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推荐
例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影/布石上 B.无/丝竹之乱耳
C.盖竹/柏影也 D.余/因得遍观群书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隶而从者(随从)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酒)
C.乃记之而去(代词,指这里的情景) D.以其境过清(因为)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用“青树翠蔓”,写潭四周树木的色彩,“青”“翠”都有“绿”的意思,有重复啰嗦之嫌。
B.选文第③段巧妙设喻,写了小石潭源头远、岸势曲折的特点。
C.选文第④段描绘了小石潭寂静寥落的环境,是作者对环境凄凉的感受,也是其遭贬后忧伤心情的流露。
D.选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②段写了什么?请结合本段内容分析它们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省娄底市】
【考点梳理】
能够准确地停顿和断句是读懂一篇文言文的基础。历年来,全国各地在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考察中,文言句子诵读节奏内容的考察都是一盘不可或缺的家常菜,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第1题考查句子的朗读节奏。一般情况下,先把握句意,根据意义的完整性划分。可以以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分,如“今齐地/方千里”;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如“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按照句首表议论、反问等发语词,如“盖/竹柏影也”;还应注意划分开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及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如此说来,本题中ABD皆是按句子成分断开无误,误点在C。
第2 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实词可以按组词的方法,如“从:跟从,随从”,而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是中考文言实词考查经常涉及的内容,应作为重点知识理解掌握。例题中的“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白”就是古今异义“酒杯”。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 “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备考文言词语时还要多积累、多练习、多总结,以不变应万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3题是一道选择题,内容丰富。涉及到词语运用、修辞方法、文章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但本题的误点较为明显,“青”形容树木,“翠”修饰藤蔓,都有绿的意思,但它们所指对象不同,突出了小石潭周围郁郁青青,生机盎然。命题人把作者贴切又富于变化的用语故意误读为“重复啰嗦之嫌”,我们仅凭语感即可判定。
第4题是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句子中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成分省略和词类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第一句注意落实“见”“清冽”;第二句注意“斗”和“蛇”属于词类活用,作状语。
第5题考查的是文段的写作内容及写作方法、特色,答题时要注意作者写作背景和文章旨意。第②段移步换景,承接第①段写小潭概貌及潭周景物后又来了一个特写镜头:潭中鱼,但这只是表象,实写潭中水。文段妙在写水不见水,以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了鱼在水中的姿态,影子,突出它们的欢愉、自在,侧面衬托水的清澄。鱼乐实是作者乐,水清即是作者心静。
【参考答案】
1.C; 2.B ;3.A;
4.①砍倒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走就看到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透明。② 石潭的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5.文段正面描写游鱼、阳光、影子,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例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南省】
【考点梳理】
近几年中考都以考查文言实词为主,考查文言虚词为辅。第1题考查了文言实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挑选了两个实词,难度不大。解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根据已掌握的文言词语知识直接判断;其次是联系具体语境加以辨析。其中“得”是一个通假字“德”,且是名作动词“感激”;“本心”直译为“本来的心”,即“天性,天良”。
第2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这道题的文言翻译提到文意理解的层面,更加符合阅读理解的思维顺序和规律。文言翻译虽然是主观题,但答案客观成分较强,文言文的翻译的基础是理解,对文意的理解又直接取决于对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理解。所以,解答这道试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掌握其中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这两句考查的关键是“贤”、“是”、“丧”“万钟”“加”的字词含义以及“辩”的通假现象。
第3题它已不仅是停留在单纯的记忆文言词义、背诵默写和句子翻译上,而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写作方法以及中心论点的把握,难度适中。根据文意应该知道文章不是为了写“鱼”和“熊掌”,只是借“鱼”和“熊掌”这两个生活化的生动比喻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第4 题又进了一个层次。是考查提炼观点、自主表达的能力。答题时,对文章的中心论点准确的把握是根本,联系生活现实发表看法是关键,联系实际得到大众认可,引起共鸣是诀窍。作答时要注意用议论性语言表述,力求简明、准确,条理分明。
【参考答案】
1.①通“德”,感激。②天性,天良。
2.①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4.答题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言之有理即可)
