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有效性问题分析及建议

2011年第8期中旬刊(总第453期)

时代金融

TimesFinance

NO.8,2011

(CumulativetyNO.453)

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有效性问题分析及建议

程雨和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0000)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的逐渐开放,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逐渐显现。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所体现的各种问题都一定程度上源于我

国现行外汇管理模式本身的弊端,本文从目前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尤其是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存在的较大问题入手,分析了现行外汇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外汇管理外汇储备改革建议与中国的改革开放道路类似,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的逐渐开放,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逐渐显现。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所体现的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我国现行外汇管理模式本身的弊端。本文将从目前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尤其是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存在的较大问题入手,分析现行外汇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提出建议。

被动,影响市场主体的政策预期,所以如何达到二者的平衡是政府监管的重点。笔者认为,外汇市场本身是个变化很快的市场,政府来为市场主体做出政策调整显然有一种事后补救的性质,而且往往规定过严或者过松而不具有操作性,所以,与其不断地事后补救,不如政府考虑从总体上把握国际外汇市场发展的趋势,制订前瞻性原则性的外汇管理法规,留足充分的空间给市场主体去发挥,鼓励一定程度的创新。这样有利于调动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而降低政府在外汇市场中过于强悍的主导地位,以此培育科学合理的外汇市场。

除此之外,我国外汇政策的有效性不强。究其原因,货币政策引起外汇储备变动,相反,外汇储备也会引起对货币政策的自我加强效应。我国过快的外汇储备增长加上强制结售汇制度使得央行不得不被动地向市场增加人民币供给,为此不断增加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加上外汇储备本身必须保持稳定性和安全性,故而政府能操作的空间有限,往往是短期政府债券,实质上很难有效地将外汇储备通过市场进行消化。因此,虽然政府不断有货币政策推出,但收效一直不大,比如房地产市场的过快发展等等,所以,如何有效化解过高的外汇储备增量是对于我国外汇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现行外汇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了解我国外汇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明确今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更有效地调节汇率生成机制等内在问题,同时也可以对新的外汇管理措施所带来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有更好的把握。我国外汇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宽进严出”模式与“严进宽出”模式的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对外贸易政策以鼓励外资进入紧缩外资退出为主战略主导,但由于政策的过分引导,使得地方政府对于出口和吸引外资过分的依赖,造成过度出口,导致国内资源过度利用和输出;过度利用外资,重量不重质导致如今外资群体性非正常撤离;强制结售汇制使得央行只能被动调控基础货币,丧失了货币政策自主性。

自2004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加强资本管制方面的指导原则已转化为“严进宽出”,但是这一原则也有明显的问题,实践中要改变长期形成的政策导向并改变强制结售汇制度,这绝非一朝一夕的工作,相应的配套金融设施的不完善,易导致外资流向其他国家。此外,虽然,“宽出”有助于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但却方便了地下资本的外逃。不仅如此,流入中国的套汇热钱,一旦得手就会利用宽出而迅速撤离,引起国内经济波动。

(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问题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问题主要在于:一方面,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而言,汇率的自由浮动将造成大量出口企业的利润缩水;另外一方面,国内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开发滞后导致企业和银行均缺乏有效的风险规避机制。同时,由于我国仍未完全放开资本项目,这种人民币长期升值的预期吸引大量的投机资本通过非正常渠道涌入,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政府仍难放松对人民币汇率的严格控制。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仍没有完全形成,中央银行管制定价的汇率形成机制仍将长期存在。市场对汇率的定价权缺失、人民币汇率过于刚性,使得汇率杠杆难以发挥对经济活动的灵敏调节作用,也使得人民币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在贸易领域寻找借口的“替罪羊”。

(三)外汇管理法规以及外汇政策问题

近几年的外汇制度改革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政策变动很快,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足。由于国际收支形势瞬息万变,外汇管理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随时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稳定性是政策执行的权威性体现,过于频繁的变动会造成市场主体的

二、对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如前文分析,我国外汇管理改革过程中所体现的各种问题都一

