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上阵
——焦虑辅导
【教学目标】
1.在认知上,让学生对焦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正确认识焦虑,同时熟悉减轻焦虑的方法。
2.在情感上,通过对焦虑情绪的体验、学习,减轻对考试的恐惧、焦虑。
3.在行为上,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方法,并能根据自身情况,运用方法,减轻焦虑程度。
【教学重难点】能应用放松训练来应对焦虑状况
【辅导对象】 重点高中学生
【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经历了无数次考试的洗礼,虽身经百战,但对考试或多或少还是有些焦虑情绪,以及出现一些附带性症状。尤其是高考,在这每个家庭都在关注的高应激之前,重点高中的学生往往更容易出现焦虑情况。
高中学生的生理基本成熟,心理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开始思考,却还没有系统的思考,形成完整的世界观。自我探索、自我解决问题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教学过程】
附一:焦虑程度自我评价表
判断下面每句话是不是适合于自己的状况,并在括号内写上相应的分数。评1分表示自己很少是这样的,记2分表示自己部分时间是这样的,记3分表示大多数时间是这样的,记4分表示自己总是如此。
(1)我吃饭很香,胃口很好。 ( )
(2)对于学习我感到忧心忡忡,就怕考不好。 ( )
(3)我特别容易感到疲劳和乏力。 ( )
(4)我的睡眠不太好,睡得不香。 ( )
(5)我感到心情平静,很少静不下心来学习。 ( )
(6)我最怕家长和我谈学习问题。 ( )
(7)我感到肠胃不舒服。 ( )
(8)我感到头晕脑胀。 ( )
(9)我的呼吸顺畅而自然。 ( )
(10)我容易心烦意乱,十分烦躁。 ( )
(11)我容易因一点小事而生气或冒火。 ( )
(12)我的手总是温暖而干燥。 ( )
(13)我感到时间特别紧张,总觉时间不够用。 ( )
(14)我容易入睡,睡眠很好。 ( )
给各题记分之后,计算总分。先把1、5、9、12、14这五题的分数转化一下,原先记的1、2、3、4分,分别转化成4、3、2、1分,其余各题的分数不变。所有各题分数的总和就是焦虑程度的总分。然后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判断:
总分24-31分,轻度焦虑
总分32-39分,中度焦虑
总分40分以上,重度焦虑
中学生考试焦虑辅导
教学重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以及调控措施。
难点:结合实际,从内部因素分析成因,并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控。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关于自我意识方面的知识。
2.导入新课。
由谜语引入“虑”字,再引出课题。——“中学生考试焦虑”
谜语:有心的老虎没几只(虑)。
考场上的竞争,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角逐,也是心理状况的较量。在考试中,总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取得辉煌成绩,同样,也有一些“尖子”“失手落马”。因为前者轻轻松松,没有压力,超水平的发挥,后者过度焦虑,显得惊慌,恐惧等,影响其正常发挥。而这种现象又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每年的中考,高考前夕,北京孔庙都有大量考生敬香,专家分析,他们是通过这种方式缓解其对考试的焦虑。有一个考生在考试时就是因为没有焦虑,考了一会就交卷出来了,试卷上写了几个字“小子本无才,老子逼上来,卷子交上去,鸭蛋滚下来”。可见没有焦虑也是不行的。焦虑必须有,但是有一个度的限制。 过度的考试焦虑,会有许多不良影响,比如:出现头昏,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失眠,震颤和运动不安等明显的躯体症状,在行为上,表现得惶恐不安,多余动作增加,胡乱答卷,早早退出考场等。
3.讲授新课。
1)关于考试焦虑的成因:
A、 内部因素:
a 复习不充分:据调查80%的学生其考试焦虑是由于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因此考前进行充分的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b 自我期望值:从期望价值理论分析,行为取决于期望和价值,任何一个行为都取决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和目标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失败正确面对,避免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挫折心态。
c 性格因素:外向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泼,乐观,开朗,自信,勇于进去,对环境适应力强,易不安和兴奋。内向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孤僻,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脆弱,对自己过分苛刻,易出现负向情绪。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更易焦虑,应该多与朋友交往,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
d 身体健康因素:身体不健康的人在担心自己身体状况的同时,总想让自己在某一方面超过别人,比别人优秀,因此,他们更致力于学习方面的努力,加大自己的压力,增强了考试焦虑。
e 性别因素:女性本身的焦虑特质就比男性高,而且不良情绪的宣泄表现的没有男性明显,因此常常因为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调控,其焦虑程度比男性偏高。
B、外部因素:a 社会因素:现在相当的企事业单位过分追求高学历,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的学历看得特别重,甚至出现连厕所清洁员也要求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员担任的荒谬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度浪费,在“一棒定终身”的现实社会中,这也就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压力,人为的加重了学生对考试分数的期望值,造成考试焦虑。
b 家庭因素: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与管教过严,期望水平过高,或强迫式的学习,都会让孩子对学习反感,产生压力,形成考试焦虑。
c 学校因素:虽然国家进行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我国受到封建社会采育的教育制度的影响,现行的教育制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现象仍普遍。
2)如何进行调控。
A、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准确了解自己,建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建立合理的奋斗目标是解除心理顾虑第一步。高考中,大部分人是定高了目标,这个目标很难实现,在心理上自然而然地产生恐惧感。另外一部分人虽然没有明确地定下目标,但总幻想有奇迹的出现,这就增加了思想负担。目标是建立在能力基础上的,应对自己的水平、在班级名次、各科的优劣作客观的分析,根据这个分析去定目标,就多了一份现实,少了一份幻想,考起试来塌实得多。
B、以心理状态积极,健康的人作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话有一定道理。
在心中暗暗的向自己的榜样学习,把他变成激励者,组织者,行为的评定者,也可以与他多多谈话,体会那种遇险不惊,沉着机智等良好心理状态。
C、有意克制不良心理活动,使之向良好心理活动转化。有些同学的心理状态是波浪式的,时好时坏,自己也深为苦恼。这是不良心理与良好心理进行冲突,进行斗争的结果,,有时良性的占据主导地位,有时反之。当恐惧、烦躁等不良心理出现时,考生就应该克制,或通过转移注意力把它转化。———(应注意持之以恒)。
D、增加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学习生活中寻找乐趣。学习的某些失败肯定存在,失意也很正常。在考试复习中,更是充满酸甜苦辣。考生不要把心思全放在分数上,应尽量增加生活情趣,让自己有更多的愉快情绪体验。只要认真发行,即使在“沉闷”的课堂也有很多新鲜事,“枯燥”的复习也有许多乐趣。放松紧绷的神经,体验生活学习的精彩。
