当时著名文人。②素构:早就构思好的。③奚奴:童仆。④牵合:牵强符合。⑤程课:固定的格式。

1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始闻未信( )

(2)自是有名( )

(3)及暮归( )

(4)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 )

14.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译文:

15.请写出与此文最后一句相

关的一个成语: (1分)

16.李贺做诗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答出一点即可)(2分)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13.(1)听 (2)这(此) (3)到(等到) (4)停止

14.让李贺作诗,(他)一提笔就完成了,像早就构思好了一样。

15.呕心沥血

16.要积累素材,要勤于动笔,要深入生活,不牵强附会,不墨守成规等,能联系写作言之成理亦可。 2008东营市

(二)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2.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4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13.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

10.答案:①感到惊异 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②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

德。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评分:观点2分,根据理由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甲文借事说理;乙文从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推荐

.东营市2008年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2.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4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13.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

答案:10.答案:①感到惊异 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

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②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评分:观点2分,根据理由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甲文借事说理;乙文从反面(或否定的角度)论述观点。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 襄樊市(09湖北省)

(二)阅读文言文《伤仲永》,完成12-16题。(10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贤于材人远矣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

的一项是( ) (2分)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4.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

16.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2分)

(二)(10分)

12.(1)文采和道理;(2)胜过、超过。 (2分)

13.C (2分)

14.(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2分。“卒”“众人”“受于人”“不至”必须译正确,译错一处扣0.5分)

15.受于人者不至;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分。每空1分)

16.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

2.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

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伤仲永》)

9.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余闻之/也久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D.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1)世隶耕 ( ) (2)即书诗四句 ( )

(3)父异焉 ( ) (4)称前时之闻 (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

12.后天的学习很重要。请你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论点。(2分)

答:

9.D本题是对学生文言句子朗读

节奏划分的考查,腻乎较容易的题目。在四个备选答案中:A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其涛/以养父母收族为意”,8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余闻之也,,久”,C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即/书涛四句,并/自为其名”,D项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故正确答案选D)项。 簧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先要准确理解文甸的意思;然后,结食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具体的语境加以分析,就能够进行正确划分。

10.(1)属于(2)书写 (3)感到诧异(认为奇怪) (4)相当(2分)

11.(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

求仲水题诗。(2分)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2分)

12.简述这个故事即可。如:自小天资聪明的仲永,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不也同样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吗? (2分)


相关内容

  • 浅谈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 浅谈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作者:蒋志才 来源:<语数外学习·下旬>2014年第02期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为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中考对文言文考察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从以前考课内文言文,到考课内文言文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再到只考课 ...

  • 初中三年级备考会议发言稿
  •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又到了一年一度初三备战中考的时候了,很荣幸和大家一起面对2011年的中考。近几年我们学校在中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此,我谈谈我们迎考复习策略的制定与落实中的一些做法,抛砖引玉,与大家交流互补,迎战中考。   复习是每一届初三的必修课。扎实有效的复习是取得中考胜利的 ...

  • 初三教研工作总结
  • 山丹二中初三语文组2009-2010学年度 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一学期来,我备课组在学校的领导下,严格按照教导处规定的目标要求,结合本组实际情况,有条不紊的开展有工作.由于是毕业年级,我组全体成员高度重视,从思想和学习方面帮助学生真正转向初三,在复习内容.进程的安排上,更是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积极 ...

  • 九年级语文复习计划
  • 初三语文复习计划 客观地说,语文成绩的取得,不是靠短暂的两个月的复习就可以的,重要的是平时脚踏实地的学习积累.但科学有计划的总复习对中考来说还是有效的.我校没有在寒假补课,所以我们的语文在四月中旬才结束新课任务,第六册仅用了四天的复习时间就参加了期中考试,时间相当紧迫.我们的复习计划如下: 复习指导 ...

  • 初三年级组会议发言稿
  • 初三年级组会议发言稿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以 "缅怀星空 脚踏实地"的工作要求为背景,遵循教育规律,提升教学能力,努力提高四十五分钟的教学质量,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原有基础上稳步提高. 二.中考目标 力争市区同类学校第一 三.复习策略: (1).口号: 抓两头(积累 ...

  • 2012年江西中考语文试卷分析-郑加丽
  • 2012年江西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郑加丽 说明:本试卷共四大题,24道小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总体概况 本套语文试题的难度适中,题目总分值不变,试题类型不变. 本套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和课外阅读理解分析能力,结构稳定,没有偏题.怪题,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

  • 2012年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 2012年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更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现将复习计划拟定如下: 一.新课结束和开始复习时间 三月中旬结束新课开始复习. 二.指导 ...

  • 2013中考语文复习计划
  • 中考语文复习计划(2013 3) 学校:双桥中学 教师:张燕 许洪丽 学生现状分析 升入初三后,大部分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但还有小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随着初三中考任务的加重,原来基础差的学生知识接受能力明显跟不上,再加之学习能力本来有限,整体上感觉复习会很吃力.好在,他们现在有明 ...

  • 2012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一.联系教材,研究课标. <课程标准>规定:语文素养的考查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每个方面的考查又涉及到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发展状况,自然试题中会重视语文积累和运用的考查.重视语言文字独特的人文价值,关注学生在语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