定程度上源于我国现行外汇管理模式本身的弊端。此外,研究我国外汇管理的弊端还应当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进行综合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出于国家安全和稳定经济的战略出发,政府一度将外汇视为一种“稀有资源”,长期采用对外汇“宽进严出”的政策导向,以弥补外汇资本的缺口。但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猛,已位居世界第一位。鉴于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并不能够迅速的消除并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我国应当从本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在吸收其他国家外汇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我国的外汇管理模式,具体建议如下:

(一)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量

有效化解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是控制外汇储备增量的主要解决途径。我国应该以扩大资本输出为战略定位,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形式的资本输出,同时在政策上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进行以带动出口和引进资源为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以获取投资回报。除此之外,政府应当重视利用外资的质量而非片面强调数量,从源头上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并要加强对通过非正常渠道的投机性资本的流入的监控,控制人民币升值幅度,稳定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减少投机性资本的流入,以此从资本项目的“出”和“进”两个环节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量。

(二)合理使用外汇储备

利用外汇储备资产增加应当重点集中用于国家急需的方向,并配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外汇资产有效地用于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各样中短期紧迫问题,比如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重大或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的储备(如石油、天然气、矿

30

TimesFinance

时代金融藏等能源储备)。除此之外,国家应当不断放宽对外直接投资的渠行外汇市场交易活动的功能剥离,避免外汇交易活动的盈亏变化影2011年第8期中旬刊NO.8,2011TimesFinance(CumulativetyNO.453)道,鼓励企业购买外汇,同时也可以鼓励响到中央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减轻中央银行操作外汇交易活(总第453期)更多地从事对外直接投资,

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更多地投资海外,并且从政策上对这些企业进

行鼓励和指引。当然,除了鼓励民间利用外汇储备的渠道之外,国家也应当以自己名义设立外汇储备投资基金,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通过公司化的市场运作投资一些流动性略差、风险大一些的资产,类似于长期投资,以达到外汇储备使用渠道的拓宽。

(三)藏汇于民

改革外汇管理制度,调整集中性储备管理制度为分散型储备制度,通过新的外汇管理制度避免国际收入顺差全部转化为官方外汇储备增量,即由“藏汇于国”转变为“藏汇于民”,把相当部分外汇储备转由个人和企业持有,由个人和企业运用和投资于海外。个人、企业和机构的多元化对国际外汇市场变动有直观的感觉,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相应操作,丰富投资策略,提高外汇储备的经营效率和效益。

(四)储备结构多元化

进一步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继续拓宽外汇储备投资领域,是外汇管理的重点转变之一。由于美元资产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相当高,减持美元资产极有可能导致市场对美元贬值的预期,从而加剧美元的大幅度贬值和美国金融市场的大幅度动荡,不仅不利于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而且也不利于中美经济关系的平稳发展。同时改革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也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来安排储备资产的结构和资产组合的安全性,而我国目前还缺乏这样的投资性人才。基于这些判断,笔者认为我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还将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

(五)适度放松资本项目管制对于我国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开放,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是一种趋势。在此背景下,我国外汇管理逐步与国际接轨。而放松资本项目下的管制,是近年来外汇管理改革的重点。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所列的有关主要项目来看,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应该包括:放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汇兑限制、放宽对外商投资证券市场的限制、取消国内企业向境内外资银行融资的限制、取消对境内企业境外投资的汇兑限制等等。由于资本项目的开放涉及到我国主权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安全,所以如何开放资本账户是一项重大的经济决策。基于不同的战略和国情考虑,各国在取消具体资本管制的内容上有所不同。我国在对于具体项目开放的选择上,应考虑国际资本流动的期限、投资者的特点、证券市场的成熟程度以及金融工具种类、证券市场结构等实质因素。

考虑到我国“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模式,要化解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压力,我国势必应当将重点放在对待资本流出方面,比如:放松境内居民、机构对海外投资的限制;放宽私人企业境外发行证券融资的汇兑限制;放松对外资企业清算结业后分得的人民币购汇的限制;放松境内居民机构对海外投资的汇兑限制。

