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中毕业年级升学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
1. 考生须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到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 答题时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考试时间120分钟。
4. 全卷共三道大题,25小题,总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褴褛(lǔ) 栈桥(zhàn) 头盔(kuī) 钟灵毓秀(sù) ....
B.祈祷(qí) 粗犷(kuǎng) 气氛(fēn) 味同嚼蜡(jiáo) ....
C.酝酿(niàng) 尴尬(gān) 谙熟(ān) 乳臭未干(xiù) ....
D.唱和(hâ) 恣睢(zuī) 肖像(xiào) 风雪载途(zǎi)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烦躁 推崇 心旷神怡 意想天开
B.狡黠 阴霾 广袤无垠 应接不暇
C.抽搐 媲美 谈笑风声 张皇失措
D.和煦 缜密 人才倍出 眼花缭乱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好歌曲》于3月21日晚落下帷幕。歌手霍尊与费玉清合唱了《卷珠帘》。霍尊歌声空灵轻盈,费玉清歌声温润如玉,听着这一长一少两位歌手水乳交融的歌声,你很难想....
象他们之间横亘了45载岁月。
B.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强,“你懂的”等一批“大老虎”相继被揪了出来。其实,他们很多人是可以彪炳青史的,但由于党性不坚定,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发生了扭变,最终在各种诱惑面前马失前蹄,功亏一篑,倒在了人民的利箭之下。 ....
C.进入九年级最后的复习攻坚阶段,同学们不但没有被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垮,反而越战越勇,对付难题的方法越来越多。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
D.目前,中日两国因钓鱼岛问题闹得不可开交,随时都有擦枪走火的可能。其实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就像是一面镜子,我们从中看到,无法在战场上取胜的国家,就无法保护自己的主权。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5月2日,中澳两方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马航MH370的搜寻工作将进入新阶段,重点为深海搜寻,利用拖曳测扫声呐设备进行水下搜寻,预计8到12个月完成。
B.中央电视台开展的“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弘扬了社会正气,倡导了社会新风。
C.汉字是充满美感的文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还很难找到一种文字能与汉字相抗衡。
D.《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一部中华美食文化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有利于更多的人去研究、了解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
5.根据你的阅读印象,选出下面名著内容描述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
A.《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
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B.在大人国里,格列佛发现一直存在着两个对立派别——高跟派和低跟派。
C.富家女孩冬妮亚喜欢保尔“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还是坚强
地给自己提出了帮助妻子冬妮亚进步的任务。
D.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一书赞扬了“星期五”勇于开拓、不畏艰险、敢于跟困难作斗争、
勇往直前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顽强毅力。
6.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6)人各有志。诸葛亮希望尽己所能,“ ,兴复汉室,还于旧
都”;而陆游坚守其报国之志,“僵卧孤村不自哀, ”。
7.概括下面新闻的要点,不超过20字。(2分)
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于昨日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7天的访问。除北京外,米歇尔一行还将访问西安和成都。
在专家看来,米歇尔“独当大任”访华,是现代美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夫人外交”政策的发挥,由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国际地位日彰,米歇尔此行或再掀美国“第一夫人外交”的旋风。
8.仿照下面划线句,补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2分)
如果你是大海,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作平地。如果你是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微笑,沉默不语。
二、阅读理解与分析(共46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4题(18分)
【古诗阅读】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请细读一、二两联,说说杜甫望见了哪些景象?(2分)
。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
【古文阅读】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贾谊集》)
1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一国吏民/皆来贺
D.今/齐地方/千里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 .
