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何命焉为

“夫子何命焉为”的句意商榷

摘要:对于公输夫子何命焉为”中的“焉为”理解为语气词,提出质疑。 焉相当于“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为理解为有。从语法结构和虚 化说的历史观点来考察各种为尾句的形成演化过程,试图给夫子何命 焉为句子找到一种客观依据,以避免仅从句意理解的随意性和不可靠 性,从而给为焉的词义做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词义历史演变:语法结构学:词义存在的语义环境

初中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室编著 2001年编审)《墨子﹒公输》“夫子何命焉为”理解为:“(有)什么见教呢”“焉”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焉为”是语助。”此外,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公输》此句的注释:“夫子何命焉为”的“为”,疑问助词。这句话犹说,先生有什么见教?《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新1版375页)中把“夫何命焉为”理解为:“犹言‘有何见教’,‘焉’表示疑问句的语尾助词。“焉为”为语助,这是受裴学海等人的观点影响。此说出于名家,支持的人很多。在裴学海的《古虚词集释》中“夫子何命焉为”的“焉为”犹云:乎哉。皆疑问词。由以上的原因,课文采用此种讲法。另外还有一种讲法,郭锡良编著的《古代汉语》“夫子何命焉为”理解为:“先生有什么要见教的吗?”“何命”是动词“为”的前置宾语。“焉”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我觉得课文的讲法不妥,后一种讲法更合乎原意。

一.“夫子何命焉为”句,“焉为”不是语气词。“焉”相当于“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类例子较多。如: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中:“焉”犹“是”也,《玉篇》曰:焉,是也。《诗经 ﹒防有鹊巢》曰:“谁舟予美,心焉忉忉。”言心是忉忉也。《巧言》:“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言心是数之也。《左传﹒吴语》:“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按《周语》作“晋郑是依”。《后汉书》:“委蛇还旅,地守焉依”。以上例句“焉”是语中助词,宾语倒置时用之,与“是”同。有些宾语可以依靠“是”“之”“焉”等提前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种宾语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结构,也可以是代词。“是”“之”“焉”等是前提宾语的标志。由此可以推出“是”“焉”语法功能相同,都是宾语前提的标志。

“为”训为“有”。从音韵学角度来分析,“为”“有”上古都属“喻”母系一声之转,可以通用。王引之《经传释词》有详尽的考证,较为可信。如:《孟子﹒滕文公》:“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也。” 赵岐注:“为,有也。虽小国,

亦有君子,亦有野人也。”《汉书﹒张汤传》曰:“何厚葬为?” 《汉纪》作“何厚葬之有?”十二《传》曰:“其何福之为?”桓六年《左传》曰:“其何福之有?”这些例子都可以证明“为”不是语气词。

二.通过“何命焉为”与“何„„之为”句式的比较,了解“焉为”的意义。古汉语中“何„„之为”句式的比较多。马建忠对“何„„之为”句式,有较详尽的论述。《左昭》十三:“何国之为”者,犹云“如是尚将为何国”也,“之”字所以明其为倒文。《论语﹒颜渊》:“何以文为”,皇侃疏曰:“何必用于文华乎?”则“以”字解作“用”字,而“为”字无解,视同语助。邢昺《正义》曰:“何用文章乃为君子?”则“为”,有解。愚按:‘以为’二字析解用„„“何以文为”者,即言“以文为何也”。“为” 是动词,“之”有提宾的作用。又如:《国语﹒吾语》“何善之为”理解为“有何善”。《左传﹒成二》“何臣之为”理解为:“有何臣”。《庄子﹒让王》“何穷之为”理解为:“有何穷”由以上例子可证:“何命焉为”与“何„„之为”句式比较,应当说二者的结构关系没有区别,因为它们不仅格式完全相同,而且“焉“也可以作提宾前置的代词。“何„„之为”的“之“完全可以用“焉”代替形成“何„„焉为”。“焉为”为语助,不符合当时的语言习惯,裴学海的《古虚词集释》是第一个解释“焉为”都为语气词,这也是仅此一例。王力先生在给《诗经词典》(向熹编著)作序中说:“解释古书要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如果某字只在诗经这一句有这个意义,在诗经别的地方没有这个意义,在春秋(乃至战国时代)各书中也没有这个意义,那么这个意义就是不可靠的。个人不能创造语言,创造了说出来人家也听不懂,所以要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同一时代,同一个词有五个以上的义项是可疑„„”。由此可见,个例不能单独作为一个义项,把“焉为”理解为语气词是不妥当。《左传﹒襄十四》“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能”..是助动词,从语法角度上看,“为”定为动词。