在放宽资金流入方面,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可逐渐实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汇兑自由;逐步放松对长期和短期证券投资流入的限制;逐步适当放宽外国投资者在我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加大证券资本的流入;逐步放松国内企业向境内外资银行融资的限制。

(六)汇率制度改革

2005年央行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目前我国汇率制度正是沿着这一改革的方向,深化和建立适合国情的汇率配套措施。为此,我们建议人民币汇率机制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进行调整:

1.改变汇率的调控方式,建立外汇平准基金,进一步增强外汇交易主体的作用,通过外汇平准基金对外汇市场交易活动进行间接调控管理,将人民币汇率交由市场主体自行定价成交,把中央银行进

动的压力,真正实现市场汇率和合理的汇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汇率

的市场化程度。

2.取消企业强制结售汇制,逐步过渡到意愿结售汇制度,避免将储存外汇资产的风险集中,而是分散到市场主体,进一步降低境内企业的经营成本,使得企业可以在汇率波动中,通过对冲交易避免外汇存储的损失。同时政府可以放开直接调控外汇流向,而通过政策、媒体等引导民间资本的流动,从而间接进行调控,更符合政府在外汇市场中应有的形象。

3.吸收国际外汇市场的做法,完善我国外汇市场体系,在外汇交易币种、品种、交易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展人民币和外币掉期业务;开办银行间外汇

远期交易;扩大即期外汇交易主体等,提供相应的市场避险工具,为企业提供更便利、先进的交易手段和规避汇率风险的办法。

4.逐步放宽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限制,减少央行干预外汇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放宽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限制是市场的必然要求。

5.我国还应当健全对人民币汇率的监测网络,完善对人民币汇率的测算制度,使得人民币汇率的管理目标更加科学和易于把握,也为政府进一步经济改革提供充分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外汇管理改革过程中所体现的各种问题都一定程度上源于我国现行外汇管理模式本身的弊端。就我国来说,对外汇管制进行改革是符合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的必然。我国在以后的外汇管理法制建设中,将顺应时代的潮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遵守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等原则,充分挖掘我国的优势,在不违背国际义务的基础上,利用国际条约中的有利条款,分阶段、分区域、分步骤地来进行我国外汇管制的改革。

注释

①吕进中著:《中国外汇制度变迁》,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页

②黄晓东著:《中国外汇储备增长问题研究》,西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9页

参考文献

[1]贺小勇著:《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监管的法律问题》,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2]吴晓灵主编:《中国外汇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3]IMF主编:《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2008年版[4]邹宏元、何泽荣著,《中国转型期国际收支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5][美]哈尔·斯科特:《国际金融综述:法律与监管》,洪艳蓉等译,《国际经济法学刊》第14卷第1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黄晓东著:《中国外汇储备增长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许承明:《中国的外汇储备问题》,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8]王珍著:《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2007年版

作者简介:程雨和(1985-),女,汉族,浙江金华人,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研究方向:金融学。

TimesFinance

31

2011年第8期中旬刊(总第453期)

时代金融

TimesFinance

NO.8,2011

(CumulativetyNO.453)

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有效性问题分析及建议

程雨和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0000)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的逐渐开放,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逐渐显现。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所体现的各种问题都一定程度上源于我

国现行外汇管理模式本身的弊端,本文从目前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尤其是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存在的较大问题入手,分析了现行外汇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外汇管理外汇储备改革建议与中国的改革开放道路类似,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的逐渐开放,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逐渐显现。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所体现的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我国现行外汇管理模式本身的弊端。本文将从目前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尤其是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存在的较大问题入手,分析现行外汇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提出建议。

被动,影响市场主体的政策预期,所以如何达到二者的平衡是政府监管的重点。笔者认为,外汇市场本身是个变化很快的市场,政府来为市场主体做出政策调整显然有一种事后补救的性质,而且往往规定过严或者过松而不具有操作性,所以,与其不断地事后补救,不如政府考虑从总体上把握国际外汇市场发展的趋势,制订前瞻性原则性的外汇管理法规,留足充分的空间给市场主体去发挥,鼓励一定程度的创新。这样有利于调动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而降低政府在外汇市场中过于强悍的主导地位,以此培育科学合理的外汇市场。