E、表现不良心理。复习考试的种种烦闷,苦恼、痛苦,考生还可以把它表现出来。第一,请老师、家长和朋友帮助。考生大可不必认为倾诉不良心理状态不好意思。请他们帮助、疏导,大脑变得清醒,心灵也得到了慰籍;第二自我宣泄。放声大哭、剧烈体育运动等,都以证明事调节不良心理的好办法。 F、进考场前的自我调节:
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相信自己,一定考好”。
身体的放松是大脑放松,调节心态的最好办法。(右半脑的控制)
考前睡眠:7-8小时,晚上不得超过10点。方法“先睡心,后睡眼”。
系统脱敏:
G、给过去的失败归因。害怕担心是不必要的,要想消除,重要的方法是对过去失败正确归因。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过去的失败,丢掉模糊不清的担忧、摆脱失败阴影,把考生的心理活动与客观联系起来、总结经验教训,走向成功。———引出下次课题:如何进行正确归因。
4.总结:教给学生考试答题的基本要领:
“慢做会的求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也不浪费,舍去全不会的。”
会做的题慢慢做,保证全对,中档题可以上手,很多科都按步计分,做一步给一步分,中档题能做一步就做一步,舍去全不会是指难题,不是说一看不会就舍去,要认真看认真思考,确实不会再舍去。
正对高考,明确目标,树立信心,轻松应考
——高考前一个月励志辅导
张怡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理念阐述】:
现代社会,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还是学生自身还是社会需求,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高考,因而几乎所有的人都十分重视并且关注高考,这也就在有形和无形中造成了学生的压力。高考前每个高三的学生都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这是必然的。考前适度的紧张和压力会促进学生全面、认真地复习,从而达到良好的考试效果。但是,也造成一些同学过度地紧张、焦虑和慌乱,以致影响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所以,高三学生必须注意高考前的心理调整,如果采取科学的考试策略,就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本次心理辅导课,学生能够在考前对高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降低考前压力。
2. 能力目标:(1)通过本次心理辅导,学生能够树立信心,从心理上备战高考。(2)通过本次心理
辅导课,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有目的地复习。(3)通过本次高考,学生能够获得一些行之有效的记忆和学习方法。
3. 情感目标: 快乐轻松自信地度过最后一个月地复习期
【教学重点难点】:
1. 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高考,缓解紧张情绪。
2. 明确自己的目标,有目的地复习,有目的地考试。
3. 学会运用自我暗示等方法,树立信心,缓解考试压力。
【教学方式】:讲授和讨论
【教学准备】:放松训练用音乐、记忆方法,以及课件的制作。
【任务分析】:
一、 学生现状分析
离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学生复习进入倦怠状态,心里很想要复习看书,但却因为高考临近,
时常无缘无故看不进去书,出现“高原现象”。心里又会担心这个样子会令高考考不好。于是,就会有矛盾和挣扎,导致心理的不安。但是又又那么依部分的同学对于自己的这些现象和烦恼避而不谈。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尤其需要心理辅导的帮助。
二、任务分析
学生要做到能够在考前对高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降低考前压力,能够树立信心,从心理上备战高考,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有目的地复习,能够获得一些行之有效的记忆和学习方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终极目标
使能目标3
使能目标2
使能目标1
学生现状
【教学过程】
做时间的主人
心理051 张丽丽 【设计理念】
Britton 、Macan 等对时间管理行为的探讨开创了心理学家对时间管理的研究。时间管理是为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对时间进行合理的计划和控制,有效安排与运用的管理过程。时间管理能力的强弱作为现代人性格的一个重要标志。彼得·德鲁克说“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都不能管理。”善于管理时间的人其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秀、事业有成,倾向于做更积极的自我评价、自尊心强、自我价值感强以及对生活感到幸福满意。
面对时间的流动,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管理。我们要审视自己以前的时间利用,找出自己时间安排不合理的地方,作为现在改善的参考。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总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很累,或是觉得一天下来却什么事也没做成,很无聊很郁闷。这表明他们对时间管理的认识还不到位,还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本课通过“撕纸人生”、“过去24小时”等活动让学生体会自己的学习时间到底有多少,自己的其他时间都是怎么用的,引起他们对自己时间利用情况的思考;接着通过讨论,找出管理时间的科学方法,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与提高,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与生活的满意度。
【教学对象】
普通全日制高中高一学生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 体会时间的宝贵;
2.明白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 能分析自己的时间利用情况;
2.学会合理科学地分配时间;
3.把学到的时间管理策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情感目标:1. 对自己的时间负责;
2.形成良好的时间观
【教学重难点】
学会科学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时间;
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时间管理策略。
【教学方式】
小组比赛;互动讨论
【教学准备】
课件;小纸条和白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猜谜(1分钟)
这个谜语是:假设你有一个帐号,这个帐号每天进帐$86400,每年进帐$31536000,每晚12点进帐消失,每年元旦后结算扣除 。
——打一词语,两个字 ( 时间 )
2.暖身活动——时钟人(4分钟)
把学生分成以三人为单位的若干组,三人分别饰演时针、分针和秒针,根据老师报出的时间来做出相应的时钟动作(如8点15分10秒),以比赛的形式进行。
目的:活跃气氛
二、主题讨论(28分钟)
1.撕纸人生(8分钟)
⑴ 在开始游戏之前,请先准备一张纸条,大概长16-18厘米,宽一厘米。然后把这张纸条画成10个格子,即分成10等分,在格子里依次写上1-10的数字。好了,准备好之后,游戏就开始了,必须要认真对待这个游戏,因为我们是在面对我们的人生。开始:这张纸条就代表着我们的人生,每一个格子就代表10年,假设我们的人生有一百年。
第一步,请把你年龄前的纸条撕掉。 如18岁,就撕掉前面1和2的一大半,两个半的格子。看看你还剩多少个格子。好了,继续。
第二步,现在你认为自己可以活到多少岁,然后把你活的岁数后面的纸条撕掉。如你觉得自己能活到60岁,那就把6后面的格子都撕掉。
第三步,请你把高中三年撕出来,然后把剩下的格子折成三等分,撕掉三分之一,因为我们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看最后纸条的长度。
⑵ 说说自己的感觉与体会。
目的:让学生认识到高中三年的短暂和宝贵。
2.生活圆饼图(20分钟)
我们在高中要待3年,我们在高中三年有多少的学习时间呢?也许三年很难算,但是我们一天很好算。 ⑴ 分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让其在纸上画一个圆,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圆分成24小时的作息表。让大家回忆过去的24小时发生的事情,要求尽量详细的回忆,并把这些事情记录在相应的时间段内。 ⑵ 思考和讨论
