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

  访谈嘉宾

  崔志钰: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e项目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王海兴:字容川,北京景山学校高级教师,中华吟诵学会理事,北京吟诵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会员

  陈复兴:浙江省磐安县教育局教科所研究员

  记 者: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也是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要求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那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是怎样的关系?

  崔志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映衬的。“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同样“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一种传统文化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终究会被时代所抛弃;一种传统文化如果不能融入到教育中,终将被遗忘而难以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历经大浪淘沙般沿袭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必须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与创新,传承人类文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神圣使命。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是互为促进的。一方面,传统文化需要以适应现代教育的方式表达出来,现代教育会促进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核心内涵等方面“升级”,促使传统文化充满现代气息;另一方面,现代教育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社会实践活动,如果失去传统文化的根基,教育的“灵魂”将会游离,只剩下“工具”和“理性”的教育绝不是完整的教育。可以说,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是唇齿相依的。

  王海兴:从教育内容来看,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对今天孩子德行才能的发展很有帮助,对发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很有帮助。因此,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比如,儒家文化的“诚信”“仁义”等,都应该是现代教育所应该立足和进一步发扬的。

  从教学形式来看,传统教学中的很多方法与现代教育方式是不矛盾的。不论是古代私塾教学还是书院教学,都有一套非常成形的方法。这套方法经过多少代人的摸索和实践,不少内容很值得借鉴。今天提到古代私塾,很多人印象中就是戒尺等,这其实是现代人对古代教学方法的误解。古人学习文化极其重视因材施教,私塾老师教学生都是“一对一”的教学,同一年龄,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进度并不完全一致。再有,学生诵读经典的流程是点书、背诵、复背、开讲、复讲等等,有一连串的要求。这些方式对今天的教学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记 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您认为传统文化如何才能更好地与现代教育融合?

  崔志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离不开两者的“相互逼近”。一是传统文化需要填空现代“元素”,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正是由于没能有效“嫁接”现代元素,最终销声匿迹。为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护“非遗”活动。从根本上说,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其能“现代”表达,进而能与现代教育融合;二是现代教育需要“关照”传统文化,当前的教育似乎正在陷入技术与工具的漩涡,教育技术装备日益电子化、高科技,VR、AR等现代技术蜂拥而至,翻转课堂、移动式学习等使学习无处不在,现代教育正面临深刻的、史无前例的变革。但无论教育技术如何发展,传承传统文化始终是教育的根基。

  王海兴: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分成三个大的层次,一是从民族精神“道”的层次来讲,中华书局最近在出版一套传统文化教材,选择的就是儒家经典中的孝悌、仁义礼智信勇等,这些是培养人的性格、品格的内容。二是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忽视古人认为是“术”的一些内容,比如,诗词、对联的教育,通过吟咏、品析乃至创作,可以让学生感受汉语文化的美。通�^审美的提升,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个是具有地域特点的传统文化内容,比如,北京的京剧、安徽一些地方的黄梅戏等,结合地域特点,让学生感受地域特色,传承传统文化。以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一种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

  陈复兴:作为一个中国人,优秀的传统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应该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它。中华民族向来有家国天下的情怀,“立德”“立功”“立言”被看作“三不朽”。如何“立德”?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修身)、“父母俱在,兄弟无故”(齐家)。如何“立功”?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王天下”(治国、平天下),这是更高一层的追求了。如何“立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著书立说当然是属于“立言”的范畴。其实为家人做出榜样,形成好的家风、家训,是一种更好的“立言”。

  记 者:请您谈谈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些建议?

  崔志钰:当前,很多地区都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涌现出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表面化、形式化,不能凭一时热情,必须结合校情、因地制宜、久久为功。一是要找准项目,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大海般浩瀚,要结合学校的区位特点、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选择好相应的项目,不可面面俱到;二是要落实载体,即选定的传统文化项目要以一种事实的依托加以落实,是成立相应的学习社团,还是作为校本选修课程,是经常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作为学生论坛的一部分,需要系统设计;三是要创设平台,即这些传统文化项目必须通过相应的平台表达出来,如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通过各类戏剧演出、文艺汇演等形式使传统文化通过现代舞台的声光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搭建互动研讨的平台,通过舌战辩论、各类游戏、交流互访等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的表达样式。

  陈复兴:现代教育当然要有现代气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有其独特的内容、方式与要求。然而,传统文化教育不应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家庭教育是更接近本原、更持久、更有效的教育。好的教育,家庭不能缺席。家长应该是孩子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启蒙教师、首席教师、终身教师,是学校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坚强后盾。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孔子一直要求他的弟子后学:“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做人是第一位的,家长教会孩子做人是非常重要的,继承中华孝道、恭敬、仁爱、好学等优秀传统的民族,才是无敌于天下的民族。

