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查手册-混凝土结构

2014年全国一级

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

常用数据及表格

目 录

混凝土强度及变形模量................................................................................................................... 1 普通钢筋强度及模量(N/mm2) ................................................................................................... 1 界限受压区高度ξb .......................................................................................................................... 1 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模量的比值αE .......................................................................................... 1 荷载长期作用对挠度增大的影响系数θ ........................................................................................ 1 截面计算相关参数........................................................................................................................... 1 每米宽板内钢筋面积....................................................................................................................... 2 普通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lab ...................................................................................................... 2 受拉筋锚固长度修正系数ξa .......................................................................................................... 2 纵向钢筋绑扎搭接长度修正系数................................................................................................... 2 最外层钢筋的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 3 混凝土强度等级............................................................................................................................... 3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筋最小配筋率................................................................................................... 3 受弯、偏拉、轴拉构件一侧受拉筋最小配筋率 ........................................................................... 3 板类受弯构件(悬臂板除外)受拉筋最小配筋率 ....................................................................... 3 框架梁纵拉筋最小配筋率............................................................................................................... 4 框架梁全长箍筋最小面积配箍率(%) ....................................................................................... 4 梁中箍筋最小面积配箍率............................................................................................................... 5 箍筋单肢面积/间距Asv1/s ............................................................................................................... 5 100ft/fyv取值..................................................................................................................................... 5 fc/fyv取值 .......................................................................................................................................... 5 钢筋混凝土柱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 6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ν ...................................................................................... 6 体积配箍率ρv=100λνfc/fyv(%)(HPB300) .................................................................................... 6 地震作用效应调整........................................................................................................................... 7 考虑地震组合的内力设计值调整................................................................................................... 8 钢筋砼结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乙、丙类) .................................................................................... 9 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设防标准....................................................................................................... 9 抗震构造措施设防标准................................................................................................................... 9 可变荷载组合值系数....................................................................................................................... 9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钢筋混凝土结构 ................................................................................... 9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 ..................................................................................................... 10 特征周期Tg.................................................................................................................................... 10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10 抗震墙间距..................................................................................................................................... 10 钢筋砼结构房屋抗震等级............................................................................................................. 11 框架梁 一般规定、纵筋............................................................................................................. 12 框架梁 箍筋................................................................................................................................. 13 框架柱 一般规定、纵筋............................................................................................................. 14 框架柱 箍筋................................................................................................................................. 15 剪力墙 一般规定和分布筋......................................................................................................... 16

剪力墙 一般规定和连梁计算..................................................................................................... 17 剪力墙边缘构件............................................................................................................................. 18 剪力墙连梁..................................................................................................................................... 20 框剪结构——地震倾覆力矩比值的影响 ..................................................................................... 21 框剪结构——截面设计及构造..................................................................................................... 21 板柱剪力墙结构............................................................................................................................. 21 筒体结构......................................................................................................................................... 22 带转换层高层结构—转换梁......................................................................................................... 22 带转换层高层结构—转换柱......................................................................................................... 22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剪力墙..................................................................................................... 22 转换层楼板..................................................................................................................................... 23 混合结构—型钢混凝土梁............................................................................................................. 23

混凝土强度及变形模量

N/mm2 fcu,k fc ft fck ftk Ec(10)

14.3

C3516.7

C4019.1

C4521.1

C5023.1

C5525.3

C8035.9

1.96 2.18 2.22 35.5 47.4 50.2 2.74 3.05 3.11 3.55 3.75 3.80

普通钢筋强度及模量(N/mm2)

N/mm2 HPB300 HRB335 HRB400 HRB500

极限强度fstk

屈服强度fyk

抗拉fy

抗压fy'

横向fyv

Es

备注

2.1×105

约束混

凝土时,

2.0×105

按fy取

钢筋种类不同时,取各自值

界限受压区高度ξb

≤C50

HPB300

有 屈服点

HRB335 HRB400 HRB500

C55

C60

C65

C70

C75

C80

备注

受拉区配置不同种类钢筋时,取小值。 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模量的比值αE

HPB300

HRB335, HRB400, HRB500 消除应力钢丝、中强度预应力钢丝

钢绞线

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

C55

荷载长期作用对挠度增大的影响系数θ

ρ’/ρ(ρ=As/bh0) 矩形、T形 翼缘位于受拉区倒T形

1.0

0.9

0.8 1.682.02

0.7 1.722.06

0.6 1.762.11

0.5 1.802.16

0.4 1.842.21

0.3

0.2

0.1

0 2.002.40

截面计算相关参数

α1 β1 βc

每米宽板内钢筋面积

单根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50

28.3

50.3

78.5

113.1

153.9

201.[***********][***********]0

254.[***********][***********][***********]272

314.[***********][***********][***********]5711257

380.1

490.9

615.8

804.2 [1**********]043 5362 4021 3801

4909

6158

283

503

785

1131

1539

[**************]

335

524

754

1026

2534

3272

4105

[***********]1

251

393

565

770

1005

1901

2454

3079

10182463

普通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lab

C20

HPB300

C25

C30

C35

C4025.3d24.6d29.5d35.6d

C4524.0d23.3d28.0d33.8d

C5022.9d22.2d26.7d32.2d

C5522.1d21.4d25.7d31.1d

≥C6021.2d20.6d24.7d29.9d

抗震锚固 一、二:1.15la 三:1.05la 四:la 其中la=ξalab

《混》8.3.1《混》11.1.7规范条文

39.3d 34.0d 30.2d 27.5d

HRB335 38.2d 33.1d 29.4d 26.8dHRB400 45.8d 39.7d 35.3d 32.1dHRB500 55.4d

48.d

42.6d 38.8d

注:1受拉纵筋:la应≥max(0.6lab、200),抗震设计时,最小值应考虑增大系数。

2锚筋保护层≤5d时,锚固长度范围内应增设横向构造钢筋,其直径应≥d/4(d锚筋最大直径),间距:对梁、桩、斜撑等构件应≤min(100、5d),对墙、板等应≤min(100、10d)(d锚筋最小直径)。 3光圆钢筋末端应做180°弯钩,弯钩平直段长度≥3d,但作为受压钢筋时可不做弯钩。

4《混》8.3.4:充分利用抗压强度的纵压筋,锚固长度应≥0.7la,且不应采用末端弯钩和一侧贴焊锚筋的锚固措施。

受拉筋锚固长度修正系数ξa

带肋钢筋公称 环氧树脂涂 直径大于25

1.10

层带肋钢筋

1.25

施工中易扰动 1.10

锚固区保护层厚度 3d 0.80

5d 0.70

实配钢筋 大于计算配筋 As计/As实

抗震和直接承载动载构件不考虑

《混》8.3.2规范条文

中间插值,d锚筋直径

纵向钢筋绑扎搭接长度修正系数

纵向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

ξl

≤25 1.2

50 1.4

100 1.6

备注

ll=ξlla(或laE)且≥300

规范条文 《混》8.4.4

每米宽板内钢筋面积

单根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50

28.3

50.3

78.5

113.1

153.9

201.[***********][***********]0

254.[***********][***********][***********]272

314.[***********][***********][***********]5711257

380.1

490.9

615.8

804.2 [1**********]043 5362 4021 3801

4909

6158

283

503

785

1131

1539

[**************]

335

524

754

1026

2534

3272

4105

[***********]1

251

393

565

770

1005

1901

2454

3079

10182463

普通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lab

C20

HPB300

C25

C30

C35

C4025.3d24.6d29.5d35.6d

C4524.0d23.3d28.0d33.8d

C5022.9d22.2d26.7d32.2d

C5522.1d21.4d25.7d31.1d

≥C6021.2d20.6d24.7d29.9d

抗震锚固 一、二:1.15la 三:1.05la 四:la 其中la=ξalab

《混》8.3.1《混》11.1.7规范条文

39.3d 34.0d 30.2d 27.5d

HRB335 38.2d 33.1d 29.4d 26.8dHRB400 45.8d 39.7d 35.3d 32.1dHRB500 55.4d

48.d

42.6d 38.8d

注:1受拉纵筋:la应≥max(0.6lab、200),抗震设计时,最小值应考虑增大系数。

2锚筋保护层≤5d时,锚固长度范围内应增设横向构造钢筋,其直径应≥d/4(d锚筋最大直径),间距:对梁、桩、斜撑等构件应≤min(100、5d),对墙、板等应≤min(100、10d)(d锚筋最小直径)。 3光圆钢筋末端应做180°弯钩,弯钩平直段长度≥3d,但作为受压钢筋时可不做弯钩。

4《混》8.3.4:充分利用抗压强度的纵压筋,锚固长度应≥0.7la,且不应采用末端弯钩和一侧贴焊锚筋的锚固措施。

受拉筋锚固长度修正系数ξa

带肋钢筋公称 环氧树脂涂 直径大于25

1.10

层带肋钢筋

1.25

施工中易扰动 1.10

锚固区保护层厚度 3d 0.80

5d 0.70

实配钢筋 大于计算配筋 As计/As实

抗震和直接承载动载构件不考虑

《混》8.3.2规范条文

中间插值,d锚筋直径

纵向钢筋绑扎搭接长度修正系数

纵向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

ξl

≤25 1.2

50 1.4

100 1.6

备注

ll=ξlla(或laE)且≥300

规范条文 《混》8.4.4

最外层钢筋的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环境 类别 一 二a 二b 三a 三b

设计使用年限:50年 板、墙、壳 ≤C25

>C25

梁、柱、杆 ≤C25

>C25

≤C25

设计使用年限:100年 板、墙、壳

>C25

梁、柱、杆 ≤C25

>C25

基础底面 有垫层

无垫层

混8.2.1:受力筋保护层筋公称直径规范条文

厚度应≥钢1混8.2.3:当梁柱墙中纵筋保护层>50时,宜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护层内置钢筋网片时,网片筋保护层应≥25。 2混8.2.2:地下室墙体采用可靠防护措施时,与土层接触一侧保护层厚度可适当减少,但应≥25。

混凝土强度等级

抗震

剪力墙

筒体结构、型钢混凝土梁、柱、 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的地下室楼盖 转换梁、柱、转换层楼板、 箱型转换结构及转换厚板 一级框架梁、柱及节点 现浇非预应力楼盖

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他结构构件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

应≥C20,宜≤C60 宜≥C30应≥C30应≥C30

宜≤C40 应≥C20 宜≥C40,应≥C30

预应力 钢筋混凝土结构

《抗》3.9.39度宜≤C608度宜≤C70

素混凝土 普通 钢筋混凝土结构

非抗震

应≥C15 应≥C20 400Mpa及以上钢筋

应≥C25 承受重复荷载构件

应≥C30 宜≥C40 应≥C30

《混》4.1.2《高》3.2.2《抗》3.9.2规范条文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筋最小配筋率

≤C60

HPB300、HRB335

HRB400 HRB500

0.60% 0.55% 0.50%

C65~C80 0.70% 0.65% 0.60%

0.20% 一侧

备注

1按构件全截面计算 2偏拉构件受压筋宜≥0.2% 3适用于截面长宽比≤4

混8.5.1 规范条文

受弯、偏拉、轴拉构件一侧受拉筋最小配筋率

% HPB300 HRB335 HRB400 HRB500

C45

C50

C55

C60

C65

备注

0.29 0.26 0.27 《混》8.5.10.26 0.27 0.20

0.20

0.20

受弯、大偏拉构件应按全截面扣除受压翼缘面积计算,其余按全截面。 ρmin=max(0.20,45ft/fy)

板类受弯构件(悬臂板除外)受拉筋最小配筋率

% HPB300 HRB335 HRB400 HRB500

C45

C50

C55

C60

C65

备注

0.29 、45ft/fy 0.26 0.27 中较大值 0.21 、45ft/fy 0.18 0.19 0.20 中较大值

%

特一、一 (支座) 特一、一 (跨中) 二(支座) 二(跨中) 三、四 (支座) 三、四 (跨中) 非抗震

C25

C30

C35

C400.40 0.40

C450.40 0.40

C500.42 0.40

C55

C60

C65

备注

HRB335 0.419 0.456 0.480 0.504 0.523 HRB400 0.40 HRB500 0.40 HRB400 0.30 HRB500 0.30 HRB400 0.25 HRB500 0.25 HRB400 0.20 HRB500 0.20

0.436 Max(0.40、80ft/fy)0.40

0.40

HRB335 0.340 0.371 0.390 0.410 0.425 0.309 0.325 0.341 0.354 Max(0.30、65ft/fy)0.30

0.30

0.30

0.30

HRB335 0.288 0.314 0.330 0.347 0.359 0.261 0.275 0.289 0.299 Max(0.25、55ft/fy)0.25

0.25

0.25

0.25

HRB335 0.236 0.257 0.270 0.284 0.294 0.214 0.225 0.236 0.245 Max(0.20、45ft/fy)0.20

0.20

0.20

0.203 混9.2.13:hw≥450时,每侧腰筋最小配筋面积应≥0.1%bhw。

框架梁全长箍筋最小面积配箍率(%)

备注

HPB300

特一 加密区

HRB335 HRB400

0.2090.1880.1570.130 0.1900.1710.143

0.2200.1980.165

0.2310.2080.174

0.33ft/fyv

HRB500 0.096 0.108 0.119

特一 非加密、

HPB300 HRB335 HRB400 HRB500 HPB300

HRB335 HRB400

0.2000.1800.150

0.2100.1890.158

0.30ft/fyv

0.1770.1600.1330.110 0.1650.1480.1240.102 0.1520.1370.1140.094

0.1870.1680.1400.116 0.1730.1560.1300.108 0.1600.1440.1200.099

0.1960.1760.1470.122 0.1820.1640.137

0.126 0.131 0.135 0.26ft/fyv0.28ft/fyv

HRB500 0.082 0.092 0.101 HPB300

三、四

HRB335 HRB400

HRB500 0.076 0.085 0.094 HPB300

非抗震

HRB335 HRB400

0.1680.1510.126

0.24ft/fyv

HRB500 0.070 0.079 0.087 注:1非抗震,V≤0.7ftbh0时,按构造配箍,V>0.7ftbh0时,应≥0.24ft/fyv。弯剪扭构件,应≥0.28ft/fyv。 2抗震设计时,沿连梁全长箍筋直径和间距要满足框架梁加密区要求 3由 ρsv=Asv/bs=nAsv1/bs,得Asv/s=bρsv或Asv1/s=bρsv/n

特一

框架梁 连梁 转换梁

一级

三、四 0.26ft/fyv

非抗震 0.24ft/fyv

备注

梁全长、特一仅加密区,非加密区同一级

仅加密区,非加密区同框架梁

0.33ft/fyvft/fyvft/fyv1.3ft/fyvft/fyv ft/fyv

沿梁全长满足框架梁箍筋加密区直径、间距和肢距规定,特一同一级

1.0ft/fyv ft/fyv

箍筋单肢面积/间距Asv1/s

Asv1/s=bρsv/n

60 75 80 85 90 95 100 110 120 125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20 240 250

0.283

0.503

0.785

1.131

1.539

2.011

2.545

3.142

0.188

0.335

0.524

0.754

1.026

1.340

1.696

2.094

0.141

0.251

0.393

0.565

0.770

1.005

1.272

1.571

100ft/fyv取值

C25

HPB300 HRB335 HRB400 HRB500

0.470 0.423 0.353 0.292

C30 0.530 0.477 0.397 0.329

C35 0.580 0.523 0.437 0.361

C40 0.633 0.570 0.477 0.393

C45 0.667 0.600 0.500 0.414

C50 0.700 0.630 0.527 0.434

C55 0.727 0.653 0.543 0.451

C60 0.757 0.680 0.567 0.469

C65 0.773 0.697 0.580 0.480

fc/fyv取值

≤C35

HPB300 HRB335 HRB400 HRB500

0.062 0.056 0.046 0.038

C40 0.071 0.064 0.053 0.044

C45 0.078 0.070 0.059 0.049

C50 0.086 0.077 0.064 0.053

C55 0.094 0.084 0.070 0.058

C60 0.10190.092 0.076 0.063

C65 0.110 0.099 0.083 0.069

C70 0.118 0.106 0.088 0.073

C75 0.125 0.113 0.094 0.078

C80 0.133 0.120 0.100 0.083

钢筋混凝土柱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

框架柱 框支柱 λ≤2的柱

特一

三、四 /

9度 非抗震 / 备注

取标注数值和ρv=λνfc/fyv

中较大值

0.6%1.5%

1.5%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ν

一 二 三、四

箍筋形式 普通箍、复合箍

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螺旋箍

普通箍、复合箍

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螺旋箍

普通箍、复合箍

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螺旋箍

柱 轴 压 比

≤0.30.100.080.080.060.060.05

1.050.110.090.090.070.070.06

0.130.110.110.090.090.07

0.150.130.130.110.110.09

0.170.150.150.130.130.11

0.240.220.220.20

1求ρv时,特一级框架柱:λν+0.02;特一级框支柱:λν+0.03;非特一级框支柱:λν+0.02。 2计算复合螺旋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其非螺旋箍的箍筋体积应乘以换算系数0.8。

