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中的三个对比
世界各国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调控经济的政策措施以应对金融危机,这些努力如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经济开始回暖,但时不时还会传来一些坏消息,使得人们对于经济前景的判断,看似有些复杂和混沌。
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至今已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期间各国不仅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调控经济的政策措施,更是史无前例地团结一致,加强了对抗危机的国际合作。这些努力如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经济开始回暖,但时不时还会传来一些坏消息,使得人们对于经济前景的判断,看似有些复杂和混沌。总之,前景光明,风险犹存。因此,客观看待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减少盲目乐观和过度谨慎,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态度对我们看清中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中的问题也有一定启发。
第一,短期经济复苏势头强劲,但在长期内全球经济可能保持中低速增长。
近期全球经济出现颇多亮点,股票市场复苏、需求开始恢复、工业生产增长,经济指标显示经济恶化的步伐在放慢。经济企稳回升的苗头已经在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和韩国等出现。因此,从短期来看,引发经济下滑的各种负面因素可能在2009年下半年逐渐转向,经济下滑态势趋缓。
但另一方面,金融不良资产的清理还未结束,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仍然一蹶不振,企业和消费者信心处于低水平。6月份美国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9.5%,5月份欧元区失业率升至9.5%,为1999年5月以来最高,欧盟失业率也高达8.9%。美联储预计未来几年美国失业率将维持在10%的高位。失业率一向被认为是经济的滞后指标,但失业率的增加势必会抑制消费,并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失业率的影响,7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至64.6,为3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些都意味着经济回升的基础较为薄弱,很容易被反转,经济复苏的道路将十分漫长,全球经济在较长时间内将面临一个中低速的增长环境。
国际组织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通常看似较为谨慎,因其预测更多侧重于中长期的状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份的《世界经济展望》认为,2009年世界经济将收缩1.4%,2010年将逐渐恢复,预计增长2.5%,由于各国出台的经济刺激方案正在逐步发生作用,2010年的经济增长预测比4月份提升了0.6个百分点。在4月份的预测中,IMF认为2011年后全球经济将走出危机,以略高于4%的幅度增长,但仍低于2006年和2007年的5.1%。
由于目前世界经济的这种复杂形势,各界对是否需要推出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存在争议。美国经济界争论最多的是要不要继续推行第二轮经济刺激计划,美国财长盖特纳和美联储认为经济即将走出衰退,没有必要采取第二轮财政刺激政策,但经济仍相当疲弱,因此仍继续保持超低利率政策。的确,宏观调控的时机十分重要,当推的时候未推,当退的时候未退,都将引发严重后果,前者可能延误时机,引发经济滑坡,后者则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
第二,通货膨胀的预期和通货紧缩的担忧同时存在,显示经济前景的复杂性。
随着世界经济止跌回升,已经走出最困难的时刻,近期通货膨胀预期有所抬头,一旦价
格真的开始上涨,宏观调控的空间将大大缩减,应警惕通胀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胀预期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宽松的货币环境和财政政策。在经济尚未全面回稳之前,全球经济刺激计划不可能提前退出,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将维持较长时间。不少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包括非常规手段扩大货币供应量,而在这种环境下,通胀预期难免出现。如何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保持物价水平的低速上涨,是各国实行调控政策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二是美元指数下跌。鉴于经济复苏的预期,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开始上升,对美元的避险需求下降。4月下旬以来,美元指数基本步入下跌通道,最高跌幅达10%以上。三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际大宗商品走出了一轮从谷底快速回升的行情,与去年12月相比,国际油价已经上涨了一倍以上;国际金价一度站上1000美元/盎司的关口;铜、铝等金属和农产品(10.23,0.35,3.54%)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此轮价格的上涨,有经济复苏的原因,但也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结果,更多可以看作是一次技术性的超跌反弹。
不过,在全球经济依然疲弱的前提下,总需求仍然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通货膨胀预期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从发达国家情况来看,2009年上半年,美国的通胀水平一直较为稳定,但6月CPI涨幅提高,环比增长0.7%,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能源价格增长7.4%,交通价格随之增长4.2%,除能源和食品以外的核心CPI环比增长0.2%。第二季度年通胀率为3.3%,基本符合3%的参考标准。由此可见,美国CPI的短期升高主要是由石油价格的回升引起的,除能源以外,其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保持相对稳定,无明显起伏。而在欧盟,人们所担心的不是通货膨胀,更多的是通货紧缩。6月欧盟年通胀率为0.6%,欧元区年通胀率仅为-0.1%,为欧元创立以来首次出现负值。同样的情形出现在日本,5月年通胀率为-1.1%,月率为-0.2%。IMF在7月份的预测中指出,目前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轻。尽管商品价格回升带来上行压力,但鉴于存在大量过剩产能,预计全球通货膨胀在2010年之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由于近期需求和商品价格的回升,与4月份的预测相比,IMF将2010年的通货膨胀率上调了约0.5个百分点。IMF认为,欧元区面临“较低程度的持续性通货紧缩风险”而日本的通货紧缩可能会一直持续到2011年前后。
中国被国际社会寄予重望,可能成为最早走出危机的国家,但目前明显处于外冷内热,内部热度不均的状态。股票市场上升,房市快速上涨,但实体经济的回稳显然滞后。中国通胀预期有所抬头,大多是源于流动性泛滥的担忧。上半年,中国在十分艰难的国际背景下,仍取得了GDP7.1%的增长,随着下半年国际经济环境的日益宽松,全年保八有望。其中,第二季度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拉动明显,显示中国4万亿的刺激方案快速发生作用,但消费增长不尽如人意,外贸出口则为负增长。
第三,短期内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仍具较大优势,长远看需大力提升产业链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负债消费导致进口增加,带动了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东亚地区通过出口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通过金融市场回流到美国,从而支撑美国的借债消费。这种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从而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迅速增长。然而,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必须做出改变。
美国人已经开始缩减消费开支,扩大储蓄。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美国个
人储蓄规模达6202亿美元,为1959年1月份有该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个人储蓄率为5.7%,是1995年2月份(5.9%)以来的最高水平。房地产业和金融业难以在短期内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美国因此可能会采取增加出口战略,减少贸易逆差,以保持经济增长。2009年前5个月,美国货物贸易赤字仅为1767.9亿美元,同比下降46.9%。2009年第二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下降1.0%,降幅小于预期,其中净出口对经济做出了正向贡献,拉动经济增长1.38个百分点。美国内需下降,更希望全球来替自己消费,这就需要出口导向型经济体需求的增加来弥补,但从目前来看,这些国家的内需仍然不够旺盛。因此,全球经济的平衡被打破,出口带动型国家出现产能过剩现象。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外部需求的减弱意味着我们不能继续以前的老路,仅仅依靠数量取胜的外贸发展战略已经不符合现实要求。但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降幅均小于总体降幅21.8%的水平。其中,服装出口下降8.1%,鞋类出口下降2.2%,家具出口下降7.8%,箱包下降4.0%。同时,中国产品在许多国家进口中的份额都有提升。这一方面表明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传统消费品存在着刚性需求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在劳动密集型消费品上的竞争优势较强。从短期来看,这一趋势仍将延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改变。
外部需求的减少毋庸置疑,同时,我国外贸发展遭遇的贸易摩擦增多,发展空间将一批新兴发展中国家挤占,国内资源和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因此,为促进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在继续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调整和升级外贸结构是一个长期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培育新的对外贸易增长产业,抓住市场和技术制高点,提升产业链水平,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扶植高端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为外贸发展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
坚信还有第二波下滑
美国经济已开始报告强劲增长的数据。分析师们正提高其对美国经济前景的预期,有的预计年化增长幅度在3%-4%。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中国表现出快速反弹,美国在三季度也会有同样的表现。难道全球经济都在上演V型反弹?这是在过去三个月里,活跃的金融市场一直盼望的情景。市场押对了吗?
最持久的泡沫
2008年年底,我曾预测,全球股市会在2009年春季上演一轮强劲反弹,全球经济会在下半年开始回升。之后,在2010年出现第二波探底。
