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知识要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知识要点

复习说明:现代文注重字词和写法,生字词通过听写来完成。文言文和古诗词注重字词句的翻译、文章写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学生的背诵和默写。

第一课:新闻两则

1、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洁。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

2、新闻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描写、议论(最主要)。

3、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4、毛泽东:字润之,湖南韶山人,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

5、标题:迅速了解全文内容。

电头: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6、这篇新闻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7、电头: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8、导语比标题多:背景、人物、时间。

第二课:芦花荡

1、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品质、精神、性格、心理)

②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③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衬托人物心理、渲染气氛、突出人物品质、为情节作铺垫。

2、芦花荡中体现的小说要素:

第一要素: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人物)

(1)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第④小节,外貌描写;54—61小节)

(2)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第10、17、18、47、53、60、61小节)

(3)过于自信和自尊(第5小节,语言描写;32——45小节)

(4)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54—61小节)

第三要素:环境描写 星星

第①小节 水鸟 宁静,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

苇子 拟人,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芦苇的形象,表现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中顽强抗争的意志。 侧面描写 表现老头子的功劳很大。第61小节:用优美的景物烘托了老英雄打鬼子时内心的轻松、愉快

第三课:蜡烛

1、文体:战地通讯;详细描写、真实

2、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感人因素

⑶视若亲人,沉痛哀悼——“跪”“画”“吻”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⑷结婚喜烛,意义特殊——对烈士的感情强烈、深沉、至高无上

4、细节描写 炮火:11次

(反复描写) 7次

黑围巾:5次

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主题:赞美了瑰宝般的建筑——圆明园,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2、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性格: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胸怀博大。

3、本文所用的修辞:反语。

作用:有讽刺意味,极其尖锐、辛辣。

“世界奇迹”

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4、圆明园 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充满赞美之情

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亚洲文明杰作

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1、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

2、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理解、尊重

日本作家:自私的狡辩——鄙弃、孤立

3、(一)来到纪念地(二)看纪念演出(三)参加座谈会(四)参观纪念馆

第一单元综合学习

1、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2、战争名言: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一、 字词基础

1《新闻两则》

鄂è:湖北省的简称。豫yù:今河南省的简称。

绥靖suíjìng :保持地方平静; 安抚平定; 过去反动政府。阻遏zǔ’è:阻止; 遏止。 锐不可当ruìbùkědāng:锐:锋利。当:抵挡。形容来势锐猛, 无法阻挡。 芜湖荻港溃退要塞阌乡逃窜聿

2 《芦花荡》

尖利jiānlì:尖锐锋利。能耐néngnai : [口]∶本事; 技能。

悠闲yōuxián: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寒噤hánjìn :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仄歪zè:倾斜。央告yānggào:恳求。

转弯抹角:语言不便直说, 以比喻、暗示或正言反说等方式表达。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苇塘堤防竹篙编算疟子吆喝蹿飒飒泅水莲蓬

3 《蜡烛》

拂晓fúxiǎo∶天快亮的时候; 紧连黎明前的时间.

瓦砾wǎlì: 破碎的砖瓦. 地窖dìjiào :贮藏用的地坑或地下室。

鞠躬jūgōng∶请安、低头, 弯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从或羞愧;在跳方形舞时(向舞伴) 行礼。

颤巍巍chànwēiwēi:震颤而动作不准确的样子。

偷袭迫击炮匍匐交叉腋窝名副其实=名符其实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赃物zāngwù:贪污、受贿、盗窃等非法获取的财物。

箱箧xiāngqiè:装各种东西用的方形容器, 可用木头、塑料、皮革等制成。

制裁zhìcái :用强力管束并处罚。荡然无存dàngrán-wúcún :形容原有的东西尽数失去。

赞誉珐琅惊骇瞥见劫掠笑嘻嘻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肃穆sùmù:严肃而安静, 庄严肃穆。荒谬huāngmiù:荒唐, 错得离谱。 健忘jiànwàng :记忆力差, 易忘事。