A. 时间用在主要目标上了吗?原因何在?
B. 哪些事情根本不必做的?在记录中占多少时间?
C. 哪些活动可以再少用些时间?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D. 别人浪费了我的时间吗?我浪费别人的时间了吗?
⑶ 请学生在背面画出自己理想中的24小时生活圆饼图。
目的:让学生明晰自己的时间分配情况,并能从大家的讨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三、收获与感悟(10分钟)
请学生谈谈自己有何感想。
四、布置任务(2分钟)
1. 将新的时间圆饼图付诸实践;
2. 课外搜集更多的时间管理策略和技巧,为下节课做铺垫。
如:12条时间管理原则
A 、有计划地使用时间。不会计划时间的人,等于计划失败。
B 、目标明确。目标要具体、具有可实现性。
C 、将要做的事情根据优先程度分先后顺序。80%的事情只需要20%的努力。而20%的事情是值得做的,应当享有优先权。因此要善于区分这20%的有价值的事情,然后根据价值大小,分配时间。
D 、将一天从早到晚要做的事情进行罗列。
E 、每件事都有具体的时间结束点。控制好通电话的时间与聊天的时间。
F 、遵循你的生物钟。你办事效率最佳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将优先办的事情放在最佳时间里。
G 、做好的事情要比把事情做好更重要。做好的事情,是有效果;把事情做好仅仅是有效率。首先考虑效果,然后才考虑效率。
H 、区分紧急事务与重要事务。紧急事往往是短期性的,重要事往往是长期性的。必须学会如何让重要的事情变得很紧急,是高效的开始。
I 、每分每秒做最高生产力的事。将罗列的事情中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删除掉。
J 、不要想成为完美主义者。不要追求完美,而要追求办事效果。
K 、 巧妙地拖延。如果一件事情,你不想做,可以将这件事情细分为很小的部分,只做其中一个小的部分就可以了,或者对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最多花费15分钟时间去做。
L 、学会说“不”。一旦确定了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对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就应当说“不”。
学习归因
[活动目的]
通过本活动,让学生正确归纳考试成败的原因,进而对“现实自我”进行审视和调整,以顺利地向“理想自我”迈进。
[活动过程]
一. 引入话题
一个人遇到挫折、遭到失败时,常常会听到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请问各位:失败一定是成功之母吗?(学生会回答:不一定。)是的,不一定。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首先必须对失败进行正确归因,然后调整对策,重整旗鼓,这样才能走向成功。可见,正确归因非常重要。今天我们的辅导话题就是“正确归因,不断进步”。
二. 个例分析
归因的领域很广,涉及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今天我们缩小范围,专就学习来谈。先请各位当当专家,看下面的个例——
小张是一名高一学生,初中时尽管父母很少顾及他的学习,可他的成绩总是名列班级前茅。上了高中以后,他的成绩处在中等水平,对此他感到压力很大。平时他非常用功,看书、做作业经常很晚,电视很少看,文体活动也很少参加。可第二个学期的期中考试他还是没有考出自己期望的好成绩,为此他感到失望、自卑,晚上甚至出现了失眠,不知怎么办才好。
请你帮小张分析一下成绩下降的原因,并告诉他以后该怎么办。
(每个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认为小张成绩下降的原因有:1. 竞争加剧,各路“高手”云集一处;2. 虽然用功,但方法可能不当;3. 因文体活动很少参加而导致体质下降,精力不足;4. 由于初中时成绩一直优秀,上了高中以后可能期
望过高,自我要求太严;5. 家庭关心可能升温太快。
以后他可以这样调整对策:1. 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能继续以初中的名次标准来要求自己,现在的同学毕竟都是初中的精英,聚到一起来,排起名次总会有先后之分。2. 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照搬初中的一套。高中不但课程多,难度也加大了,初中的学习方法已不再完全适用。3. 调整自己的学习时间,劳逸结合,不打疲劳战。4. 取得家庭的配合,不给太大的压力。
三. 自我归因
这个虚拟的例子让我们觉得似曾相识,有点自己的影子在里头。下面干脆不绕弯子,请各位对自己进行归因分析——
这次期中考试你考得如何?请你对自己进行归因分析。
(先让他们小组交流,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生1:这次考试我考得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好,上课不善于摘记难点疑点,课后也没有及时复习和整理。
生2:我考得不好的原因也是学习方法不好,但主要是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强,一旦自习课没老师在我就不知该干些什么,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生3:我这次也考得不好,主要是因为自我期望过高,总想和初中一样领先,思想包袱太大,结果偏偏就考不好。
生4:我的思想包袱主要来自家庭。爸爸对我还好,妈妈却一定要我考年级前10名,结果我连班级前15名都没能考到。
生5:我在初中时成绩很好,因为我非常用功。上了高中以后,总觉得可以松一口气了,先玩玩再说,结果成绩也被松下来了。
生6:我的兴趣爱好太广泛了,又想踢足球,又想玩电脑,又想当表演家,结果一样都没搞好,成绩也跟着往下掉。
生7:相比较而言,我这次考得比较好。一是我及时改变了学习方法,适应了高中的学习;二是我的心理压力不大,考得比较轻松。
生8:进入高中以后,面对高手如林的同学,我有种“鸡立鹤群”的自卑感。经过老师的心理辅导和自己的主动调节,现在已逐渐摆脱了自卑,所以这次我虽然考得不好,但比以前进步多了。
四. 原理介绍
心理学家张铁忠教授等人发现,中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主要有以下6 种类型:1. 把失败归之于自己脑子笨、能力差等稳定的因素。这种归因会使自己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放弃努力。2. 把失败归之于自己不努力等不稳定的因素。这种归因会使自己重燃希望,变得努力。3. 把失败归之于学习难度大等稳定因素。这会使自己学习积极性受影响,甚至会对相应学科失去信心。4. 把失败归之于运气不好等不稳定因素。这可能会使自己重新树立信心。5. 把成功归之于运气好等外在因素。这会使自己产生侥幸心理,下次不一定会努力。6. 把成功归之于自己能力强、努力程度高等内在因素。这既可能使自己满意、自豪,也可能使自己产生骄傲、自负等情绪。