在正常的经济周期中,库存带动的经济复苏,必然继之以企业资本支出,而这将扩大就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导致消费增长,从而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再扩大资本支出。但是,为什么现实并非如此呢?原因在于巨大的泡沫扭曲了全球经济结构。供给和需求的重新匹配将需要很长时间。凯恩斯主义仅仅关注总需求,忽视了结构性失衡。正常情况下,凯恩斯主义是说得过去的。然而,一旦经济衰退源于巨大泡沫的破裂,凯恩斯主义就束手无策了。
事实上,许多政策制定者从“创造新泡沫,以抵消旧泡沫破裂引发的经济衰退”这个出发点思考。这类想法在中国和华尔街特别流行。尽管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并非有意如此,但是,他们又创造了另一堆流动性泡沫。泡沫首先清楚地体现在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上,接下来是股市,近来又体现在房地产市场上。这个战略会成功吗?我不这么看。
泡沫能够持续多久,取决于它对需求的影响。最持久的是资产和技术泡沫。资产泡沫的乘数效应体现在很多方面。在短期内,资产泡沫既刺激了投资,也刺激了消费,它影响的供应链颇长。在供给方,从商品生产者到房地产中介,泡沫可以对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产生刺激效果。在需求方,它不仅能刺激信贷增长,提高金融部门收益,而且往往能够通过财富效应提高消费。正是因为资产泡沫如此强大,它的破裂造成的负面影响就极具破坏性。因为当泡沫存在的时候,出现供给过剩需要一定时间来消耗,还会破坏信用体系。
当投资者们夸大技术对其企业盈利影响的时候,技术泡沫就此产生。一项突破性的技术,会极大提升生产率。然而,竞争会将技术进步带来的暂时的超额收益转变为更低的消费价格。由于重要技术的出现会降低消费价格,中央银行往往释放了过多货币进入资本市场,创造了泡沫。但因基础技术导致了经济繁荣,所以,人们感觉这些泡沫十分真实。越来越多的资本投入到这一技术中去,这就导致产能过剩,并抵消掉超额利润。当投机者最终认识到企业不复盈利的时候,泡沫就破灭了。技术泡沫的代价,本质就是过度投资。因为突破性的技术会使经济体扩大,从而吸收技术泡沫带来的负面影响变得更加容易,因此经济也能相对快速地复苏。
暂时的平衡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在全球经济中堆积的纯粹的流动性泡沫。它体现在几个资产类别上,最突出的是大宗商品、股票和政府债券。支撑泡沫的理由是,刺激将导致经济快速复苏,而且,产出缺口能够保持低通货膨胀率,因而中央银行可以把利率数年内维持在较低水平。根据这个描述,投资者可以同时期待强劲的企业盈利和较低的利率水平,也就是股市所谓的“金
发姑娘”(语出Robert Southey的童话,此处“金发姑娘”形容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经济,即一个“稳步增长,通胀温和”、处于童话般的美好状态,但“三只熊”回来,一切就结束了)。
中国二季度和美国三季度发生的事情,似乎可以支持上述观点。我认为,市场被误导了。目前反弹的驱动力量,是库存周期和政府刺激。企业资本支出和消费的跟进,被结构性挑战严重制约着。这些挑战都源于资源分配不当导致的泡沫。泡沫破裂后,供应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限制了刺激或泡沫创造需求的效力。
结构性挑战来自全球经济失衡,以及由于过去的廉价信贷和高资产价格的支持,夸大了需求,由此导致产业过度扩张。在全球层面上,失衡体现在盎格鲁-撒克逊经济体(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出现的赤字和新兴经济体(主要是中国和石油出口国)的盈余之间的不平衡上。大体上看,不平衡相当于1万亿美元或全球GDP的2%的水平。
最近的数据显示,美国家庭储蓄率在大幅度增加。在两年内,它从-2%上升到5%以上。但是,目前的水平仍然低于8%的历史平均水平。如果经济正常化进程仍沿既定轨道运行,储蓄率应该能增加到8%以上,并很有可能超过10%,债务水平也将下降到历史平均水平。有人认为,如果低利率使房地产市场再度复苏,美国家庭可能会再次变得愿意借钱消费了。这种情况是可能的,但希望不大。未来,要么会出现经济正常恢复,要么就是由泡沫激发的经济繁荣,结局取决于美国家庭储蓄率的前景。除非美国家庭部门愿意再次借钱来花,否则,新兴经济体无法重返出口带动增长的模式。
如果人们假定美国家庭储蓄率将继续上升,那么,新兴经济体必须降低其储蓄率,增加投资或者减少生产,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降低储蓄率。但是,储蓄率并不是说降就降的。其主要取决于人口特征以及财富水平。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增加家庭财富,减少其储蓄率,制造资产价格泡沫。不少人主张把中国股市炒起来,使资产膨胀,这些人心里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一些分析师预计,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出现的泡沫,将在中国重现。当时,由于“广场协议”的影响,日元币值翻了1倍,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因此受阻。为了刺激内需以稳定经济,日本纵容了大规模的资产泡沫的产生。短期内,资产价格膨胀或许算是一个出路。
实际上,中国不必重蹈日本的覆辙。首先,1985年日本已经是发达国家,不可能将其庞大的储蓄转移到基础设施投资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有20%至30%的路要走。如果能建立正确的机制,足可以把更多的储蓄转移到城市化过程中去。
其次,中国可以通过结构性改革,大幅降低储蓄率。在中国储蓄总量中,一半来自公共部门。政府和国有企业应该减少其不断升高的留存收益,并增加投融资的贷款比例。例如,中国较高的资产价格,就是源于地方政府有增加财政收入以支持投资的需要。如果中国的资产价格削减三分之一,国民储蓄率可能会降低2个-3个百分点。
第三,中国政府可以将其在上市国有企业拥有的股份,转移到家庭部门。家庭财富增加,可导致国民储蓄率降低3个-4个百分点。
中国的出口下降了大约五分之一。要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就需要国民储蓄率下降约6个百分点。否则,经济不是面临衰退,就是引发泡沫。出现泡沫的目的,正如上文所说,就是为了暂时降低储蓄率。
以上讨论听起来与目前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的分析相悖。这么说,是要引出两个观点:
一、旧的平衡一去不复返;二、创建新的平衡,要面临许多结构性的障碍。目前的复苏只是基于一个暂时的、不稳定的平衡,其中,一是美国通过增加财政赤字来减缓其国民储蓄率的上升,二是中国通过提升其政府支出和创造资产泡沫来减少其储蓄盈余。这个暂时的平衡取决于政府的行动。
戏法何时收手
然而,正在改善的经济数据将刺激金融市场。由于中国政府担心一个更大的泡沫的降临,因此,正在强迫股市降温。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其他地区的市场情况可能不错。不同的趋势说明,中国领先其他国家四个月,实现了市场复苏及调整。
当投资者认识到,全球经济在2010年将有第二次下降,并且美联储将很快提高利率的时候,金融市场将再次下滑。转折点很可能发生在今年四季度的某个时间。到那时,很显然,中国经济已经放慢了速度,美国的就业没有得到改善,因此,其消费量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存货周期按照常规发展过后,目前推动预期的生产数据已经变冷。
多数分析师会说,如果经济复苏还不确定的话,央行不会提高利率。问题是,货币政策不能解决阻碍持续复苏的结构性问题。流动性不是治疗目前全球经济的良药,过量使用会带来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
传统的看法认为,通货膨胀不会在经济疲软的时候出现,因为此时产能利用率低,企业无法提高价格。当存在结构性不平衡时,这种“一维思维”并不适用。首先,瓶颈可能出现在多个领域中。过剩的流动性往往会流向流动性不足的领域。价格在这些领域可能会猛增,这将提升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并引发普遍的通货膨胀。另一种可能性是,预期本身就足以带来普遍的通货膨胀。
导致通货膨胀的驱动力就是流动性。金融市场非常发达,散户投资者现在可以通过购买单一的或一篮子商品的交易所交易基金来表达他们对通货膨胀的恐惧。
石油是最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商品。尽管需求下降,它的价格仍从3月的低点翻了一番。但也是惟一适合作为通货通胀对冲的商品。其供应的反应是非常滞缓的。超过全球石油储量的80%属于主权国家政府。它们不会用扩大生产来对物价上涨做出反应。事实上,当它们的预算需求得到满足,高油价可能会降低它们增加生产的愿望。需求也不会因物价上涨而迅速下降。油对于日常经济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以至于其消费量减少有很大的乘数效应。由于在需求和供应方面其价格敏感性都较低,它特别适合吸收多余的流动性,并在其他商品之前反映通货膨胀预期。
只要经济继续疲弱,那么,如果央行拒绝提高利率,石油价格就可能会翻番。我认为,中央银行,尤其是美联储,将在明年年初甚至今年年底开始提高利率,尽管并不情愿。只是
想通过显示他们仍然关心通货膨胀来冷却通胀预期。因此,他们会慢慢地提高利率,即故意落后于形势。结果是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将快于利率,这是负债的美国家庭部门所需要的。
这种愚弄市场的策略可能暂时奏效。它的有效性一定会反映在石油价格上,即,美联储需要在其利率政策中将石油价格作为目标。如果石油价格脱离了目前的水平,这意味着市场不再相信美联储了。这将迫使美联储快速提高利率,不幸的是,这会触发另一波严重衰退。
应该用W型代替V型复苏。尽管明年的下滑在统计上可能不深,却将传递出影响深远的心理冲击。金融市场现在很活跃,因为其仍相信政府。第二波下滑将显示政府力量有限。这波下滑或会使资产价格下跌,并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暴跌之后等待下一波再起
股市的暴跌只说明了两点。一是这个市场上趋势投资者可能占到80%以上,他们是跟着行为来操作,所以这样的市场正反馈效应会极强;二是这个市场上涨除了流动性以外,的确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好说,复苏只是故事(股市)里的故事。
当投资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资金游戏,市场的心态就会越来越脆弱。这个时候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造成市场的巨大震荡。就像击鼓传花一样,谁都不愿意花在自己手里的时候鼓声停下来。所以,一旦市场发生恐慌,投资者就会夺路而逃,造成市场暴跌。
就目前而言,认为股票市场泡沫破灭,我以为为时过早。整体来看,股票估值比较贵,从以往几次泡沫破灭的经典情景来看,离那个离谱的泡沫破灭的情况还比较远。当然,在我看来,如果现在虚火自觉地退潮,对于国家来讲善莫大焉。谁都知道,泡沫真正做大了,持续时间长了,破灭对经济金融体系冲击是毁灭性的,如18年前的日本和去年的美国。
实际上,从上周五开始,全球的各个市场都开始调整了,只是这次是中国因素引领全球在跌。一周前,中国市场开始下跌,全球开始没有理会,依然强劲攀升。后来发现似乎中国开始“撂挑子”了,银行信贷的确开始在收,于是乎,市场恐慌气氛开始发酵。
繁荣时期全球需求增量中40%的贡献是中国因素,而现在全球增量的90%看中国。中国要是不干了,全球资金就将找不到方向了。股市、商品市场大跌,就只能重回美元国债,算是帮盖特纳和伯南克解了围。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还会再起一波。萧条年景,资金大鳄们是靠冲浪大赚其钱的。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美国股市超过20%以上的反弹就有4次,更何况我们面临的是史无前例的宽松流动性呢?
暴跌缘起于对紧缩政策的预期,再起一波将缘起于经济疲沓,钱的走投无路。持续8个月的经济刺激,7.4万亿的信贷和30%以上的投资增量将经济拉起来,如果短期内又让它掉下去,是决策层无法容忍的。尽管我们知道,要想私人资本接下政府的班,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需要为他们搭建一个宽广的平台,真诚地打破垄断,对他们开放,如此更多的资金才会流向实体,方能消解虚拟的虚火。然而,非公36条已经颁布了近4年,面对如火如荼的国进民退,恐怕又是个人的一厢情愿。
很多人都在讲美国人会退出,而美国人货币退出的关键不看伯南克,而看盖特纳。道理很简单,因为美国政府要用钱。美国政府估计本年度累积财政赤字为1.84万亿美元,2010年至2019年赤字总额则为7.1万亿美元。
钱从哪里来?一是向美国居民借,美国家庭将相应地增加他们的储蓄,这意味着经济收缩;二是向中国这样的经常账户盈余的国家借,但是,如果美国家庭都在储蓄的话,这些国家贸易盈余又从哪里来呢?盖特纳如何能保证不会走第三条路——— 向伯南克借。
伯南克说要及时收流动性(以后不再扩大买债),以抑制通货膨胀。不管最后是伯南克买债,还是商业银行买,控制货币扩张的必然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当盖特纳借时,就必须从其他经济部门收流动性,如此控制货币扩张,就是所谓的财政赤字的挤出效应,这将掐死经济复苏的嫩芽。
大家都清楚了吧?美国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的债务,这也是美元未来的关键。你还觉得美国人会这样选择吗?