杀戮蜿蜒恍惚斑白盟誓憧憬控诉执著韵律

云霄倾泻缭绕不绝血腥

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

1、本文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被喻为“田园诗人”。选自《陶渊明集》。

2、以渔人进入桃源的行踪为线索。

3、世外桃源:指与外世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世界,也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①环境优美、宁静

②人人平等,人人参与劳动

4、桃源③生活安乐幸福

④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⑤没有战争,没有剥削

第二十二课:短文两篇

写法:托物言志

《陋室铭》

1、第一层:提出中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景:环境清幽、宁静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第二层:具体描写陋室人:往来人物高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事:室内生活情趣高雅

陋室(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志:主人胸襟超尘绝俗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三层:以古代贤者自喻表明自己高雅的情趣。引用孔子的话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2、表达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的情操。

《爱莲说》

3、本文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4、菊:正面衬托。隐逸者:孤傲清高,避世退隐。

牡丹:反面衬托。富贵者:追名逐利。

莲:君子。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谦虚、正直。

5、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第二十三课:核舟记

1、说明文:说明对象——核舟。

体积上:小

2、特征(奇巧) 构思上:巧

3、总 (1)概述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

分(2—5)详写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用事实说明雕刻者技艺精湛。

总(6)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核舟的雕刻技艺。 第二十四课:大道之行也

1、本文选自《礼记•礼运》。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特征:天下为公。

大同:指理想社会。

3、全文共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2—3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

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圣;杜甫的诗——诗史。

《望岳》

1、一、远望——拔地而起,参天耸立

(用齐鲁广大的平原烘托泰山的高大雄伟)

二、近望——神奇秀丽,遮天蔽日(虚写、实写)

三、细望——高大深远

(由景生情:胸怀激荡、眼界开阔)

四、抒发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春望》

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所见 忧国伤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所感 (对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珍贵,对家人的思念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感叹自己苍老,念家悲己。

《石壕吏》

主题:赞美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也含蓄地揭露了差吏的残暴

二、对比(差吏凶残、老妇悲苦)

三、主体 写老妇致词

暗示老妇被抓

二、古诗词默写

11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2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3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恋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4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楚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5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6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8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野望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文言文复习

《陋室铭》(刘禹锡唐)(2002年河北省中考题)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 陋室' 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 陋室' 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文中与'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爱莲说》(宋代哲学家周敦颐)(2001年河北省中考阅读题)

一、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益:副词,更。 2、植:树立。 3 、鲜:少。 4、濯:洗涤。 5、亵:亲近而不庄重。 6、妖:妖媚。 7、蕃:多 8、宜:应当 9、独:只,仅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越远越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 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 爱菊花(的人) ,(从) 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

“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本文概括莲花生长环境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主旨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七、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 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003年河北省中考)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桃花源记》1、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交通,交错相

通。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鲜美:鲜艳美丽(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标记,寻向所志。(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具: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什么吸引渔人' 欲穷其林'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3)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4)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 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对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社会现实的厌恶)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7、全文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 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 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 桃花林,(桃树) 生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 芳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 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 好像有光似的。(渔人) 于是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 开阔敞亮了。(这里) 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村落间) 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那里面的人) 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 从哪里来,(渔人) 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 就邀请(渔人) 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 说祖先(为了) 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 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罢) 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 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在这里) 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 说:“(这里的情况) 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 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 ,(一路上) 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 ,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 (桃花源) 的人了。

第六课:阿长与《山海经》

1、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

2、阿长的形象:

(1)阿长是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2)没有文化,不识字,粗俗、好事

(3)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善心,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3

(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⑤写阿长一肚子烦琐的道理

⑥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伟大的胜利,调侃的意味)

⑦谋害“我”的隐鼠

⑧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称赞的意义)

4、“我”的感情变化:讨厌空前的敬意憎恶新的敬意

5、写法:(一)(第4、8小节)人物描写:动作、语言、外貌、神态

(二)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6、铺垫蓄势:19—22小节:买《山海经》之前不写买《山海经》的过程;

23—29小节:买《山海经》之后。称赞烘托:写“我”震悚、喜出望外、如获至宝的心情。

7、为什么在文中不称阿长为“长妈妈”?