对学习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是为了自己下一步学得更好,使“现实自我”进一步靠近“理想自我”。在“现实自我”走向“理想自我”的过程中,会出现三种类型:
1.自知之明型。特点是:理想自我比现实自我稍高一些,因此,理想自我对现实自我有导向、激励作用。表现为:①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合理地要求自我(即正确定位理想自我),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目标,每次努力都会获得成就感的满足。②能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知道自己优点,也知道自己不足,所以成功时不会沾沾自喜,知道自己还有不足,与理想的自我还有距离;失败时也不气馁,不拉客观,能冷静地分析原因。③能和谐地与人相处,不会老是想着与人家比高低,比名次。不骄傲,也不自卑,以平常心与人相处。
⒉自我贬低型。特点是:自我评价过低,与理想自我差距太大,即使通过努力,也因目标过高而受挫失望,理想自我成为苛求自己的紧箍咒。表现为:①拼命地与他人比较,以自己之短比他人之长,看不到
自己的优点,越比越感到自惭、羞愧。②对失败或生理上的不足(比如长得不高或不美等等)感到自责。③失败归因错误。总归因为自己脑子不灵,智商不高,觉得努力也没用,丧失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④有时为超越他人而强迫自己做乏味的事,结果学习效果很差,并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
3.自我夸张型。特点是:对现实自我评价过高,以致出现了虚假的理想自我。表现为:①好夸张自己的成绩与能力。好炫耀自己,表现自己。②好他人表扬、赞许,听不得别人的批评。③好说一些不中听的话,常常伤害别人。
五. 自我分析
听了以上介绍后,请每人认真思考一下,你的现实自我是怎样的?理想自我又是怎样的?要从现实自我顺利走向理想自我,现在该作什么调整?
(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再让每小组派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下面略举几例。)
生1:我基本上属于“自知之明”型的。我知道自己的优点,也基本清楚自己的不足,所以成功时不会太得意,失败了也不会过于伤心。我理想中的自我是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我的知识面比较丰富,兴趣爱好也很广泛,做事也比较认真,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语言表达水平不是太好,所以我以后要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当一名享誉一方的名师。
生2:我基本上属于“自我夸张”型。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站自喜,自以为很了不起,总希望别人吹捧自己,而自己却不是以礼待人,总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别人。我理想中的自我是当一名优秀的企业家。我的优势是管理能力比较强,但我的“自我夸张”型性格是当好企业家的最大障碍。一旦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再好的企业也会在我手中垮下。此外,我现在数学知识虽然学得还可以,但数学思维能力、思维方法还需要加强,这也是当好企业家所必备的。
生3:我是“自我贬低”型的,我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经常自责,这次考试没考好,又使我伤心得不能自拔。幼时曾有过的理想早已如沉入大海的冰山了。今天听了老师的归因理论介绍后,我的内心又有了些触动。我对自己认真审视后发现,是我的消极、错误的归因,才使我在成绩不理想与心理自卑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今后,我首先要做的是进行积极的归因,找出成绩不好的真正原因,调整心理,让自己从“自我贬低”型走向“自知之明”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生4:我是个“自我夸张”型的。我心气浮躁,感觉太好,爱好太广泛,而学习却不认真、不踏实,不肯吃苦。我的理想是当个比尔·盖茨一样的享誉全球的电脑专家。可我现在才明白,要实现这一理想,首先必须学会吃苦,必须培养自己认真、专心的学习态度,从眼前开始,踏踏实实地学好书本知识,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六. 任课教师点拨
现在,请任课老师来给我们点拨指导。
师1:我们班的学习风气比较好,但学习方法还没有完全跟上高中的步伐。高中生要有记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及时记下难点和疑点。晚上则要对当天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
师2:进入高中以后,一些同学因为没有顺利完成学习上和心理上的适应而变得自卑。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先完成学习上和心理上的适应。走过去,才会有一片蓝天。
师3:要摆脱自卑,还要少跟优胜者比,多跟自己比。要善于向自己挑战,不断刷新自己的记录。 师4:虽然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有时耕耘不一定有收获。这时候就需要改进耕耘的方法,一味地埋头苦读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方法,要有效率意识。
师5:我想对心气浮躁的同学说一句:远大的理想要从脚下开始。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一天、每一门的知识。否则理想永远是理想,永远是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
七. 结束话题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了归因分析,对“现实自我”进行了审视和调整。刚上课时我们说过一句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面对失败,只要能够正确归因,就可能走向成功,从低谷走向高峰。但是,面对成功,假如不能正确归因,也会从高峰摔入低谷,出现我们这节课上的新名言:“成功乃失败之母。”所以,不管是失败时还是在成功时,都要学会正确归因,这样才能使“失败乃成功之母”永远成为真理,使我们的
新名言永远无生存之地。也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顺利地从“现实自我”走向“理想自我”,最后完全到达理想的彼岸,实现自己的理想。
谢谢各位!