我个人真心地希望,下一波再起之时,不是因为中国推出的下一个刺激计划,而是真正的结构性改革,通过释放制度改革的红利,成为全球财富的吸金石。
中国社会渐趋高级化
陆学艺教授解析新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称我国中产阶级年增1%,目前已达22%-23% 摘要:中产阶级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社会流动机制从“先赋型”演变成“后致性”、封闭型社会已经成长为开放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60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印证着共和国的成长,折射出一个国家向上的活力与希望。
中产阶级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社会流动机制从“先赋型”演变成“后致性”、封闭型社会已经成长为开放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60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印证着共和国的成长,折射出一个国家向上的活力与希望。日前,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教授接受访问,深入解析了这种社会结构变迁的内涵及影响。
社会阶层:从6个变10个
据陆学艺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结构经历了3次变化:1925年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把社会结构分为地主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游民无产者,直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基本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先是没收了资本家的财产,消灭了官僚资产阶级,然后通过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1951年土改以后,社会结构变成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大阶级;1956年到1957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变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改革开放以后,分化成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十个阶层。
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上半年全球经济开始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出现回暖迹象,但仍
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形势,积极应对挑战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笔者认为,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总体趋于稳定,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1、 金融系统性风险和大型金融机构倒闭的风险大为降低。
第一,金融市场正在恢复。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金融业剧烈震荡,险象环生,损失巨大。根据彭博公司统计,去年全球股市市值暴跌超过近30万亿美元,其中仅银行业市值“蒸发”就高达5.5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0%左右。但是,自今年一季度以来,全球股票市场大幅反弹,主要金融市场股票指数上涨超过30% 。
全球主要汇率走势波澜不惊。美元继续发挥其避险作用,3月18日美联储决定在未来六个月内购买总额3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引发美元汇率大幅震荡,此后盘整升高;受欧元区经济恶化的影响欧元渐渐走弱;日元则成为回报较差的货币。英镑与2008年大幅下跌不同,呈逐渐抵抗态势。
第二,大型金融机构企稳,盈利增加。
金融机构业绩也开始好转。美国最大的四家商业银行美国银行、富国银行、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的净利润普遍超过市场预期(见表1),这表明遭受重创的大型金融机构已经度过最困难的时期。金融市场信贷紧缩的现象较年初也有所缓解,抵押贷款的申请从去年12月开始已经出现上升,小公司融资状况也有所改善,外部资本对美国中长期国债的需求也较为强劲。
第三,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救市手段和工具充裕。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降息;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注资、国有化或接管金融机构;担保金融机构债务;直接向实体公司提供融资;帮助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向中小公司提供融资或贷款担保;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援助新兴经济体和受危机影响严重的中小型经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上述救市政策对遏制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简称TARP计划)使大型银行金融机构避免了破产倒闭,稳定了市场信心,对美国经济的回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欧元区各国和日本政府也相继推出了巨额的经济振兴计划,对全球经济的回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普遍实施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低利率政策,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这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通货紧缩预期的恶化。
2、美国和欧盟宏观经济指标回升。
一季度,美国GDP折年率环比实际下降6.1%,同比实际下降2.6%,降幅较上季度的
6.3%略有收窄,但高于市场平均预测的4.7%。 美国5月份失业率虽然上升0.5个百分点至
9.4%,但就业人数降幅有所减缓;房市出现回暖迹象,现房销售、新房销售、住宅开工环比正增长,建筑支出的环比下降也有所放缓;生产和消费部分领域急跌的势头有所缓和,5月份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PMI)从4月份的40.1上升至42.8,其关键的利率指标——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已攀升到3.17%,是自去年1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一季度,欧元区和欧盟27国GDP环比下降2.5%,这是自1995年欧元区统计数据建立以来最大降幅。尽管欧盟经济仍然收缩比较严重,但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出现了稳定迹象,经济信心有所恢复。欧元区4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半年多来的最好水平,达到40.5,是2008年10月份以来的高点,其中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这欧盟经济的“四驾马车”均不同程度上升。今年4月份,欧元区经济敏感指数近两年来首次止跌回升,经济信心正在增强。
3、全球经济企稳可及,但快速恢复仍需假以时日。
受到诸多结构性矛盾的制约,全球经济若要快速恢复仍然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首先,美国消费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在短期内难以恢复。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房市和股市大跌,居民财富严重缩水,再加上就业形势急剧恶化,导致美国国民不得不改变以往重消费、轻储蓄的生活习惯,预计在未来3-5年内美国国民增加储蓄率、减少对消费信贷依赖将是个趋势性状况。美国作为全球消费“龙头”作用的削弱势必将不利于经济恢复。
其次,美国制造业的复苏和就业率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时间。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国,包括航空航天、医药、军工等在内的制造业产出几乎占全球产出的1/4,制造业提供了美国国内近2000万个就业岗位。金融危机使美国汽车业三大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走到了破产的边缘,并危及到300万人的就业。虽然美国的制造业具备强大的内生恢复的动力,但是由于经济危机、人工和社会成本高企以及工会力量强大等一系列矛盾,美国制造业的就业率在短期内难以快速提升。在对消费信贷的依赖减少后,稳定的就业和工资收入将成为支撑美国消费乃至美国经济的底限。因此,短期内制造业就业率难以提升也将不利于美国经济的快速恢复。
再者,金融产业恢复信誉、重新贡献高额国民收入,需要一定的过渡期。
金融危机给发达国家金融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比如,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相继全军覆没,大型商业银行市值严重缩水,大量中小商业银行破产倒闭,金融机构的融资和中介功能严重弱化。金融产业恢复信誉和正常的融资与中介功能、重新贡献高额国民收入,需要一定的过渡期,因此全球经济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快速恢复。
恢复金融产业的信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恢复衍生工具市场的信誉。衍生工具的滥用在放大风险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发挥衍生工具市场的积极作用,恢复衍生工具市场的信誉十分重要;其次是恢复金融机构衍生产品创新的信誉。次级贷款、抵押债券等衍生产品给金融机构创造了巨大的利润,但同时也使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意识不断淡薄,最终在危机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因此,恢复金融机构衍生产品创新的信誉同样重要;第三是恢复评级机构的信誉。评级机构在此次次贷危机中没有做到客观公正的尽职调查和评级,对市场投资者产生了严重的误导,因此,恢复评级机构的信誉也是重建市场信心的重要一环;第四是恢复美元作为国际主要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信誉。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一跃成为国际主要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未来一段时期,还难以有一种货币能够替代美元的地位。
4、外部环境变化给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一般具有两种基本特征:一是出口导向型,依赖发达国家尤其是美、欧的消费市场,特别是美国居民的消费;二是资金(资本)依赖型,高度依赖美、欧国家的资本输出和资本市场融资。因此,面对发达经济体的银行危机以及外资流入的持续下降,新兴经济体受到的冲击仍在继续。这种冲击主要通过金融渠道和贸易渠道迅速蔓延到新兴经济体。
过去五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一般保持在15%左右的增速,由于对发达国家出口市场在中期内(3-5年)很难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因此,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将遇到强劲挑战,出口的绝对额和新增额很难再呈现上一个五年周期的高速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必须转向新的出口市场和内需市场。
如果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受外需市场萎缩的影响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是趋势性状况,那么其受金融资本冲击的可能性将会显著上升。由于金融市场一般先于实体经济恢复,而恢复后的巨额金融资本需要重新寻找盈利空间,资本流动将重新加速。从有利方面看,金融环境企稳,资本流入增加将有助于改善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环境
和融资条件;从不利的方面看,大量短期资本流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导致这些国家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发生剧烈动荡,股市、房市将快速恢复进而形成新一轮泡沫,增加经济恢复的不确定性。
论文的要点~
要如何面对当前国际经济问题,首先要看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我国GDP构成主要是三大块,消费,投资、出口(查相关网站看看各部分构成比例)。当前在国际经济危机下,我国出口贸易额剧降,造成产值剧减,相应的造成相关上下游产业不景气,及一系列经济问题。消费方面,一些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形式较好,可以在发改委等网站查阅。投资方面,我国当前情况较好,主要体现在四万亿投资,及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较快发展下的房地产开发热等。另有经济危机下造成人们的持币观望消费观念也影响经济。
根据一些资料观点,较好的办法有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从最本源的意义上说,只有政治改革才能促进经济改革,只有思想解放才能解放思想。我们当前的经济发展成果来之不易,的确是要从“改革开放”春风算起的。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面临必须的变革,都会有程度不一的改革。在1978年的那个历史时刻,我们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冲破桎梏,推进全方位的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一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就位于各项改革前列,而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改革首当其冲。事实证明是成功的:农民这个中国生存最大群体的物质条件相对极大改善最有效地维护了整个社会的稳定。
三十年经济改革的最大成就如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我愿意表述如下: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民富国强成为了可能的现实。
但是这并不意味我们的发展就不存在问题,就不存在困难,就可以放松警惕,就可以高枕无忧。恰恰相反,我们制定经济政策、进行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仍然应当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经济学自身的困惑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每一位学者都有不同的具体答案。而在严格意义上说,经济学自身还远不是一门科学,或者说是一门相对成熟的科学。他缺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范本,他缺少可以通用的原理或法则。甚至于在十六世纪前,经济学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都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经济活动却一刻也未停止。问题的焦点在于:究竟是“经济学”完全指导现实经济活动,还是经济活动决定“经济学”的发展?
或许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就是不一样,他的未来因为研究对象是“人”的原因而永远无法完全确定。一切的先验假设看起来头头是道完美无瑕,现实操作时千疮百孔不堪一击。但即便如此,基于对人类自身的无限潜能的基本信任,也不应当对辛辛苦苦总结发展起来的各类学说一概否定,而是要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总结过去的经验,汲取惨痛的教训,避免悲剧重演。
在汶川大地震给了许多自然科学相关专家巨大考验之后,仿佛社会科学专家也对于自己的地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尤其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诸多经济学家。不过,他们的定位不是基于上述的过往认识(社会科学相比自然科学更难以成为一门科学),他们反而觉得对于人类自身活动的理解程度或许要比令人不得不敬畏的大自然要更加深刻,或许基于话语权、表达权的缘由,对于眼下的中国,他们认为,“我不同意把目前的经济形势想得过于严峻。中国经济保持9%以上的速度增长应该不成问题。”
