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王建
水调歌头...........................................苏轼
我的思念是园的...............................艾青
一、《十五夜望月》 王建 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栖: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⑷落:有些版本作
翻译: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由于夜深秋露静静地打湿了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高悬,普天之下的人都在望月怀人,不知道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遍呢?
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
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
(1)古今异义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古义:全、都;今义:全部用出、尽力。) .
(2)词类活用
①中庭地白树栖鸦(“树”,名词作状语,树上的意思) .
二、《水调歌头》苏轼 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重点字词: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⑵达旦:至早晨;到清晨。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到天上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经受不住。胜(旧读shēng ):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⑽何似: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绮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⒁但:只。
⒂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翻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一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字词归纳:
(1)、古今异义
①何事长向别时圆。(古义:为什么;今义:什么事情)
②把酒问青天。(古义:端起;今义:常用作介词)
(2)、词类活用
①低绮户(“低”,形容词用作动词,低低照进的意思)
②照无眠(“眠”,动词用作名词,入眠的人的意思)
三、《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1、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逝于1996年。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89年,是诗人晚期作品。
诗人一生经历坎坷,人到晚年后,对亲情看得越来越重。此诗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
3、课文赏析
①关于标题: “思念”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情感寄托,是无形的,而诗人将无形的思念比成有形的圆,很形象。圆象征圆满,亲人的团聚。标题本身就已表达出本诗的主旨。
②生动形象的语言: 诗人将思念比成是圆的,中秋的月亮也是圆的,让人联想到亲人的团聚。中秋的月饼是圆的,同时也是甜的,象征着团聚和欢乐。可是中秋月圆人不圆,月饼再甜食不甘味。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正体现了他渴望亲人团聚的深厚感情。 ③深刻的内涵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亲人、朋友的思
念之情。于国呢?诗中说道:“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古人曰:“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不正体现了诗人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之情吗?(香港、澳门还未回归)
四、重点背诵
《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水调歌头》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咏月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王建
水调歌头...........................................苏轼
我的思念是园的...............................艾青
一、《十五夜望月》 王建 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栖: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⑷落:有些版本作
翻译: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由于夜深秋露静静地打湿了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高悬,普天之下的人都在望月怀人,不知道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遍呢?
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
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
(1)古今异义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古义:全、都;今义:全部用出、尽力。) .
(2)词类活用
①中庭地白树栖鸦(“树”,名词作状语,树上的意思) .
二、《水调歌头》苏轼 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重点字词: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⑵达旦:至早晨;到清晨。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到天上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经受不住。胜(旧读shēng ):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⑽何似: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绮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⒁但:只。
⒂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翻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一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字词归纳:
(1)、古今异义
①何事长向别时圆。(古义:为什么;今义:什么事情)
②把酒问青天。(古义:端起;今义:常用作介词)
(2)、词类活用
①低绮户(“低”,形容词用作动词,低低照进的意思)
②照无眠(“眠”,动词用作名词,入眠的人的意思)
三、《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1、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逝于1996年。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89年,是诗人晚期作品。
诗人一生经历坎坷,人到晚年后,对亲情看得越来越重。此诗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
3、课文赏析
①关于标题: “思念”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情感寄托,是无形的,而诗人将无形的思念比成有形的圆,很形象。圆象征圆满,亲人的团聚。标题本身就已表达出本诗的主旨。
②生动形象的语言: 诗人将思念比成是圆的,中秋的月亮也是圆的,让人联想到亲人的团聚。中秋的月饼是圆的,同时也是甜的,象征着团聚和欢乐。可是中秋月圆人不圆,月饼再甜食不甘味。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正体现了他渴望亲人团聚的深厚感情。 ③深刻的内涵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亲人、朋友的思
念之情。于国呢?诗中说道:“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古人曰:“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不正体现了诗人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之情吗?(香港、澳门还未回归)
四、重点背诵
《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水调歌头》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