八. 丰收园
每位同学在心理辅导专用本上写下自己本节课后的体会和感受。
轻松上阵
——焦虑辅导
【教学目标】
1.在认知上,让学生对焦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正确认识焦虑,同时熟悉减轻焦虑的方法。
2.在情感上,通过对焦虑情绪的体验、学习,减轻对考试的恐惧、焦虑。
3.在行为上,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方法,并能根据自身情况,运用方法,减轻焦虑程度。
【教学重难点】能应用放松训练来应对焦虑状况
【辅导对象】 重点高中学生
【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经历了无数次考试的洗礼,虽身经百战,但对考试或多或少还是有些焦虑情绪,以及出现一些附带性症状。尤其是高考,在这每个家庭都在关注的高应激之前,重点高中的学生往往更容易出现焦虑情况。
高中学生的生理基本成熟,心理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开始思考,却还没有系统的思考,形成完整的世界观。自我探索、自我解决问题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教学过程】
附一:焦虑程度自我评价表
判断下面每句话是不是适合于自己的状况,并在括号内写上相应的分数。评1分表示自己很少是这样的,记2分表示自己部分时间是这样的,记3分表示大多数时间是这样的,记4分表示自己总是如此。
(1)我吃饭很香,胃口很好。 ( )
(2)对于学习我感到忧心忡忡,就怕考不好。 ( )
(3)我特别容易感到疲劳和乏力。 ( )
(4)我的睡眠不太好,睡得不香。 ( )
(5)我感到心情平静,很少静不下心来学习。 ( )
(6)我最怕家长和我谈学习问题。 ( )
(7)我感到肠胃不舒服。 ( )
(8)我感到头晕脑胀。 ( )
(9)我的呼吸顺畅而自然。 ( )
(10)我容易心烦意乱,十分烦躁。 ( )
(11)我容易因一点小事而生气或冒火。 ( )
(12)我的手总是温暖而干燥。 ( )
(13)我感到时间特别紧张,总觉时间不够用。 ( )
(14)我容易入睡,睡眠很好。 ( )
给各题记分之后,计算总分。先把1、5、9、12、14这五题的分数转化一下,原先记的1、2、3、4分,分别转化成4、3、2、1分,其余各题的分数不变。所有各题分数的总和就是焦虑程度的总分。然后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判断:
总分24-31分,轻度焦虑
总分32-39分,中度焦虑
总分40分以上,重度焦虑
中学生考试焦虑辅导
教学重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以及调控措施。
难点:结合实际,从内部因素分析成因,并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控。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关于自我意识方面的知识。
2.导入新课。
由谜语引入“虑”字,再引出课题。——“中学生考试焦虑”
谜语:有心的老虎没几只(虑)。
考场上的竞争,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角逐,也是心理状况的较量。在考试中,总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取得辉煌成绩,同样,也有一些“尖子”“失手落马”。因为前者轻轻松松,没有压力,超水平的发挥,后者过度焦虑,显得惊慌,恐惧等,影响其正常发挥。而这种现象又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每年的中考,高考前夕,北京孔庙都有大量考生敬香,专家分析,他们是通过这种方式缓解其对考试的焦虑。有一个考生在考试时就是因为没有焦虑,考了一会就交卷出来了,试卷上写了几个字“小子本无才,老子逼上来,卷子交上去,鸭蛋滚下来”。可见没有焦虑也是不行的。焦虑必须有,但是有一个度的限制。 过度的考试焦虑,会有许多不良影响,比如:出现头昏,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失眠,震颤和运动不安等明显的躯体症状,在行为上,表现得惶恐不安,多余动作增加,胡乱答卷,早早退出考场等。
3.讲授新课。
1)关于考试焦虑的成因:
A、 内部因素:
a 复习不充分:据调查80%的学生其考试焦虑是由于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因此考前进行充分的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b 自我期望值:从期望价值理论分析,行为取决于期望和价值,任何一个行为都取决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和目标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失败正确面对,避免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挫折心态。
c 性格因素:外向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泼,乐观,开朗,自信,勇于进去,对环境适应力强,易不安和兴奋。内向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孤僻,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脆弱,对自己过分苛刻,易出现负向情绪。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更易焦虑,应该多与朋友交往,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
d 身体健康因素:身体不健康的人在担心自己身体状况的同时,总想让自己在某一方面超过别人,比别人优秀,因此,他们更致力于学习方面的努力,加大自己的压力,增强了考试焦虑。
e 性别因素:女性本身的焦虑特质就比男性高,而且不良情绪的宣泄表现的没有男性明显,因此常常因为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调控,其焦虑程度比男性偏高。
B、外部因素:a 社会因素:现在相当的企事业单位过分追求高学历,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的学历看得特别重,甚至出现连厕所清洁员也要求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员担任的荒谬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度浪费,在“一棒定终身”的现实社会中,这也就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压力,人为的加重了学生对考试分数的期望值,造成考试焦虑。
b 家庭因素: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与管教过严,期望水平过高,或强迫式的学习,都会让孩子对学习反感,产生压力,形成考试焦虑。
c 学校因素:虽然国家进行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我国受到封建社会采育的教育制度的影响,现行的教育制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现象仍普遍。
2)如何进行调控。
A、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准确了解自己,建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建立合理的奋斗目标是解除心理顾虑第一步。高考中,大部分人是定高了目标,这个目标很难实现,在心理上自然而然地产生恐惧感。另外一部分人虽然没有明确地定下目标,但总幻想有奇迹的出现,这就增加了思想负担。目标是建立在能力基础上的,应对自己的水平、在班级名次、各科的优劣作客观的分析,根据这个分析去定目标,就多了一份现实,少了一份幻想,考起试来塌实得多。
B、以心理状态积极,健康的人作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话有一定道理。
在心中暗暗的向自己的榜样学习,把他变成激励者,组织者,行为的评定者,也可以与他多多谈话,体会那种遇险不惊,沉着机智等良好心理状态。
C、有意克制不良心理活动,使之向良好心理活动转化。有些同学的心理状态是波浪式的,时好时坏,自己也深为苦恼。这是不良心理与良好心理进行冲突,进行斗争的结果,,有时良性的占据主导地位,有时反之。当恐惧、烦躁等不良心理出现时,考生就应该克制,或通过转移注意力把它转化。———(应注意持之以恒)。
D、增加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学习生活中寻找乐趣。学习的某些失败肯定存在,失意也很正常。在考试复习中,更是充满酸甜苦辣。考生不要把心思全放在分数上,应尽量增加生活情趣,让自己有更多的愉快情绪体验。只要认真发行,即使在“沉闷”的课堂也有很多新鲜事,“枯燥”的复习也有许多乐趣。放松紧绷的神经,体验生活学习的精彩。