既然不是过于严峻,请给出一个让大家乐观的理由或者证据?“任何经济都不可能永远没有波动,市场经济就是在波动中发展,世界经济也是从一轮一轮波动发展而来”,“ 遭遇外部环境变化,更应该思考在波动中如何成长”(樊纲语)。另一位如是表示,“需要看四个指标就行了:一是经济增长的速度。„二是物价水平。物价水平能反映出很多问题,物价水平高了,固然大家觉得消费时有压力,但物价水平高也表示大部分企业的利润在增长;物价水平很低,企业的东西卖不掉,宏观经济就不会好。三是就业率。„四是国际收支。”(王健语)
听起来振振有辞,可是换个说法和领域,大家又会怎么想呢?“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不生病,人就是在与疾病抗争的历程中长大的,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与病魔作斗争中延续到现在的”,“遭遇到疾病的突然演进,更应该思考如何在疾病里成长”!同样,如果物价一直上涨,是否可以认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而且幅度越大,发展越好?所以经济发展要高指标的话,完全可以人为制造高通货膨胀就行了!经济增长速度问题在于“率”真的重要,至于百姓生活水准是否提高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看似振振有辞的论调是专家们生存的必备技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是他们一直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过于纠缠在语言文字当中,或者制造一个新名词赋予其新含义是保持话语霸权的要件。
可是,这就是我们应该乐观面对一切狂风暴雨的充足理由?这就是我们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不严峻的绝对理由?这样的主观臆断如何能够让我们平心静气,坦然面对和完全信任“专家”抑或“XX学家”的所谓科学判断?!
经济危机已然来临
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十分巨大的困难,形势十分危险,主要表现就是三个前所未有:国际经济形势面临的经济危机考验前所未有,国内经济积聚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前所未有,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配套衔接的矛盾前所未有。经济危机已然来临,所引发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必须详加研判,未雨绸缪,妥善应对。
先说国际经济形势。
或许半个月前针对国际经济形势的走向还有专家要来争论和解释,极力否认其风雨飘摇,不断为全世界形势一片大好呐喊助威。现在,时过境迁,已经呈现一边倒的格局。连退休的前美储联主席格林斯潘忍不住又出来指点江山,他在9月14日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格林斯潘同时认为,这场危机将持续成为一股“腐蚀性”力量,直至美国房地产价格稳定下来;危机还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更多大型金融机构或在这场危机中倒下。
简单用低迷来形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已是苍白无力,一场前所未有、惨绝人寰的经济危机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姑且不说是否就如同老格所说百年一遇,至少就整体经济发展成果来说,此次经济危机的损失当是以前所有经济危机损失的总和。
当前面临的是何种经济危机?每位经济学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解释。在既有的观点中,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并且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主动型是国家主动进行政策调控,以化解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简言之,就是以主动的、可导的经济危机促进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如果是被动型,其表现是经济严重衰退或货币大幅度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同时学界的观点也十分一致,如果是这类被动型经济危机,该国货币价值很难会在危机之后回升。
现代经济发展,金融已经成为核心助燃器、推动器。只因如此,它才是经济的命脉,金融系统的结构性紊乱和崩塌就成为了经济结构性坍塌的前奏,从1923——1933年到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莫不如是,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金融玩的是虚拟,回报却是极端残酷的现实。当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虚拟介质代替了一切的具体实在时,就不得不再度创造一个个更大的肥皂泡表象维护业已成为具体实在的虚拟本质,最终却不得不打破一个个幻象,戳破一个个泡沫。
金融是虚拟的吗?答案是肯定的。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是资本运作,其间金融是一个主要方面,另一个则是股市。从本源意义上讲,二者是一致的。原来的股市依托金融存在,承担容纳社会闲散资金的责任,只是金融具体业务的一个方面。但是,当股市逐渐脱离开实体自我循环时,他不仅仅是一个投融资的平台(投融资是必须依靠实体经济才能够发展的),他的作用突然之间就成为了仿佛完全可以自我产生无穷财富的源头。他形成的不仅仅是物质以资本形态表现而可以灵活操作的经济发展手段,尤其是打开人类贪婪本性无可约束的潘多
拉魔盒。
此次经济危机的发端在金融,而先前多次严重的经济危机的也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尤其是经济发展对于金融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剧的时候。在一切都以货币来量度的时代里,金融就可以代表一切(虽然唯独不能够代表它自己)。因为它自身是虚拟的现实存在,当其成为现实的虚拟时,虚拟经济就再一次遭受重创,实体经济也面临致命创伤。所谓资本经营热火朝天、风生水起,根源仍然在于金融行业自身作用已经远远超过其服务对象,也就是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当实体经济运行轨迹已经不能够满足自身承载力时,经济危机就凸显了。
当前的情况看来似乎是有差异的,国际主流货币的美元看似一直在贬值,并将人民币的地位不断抬高,难道美元不怕他回不到原来的高度,难道他不担心本国经济的一蹶不振?可是,这恰恰就是美元国际货币核心地位的独特优势,由于强势地位他可以将本国的矛盾和困难连同经济危机一起进行明目张胆的输出。货币政策的制定执行是一个现代国家经济运转的核心,美元在此只是行使了一个货币交换的功能,他的贬值是防止经济衰退、防范经济危机的强势资本运作。不过遗憾的是,此次经济危机是多年机制性矛盾累积的结果,缓解是可以的,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
再看国内经济形势。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会是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时代,国际形势的发展对国内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国力越弱依赖性越强,放开度(不是开放)越高危险性越大。而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在于:如何在市场全面开放的时候确保国内产业良性发展。焦点仍然是符合国际惯例的“规则强加”与国内经济良性发展“市场法则”的如何耦合。
综合国力核心是经济实力,然后才是政治影响力,而我们的经济实力是否就已经是世界老四或者更是某些舆论调查的老二呢?事实上,这种结论一出笼,国人都知道又被“忽悠”了一下,“捧”的目的是为了“杀”。如果国人相信,那就充分证明离亡国之日不远矣。我们的经济发展还困难多多、矛盾重重:而最为要害的是:既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如何再到一个可行的结合点?如何才能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
当经济运行自身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是既有的经济运行体制机制不能够完全消化的,于是这个压力使得其承受力超过临界点,经济的走向便如同黑洞一样坍塌。世界上有没有一种通过强力管制就完全可以飞速发展的经济模式?没有。世界上有没有一种政治上无为而治就能够充分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没有。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只是市场自我调节就能够完全满足人类一切需要的经济模式?没有。所以无论单纯运用那种单一手段都是不能够达到最终目的的,而我们现在就处在一个不断探索具体方式和手段的进程中。
单纯的“XX市场”的建设看来很简单,而整个经济运行轨迹要进入市场化的轨道却长路漫漫,曲折坎坷。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现实中是否有一个可以完全照搬的样本?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是当今世界所有的权威经济学家在一起商讨,也不会最终形成一个结论来直接用于现实操作。那么,基本原则是否确定?答案是一定的,那就是政府调控为辅,市场调节为主。姑且不论其“市场手段”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否就如同“无为而治”或“治大国若烹小鲜”一样,但基本前提就是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强力管制。
经济活动如同政治活动一样,只是整个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对于民族和国家来说,唯有安全才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一个相对成熟和公平的世界秩序,必要的贸易保护和经济制裁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手段。在这个前提下,内部具体运转的各类问题和矛盾都是可以协商或者协调的方式来解决的。
协商是交易或者活动双方成为主体,共同努力让步达到双赢,这类举动是现实各类社会活动得以完成的主要途径。协调是由社会组织主导的,一类是纯粹民间组织,一类就是政府主导。相比较而言,政府主导更应该体现在国家交往间的层面,体现在大环境营造和总体规
则制定监督等方面,国内具体经济活动还是应当以协会、工会等民间社团进行协调等方式为宜。此举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彻底释放各方潜在能量,分散和化解日积月累的各类社会矛盾。
微观领域里的规则制定并非就只是政府的事情。政府制定的是管理规范,着眼点在于如何实现全社会的有效和和谐运转,所以其规则仍然是原则性的、指导性的、强制性的、约束性的。同时,每一个不同行业也有相应的具体运作规则(也可以叫做游戏规则),在更多的时候,维持该行业与其他行业联系、维持该行业内部运行靠的就是诸多约定俗成的细节性规则。面对这些规则,政府只能够做出有关“禁止性”规定,而不能够完全以大一统的方式强调各个经营实体或者活动单元按照所谓“法定”规定和程序执行。这也是抓大放小的现实具体运用。
我们现在缺乏的不仅仅有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等绝对主导经济发展的因素,更主要的是怎样制定符合市场运行法则的规则并确保完全实施不走样。不断频发的各类安全事件,与其归罪于道德良心等外在条件,不如说是在千百年来文明浸淫下的政治定向思维与开放市场的绝对冲突,导致管理失范,“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恶性循环。当用政治热情点燃了经济发展的火焰后,从国家治理的基本考虑出发,我们本来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尽最大努力避免原始积累的血腥,可是出于对规则的畏惧和法律的轻慢态度,致使我们在惶恐困惑中度过如许岁月。
为什么会畏惧规则?因为不熟悉规则,害怕规则在约束公众的同时困住了权力的施展,所以更多的“规则”更像是用来表示已经有了相应的规范,而不是用于规范和约束整个社会活动,推进全社会成为一个有机运行的整体。为什么会轻慢法律?因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已成过眼云烟,但特权仍然可以安然享受,“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后权力会成为一种责任,一种负担,要自上而下地推进不会是主观一相情愿的事情,还会有无数来自于体制内外的势力较量和权衡。
从矿山、食品产业到楼市、股市行业,无不凸显规则缺失、管理失范的绝对弊病。既得利益集团和群体努力鼓吹的“全国形势一片大好”、世界经济秩序井然等背后隐藏的绝不仅仅是“维护社会稳定”,更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动物本能的绝对表征。
我们的经济形势的万分严峻既有国际大形势的影响,更有自身经济运行体系设计管理的漏洞。如今两股反面力量交织起来,我们面临的形势就非常危险,最考验执政智慧、最反映民心向背的时刻已然到来。
路在何方
在实力决定一切的时代里,希望出现救世主是虚幻的假象。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够审时度势,妥善应对,趋利避害,把损失降到最低,将社会基本稳定住。社会就是一个有机体,就会毛病不断,就会有伤风感冒乃至于绝症,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避免最坏的结局,保住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
市场经济的不完善是导致当前经济危机的根源吗?当然不能够孤立地看待,而且在当今世界上也没有“完善”“完美”的市场经济。即便是自我标榜政治民主、经济活跃的发达国家,此次也未能幸免,并且在他们的骨子里,虎视眈眈的想法做法便是如何转嫁危机的严重后果。所以市场经济不是高高在上的经济,经济学从最本源意义上说,也是最市侩和最现实的,他抛弃一切情感因素,不以任何权力的制约为前提,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还只能够是解释经济现象,规避经济风险,而不能够主导经济发展,主宰发展结局。
如果从现实态势来看,此次经济危机导致的恶果最低限度会在10年左右得到恢复。所以采取的政策取向也围绕这个时间表来制定,尤其对于我们本就低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来讲,无疑是最佳的调整适应期。我们将会有足够的时间来设计、规范、调整市场规则和政策走向。当前许多人感觉经济良好的一个主要标尺就是股市的总量和稳定程度,但是不要忘
记市面上的实际股票价值是多少,他与现今表露出来的股票价格有多大差距。唯有承认这一点,才可能对于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有清醒的认识。
“小步快跑”是一个基本的政策取向。所谓休克疗法导致的结果不会仅仅是阵痛之后的艳阳天,即便是看似风光无限的俄罗斯再度崛起,其核心动力也不是所谓市场经济的完善,而是其能源战略的实施和国际能源市场的需求高度契合的结果。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要求实行了开放的市场经济政策,结果把自己的全部身家性命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对手,将自己完全置身于“经济殖民地”的死角境地,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美丽言辞下的最低端。
如何小步?要一夜之间全盘出台绝对规范完善的框架或者政策是不现实的,就是居于各种资源悠闲配置地位的西方国家形成这套运转体系也花了百余年时间,其间利弊自然清楚。我们现在居于末学后进不完全是坏事,也没有任何颜面尽失的虚假面子,反而可以未雨绸缪规避诸多风险。所以建设市场经济的基本方向下,可以更加注重于基本法律体系的建立,至于分门别类的管理实施细则,大可依托于行业管理先行运转,成熟一个,规范一个。
如何快跑?我们要想一夜之间赶英超美无异于痴人说梦,夜郎自大的结果总是夜郎被野狼消灭掉。“韬光养晦”不是当缩头乌龟,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国际政治智慧长久生存的必然。我们的快跑不是一味制造高增长的数据,而是要达到民强国富的最终目标。所以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和领域,以政策杠杆的作用全面推进实现最大限度的自主化、国产化是必经之路。自主化不是全封闭,而是全创新,国产化不是自己给自己下套,而是自己给自己找路。当这基础奠定得坚实了,我们的说话才是有底气的,我们的做人才会有骨气。
下一步的经济发展战略简单小结为:未雨绸缪,独立自主,韬光养晦,小步快跑。如何应对恶意危机转嫁是当前主要课题,如何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运行机制是经济发展性命攸关的关键,不仅仅需要各方面专业知识的综合掌握,更在于治国理政智慧的灵活运用。
谁能与狼共舞?唯我虎口拔牙。谁敢永不言败?唯我凤舞九天。
小记:基于各方学家们数字排比用得较多,本文姑且就单纯使用文字加以表述,当然这或许是本人愚笨不堪,太不懂得经济学说的博大精深之奥妙,无才无德之故。
全球化带来机遇,也带来了巨大风险。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虚拟经济迅速增长繁荣
并超过现实经济,从附属走向主导,风险逐步积累,从可能变成现实。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是西方国家“创造财富”的“魔棒”,“魔棒”挥舞下由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金融危机,进而波及世界,全球经济将步入低迷的周期。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影响与表现
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1、起因:次贷危机惹的祸。