3《抗》附录B.0.3: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当轴压比不大于0.6时,λν+0.02,轴压比大于0.6时,λν+0.03。4轴压比超限时,可采用加密箍筋或设芯柱来增大限值,最大可提高0.15,但查λν时,不得超过限值+0.1。

体积配箍率ρv=100λνfc/fyv(%)(HPB300)

2表内阴影部分为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最小体积配箍率。

地震作用效应调整

调整项目 薄弱层 剪重比 规则结构边榀构件

VEk VEk

调整内容

《高》3.5.8条:1.25 《抗》3.4.4-2:≥1.15

任一楼层VEk>λ∑Gi 后续抗震设计前提1短边:1.15,长边:1.05;

效应

2扭转刚度较小,周边各构件宜≥1.3. 3角部构件:乘以两个方向增大系数 采用底部剪力法,突出屋面的小建筑(一

局部突出屋面构件 竖向地震作用

效应

般以重力荷载小于标准层1/3控制)地震作用效应宜增大3倍,增大部分不往下传递,但与该部分相连的构件应计入

效应

构件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宜增大1.5倍 《高》8.1.4《抗》6.2.13

框剪结构 框架承担的剪力

前提: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基本均匀,框V M

架柱规律变化,宜分段调整。

Vf:各层(每段)框架承担的地震总剪力若Vf≥0.2V0,不调整, 否则Vf=min(0.2V0,1.5Vfmax)

板柱 抗震墙

V M

《高》8.1.10条《抗》6.6.3

2抗震墙承担的地震作用剪力:Vw= V0。《高》9.1.11条,《抗》6.2.13同框剪

框筒结构框架承担的剪力

1若Vf<0.1V0,取Vf=0.15 V0,此时, V M

核心筒墙体地震剪力宜增大1.1倍,但不得>V0,提高一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若0.1V0≤Vf<02V0时,则 Vf=min(0.2V0,1.5Vfmax) a每层框支柱数目n≤10

部分框支抗震墙 框支柱 剪力

V M

框支层≤2时,每根框支柱:Vci≥0.02V0 框支层≥3时,每根框支柱:Vci≥0.03V0 b每层框支柱数目n>10 框支层≤2时,∑Vci≥0.2V0 框支层≥3时,∑Vci≥0.3V0

水平转换构件 转换柱 混合结构

仅水平地震作用下计算内力放大

内力

特一:1.9,一级:1.6,二级:1.3 地震剪力需先考虑薄弱层和剪重比调整 N

《高》10.2.11《抗》6.2.10《混》11.4.4 《高》3.10.4特一:1.8一:1.5,二:1.2框架部分承担的总剪力调整见9.1.11.条

说明

1竖向不规则结构薄弱层 VEk=max(1.25VEk、1.15λ∑Gi) 2剪重比:《高》4.3.12条;《抗》5.2.5条 《抗》5.2.3条

1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藕联计算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边榀。

2调整针对的是地震作用效应。包括变形 《抗》5.2.4

1单层厂房突出屋面天窗架增大见第九章 2采用振型分解法时,突出屋面部分可作为一个质点,但应注意对大屋面重力荷载代表作的调整。 《抗》5.3.1《高》4.3.13

1(各段)底层地震总剪力V0应满足剪重比。 2按调整前后Vf的比值来调整每根框架柱和与之相连的框架梁剪力及端部弯矩。框架梁内力调整系数取第i层和i+1层的平均值。框架柱N不调整3有加强层,Vfmax不含加强层及相邻上下层 4当框架柱数量很少,可参照框筒调整 1地震总剪力V0应满足剪重比要求。 N不调整。

1有加强层时,Vfmax不含加强层及其上下层的框架剪力。一般出现在楼层中部。

2按调整前后Vf比值调整每根框架柱和与之相连的框架梁剪力及端部弯矩,框架柱轴力不调整 3高层建筑按高规进行相应调整 4地震总剪力V0应满足剪重比要求。 《高》10.2.17条《抗》6.2.10

1地震总剪力V0应满足薄弱层及剪重比调整 2按调整前、后∑Vci的比值相应调整框支柱的弯矩,及柱端框架梁的剪力和弯矩,但框支梁的剪力、弯矩、框支柱的轴力可不调整。 《高》10.2.4

《高》4.3.2:跨度大于8m的转换构件需考虑其自身及其支承部位结构的竖向地震效应 1算轴压比时,不调整

2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引起的轴力均应调整 《高》11.1.6条:详见“框筒结构”

1板柱承担的地震作用剪力:Vc≥0.2V0。2相应调整每一抗震墙、柱、板带的V、M标准值,

考虑地震组合的内力设计值调整

构件

内力

调整内容

说明

高6.2.1 抗6.2.2 混11.4.1 1顶层、轴压比<0.15的柱不调 2反弯点不在层高范围内,柱端弯矩设计值可直接乘以增大系数 3一级且梁端弯矩均为负,小取零 4高:二三级框架梁按最小配筋率配筋构造配筋时,宜按实配钢筋反算,实配系数可降低,但≥1.1

M

框架结构 其它结构

9度一级

/ 实配

一 实配1.4

二1.51.2

三1.31.1

四1.21.1

《高》3.10.2:特一:1.2x一级

框架柱

M 强柱根

框架结构底层柱柱底(嵌固端)

特一:1.2x1.7=2.04 一:1.7、二:1.5 三:1.3 四:1.2

V

框架结构 其它结构

9度一/ 实配

一 实配

高6.2.2 抗6.2.3 混11.4.2 底层柱纵筋按上下端不利情况配

高6.2.3 抗6.2.5 混11.4.3 高3.10.2M应先按强剪弱弯,强柱根调整

《高》6.2.4《抗》6.2.6《混》11.4.5《高》10.2.11:转换角柱增大 1《高》6.2.4《抗》6.2.4《混》11.3.2

9度一

实配 实配 9度一实配

一 一

特一:1.2x一级Vc,公式M应取按特一级增大的弯矩

强角柱

M,V

框架柱,转换角柱: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柱根调整基础上再增大1.1倍

框架梁 剪力墙 连梁

V

框架结构 其它结构

V M

转换柱

V

配对角斜筋 《混》:1.0

特一1.2 一级特一同一

2仅调整梁端部分,其它位置不调 3《高》3.10.3:特一:1.2x一级 二

高7.2.21抗6.2.4混11.7.8 《高》10.2.11《抗》6.2.10 其它层转换柱柱端弯矩同框架柱 《高》10.2.11:应考虑强角柱调整。高3.10.5:特一级 高7.2.6抗6.2.8混11.7.2 高7.2.5抗6.2.7混11.7.1

当ln/hb≥5时,按框架梁设计 与转换构件相连的转换柱的上端和底层柱下端 特一:1.8 一:1.5,二:1.3(抗为1.25)

同框架柱,但与转换构件相连的转换柱的上端和底层柱下端弯矩调整按转换柱。 特一:1.2x1.4x1.8

特一 1.9

9度一实配

三1.2

底部加强 其它部位 底部加强 其它部位

一般 抗震墙

V

1.3多1.2M

双肢抗震墙 短肢 抗震墙

M

部分框支落地剪力墙

V M 其它 M,V

高7.2.5抗6.2.7混11.7.1

抗6.2.7高7.2.4 三1.1

高3.10.5:特一1.2x1.4=1.68 高7.2.2

抗震等级同一般剪力墙

三1.21.1

高7.2.6、3.10.5、7.2.2 抗6.2.8混11.7.2 高10.2.18

任一肢偏心受拉时,另一墙肢肢M、V增大1.25倍。 由于地震的往复作用,实际上两肢都应加强

特一

9度一

其它部位 底部加强

底部加强 底部加强

特一

同一般抗震墙

调整同一般抗震墙

V

1.41.3其它部位调整同一般抗震墙

钢筋砼结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乙、丙类)

结构体系

框架(不含异形柱框架) 框架-剪力墙(Mf/M0) 剪 力 墙 筒 体

全部落地 部分框支 有较多短肢剪力墙 框架-核心筒 筒中筒 板柱-剪力墙

非抗震 A 70 150 150 130 120 160 200 110

B / 170 180 150 / 220 300 /

A [***********]8080

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

6 B / 160170140/ 210280/

A [***********]5070

7 B / 140150120/ 180230/

8(0.20g)A 40 10010080 80 10012055

B / 120130100/ 140170/

8(0.30g) A 35 80 80 50 60 90 100 40

B / 100 110 80 / 120 150 /

9 A 24 50 60 / 24 70 80 /

高3.3.1 高3.3.2 高7.1.8 抗6.1.1 规范 条文

甲类A级:6、7、8度:提高一度查表,9度:专门研究;甲类B级:6、7度:提高一度查表,8度:专门研究 1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指地面以上有部分框支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不含仅有个别框支墙的情况。 2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适用高度宜适当降低,一般减少10%左右。

3框剪结构:Mf/M0≤50%时,按框剪;50%<Mf/M0≤80%时,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80%<Mf/M0时,宜按框架结构。

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设防标准

建筑 类别 甲类 乙类 丙类 丁类

6度

确定地震作用 7度

8度

9度

6度 7

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按批准确定

确定抗震措施 7度 8 8

8度 9 9

9度 9+ 9+

《分类标准》规范条文

3.0.3条 注:乙类,但规模很小的工业建筑,当改用抗震性能较好材料且符合抗规结构体系的要求时,允许丙类设防。

抗震构造措施设防标准

建筑 6(0.05g) 7(0.10g) 类别 Ⅰ Ⅱ~Ⅳ Ⅰ甲类 乙类 丙类 丁类

7(0.15g)

Ⅲ~Ⅳ

8(0.20g)Ⅰ

Ⅱ~Ⅳ

Ⅰ888(0.30g) Ⅱ9987

Ⅲ~Ⅳ

9(0.40g) Ⅰ

Ⅱ~Ⅳ

Ⅱ~Ⅳ Ⅰ Ⅱ8876

规范条文

《抗》3.3.2 《抗》3.3.3 《高》3.9.1 《高》3.9.2

可变荷载组合值系数

雪荷载、屋面积灰荷载 按实计入楼面活载

等效均布 楼面活载

藏书库、档案库、库房

其它民用建筑

0.5 1.0 0.8 0.5

起重机 悬吊重力

屋面活载

硬钩吊车 软钩吊车

不计入 0.3 不计入

规范条文 《抗》5.1.3 《高》4.3.6

硬钩吊车吊重较大时,按实取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钢筋混凝土结构

受弯 构件

偏压柱

轴压比<0.15

轴压比≥0.15

剪力墙偏压

偏拉、受剪、节点

冲切

受剪

局压

预埋件 锚筋

只计 竖向地震

《混》11.1.5《抗》5.5.4

0.85

《高》3.8.2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

多遇地震 设防地震 罕遇地震

6

7(0.10g)

7(0.15g)

8(0.20g)

8(0.30g)

9

规范条文

《高》4.3.7 《抗》3.10.3 《抗》5.1.4 特征周期Tg

设计地震分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Ⅰ0

Ⅰ1

场地类别 Ⅱ

备注

《高》4.3.7《抗》5.1.4

1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2《抗》4.1.6: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位于位于场地类别分界线时,按插值确定Tg。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

基本周期大于5.0s

6 0.0080.12

7(0.10g)

7(0.15g)

8(0.20g)

8(0.30g)

9

规范条文

《抗》5.2.5 《高》4.3.12VEki≥λ∑Gi,各楼层均需满足最小地震剪力的要求。

注:1基本周期在3.5~5之间,插值。 2竖向不规则薄弱层应增大1.15。VEk=max(1.25VEk、1.15λ∑Gi)

抗震墙间距

楼、屋盖类型

框剪结构

现浇 装配整体式

非抗震5B, 60 3.5B, 503B, 40 3B, 36

抗震(调整后烈度)

6, 7 4B, 50 3B, 40 3B, 40

8 3B, 40 2B, 30 2B, 30

不宜采用

9 2B, 30

现浇层厚度≥60的叠合楼板可作现浇

板考虑。

板柱抗震墙结构的现浇楼、屋盖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落地剪力墙

n≤2,2B, 30,n≥3,1.5, 20

注:1当房屋端部未布置抗震墙时,第一片抗震墙与房屋端部的距离,不宜大于表中间距的一半。 B:楼面传递水平力的有效宽度,一般可取抗侧力构件之间的楼面宽度。

钢筋砼结构房屋抗震等级

结构类型

高(m)

框架结构

普通框架 跨度≥18m框架

框架- 剪力墙

高(m) 框架 剪力墙 高(m) 剪力墙 高(m)

部分框支 剪力墙

剪力墙

一般部位 底部加强

四 四 三

二 三 二 三 ≤35 三 二

三 ≤三 三 二

≤24 四

≤三

>130二 二 >140二 >120二 一 一 二 二 二 >35 二 二

≤35 二 二

≤24四 三 ≤24四 ≤24四 三

二 二 二

>35 二 一

24~80三 24~80三 二 24~60三

>80 二 >80 二 一 一

6度

>24 三

≤24 三

二 >60≤120

>120一 一 >120一 >100一 一 特一 一 一 一

≤35

三 二 三 ≤24 三 二 一

一 一 一 二 >24 二 一 一 二

一 >80一

7度

>24 二

≤24 二

≤>60一

B级一 特一B级一 B级一 特一特一一 特一特一>35

/ 一 一 一 / ≤24二 ≤24二

一 24~60一

8度

>24 一

9度 ≤24 一 一 24~50一

备注

1阴影区为B级高度。

2本地区9度时,A级乙类高层为特一级,甲类采取更有效措施。 3高3.9.7,抗6.1.3:甲乙类或ⅢⅣ类场地丙类按提高一度查表时,若H超过提高一度后最大适用高度,抗震构造措施提高一级,特一不再提高。 4框剪:按框架承担倾覆力矩确定 底层Mf/M0 ≤10% >10%且≤50%>50%且≤80%

80%<

框架 抗震墙 框剪 剪力墙 框剪 框架 框架

框剪 框剪 框剪

剪力墙

≤≤框支层框架 高位转换(n≥3) 框架-

框架 核心筒 内筒外筒

高10.2.6:框支柱、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抗震构造措施提高一级,已为特一不再提高

5底部带转换层筒体:转换框架与底部加强部位筒体(筒体调整仅针对B级高度)按部分框支剪力墙采用,但高位转换时不再提高。

6框筒:H≤60m,允许按框剪采用。 7框筒:高9.1.11:若Vf<0.1V0核心筒剪力墙抗震构造措施提高一级。

混11.1.3

高3.9.5;抗6.1.3;混11.1.4 高3.9.6;抗6.1.3;混11.1.4

筒体 核心筒筒中筒

板柱- 剪力墙 单层厂房 地下室 裙房 复杂高层

高度(m) 框架、板柱的柱

剪力墙 铰接排架

地下室顶层为嵌固端:地下一层相关范围(主楼周边外延3跨或20m)按上部采用,一层以下可逐层降低,但应≥四级,相关范围以外且无上部结构部分,采用三或四级。

裙房与主楼相连:除按本身确定外,相关范围(主楼周边外延3跨或20m)内不低于主楼,主楼在裙房顶板对应相邻上下各一层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裙房与主楼分离:按裙房本身确定。

错层结构:错层处框架柱及剪力墙;连体结构:连接体及与连接体相连构件,连接体高度范围及其上下层;带加强层高层:加强层及相邻层的框架柱、核心筒剪力墙; 悬挑结构:关键构件以及与之相邻的主体结构关键构件;体型收进部位上下各两层塔楼周边竖向构件。 应提高一级,原为特一级不再提高

11

框架梁 一般规定、纵筋

框架梁 箍筋

项目 加密区

直径

非抗震 搭接区

梁端加密区长度

加密区 非加密

间距

非抗震

一 10(12)