0
推荐
例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影/布石上 B.无/丝竹之乱耳
C.盖竹/柏影也 D.余/因得遍观群书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隶而从者(随从)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酒)
C.乃记之而去(代词,指这里的情景) D.以其境过清(因为)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用“青树翠蔓”,写潭四周树木的色彩,“青”“翠”都有“绿”的意思,有重复啰嗦之嫌。
B.选文第③段巧妙设喻,写了小石潭源头远、岸势曲折的特点。
C.选文第④段描绘了小石潭寂静寥落的环境,是作者对环境凄凉的感受,也是其遭贬后忧伤心情的流露。
D.选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②段写了什么?请结合本段内容分析它们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省娄底市】
【考点梳理】
能够准确地停顿和断句是读懂一篇文言文的基础。历年来,全国各地在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考察中,文言句子诵读节奏内容的考察都是一盘不可或缺的家常菜,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第1题考查句子的朗读节奏。一般情况下,先把握句意,根据意义的完整性划分。可以以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分,如“今齐地/方千里”;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如“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按照句首表议论、反问等发语词,如“盖/竹柏影也”;还应注意划分开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及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如此说来,本题中ABD皆是按句子成分断开无误,误点在C。
第2 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实词可以按组词的方法,如“从:跟从,随从”,而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是中考文言实词考查经常涉及的内容,应作为重点知识理解掌握。例题中的“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白”就是古今异义“酒杯”。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 “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备考文言词语时还要多积累、多练习、多总结,以不变应万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3题是一道选择题,内容丰富。涉及到词语运用、修辞方法、文章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但本题的误点较为明显,“青”形容树木,“翠”修饰藤蔓,都有绿的意思,但它们所指对象不同,突出了小石潭周围郁郁青青,生机盎然。命题人把作者贴切又富于变化的用语故意误读为“重复啰嗦之嫌”,我们仅凭语感即可判定。
第4题是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句子中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成分省略和词类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第一句注意落实“见”“清冽”;第二句注意“斗”和“蛇”属于词类活用,作状语。
第5题考查的是文段的写作内容及写作方法、特色,答题时要注意作者写作背景和文章旨意。第②段移步换景,承接第①段写小潭概貌及潭周景物后又来了一个特写镜头:潭中鱼,但这只是表象,实写潭中水。文段妙在写水不见水,以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了鱼在水中的姿态,影子,突出它们的欢愉、自在,侧面衬托水的清澄。鱼乐实是作者乐,水清即是作者心静。
【参考答案】
1.C; 2.B ;3.A;
4.①砍倒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走就看到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透明。② 石潭的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5.文段正面描写游鱼、阳光、影子,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例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南省】
【考点梳理】
近几年中考都以考查文言实词为主,考查文言虚词为辅。第1题考查了文言实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挑选了两个实词,难度不大。解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根据已掌握的文言词语知识直接判断;其次是联系具体语境加以辨析。其中“得”是一个通假字“德”,且是名作动词“感激”;“本心”直译为“本来的心”,即“天性,天良”。
第2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这道题的文言翻译提到文意理解的层面,更加符合阅读理解的思维顺序和规律。文言翻译虽然是主观题,但答案客观成分较强,文言文的翻译的基础是理解,对文意的理解又直接取决于对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理解。所以,解答这道试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掌握其中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这两句考查的关键是“贤”、“是”、“丧”“万钟”“加”的字词含义以及“辩”的通假现象。
第3题它已不仅是停留在单纯的记忆文言词义、背诵默写和句子翻译上,而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写作方法以及中心论点的把握,难度适中。根据文意应该知道文章不是为了写“鱼”和“熊掌”,只是借“鱼”和“熊掌”这两个生活化的生动比喻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第4 题又进了一个层次。是考查提炼观点、自主表达的能力。答题时,对文章的中心论点准确的把握是根本,联系生活现实发表看法是关键,联系实际得到大众认可,引起共鸣是诀窍。作答时要注意用议论性语言表述,力求简明、准确,条理分明。
【参考答案】
1.①通“德”,感激。②天性,天良。
2.①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4.答题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