①温柔陷阱,连续加息引爆“定时炸弹”。次贷危机,全称“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动荡引起的金融危机。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②借梯上房,穷人想圆“美国梦”。次级抵押贷款不仅可以全额贷款,而且利率非常低,穷人能还起房贷,前提是房价得一直涨!房贷公司贷出去的钱根本不是自己的,把房贷卖出去,风险转给下家。
③利令智昏,金融机构集体酿苦果。房贷公司、评级机构、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相互勾结,通过金融衍生产品这一“创新”工具放大了利益和风险。
④透支国力,美式消费文化受到报应。美国先出兵阿富汗,后出兵伊拉克,军费开支导致通货膨胀,美元开始走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多次降息提振经济,延长了景气周期,但泡沫也越吹越大。
2、影响与表现。
美国金融危机不断扩张,从次级贷到优级贷,从抵押贷款到普通商业信贷和消费信贷的风险迅速上升,主要投资银行亏损严重甚至破产,金融企业惜贷和短期资金异常紧张,实体经济受到重大冲击,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前景更加不确定。
①五大投行相继没落。 ②政府接管经营困难的“两房”(即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③政府被迫接管美国国际集团(AIG)和提出金融援助计划。④全球经济体系受到严重冲击。通过金融全球化,美国已经把次贷危机的风险转移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3、次贷危机发生以来的主要大事。
2007-08:次贷危机爆发;2008-01:全球金融机构相继爆巨亏;2008-05:两房危机美政府出手;2008-09:雷曼兄弟危机浮出水面;2008-10:全球股市一泻千里;2008-10:全球主要央行联手降息、欧盟各国共出资2万亿欧元救市„„
二、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
1、美国最近经济周期的特点。
①赤字财政支撑经济,向国内外市场输出通胀。
②信贷扩张下的私人部门消费成为经济扩张的重要动力。
③金融业的发展与由此引发的财富效应拉长了美国经济的扩张期。
④石油危机对经济影响加剧。
⑤战争因素成为经济变化的重要原因。
⑥经济推动力由传统制造业转向信息技产业。
⑦劳动增长率与利润率依然是经济波动的主导因素。
2、基于美国新经济周期特点的次贷危机原因分析。
早在次贷危机之前,美国已处于一个经济衰退的预期,而这次危机正是埋藏在表面繁荣下的经济衰退逐渐暴露的开端。直接原因: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加剧因素:金融工具放大效应。本质原因:生产率下降,严重的政府赤字,石油价格上升,低储蓄率下的脆弱金融体系。
三、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与中国对策
1、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
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导致美国出现严重金融危机,进而使得与美国金融关系较为密切的欧元区金融也举步维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新兴经济体目前受全球金融风暴的直接影响有限(主要原因是资金有限,没有过多对美国进行投资),但发达国家经济下滑所造成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近期仍然存在,但随着经济增长减速有可能得到缓解。全球贸易增长也呈现持续放缓的态势。预计当前的全球金融动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各国注资措施要产生效果还需要一段时间。估计在2009年中期以前,世界经济增长将处于低迷状态。
①全球金融动荡持续到年底甚至明年。②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复苏迟缓。③通胀压力近期仍然存在。④全球贸易增长持续放缓。
2、对中国经济影响及中国的对策。
影响:尽管不少部门和学者宣称美国金融动荡不会对大陆金融机构造成系统性风险,但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环流,可能不易全身而退。①影响出口。金融动荡导致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降低,需求减少,影响到大陆出口。②人民币面临新的升值压力。③可能促使中央改变紧缩性货币政策。④降低外汇储备的价值。⑤可能导致生产过剩。
对策:美国最简单的解决本次危机的办法是大量印美元纸币,为市场增加足够的流动性。造成美元的疯狂贬值,那么损失最大的是美元债权人,持有美元外汇储备的国家中国、日本。我们国家应对的对策有如下选择。①通过宏观调控让国内经济稳定发展。②建立平准基金,发展国内股市。③让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④考虑织建立新的世界货币体系。⑤抓住时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中的三个对比
世界各国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调控经济的政策措施以应对金融危机,这些努力如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经济开始回暖,但时不时还会传来一些坏消息,使得人们对于经济前景的判断,看似有些复杂和混沌。
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至今已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期间各国不仅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调控经济的政策措施,更是史无前例地团结一致,加强了对抗危机的国际合作。这些努力如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经济开始回暖,但时不时还会传来一些坏消息,使得人们对于经济前景的判断,看似有些复杂和混沌。总之,前景光明,风险犹存。因此,客观看待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减少盲目乐观和过度谨慎,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态度对我们看清中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中的问题也有一定启发。
第一,短期经济复苏势头强劲,但在长期内全球经济可能保持中低速增长。
近期全球经济出现颇多亮点,股票市场复苏、需求开始恢复、工业生产增长,经济指标显示经济恶化的步伐在放慢。经济企稳回升的苗头已经在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和韩国等出现。因此,从短期来看,引发经济下滑的各种负面因素可能在2009年下半年逐渐转向,经济下滑态势趋缓。
但另一方面,金融不良资产的清理还未结束,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仍然一蹶不振,企业和消费者信心处于低水平。6月份美国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9.5%,5月份欧元区失业率升至9.5%,为1999年5月以来最高,欧盟失业率也高达8.9%。美联储预计未来几年美国失业率将维持在10%的高位。失业率一向被认为是经济的滞后指标,但失业率的增加势必会抑制消费,并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失业率的影响,7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至64.6,为3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些都意味着经济回升的基础较为薄弱,很容易被反转,经济复苏的道路将十分漫长,全球经济在较长时间内将面临一个中低速的增长环境。
国际组织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通常看似较为谨慎,因其预测更多侧重于中长期的状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份的《世界经济展望》认为,2009年世界经济将收缩1.4%,2010年将逐渐恢复,预计增长2.5%,由于各国出台的经济刺激方案正在逐步发生作用,2010年的经济增长预测比4月份提升了0.6个百分点。在4月份的预测中,IMF认为2011年后全球经济将走出危机,以略高于4%的幅度增长,但仍低于2006年和2007年的5.1%。
由于目前世界经济的这种复杂形势,各界对是否需要推出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存在争议。美国经济界争论最多的是要不要继续推行第二轮经济刺激计划,美国财长盖特纳和美联储认为经济即将走出衰退,没有必要采取第二轮财政刺激政策,但经济仍相当疲弱,因此仍继续保持超低利率政策。的确,宏观调控的时机十分重要,当推的时候未推,当退的时候未退,都将引发严重后果,前者可能延误时机,引发经济滑坡,后者则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
第二,通货膨胀的预期和通货紧缩的担忧同时存在,显示经济前景的复杂性。
随着世界经济止跌回升,已经走出最困难的时刻,近期通货膨胀预期有所抬头,一旦价
格真的开始上涨,宏观调控的空间将大大缩减,应警惕通胀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胀预期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宽松的货币环境和财政政策。在经济尚未全面回稳之前,全球经济刺激计划不可能提前退出,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将维持较长时间。不少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包括非常规手段扩大货币供应量,而在这种环境下,通胀预期难免出现。如何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保持物价水平的低速上涨,是各国实行调控政策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二是美元指数下跌。鉴于经济复苏的预期,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开始上升,对美元的避险需求下降。4月下旬以来,美元指数基本步入下跌通道,最高跌幅达10%以上。三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际大宗商品走出了一轮从谷底快速回升的行情,与去年12月相比,国际油价已经上涨了一倍以上;国际金价一度站上1000美元/盎司的关口;铜、铝等金属和农产品(10.23,0.35,3.54%)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此轮价格的上涨,有经济复苏的原因,但也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结果,更多可以看作是一次技术性的超跌反弹。
不过,在全球经济依然疲弱的前提下,总需求仍然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通货膨胀预期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从发达国家情况来看,2009年上半年,美国的通胀水平一直较为稳定,但6月CPI涨幅提高,环比增长0.7%,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能源价格增长7.4%,交通价格随之增长4.2%,除能源和食品以外的核心CPI环比增长0.2%。第二季度年通胀率为3.3%,基本符合3%的参考标准。由此可见,美国CPI的短期升高主要是由石油价格的回升引起的,除能源以外,其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保持相对稳定,无明显起伏。而在欧盟,人们所担心的不是通货膨胀,更多的是通货紧缩。6月欧盟年通胀率为0.6%,欧元区年通胀率仅为-0.1%,为欧元创立以来首次出现负值。同样的情形出现在日本,5月年通胀率为-1.1%,月率为-0.2%。IMF在7月份的预测中指出,目前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轻。尽管商品价格回升带来上行压力,但鉴于存在大量过剩产能,预计全球通货膨胀在2010年之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由于近期需求和商品价格的回升,与4月份的预测相比,IMF将2010年的通货膨胀率上调了约0.5个百分点。IMF认为,欧元区面临“较低程度的持续性通货紧缩风险”而日本的通货紧缩可能会一直持续到2011年前后。
中国被国际社会寄予重望,可能成为最早走出危机的国家,但目前明显处于外冷内热,内部热度不均的状态。股票市场上升,房市快速上涨,但实体经济的回稳显然滞后。中国通胀预期有所抬头,大多是源于流动性泛滥的担忧。上半年,中国在十分艰难的国际背景下,仍取得了GDP7.1%的增长,随着下半年国际经济环境的日益宽松,全年保八有望。其中,第二季度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拉动明显,显示中国4万亿的刺激方案快速发生作用,但消费增长不尽如人意,外贸出口则为负增长。
第三,短期内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仍具较大优势,长远看需大力提升产业链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负债消费导致进口增加,带动了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东亚地区通过出口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通过金融市场回流到美国,从而支撑美国的借债消费。这种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从而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迅速增长。然而,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必须做出改变。
美国人已经开始缩减消费开支,扩大储蓄。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美国个
人储蓄规模达6202亿美元,为1959年1月份有该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个人储蓄率为5.7%,是1995年2月份(5.9%)以来的最高水平。房地产业和金融业难以在短期内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美国因此可能会采取增加出口战略,减少贸易逆差,以保持经济增长。2009年前5个月,美国货物贸易赤字仅为1767.9亿美元,同比下降46.9%。2009年第二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下降1.0%,降幅小于预期,其中净出口对经济做出了正向贡献,拉动经济增长1.38个百分点。美国内需下降,更希望全球来替自己消费,这就需要出口导向型经济体需求的增加来弥补,但从目前来看,这些国家的内需仍然不够旺盛。因此,全球经济的平衡被打破,出口带动型国家出现产能过剩现象。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外部需求的减弱意味着我们不能继续以前的老路,仅仅依靠数量取胜的外贸发展战略已经不符合现实要求。但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降幅均小于总体降幅21.8%的水平。其中,服装出口下降8.1%,鞋类出口下降2.2%,家具出口下降7.8%,箱包下降4.0%。同时,中国产品在许多国家进口中的份额都有提升。这一方面表明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传统消费品存在着刚性需求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在劳动密集型消费品上的竞争优势较强。从短期来看,这一趋势仍将延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改变。
外部需求的减少毋庸置疑,同时,我国外贸发展遭遇的贸易摩擦增多,发展空间将一批新兴发展中国家挤占,国内资源和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因此,为促进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在继续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调整和升级外贸结构是一个长期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培育新的对外贸易增长产业,抓住市场和技术制高点,提升产业链水平,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扶植高端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为外贸发展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
坚信还有第二波下滑
美国经济已开始报告强劲增长的数据。分析师们正提高其对美国经济前景的预期,有的预计年化增长幅度在3%-4%。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中国表现出快速反弹,美国在三季度也会有同样的表现。难道全球经济都在上演V型反弹?这是在过去三个月里,活跃的金融市场一直盼望的情景。市场押对了吗?
最持久的泡沫
2008年年底,我曾预测,全球股市会在2009年春季上演一轮强劲反弹,全球经济会在下半年开始回升。之后,在2010年出现第二波探底。
