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木铎金声:儒家的教师意境
作者:谢文庆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年第01期
摘 要:木铎金声是儒家对教师的一种文化想象和价值推断,阐明了古代教师的基本操守和意境。家国情怀是教师的人生意境,孔颜乐处是教师的学术意境,有教无类是教师的教育意境,诲人不倦是教师的教学意境,切磋琢磨是教师的创新意境。实行合理的教育治理,放松对教育的行政干预,回归儒家的教师意境,使教师能够自由地发出木铎金声,可以为中国教育的复兴辟出一条蹊径。
关键词:木铎金声;教师意境;儒家;教师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1-0076-04
儒学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思想意涵和实践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与主干。儒家强调“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文教理念,教育成为实现个人成长与家国理想之间的枢纽,教师以其特有的精神意境传递着知识与智慧,帮助学生完成人生的跨越与升华,得以与“天、地、君、亲”并列。古代没有专门的师范教育和教师理论,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儒家学者大多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对教师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当然,儒家对教师的理解有时是与对儒士、君子的要求混杂在一起的,教师既有独具的境界,又有共通的要求。《论语·八佾》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说文解字》:“铎,大铃也”,“施令时所用金铃木舌,则谓之木铎。”)此后,“木铎金声”从赞誉孔子逐渐演生为教师意境,成为对教师教化民众、教诲学生的功业的称许。这种教师意境深刻地诠释了教师的本真和教育的本质,是对教师职业的本土式理解。从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儒家的教师意境,对当前的教师教育、教师职业标准制定、师德师风建设等都有着诸多有益启示。
一、家国情怀:教师的人生意境
与佛家的出世、道家的避世不同,儒家积极入世,追求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将个人修养与家族兴盛、国家富强结合起来,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汉朝儒家的入世模式是“求为循吏,倡明教化”,魏晋隋唐受到佛道冲击而远离日用人生,程朱理学重新关注日用生活,但并没有把做官当做入世精神的唯一体现,而是强调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1 ]。儒家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三不朽”(立德、立言、立行)体现了德育为先、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精神,使教师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他们关注的问题已经远远超越了教学活动本身,从国家与人生的视角高屋建瓴地鸟瞰人才的培养和民众的教化,如孔子所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这种家国情怀促使教师对崇高的人生境界和社会理想执著不懈地追求,他们又以古代先贤和自身实践为榜样来教诲学生,形成了以教师为核心、以师生关系为纽带、师生薪火相传的知识分子精英集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木铎金声:儒家的教师意境
作者:谢文庆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年第01期
摘 要:木铎金声是儒家对教师的一种文化想象和价值推断,阐明了古代教师的基本操守和意境。家国情怀是教师的人生意境,孔颜乐处是教师的学术意境,有教无类是教师的教育意境,诲人不倦是教师的教学意境,切磋琢磨是教师的创新意境。实行合理的教育治理,放松对教育的行政干预,回归儒家的教师意境,使教师能够自由地发出木铎金声,可以为中国教育的复兴辟出一条蹊径。
关键词:木铎金声;教师意境;儒家;教师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1-0076-04
儒学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思想意涵和实践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与主干。儒家强调“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文教理念,教育成为实现个人成长与家国理想之间的枢纽,教师以其特有的精神意境传递着知识与智慧,帮助学生完成人生的跨越与升华,得以与“天、地、君、亲”并列。古代没有专门的师范教育和教师理论,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儒家学者大多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对教师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当然,儒家对教师的理解有时是与对儒士、君子的要求混杂在一起的,教师既有独具的境界,又有共通的要求。《论语·八佾》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说文解字》:“铎,大铃也”,“施令时所用金铃木舌,则谓之木铎。”)此后,“木铎金声”从赞誉孔子逐渐演生为教师意境,成为对教师教化民众、教诲学生的功业的称许。这种教师意境深刻地诠释了教师的本真和教育的本质,是对教师职业的本土式理解。从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儒家的教师意境,对当前的教师教育、教师职业标准制定、师德师风建设等都有着诸多有益启示。
一、家国情怀:教师的人生意境
与佛家的出世、道家的避世不同,儒家积极入世,追求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将个人修养与家族兴盛、国家富强结合起来,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汉朝儒家的入世模式是“求为循吏,倡明教化”,魏晋隋唐受到佛道冲击而远离日用人生,程朱理学重新关注日用生活,但并没有把做官当做入世精神的唯一体现,而是强调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1 ]。儒家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三不朽”(立德、立言、立行)体现了德育为先、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精神,使教师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他们关注的问题已经远远超越了教学活动本身,从国家与人生的视角高屋建瓴地鸟瞰人才的培养和民众的教化,如孔子所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这种家国情怀促使教师对崇高的人生境界和社会理想执著不懈地追求,他们又以古代先贤和自身实践为榜样来教诲学生,形成了以教师为核心、以师生关系为纽带、师生薪火相传的知识分子精英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