  王海兴:首先是环境的熏陶。我们可以创设社会氛围、校园氛围,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其次,要创新教与学的方式。我们可以利用今天多媒体设备,以及互联网、微信等来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这些是古人所不具备的。因为古代信息不畅,有时为了弄明白一个问题需要长途跋涉拜访名师,而今天我们可以采用网络的手段很轻松地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学习选择的空间更大、选择的对象更多,这些都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最后,传统文化进校园,一定要选好典籍,因为传统文化包涵很广,我们要厘清哪些典籍是可以进校园的,比如,当前社会上热议的《弟子规》应不应该进校园;比如京剧、剪纸是否要进校园。我们要看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何作用――并不是因为它是传统文化,就要让它进校园,这样做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对此,专家们要有一个细致的调研和论证,哪些东西对学生身心的发展、知识的提升、审美的提升发展有帮助。还要去探究,传统文化应该怎样进校园,是行政命令的摊牌,还是在学校里通过社团的形式,让感兴趣的学生去发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评价方式、评测体系是怎样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我们预设的目标是什么,这些都需要综合考量。

  访谈嘉宾

  崔志钰: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e项目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王海兴:字容川,北京景山学校高级教师,中华吟诵学会理事,北京吟诵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会员

  陈复兴:浙江省磐安县教育局教科所研究员

  记 者: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也是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要求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那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是怎样的关系?

  崔志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映衬的。“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同样“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一种传统文化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终究会被时代所抛弃;一种传统文化如果不能融入到教育中,终将被遗忘而难以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历经大浪淘沙般沿袭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必须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与创新,传承人类文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神圣使命。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是互为促进的。一方面,传统文化需要以适应现代教育的方式表达出来,现代教育会促进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核心内涵等方面“升级”,促使传统文化充满现代气息;另一方面,现代教育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社会实践活动,如果失去传统文化的根基,教育的“灵魂”将会游离,只剩下“工具”和“理性”的教育绝不是完整的教育。可以说,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是唇齿相依的。

  王海兴:从教育内容来看,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对今天孩子德行才能的发展很有帮助,对发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很有帮助。因此,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比如,儒家文化的“诚信”“仁义”等,都应该是现代教育所应该立足和进一步发扬的。

  从教学形式来看,传统教学中的很多方法与现代教育方式是不矛盾的。不论是古代私塾教学还是书院教学,都有一套非常成形的方法。这套方法经过多少代人的摸索和实践,不少内容很值得借鉴。今天提到古代私塾,很多人印象中就是戒尺等,这其实是现代人对古代教学方法的误解。古人学习文化极其重视因材施教,私塾老师教学生都是“一对一”的教学,同一年龄,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进度并不完全一致。再有,学生诵读经典的流程是点书、背诵、复背、开讲、复讲等等,有一连串的要求。这些方式对今天的教学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记 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您认为传统文化如何才能更好地与现代教育融合?

  崔志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离不开两者的“相互逼近”。一是传统文化需要填空现代“元素”,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正是由于没能有效“嫁接”现代元素,最终销声匿迹。为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护“非遗”活动。从根本上说,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其能“现代”表达,进而能与现代教育融合;二是现代教育需要“关照”传统文化,当前的教育似乎正在陷入技术与工具的漩涡,教育技术装备日益电子化、高科技,VR、AR等现代技术蜂拥而至,翻转课堂、移动式学习等使学习无处不在,现代教育正面临深刻的、史无前例的变革。但无论教育技术如何发展,传承传统文化始终是教育的根基。

  王海兴: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分成三个大的层次,一是从民族精神“道”的层次来讲,中华书局最近在出版一套传统文化教材,选择的就是儒家经典中的孝悌、仁义礼智信勇等,这些是培养人的性格、品格的内容。二是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忽视古人认为是“术”的一些内容,比如,诗词、对联的教育,通过吟咏、品析乃至创作,可以让学生感受汉语文化的美。通�^审美的提升,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个是具有地域特点的传统文化内容,比如,北京的京剧、安徽一些地方的黄梅戏等,结合地域特点,让学生感受地域特色,传承传统文化。以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一种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

  陈复兴:作为一个中国人,优秀的传统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应该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它。中华民族向来有家国天下的情怀,“立德”“立功”“立言”被看作“三不朽”。如何“立德”?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修身)、“父母俱在,兄弟无故”(齐家)。如何“立功”?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王天下”(治国、平天下),这是更高一层的追求了。如何“立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著书立说当然是属于“立言”的范畴。其实为家人做出榜样,形成好的家风、家训,是一种更好的“立言”。

  记 者:请您谈谈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些建议?