二 8(10)

三 8(10)

四 6(8)

规范条文

抗6.3.3高6.3.2混11.3.6高6.3.4混8.4.6混9.2.9高6.3.5混8.4.6混8.3.1抗6.3.3高6.3.2混11.3.6抗6.3.3高6.3.2混11.3.6

高6.3.5混11.3.9

500

h>800

1超静定结构考虑协调扭矩时,受扭箍s≤0.75b

2配有计算所需纵压筋时,s≤min(15d,400);高6.3.4混9.2.9混9.2.10当一层内受压筋根数>5,且d>18时,s≤10d;高6.3.5混11.1.8 混8.4.6混8.3.1

≤300

高6.3.5混11.3.8 高6.3.4混9.2.9

高6.3.4 混9.2.9 高6.3.5混11.3.9

高3.10.2 高6.3.4混9.2.9 高6.3.5混11.1.8 混9.2.9,9.2.10

梁端纵拉筋ρ=As/bh0>2%时,取括号内值

1当b>800时,dg≥8;b≤800时,dg≥6; 2配有计算所需纵压筋时,dg≥d/4 受力纵筋搭接长度范围内,dg≥d/4

max(2h,,,,500) min(hb/4,6d,,8d,b/4,8d,b/4,8d,150) dg>12、肢数≥4、肢距≤150时,可放松,但应≤150宜≤2倍加密区箍筋间距

h≤≤500

V>0.7ftbh0V≤0.7ftbh0混:纵筋搭接长度范围内,s≤min(5d,100)(d为搭接钢筋较小直径)

搭接区 加密区 非抗震 抗震 非抗震 抗震 非抗震 抗震 非抗震

高:纵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纵拉:s≤min(5d,100),纵压:s≤min(10d,200) 混:当受压纵筋直径>25时,尚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100范围内各设两道箍筋

肢距布置要求面积配箍率 箍筋形式

≤max(200、20dgmax)

≤max(250、20dgmax)

≤max(250、20dgmax)

配有计算所需纵压筋,b>400,且一层内纵压筋数>3,或b≤400,但一层内纵压筋数>4时,应设复合箍 沿梁全长,第一个箍筋距支座边50

按承载力无需配箍:h300时,沿梁全长设

全长:0.30ft/fyv 特一加密区:0.33ft/fyv

全长:0.28ft/fyv

全长:0.26ft/fyv

全长:0.26ft/fyv

弯剪:当V>0.7ftbh0时,≥0.24ft/fyv; 弯剪扭:≥0.28ft/fyv

宜采用封闭箍。采用非焊接封闭箍时,末端135°弯钩,直段长度应≥10dg,《高》为max(10dg,75) 1配有计算所需纵压筋:封闭式,直段长度≥5dg;2受扭箍筋:封闭式,末端135°弯钩,直段长度≥10dg

1不与框柱相连的次梁,可按非抗震要求;2除注明外,抗震需满足非抗震要求; 3未注明纵筋直径,求箍筋间距时取小,求箍筋直径时取大

框架柱 一般规定、纵筋

框架柱 转换柱 框架结构 板柱-剪、框-剪、 框筒、筒中筒

轴压比 限值

部分框支剪力墙

≤2层,矩形:b,h≥300;圆形:d≥350

尺寸

>2层,矩形:b,h≥400;圆形:d≥450

1剪跨比λ宜>2; 2柱h/b宜≤3

b≥450,h≥l0/12,l0为转换梁计算跨度

b≥400,h≥l0/15

高10.2.11

高6.4.2混11.4.16抗6.3.6

μ=N/fcA N=1.2NGE+1.3NE 必要时考虑竖向地震。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可取无地震组合的轴力设计值

0.5

高6.4.3混11.4.12抗6.3.7 高3.10.2 混8.5.1

高6.4.3混11.4.12抗6.3.7 高6.4.4混11.4.13抗6.3.8 高6.4.4混11.4.13抗6.3.8 高10.2.11混11.4.3

异6.2.6

高6.4.4混11.4.13抗6.3.8 高6.4.4混11.4.13抗6.3.8

高6.4.5

矩形:b,h≥300 圆形:d≥350

非抗震 矩形边长≥250圆形直径≥350

高6.4.1混11.4.11抗6.3.5

规范条文及备注

1砼强度:C65~C70:-0.05;C75~C80:-0.1;2剪跨比2≥λ≥1.5:-0.05;λ<1.5:专门研究(如设交叉斜筋);

3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或复合螺旋箍,s≤100、肢距≤200、dg≥12;或全高采用连续复合螺旋箍,s≤80、肢距≤200、dg≥10:+0.14设芯柱,且附加纵筋面积≥柱面积0.8%,+0.05。 3,4项措施共同采用,限值可提高0.15。

5对Ⅳ类场地上较高(框架结构:≥40m,其它结构:≥60m):可适当减小(建议-0.05); 6.调整后的限值应≤1.05。 中柱、边柱

特一(1.0)特一1.6 特一1.6

0.7(0.8)(0.7)(0.6)

全部纵筋ρmin (%)

角柱 框支柱

1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 2用335MPa级钢筋:+0.1、400MPa级钢筋:+0.05。 3砼强度>C60时:+0.1。 4对Ⅳ类场地上较高(框架结构:≥40m,其它结构:≥60m)高层:+0.1。 5不含芯柱纵筋

≥0.2% λ≤2,宜≤1.2%

单侧纵筋配筋率 全部纵筋ρmax

框架柱 转换柱 异形柱

纵筋面积调整 纵筋间距 其它

≥0.2%

应≤5%

≥0.2% ≥0.2% ≥0.2% 宜≤5%,应≤6%宜≤5%,应≤6%

应≤4% /

宜≤4%,应≤5%

应≤3%

框架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拉时,纵筋计算面积增加25%

尺寸>400时,中距宜≤200,净距应≥50

1柱纵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 2柱纵筋宜对称布置。 角柱:位于建筑角部,与柱的正交方向只有一根框架梁与之相连。

尺寸>400时,中距宜≤300,净距应≥50

框架柱 箍筋

项目 抗震设计 加密区范围

规范条文

1底层柱上端和其他各层柱两端:max(柱长边,Hn/6,500),Hn:净高,扣除梁板高; 2底层柱底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柱根以上Hn/3;(Hn从基础顶面算起,扣除梁板高);

3全高加密:λ≤2的柱;因填充墙等形成Hn/h≤4的柱;框支柱和一二级框架角柱;需提高变形能力的柱。 4当8,9度框架结构两侧结构层高(非总高)相差较大,防震缝两侧框架柱应沿房屋全高加密

min(6dminmin,100)

加密区

间距

非加密 非抗震 搭接区

肢距

加密区 非抗震

直径

加密区 非抗震

体积配箍率 箍筋形式框架节点区

框架柱加密区 非加密 抗震 非抗震 抗震 非抗震

dg>12,且肢距≤150时:dg>10,且肢距≤200时:除柱根外,可采用150

除柱根外,可采用150

框支柱、λ≤2的框架柱:全高加密,且间距应≤100

应≤min(10dmin,2倍加密区箍筋间距)

应≤min(15dmin,2倍加密区箍筋间距)

高6.4.8抗6.3.9 高6.4.9混9.3.2 混8.4.6,8.3.1 高6.4.8混11.4.15抗6.3.9

高6.4.9混9.3.2 高6.4.3混11.4.12抗6.3.7

高6.4.9混9.3.2 高6.4.7混11.4.17抗6.3.9

转换柱见相关部分 高6.4.8抗6.3.9 高6.4.8抗6.3.9 高6.4.9混9.3.2

/

高6.4.10混11.6.8抗6.3.10 《高》6.4.10《混》9.3.9

1应≤min(400,柱短边,15d); 2全部纵筋ρ>3%时,应≤min(10dmin,200);

纵拉:≤min(5dmin,100),纵压:≤min(10dmin,200),受压筋d>25,搭接接头端面外100范围内各设两道箍筋

≤200

≤max(250、20dgmax)

≤max(250、20dgmax)

≤300

每隔一根纵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约束;采用拉筋组合箍,拉筋宜紧靠纵筋并勾住封闭箍 柱短边>400,且各边纵筋多于3根时,或柱短边≤400,但各边纵筋多于4根时,应设复合箍

8

截面尺寸≤400时,≥6

6(柱根8)

λ≤2或全部纵筋ρ>3%,≥8

min(8dmin,150) 柱根:min(8dmin,100)

min(8dmin,150) 柱根:min(8dmin,100)

高6.4.3混11.4.12抗6.3.7 柱根:框架柱底部嵌固部位 高6.4.6混11.4.14抗6.3.9

1应≥max(dmax/4,6); 2全部纵筋ρ>3%时,应≥8; 3混8.4.6,8.3.1:搭接长度范围内≥搭接筋dmax/4

ρv≥λvfc/fyv,λv:取值详见“最小配箍率特征值“;fyv按fy取值,不考虑抗剪强度限制,fc按≥C35取值

≥0.8%

≥0.6%

≥0.4%

不宜小于加密区的一半

封闭式,末端应做成135°弯钩,直段长度应≥10dg,《高》为max(10dg,75)

周边应为封闭式,圆柱:箍筋搭接长度应≥锚固长度,末端做135°弯钩,直段长度应≥5dg; 全部纵筋ρ>3%时,末端做135°弯钩,直段长度应≥10dg; 高6.4.11:中部留300×300孔 λv≥0.12,且ρv≥0.6%

λv≥0.10,且ρv≥0.5%

λv≥0.08,且ρv≥0.4%

λ≤2的柱ρv宜≥核心区上、下柱端ρv的较大值。 最小直径,最大间距同加密区,

应符合本规程柱中箍筋有关规定,但间距宜≤250;四边有梁与之相连的节点,可仅沿节点周边设矩形箍筋。

≥0.4%

λ≤2的柱,ρv≥1.2%,设防烈度为9度时,ρv应≥1.5%;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

剪力墙 一般规定和分布筋

项 目 底部加强部位范围 从地下室顶板起算 轴压比 限值

一般剪力墙 短肢墙 一字短肢墙

一般 部位

墙厚

底部 加强 其它

短肢墙全部竖筋

ρmin

底部加强 一般部位

特一

非抗震 带转换层高层同抗震,其余可不设

/ / /

预制板支承:≥140剪≥h/25框剪≥h/20H≤10且≤3层:≥120高:≥160

规范条文(备注) 抗6.1.10混11.1.5 高7.1.4高10.2.2 H:总高,从室外地面起算 抗6.4.2高7.1.13、7.2.2混11.7.6 重力荷载代表值(不含地震)μ=1.2GE/

fcAW AW:全截面 抗6.4.1高7.2.1高7.2.2 混11.7.12混9.4.1,9.4.5 L:层高或墙肢沿水平方向上无支撑约

束中心的最大长度 高7.2.1,附录D

高7.2.2

H>24m:max(底部两层,H/10);H≤24m:底部一层;转换结构:max(转换层以上两层,H/10)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按上述规定确定的加强部位宜向下延伸至嵌固端。 裙房与主楼相连:主楼在裙房顶板对应相邻上下层需加强,加强部位可延伸至裙房以上一层同一级 同一级 同一级

9度:0.4

其它:0.5

0.7

/ /

抗:≥140,≥L/25,无端柱或翼墙:≥L/20高:≥160,短肢:≥180

抗:≥160,≥L/20,无端柱或翼墙:≥L/16高:≥160,独立一字:≥180,短肢:≥200

1.0% 0.8%

抗:≥160,≥L/20,无端柱或有效翼墙:≥L/16 高:≥160,独立一字形:≥180

抗:≥200,≥L/16,无端柱或有效翼墙:≥L/12 高:≥200,独立一字:≥220

1.2% 1.0%

高:按墙体稳定性确定。剪力墙井筒中,分隔电梯井或管道井的墙肢厚可适当减小,但宜≥160

墙厚>160:双排

φ6@600

分布筋排数 分布筋拉筋 底部加强

分布筋 ρmin

剪力墙 框支 核心筒

墙厚>140:双排; 高:墙厚≤400:双排,400<墙厚≤700:三排,700<墙厚:四排 φ6@600《抗》6.2.11:部分框支剪力墙一级落地剪力墙计入混凝土受剪承载力时:φ8@400

抗6.4.4高7.2.3混11.7.13

混9.4.2 抗6.4.3高3.10.5

高9.2.2 高10.4.6 抗6.5.2高8.2.1 高7.2.19 混9.4.5抗6.4.3 抗6.4.4高7.2.18混11.7.15

高7.1.8 高7.2.2 抗6.4.6高7.1.7混9.4.1

抗6.4.3高7.2.17混11.7.14 0.50%

详见框剪部分

顶层剪力墙、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纵向剪力墙以及端山墙:应≥0.25%,间距应≤200。非抗震:H≤10m且≤3层墙,0.15%;H

一般部位 错层处墙体 框剪、板柱剪力墙 温度收缩应力较大

高度较小

抗6.4.3高7.2.17混11.7.14 分布筋直径、间距 墙肢 分类

短肢剪力墙 柱形墙肢

剪力墙 一般规定和连梁计算

剪力墙边缘构件

设置原则

轴压比限制 设置 位置 过渡层

非抗震 构造

约束边缘构件

特一 总设

一(9度) >0.1

一(6~8度)

>0.2

二 >0.3

三 >0.3

四 构造

规范条文(备注) 抗6.4.5高7.2.14混11.7.17 底层墙肢底截面实际上是指嵌固

端处截面

抗6.4.5高7.2.14混11.7.17

高10.6.3高12.2.1 《高》7.2.14

剪力墙两端和洞口(较大洞口)两侧处。除设约束边缘构件和过渡层处,应设构造边缘构件

1重力荷载代表值下底层墙肢底截面轴压比,当该位置不是最大值时,可按底部加强部位高度范围内墙肢轴压比来确定 2当底部加强部位以上墙厚改变引起轴压比超限时,应考虑设过渡层。

3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其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上一层的落地和不落地剪力墙,不考虑轴压比,总设约束边缘构件。 上界: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 《高》10.6.3下界:《抗》6.1.14:至嵌固端以下一层底(嵌固端位于基础顶面,至基础顶面),首层边缘构件向下延伸。 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剪力墙,宜在约束边缘构件层与构造边缘构件层之间设置1~2层过渡层。

过渡层边缘构件截面尺寸同构造边缘构件;配箍特征值取(λv+0.1)/2。竖向钢筋取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之和的平均值。

特一

轴压比 λv lc(暗柱)

约束边缘构件的范围及配筋

lc(翼墙、端柱) 阴影部分纵筋 箍筋拉筋 间距

一级×1.2同一级 同一级 1.4% 竖:≤100

一(9度) μ≤0.2 0.20hw0.15hw

μ>0.2 0.25hw0.20hw

一(6~8度) μ≤0.30.15hw0.10hw

μ>0.3 0.20hw0.15hw

μ≤0.4 0.15hw0.10hw

μ>0.4 0.20hw0.15hw

μ≤0.4

μ>0.4

/ / /

《抗》6.4.5《高》7.2.15《混》11.7.18

《高》3.10.5

转角墙lc取值同翼墙。

构件含无效翼墙和端柱时,计算轴压比和纵筋面积仍应考虑翼墙或端柱面积。

0.15hww0.10hww

竖:≤150

1.2%,8φ,6φ,6φ14 竖:≤100

竖:≤150

《抗》6.4.5《高》7.2.16《混》11.7.19,应≤2倍竖向钢筋间距

1剪力墙翼墙总长小于3倍翼墙厚度(建议为被考察墙肢厚度)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2倍墙厚时,按无翼墙,无端柱算。 2体积配箍率ρv=λvfc/fyv,可计入符合构造要求的水平分布钢筋,计入的水平分布钢筋的体积配箍率应≤总体积配筋率的30%。

非抗震

底部加

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及配筋

强部位一般 部位

纵筋 箍筋直径、竖距

纵筋 箍筋直径、竖距

4φ12 φ6@250φ6@250

特一 约束边缘 φ8@150

一 φ8@100 φ8@150

二 φ8@150 φ8@200

三 φ6@150 φ6@200

四 0.5%,4φ12 φ6@200 0.4%,4φ12 φ6@250

《抗》6.4.5《高》7.2.16《混》11.7.19抗震设计时,连体结构、错层结构及B级高度高层中剪力墙(筒体): 1竖向钢筋最小量提高0.1%。 2箍筋配箍特征值λv宜≥0.1。 《抗》6.4.5《高》7.2.16《混》11.7.19