除此之外,我国外汇政策的有效性不强。究其原因,货币政策引起外汇储备变动,相反,外汇储备也会引起对货币政策的自我加强效应。我国过快的外汇储备增长加上强制结售汇制度使得央行不得不被动地向市场增加人民币供给,为此不断增加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加上外汇储备本身必须保持稳定性和安全性,故而政府能操作的空间有限,往往是短期政府债券,实质上很难有效地将外汇储备通过市场进行消化。因此,虽然政府不断有货币政策推出,但收效一直不大,比如房地产市场的过快发展等等,所以,如何有效化解过高的外汇储备增量是对于我国外汇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现行外汇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了解我国外汇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明确今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更有效地调节汇率生成机制等内在问题,同时也可以对新的外汇管理措施所带来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有更好的把握。我国外汇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宽进严出”模式与“严进宽出”模式的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对外贸易政策以鼓励外资进入紧缩外资退出为主战略主导,但由于政策的过分引导,使得地方政府对于出口和吸引外资过分的依赖,造成过度出口,导致国内资源过度利用和输出;过度利用外资,重量不重质导致如今外资群体性非正常撤离;强制结售汇制使得央行只能被动调控基础货币,丧失了货币政策自主性。

自2004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加强资本管制方面的指导原则已转化为“严进宽出”,但是这一原则也有明显的问题,实践中要改变长期形成的政策导向并改变强制结售汇制度,这绝非一朝一夕的工作,相应的配套金融设施的不完善,易导致外资流向其他国家。此外,虽然,“宽出”有助于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但却方便了地下资本的外逃。不仅如此,流入中国的套汇热钱,一旦得手就会利用宽出而迅速撤离,引起国内经济波动。

(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问题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问题主要在于:一方面,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而言,汇率的自由浮动将造成大量出口企业的利润缩水;另外一方面,国内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开发滞后导致企业和银行均缺乏有效的风险规避机制。同时,由于我国仍未完全放开资本项目,这种人民币长期升值的预期吸引大量的投机资本通过非正常渠道涌入,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政府仍难放松对人民币汇率的严格控制。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仍没有完全形成,中央银行管制定价的汇率形成机制仍将长期存在。市场对汇率的定价权缺失、人民币汇率过于刚性,使得汇率杠杆难以发挥对经济活动的灵敏调节作用,也使得人民币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在贸易领域寻找借口的“替罪羊”。

(三)外汇管理法规以及外汇政策问题

近几年的外汇制度改革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政策变动很快,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足。由于国际收支形势瞬息万变,外汇管理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随时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稳定性是政策执行的权威性体现,过于频繁的变动会造成市场主体的

二、对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如前文分析,我国外汇管理改革过程中所体现的各种问题都一

定程度上源于我国现行外汇管理模式本身的弊端。此外,研究我国外汇管理的弊端还应当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进行综合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出于国家安全和稳定经济的战略出发,政府一度将外汇视为一种“稀有资源”,长期采用对外汇“宽进严出”的政策导向,以弥补外汇资本的缺口。但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猛,已位居世界第一位。鉴于我国高额外汇储备并不能够迅速的消除并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我国应当从本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在吸收其他国家外汇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我国的外汇管理模式,具体建议如下:

(一)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量

有效化解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是控制外汇储备增量的主要解决途径。我国应该以扩大资本输出为战略定位,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形式的资本输出,同时在政策上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进行以带动出口和引进资源为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以获取投资回报。除此之外,政府应当重视利用外资的质量而非片面强调数量,从源头上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并要加强对通过非正常渠道的投机性资本的流入的监控,控制人民币升值幅度,稳定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减少投机性资本的流入,以此从资本项目的“出”和“进”两个环节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量。

(二)合理使用外汇储备

利用外汇储备资产增加应当重点集中用于国家急需的方向,并配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外汇资产有效地用于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各样中短期紧迫问题,比如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重大或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的储备(如石油、天然气、矿