在正常的经济周期中,库存带动的经济复苏,必然继之以企业资本支出,而这将扩大就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导致消费增长,从而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再扩大资本支出。但是,为什么现实并非如此呢?原因在于巨大的泡沫扭曲了全球经济结构。供给和需求的重新匹配将需要很长时间。凯恩斯主义仅仅关注总需求,忽视了结构性失衡。正常情况下,凯恩斯主义是说得过去的。然而,一旦经济衰退源于巨大泡沫的破裂,凯恩斯主义就束手无策了。
事实上,许多政策制定者从“创造新泡沫,以抵消旧泡沫破裂引发的经济衰退”这个出发点思考。这类想法在中国和华尔街特别流行。尽管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并非有意如此,但是,他们又创造了另一堆流动性泡沫。泡沫首先清楚地体现在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上,接下来是股市,近来又体现在房地产市场上。这个战略会成功吗?我不这么看。
泡沫能够持续多久,取决于它对需求的影响。最持久的是资产和技术泡沫。资产泡沫的乘数效应体现在很多方面。在短期内,资产泡沫既刺激了投资,也刺激了消费,它影响的供应链颇长。在供给方,从商品生产者到房地产中介,泡沫可以对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产生刺激效果。在需求方,它不仅能刺激信贷增长,提高金融部门收益,而且往往能够通过财富效应提高消费。正是因为资产泡沫如此强大,它的破裂造成的负面影响就极具破坏性。因为当泡沫存在的时候,出现供给过剩需要一定时间来消耗,还会破坏信用体系。
当投资者们夸大技术对其企业盈利影响的时候,技术泡沫就此产生。一项突破性的技术,会极大提升生产率。然而,竞争会将技术进步带来的暂时的超额收益转变为更低的消费价格。由于重要技术的出现会降低消费价格,中央银行往往释放了过多货币进入资本市场,创造了泡沫。但因基础技术导致了经济繁荣,所以,人们感觉这些泡沫十分真实。越来越多的资本投入到这一技术中去,这就导致产能过剩,并抵消掉超额利润。当投机者最终认识到企业不复盈利的时候,泡沫就破灭了。技术泡沫的代价,本质就是过度投资。因为突破性的技术会使经济体扩大,从而吸收技术泡沫带来的负面影响变得更加容易,因此经济也能相对快速地复苏。
暂时的平衡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在全球经济中堆积的纯粹的流动性泡沫。它体现在几个资产类别上,最突出的是大宗商品、股票和政府债券。支撑泡沫的理由是,刺激将导致经济快速复苏,而且,产出缺口能够保持低通货膨胀率,因而中央银行可以把利率数年内维持在较低水平。根据这个描述,投资者可以同时期待强劲的企业盈利和较低的利率水平,也就是股市所谓的“金
发姑娘”(语出Robert Southey的童话,此处“金发姑娘”形容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经济,即一个“稳步增长,通胀温和”、处于童话般的美好状态,但“三只熊”回来,一切就结束了)。
中国二季度和美国三季度发生的事情,似乎可以支持上述观点。我认为,市场被误导了。目前反弹的驱动力量,是库存周期和政府刺激。企业资本支出和消费的跟进,被结构性挑战严重制约着。这些挑战都源于资源分配不当导致的泡沫。泡沫破裂后,供应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限制了刺激或泡沫创造需求的效力。
结构性挑战来自全球经济失衡,以及由于过去的廉价信贷和高资产价格的支持,夸大了需求,由此导致产业过度扩张。在全球层面上,失衡体现在盎格鲁-撒克逊经济体(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出现的赤字和新兴经济体(主要是中国和石油出口国)的盈余之间的不平衡上。大体上看,不平衡相当于1万亿美元或全球GDP的2%的水平。
最近的数据显示,美国家庭储蓄率在大幅度增加。在两年内,它从-2%上升到5%以上。但是,目前的水平仍然低于8%的历史平均水平。如果经济正常化进程仍沿既定轨道运行,储蓄率应该能增加到8%以上,并很有可能超过10%,债务水平也将下降到历史平均水平。有人认为,如果低利率使房地产市场再度复苏,美国家庭可能会再次变得愿意借钱消费了。这种情况是可能的,但希望不大。未来,要么会出现经济正常恢复,要么就是由泡沫激发的经济繁荣,结局取决于美国家庭储蓄率的前景。除非美国家庭部门愿意再次借钱来花,否则,新兴经济体无法重返出口带动增长的模式。
如果人们假定美国家庭储蓄率将继续上升,那么,新兴经济体必须降低其储蓄率,增加投资或者减少生产,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降低储蓄率。但是,储蓄率并不是说降就降的。其主要取决于人口特征以及财富水平。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增加家庭财富,减少其储蓄率,制造资产价格泡沫。不少人主张把中国股市炒起来,使资产膨胀,这些人心里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一些分析师预计,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出现的泡沫,将在中国重现。当时,由于“广场协议”的影响,日元币值翻了1倍,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因此受阻。为了刺激内需以稳定经济,日本纵容了大规模的资产泡沫的产生。短期内,资产价格膨胀或许算是一个出路。
实际上,中国不必重蹈日本的覆辙。首先,1985年日本已经是发达国家,不可能将其庞大的储蓄转移到基础设施投资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有20%至30%的路要走。如果能建立正确的机制,足可以把更多的储蓄转移到城市化过程中去。
其次,中国可以通过结构性改革,大幅降低储蓄率。在中国储蓄总量中,一半来自公共部门。政府和国有企业应该减少其不断升高的留存收益,并增加投融资的贷款比例。例如,中国较高的资产价格,就是源于地方政府有增加财政收入以支持投资的需要。如果中国的资产价格削减三分之一,国民储蓄率可能会降低2个-3个百分点。
第三,中国政府可以将其在上市国有企业拥有的股份,转移到家庭部门。家庭财富增加,可导致国民储蓄率降低3个-4个百分点。
中国的出口下降了大约五分之一。要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就需要国民储蓄率下降约6个百分点。否则,经济不是面临衰退,就是引发泡沫。出现泡沫的目的,正如上文所说,就是为了暂时降低储蓄率。
以上讨论听起来与目前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的分析相悖。这么说,是要引出两个观点:
一、旧的平衡一去不复返;二、创建新的平衡,要面临许多结构性的障碍。目前的复苏只是基于一个暂时的、不稳定的平衡,其中,一是美国通过增加财政赤字来减缓其国民储蓄率的上升,二是中国通过提升其政府支出和创造资产泡沫来减少其储蓄盈余。这个暂时的平衡取决于政府的行动。
戏法何时收手
然而,正在改善的经济数据将刺激金融市场。由于中国政府担心一个更大的泡沫的降临,因此,正在强迫股市降温。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其他地区的市场情况可能不错。不同的趋势说明,中国领先其他国家四个月,实现了市场复苏及调整。
当投资者认识到,全球经济在2010年将有第二次下降,并且美联储将很快提高利率的时候,金融市场将再次下滑。转折点很可能发生在今年四季度的某个时间。到那时,很显然,中国经济已经放慢了速度,美国的就业没有得到改善,因此,其消费量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存货周期按照常规发展过后,目前推动预期的生产数据已经变冷。
多数分析师会说,如果经济复苏还不确定的话,央行不会提高利率。问题是,货币政策不能解决阻碍持续复苏的结构性问题。流动性不是治疗目前全球经济的良药,过量使用会带来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
传统的看法认为,通货膨胀不会在经济疲软的时候出现,因为此时产能利用率低,企业无法提高价格。当存在结构性不平衡时,这种“一维思维”并不适用。首先,瓶颈可能出现在多个领域中。过剩的流动性往往会流向流动性不足的领域。价格在这些领域可能会猛增,这将提升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并引发普遍的通货膨胀。另一种可能性是,预期本身就足以带来普遍的通货膨胀。
导致通货膨胀的驱动力就是流动性。金融市场非常发达,散户投资者现在可以通过购买单一的或一篮子商品的交易所交易基金来表达他们对通货膨胀的恐惧。
石油是最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商品。尽管需求下降,它的价格仍从3月的低点翻了一番。但也是惟一适合作为通货通胀对冲的商品。其供应的反应是非常滞缓的。超过全球石油储量的80%属于主权国家政府。它们不会用扩大生产来对物价上涨做出反应。事实上,当它们的预算需求得到满足,高油价可能会降低它们增加生产的愿望。需求也不会因物价上涨而迅速下降。油对于日常经济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以至于其消费量减少有很大的乘数效应。由于在需求和供应方面其价格敏感性都较低,它特别适合吸收多余的流动性,并在其他商品之前反映通货膨胀预期。
只要经济继续疲弱,那么,如果央行拒绝提高利率,石油价格就可能会翻番。我认为,中央银行,尤其是美联储,将在明年年初甚至今年年底开始提高利率,尽管并不情愿。只是
想通过显示他们仍然关心通货膨胀来冷却通胀预期。因此,他们会慢慢地提高利率,即故意落后于形势。结果是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将快于利率,这是负债的美国家庭部门所需要的。
这种愚弄市场的策略可能暂时奏效。它的有效性一定会反映在石油价格上,即,美联储需要在其利率政策中将石油价格作为目标。如果石油价格脱离了目前的水平,这意味着市场不再相信美联储了。这将迫使美联储快速提高利率,不幸的是,这会触发另一波严重衰退。
应该用W型代替V型复苏。尽管明年的下滑在统计上可能不深,却将传递出影响深远的心理冲击。金融市场现在很活跃,因为其仍相信政府。第二波下滑将显示政府力量有限。这波下滑或会使资产价格下跌,并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暴跌之后等待下一波再起
股市的暴跌只说明了两点。一是这个市场上趋势投资者可能占到80%以上,他们是跟着行为来操作,所以这样的市场正反馈效应会极强;二是这个市场上涨除了流动性以外,的确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好说,复苏只是故事(股市)里的故事。
当投资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资金游戏,市场的心态就会越来越脆弱。这个时候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造成市场的巨大震荡。就像击鼓传花一样,谁都不愿意花在自己手里的时候鼓声停下来。所以,一旦市场发生恐慌,投资者就会夺路而逃,造成市场暴跌。
就目前而言,认为股票市场泡沫破灭,我以为为时过早。整体来看,股票估值比较贵,从以往几次泡沫破灭的经典情景来看,离那个离谱的泡沫破灭的情况还比较远。当然,在我看来,如果现在虚火自觉地退潮,对于国家来讲善莫大焉。谁都知道,泡沫真正做大了,持续时间长了,破灭对经济金融体系冲击是毁灭性的,如18年前的日本和去年的美国。
实际上,从上周五开始,全球的各个市场都开始调整了,只是这次是中国因素引领全球在跌。一周前,中国市场开始下跌,全球开始没有理会,依然强劲攀升。后来发现似乎中国开始“撂挑子”了,银行信贷的确开始在收,于是乎,市场恐慌气氛开始发酵。
繁荣时期全球需求增量中40%的贡献是中国因素,而现在全球增量的90%看中国。中国要是不干了,全球资金就将找不到方向了。股市、商品市场大跌,就只能重回美元国债,算是帮盖特纳和伯南克解了围。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还会再起一波。萧条年景,资金大鳄们是靠冲浪大赚其钱的。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美国股市超过20%以上的反弹就有4次,更何况我们面临的是史无前例的宽松流动性呢?
暴跌缘起于对紧缩政策的预期,再起一波将缘起于经济疲沓,钱的走投无路。持续8个月的经济刺激,7.4万亿的信贷和30%以上的投资增量将经济拉起来,如果短期内又让它掉下去,是决策层无法容忍的。尽管我们知道,要想私人资本接下政府的班,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需要为他们搭建一个宽广的平台,真诚地打破垄断,对他们开放,如此更多的资金才会流向实体,方能消解虚拟的虚火。然而,非公36条已经颁布了近4年,面对如火如荼的国进民退,恐怕又是个人的一厢情愿。
很多人都在讲美国人会退出,而美国人货币退出的关键不看伯南克,而看盖特纳。道理很简单,因为美国政府要用钱。美国政府估计本年度累积财政赤字为1.84万亿美元,2010年至2019年赤字总额则为7.1万亿美元。
钱从哪里来?一是向美国居民借,美国家庭将相应地增加他们的储蓄,这意味着经济收缩;二是向中国这样的经常账户盈余的国家借,但是,如果美国家庭都在储蓄的话,这些国家贸易盈余又从哪里来呢?盖特纳如何能保证不会走第三条路——— 向伯南克借。
伯南克说要及时收流动性(以后不再扩大买债),以抑制通货膨胀。不管最后是伯南克买债,还是商业银行买,控制货币扩张的必然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当盖特纳借时,就必须从其他经济部门收流动性,如此控制货币扩张,就是所谓的财政赤字的挤出效应,这将掐死经济复苏的嫩芽。
大家都清楚了吧?美国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的债务,这也是美元未来的关键。你还觉得美国人会这样选择吗?
我个人真心地希望,下一波再起之时,不是因为中国推出的下一个刺激计划,而是真正的结构性改革,通过释放制度改革的红利,成为全球财富的吸金石。
中国社会渐趋高级化
陆学艺教授解析新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称我国中产阶级年增1%,目前已达22%-23% 摘要:中产阶级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社会流动机制从“先赋型”演变成“后致性”、封闭型社会已经成长为开放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60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印证着共和国的成长,折射出一个国家向上的活力与希望。
中产阶级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社会流动机制从“先赋型”演变成“后致性”、封闭型社会已经成长为开放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60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印证着共和国的成长,折射出一个国家向上的活力与希望。日前,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教授接受访问,深入解析了这种社会结构变迁的内涵及影响。
社会阶层:从6个变10个
据陆学艺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结构经历了3次变化:1925年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把社会结构分为地主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游民无产者,直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基本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先是没收了资本家的财产,消灭了官僚资产阶级,然后通过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1951年土改以后,社会结构变成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大阶级;1956年到1957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变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改革开放以后,分化成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十个阶层。
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上半年全球经济开始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出现回暖迹象,但仍
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形势,积极应对挑战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笔者认为,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总体趋于稳定,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1、 金融系统性风险和大型金融机构倒闭的风险大为降低。
第一,金融市场正在恢复。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金融业剧烈震荡,险象环生,损失巨大。根据彭博公司统计,去年全球股市市值暴跌超过近30万亿美元,其中仅银行业市值“蒸发”就高达5.5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0%左右。但是,自今年一季度以来,全球股票市场大幅反弹,主要金融市场股票指数上涨超过30% 。
全球主要汇率走势波澜不惊。美元继续发挥其避险作用,3月18日美联储决定在未来六个月内购买总额3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引发美元汇率大幅震荡,此后盘整升高;受欧元区经济恶化的影响欧元渐渐走弱;日元则成为回报较差的货币。英镑与2008年大幅下跌不同,呈逐渐抵抗态势。
第二,大型金融机构企稳,盈利增加。
金融机构业绩也开始好转。美国最大的四家商业银行美国银行、富国银行、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的净利润普遍超过市场预期(见表1),这表明遭受重创的大型金融机构已经度过最困难的时期。金融市场信贷紧缩的现象较年初也有所缓解,抵押贷款的申请从去年12月开始已经出现上升,小公司融资状况也有所改善,外部资本对美国中长期国债的需求也较为强劲。