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14.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明理由。(3分)
(二)阅读《漫说青铜器》,完成15—19题(11分)
漫说青铜器
①中国的青铜器始于何时?黄帝时代已有铸造铜鼎、铜编钟的传说;夏禹时代,又有“禹铸九鼎”的传说,但人们并没有发现青铜器实物。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出土于河南西部的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相当于夏朝中晚期,说这个时期进入青铜时代,是有事实根据的。
②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是商朝。商朝第二十二代王武丁一个妃子的墓葬中,有200多件青铜礼器、130多件青铜兵器、5件大青铜铎、16件小青铜铃、44件青铜器具、4件青铜镜、4件青铜虎、1件青铜勺、20多件其他青铜器。品种之丰富、数量之众多、造型之独特,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一件三联铜巖(yǎn),在一个铜制的长凳上并排放着三个蒸煮食物的炊具 ,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③青铜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是礼器和兵器,由此折射出,它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④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的器物,形制粗壮结实、方正严谨,象征无可争议的权力。这是目前已发现的分量最重的青铜器。
⑤青铜礼器是王室与贵族权力的体现,因而制作讲究,上面有精美的浮雕纹饰。这种纹饰,大多是动物图案。其中少数是自然界存在的动物,多数是神话中的动物。对于动物图案的意义,考古学家认为,神话中的动物功能,是把人的世界与祖先、神灵的世界相互沟通,以祈求他们在人世间的权力与财产得到庇佑。例如:饕餮(有头无身、食人未咽的怪兽)、肥遗(一个头两个身体的蛇)、夔(头尾横列中有一足的龙形兽)、虬(有角龙)、此外还有龙这种古人最崇拜的神话动物。不过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肥遗纹、夔纹、虬纹、龙纹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指称或描述,有一定的装饰美化作用。
⑥青铜器纹饰的风格从凝重庄严的艺术风格转向了朴实、简洁、明快风格,同时青铜器的社会功能也从祭祀用的礼器逐渐转变为实用器具。青铜器的纹饰则由庄重的饕餮纹、夔纹到富有韵律的窃曲纹(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的扁长图形)、环带纹,再发展为清晰的蟠螭纹、
宴纹、攻战纹等,期间动物纹饰狰狞的超自然魔力逐渐减弱,直至丧失。这种纹饰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制造工艺或者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引起的,还与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及社会的变革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⑦青铜器与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它随着奴隶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又随着奴隶社会的解体而变迁,是中国奴隶社会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中国青铜器制造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代表着中国在商周时期高超的技术和文化。
相关链接:1980年代末,四川三星堆青铜器的出土,是考古界的重大发现。三星堆是商朝时期蜀国的都城遗址,大量精美绝伦而又怪异的青铜器,令人诧异莫名。其中一件青铜人像,有真人大小,面部造型逼真,浓眉阔目,高鼻大耳,头冠上有羽毛装饰物,身穿三层华衣,上面有夔纹、拳爪纹、人面纹、以及云雷纹图案,透露出神秘的色彩。
15.对第②段加点词语“叹为观止”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B.感叹所见的事物不会停止。
C.赞美看到的事物不会停止。 D.感叹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16.请从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角度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妙处。(2分)
17.第②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2分)
18.第⑤—⑥段从三个方面说明“青铜礼器的纹饰”在装饰美化上的作用,分别是:(3分)
(1) 。
(2) 。
(3) 。
19.阅读相关链接,结合文中信息,分析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所蕴含的信息(2分)
(三)阅读《皮肤上的乡愁》,完成20—24题(17分)
皮肤上的乡愁
①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去参观天一阁。我站在巷子里自顾自地拍了很多张照片,唯恐有什么景致被漏下了。朋友却很少摄影,她会摸一摸那些斑斓的墙面,会摘一些荒草的穗子和果实。后来她问我,你为啥不摸一摸它们呢?拍照是没用的,仍然是隔了一层,只有触摸到它们
的温度和纹理,感觉到它们的萧瑟和荣枯,那一刻才是真正和它们在一起的。我突然一怔,是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用眼睛观察多过真正的触摸呢?