答:①符合作者年龄②文章前半部分大都写他如何“讨厌”、“憎恶”阿长。

8、为什么要写远房叔祖?

答:说明“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原因。

9、倒数2小节:突出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和同情和充满敬意和感激之情。 第七课:背影

1、文体:回忆性散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学者、诗人。

2、主题: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儿子对父亲的感念。 (1)思念父亲,惦记背影(开篇设疑)

(2—3)别时家境,祸不单行,家境惨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二)(2—6)回忆往事

3、结构(4—5)细心关照(铺垫背影)

(6)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三)(7)别后的思念,再现背影

4、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的?

答:①外貌描写。写衣帽,呼应开头,表现家境惨淡,与“我”的紫毛大衣对比,突出深切的父爱。

②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细致地描写父亲爬月台时艰难的动作,突出深切的父爱。

③用自己的情感反应来烘托背影,被深切的父爱感动落泪。

①②③所描写的背影是全部情节的重中之重,最能体现深切的父爱。

5、关键性语句: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

6 阿长与《山海经》

骇hài:惊骇; 惊诧; 惊动。掳lǔ:俘获; 抓获。惶急huángjí:恐惧慌张。 疮疤chuāngbā: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诘问jiéwèn:追问; 责问。

渴慕kěmù:迫切地希望; 殷切盼望。

霹雳pīlì:又急又响的雷, 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 孤孀gūshuāng:孤儿寡妇

憎恶絮说菩萨辟头灸疮疤惧惮哀悼和蔼疏懒

震悚粗拙

7 《背影》

交卸jiāoxiè :解除; 解下.

奔丧bēnsāng:从外地赶回去参加或料理亲属的丧事。

狼藉lángjí:乱七八糟; 散乱、零散; 也作“狼籍”.

簌簌sùsù∶风吹物体等的声音;形容流泪的样子。

典质diǎnzhì:典押。以物为抵押换钱, 可在限期内赎回。

赋闲fùxián:晋代潘岳辞官家居, 作《闲居赋》。后来就把没有职业在家闲住叫赋闲。

颓唐tuítáng:萎靡不振的样子。琐屑suǒxiè:零碎细小

差使勾留踌躇嘱托栅栏蹒跚拭泪情郁于中举箸提笔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知识要点

复习说明:现代文注重字词和写法,生字词通过听写来完成。文言文和古诗词注重字词句的翻译、文章写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学生的背诵和默写。

第一课:新闻两则

1、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洁。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

2、新闻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描写、议论(最主要)。

3、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4、毛泽东:字润之,湖南韶山人,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

5、标题:迅速了解全文内容。

电头: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6、这篇新闻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7、电头: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8、导语比标题多:背景、人物、时间。

第二课:芦花荡

1、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品质、精神、性格、心理)

②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③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衬托人物心理、渲染气氛、突出人物品质、为情节作铺垫。

2、芦花荡中体现的小说要素:

第一要素: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人物)

(1)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第④小节,外貌描写;54—61小节)

(2)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第10、17、18、47、53、60、61小节)

(3)过于自信和自尊(第5小节,语言描写;32——45小节)

(4)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54—61小节)

第三要素:环境描写 星星

第①小节 水鸟 宁静,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

苇子 拟人,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芦苇的形象,表现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中顽强抗争的意志。 侧面描写 表现老头子的功劳很大。第61小节:用优美的景物烘托了老英雄打鬼子时内心的轻松、愉快

第三课:蜡烛

1、文体:战地通讯;详细描写、真实

2、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感人因素

⑶视若亲人,沉痛哀悼——“跪”“画”“吻”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⑷结婚喜烛,意义特殊——对烈士的感情强烈、深沉、至高无上

4、细节描写 炮火:11次

(反复描写) 7次

黑围巾:5次

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主题:赞美了瑰宝般的建筑——圆明园,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2、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性格: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胸怀博大。

3、本文所用的修辞:反语。

作用:有讽刺意味,极其尖锐、辛辣。

“世界奇迹”