《抗》6.4.5《高》7.2.16

约束边缘,6φ,6φ,6φ12

0.8%,6φ,6φ,4φ124φ≤2倍竖向钢筋间距,转角处宜采用箍筋。

其他要求

1.端柱受集中荷载时,其竖向钢筋、箍筋直径和间距应满足框架柱相应要求。抗震等级同剪力墙。配筋应取边缘构件和柱的较大值。带端柱剪力墙模型输入见朱抗书P317 2墙肢高厚比不大于4时,宜按框架柱设计。

剪力墙边缘构件图形示意

剪力墙连梁

定义 开洞

两端与剪力墙在平面内相连的梁,ln/h<5按连梁,ln/h≥5宜按框架梁(计算和构造),抗震等级同相连的剪力墙。连梁高宜≥400。 一端为剪力墙,一端为框架柱,但ln/h<5,且竖向荷载的弯矩对梁影响不大时,也可按连梁(宜按剪力墙开洞建模)。 洞口上下截面有效高度宜≥max(h/3,200);被削弱截面应验算承载力,应配补强纵筋和箍筋,补强纵筋直径应≥12。 高:框筒梁和内筒连梁:ln/h≤2时,宜增配对角斜筋,ln/h≤1宜采用交叉暗撑

混:一、二级连梁,ln/h≤2.5时,宜增配斜向交叉筋:连梁宽b≥250时,交叉斜筋;b≥400时,集中对角斜筋或对角暗撑

交叉斜筋 交叉暗撑

抗:一、二级核心筒和内筒中连梁,ln/h≤2时:b≥400,交叉暗柱+普通箍筋;400>b≥200,普通箍筋外,可增设交叉斜筋 交叉斜筋:《混》:单向对角斜筋宜≥2φ12,单组折线筋:截面积取单向对角斜筋的一半,拉筋:梁端部设≥3φ6 集中对角斜筋:《混》:每组对角斜筋≥4φ14,拉筋:≥φ8@200,水平和竖向双向设置

交叉暗撑:每根暗撑纵筋≥4φ14,《高》:矩形或螺旋箍:≥φ8@150。《混》箍筋:100≤s≤6倍暗撑纵筋直径,肢距≤350。 暗撑宽度(箍筋外缘算起):沿梁宽方向≥b/2,另一方向≥b/5, 连梁截面宽度b≥400,全部剪力由暗撑承担。

纵筋ρmin 纵筋ρmax 纵筋锚固 全长箍筋 腰筋 拉筋 框筒梁和内筒连梁

ln/h≥1.5 同框架梁支座处 非震:2.5%

抗震

ln/h≤1.5 非震:0.2%

ln/h≤0.5

抗震max(0.20、45ft/fy)%

0.5

抗震max(0.25、55ft/fy)%

混11.7.11不区分跨高比, 0.15%,且≥2φ12

高7.2.24 按全截面计算 高7.2.25 按有效截面bh0计算 高7.2.27混11.7.11

ln/h≥5连梁,其腰筋设计,顶层纵筋锚固范围内箍筋仍按本条

混11.7.11 高9.2.4高9.3.7

高7.2.6

计算连梁剪力,使其小于实际连梁(仍采用原尺寸)截面受剪承载力,箍筋按实际连梁最大承载力

高9.3.8混11.7.11

高7.1.3 高7.2.28

高9.3.8混11.7.10抗6.7.4 建议框筒梁和内筒连梁才设斜筋

ln/h≤1 1<ln/h≤22<ln/h≤2.5 2.5<ln/h 实配超出表中最大配筋率时, 应按实配纵筋复核强剪弱弯。

同框架梁

顶底纵筋伸入墙肢长度,应≥max(laE或la,600)

非抗震:高φ6@150,抗震:同框架梁梁端加密区(直径、间距)。混:对角暗撑配筋连梁,箍筋间距可为框架梁加密区2倍。 顶层连梁纵向水平筋伸入墙肢的长度范围内:应配置箍筋,s宜≤150,直径同该连梁箍筋。

连梁高度范围内的墙肢水平分布筋应在连梁内拉通,作为连梁腰筋。 ln/h≤2.5时,两侧腰筋总面积率≥0.3%bhw。 高:连梁h>700时,两侧腰筋≥φ8@200;混:hw≥450时,两侧腰筋≥φ10@200;非抗震执行高规,抗震执行混规。 除集中对角斜筋配筋连梁外,其余连梁水平筋和箍筋形成的钢筋网间应采用拉筋拉结,≥φ6@400 箍筋:非抗震应≥φ8@150;抗震:应≥φ10@100。设交叉暗撑时,间距应≤200。

上下纵筋:d应≥16, 两侧腰筋:≥φ10@200。 纵筋伸入竖向构件长度:非抗震≥la,抗震≥1.15la

1连梁抗剪超筋,二三四级时,优先考虑设对角斜筋并调整连梁剪力设计值(按ηVb=1)后复核验算。 2采取减小连梁刚度的措施;

连梁超限处理方法

分析中适当降低连梁高度3弯矩调幅(如刚度已折减,不宜再调幅或限制调幅),相应增加其他部位弯矩;调幅后仍不满足,宜按铰接。跨高比较大时效果较好。半刚接:4连梁破坏对承担竖向荷载无明显影响(如承担竖载较小或不作为次梁支承)时,可假定该连梁在大震下破坏,按两端铰接梁(采取合适措施,使连梁在大震下对墙肢仍有约束)输入,进行多遇地震补充计算,当层间位移满足规范要求时,墙肢取3,4结果较大值。 5按4处理导致墙配筋过大,或层间位移不满足,宜优先调整刚度布置,当无其他措施加大侧向刚度时,可考虑连梁与剪力墙半刚接

框剪结构——地震倾覆力矩比值的影响

Mf/M0 ≤10%

抗震等级 框架 抗震墙 框剪 剪力墙

框剪 框剪 框剪

最大适用高度

框剪 框剪 比框架适当增加

框架

侧向位移控制剪力墙框剪 框剪框剪

框架柱轴压比框剪 框剪 框架框架

规范条文及备注 高8.1.3抗6.1.3

一般结构(竖向规则)可仅考虑其底层, 对复杂结构,超限结构,宜核查其底部加强部位的每一层。

抗:少墙框架,剪力墙抗震等级同框架

>10%,≤50% 框剪 >50%,≤80% 框架

>80%

框架

Mf/M0: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嵌固端)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比值

框剪结构——截面设计及构造

剪力墙厚度

一般部位

底部加强部位

《抗》L:

max(160,L/20)(200,L/16)《高》:满足稳定要求

应设框架梁或宽度与墙同的暗梁,(无边框柱时,宜设暗柱与梁组成边框)

暗梁

带边框剪力墙

边框柱

剪力墙分布筋ρmin(%) 分布筋构造

暗梁高:《抗》≥max(墙厚,400);《高》≥max(2倍墙厚,框梁高) 暗梁配筋可按构造配置且应符合一般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要求

截面宜(不是应)与该榀框架其他柱相同,但应满足剪力墙端柱尺寸要求; 轴压比限值及构造配筋应同时满足框架柱和剪力墙端柱的要求;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拉时,柱内纵筋总面积比计算增大25%; 底部加强部位和紧靠剪力墙洞口(距柱宜≥300)的边框柱,箍筋全高加密 特一

底部加强 一般部位

0.40% 0.35%

抗震 非抗震

0.25% 0.20%

四级比剪力墙结构要求略严

高8.2.1抗6.5.2 抗6.5.2高7.2.17

抗6.5.4 高8.2.2抗6.5.1 高6.4.4:小偏拉 高8.2.2抗6.5.1 高8.2.2抗6.5.1

双排布置,墙厚/10≥直径宜≥10,间距≤300,拉筋:≥φ6@600

其他抗震构造措施同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章节,少墙框架剪力墙可仅按剪力墙规定执行

板柱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厚 结构布置

≥max(180,层高或沿水平向无支长度/20);房屋高>12m时,≥200 抗震:房屋周边应设边梁形成周边框架,楼电梯间洞口周边宜设边框梁。 房屋顶层和地下一层顶板宜采用梁板结构。

布置筒体或双向布置剪力墙,宜在对应剪力墙或筒体的各楼层处设暗梁

有柱托板或 柱帽 无柱托板 双向无梁板厚度 等代框架法

每方向长度:宜≥同向柱宽+4h;《高》托板,还宜≥板跨/16 厚度(含板厚h):应≥16倍柱纵筋直径。 厚度(不含h):托板≥h/4,柱帽≥h

无梁板受冲切承载力不足时,可采用型钢剪力架(键),此时板厚应≥200 非预应力

无柱托板

预应力

有柱托板

无柱托板

有柱托板

高8.1.9抗6.6.2 混9.1.2略有不同

h:板厚 高8.1.9 高8.1.9 l为长跨 高8.2.3抗6.6.3 高8.2.4抗6.6.4 表中h0处,抗规,混

规中为h 高8.1.9抗6.6.2 高8.2.2抗6.6.2

适用于规则结构,等代梁宽为垂直于等代框架方向两侧柱距各1/4 抗震设计,应在柱上板带中设构造暗梁,暗梁宽=柱宽+两侧各1.5h, 支座上筋面积宜≥柱上板带钢筋面积50%,全跨拉通;下筋≥上筋/2。

构造暗梁 箍筋:当计算不需要时,dg≥8,s≤3h0/4,肢距宜≤2h0; 高:当计算需要时,且dg≥10,s≤h0/2,肢距宜≤1.5h0。 混11.9.5:支座处暗梁箍筋加密长度≥3h,s≤100,肢距宜≤250

抗6.6.1:抗震墙构造措施需满足剪力墙相关要求,柱(含抗震墙端柱)和梁应满足框架梁柱抗震构造措施

一般规定 楼板配筋

1.筒中筒结构的高度宜≥80m,高宽比宜≥3。 2.高度≤60m框筒结构,可按框剪结构设计

筒体结构的楼盖外角宜设置双层双向钢筋,单层单向配筋率宜≥0.3%,且≥φ8@150,配筋范围宜≥外框架(或外筒)至内筒外墙中距的1/3和3m。 内筒偏置、长宽比大于2时,宜采用框架-双筒结构

框架-双筒

双筒间楼板有效楼板宽度宜≥楼板典型宽度的50%,洞口附近楼板应加厚,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每层单向配筋率应≥0.25%;宜按弹性板进行细化分析。 对关键楼层,必要时可在双筒之间设置用于传递楼层水平力的水平钢桁架 抗:同框剪,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上一层,侧刚不突变时,不宜改变墙厚

核心筒和 内筒墙厚

高:由稳定确定,且外墙厚≥200,内墙厚≥160。

筒体角部不宜开洞,无法避免时,洞边至筒角内壁≥max(500,开洞墙厚) 高9.1.8:外墙不宜在水平方向连续开洞,洞间墙肢截面高度宜≥1.2m;当洞间墙肢截面高厚比小于4时,宜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

剪力墙 分布筋 框筒结构 边缘构件 内筒偏置 框筒结构 扭转控制

《抗》应满足框剪结构的规定

《高》双排,同一般剪力墙,四级时要求比框剪略低,为0.2%, 《高》9.2.2:墙体核心筒底部加强部位主要墙体,为0.3%

核心筒角部墙体宜全高设约束边缘构件:底部加强部位lc=0.25hw。底部加强部位以上同剪力墙结构转角墙。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内应主要采用箍筋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地震力作用下,最大楼层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l之比不应大于0.85,且Tl的扭转成分不宜大于30%。

《高》9.2.5 《高》9.2.2《抗》6.7.2《高》9.1.7《抗》6.7.2高9.1.7抗6.7.2

高9.2.6 高9.2.7 高9.1.2 高9.1.4

带转换层高层结构—转换梁

上下纵拉筋

ρmin 腰筋 加密区箍筋 ρsvmin 截面尺寸

特一

非抗震

备注

《高》10.2.7沿梁腹板高度

偏拉转换梁(一般为框支梁):支座上纵筋应有50%沿梁全长贯通,下纵筋应全部直通到柱内 偏拉转换梁(一般为框支梁):≥φ16@200;托柱转换梁:≥φ12@200(《高》10.2.8) ft/fyvt/fyvt/fyv 1.3ft/fyv《高》10.2.7非加密部位同一般框架梁

加密部位:梁端,托柱部位,墙体开洞部位,加密区长度从柱(洞)边算起1.5hb,且≥φ10@100 h≥l0/8;框支梁:框支柱相应方向宽≥b≥max(2倍墙厚,400);托柱转换梁:b≥所托柱相应方向宽

带转换层高层结构—转换柱

体积配箍率

箍筋 柱截面尺寸 纵筋间距

特一 ≥1.6%

一 ≥1.5% b≥450,h≥l0/12 ≥80,且≤200

二 ≥1.5%

非抗震 ≥0.8% ≥φ10@150 b≥400,h≥l0/15≥80,且≤250

备注

《高》10.2.10:λν:+0.02。特一:+0.03应(宜)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

《高》10.2.11 《高》10.2.11

沿柱全高加密,dg≥10,s≤min(100,6d)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剪力墙

分布筋 约束边缘构件

底部加强部位:抗震≥0.3%,≥φ8@200非抗震:≥0.25%抗震:不论轴压比是否超限,底部加强部位+上一层均设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支梁上部墙体开有边门洞时,洞边墙体宜设置翼墙、端柱或加厚,并应按约束边缘构件要求配筋

《高》10.2.19:不区分落地与否 《高》10.2.20:不区分落地与否

《高》10.2.21

情况 转换层楼板厚度 配筋要求

楼板边缘和较大洞口周边

应设边梁

与转换层相邻层的楼板

边梁宽度 边框纵筋配筋率 边框纵筋连接

规定 宜≥180

双层双向,每层每向ρ≥0.25%

宜≥2倍楼板厚度

应≥1.0% 宜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

《高》10.2.4《抗》附录E规范条文

应适当加强(建议,板厚≥150,双层双向配筋,配筋率ρ≥0.2%)

混合结构—型钢混凝土梁

体积配箍率

箍筋 柱截面尺寸 纵筋间距

特一 ≥1.6%

一 ≥1.5% b≥450,h≥l0/12 ≥80,且≤200

二 ≥1.5%

非抗震 ≥0.8% ≥φ10@150 b≥400,h≥l0/15≥80,且≤250

备注

高10.2.10:λν:+0.02。特一:+0.03应(宜)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

《高》10.2.11 《高》10.2.11

沿柱全高加密,dg≥10,s≤min(100,6d)

2014年全国一级

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

常用数据及表格

目 录

混凝土强度及变形模量................................................................................................................... 1 普通钢筋强度及模量(N/mm2) ................................................................................................... 1 界限受压区高度ξb .......................................................................................................................... 1 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模量的比值αE .......................................................................................... 1 荷载长期作用对挠度增大的影响系数θ ........................................................................................ 1 截面计算相关参数........................................................................................................................... 1 每米宽板内钢筋面积....................................................................................................................... 2 普通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lab ...................................................................................................... 2 受拉筋锚固长度修正系数ξa .......................................................................................................... 2 纵向钢筋绑扎搭接长度修正系数................................................................................................... 2 最外层钢筋的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 3 混凝土强度等级............................................................................................................................... 3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筋最小配筋率................................................................................................... 3 受弯、偏拉、轴拉构件一侧受拉筋最小配筋率 ........................................................................... 3 板类受弯构件(悬臂板除外)受拉筋最小配筋率 ....................................................................... 3 框架梁纵拉筋最小配筋率............................................................................................................... 4 框架梁全长箍筋最小面积配箍率(%) ....................................................................................... 4 梁中箍筋最小面积配箍率............................................................................................................... 5 箍筋单肢面积/间距Asv1/s ............................................................................................................... 5 100ft/fyv取值..................................................................................................................................... 5 fc/fyv取值 .......................................................................................................................................... 5 钢筋混凝土柱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 6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ν ...................................................................................... 6 体积配箍率ρv=100λνfc/fyv(%)(HPB300) .................................................................................... 6 地震作用效应调整........................................................................................................................... 7 考虑地震组合的内力设计值调整................................................................................................... 8 钢筋砼结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乙、丙类) .................................................................................... 9 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设防标准....................................................................................................... 9 抗震构造措施设防标准................................................................................................................... 9 可变荷载组合值系数....................................................................................................................... 9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钢筋混凝土结构 ................................................................................... 9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 ..................................................................................................... 10 特征周期Tg.................................................................................................................................... 10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10 抗震墙间距..................................................................................................................................... 10 钢筋砼结构房屋抗震等级............................................................................................................. 11 框架梁 一般规定、纵筋............................................................................................................. 12 框架梁 箍筋................................................................................................................................. 13 框架柱 一般规定、纵筋............................................................................................................. 14 框架柱 箍筋................................................................................................................................. 15 剪力墙 一般规定和分布筋......................................................................................................... 16