  崔志钰:当前,很多地区都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涌现出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表面化、形式化,不能凭一时热情,必须结合校情、因地制宜、久久为功。一是要找准项目,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大海般浩瀚,要结合学校的区位特点、历史沿革、文化传统选择好相应的项目,不可面面俱到;二是要落实载体,即选定的传统文化项目要以一种事实的依托加以落实,是成立相应的学习社团,还是作为校本选修课程,是经常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作为学生论坛的一部分,需要系统设计;三是要创设平台,即这些传统文化项目必须通过相应的平台表达出来,如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通过各类戏剧演出、文艺汇演等形式使传统文化通过现代舞台的声光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搭建互动研讨的平台,通过舌战辩论、各类游戏、交流互访等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的表达样式。

  陈复兴:现代教育当然要有现代气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有其独特的内容、方式与要求。然而,传统文化教育不应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家庭教育是更接近本原、更持久、更有效的教育。好的教育,家庭不能缺席。家长应该是孩子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启蒙教师、首席教师、终身教师,是学校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坚强后盾。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孔子一直要求他的弟子后学:“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做人是第一位的,家长教会孩子做人是非常重要的,继承中华孝道、恭敬、仁爱、好学等优秀传统的民族,才是无敌于天下的民族。

  王海兴:首先是环境的熏陶。我们可以创设社会氛围、校园氛围,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其次,要创新教与学的方式。我们可以利用今天多媒体设备,以及互联网、微信等来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这些是古人所不具备的。因为古代信息不畅,有时为了弄明白一个问题需要长途跋涉拜访名师,而今天我们可以采用网络的手段很轻松地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学习选择的空间更大、选择的对象更多,这些都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最后,传统文化进校园,一定要选好典籍,因为传统文化包涵很广,我们要厘清哪些典籍是可以进校园的,比如,当前社会上热议的《弟子规》应不应该进校园;比如京剧、剪纸是否要进校园。我们要看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何作用――并不是因为它是传统文化,就要让它进校园,这样做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对此,专家们要有一个细致的调研和论证,哪些东西对学生身心的发展、知识的提升、审美的提升发展有帮助。还要去探究,传统文化应该怎样进校园,是行政命令的摊牌,还是在学校里通过社团的形式,让感兴趣的学生去发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评价方式、评测体系是怎样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我们预设的目标是什么,这些都需要综合考量。


相关内容

  • 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
  • <学科课标研究与教材研究> 综合作业 学 院: 教师教育学院 班 级: 教育技术学111班 姓 名: 黄秀茹 学 号: 11140108 任课教师: 李鸣华 成 绩: 完成时间: 2014 年 06 月 08 日 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 一.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 ...

  • 基于模型的企业
  • 基于模型的企业:从MBD 到MBE 的战略转型路径 企业的不断成功,源于在每个关键机遇期做出正确的抉择.对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如何面向未来,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是对每个制造业企业的一个挑战.正确作出选择的企业,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占先机.从MBD 到MBE ,构建一个基于 ...

  • 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及其建设思路
  • 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及其建设思路 李 [摘 要] 强 1 刘强 1 陈宇琳 2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084: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互联网作为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对社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互联网迅速地改 变和重塑着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使其经历着一场解构与重构的革命 ...

  • 以表现主义方式存在_信息时代的新表现主义建筑
  • 以表现主义方式存在--信息时代的新表现主义建筑 EXISTING IN EXPRESSIONISM: NEO-EXPRESSIONISM ARCHITECTURE IN THE INFORMATION ERA 齐中凯,纪怀禄/ QI Zhongkai, JI Huailu 摘要:表现主义建筑是20世 ...

  • 本体理念的信息检索方案查询与应用初探
  • 摘 要:信息检索是指根据用户的需求,从已有的检索工具或数据库中查找所需信息的过程.本体作为一种客观描述,有着良好的概念层次结构,能够利用公理对概念及概念间关系进行推理,从而明确各种关系,建立知识间的概念模型.本体理念的信息检索可对信息源进行语义标引,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帮助用户准确的找到真正需要的信 ...

  • 网络表情符号初探
  • 网络表情符号初探 摘要:网络表情符号是计算机时代产生的一种新兴的符号形式,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单一到复杂生动的过程,具有即时性.形象性.幽默性.创新性.时效性.时尚性和系列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笔者运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对表情符号做了新的方向的探索,阐述了表情符号对语言的影响--一方面,表情符号以 ...

  • [新媒体概论]重点问题
  • 新媒体概论 一.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 数字化--最显著特征 20世纪40年代产生的数字技术可以说为媒体带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变革. ·新媒体首先是数字的,数字技术的发展了新媒体的诞生. 从技术特性看,新媒体的信息载体是比特,从传播特性看,新媒体使用的是数字语言,从发展角度看,新媒体本质上是计算机技 ...

  • 从3个视角评估影响者营销的重要性
  • 九月 17, 2013 by socialbeta   所在目录:营销智库 前言 越来越多的营销者懂得这样一个事实:消费者不相信广告,但会相信来自自己信任的人的建议和推荐. 这也使得找大号.用红人.拉上自媒体的意见领袖,成为了很多营销公司惯用的手段,尤其是在做一些活动的时候.找到合适的人,让&quo ...

  • 2011最新版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语言技能 二.语言知识 三.情感态度 四.学习策略 五.文化意识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