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4、圆明园 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充满赞美之情

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亚洲文明杰作

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1、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

2、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理解、尊重

日本作家:自私的狡辩——鄙弃、孤立

3、(一)来到纪念地(二)看纪念演出(三)参加座谈会(四)参观纪念馆

第一单元综合学习

1、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2、战争名言: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一、 字词基础

1《新闻两则》

鄂è:湖北省的简称。豫yù:今河南省的简称。

绥靖suíjìng :保持地方平静; 安抚平定; 过去反动政府。阻遏zǔ’è:阻止; 遏止。 锐不可当ruìbùkědāng:锐:锋利。当:抵挡。形容来势锐猛, 无法阻挡。 芜湖荻港溃退要塞阌乡逃窜聿

2 《芦花荡》

尖利jiānlì:尖锐锋利。能耐néngnai : [口]∶本事; 技能。

悠闲yōuxián: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寒噤hánjìn :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仄歪zè:倾斜。央告yānggào:恳求。

转弯抹角:语言不便直说, 以比喻、暗示或正言反说等方式表达。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苇塘堤防竹篙编算疟子吆喝蹿飒飒泅水莲蓬

3 《蜡烛》

拂晓fúxiǎo∶天快亮的时候; 紧连黎明前的时间.

瓦砾wǎlì: 破碎的砖瓦. 地窖dìjiào :贮藏用的地坑或地下室。

鞠躬jūgōng∶请安、低头, 弯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从或羞愧;在跳方形舞时(向舞伴) 行礼。

颤巍巍chànwēiwēi:震颤而动作不准确的样子。

偷袭迫击炮匍匐交叉腋窝名副其实=名符其实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赃物zāngwù:贪污、受贿、盗窃等非法获取的财物。

箱箧xiāngqiè:装各种东西用的方形容器, 可用木头、塑料、皮革等制成。

制裁zhìcái :用强力管束并处罚。荡然无存dàngrán-wúcún :形容原有的东西尽数失去。

赞誉珐琅惊骇瞥见劫掠笑嘻嘻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肃穆sùmù:严肃而安静, 庄严肃穆。荒谬huāngmiù:荒唐, 错得离谱。 健忘jiànwàng :记忆力差, 易忘事。

杀戮蜿蜒恍惚斑白盟誓憧憬控诉执著韵律

云霄倾泻缭绕不绝血腥

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

1、本文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被喻为“田园诗人”。选自《陶渊明集》。

2、以渔人进入桃源的行踪为线索。

3、世外桃源:指与外世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世界,也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①环境优美、宁静

②人人平等,人人参与劳动

4、桃源③生活安乐幸福

④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⑤没有战争,没有剥削

第二十二课:短文两篇

写法:托物言志

《陋室铭》

1、第一层:提出中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景:环境清幽、宁静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第二层:具体描写陋室人:往来人物高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事:室内生活情趣高雅

陋室(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志:主人胸襟超尘绝俗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三层:以古代贤者自喻表明自己高雅的情趣。引用孔子的话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2、表达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的情操。

《爱莲说》

3、本文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4、菊:正面衬托。隐逸者:孤傲清高,避世退隐。

牡丹:反面衬托。富贵者:追名逐利。

莲:君子。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谦虚、正直。

5、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第二十三课:核舟记

1、说明文:说明对象——核舟。

体积上:小

2、特征(奇巧) 构思上:巧

3、总 (1)概述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

分(2—5)详写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用事实说明雕刻者技艺精湛。

总(6)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核舟的雕刻技艺。 第二十四课:大道之行也

1、本文选自《礼记•礼运》。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特征:天下为公。

大同:指理想社会。

3、全文共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2—3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

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圣;杜甫的诗——诗史。

《望岳》

1、一、远望——拔地而起,参天耸立

(用齐鲁广大的平原烘托泰山的高大雄伟)

二、近望——神奇秀丽,遮天蔽日(虚写、实写)

三、细望——高大深远

(由景生情:胸怀激荡、眼界开阔)

四、抒发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春望》

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所见 忧国伤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所感 (对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珍贵,对家人的思念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感叹自己苍老,念家悲己。