剪力墙 一般规定和连梁计算..................................................................................................... 17 剪力墙边缘构件............................................................................................................................. 18 剪力墙连梁..................................................................................................................................... 20 框剪结构——地震倾覆力矩比值的影响 ..................................................................................... 21 框剪结构——截面设计及构造..................................................................................................... 21 板柱剪力墙结构............................................................................................................................. 21 筒体结构......................................................................................................................................... 22 带转换层高层结构—转换梁......................................................................................................... 22 带转换层高层结构—转换柱......................................................................................................... 22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剪力墙..................................................................................................... 22 转换层楼板..................................................................................................................................... 23 混合结构—型钢混凝土梁............................................................................................................. 23

混凝土强度及变形模量

N/mm2 fcu,k fc ft fck ftk Ec(10)

14.3

C3516.7

C4019.1

C4521.1

C5023.1

C5525.3

C8035.9

1.96 2.18 2.22 35.5 47.4 50.2 2.74 3.05 3.11 3.55 3.75 3.80

普通钢筋强度及模量(N/mm2)

N/mm2 HPB300 HRB335 HRB400 HRB500

极限强度fstk

屈服强度fyk

抗拉fy

抗压fy'

横向fyv

Es

备注

2.1×105

约束混

凝土时,

2.0×105

按fy取

钢筋种类不同时,取各自值

界限受压区高度ξb

≤C50

HPB300

有 屈服点

HRB335 HRB400 HRB500

C55

C60

C65

C70

C75

C80

备注

受拉区配置不同种类钢筋时,取小值。 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模量的比值αE

HPB300

HRB335, HRB400, HRB500 消除应力钢丝、中强度预应力钢丝

钢绞线

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

C55

荷载长期作用对挠度增大的影响系数θ

ρ’/ρ(ρ=As/bh0) 矩形、T形 翼缘位于受拉区倒T形

1.0

0.9

0.8 1.682.02

0.7 1.722.06

0.6 1.762.11

0.5 1.802.16

0.4 1.842.21

0.3

0.2

0.1

0 2.002.40

截面计算相关参数

α1 β1 βc

每米宽板内钢筋面积

单根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50

28.3

50.3

78.5

113.1

153.9

201.[***********][***********]0

254.[***********][***********][***********]272

314.[***********][***********][***********]5711257

380.1

490.9

615.8

804.2 [1**********]043 5362 4021 3801

4909

6158

283

503

785

1131

1539

[**************]

335

524

754

1026

2534

3272

4105

[***********]1

251

393

565

770

1005

1901

2454

3079

10182463

普通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lab

C20

HPB300

C25

C30

C35

C4025.3d24.6d29.5d35.6d

C4524.0d23.3d28.0d33.8d

C5022.9d22.2d26.7d32.2d

C5522.1d21.4d25.7d31.1d

≥C6021.2d20.6d24.7d29.9d

抗震锚固 一、二:1.15la 三:1.05la 四:la 其中la=ξalab

《混》8.3.1《混》11.1.7规范条文

39.3d 34.0d 30.2d 27.5d

HRB335 38.2d 33.1d 29.4d 26.8dHRB400 45.8d 39.7d 35.3d 32.1dHRB500 55.4d

48.d

42.6d 38.8d

注:1受拉纵筋:la应≥max(0.6lab、200),抗震设计时,最小值应考虑增大系数。

2锚筋保护层≤5d时,锚固长度范围内应增设横向构造钢筋,其直径应≥d/4(d锚筋最大直径),间距:对梁、桩、斜撑等构件应≤min(100、5d),对墙、板等应≤min(100、10d)(d锚筋最小直径)。 3光圆钢筋末端应做180°弯钩,弯钩平直段长度≥3d,但作为受压钢筋时可不做弯钩。

4《混》8.3.4:充分利用抗压强度的纵压筋,锚固长度应≥0.7la,且不应采用末端弯钩和一侧贴焊锚筋的锚固措施。

受拉筋锚固长度修正系数ξa

带肋钢筋公称 环氧树脂涂 直径大于25

1.10

层带肋钢筋

1.25

施工中易扰动 1.10

锚固区保护层厚度 3d 0.80

5d 0.70

实配钢筋 大于计算配筋 As计/As实

抗震和直接承载动载构件不考虑

《混》8.3.2规范条文

中间插值,d锚筋直径

纵向钢筋绑扎搭接长度修正系数

纵向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

ξl

≤25 1.2

50 1.4

100 1.6

备注

ll=ξlla(或laE)且≥300

规范条文 《混》8.4.4

每米宽板内钢筋面积

单根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50

28.3

50.3

78.5

113.1

153.9

201.[***********][***********]0

254.[***********][***********][***********]272

314.[***********][***********][***********]5711257

380.1

490.9

615.8

804.2 [1**********]043 5362 4021 3801

4909

6158

283

503

785

1131

1539

[**************]

335

524

754

1026

2534

3272

4105

[***********]1

251

393

565

770

1005

1901

2454

3079

10182463

普通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lab

C20

HPB300

C25

C30

C35

C4025.3d24.6d29.5d35.6d

C4524.0d23.3d28.0d33.8d

C5022.9d22.2d26.7d32.2d

C5522.1d21.4d25.7d31.1d

≥C6021.2d20.6d24.7d29.9d

抗震锚固 一、二:1.15la 三:1.05la 四:la 其中la=ξalab

《混》8.3.1《混》11.1.7规范条文

39.3d 34.0d 30.2d 27.5d

HRB335 38.2d 33.1d 29.4d 26.8dHRB400 45.8d 39.7d 35.3d 32.1dHRB500 55.4d

48.d

42.6d 38.8d

注:1受拉纵筋:la应≥max(0.6lab、200),抗震设计时,最小值应考虑增大系数。

2锚筋保护层≤5d时,锚固长度范围内应增设横向构造钢筋,其直径应≥d/4(d锚筋最大直径),间距:对梁、桩、斜撑等构件应≤min(100、5d),对墙、板等应≤min(100、10d)(d锚筋最小直径)。 3光圆钢筋末端应做180°弯钩,弯钩平直段长度≥3d,但作为受压钢筋时可不做弯钩。

4《混》8.3.4:充分利用抗压强度的纵压筋,锚固长度应≥0.7la,且不应采用末端弯钩和一侧贴焊锚筋的锚固措施。

受拉筋锚固长度修正系数ξa

带肋钢筋公称 环氧树脂涂 直径大于25

1.10

层带肋钢筋

1.25

施工中易扰动 1.10

锚固区保护层厚度 3d 0.80

5d 0.70

实配钢筋 大于计算配筋 As计/As实

抗震和直接承载动载构件不考虑

《混》8.3.2规范条文

中间插值,d锚筋直径

纵向钢筋绑扎搭接长度修正系数

纵向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

ξl

≤25 1.2

50 1.4

100 1.6

备注

ll=ξlla(或laE)且≥300

规范条文 《混》8.4.4

最外层钢筋的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环境 类别 一 二a 二b 三a 三b

设计使用年限:50年 板、墙、壳 ≤C25

>C25

梁、柱、杆 ≤C25

>C25

≤C25

设计使用年限:100年 板、墙、壳

>C25

梁、柱、杆 ≤C25

>C25

基础底面 有垫层

无垫层

混8.2.1:受力筋保护层筋公称直径规范条文

厚度应≥钢1混8.2.3:当梁柱墙中纵筋保护层>50时,宜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护层内置钢筋网片时,网片筋保护层应≥25。 2混8.2.2:地下室墙体采用可靠防护措施时,与土层接触一侧保护层厚度可适当减少,但应≥25。

混凝土强度等级

抗震

剪力墙

筒体结构、型钢混凝土梁、柱、 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的地下室楼盖 转换梁、柱、转换层楼板、 箱型转换结构及转换厚板 一级框架梁、柱及节点 现浇非预应力楼盖

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他结构构件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

应≥C20,宜≤C60 宜≥C30应≥C30应≥C30

宜≤C40 应≥C20 宜≥C40,应≥C30

预应力 钢筋混凝土结构

《抗》3.9.39度宜≤C608度宜≤C70

素混凝土 普通 钢筋混凝土结构

非抗震

应≥C15 应≥C20 400Mpa及以上钢筋

应≥C25 承受重复荷载构件

应≥C30 宜≥C40 应≥C30

《混》4.1.2《高》3.2.2《抗》3.9.2规范条文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筋最小配筋率

≤C60

HPB300、HRB335

HRB400 HRB500

0.60% 0.55% 0.50%

C65~C80 0.70% 0.65% 0.60%

0.20% 一侧

备注

1按构件全截面计算 2偏拉构件受压筋宜≥0.2% 3适用于截面长宽比≤4

混8.5.1 规范条文

受弯、偏拉、轴拉构件一侧受拉筋最小配筋率

% HPB300 HRB335 HRB400 HRB500

C45

C50

C55

C60

C65

备注

0.29 0.26 0.27 《混》8.5.10.26 0.27 0.20

0.20

0.20

受弯、大偏拉构件应按全截面扣除受压翼缘面积计算,其余按全截面。 ρmin=max(0.20,45ft/fy)

板类受弯构件(悬臂板除外)受拉筋最小配筋率

% HPB300 HRB335 HRB400 HRB500

C45

C50

C55

C60

C65

备注

0.29 、45ft/fy 0.26 0.27 中较大值 0.21 、45ft/fy 0.18 0.19 0.20 中较大值

%

特一、一 (支座) 特一、一 (跨中) 二(支座) 二(跨中) 三、四 (支座) 三、四 (跨中) 非抗震

C25

C30

C35

C400.40 0.40

C450.40 0.40

C500.42 0.40

C55

C60

C65

备注

HRB335 0.419 0.456 0.480 0.504 0.523 HRB400 0.40 HRB500 0.40 HRB400 0.30 HRB500 0.30 HRB400 0.25 HRB500 0.25 HRB400 0.20 HRB500 0.20

0.436 Max(0.40、80ft/fy)0.40

0.40

HRB335 0.340 0.371 0.390 0.410 0.425 0.309 0.325 0.341 0.354 Max(0.30、65ft/fy)0.30

0.30

0.30

0.30

HRB335 0.288 0.314 0.330 0.347 0.359 0.261 0.275 0.289 0.299 Max(0.25、55ft/fy)0.25

0.25

0.25

0.25

HRB335 0.236 0.257 0.270 0.284 0.294 0.214 0.225 0.236 0.245 Max(0.20、45ft/fy)0.20

0.20

0.20

0.203 混9.2.13:hw≥450时,每侧腰筋最小配筋面积应≥0.1%bhw。

框架梁全长箍筋最小面积配箍率(%)

备注

HPB300

特一 加密区

HRB335 HRB400

0.2090.1880.1570.130 0.1900.1710.143

0.2200.1980.165

0.2310.2080.174

0.33ft/fyv

HRB500 0.096 0.108 0.119

特一 非加密、

HPB300 HRB335 HRB400 HRB500 HPB300

HRB335 HRB400

0.2000.1800.150

0.2100.1890.158

0.30ft/fyv

0.1770.1600.1330.110 0.1650.1480.1240.102 0.1520.1370.1140.094

0.1870.1680.1400.116 0.1730.1560.1300.108 0.1600.1440.1200.099

0.1960.1760.1470.122 0.1820.1640.137

0.126 0.131 0.135 0.26ft/fyv0.28ft/fyv

HRB500 0.082 0.092 0.101 HPB300

三、四

HRB335 HRB400

HRB500 0.076 0.085 0.094 HPB300

非抗震

HRB335 HRB400

0.1680.1510.126

0.24ft/fyv

HRB500 0.070 0.079 0.087 注:1非抗震,V≤0.7ftbh0时,按构造配箍,V>0.7ftbh0时,应≥0.24ft/fyv。弯剪扭构件,应≥0.28ft/fyv。 2抗震设计时,沿连梁全长箍筋直径和间距要满足框架梁加密区要求 3由 ρsv=Asv/bs=nAsv1/bs,得Asv/s=bρsv或Asv1/s=bρsv/n

特一

框架梁 连梁 转换梁

一级

三、四 0.26ft/fyv

非抗震 0.24ft/fyv

备注

梁全长、特一仅加密区,非加密区同一级

仅加密区,非加密区同框架梁

0.33ft/fyvft/fyvft/fyv1.3ft/fyvft/fyv ft/fyv

沿梁全长满足框架梁箍筋加密区直径、间距和肢距规定,特一同一级

1.0ft/fyv ft/fyv

箍筋单肢面积/间距Asv1/s

Asv1/s=bρsv/n

60 75 80 85 90 95 100 110 120 125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20 240 250

0.283

0.503

0.785

1.131

1.539

2.011

2.545

3.142

0.188

0.335

0.524

0.754

1.026

1.340

1.696

2.094

0.141

0.251

0.393

0.565

0.770

1.005

1.272

1.571

100ft/fyv取值

C25

HPB300 HRB335 HRB400 HRB500

0.470 0.423 0.353 0.292

C30 0.530 0.477 0.397 0.329

C35 0.580 0.523 0.437 0.361

C40 0.633 0.570 0.477 0.393

C45 0.667 0.600 0.500 0.414

C50 0.700 0.630 0.527 0.434

C55 0.727 0.653 0.543 0.451

C60 0.757 0.680 0.567 0.469

C65 0.773 0.697 0.580 0.480

fc/fyv取值

≤C35

HPB300 HRB335 HRB400 HRB500

0.062 0.056 0.046 0.038

C40 0.071 0.064 0.053 0.044

C45 0.078 0.070 0.059 0.049

C50 0.086 0.077 0.064 0.053

C55 0.094 0.084 0.070 0.058

C60 0.10190.092 0.076 0.063

C65 0.110 0.099 0.083 0.069

C70 0.118 0.106 0.088 0.073

C75 0.125 0.113 0.094 0.078

C80 0.133 0.120 0.100 0.083

钢筋混凝土柱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

框架柱 框支柱 λ≤2的柱

特一

三、四 /

9度 非抗震 / 备注

取标注数值和ρv=λνfc/fyv

中较大值

0.6%1.5%

1.5%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ν

一 二 三、四

箍筋形式 普通箍、复合箍

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螺旋箍

普通箍、复合箍

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螺旋箍

普通箍、复合箍

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螺旋箍

柱 轴 压 比

≤0.30.100.080.080.060.060.05

1.050.110.090.090.070.070.06

0.130.110.110.090.090.07

0.150.130.130.110.110.09

0.170.150.150.130.130.11

0.240.220.220.20

1求ρv时,特一级框架柱:λν+0.02;特一级框支柱:λν+0.03;非特一级框支柱:λν+0.02。 2计算复合螺旋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其非螺旋箍的箍筋体积应乘以换算系数0.8。

3《抗》附录B.0.3: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当轴压比不大于0.6时,λν+0.02,轴压比大于0.6时,λν+0.03。4轴压比超限时,可采用加密箍筋或设芯柱来增大限值,最大可提高0.15,但查λν时,不得超过限值+0.1。

体积配箍率ρv=100λνfc/fyv(%)(HPB300)

2表内阴影部分为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最小体积配箍率。

地震作用效应调整

调整项目 薄弱层 剪重比 规则结构边榀构件

VEk VEk

调整内容

《高》3.5.8条:1.25 《抗》3.4.4-2:≥1.15

任一楼层VEk>λ∑Gi 后续抗震设计前提1短边:1.15,长边:1.05;

效应

2扭转刚度较小,周边各构件宜≥1.3. 3角部构件:乘以两个方向增大系数 采用底部剪力法,突出屋面的小建筑(一

局部突出屋面构件 竖向地震作用

效应

般以重力荷载小于标准层1/3控制)地震作用效应宜增大3倍,增大部分不往下传递,但与该部分相连的构件应计入

效应

构件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宜增大1.5倍 《高》8.1.4《抗》6.2.13

框剪结构 框架承担的剪力

前提: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基本均匀,框V M

架柱规律变化,宜分段调整。

Vf:各层(每段)框架承担的地震总剪力若Vf≥0.2V0,不调整, 否则Vf=min(0.2V0,1.5Vfmax)