E、表现不良心理。复习考试的种种烦闷,苦恼、痛苦,考生还可以把它表现出来。第一,请老师、家长和朋友帮助。考生大可不必认为倾诉不良心理状态不好意思。请他们帮助、疏导,大脑变得清醒,心灵也得到了慰籍;第二自我宣泄。放声大哭、剧烈体育运动等,都以证明事调节不良心理的好办法。 F、进考场前的自我调节:
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相信自己,一定考好”。
身体的放松是大脑放松,调节心态的最好办法。(右半脑的控制)
考前睡眠:7-8小时,晚上不得超过10点。方法“先睡心,后睡眼”。
系统脱敏:
G、给过去的失败归因。害怕担心是不必要的,要想消除,重要的方法是对过去失败正确归因。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过去的失败,丢掉模糊不清的担忧、摆脱失败阴影,把考生的心理活动与客观联系起来、总结经验教训,走向成功。———引出下次课题:如何进行正确归因。
4.总结:教给学生考试答题的基本要领:
“慢做会的求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也不浪费,舍去全不会的。”
会做的题慢慢做,保证全对,中档题可以上手,很多科都按步计分,做一步给一步分,中档题能做一步就做一步,舍去全不会是指难题,不是说一看不会就舍去,要认真看认真思考,确实不会再舍去。
正对高考,明确目标,树立信心,轻松应考
——高考前一个月励志辅导
张怡
【适用年级】:高三年级
【理念阐述】:
现代社会,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还是学生自身还是社会需求,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高考,因而几乎所有的人都十分重视并且关注高考,这也就在有形和无形中造成了学生的压力。高考前每个高三的学生都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这是必然的。考前适度的紧张和压力会促进学生全面、认真地复习,从而达到良好的考试效果。但是,也造成一些同学过度地紧张、焦虑和慌乱,以致影响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所以,高三学生必须注意高考前的心理调整,如果采取科学的考试策略,就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本次心理辅导课,学生能够在考前对高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降低考前压力。
2. 能力目标:(1)通过本次心理辅导,学生能够树立信心,从心理上备战高考。(2)通过本次心理
辅导课,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有目的地复习。(3)通过本次高考,学生能够获得一些行之有效的记忆和学习方法。
3. 情感目标: 快乐轻松自信地度过最后一个月地复习期
【教学重点难点】:
1. 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高考,缓解紧张情绪。
2. 明确自己的目标,有目的地复习,有目的地考试。
3. 学会运用自我暗示等方法,树立信心,缓解考试压力。
【教学方式】:讲授和讨论
【教学准备】:放松训练用音乐、记忆方法,以及课件的制作。
【任务分析】:
一、 学生现状分析
离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学生复习进入倦怠状态,心里很想要复习看书,但却因为高考临近,
时常无缘无故看不进去书,出现“高原现象”。心里又会担心这个样子会令高考考不好。于是,就会有矛盾和挣扎,导致心理的不安。但是又又那么依部分的同学对于自己的这些现象和烦恼避而不谈。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尤其需要心理辅导的帮助。
二、任务分析
学生要做到能够在考前对高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降低考前压力,能够树立信心,从心理上备战高考,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有目的地复习,能够获得一些行之有效的记忆和学习方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终极目标
使能目标3
使能目标2
使能目标1
学生现状
【教学过程】
做时间的主人
心理051 张丽丽 【设计理念】
Britton 、Macan 等对时间管理行为的探讨开创了心理学家对时间管理的研究。时间管理是为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对时间进行合理的计划和控制,有效安排与运用的管理过程。时间管理能力的强弱作为现代人性格的一个重要标志。彼得·德鲁克说“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都不能管理。”善于管理时间的人其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秀、事业有成,倾向于做更积极的自我评价、自尊心强、自我价值感强以及对生活感到幸福满意。
面对时间的流动,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管理。我们要审视自己以前的时间利用,找出自己时间安排不合理的地方,作为现在改善的参考。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总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很累,或是觉得一天下来却什么事也没做成,很无聊很郁闷。这表明他们对时间管理的认识还不到位,还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本课通过“撕纸人生”、“过去24小时”等活动让学生体会自己的学习时间到底有多少,自己的其他时间都是怎么用的,引起他们对自己时间利用情况的思考;接着通过讨论,找出管理时间的科学方法,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与提高,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与生活的满意度。
【教学对象】
普通全日制高中高一学生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 体会时间的宝贵;
2.明白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 能分析自己的时间利用情况;
2.学会合理科学地分配时间;
3.把学到的时间管理策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情感目标:1. 对自己的时间负责;
2.形成良好的时间观
【教学重难点】
学会科学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时间;
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时间管理策略。
【教学方式】
小组比赛;互动讨论
【教学准备】
课件;小纸条和白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猜谜(1分钟)
这个谜语是:假设你有一个帐号,这个帐号每天进帐$86400,每年进帐$31536000,每晚12点进帐消失,每年元旦后结算扣除 。
——打一词语,两个字 ( 时间 )
2.暖身活动——时钟人(4分钟)
把学生分成以三人为单位的若干组,三人分别饰演时针、分针和秒针,根据老师报出的时间来做出相应的时钟动作(如8点15分10秒),以比赛的形式进行。
目的:活跃气氛
二、主题讨论(28分钟)
1.撕纸人生(8分钟)
⑴ 在开始游戏之前,请先准备一张纸条,大概长16-18厘米,宽一厘米。然后把这张纸条画成10个格子,即分成10等分,在格子里依次写上1-10的数字。好了,准备好之后,游戏就开始了,必须要认真对待这个游戏,因为我们是在面对我们的人生。开始:这张纸条就代表着我们的人生,每一个格子就代表10年,假设我们的人生有一百年。
第一步,请把你年龄前的纸条撕掉。 如18岁,就撕掉前面1和2的一大半,两个半的格子。看看你还剩多少个格子。好了,继续。
第二步,现在你认为自己可以活到多少岁,然后把你活的岁数后面的纸条撕掉。如你觉得自己能活到60岁,那就把6后面的格子都撕掉。
第三步,请你把高中三年撕出来,然后把剩下的格子折成三等分,撕掉三分之一,因为我们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看最后纸条的长度。
⑵ 说说自己的感觉与体会。
目的:让学生认识到高中三年的短暂和宝贵。
2.生活圆饼图(20分钟)
我们在高中要待3年,我们在高中三年有多少的学习时间呢?也许三年很难算,但是我们一天很好算。 ⑴ 分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让其在纸上画一个圆,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圆分成24小时的作息表。让大家回忆过去的24小时发生的事情,要求尽量详细的回忆,并把这些事情记录在相应的时间段内。 ⑵ 思考和讨论