《石壕吏》

主题:赞美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也含蓄地揭露了差吏的残暴

二、对比(差吏凶残、老妇悲苦)

三、主体 写老妇致词

暗示老妇被抓

二、古诗词默写

11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2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3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恋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4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楚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5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6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8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野望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文言文复习

《陋室铭》(刘禹锡唐)(2002年河北省中考题)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 陋室' 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 陋室' 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文中与'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爱莲说》(宋代哲学家周敦颐)(2001年河北省中考阅读题)

一、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益:副词,更。 2、植:树立。 3 、鲜:少。 4、濯:洗涤。 5、亵:亲近而不庄重。 6、妖:妖媚。 7、蕃:多 8、宜:应当 9、独:只,仅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越远越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 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 爱菊花(的人) ,(从) 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

“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本文概括莲花生长环境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主旨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七、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 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003年河北省中考)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桃花源记》1、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交通,交错相

通。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鲜美:鲜艳美丽(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标记,寻向所志。(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具: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什么吸引渔人' 欲穷其林'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3)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4)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 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对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社会现实的厌恶)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7、全文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 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 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 桃花林,(桃树) 生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 芳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 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 好像有光似的。(渔人) 于是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 开阔敞亮了。(这里) 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村落间) 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那里面的人) 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 从哪里来,(渔人) 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 就邀请(渔人) 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 说祖先(为了) 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 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罢) 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 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在这里) 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 说:“(这里的情况) 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 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 ,(一路上) 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 ,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 (桃花源) 的人了。

第六课:阿长与《山海经》

1、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

2、阿长的形象:

(1)阿长是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2)没有文化,不识字,粗俗、好事

(3)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善心,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3

(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⑤写阿长一肚子烦琐的道理

⑥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伟大的胜利,调侃的意味)

⑦谋害“我”的隐鼠

⑧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称赞的意义)

4、“我”的感情变化:讨厌空前的敬意憎恶新的敬意

5、写法:(一)(第4、8小节)人物描写:动作、语言、外貌、神态

(二)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6、铺垫蓄势:19—22小节:买《山海经》之前不写买《山海经》的过程;

23—29小节:买《山海经》之后。称赞烘托:写“我”震悚、喜出望外、如获至宝的心情。

7、为什么在文中不称阿长为“长妈妈”?

答:①符合作者年龄②文章前半部分大都写他如何“讨厌”、“憎恶”阿长。

8、为什么要写远房叔祖?

答:说明“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原因。

9、倒数2小节:突出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和同情和充满敬意和感激之情。 第七课:背影

1、文体:回忆性散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学者、诗人。

2、主题: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儿子对父亲的感念。 (1)思念父亲,惦记背影(开篇设疑)

(2—3)别时家境,祸不单行,家境惨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二)(2—6)回忆往事

3、结构(4—5)细心关照(铺垫背影)

(6)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三)(7)别后的思念,再现背影

4、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的?

答:①外貌描写。写衣帽,呼应开头,表现家境惨淡,与“我”的紫毛大衣对比,突出深切的父爱。

②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细致地描写父亲爬月台时艰难的动作,突出深切的父爱。

③用自己的情感反应来烘托背影,被深切的父爱感动落泪。

①②③所描写的背影是全部情节的重中之重,最能体现深切的父爱。

5、关键性语句: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

6 阿长与《山海经》

骇hài:惊骇; 惊诧; 惊动。掳lǔ:俘获; 抓获。惶急huángjí:恐惧慌张。 疮疤chuāngbā: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诘问jiéwèn:追问; 责问。

渴慕kěmù:迫切地希望; 殷切盼望。

霹雳pīlì:又急又响的雷, 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 孤孀gūshuāng:孤儿寡妇

憎恶絮说菩萨辟头灸疮疤惧惮哀悼和蔼疏懒

震悚粗拙

7 《背影》

交卸jiāoxiè :解除; 解下.

奔丧bēnsāng:从外地赶回去参加或料理亲属的丧事。

狼藉lángjí:乱七八糟; 散乱、零散; 也作“狼籍”.