板柱 抗震墙

V M

《高》8.1.10条《抗》6.6.3

2抗震墙承担的地震作用剪力:Vw= V0。《高》9.1.11条,《抗》6.2.13同框剪

框筒结构框架承担的剪力

1若Vf<0.1V0,取Vf=0.15 V0,此时, V M

核心筒墙体地震剪力宜增大1.1倍,但不得>V0,提高一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若0.1V0≤Vf<02V0时,则 Vf=min(0.2V0,1.5Vfmax) a每层框支柱数目n≤10

部分框支抗震墙 框支柱 剪力

V M

框支层≤2时,每根框支柱:Vci≥0.02V0 框支层≥3时,每根框支柱:Vci≥0.03V0 b每层框支柱数目n>10 框支层≤2时,∑Vci≥0.2V0 框支层≥3时,∑Vci≥0.3V0

水平转换构件 转换柱 混合结构

仅水平地震作用下计算内力放大

内力

特一:1.9,一级:1.6,二级:1.3 地震剪力需先考虑薄弱层和剪重比调整 N

《高》10.2.11《抗》6.2.10《混》11.4.4 《高》3.10.4特一:1.8一:1.5,二:1.2框架部分承担的总剪力调整见9.1.11.条

说明

1竖向不规则结构薄弱层 VEk=max(1.25VEk、1.15λ∑Gi) 2剪重比:《高》4.3.12条;《抗》5.2.5条 《抗》5.2.3条

1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藕联计算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边榀。

2调整针对的是地震作用效应。包括变形 《抗》5.2.4

1单层厂房突出屋面天窗架增大见第九章 2采用振型分解法时,突出屋面部分可作为一个质点,但应注意对大屋面重力荷载代表作的调整。 《抗》5.3.1《高》4.3.13

1(各段)底层地震总剪力V0应满足剪重比。 2按调整前后Vf的比值来调整每根框架柱和与之相连的框架梁剪力及端部弯矩。框架梁内力调整系数取第i层和i+1层的平均值。框架柱N不调整3有加强层,Vfmax不含加强层及相邻上下层 4当框架柱数量很少,可参照框筒调整 1地震总剪力V0应满足剪重比要求。 N不调整。

1有加强层时,Vfmax不含加强层及其上下层的框架剪力。一般出现在楼层中部。

2按调整前后Vf比值调整每根框架柱和与之相连的框架梁剪力及端部弯矩,框架柱轴力不调整 3高层建筑按高规进行相应调整 4地震总剪力V0应满足剪重比要求。 《高》10.2.17条《抗》6.2.10

1地震总剪力V0应满足薄弱层及剪重比调整 2按调整前、后∑Vci的比值相应调整框支柱的弯矩,及柱端框架梁的剪力和弯矩,但框支梁的剪力、弯矩、框支柱的轴力可不调整。 《高》10.2.4

《高》4.3.2:跨度大于8m的转换构件需考虑其自身及其支承部位结构的竖向地震效应 1算轴压比时,不调整

2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引起的轴力均应调整 《高》11.1.6条:详见“框筒结构”

1板柱承担的地震作用剪力:Vc≥0.2V0。2相应调整每一抗震墙、柱、板带的V、M标准值,

考虑地震组合的内力设计值调整

构件

内力

调整内容

说明

高6.2.1 抗6.2.2 混11.4.1 1顶层、轴压比<0.15的柱不调 2反弯点不在层高范围内,柱端弯矩设计值可直接乘以增大系数 3一级且梁端弯矩均为负,小取零 4高:二三级框架梁按最小配筋率配筋构造配筋时,宜按实配钢筋反算,实配系数可降低,但≥1.1

M

框架结构 其它结构

9度一级

/ 实配

一 实配1.4

二1.51.2

三1.31.1

四1.21.1

《高》3.10.2:特一:1.2x一级

框架柱

M 强柱根

框架结构底层柱柱底(嵌固端)

特一:1.2x1.7=2.04 一:1.7、二:1.5 三:1.3 四:1.2

V

框架结构 其它结构

9度一/ 实配

一 实配

高6.2.2 抗6.2.3 混11.4.2 底层柱纵筋按上下端不利情况配

高6.2.3 抗6.2.5 混11.4.3 高3.10.2M应先按强剪弱弯,强柱根调整

《高》6.2.4《抗》6.2.6《混》11.4.5《高》10.2.11:转换角柱增大 1《高》6.2.4《抗》6.2.4《混》11.3.2

9度一

实配 实配 9度一实配

一 一

特一:1.2x一级Vc,公式M应取按特一级增大的弯矩

强角柱

M,V

框架柱,转换角柱: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柱根调整基础上再增大1.1倍

框架梁 剪力墙 连梁

V

框架结构 其它结构

V M

转换柱

V

配对角斜筋 《混》:1.0

特一1.2 一级特一同一

2仅调整梁端部分,其它位置不调 3《高》3.10.3:特一:1.2x一级 二

高7.2.21抗6.2.4混11.7.8 《高》10.2.11《抗》6.2.10 其它层转换柱柱端弯矩同框架柱 《高》10.2.11:应考虑强角柱调整。高3.10.5:特一级 高7.2.6抗6.2.8混11.7.2 高7.2.5抗6.2.7混11.7.1

当ln/hb≥5时,按框架梁设计 与转换构件相连的转换柱的上端和底层柱下端 特一:1.8 一:1.5,二:1.3(抗为1.25)

同框架柱,但与转换构件相连的转换柱的上端和底层柱下端弯矩调整按转换柱。 特一:1.2x1.4x1.8

特一 1.9

9度一实配

三1.2

底部加强 其它部位 底部加强 其它部位

一般 抗震墙

V

1.3多1.2M

双肢抗震墙 短肢 抗震墙

M

部分框支落地剪力墙

V M 其它 M,V

高7.2.5抗6.2.7混11.7.1

抗6.2.7高7.2.4 三1.1

高3.10.5:特一1.2x1.4=1.68 高7.2.2

抗震等级同一般剪力墙

三1.21.1

高7.2.6、3.10.5、7.2.2 抗6.2.8混11.7.2 高10.2.18

任一肢偏心受拉时,另一墙肢肢M、V增大1.25倍。 由于地震的往复作用,实际上两肢都应加强

特一

9度一

其它部位 底部加强

底部加强 底部加强

特一

同一般抗震墙

调整同一般抗震墙

V

1.41.3其它部位调整同一般抗震墙

钢筋砼结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乙、丙类)

结构体系

框架(不含异形柱框架) 框架-剪力墙(Mf/M0) 剪 力 墙 筒 体

全部落地 部分框支 有较多短肢剪力墙 框架-核心筒 筒中筒 板柱-剪力墙

非抗震 A 70 150 150 130 120 160 200 110

B / 170 180 150 / 220 300 /

A [***********]8080

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

6 B / 160170140/ 210280/

A [***********]5070

7 B / 140150120/ 180230/

8(0.20g)A 40 10010080 80 10012055

B / 120130100/ 140170/

8(0.30g) A 35 80 80 50 60 90 100 40

B / 100 110 80 / 120 150 /

9 A 24 50 60 / 24 70 80 /

高3.3.1 高3.3.2 高7.1.8 抗6.1.1 规范 条文

甲类A级:6、7、8度:提高一度查表,9度:专门研究;甲类B级:6、7度:提高一度查表,8度:专门研究 1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指地面以上有部分框支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不含仅有个别框支墙的情况。 2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适用高度宜适当降低,一般减少10%左右。

3框剪结构:Mf/M0≤50%时,按框剪;50%<Mf/M0≤80%时,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80%<Mf/M0时,宜按框架结构。

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设防标准

建筑 类别 甲类 乙类 丙类 丁类

6度

确定地震作用 7度

8度

9度

6度 7

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按批准确定

确定抗震措施 7度 8 8

8度 9 9

9度 9+ 9+

《分类标准》规范条文

3.0.3条 注:乙类,但规模很小的工业建筑,当改用抗震性能较好材料且符合抗规结构体系的要求时,允许丙类设防。

抗震构造措施设防标准

建筑 6(0.05g) 7(0.10g) 类别 Ⅰ Ⅱ~Ⅳ Ⅰ甲类 乙类 丙类 丁类

7(0.15g)

Ⅲ~Ⅳ

8(0.20g)Ⅰ

Ⅱ~Ⅳ

Ⅰ888(0.30g) Ⅱ9987

Ⅲ~Ⅳ

9(0.40g) Ⅰ

Ⅱ~Ⅳ

Ⅱ~Ⅳ Ⅰ Ⅱ8876

规范条文

《抗》3.3.2 《抗》3.3.3 《高》3.9.1 《高》3.9.2

可变荷载组合值系数

雪荷载、屋面积灰荷载 按实计入楼面活载

等效均布 楼面活载

藏书库、档案库、库房

其它民用建筑

0.5 1.0 0.8 0.5

起重机 悬吊重力

屋面活载

硬钩吊车 软钩吊车

不计入 0.3 不计入

规范条文 《抗》5.1.3 《高》4.3.6

硬钩吊车吊重较大时,按实取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钢筋混凝土结构

受弯 构件

偏压柱

轴压比<0.15

轴压比≥0.15

剪力墙偏压

偏拉、受剪、节点

冲切

受剪

局压

预埋件 锚筋

只计 竖向地震

《混》11.1.5《抗》5.5.4

0.85

《高》3.8.2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

多遇地震 设防地震 罕遇地震

6

7(0.10g)

7(0.15g)

8(0.20g)

8(0.30g)

9

规范条文

《高》4.3.7 《抗》3.10.3 《抗》5.1.4 特征周期Tg

设计地震分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Ⅰ0

Ⅰ1

场地类别 Ⅱ

备注

《高》4.3.7《抗》5.1.4

1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2《抗》4.1.6: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位于位于场地类别分界线时,按插值确定Tg。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

基本周期大于5.0s

6 0.0080.12

7(0.10g)

7(0.15g)

8(0.20g)

8(0.30g)

9

规范条文

《抗》5.2.5 《高》4.3.12VEki≥λ∑Gi,各楼层均需满足最小地震剪力的要求。

注:1基本周期在3.5~5之间,插值。 2竖向不规则薄弱层应增大1.15。VEk=max(1.25VEk、1.15λ∑Gi)

抗震墙间距

楼、屋盖类型

框剪结构

现浇 装配整体式

非抗震5B, 60 3.5B, 503B, 40 3B, 36

抗震(调整后烈度)

6, 7 4B, 50 3B, 40 3B, 40

8 3B, 40 2B, 30 2B, 30

不宜采用

9 2B, 30

现浇层厚度≥60的叠合楼板可作现浇

板考虑。

板柱抗震墙结构的现浇楼、屋盖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落地剪力墙

n≤2,2B, 30,n≥3,1.5, 20

注:1当房屋端部未布置抗震墙时,第一片抗震墙与房屋端部的距离,不宜大于表中间距的一半。 B:楼面传递水平力的有效宽度,一般可取抗侧力构件之间的楼面宽度。

钢筋砼结构房屋抗震等级

结构类型

高(m)

框架结构

普通框架 跨度≥18m框架

框架- 剪力墙

高(m) 框架 剪力墙 高(m) 剪力墙 高(m)

部分框支 剪力墙

剪力墙

一般部位 底部加强

四 四 三

二 三 二 三 ≤35 三 二

三 ≤三 三 二

≤24 四

≤三

>130二 二 >140二 >120二 一 一 二 二 二 >35 二 二

≤35 二 二

≤24四 三 ≤24四 ≤24四 三

二 二 二

>35 二 一

24~80三 24~80三 二 24~60三

>80 二 >80 二 一 一

6度

>24 三

≤24 三

二 >60≤120

>120一 一 >120一 >100一 一 特一 一 一 一

≤35

三 二 三 ≤24 三 二 一

一 一 一 二 >24 二 一 一 二

一 >80一

7度

>24 二

≤24 二

≤>60一

B级一 特一B级一 B级一 特一特一一 特一特一>35

/ 一 一 一 / ≤24二 ≤24二

一 24~60一

8度

>24 一

9度 ≤24 一 一 24~50一

备注

1阴影区为B级高度。

2本地区9度时,A级乙类高层为特一级,甲类采取更有效措施。 3高3.9.7,抗6.1.3:甲乙类或ⅢⅣ类场地丙类按提高一度查表时,若H超过提高一度后最大适用高度,抗震构造措施提高一级,特一不再提高。 4框剪:按框架承担倾覆力矩确定 底层Mf/M0 ≤10% >10%且≤50%>50%且≤80%

80%<

框架 抗震墙 框剪 剪力墙 框剪 框架 框架

框剪 框剪 框剪

剪力墙

≤≤框支层框架 高位转换(n≥3) 框架-

框架 核心筒 内筒外筒

高10.2.6:框支柱、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抗震构造措施提高一级,已为特一不再提高

5底部带转换层筒体:转换框架与底部加强部位筒体(筒体调整仅针对B级高度)按部分框支剪力墙采用,但高位转换时不再提高。

6框筒:H≤60m,允许按框剪采用。 7框筒:高9.1.11:若Vf<0.1V0核心筒剪力墙抗震构造措施提高一级。

混11.1.3

高3.9.5;抗6.1.3;混11.1.4 高3.9.6;抗6.1.3;混11.1.4

筒体 核心筒筒中筒

板柱- 剪力墙 单层厂房 地下室 裙房 复杂高层

高度(m) 框架、板柱的柱

剪力墙 铰接排架

地下室顶层为嵌固端:地下一层相关范围(主楼周边外延3跨或20m)按上部采用,一层以下可逐层降低,但应≥四级,相关范围以外且无上部结构部分,采用三或四级。

裙房与主楼相连:除按本身确定外,相关范围(主楼周边外延3跨或20m)内不低于主楼,主楼在裙房顶板对应相邻上下各一层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裙房与主楼分离:按裙房本身确定。

错层结构:错层处框架柱及剪力墙;连体结构:连接体及与连接体相连构件,连接体高度范围及其上下层;带加强层高层:加强层及相邻层的框架柱、核心筒剪力墙; 悬挑结构:关键构件以及与之相邻的主体结构关键构件;体型收进部位上下各两层塔楼周边竖向构件。 应提高一级,原为特一级不再提高

11

框架梁 一般规定、纵筋

框架梁 箍筋

项目 加密区

直径

非抗震 搭接区

梁端加密区长度

加密区 非加密

间距

非抗震

一 10(12)

二 8(10)

三 8(10)

四 6(8)

规范条文

抗6.3.3高6.3.2混11.3.6高6.3.4混8.4.6混9.2.9高6.3.5混8.4.6混8.3.1抗6.3.3高6.3.2混11.3.6抗6.3.3高6.3.2混11.3.6

高6.3.5混11.3.9

500

h>800

1超静定结构考虑协调扭矩时,受扭箍s≤0.75b

2配有计算所需纵压筋时,s≤min(15d,400);高6.3.4混9.2.9混9.2.10当一层内受压筋根数>5,且d>18时,s≤10d;高6.3.5混11.1.8 混8.4.6混8.3.1

≤300

高6.3.5混11.3.8 高6.3.4混9.2.9

高6.3.4 混9.2.9 高6.3.5混11.3.9

高3.10.2 高6.3.4混9.2.9 高6.3.5混11.1.8 混9.2.9,9.2.10

梁端纵拉筋ρ=As/bh0>2%时,取括号内值

1当b>800时,dg≥8;b≤800时,dg≥6; 2配有计算所需纵压筋时,dg≥d/4 受力纵筋搭接长度范围内,dg≥d/4

max(2h,,,,500) min(hb/4,6d,,8d,b/4,8d,b/4,8d,150) dg>12、肢数≥4、肢距≤150时,可放松,但应≤150宜≤2倍加密区箍筋间距

h≤≤500

V>0.7ftbh0V≤0.7ftbh0混:纵筋搭接长度范围内,s≤min(5d,100)(d为搭接钢筋较小直径)

搭接区 加密区 非抗震 抗震 非抗震 抗震 非抗震 抗震 非抗震

高:纵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纵拉:s≤min(5d,100),纵压:s≤min(10d,200) 混:当受压纵筋直径>25时,尚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100范围内各设两道箍筋