A. 时间用在主要目标上了吗?原因何在?
B. 哪些事情根本不必做的?在记录中占多少时间?
C. 哪些活动可以再少用些时间?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D. 别人浪费了我的时间吗?我浪费别人的时间了吗?
⑶ 请学生在背面画出自己理想中的24小时生活圆饼图。
目的:让学生明晰自己的时间分配情况,并能从大家的讨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三、收获与感悟(10分钟)
请学生谈谈自己有何感想。
四、布置任务(2分钟)
1. 将新的时间圆饼图付诸实践;
2. 课外搜集更多的时间管理策略和技巧,为下节课做铺垫。
如:12条时间管理原则
A 、有计划地使用时间。不会计划时间的人,等于计划失败。
B 、目标明确。目标要具体、具有可实现性。
C 、将要做的事情根据优先程度分先后顺序。80%的事情只需要20%的努力。而20%的事情是值得做的,应当享有优先权。因此要善于区分这20%的有价值的事情,然后根据价值大小,分配时间。
D 、将一天从早到晚要做的事情进行罗列。
E 、每件事都有具体的时间结束点。控制好通电话的时间与聊天的时间。
F 、遵循你的生物钟。你办事效率最佳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将优先办的事情放在最佳时间里。
G 、做好的事情要比把事情做好更重要。做好的事情,是有效果;把事情做好仅仅是有效率。首先考虑效果,然后才考虑效率。
H 、区分紧急事务与重要事务。紧急事往往是短期性的,重要事往往是长期性的。必须学会如何让重要的事情变得很紧急,是高效的开始。
I 、每分每秒做最高生产力的事。将罗列的事情中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删除掉。
J 、不要想成为完美主义者。不要追求完美,而要追求办事效果。
K 、 巧妙地拖延。如果一件事情,你不想做,可以将这件事情细分为很小的部分,只做其中一个小的部分就可以了,或者对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最多花费15分钟时间去做。
L 、学会说“不”。一旦确定了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对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就应当说“不”。
学习归因
[活动目的]
通过本活动,让学生正确归纳考试成败的原因,进而对“现实自我”进行审视和调整,以顺利地向“理想自我”迈进。
[活动过程]
一. 引入话题
一个人遇到挫折、遭到失败时,常常会听到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请问各位:失败一定是成功之母吗?(学生会回答:不一定。)是的,不一定。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首先必须对失败进行正确归因,然后调整对策,重整旗鼓,这样才能走向成功。可见,正确归因非常重要。今天我们的辅导话题就是“正确归因,不断进步”。
二. 个例分析
归因的领域很广,涉及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今天我们缩小范围,专就学习来谈。先请各位当当专家,看下面的个例——
小张是一名高一学生,初中时尽管父母很少顾及他的学习,可他的成绩总是名列班级前茅。上了高中以后,他的成绩处在中等水平,对此他感到压力很大。平时他非常用功,看书、做作业经常很晚,电视很少看,文体活动也很少参加。可第二个学期的期中考试他还是没有考出自己期望的好成绩,为此他感到失望、自卑,晚上甚至出现了失眠,不知怎么办才好。
请你帮小张分析一下成绩下降的原因,并告诉他以后该怎么办。
(每个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认为小张成绩下降的原因有:1. 竞争加剧,各路“高手”云集一处;2. 虽然用功,但方法可能不当;3. 因文体活动很少参加而导致体质下降,精力不足;4. 由于初中时成绩一直优秀,上了高中以后可能期
望过高,自我要求太严;5. 家庭关心可能升温太快。
以后他可以这样调整对策:1. 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能继续以初中的名次标准来要求自己,现在的同学毕竟都是初中的精英,聚到一起来,排起名次总会有先后之分。2. 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照搬初中的一套。高中不但课程多,难度也加大了,初中的学习方法已不再完全适用。3. 调整自己的学习时间,劳逸结合,不打疲劳战。4. 取得家庭的配合,不给太大的压力。
三. 自我归因
这个虚拟的例子让我们觉得似曾相识,有点自己的影子在里头。下面干脆不绕弯子,请各位对自己进行归因分析——
这次期中考试你考得如何?请你对自己进行归因分析。
(先让他们小组交流,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生1:这次考试我考得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好,上课不善于摘记难点疑点,课后也没有及时复习和整理。
生2:我考得不好的原因也是学习方法不好,但主要是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强,一旦自习课没老师在我就不知该干些什么,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生3:我这次也考得不好,主要是因为自我期望过高,总想和初中一样领先,思想包袱太大,结果偏偏就考不好。
生4:我的思想包袱主要来自家庭。爸爸对我还好,妈妈却一定要我考年级前10名,结果我连班级前15名都没能考到。
生5:我在初中时成绩很好,因为我非常用功。上了高中以后,总觉得可以松一口气了,先玩玩再说,结果成绩也被松下来了。
生6:我的兴趣爱好太广泛了,又想踢足球,又想玩电脑,又想当表演家,结果一样都没搞好,成绩也跟着往下掉。
生7:相比较而言,我这次考得比较好。一是我及时改变了学习方法,适应了高中的学习;二是我的心理压力不大,考得比较轻松。
生8:进入高中以后,面对高手如林的同学,我有种“鸡立鹤群”的自卑感。经过老师的心理辅导和自己的主动调节,现在已逐渐摆脱了自卑,所以这次我虽然考得不好,但比以前进步多了。
四. 原理介绍
心理学家张铁忠教授等人发现,中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主要有以下6 种类型:1. 把失败归之于自己脑子笨、能力差等稳定的因素。这种归因会使自己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放弃努力。2. 把失败归之于自己不努力等不稳定的因素。这种归因会使自己重燃希望,变得努力。3. 把失败归之于学习难度大等稳定因素。这会使自己学习积极性受影响,甚至会对相应学科失去信心。4. 把失败归之于运气不好等不稳定因素。这可能会使自己重新树立信心。5. 把成功归之于运气好等外在因素。这会使自己产生侥幸心理,下次不一定会努力。6. 把成功归之于自己能力强、努力程度高等内在因素。这既可能使自己满意、自豪,也可能使自己产生骄傲、自负等情绪。