簌簌sùsù∶风吹物体等的声音;形容流泪的样子。

典质diǎnzhì:典押。以物为抵押换钱, 可在限期内赎回。

赋闲fùxián:晋代潘岳辞官家居, 作《闲居赋》。后来就把没有职业在家闲住叫赋闲。

颓唐tuítáng:萎靡不振的样子。琐屑suǒxiè:零碎细小

差使勾留踌躇嘱托栅栏蹒跚拭泪情郁于中举箸提笔


相关内容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复习要点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单元复习要点 班级 姓名 学号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二组课文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会写本组19个生字.读读记记词语 2回顾课文主要意思. 3 在课文中积累语言,体会关键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 了解课文写作顺序 5 收集季羡林先生的作品. 6 背诵 ...

  • 如何应用初三语文复习阶段的重要性
  • 如何应用初三语文复习阶段的重要性 作者:王妍青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4期 摘要:如何应用初三语文复习阶段的重要性:西宁市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新的课程对初三复习课提出教学与教师符合教学实际要求教学,尤其是通过总结几年的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本人认为初三的语文 ...

  • 小学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上册(上学期) 免费68份_教学资料
  •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检测题(上学期)(01-05)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练习题(上学期语文)(01-05) ·一年级语文上册看图写话练习一(01-05) ·一年级语文上册句子复习题(01-05) ·一年级语文上册汉字知识汇总(01-05) ·一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试题(上学期pep)(01-05) ...

  •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2014年)
  • 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第一单元复习 1.词语: 景色宜人 春华秋实 五谷丰登 金秋时节 层林尽染 山河壮美 秀丽神奇 天高云淡 波浪 电灯 作业 生字 苹果 劳动 尤其 特区 巨石 它们 安全 几块 车站 已经 甲板 豆芽 知识 纷纷 如果 好事 娃娃 山洼 2.背诵: <识字一>&l ...

  • 2012年下学期二年级上册语文大阅读整合计划表
  • (2012-09-11 16:16:23) 转载▼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语文学习 2012年下学期二年级上册语文大阅读整合计划表 ★语文课本      二年级上册 ★<新语文主题阅读>二年级上册 ★<日积月累>2本   第三册 ★<小学阅读>二年级上册 教 ...

  •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计划
  • 五年级语文复习计划 本学期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的内容,主要包括30篇课文.6个<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及相应的综合性学习的复习.这次复习,将紧扣本册教材的学习展开,着重帮助学生对本学期的语文学习作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以温故知新,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培 ...

  •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复习知识要点
  • 备课本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语文 复习知识要点 教师刘菊香 日期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复习知识要点 刘菊香 整理 第一单元 一.会认的字 晨曦 掩蔽 清脆 喜鹊 谛听 琅琅 絮语 跌伤 捡起 敷药 咕咕 喃喃 点缀 踮脚 哎哟 瞥见 首都 偶尔 翘腿 撒尿 塑像 侵略 攻打 抗击 夺目 迸跳 干涸 吱 ...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九册教学计划
  • 五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纲要>为指针,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教材为突破口,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扎实开展常规教学. 二.学情分析: 我们班有同学15名.语文水平不平衡,尤其是部分学生阅读 ...

  • [记忆口诀]初中高中各科学习记忆口诀大全
  • 初高中各科学习记忆口诀 http://shiyunlong69.blog.163.com 初中各科学习记忆口诀(32)高中立体几何学习记忆口诀 (01)语文:文言文断句口诀(33)高中数学公式定理记忆口诀 (02)语文:高频易错成语记忆口诀(34)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理解记忆 (03)语文:基础知识学 ...

  • 五年级上册复习计划
  • 五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计划 张瑜瑜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字词掌握情况良好,独立阅读知识方面掌握得不太好.一部分学生拿到题之后不认真审题,不知道怎么去解答.好多独立阅读的答案本来是要在短文中寻找,但他们就会答非所问,想怎么答就怎么答.拓展性的练习更是无从下手. 二.复习范围 本册八个单元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