30

TimesFinance

时代金融藏等能源储备)。除此之外,国家应当不断放宽对外直接投资的渠行外汇市场交易活动的功能剥离,避免外汇交易活动的盈亏变化影2011年第8期中旬刊NO.8,2011TimesFinance(CumulativetyNO.453)道,鼓励企业购买外汇,同时也可以鼓励响到中央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减轻中央银行操作外汇交易活(总第453期)更多地从事对外直接投资,

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更多地投资海外,并且从政策上对这些企业进

行鼓励和指引。当然,除了鼓励民间利用外汇储备的渠道之外,国家也应当以自己名义设立外汇储备投资基金,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通过公司化的市场运作投资一些流动性略差、风险大一些的资产,类似于长期投资,以达到外汇储备使用渠道的拓宽。

(三)藏汇于民

改革外汇管理制度,调整集中性储备管理制度为分散型储备制度,通过新的外汇管理制度避免国际收入顺差全部转化为官方外汇储备增量,即由“藏汇于国”转变为“藏汇于民”,把相当部分外汇储备转由个人和企业持有,由个人和企业运用和投资于海外。个人、企业和机构的多元化对国际外汇市场变动有直观的感觉,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相应操作,丰富投资策略,提高外汇储备的经营效率和效益。

(四)储备结构多元化

进一步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继续拓宽外汇储备投资领域,是外汇管理的重点转变之一。由于美元资产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相当高,减持美元资产极有可能导致市场对美元贬值的预期,从而加剧美元的大幅度贬值和美国金融市场的大幅度动荡,不仅不利于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而且也不利于中美经济关系的平稳发展。同时改革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也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来安排储备资产的结构和资产组合的安全性,而我国目前还缺乏这样的投资性人才。基于这些判断,笔者认为我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还将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

(五)适度放松资本项目管制对于我国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开放,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是一种趋势。在此背景下,我国外汇管理逐步与国际接轨。而放松资本项目下的管制,是近年来外汇管理改革的重点。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所列的有关主要项目来看,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应该包括:放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汇兑限制、放宽对外商投资证券市场的限制、取消国内企业向境内外资银行融资的限制、取消对境内企业境外投资的汇兑限制等等。由于资本项目的开放涉及到我国主权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安全,所以如何开放资本账户是一项重大的经济决策。基于不同的战略和国情考虑,各国在取消具体资本管制的内容上有所不同。我国在对于具体项目开放的选择上,应考虑国际资本流动的期限、投资者的特点、证券市场的成熟程度以及金融工具种类、证券市场结构等实质因素。

考虑到我国“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模式,要化解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压力,我国势必应当将重点放在对待资本流出方面,比如:放松境内居民、机构对海外投资的限制;放宽私人企业境外发行证券融资的汇兑限制;放松对外资企业清算结业后分得的人民币购汇的限制;放松境内居民机构对海外投资的汇兑限制。

在放宽资金流入方面,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可逐渐实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汇兑自由;逐步放松对长期和短期证券投资流入的限制;逐步适当放宽外国投资者在我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加大证券资本的流入;逐步放松国内企业向境内外资银行融资的限制。

(六)汇率制度改革

2005年央行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目前我国汇率制度正是沿着这一改革的方向,深化和建立适合国情的汇率配套措施。为此,我们建议人民币汇率机制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进行调整:

1.改变汇率的调控方式,建立外汇平准基金,进一步增强外汇交易主体的作用,通过外汇平准基金对外汇市场交易活动进行间接调控管理,将人民币汇率交由市场主体自行定价成交,把中央银行进

动的压力,真正实现市场汇率和合理的汇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汇率

的市场化程度。

2.取消企业强制结售汇制,逐步过渡到意愿结售汇制度,避免将储存外汇资产的风险集中,而是分散到市场主体,进一步降低境内企业的经营成本,使得企业可以在汇率波动中,通过对冲交易避免外汇存储的损失。同时政府可以放开直接调控外汇流向,而通过政策、媒体等引导民间资本的流动,从而间接进行调控,更符合政府在外汇市场中应有的形象。

3.吸收国际外汇市场的做法,完善我国外汇市场体系,在外汇交易币种、品种、交易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展人民币和外币掉期业务;开办银行间外汇