对学习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是为了自己下一步学得更好,使“现实自我”进一步靠近“理想自我”。在“现实自我”走向“理想自我”的过程中,会出现三种类型:
1.自知之明型。特点是:理想自我比现实自我稍高一些,因此,理想自我对现实自我有导向、激励作用。表现为:①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合理地要求自我(即正确定位理想自我),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目标,每次努力都会获得成就感的满足。②能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知道自己优点,也知道自己不足,所以成功时不会沾沾自喜,知道自己还有不足,与理想的自我还有距离;失败时也不气馁,不拉客观,能冷静地分析原因。③能和谐地与人相处,不会老是想着与人家比高低,比名次。不骄傲,也不自卑,以平常心与人相处。
⒉自我贬低型。特点是:自我评价过低,与理想自我差距太大,即使通过努力,也因目标过高而受挫失望,理想自我成为苛求自己的紧箍咒。表现为:①拼命地与他人比较,以自己之短比他人之长,看不到
自己的优点,越比越感到自惭、羞愧。②对失败或生理上的不足(比如长得不高或不美等等)感到自责。③失败归因错误。总归因为自己脑子不灵,智商不高,觉得努力也没用,丧失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④有时为超越他人而强迫自己做乏味的事,结果学习效果很差,并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
3.自我夸张型。特点是:对现实自我评价过高,以致出现了虚假的理想自我。表现为:①好夸张自己的成绩与能力。好炫耀自己,表现自己。②好他人表扬、赞许,听不得别人的批评。③好说一些不中听的话,常常伤害别人。
五. 自我分析
听了以上介绍后,请每人认真思考一下,你的现实自我是怎样的?理想自我又是怎样的?要从现实自我顺利走向理想自我,现在该作什么调整?
(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再让每小组派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下面略举几例。)
生1:我基本上属于“自知之明”型的。我知道自己的优点,也基本清楚自己的不足,所以成功时不会太得意,失败了也不会过于伤心。我理想中的自我是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我的知识面比较丰富,兴趣爱好也很广泛,做事也比较认真,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语言表达水平不是太好,所以我以后要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当一名享誉一方的名师。
生2:我基本上属于“自我夸张”型。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站自喜,自以为很了不起,总希望别人吹捧自己,而自己却不是以礼待人,总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别人。我理想中的自我是当一名优秀的企业家。我的优势是管理能力比较强,但我的“自我夸张”型性格是当好企业家的最大障碍。一旦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再好的企业也会在我手中垮下。此外,我现在数学知识虽然学得还可以,但数学思维能力、思维方法还需要加强,这也是当好企业家所必备的。
生3:我是“自我贬低”型的,我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经常自责,这次考试没考好,又使我伤心得不能自拔。幼时曾有过的理想早已如沉入大海的冰山了。今天听了老师的归因理论介绍后,我的内心又有了些触动。我对自己认真审视后发现,是我的消极、错误的归因,才使我在成绩不理想与心理自卑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今后,我首先要做的是进行积极的归因,找出成绩不好的真正原因,调整心理,让自己从“自我贬低”型走向“自知之明”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生4:我是个“自我夸张”型的。我心气浮躁,感觉太好,爱好太广泛,而学习却不认真、不踏实,不肯吃苦。我的理想是当个比尔·盖茨一样的享誉全球的电脑专家。可我现在才明白,要实现这一理想,首先必须学会吃苦,必须培养自己认真、专心的学习态度,从眼前开始,踏踏实实地学好书本知识,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六. 任课教师点拨
现在,请任课老师来给我们点拨指导。
师1:我们班的学习风气比较好,但学习方法还没有完全跟上高中的步伐。高中生要有记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及时记下难点和疑点。晚上则要对当天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
师2:进入高中以后,一些同学因为没有顺利完成学习上和心理上的适应而变得自卑。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先完成学习上和心理上的适应。走过去,才会有一片蓝天。
师3:要摆脱自卑,还要少跟优胜者比,多跟自己比。要善于向自己挑战,不断刷新自己的记录。 师4:虽然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有时耕耘不一定有收获。这时候就需要改进耕耘的方法,一味地埋头苦读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方法,要有效率意识。
师5:我想对心气浮躁的同学说一句:远大的理想要从脚下开始。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一天、每一门的知识。否则理想永远是理想,永远是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
七. 结束话题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了归因分析,对“现实自我”进行了审视和调整。刚上课时我们说过一句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面对失败,只要能够正确归因,就可能走向成功,从低谷走向高峰。但是,面对成功,假如不能正确归因,也会从高峰摔入低谷,出现我们这节课上的新名言:“成功乃失败之母。”所以,不管是失败时还是在成功时,都要学会正确归因,这样才能使“失败乃成功之母”永远成为真理,使我们的
新名言永远无生存之地。也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顺利地从“现实自我”走向“理想自我”,最后完全到达理想的彼岸,实现自己的理想。
谢谢各位!
八. 丰收园
每位同学在心理辅导专用本上写下自己本节课后的体会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