第三,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救市手段和工具充裕。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降息;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注资、国有化或接管金融机构;担保金融机构债务;直接向实体公司提供融资;帮助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向中小公司提供融资或贷款担保;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援助新兴经济体和受危机影响严重的中小型经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上述救市政策对遏制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简称TARP计划)使大型银行金融机构避免了破产倒闭,稳定了市场信心,对美国经济的回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欧元区各国和日本政府也相继推出了巨额的经济振兴计划,对全球经济的回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普遍实施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低利率政策,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这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通货紧缩预期的恶化。
2、美国和欧盟宏观经济指标回升。
一季度,美国GDP折年率环比实际下降6.1%,同比实际下降2.6%,降幅较上季度的
6.3%略有收窄,但高于市场平均预测的4.7%。 美国5月份失业率虽然上升0.5个百分点至
9.4%,但就业人数降幅有所减缓;房市出现回暖迹象,现房销售、新房销售、住宅开工环比正增长,建筑支出的环比下降也有所放缓;生产和消费部分领域急跌的势头有所缓和,5月份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PMI)从4月份的40.1上升至42.8,其关键的利率指标——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已攀升到3.17%,是自去年1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一季度,欧元区和欧盟27国GDP环比下降2.5%,这是自1995年欧元区统计数据建立以来最大降幅。尽管欧盟经济仍然收缩比较严重,但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出现了稳定迹象,经济信心有所恢复。欧元区4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半年多来的最好水平,达到40.5,是2008年10月份以来的高点,其中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这欧盟经济的“四驾马车”均不同程度上升。今年4月份,欧元区经济敏感指数近两年来首次止跌回升,经济信心正在增强。
3、全球经济企稳可及,但快速恢复仍需假以时日。
受到诸多结构性矛盾的制约,全球经济若要快速恢复仍然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首先,美国消费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在短期内难以恢复。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房市和股市大跌,居民财富严重缩水,再加上就业形势急剧恶化,导致美国国民不得不改变以往重消费、轻储蓄的生活习惯,预计在未来3-5年内美国国民增加储蓄率、减少对消费信贷依赖将是个趋势性状况。美国作为全球消费“龙头”作用的削弱势必将不利于经济恢复。
其次,美国制造业的复苏和就业率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时间。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国,包括航空航天、医药、军工等在内的制造业产出几乎占全球产出的1/4,制造业提供了美国国内近2000万个就业岗位。金融危机使美国汽车业三大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走到了破产的边缘,并危及到300万人的就业。虽然美国的制造业具备强大的内生恢复的动力,但是由于经济危机、人工和社会成本高企以及工会力量强大等一系列矛盾,美国制造业的就业率在短期内难以快速提升。在对消费信贷的依赖减少后,稳定的就业和工资收入将成为支撑美国消费乃至美国经济的底限。因此,短期内制造业就业率难以提升也将不利于美国经济的快速恢复。
再者,金融产业恢复信誉、重新贡献高额国民收入,需要一定的过渡期。
金融危机给发达国家金融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比如,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相继全军覆没,大型商业银行市值严重缩水,大量中小商业银行破产倒闭,金融机构的融资和中介功能严重弱化。金融产业恢复信誉和正常的融资与中介功能、重新贡献高额国民收入,需要一定的过渡期,因此全球经济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快速恢复。
恢复金融产业的信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恢复衍生工具市场的信誉。衍生工具的滥用在放大风险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发挥衍生工具市场的积极作用,恢复衍生工具市场的信誉十分重要;其次是恢复金融机构衍生产品创新的信誉。次级贷款、抵押债券等衍生产品给金融机构创造了巨大的利润,但同时也使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意识不断淡薄,最终在危机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因此,恢复金融机构衍生产品创新的信誉同样重要;第三是恢复评级机构的信誉。评级机构在此次次贷危机中没有做到客观公正的尽职调查和评级,对市场投资者产生了严重的误导,因此,恢复评级机构的信誉也是重建市场信心的重要一环;第四是恢复美元作为国际主要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信誉。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一跃成为国际主要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未来一段时期,还难以有一种货币能够替代美元的地位。
4、外部环境变化给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一般具有两种基本特征:一是出口导向型,依赖发达国家尤其是美、欧的消费市场,特别是美国居民的消费;二是资金(资本)依赖型,高度依赖美、欧国家的资本输出和资本市场融资。因此,面对发达经济体的银行危机以及外资流入的持续下降,新兴经济体受到的冲击仍在继续。这种冲击主要通过金融渠道和贸易渠道迅速蔓延到新兴经济体。
过去五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一般保持在15%左右的增速,由于对发达国家出口市场在中期内(3-5年)很难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因此,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将遇到强劲挑战,出口的绝对额和新增额很难再呈现上一个五年周期的高速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必须转向新的出口市场和内需市场。
如果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受外需市场萎缩的影响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是趋势性状况,那么其受金融资本冲击的可能性将会显著上升。由于金融市场一般先于实体经济恢复,而恢复后的巨额金融资本需要重新寻找盈利空间,资本流动将重新加速。从有利方面看,金融环境企稳,资本流入增加将有助于改善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环境
和融资条件;从不利的方面看,大量短期资本流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导致这些国家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发生剧烈动荡,股市、房市将快速恢复进而形成新一轮泡沫,增加经济恢复的不确定性。
论文的要点~
要如何面对当前国际经济问题,首先要看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我国GDP构成主要是三大块,消费,投资、出口(查相关网站看看各部分构成比例)。当前在国际经济危机下,我国出口贸易额剧降,造成产值剧减,相应的造成相关上下游产业不景气,及一系列经济问题。消费方面,一些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形式较好,可以在发改委等网站查阅。投资方面,我国当前情况较好,主要体现在四万亿投资,及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较快发展下的房地产开发热等。另有经济危机下造成人们的持币观望消费观念也影响经济。
根据一些资料观点,较好的办法有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从最本源的意义上说,只有政治改革才能促进经济改革,只有思想解放才能解放思想。我们当前的经济发展成果来之不易,的确是要从“改革开放”春风算起的。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面临必须的变革,都会有程度不一的改革。在1978年的那个历史时刻,我们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冲破桎梏,推进全方位的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一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就位于各项改革前列,而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改革首当其冲。事实证明是成功的:农民这个中国生存最大群体的物质条件相对极大改善最有效地维护了整个社会的稳定。
三十年经济改革的最大成就如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我愿意表述如下: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民富国强成为了可能的现实。
但是这并不意味我们的发展就不存在问题,就不存在困难,就可以放松警惕,就可以高枕无忧。恰恰相反,我们制定经济政策、进行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仍然应当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经济学自身的困惑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每一位学者都有不同的具体答案。而在严格意义上说,经济学自身还远不是一门科学,或者说是一门相对成熟的科学。他缺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范本,他缺少可以通用的原理或法则。甚至于在十六世纪前,经济学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都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经济活动却一刻也未停止。问题的焦点在于:究竟是“经济学”完全指导现实经济活动,还是经济活动决定“经济学”的发展?
或许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就是不一样,他的未来因为研究对象是“人”的原因而永远无法完全确定。一切的先验假设看起来头头是道完美无瑕,现实操作时千疮百孔不堪一击。但即便如此,基于对人类自身的无限潜能的基本信任,也不应当对辛辛苦苦总结发展起来的各类学说一概否定,而是要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总结过去的经验,汲取惨痛的教训,避免悲剧重演。
在汶川大地震给了许多自然科学相关专家巨大考验之后,仿佛社会科学专家也对于自己的地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尤其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诸多经济学家。不过,他们的定位不是基于上述的过往认识(社会科学相比自然科学更难以成为一门科学),他们反而觉得对于人类自身活动的理解程度或许要比令人不得不敬畏的大自然要更加深刻,或许基于话语权、表达权的缘由,对于眼下的中国,他们认为,“我不同意把目前的经济形势想得过于严峻。中国经济保持9%以上的速度增长应该不成问题。”
既然不是过于严峻,请给出一个让大家乐观的理由或者证据?“任何经济都不可能永远没有波动,市场经济就是在波动中发展,世界经济也是从一轮一轮波动发展而来”,“ 遭遇外部环境变化,更应该思考在波动中如何成长”(樊纲语)。另一位如是表示,“需要看四个指标就行了:一是经济增长的速度。„二是物价水平。物价水平能反映出很多问题,物价水平高了,固然大家觉得消费时有压力,但物价水平高也表示大部分企业的利润在增长;物价水平很低,企业的东西卖不掉,宏观经济就不会好。三是就业率。„四是国际收支。”(王健语)
听起来振振有辞,可是换个说法和领域,大家又会怎么想呢?“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不生病,人就是在与疾病抗争的历程中长大的,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与病魔作斗争中延续到现在的”,“遭遇到疾病的突然演进,更应该思考如何在疾病里成长”!同样,如果物价一直上涨,是否可以认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而且幅度越大,发展越好?所以经济发展要高指标的话,完全可以人为制造高通货膨胀就行了!经济增长速度问题在于“率”真的重要,至于百姓生活水准是否提高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看似振振有辞的论调是专家们生存的必备技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是他们一直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过于纠缠在语言文字当中,或者制造一个新名词赋予其新含义是保持话语霸权的要件。
可是,这就是我们应该乐观面对一切狂风暴雨的充足理由?这就是我们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不严峻的绝对理由?这样的主观臆断如何能够让我们平心静气,坦然面对和完全信任“专家”抑或“XX学家”的所谓科学判断?!
经济危机已然来临
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十分巨大的困难,形势十分危险,主要表现就是三个前所未有:国际经济形势面临的经济危机考验前所未有,国内经济积聚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前所未有,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配套衔接的矛盾前所未有。经济危机已然来临,所引发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必须详加研判,未雨绸缪,妥善应对。
先说国际经济形势。
或许半个月前针对国际经济形势的走向还有专家要来争论和解释,极力否认其风雨飘摇,不断为全世界形势一片大好呐喊助威。现在,时过境迁,已经呈现一边倒的格局。连退休的前美储联主席格林斯潘忍不住又出来指点江山,他在9月14日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格林斯潘同时认为,这场危机将持续成为一股“腐蚀性”力量,直至美国房地产价格稳定下来;危机还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更多大型金融机构或在这场危机中倒下。
简单用低迷来形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已是苍白无力,一场前所未有、惨绝人寰的经济危机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姑且不说是否就如同老格所说百年一遇,至少就整体经济发展成果来说,此次经济危机的损失当是以前所有经济危机损失的总和。
当前面临的是何种经济危机?每位经济学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解释。在既有的观点中,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并且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主动型是国家主动进行政策调控,以化解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简言之,就是以主动的、可导的经济危机促进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如果是被动型,其表现是经济严重衰退或货币大幅度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同时学界的观点也十分一致,如果是这类被动型经济危机,该国货币价值很难会在危机之后回升。
现代经济发展,金融已经成为核心助燃器、推动器。只因如此,它才是经济的命脉,金融系统的结构性紊乱和崩塌就成为了经济结构性坍塌的前奏,从1923——1933年到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莫不如是,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金融玩的是虚拟,回报却是极端残酷的现实。当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虚拟介质代替了一切的具体实在时,就不得不再度创造一个个更大的肥皂泡表象维护业已成为具体实在的虚拟本质,最终却不得不打破一个个幻象,戳破一个个泡沫。