三.从词义的发展变化来看。“为”尾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子,也是训诂学家和语法学者着力研究的句子之一。但自古及今,句尾“为”是什么词性,意见分歧极大。唐朝人有动词和语助(语气词)两种解释。清代的刘淇﹑王引之极力主张语助说。马建忠主张断词(即动词)﹑介词﹑语助并存。此外今人又有动词虚化为语气词的说法。 我觉得应从词意义的历史源渊上看,从具体的语句环境来分析“为”字的用法。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为’从爪,从象„„卜辞作手牵象形„„意

古者役象以助劳,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马以前.” 这是“为”最早的本意,实为动词.在“何„„之为” “何„„为”等句式结构中,“为”最早是动词,可是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它处于变式之中,结构关系特殊,位置在句末,必然受句末语气词的影响,所以它在逐渐虚化。大约在东汉,“为”虚化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例如:“吾无辞为也”(《吕氏春秋知士》)高诱注:“吾不辞也”删去“为”字,可见高诱视“为”可有可无的虚词。高诱是东汉人。又如:“汤为天子大臣,被汗恶言而死,何厚葬乎?”(《史记﹒酷吏列传》)中的“何厚葬”,在《汉书﹒张汤传》中作“何厚葬为”。这不能视为偶然,至少“为”已经作语气词的作用,才会用它换成“乎”。《墨子﹒公输》成书于战国初年。以上例子都可以证明“焉为”不大可能是语气词。

此外,《墨子﹒非攻》有“何书焉存?”一句。这个句子中“焉”是宾语前置的代词,存是动词,无容置疑。而这个句子与《公输》篇“何命焉为”句式结构完全相同。对比之下,“焉为”也只能是与“焉存”作相同的解释,即“焉”是提宾的指示代词,“为”是动词“有”。为什么要把“焉为”讲成语气词?这恐怕受传统讲法的影响。例证:《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句中的“为”清代以后众多学者都认为是语气词;“何命焉为”句意分析,很可能受上句的错误引导。

主要参考书目:

1.《词诠》杨树达著(中华书局1979年第二版)

2.《古代汉语上册》许嘉璐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

4.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5.裴学海的《古虚词集释》中华书局

6.《马氏文通读本》吕叔湘编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7.《汉语史论文集》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研究室编。

联系人:姓名:罗保卫

电话:028-80913479

邮箱:luobaowei197082@sohu.com

地址:成都市青白江区川化中学

邮政编码610300

身份证:[***********]

“夫子何命焉为”的句意商榷

摘要:对于公输夫子何命焉为”中的“焉为”理解为语气词,提出质疑。 焉相当于“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为理解为有。从语法结构和虚 化说的历史观点来考察各种为尾句的形成演化过程,试图给夫子何命 焉为句子找到一种客观依据,以避免仅从句意理解的随意性和不可靠 性,从而给为焉的词义做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词义历史演变:语法结构学:词义存在的语义环境

初中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室编著 2001年编审)《墨子﹒公输》“夫子何命焉为”理解为:“(有)什么见教呢”“焉”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焉为”是语助。”此外,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公输》此句的注释:“夫子何命焉为”的“为”,疑问助词。这句话犹说,先生有什么见教?《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新1版375页)中把“夫何命焉为”理解为:“犹言‘有何见教’,‘焉’表示疑问句的语尾助词。“焉为”为语助,这是受裴学海等人的观点影响。此说出于名家,支持的人很多。在裴学海的《古虚词集释》中“夫子何命焉为”的“焉为”犹云:乎哉。皆疑问词。由以上的原因,课文采用此种讲法。另外还有一种讲法,郭锡良编著的《古代汉语》“夫子何命焉为”理解为:“先生有什么要见教的吗?”“何命”是动词“为”的前置宾语。“焉”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我觉得课文的讲法不妥,后一种讲法更合乎原意。

一.“夫子何命焉为”句,“焉为”不是语气词。“焉”相当于“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类例子较多。如: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中:“焉”犹“是”也,《玉篇》曰:焉,是也。《诗经 ﹒防有鹊巢》曰:“谁舟予美,心焉忉忉。”言心是忉忉也。《巧言》:“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言心是数之也。《左传﹒吴语》:“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按《周语》作“晋郑是依”。《后汉书》:“委蛇还旅,地守焉依”。以上例句“焉”是语中助词,宾语倒置时用之,与“是”同。有些宾语可以依靠“是”“之”“焉”等提前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种宾语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结构,也可以是代词。“是”“之”“焉”等是前提宾语的标志。由此可以推出“是”“焉”语法功能相同,都是宾语前提的标志。