肢距布置要求面积配箍率 箍筋形式

≤max(200、20dgmax)

≤max(250、20dgmax)

≤max(250、20dgmax)

配有计算所需纵压筋,b>400,且一层内纵压筋数>3,或b≤400,但一层内纵压筋数>4时,应设复合箍 沿梁全长,第一个箍筋距支座边50

按承载力无需配箍:h300时,沿梁全长设

全长:0.30ft/fyv 特一加密区:0.33ft/fyv

全长:0.28ft/fyv

全长:0.26ft/fyv

全长:0.26ft/fyv

弯剪:当V>0.7ftbh0时,≥0.24ft/fyv; 弯剪扭:≥0.28ft/fyv

宜采用封闭箍。采用非焊接封闭箍时,末端135°弯钩,直段长度应≥10dg,《高》为max(10dg,75) 1配有计算所需纵压筋:封闭式,直段长度≥5dg;2受扭箍筋:封闭式,末端135°弯钩,直段长度≥10dg

1不与框柱相连的次梁,可按非抗震要求;2除注明外,抗震需满足非抗震要求; 3未注明纵筋直径,求箍筋间距时取小,求箍筋直径时取大

框架柱 一般规定、纵筋

框架柱 转换柱 框架结构 板柱-剪、框-剪、 框筒、筒中筒

轴压比 限值

部分框支剪力墙

≤2层,矩形:b,h≥300;圆形:d≥350

尺寸

>2层,矩形:b,h≥400;圆形:d≥450

1剪跨比λ宜>2; 2柱h/b宜≤3

b≥450,h≥l0/12,l0为转换梁计算跨度

b≥400,h≥l0/15

高10.2.11

高6.4.2混11.4.16抗6.3.6

μ=N/fcA N=1.2NGE+1.3NE 必要时考虑竖向地震。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可取无地震组合的轴力设计值

0.5

高6.4.3混11.4.12抗6.3.7 高3.10.2 混8.5.1

高6.4.3混11.4.12抗6.3.7 高6.4.4混11.4.13抗6.3.8 高6.4.4混11.4.13抗6.3.8 高10.2.11混11.4.3

异6.2.6

高6.4.4混11.4.13抗6.3.8 高6.4.4混11.4.13抗6.3.8

高6.4.5

矩形:b,h≥300 圆形:d≥350

非抗震 矩形边长≥250圆形直径≥350

高6.4.1混11.4.11抗6.3.5

规范条文及备注

1砼强度:C65~C70:-0.05;C75~C80:-0.1;2剪跨比2≥λ≥1.5:-0.05;λ<1.5:专门研究(如设交叉斜筋);

3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或复合螺旋箍,s≤100、肢距≤200、dg≥12;或全高采用连续复合螺旋箍,s≤80、肢距≤200、dg≥10:+0.14设芯柱,且附加纵筋面积≥柱面积0.8%,+0.05。 3,4项措施共同采用,限值可提高0.15。

5对Ⅳ类场地上较高(框架结构:≥40m,其它结构:≥60m):可适当减小(建议-0.05); 6.调整后的限值应≤1.05。 中柱、边柱

特一(1.0)特一1.6 特一1.6

0.7(0.8)(0.7)(0.6)

全部纵筋ρmin (%)

角柱 框支柱

1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 2用335MPa级钢筋:+0.1、400MPa级钢筋:+0.05。 3砼强度>C60时:+0.1。 4对Ⅳ类场地上较高(框架结构:≥40m,其它结构:≥60m)高层:+0.1。 5不含芯柱纵筋

≥0.2% λ≤2,宜≤1.2%

单侧纵筋配筋率 全部纵筋ρmax

框架柱 转换柱 异形柱

纵筋面积调整 纵筋间距 其它

≥0.2%

应≤5%

≥0.2% ≥0.2% ≥0.2% 宜≤5%,应≤6%宜≤5%,应≤6%

应≤4% /

宜≤4%,应≤5%

应≤3%

框架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拉时,纵筋计算面积增加25%

尺寸>400时,中距宜≤200,净距应≥50

1柱纵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 2柱纵筋宜对称布置。 角柱:位于建筑角部,与柱的正交方向只有一根框架梁与之相连。

尺寸>400时,中距宜≤300,净距应≥50

框架柱 箍筋

项目 抗震设计 加密区范围

规范条文

1底层柱上端和其他各层柱两端:max(柱长边,Hn/6,500),Hn:净高,扣除梁板高; 2底层柱底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柱根以上Hn/3;(Hn从基础顶面算起,扣除梁板高);

3全高加密:λ≤2的柱;因填充墙等形成Hn/h≤4的柱;框支柱和一二级框架角柱;需提高变形能力的柱。 4当8,9度框架结构两侧结构层高(非总高)相差较大,防震缝两侧框架柱应沿房屋全高加密

min(6dminmin,100)

加密区

间距

非加密 非抗震 搭接区

肢距

加密区 非抗震

直径

加密区 非抗震

体积配箍率 箍筋形式框架节点区

框架柱加密区 非加密 抗震 非抗震 抗震 非抗震

dg>12,且肢距≤150时:dg>10,且肢距≤200时:除柱根外,可采用150

除柱根外,可采用150

框支柱、λ≤2的框架柱:全高加密,且间距应≤100

应≤min(10dmin,2倍加密区箍筋间距)

应≤min(15dmin,2倍加密区箍筋间距)

高6.4.8抗6.3.9 高6.4.9混9.3.2 混8.4.6,8.3.1 高6.4.8混11.4.15抗6.3.9

高6.4.9混9.3.2 高6.4.3混11.4.12抗6.3.7

高6.4.9混9.3.2 高6.4.7混11.4.17抗6.3.9

转换柱见相关部分 高6.4.8抗6.3.9 高6.4.8抗6.3.9 高6.4.9混9.3.2

/

高6.4.10混11.6.8抗6.3.10 《高》6.4.10《混》9.3.9

1应≤min(400,柱短边,15d); 2全部纵筋ρ>3%时,应≤min(10dmin,200);

纵拉:≤min(5dmin,100),纵压:≤min(10dmin,200),受压筋d>25,搭接接头端面外100范围内各设两道箍筋

≤200

≤max(250、20dgmax)

≤max(250、20dgmax)

≤300

每隔一根纵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约束;采用拉筋组合箍,拉筋宜紧靠纵筋并勾住封闭箍 柱短边>400,且各边纵筋多于3根时,或柱短边≤400,但各边纵筋多于4根时,应设复合箍

8

截面尺寸≤400时,≥6

6(柱根8)

λ≤2或全部纵筋ρ>3%,≥8

min(8dmin,150) 柱根:min(8dmin,100)

min(8dmin,150) 柱根:min(8dmin,100)

高6.4.3混11.4.12抗6.3.7 柱根:框架柱底部嵌固部位 高6.4.6混11.4.14抗6.3.9

1应≥max(dmax/4,6); 2全部纵筋ρ>3%时,应≥8; 3混8.4.6,8.3.1:搭接长度范围内≥搭接筋dmax/4

ρv≥λvfc/fyv,λv:取值详见“最小配箍率特征值“;fyv按fy取值,不考虑抗剪强度限制,fc按≥C35取值

≥0.8%

≥0.6%

≥0.4%

不宜小于加密区的一半

封闭式,末端应做成135°弯钩,直段长度应≥10dg,《高》为max(10dg,75)

周边应为封闭式,圆柱:箍筋搭接长度应≥锚固长度,末端做135°弯钩,直段长度应≥5dg; 全部纵筋ρ>3%时,末端做135°弯钩,直段长度应≥10dg; 高6.4.11:中部留300×300孔 λv≥0.12,且ρv≥0.6%

λv≥0.10,且ρv≥0.5%

λv≥0.08,且ρv≥0.4%

λ≤2的柱ρv宜≥核心区上、下柱端ρv的较大值。 最小直径,最大间距同加密区,

应符合本规程柱中箍筋有关规定,但间距宜≤250;四边有梁与之相连的节点,可仅沿节点周边设矩形箍筋。

≥0.4%

λ≤2的柱,ρv≥1.2%,设防烈度为9度时,ρv应≥1.5%;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

剪力墙 一般规定和分布筋

项 目 底部加强部位范围 从地下室顶板起算 轴压比 限值

一般剪力墙 短肢墙 一字短肢墙

一般 部位

墙厚

底部 加强 其它

短肢墙全部竖筋

ρmin

底部加强 一般部位

特一

非抗震 带转换层高层同抗震,其余可不设

/ / /

预制板支承:≥140剪≥h/25框剪≥h/20H≤10且≤3层:≥120高:≥160

规范条文(备注) 抗6.1.10混11.1.5 高7.1.4高10.2.2 H:总高,从室外地面起算 抗6.4.2高7.1.13、7.2.2混11.7.6 重力荷载代表值(不含地震)μ=1.2GE/

fcAW AW:全截面 抗6.4.1高7.2.1高7.2.2 混11.7.12混9.4.1,9.4.5 L:层高或墙肢沿水平方向上无支撑约

束中心的最大长度 高7.2.1,附录D

高7.2.2

H>24m:max(底部两层,H/10);H≤24m:底部一层;转换结构:max(转换层以上两层,H/10)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按上述规定确定的加强部位宜向下延伸至嵌固端。 裙房与主楼相连:主楼在裙房顶板对应相邻上下层需加强,加强部位可延伸至裙房以上一层同一级 同一级 同一级

9度:0.4

其它:0.5

0.7

/ /

抗:≥140,≥L/25,无端柱或翼墙:≥L/20高:≥160,短肢:≥180

抗:≥160,≥L/20,无端柱或翼墙:≥L/16高:≥160,独立一字:≥180,短肢:≥200

1.0% 0.8%

抗:≥160,≥L/20,无端柱或有效翼墙:≥L/16 高:≥160,独立一字形:≥180

抗:≥200,≥L/16,无端柱或有效翼墙:≥L/12 高:≥200,独立一字:≥220

1.2% 1.0%

高:按墙体稳定性确定。剪力墙井筒中,分隔电梯井或管道井的墙肢厚可适当减小,但宜≥160

墙厚>160:双排

φ6@600

分布筋排数 分布筋拉筋 底部加强

分布筋 ρmin

剪力墙 框支 核心筒

墙厚>140:双排; 高:墙厚≤400:双排,400<墙厚≤700:三排,700<墙厚:四排 φ6@600《抗》6.2.11:部分框支剪力墙一级落地剪力墙计入混凝土受剪承载力时:φ8@400

抗6.4.4高7.2.3混11.7.13

混9.4.2 抗6.4.3高3.10.5

高9.2.2 高10.4.6 抗6.5.2高8.2.1 高7.2.19 混9.4.5抗6.4.3 抗6.4.4高7.2.18混11.7.15

高7.1.8 高7.2.2 抗6.4.6高7.1.7混9.4.1

抗6.4.3高7.2.17混11.7.14 0.50%

详见框剪部分

顶层剪力墙、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纵向剪力墙以及端山墙:应≥0.25%,间距应≤200。非抗震:H≤10m且≤3层墙,0.15%;H

一般部位 错层处墙体 框剪、板柱剪力墙 温度收缩应力较大

高度较小

抗6.4.3高7.2.17混11.7.14 分布筋直径、间距 墙肢 分类

短肢剪力墙 柱形墙肢

剪力墙 一般规定和连梁计算

剪力墙边缘构件

设置原则

轴压比限制 设置 位置 过渡层

非抗震 构造

约束边缘构件

特一 总设

一(9度) >0.1

一(6~8度)

>0.2

二 >0.3

三 >0.3

四 构造

规范条文(备注) 抗6.4.5高7.2.14混11.7.17 底层墙肢底截面实际上是指嵌固

端处截面

抗6.4.5高7.2.14混11.7.17

高10.6.3高12.2.1 《高》7.2.14

剪力墙两端和洞口(较大洞口)两侧处。除设约束边缘构件和过渡层处,应设构造边缘构件

1重力荷载代表值下底层墙肢底截面轴压比,当该位置不是最大值时,可按底部加强部位高度范围内墙肢轴压比来确定 2当底部加强部位以上墙厚改变引起轴压比超限时,应考虑设过渡层。

3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其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上一层的落地和不落地剪力墙,不考虑轴压比,总设约束边缘构件。 上界: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 《高》10.6.3下界:《抗》6.1.14:至嵌固端以下一层底(嵌固端位于基础顶面,至基础顶面),首层边缘构件向下延伸。 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剪力墙,宜在约束边缘构件层与构造边缘构件层之间设置1~2层过渡层。

过渡层边缘构件截面尺寸同构造边缘构件;配箍特征值取(λv+0.1)/2。竖向钢筋取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之和的平均值。

特一

轴压比 λv lc(暗柱)

约束边缘构件的范围及配筋

lc(翼墙、端柱) 阴影部分纵筋 箍筋拉筋 间距

一级×1.2同一级 同一级 1.4% 竖:≤100

一(9度) μ≤0.2 0.20hw0.15hw

μ>0.2 0.25hw0.20hw

一(6~8度) μ≤0.30.15hw0.10hw

μ>0.3 0.20hw0.15hw

μ≤0.4 0.15hw0.10hw

μ>0.4 0.20hw0.15hw

μ≤0.4

μ>0.4

/ / /

《抗》6.4.5《高》7.2.15《混》11.7.18

《高》3.10.5

转角墙lc取值同翼墙。

构件含无效翼墙和端柱时,计算轴压比和纵筋面积仍应考虑翼墙或端柱面积。

0.15hww0.10hww

竖:≤150

1.2%,8φ,6φ,6φ14 竖:≤100

竖:≤150

《抗》6.4.5《高》7.2.16《混》11.7.19,应≤2倍竖向钢筋间距

1剪力墙翼墙总长小于3倍翼墙厚度(建议为被考察墙肢厚度)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2倍墙厚时,按无翼墙,无端柱算。 2体积配箍率ρv=λvfc/fyv,可计入符合构造要求的水平分布钢筋,计入的水平分布钢筋的体积配箍率应≤总体积配筋率的30%。

非抗震

底部加

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及配筋

强部位一般 部位

纵筋 箍筋直径、竖距

纵筋 箍筋直径、竖距

4φ12 φ6@250φ6@250

特一 约束边缘 φ8@150

一 φ8@100 φ8@150

二 φ8@150 φ8@200

三 φ6@150 φ6@200

四 0.5%,4φ12 φ6@200 0.4%,4φ12 φ6@250

《抗》6.4.5《高》7.2.16《混》11.7.19抗震设计时,连体结构、错层结构及B级高度高层中剪力墙(筒体): 1竖向钢筋最小量提高0.1%。 2箍筋配箍特征值λv宜≥0.1。 《抗》6.4.5《高》7.2.16《混》11.7.19

《抗》6.4.5《高》7.2.16

约束边缘,6φ,6φ,6φ12

0.8%,6φ,6φ,4φ124φ≤2倍竖向钢筋间距,转角处宜采用箍筋。

其他要求

1.端柱受集中荷载时,其竖向钢筋、箍筋直径和间距应满足框架柱相应要求。抗震等级同剪力墙。配筋应取边缘构件和柱的较大值。带端柱剪力墙模型输入见朱抗书P317 2墙肢高厚比不大于4时,宜按框架柱设计。

剪力墙边缘构件图形示意

剪力墙连梁

定义 开洞

两端与剪力墙在平面内相连的梁,ln/h<5按连梁,ln/h≥5宜按框架梁(计算和构造),抗震等级同相连的剪力墙。连梁高宜≥400。 一端为剪力墙,一端为框架柱,但ln/h<5,且竖向荷载的弯矩对梁影响不大时,也可按连梁(宜按剪力墙开洞建模)。 洞口上下截面有效高度宜≥max(h/3,200);被削弱截面应验算承载力,应配补强纵筋和箍筋,补强纵筋直径应≥12。 高:框筒梁和内筒连梁:ln/h≤2时,宜增配对角斜筋,ln/h≤1宜采用交叉暗撑

混:一、二级连梁,ln/h≤2.5时,宜增配斜向交叉筋:连梁宽b≥250时,交叉斜筋;b≥400时,集中对角斜筋或对角暗撑

交叉斜筋 交叉暗撑

抗:一、二级核心筒和内筒中连梁,ln/h≤2时:b≥400,交叉暗柱+普通箍筋;400>b≥200,普通箍筋外,可增设交叉斜筋 交叉斜筋:《混》:单向对角斜筋宜≥2φ12,单组折线筋:截面积取单向对角斜筋的一半,拉筋:梁端部设≥3φ6 集中对角斜筋:《混》:每组对角斜筋≥4φ14,拉筋:≥φ8@200,水平和竖向双向设置