金融是虚拟的吗?答案是肯定的。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是资本运作,其间金融是一个主要方面,另一个则是股市。从本源意义上讲,二者是一致的。原来的股市依托金融存在,承担容纳社会闲散资金的责任,只是金融具体业务的一个方面。但是,当股市逐渐脱离开实体自我循环时,他不仅仅是一个投融资的平台(投融资是必须依靠实体经济才能够发展的),他的作用突然之间就成为了仿佛完全可以自我产生无穷财富的源头。他形成的不仅仅是物质以资本形态表现而可以灵活操作的经济发展手段,尤其是打开人类贪婪本性无可约束的潘多
拉魔盒。
此次经济危机的发端在金融,而先前多次严重的经济危机的也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尤其是经济发展对于金融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剧的时候。在一切都以货币来量度的时代里,金融就可以代表一切(虽然唯独不能够代表它自己)。因为它自身是虚拟的现实存在,当其成为现实的虚拟时,虚拟经济就再一次遭受重创,实体经济也面临致命创伤。所谓资本经营热火朝天、风生水起,根源仍然在于金融行业自身作用已经远远超过其服务对象,也就是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当实体经济运行轨迹已经不能够满足自身承载力时,经济危机就凸显了。
当前的情况看来似乎是有差异的,国际主流货币的美元看似一直在贬值,并将人民币的地位不断抬高,难道美元不怕他回不到原来的高度,难道他不担心本国经济的一蹶不振?可是,这恰恰就是美元国际货币核心地位的独特优势,由于强势地位他可以将本国的矛盾和困难连同经济危机一起进行明目张胆的输出。货币政策的制定执行是一个现代国家经济运转的核心,美元在此只是行使了一个货币交换的功能,他的贬值是防止经济衰退、防范经济危机的强势资本运作。不过遗憾的是,此次经济危机是多年机制性矛盾累积的结果,缓解是可以的,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
再看国内经济形势。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会是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时代,国际形势的发展对国内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国力越弱依赖性越强,放开度(不是开放)越高危险性越大。而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在于:如何在市场全面开放的时候确保国内产业良性发展。焦点仍然是符合国际惯例的“规则强加”与国内经济良性发展“市场法则”的如何耦合。
综合国力核心是经济实力,然后才是政治影响力,而我们的经济实力是否就已经是世界老四或者更是某些舆论调查的老二呢?事实上,这种结论一出笼,国人都知道又被“忽悠”了一下,“捧”的目的是为了“杀”。如果国人相信,那就充分证明离亡国之日不远矣。我们的经济发展还困难多多、矛盾重重:而最为要害的是:既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如何再到一个可行的结合点?如何才能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
当经济运行自身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是既有的经济运行体制机制不能够完全消化的,于是这个压力使得其承受力超过临界点,经济的走向便如同黑洞一样坍塌。世界上有没有一种通过强力管制就完全可以飞速发展的经济模式?没有。世界上有没有一种政治上无为而治就能够充分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没有。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只是市场自我调节就能够完全满足人类一切需要的经济模式?没有。所以无论单纯运用那种单一手段都是不能够达到最终目的的,而我们现在就处在一个不断探索具体方式和手段的进程中。
单纯的“XX市场”的建设看来很简单,而整个经济运行轨迹要进入市场化的轨道却长路漫漫,曲折坎坷。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现实中是否有一个可以完全照搬的样本?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是当今世界所有的权威经济学家在一起商讨,也不会最终形成一个结论来直接用于现实操作。那么,基本原则是否确定?答案是一定的,那就是政府调控为辅,市场调节为主。姑且不论其“市场手段”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否就如同“无为而治”或“治大国若烹小鲜”一样,但基本前提就是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强力管制。
经济活动如同政治活动一样,只是整个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对于民族和国家来说,唯有安全才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一个相对成熟和公平的世界秩序,必要的贸易保护和经济制裁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手段。在这个前提下,内部具体运转的各类问题和矛盾都是可以协商或者协调的方式来解决的。
协商是交易或者活动双方成为主体,共同努力让步达到双赢,这类举动是现实各类社会活动得以完成的主要途径。协调是由社会组织主导的,一类是纯粹民间组织,一类就是政府主导。相比较而言,政府主导更应该体现在国家交往间的层面,体现在大环境营造和总体规
则制定监督等方面,国内具体经济活动还是应当以协会、工会等民间社团进行协调等方式为宜。此举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彻底释放各方潜在能量,分散和化解日积月累的各类社会矛盾。
微观领域里的规则制定并非就只是政府的事情。政府制定的是管理规范,着眼点在于如何实现全社会的有效和和谐运转,所以其规则仍然是原则性的、指导性的、强制性的、约束性的。同时,每一个不同行业也有相应的具体运作规则(也可以叫做游戏规则),在更多的时候,维持该行业与其他行业联系、维持该行业内部运行靠的就是诸多约定俗成的细节性规则。面对这些规则,政府只能够做出有关“禁止性”规定,而不能够完全以大一统的方式强调各个经营实体或者活动单元按照所谓“法定”规定和程序执行。这也是抓大放小的现实具体运用。
我们现在缺乏的不仅仅有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等绝对主导经济发展的因素,更主要的是怎样制定符合市场运行法则的规则并确保完全实施不走样。不断频发的各类安全事件,与其归罪于道德良心等外在条件,不如说是在千百年来文明浸淫下的政治定向思维与开放市场的绝对冲突,导致管理失范,“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恶性循环。当用政治热情点燃了经济发展的火焰后,从国家治理的基本考虑出发,我们本来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尽最大努力避免原始积累的血腥,可是出于对规则的畏惧和法律的轻慢态度,致使我们在惶恐困惑中度过如许岁月。
为什么会畏惧规则?因为不熟悉规则,害怕规则在约束公众的同时困住了权力的施展,所以更多的“规则”更像是用来表示已经有了相应的规范,而不是用于规范和约束整个社会活动,推进全社会成为一个有机运行的整体。为什么会轻慢法律?因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已成过眼云烟,但特权仍然可以安然享受,“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后权力会成为一种责任,一种负担,要自上而下地推进不会是主观一相情愿的事情,还会有无数来自于体制内外的势力较量和权衡。
从矿山、食品产业到楼市、股市行业,无不凸显规则缺失、管理失范的绝对弊病。既得利益集团和群体努力鼓吹的“全国形势一片大好”、世界经济秩序井然等背后隐藏的绝不仅仅是“维护社会稳定”,更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动物本能的绝对表征。
我们的经济形势的万分严峻既有国际大形势的影响,更有自身经济运行体系设计管理的漏洞。如今两股反面力量交织起来,我们面临的形势就非常危险,最考验执政智慧、最反映民心向背的时刻已然到来。
路在何方
在实力决定一切的时代里,希望出现救世主是虚幻的假象。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够审时度势,妥善应对,趋利避害,把损失降到最低,将社会基本稳定住。社会就是一个有机体,就会毛病不断,就会有伤风感冒乃至于绝症,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避免最坏的结局,保住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
市场经济的不完善是导致当前经济危机的根源吗?当然不能够孤立地看待,而且在当今世界上也没有“完善”“完美”的市场经济。即便是自我标榜政治民主、经济活跃的发达国家,此次也未能幸免,并且在他们的骨子里,虎视眈眈的想法做法便是如何转嫁危机的严重后果。所以市场经济不是高高在上的经济,经济学从最本源意义上说,也是最市侩和最现实的,他抛弃一切情感因素,不以任何权力的制约为前提,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还只能够是解释经济现象,规避经济风险,而不能够主导经济发展,主宰发展结局。
如果从现实态势来看,此次经济危机导致的恶果最低限度会在10年左右得到恢复。所以采取的政策取向也围绕这个时间表来制定,尤其对于我们本就低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来讲,无疑是最佳的调整适应期。我们将会有足够的时间来设计、规范、调整市场规则和政策走向。当前许多人感觉经济良好的一个主要标尺就是股市的总量和稳定程度,但是不要忘
记市面上的实际股票价值是多少,他与现今表露出来的股票价格有多大差距。唯有承认这一点,才可能对于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有清醒的认识。
“小步快跑”是一个基本的政策取向。所谓休克疗法导致的结果不会仅仅是阵痛之后的艳阳天,即便是看似风光无限的俄罗斯再度崛起,其核心动力也不是所谓市场经济的完善,而是其能源战略的实施和国际能源市场的需求高度契合的结果。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要求实行了开放的市场经济政策,结果把自己的全部身家性命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对手,将自己完全置身于“经济殖民地”的死角境地,始终处于“国际分工”美丽言辞下的最低端。
如何小步?要一夜之间全盘出台绝对规范完善的框架或者政策是不现实的,就是居于各种资源悠闲配置地位的西方国家形成这套运转体系也花了百余年时间,其间利弊自然清楚。我们现在居于末学后进不完全是坏事,也没有任何颜面尽失的虚假面子,反而可以未雨绸缪规避诸多风险。所以建设市场经济的基本方向下,可以更加注重于基本法律体系的建立,至于分门别类的管理实施细则,大可依托于行业管理先行运转,成熟一个,规范一个。
如何快跑?我们要想一夜之间赶英超美无异于痴人说梦,夜郎自大的结果总是夜郎被野狼消灭掉。“韬光养晦”不是当缩头乌龟,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国际政治智慧长久生存的必然。我们的快跑不是一味制造高增长的数据,而是要达到民强国富的最终目标。所以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和领域,以政策杠杆的作用全面推进实现最大限度的自主化、国产化是必经之路。自主化不是全封闭,而是全创新,国产化不是自己给自己下套,而是自己给自己找路。当这基础奠定得坚实了,我们的说话才是有底气的,我们的做人才会有骨气。
下一步的经济发展战略简单小结为:未雨绸缪,独立自主,韬光养晦,小步快跑。如何应对恶意危机转嫁是当前主要课题,如何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运行机制是经济发展性命攸关的关键,不仅仅需要各方面专业知识的综合掌握,更在于治国理政智慧的灵活运用。
谁能与狼共舞?唯我虎口拔牙。谁敢永不言败?唯我凤舞九天。
小记:基于各方学家们数字排比用得较多,本文姑且就单纯使用文字加以表述,当然这或许是本人愚笨不堪,太不懂得经济学说的博大精深之奥妙,无才无德之故。
全球化带来机遇,也带来了巨大风险。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虚拟经济迅速增长繁荣
并超过现实经济,从附属走向主导,风险逐步积累,从可能变成现实。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是西方国家“创造财富”的“魔棒”,“魔棒”挥舞下由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金融危机,进而波及世界,全球经济将步入低迷的周期。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影响与表现
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1、起因:次贷危机惹的祸。
①温柔陷阱,连续加息引爆“定时炸弹”。次贷危机,全称“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动荡引起的金融危机。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②借梯上房,穷人想圆“美国梦”。次级抵押贷款不仅可以全额贷款,而且利率非常低,穷人能还起房贷,前提是房价得一直涨!房贷公司贷出去的钱根本不是自己的,把房贷卖出去,风险转给下家。
③利令智昏,金融机构集体酿苦果。房贷公司、评级机构、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相互勾结,通过金融衍生产品这一“创新”工具放大了利益和风险。
④透支国力,美式消费文化受到报应。美国先出兵阿富汗,后出兵伊拉克,军费开支导致通货膨胀,美元开始走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多次降息提振经济,延长了景气周期,但泡沫也越吹越大。
2、影响与表现。
美国金融危机不断扩张,从次级贷到优级贷,从抵押贷款到普通商业信贷和消费信贷的风险迅速上升,主要投资银行亏损严重甚至破产,金融企业惜贷和短期资金异常紧张,实体经济受到重大冲击,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前景更加不确定。
①五大投行相继没落。 ②政府接管经营困难的“两房”(即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③政府被迫接管美国国际集团(AIG)和提出金融援助计划。④全球经济体系受到严重冲击。通过金融全球化,美国已经把次贷危机的风险转移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3、次贷危机发生以来的主要大事。
2007-08:次贷危机爆发;2008-01:全球金融机构相继爆巨亏;2008-05:两房危机美政府出手;2008-09:雷曼兄弟危机浮出水面;2008-10:全球股市一泻千里;2008-10:全球主要央行联手降息、欧盟各国共出资2万亿欧元救市„„
二、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
1、美国最近经济周期的特点。
①赤字财政支撑经济,向国内外市场输出通胀。
②信贷扩张下的私人部门消费成为经济扩张的重要动力。
③金融业的发展与由此引发的财富效应拉长了美国经济的扩张期。
④石油危机对经济影响加剧。
⑤战争因素成为经济变化的重要原因。
⑥经济推动力由传统制造业转向信息技产业。
⑦劳动增长率与利润率依然是经济波动的主导因素。
2、基于美国新经济周期特点的次贷危机原因分析。
早在次贷危机之前,美国已处于一个经济衰退的预期,而这次危机正是埋藏在表面繁荣下的经济衰退逐渐暴露的开端。直接原因: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加剧因素:金融工具放大效应。本质原因:生产率下降,严重的政府赤字,石油价格上升,低储蓄率下的脆弱金融体系。
三、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与中国对策
1、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
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导致美国出现严重金融危机,进而使得与美国金融关系较为密切的欧元区金融也举步维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新兴经济体目前受全球金融风暴的直接影响有限(主要原因是资金有限,没有过多对美国进行投资),但发达国家经济下滑所造成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近期仍然存在,但随着经济增长减速有可能得到缓解。全球贸易增长也呈现持续放缓的态势。预计当前的全球金融动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各国注资措施要产生效果还需要一段时间。估计在2009年中期以前,世界经济增长将处于低迷状态。
①全球金融动荡持续到年底甚至明年。②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复苏迟缓。③通胀压力近期仍然存在。④全球贸易增长持续放缓。
2、对中国经济影响及中国的对策。
影响:尽管不少部门和学者宣称美国金融动荡不会对大陆金融机构造成系统性风险,但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环流,可能不易全身而退。①影响出口。金融动荡导致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降低,需求减少,影响到大陆出口。②人民币面临新的升值压力。③可能促使中央改变紧缩性货币政策。④降低外汇储备的价值。⑤可能导致生产过剩。
对策:美国最简单的解决本次危机的办法是大量印美元纸币,为市场增加足够的流动性。造成美元的疯狂贬值,那么损失最大的是美元债权人,持有美元外汇储备的国家中国、日本。我们国家应对的对策有如下选择。①通过宏观调控让国内经济稳定发展。②建立平准基金,发展国内股市。③让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④考虑织建立新的世界货币体系。⑤抓住时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