“为”训为“有”。从音韵学角度来分析,“为”“有”上古都属“喻”母系一声之转,可以通用。王引之《经传释词》有详尽的考证,较为可信。如:《孟子﹒滕文公》:“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也。” 赵岐注:“为,有也。虽小国,

亦有君子,亦有野人也。”《汉书﹒张汤传》曰:“何厚葬为?” 《汉纪》作“何厚葬之有?”十二《传》曰:“其何福之为?”桓六年《左传》曰:“其何福之有?”这些例子都可以证明“为”不是语气词。

二.通过“何命焉为”与“何„„之为”句式的比较,了解“焉为”的意义。古汉语中“何„„之为”句式的比较多。马建忠对“何„„之为”句式,有较详尽的论述。《左昭》十三:“何国之为”者,犹云“如是尚将为何国”也,“之”字所以明其为倒文。《论语﹒颜渊》:“何以文为”,皇侃疏曰:“何必用于文华乎?”则“以”字解作“用”字,而“为”字无解,视同语助。邢昺《正义》曰:“何用文章乃为君子?”则“为”,有解。愚按:‘以为’二字析解用„„“何以文为”者,即言“以文为何也”。“为” 是动词,“之”有提宾的作用。又如:《国语﹒吾语》“何善之为”理解为“有何善”。《左传﹒成二》“何臣之为”理解为:“有何臣”。《庄子﹒让王》“何穷之为”理解为:“有何穷”由以上例子可证:“何命焉为”与“何„„之为”句式比较,应当说二者的结构关系没有区别,因为它们不仅格式完全相同,而且“焉“也可以作提宾前置的代词。“何„„之为”的“之“完全可以用“焉”代替形成“何„„焉为”。“焉为”为语助,不符合当时的语言习惯,裴学海的《古虚词集释》是第一个解释“焉为”都为语气词,这也是仅此一例。王力先生在给《诗经词典》(向熹编著)作序中说:“解释古书要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如果某字只在诗经这一句有这个意义,在诗经别的地方没有这个意义,在春秋(乃至战国时代)各书中也没有这个意义,那么这个意义就是不可靠的。个人不能创造语言,创造了说出来人家也听不懂,所以要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同一时代,同一个词有五个以上的义项是可疑„„”。由此可见,个例不能单独作为一个义项,把“焉为”理解为语气词是不妥当。《左传﹒襄十四》“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能”..是助动词,从语法角度上看,“为”定为动词。

三.从词义的发展变化来看。“为”尾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子,也是训诂学家和语法学者着力研究的句子之一。但自古及今,句尾“为”是什么词性,意见分歧极大。唐朝人有动词和语助(语气词)两种解释。清代的刘淇﹑王引之极力主张语助说。马建忠主张断词(即动词)﹑介词﹑语助并存。此外今人又有动词虚化为语气词的说法。 我觉得应从词意义的历史源渊上看,从具体的语句环境来分析“为”字的用法。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为’从爪,从象„„卜辞作手牵象形„„意

古者役象以助劳,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马以前.” 这是“为”最早的本意,实为动词.在“何„„之为” “何„„为”等句式结构中,“为”最早是动词,可是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它处于变式之中,结构关系特殊,位置在句末,必然受句末语气词的影响,所以它在逐渐虚化。大约在东汉,“为”虚化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例如:“吾无辞为也”(《吕氏春秋知士》)高诱注:“吾不辞也”删去“为”字,可见高诱视“为”可有可无的虚词。高诱是东汉人。又如:“汤为天子大臣,被汗恶言而死,何厚葬乎?”(《史记﹒酷吏列传》)中的“何厚葬”,在《汉书﹒张汤传》中作“何厚葬为”。这不能视为偶然,至少“为”已经作语气词的作用,才会用它换成“乎”。《墨子﹒公输》成书于战国初年。以上例子都可以证明“焉为”不大可能是语气词。

此外,《墨子﹒非攻》有“何书焉存?”一句。这个句子中“焉”是宾语前置的代词,存是动词,无容置疑。而这个句子与《公输》篇“何命焉为”句式结构完全相同。对比之下,“焉为”也只能是与“焉存”作相同的解释,即“焉”是提宾的指示代词,“为”是动词“有”。为什么要把“焉为”讲成语气词?这恐怕受传统讲法的影响。例证:《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句中的“为”清代以后众多学者都认为是语气词;“何命焉为”句意分析,很可能受上句的错误引导。

主要参考书目:

1.《词诠》杨树达著(中华书局1979年第二版)

2.《古代汉语上册》许嘉璐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

4.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5.裴学海的《古虚词集释》中华书局

6.《马氏文通读本》吕叔湘编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7.《汉语史论文集》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研究室编。

联系人:姓名:罗保卫

电话:028-80913479

邮箱:luobaowei197082@sohu.com

地址:成都市青白江区川化中学

邮政编码610300

身份证:[***********]


相关内容

  • 关于孔子的歇后语
  • 关于孔子的歇后语 www.gov.cn 消息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孔夫子拿扫斯文扫地 孔夫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材 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 孔夫子的手帕包输(书) 孔夫子搬家尽是 ...