交叉暗撑:每根暗撑纵筋≥4φ14,《高》:矩形或螺旋箍:≥φ8@150。《混》箍筋:100≤s≤6倍暗撑纵筋直径,肢距≤350。 暗撑宽度(箍筋外缘算起):沿梁宽方向≥b/2,另一方向≥b/5, 连梁截面宽度b≥400,全部剪力由暗撑承担。

纵筋ρmin 纵筋ρmax 纵筋锚固 全长箍筋 腰筋 拉筋 框筒梁和内筒连梁

ln/h≥1.5 同框架梁支座处 非震:2.5%

抗震

ln/h≤1.5 非震:0.2%

ln/h≤0.5

抗震max(0.20、45ft/fy)%

0.5

抗震max(0.25、55ft/fy)%

混11.7.11不区分跨高比, 0.15%,且≥2φ12

高7.2.24 按全截面计算 高7.2.25 按有效截面bh0计算 高7.2.27混11.7.11

ln/h≥5连梁,其腰筋设计,顶层纵筋锚固范围内箍筋仍按本条

混11.7.11 高9.2.4高9.3.7

高7.2.6

计算连梁剪力,使其小于实际连梁(仍采用原尺寸)截面受剪承载力,箍筋按实际连梁最大承载力

高9.3.8混11.7.11

高7.1.3 高7.2.28

高9.3.8混11.7.10抗6.7.4 建议框筒梁和内筒连梁才设斜筋

ln/h≤1 1<ln/h≤22<ln/h≤2.5 2.5<ln/h 实配超出表中最大配筋率时, 应按实配纵筋复核强剪弱弯。

同框架梁

顶底纵筋伸入墙肢长度,应≥max(laE或la,600)

非抗震:高φ6@150,抗震:同框架梁梁端加密区(直径、间距)。混:对角暗撑配筋连梁,箍筋间距可为框架梁加密区2倍。 顶层连梁纵向水平筋伸入墙肢的长度范围内:应配置箍筋,s宜≤150,直径同该连梁箍筋。

连梁高度范围内的墙肢水平分布筋应在连梁内拉通,作为连梁腰筋。 ln/h≤2.5时,两侧腰筋总面积率≥0.3%bhw。 高:连梁h>700时,两侧腰筋≥φ8@200;混:hw≥450时,两侧腰筋≥φ10@200;非抗震执行高规,抗震执行混规。 除集中对角斜筋配筋连梁外,其余连梁水平筋和箍筋形成的钢筋网间应采用拉筋拉结,≥φ6@400 箍筋:非抗震应≥φ8@150;抗震:应≥φ10@100。设交叉暗撑时,间距应≤200。

上下纵筋:d应≥16, 两侧腰筋:≥φ10@200。 纵筋伸入竖向构件长度:非抗震≥la,抗震≥1.15la

1连梁抗剪超筋,二三四级时,优先考虑设对角斜筋并调整连梁剪力设计值(按ηVb=1)后复核验算。 2采取减小连梁刚度的措施;

连梁超限处理方法

分析中适当降低连梁高度3弯矩调幅(如刚度已折减,不宜再调幅或限制调幅),相应增加其他部位弯矩;调幅后仍不满足,宜按铰接。跨高比较大时效果较好。半刚接:4连梁破坏对承担竖向荷载无明显影响(如承担竖载较小或不作为次梁支承)时,可假定该连梁在大震下破坏,按两端铰接梁(采取合适措施,使连梁在大震下对墙肢仍有约束)输入,进行多遇地震补充计算,当层间位移满足规范要求时,墙肢取3,4结果较大值。 5按4处理导致墙配筋过大,或层间位移不满足,宜优先调整刚度布置,当无其他措施加大侧向刚度时,可考虑连梁与剪力墙半刚接

框剪结构——地震倾覆力矩比值的影响

Mf/M0 ≤10%

抗震等级 框架 抗震墙 框剪 剪力墙

框剪 框剪 框剪

最大适用高度

框剪 框剪 比框架适当增加

框架

侧向位移控制剪力墙框剪 框剪框剪

框架柱轴压比框剪 框剪 框架框架

规范条文及备注 高8.1.3抗6.1.3

一般结构(竖向规则)可仅考虑其底层, 对复杂结构,超限结构,宜核查其底部加强部位的每一层。

抗:少墙框架,剪力墙抗震等级同框架

>10%,≤50% 框剪 >50%,≤80% 框架

>80%

框架

Mf/M0: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嵌固端)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比值

框剪结构——截面设计及构造

剪力墙厚度

一般部位

底部加强部位

《抗》L:

max(160,L/20)(200,L/16)《高》:满足稳定要求

应设框架梁或宽度与墙同的暗梁,(无边框柱时,宜设暗柱与梁组成边框)

暗梁

带边框剪力墙

边框柱

剪力墙分布筋ρmin(%) 分布筋构造

暗梁高:《抗》≥max(墙厚,400);《高》≥max(2倍墙厚,框梁高) 暗梁配筋可按构造配置且应符合一般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要求

截面宜(不是应)与该榀框架其他柱相同,但应满足剪力墙端柱尺寸要求; 轴压比限值及构造配筋应同时满足框架柱和剪力墙端柱的要求;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拉时,柱内纵筋总面积比计算增大25%; 底部加强部位和紧靠剪力墙洞口(距柱宜≥300)的边框柱,箍筋全高加密 特一

底部加强 一般部位

0.40% 0.35%

抗震 非抗震

0.25% 0.20%

四级比剪力墙结构要求略严

高8.2.1抗6.5.2 抗6.5.2高7.2.17

抗6.5.4 高8.2.2抗6.5.1 高6.4.4:小偏拉 高8.2.2抗6.5.1 高8.2.2抗6.5.1

双排布置,墙厚/10≥直径宜≥10,间距≤300,拉筋:≥φ6@600

其他抗震构造措施同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章节,少墙框架剪力墙可仅按剪力墙规定执行

板柱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厚 结构布置

≥max(180,层高或沿水平向无支长度/20);房屋高>12m时,≥200 抗震:房屋周边应设边梁形成周边框架,楼电梯间洞口周边宜设边框梁。 房屋顶层和地下一层顶板宜采用梁板结构。

布置筒体或双向布置剪力墙,宜在对应剪力墙或筒体的各楼层处设暗梁

有柱托板或 柱帽 无柱托板 双向无梁板厚度 等代框架法

每方向长度:宜≥同向柱宽+4h;《高》托板,还宜≥板跨/16 厚度(含板厚h):应≥16倍柱纵筋直径。 厚度(不含h):托板≥h/4,柱帽≥h

无梁板受冲切承载力不足时,可采用型钢剪力架(键),此时板厚应≥200 非预应力

无柱托板

预应力

有柱托板

无柱托板

有柱托板

高8.1.9抗6.6.2 混9.1.2略有不同

h:板厚 高8.1.9 高8.1.9 l为长跨 高8.2.3抗6.6.3 高8.2.4抗6.6.4 表中h0处,抗规,混

规中为h 高8.1.9抗6.6.2 高8.2.2抗6.6.2

适用于规则结构,等代梁宽为垂直于等代框架方向两侧柱距各1/4 抗震设计,应在柱上板带中设构造暗梁,暗梁宽=柱宽+两侧各1.5h, 支座上筋面积宜≥柱上板带钢筋面积50%,全跨拉通;下筋≥上筋/2。

构造暗梁 箍筋:当计算不需要时,dg≥8,s≤3h0/4,肢距宜≤2h0; 高:当计算需要时,且dg≥10,s≤h0/2,肢距宜≤1.5h0。 混11.9.5:支座处暗梁箍筋加密长度≥3h,s≤100,肢距宜≤250

抗6.6.1:抗震墙构造措施需满足剪力墙相关要求,柱(含抗震墙端柱)和梁应满足框架梁柱抗震构造措施

一般规定 楼板配筋

1.筒中筒结构的高度宜≥80m,高宽比宜≥3。 2.高度≤60m框筒结构,可按框剪结构设计

筒体结构的楼盖外角宜设置双层双向钢筋,单层单向配筋率宜≥0.3%,且≥φ8@150,配筋范围宜≥外框架(或外筒)至内筒外墙中距的1/3和3m。 内筒偏置、长宽比大于2时,宜采用框架-双筒结构

框架-双筒

双筒间楼板有效楼板宽度宜≥楼板典型宽度的50%,洞口附近楼板应加厚,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每层单向配筋率应≥0.25%;宜按弹性板进行细化分析。 对关键楼层,必要时可在双筒之间设置用于传递楼层水平力的水平钢桁架 抗:同框剪,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上一层,侧刚不突变时,不宜改变墙厚

核心筒和 内筒墙厚

高:由稳定确定,且外墙厚≥200,内墙厚≥160。

筒体角部不宜开洞,无法避免时,洞边至筒角内壁≥max(500,开洞墙厚) 高9.1.8:外墙不宜在水平方向连续开洞,洞间墙肢截面高度宜≥1.2m;当洞间墙肢截面高厚比小于4时,宜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

剪力墙 分布筋 框筒结构 边缘构件 内筒偏置 框筒结构 扭转控制

《抗》应满足框剪结构的规定

《高》双排,同一般剪力墙,四级时要求比框剪略低,为0.2%, 《高》9.2.2:墙体核心筒底部加强部位主要墙体,为0.3%

核心筒角部墙体宜全高设约束边缘构件:底部加强部位lc=0.25hw。底部加强部位以上同剪力墙结构转角墙。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内应主要采用箍筋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地震力作用下,最大楼层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l之比不应大于0.85,且Tl的扭转成分不宜大于30%。

《高》9.2.5 《高》9.2.2《抗》6.7.2《高》9.1.7《抗》6.7.2高9.1.7抗6.7.2

高9.2.6 高9.2.7 高9.1.2 高9.1.4

带转换层高层结构—转换梁

上下纵拉筋

ρmin 腰筋 加密区箍筋 ρsvmin 截面尺寸

特一

非抗震

备注

《高》10.2.7沿梁腹板高度

偏拉转换梁(一般为框支梁):支座上纵筋应有50%沿梁全长贯通,下纵筋应全部直通到柱内 偏拉转换梁(一般为框支梁):≥φ16@200;托柱转换梁:≥φ12@200(《高》10.2.8) ft/fyvt/fyvt/fyv 1.3ft/fyv《高》10.2.7非加密部位同一般框架梁

加密部位:梁端,托柱部位,墙体开洞部位,加密区长度从柱(洞)边算起1.5hb,且≥φ10@100 h≥l0/8;框支梁:框支柱相应方向宽≥b≥max(2倍墙厚,400);托柱转换梁:b≥所托柱相应方向宽

带转换层高层结构—转换柱

体积配箍率

箍筋 柱截面尺寸 纵筋间距

特一 ≥1.6%

一 ≥1.5% b≥450,h≥l0/12 ≥80,且≤200

二 ≥1.5%

非抗震 ≥0.8% ≥φ10@150 b≥400,h≥l0/15≥80,且≤250

备注

《高》10.2.10:λν:+0.02。特一:+0.03应(宜)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

《高》10.2.11 《高》10.2.11

沿柱全高加密,dg≥10,s≤min(100,6d)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剪力墙

分布筋 约束边缘构件

底部加强部位:抗震≥0.3%,≥φ8@200非抗震:≥0.25%抗震:不论轴压比是否超限,底部加强部位+上一层均设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支梁上部墙体开有边门洞时,洞边墙体宜设置翼墙、端柱或加厚,并应按约束边缘构件要求配筋

《高》10.2.19:不区分落地与否 《高》10.2.20:不区分落地与否

《高》10.2.21

情况 转换层楼板厚度 配筋要求

楼板边缘和较大洞口周边

应设边梁

与转换层相邻层的楼板

边梁宽度 边框纵筋配筋率 边框纵筋连接

规定 宜≥180

双层双向,每层每向ρ≥0.25%

宜≥2倍楼板厚度

应≥1.0% 宜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

《高》10.2.4《抗》附录E规范条文

应适当加强(建议,板厚≥150,双层双向配筋,配筋率ρ≥0.2%)

混合结构—型钢混凝土梁

体积配箍率

箍筋 柱截面尺寸 纵筋间距

特一 ≥1.6%

一 ≥1.5% b≥450,h≥l0/12 ≥80,且≤200

二 ≥1.5%

非抗震 ≥0.8% ≥φ10@150 b≥400,h≥l0/15≥80,且≤250

备注

高10.2.10:λν:+0.02。特一:+0.03应(宜)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

《高》10.2.11 《高》10.2.11

沿柱全高加密,dg≥10,s≤min(100,6d)


相关内容

  • 工程施工九舍会_手册目录_建筑施工手册说明(第四版)
  • 第四版出版说明 <建筑施工手册>自1980年出版问世,1988年出版了第二版,1997年出版 了第三版.由于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质量验收.材料等标准规范 的全面修订,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以及为了适应我国加人 WTO以后建筑业与国际接轨的形势,我们对<建筑 ...

  • 地脚螺栓的设计_陈延
  • 地脚螺栓的设计 陈 延 张曦卉 刘宏伟 李立昌 (北京沃利帕森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100015) 摘 要:地脚螺栓作为紧固构件,是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比我国现行规范与设计 方法,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最新国际设计规范,对地脚螺栓埋置长度的计算.承载力取值.地脚螺栓的并针对我国地 ...

  • 建筑施工手册_第五版_共5册(完整打包)
  • 内容推荐 建筑施工手册 _ 第五版 _ 共 5 册(完整打包) 下载网址 http://pan.baidu.com/s/1qW5a0Le 国内最好用还免费的CAD画图程序 国内最优秀的钣金展开软件 下载网址: http://www.duote.com/soft/12427.html <建筑施工 ...

  • 工程质量监理手册
  • 建质质函[2006]24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 现将珠海市建设局制定的<工程质量监理手册>转发给你们,供在工作中参考. 请各地认真贯彻<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关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监理企业履行质量责任加强监督的若干意见>(建质[2003]16 ...

  • 最新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与概预算常用手册(PDF)
  • 第二篇最新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与概预算 第六章工程量计算(一) 第一节建筑面积的计算 一.建筑面积的概念 建筑面积也称为建筑展开面积,是建筑物各层面积之和.建筑面积包括:有效面积和结构面积. !)有效面积:是指使用面积和辅助面积之和. (!)使用面积:是指建筑物各层平面中直接为生产或生活使用的净 ...

  • 26文明施工管理制度
  • 文明施工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推进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建设,提升文明施工水平,美化施工作业环境,营 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特制订 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项目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 3.引用标准 3.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 ...

  •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零星学习
  • 建筑钢结构技术标准一览一.材料标准(31本) 涉及钢结构用的材质标准.型材标准.板材标准.管材标准.涂料 标准和各种性能的试验方法标准共有百余本,现将最常用的标准列举如下: 1.1 材质标准(6本) 1. 碳素结构钢 GB/T700-1988 2. 优质碳素结构钢 GB/T699-1999 3. 低 ...

  • 建筑工程师手册_总目录
  • 总目录第一章施工前的准备第一节施工技术准备第二节施工组织的设计第三节施工现场准备第四节现场的组织管理第五节施工现场临时设施的修建第六节物资.机具及劳动力准备第七节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第二章地基工程施工第一节地基工程材料质量控制及质量要求第二节地基土方工程施工第三节地基的加固处理施工第三章基础工程施工第 ...

  • 施工质量管理
  • 2Z104000 施工质量管理 2Z104010 施工质量管理与施工质量控制 一.知识点讲解 (一)质量和施工质量的概念 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施工质量:是指建设工程施工活动及其产品的质量. (二)施工质量的基本要求 ⑪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和相关专业验收规范 ...

  • 混凝土管理手册
  • 混凝土管理手册 常见缺陷: 1.麻面 2.蜂窝 3.露筋 4.孔洞 5.裂缝 6.表面颜色不均匀 7.混凝土缝隙及夹层 8.混凝土缺棱.掉角 造成原因: 1.麻面:模板表面粗糙,未清理粘附水泥浆垢,模板湿润不足,模板拼缝不严实,造成漏浆,砼浇捣不密实气泡未排出 2.蜂窝:混凝土拌合不均,骨料与砂浆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