远期交易;扩大即期外汇交易主体等,提供相应的市场避险工具,为企业提供更便利、先进的交易手段和规避汇率风险的办法。

4.逐步放宽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限制,减少央行干预外汇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放宽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限制是市场的必然要求。

5.我国还应当健全对人民币汇率的监测网络,完善对人民币汇率的测算制度,使得人民币汇率的管理目标更加科学和易于把握,也为政府进一步经济改革提供充分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外汇管理改革过程中所体现的各种问题都一定程度上源于我国现行外汇管理模式本身的弊端。就我国来说,对外汇管制进行改革是符合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的必然。我国在以后的外汇管理法制建设中,将顺应时代的潮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遵守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等原则,充分挖掘我国的优势,在不违背国际义务的基础上,利用国际条约中的有利条款,分阶段、分区域、分步骤地来进行我国外汇管制的改革。

注释

①吕进中著:《中国外汇制度变迁》,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页

②黄晓东著:《中国外汇储备增长问题研究》,西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9页

参考文献

[1]贺小勇著:《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监管的法律问题》,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2]吴晓灵主编:《中国外汇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3]IMF主编:《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2008年版[4]邹宏元、何泽荣著,《中国转型期国际收支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5][美]哈尔·斯科特:《国际金融综述:法律与监管》,洪艳蓉等译,《国际经济法学刊》第14卷第1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黄晓东著:《中国外汇储备增长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许承明:《中国的外汇储备问题》,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8]王珍著:《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2007年版

作者简介:程雨和(1985-),女,汉族,浙江金华人,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研究方向:金融学。

TimesFinance

31


相关内容

  •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破解对策
  • 第12期(总第289期) 2007年12月 R esea r ch on F inanc i a l and E cono m ic Issues 财经问题研究Number 12(General Seri alN o 1289) D ece m ber , 2007 #金融与投资#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

  • 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
  • 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 经济学院 经济2班 冯靖雯 [1**********]17 2005年7月21日开始,人民币放弃了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解.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美元交易价格从公告发布之日的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经 ...

  • 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问题研究
  •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问题研究 作 者 梁超杰 院 系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 级 2012级 学 号 124986055 指导教师 马岚岚 日 期 2016年4月22日 学生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

  • 利率平价理论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分析
  • 经济问题J I 8$$:年第#8期 ? ! 8$$:K . L ? #8M N 利率平价理论与 人民币汇率关系的分析 郑春梅! 肖 摘 琼 #$$$%#&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要'通过实证分析和论证! 得出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并不适合及人民币利率上调对汇率并不存在升值 ...

  •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2010-5-24 摘 要:自汇率改革以来,我国参考一篮子货币,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迫于内在经济发展需要及外部压力,人民币持续升值,人民币升值问题一度成为世界讨论的焦点.通过国内国外内外两方面来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并从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跨国直接投资.外汇 ...

  • 利率平价论文
  • 利率平价论文 陈紫薇 0910108 吉师经济 利率平价说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因斯1923年首先提出,解释了利率水平的差异直 接影响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从而引起汇率的变化.利率平价(英语:Interest rate parity)也称作利息率平价,指所有可自由兑换货币的预期回报率相等时外汇市场所 ...

  • 浅析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及其政策建议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及其政策建议 作者:刘洁 来源:<商情>2013年第14期 [摘要]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及其变动不仅是一国对外经济金融政策的纽带,更是体现和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猛 ...

  • 金融学论文题目汇总
  •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 现金流量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 2 资本结构与企业财务安全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3 ××上市公司股票定价实证分析 4 钢铁类上市公司财务杠杆的特征与投资建议 5 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内生优化研究 6 ST类上市公司财务特征与壳资源价值分析 7 金融危机与大学生择业观念的优化 8 ...

  • 货币政策信贷工具变量的内生性研究
  • 摘 要:本文通过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一方面验证了我国信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进而从有效性的分析框架中得出我国信贷变量的内生性.通过分析各经济指标对贷款的响应和贡献率,得出贷款的投放量和产出之间存在一年的滞后期,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参考性建议.另一方面从检验结果中得出的贷款变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