  • 著名漫画家王家禧去世 代表作[老夫子]演绎人生百态
  • 王家禧 著名漫画家.<老夫子>的作者王泽(原名王家禧)于2017年1月1日在美国去世,享年92岁.1962年他以长子王泽之名为笔名创作了<老夫子>幽默漫画系列,风靡华人世界近半个世纪,成为中国漫画的一座高峰,被誉为"最具生命力的华人漫画",影响力之大,堪称 ...

  • 冯生遇险记之入学记
  • (冯生遇险记,又名冯道别传) 冯生遇险记之入学记-子墨不言/文 (一) 这是个世代留传在民间的故事,一个正史不见传,野史不成闻的故事,它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具体年代就连讲给我听的老人们都不知道.老人们跟我讲:当时我们国家还有很多的皇帝,皇帝身边也还有很多太监,大部分太监也还都作恶造孽,大部分太监也还 ...

  • 对于南京夫子庙旅游文化现象的思考
  • 对于南京夫子庙旅游文化现象的思考 [摘 要]文化的变化受制于文化环境,这一环境包括文化所处的经济.政治.社会.自然等.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影响文化的变迁.南京夫子庙文化作为一种历史产物,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一样都处在变化之中.有些是渐变,身在其中慢慢可以感觉到,还有些变化是显著的.随着时间.社会.经济的 ...

  • 宰予与孔子
  • 宰予与孔子 初识宰予 余少时读<论语>,于夫子弟子之名多混淆不能别,唯宰予一人总是认得很清楚.何则?夫子系忠厚长者,罕有某弟子处处受夫子苛责的,而宰予则有幸忝居其一也.初识宰予,盖缘于<公冶长>中此段记载:"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 ...

  • 最详细的南京旅游攻略
  • 主要景点:购买门票重点游览的景点 鸡鸣寺(登药师佛塔).总统府.钟山景区(中山陵.灵谷寺.明孝陵) 次要景点:不购买门票,或顺路游览的景点 玄武湖.夫子庙街景(夜游).地铁(南京的地铁和上海不完全一样) 美 食:湖南路--尹氏汤包.南京大排档 夫子庙--永和园.蒋有记锅贴店.奇芳阁.泰国香蕉竹.唐记 ...

  • 夫子庙及其小吃
  • 南京城内最为出名,且又人气最旺.最热闹的所在,怕要数夫子庙了.不过,第一次到夫子庙来的人,置身于夫子庙广场,面对那满街的摊点店铺,面对那熙熙攘攘的人流,似有些无所适从,无处立足.尽管如此,还是想来.因为夫子庙名气实在太大了.    据说,夫子庙一带自六朝以来直至明清均颇繁华,其渊源久矣.谁曾想到,这 ...

  • 高中游记日记800字:我的夫子庙点滴印记
  • 闻名遐迩的南京夫子庙,距我目下的住处一街之隔,但虽有闲暇却也无心去走走.不是不好,而是不静.且不说逢年过节,人潮如织,即是平常时日,也是攘来熙往.外地游客多,也时见本地人侧足其间,兴味盎然. 对夫子庙最初的要追溯到四.五岁的光景.那是"文革"前夕,"革命"已是 ...

  • 南京夫子庙导游词
  •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光临南京夫子庙。夫子庙地处城南秦淮河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方便,是南京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是新兴的文化、商业、游览中心和庙市合一的繁华之地。 夫子庙,又叫孔庙、文庙,是祭祀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地方。孔子在古代被人们尊称为孔夫子,故其庙宇俗称“夫子庙 ...

  • 孔夫子为什么喜欢颜回
  • 孔夫子为什么喜欢颜回 "苗而不秀,秀而不实"这八个字,据说是孔老夫子叹惜他的学生颜回的.颜回英年早逝,几乎使孔子痛不欲生,连呼"天丧予,天丧予!"有跟随他的弟子问,老师你真的那么悲痛吗?孔夫子回答说,不为像颜回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