②小时候到树林里去,我会用手摸那些干燥生涩的树皮,摸那些疙疙瘩瘩的树钉,那种树皮、树钉的坑坑洼洼和粗糙的纹路,会把手掌划得涩涩的、辣辣的,但是却很有质感;我还会在碧绿的苔藓上,摸那种绿色和阳光照在其上散发出的绒绒的温暖,会摘一片树叶把它揉碎,看着它的绿色汁液染满手掌,感触那种汁液的清新、淡淡的冷以及它散发出的气味。黄昏时分,树林旁的沙土里还有太阳的余温,我常常穿一条短裤、赤裸着上身卧在沙土里,细细的沙土覆盖在皮肤上,一点一点地传递着热量,直到沙土逐渐冷去,我才依依不舍地把身子拉出来,在夜色中穿戴沙土的温度回家去。
③从少年时候的田园世界,到了一个工业的世界之后,咱们的肌肤感触能力,其实下降得十分厉害。由于生活条件好了,咱们不会再赤脚在路上走,不会被葛针扎到或被玻璃划到,所以疼痛的经历就少了;咱们不会去玩泥巴,不会去爬树,不会去河里、池塘里游泳,咱们的皮肤不再感触到自然的粗糙、细致和冷暖。一个工业化的国际、人工的舒服世界,不知不觉地把我们跟自然分割开来,我们不再感触冷暖,不再感触细致和粗糙,不再感触疼痛。 ④在咱们小的时候,其实人和人的身体接触,是频繁的。老一辈们会抚摸你的头;教师会握着你的手写字,那写下的每个字,带着体温经过手掌传递过来的;爸爸妈妈会把熟睡的你从沙发上抱到床上;你会亲密地揽着同伴们的肩;会和街坊牵着手一同上学、春游。可是在长大之后,每个人觉悟的独立认识,会渐渐把这些排挤在外。
⑤曾经看过日本的一部电影《入殓师》,年轻的入殓师小林大悟,对每一个死者都仔细擦拭过抚摸过一遍,那些死去的年轻的、年迈的、如花的、苍老的身体,都是冰冷的,但是小林大悟却用自己的肌肤、温度和用心,把干净、尊严和体面给予他们,那是活着的人通过皮肤的力量所能给予死后的人最后的东西,小林大悟也从中感受到了肌肤死亡的温度和纹理的变化。
⑥这样的经验,并不是谁都有的。一直到父亲去世,哥哥和父亲交好的两个邻居,趁父亲身体还有温度、还柔软,给他穿好寿衣。想起来,我有时候会嫉妒他们,因为他们在父亲从生到死的时候,感受到了他皮肤的从温暖到冰冷、从柔软到僵硬的过程。而这一切,在父亲把它们都带走的时候,我却没能去亲自地、细细地感受。
⑦在这世间,一个人的皮肤,究竟能感受到多少东西,又究竟能留下多少东西?也许没有人会知道,也许我们在感受的时候,忽略掉了这种感觉,或者从没有意识到这种感觉。 2014年4月刊《青年文摘》有删改。
20.结合全文,概括文章题目“皮肤上的乡愁”有哪些含义?(4分)
21.请你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④自然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2.选文第⑤自然段从记叙顺序看属于 ,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 。(4分)
23.根据上下文内容,请你在第①自然段划线部分中可以看出朋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24.作者在文章最后写到父亲离世的故事有什么作用?你结合亲身体会,用细腻的文笔给我们描述你的肌肤曾经真切感受到过最难忘的瞬间。(4分)
三、作文(50分)
2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人请教禅师,说有人暗里想用刀子捅他,该怎么办?禅师拿起一把斧子把它扔向天空。斧子被扔出去后掉在了地上。禅师问:“你听到了天空喊疼的声音吗?”
那人说:“斧子没有伤到天空,怎么会疼呢?”
“斧子为什么伤不到天空呢?”禅师问。那人不知怎么回答。
禅师继续说:“斧子扔得再高,也触及不到天空的皮毛,那是天空很高远,很辽阔。如果一个人有天空般宽阔的心胸,别人就是再向他放暗箭,捅刀子,也无法伤及他的心灵。”
那人低头看了看地上的斧子,又抬头望了望高远蔚蓝的天空,心里豁然开朗。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把握材料主旨,自拟标题写作,切忌对材料进行续写、扩写或改写。③不能抄袭或套用!④文章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2014年初中毕业年级升学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
1. 考生须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到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 答题时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考试时间120分钟。
4. 全卷共三道大题,25小题,总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褴褛(lǔ) 栈桥(zhàn) 头盔(kuī) 钟灵毓秀(sù) ....
B.祈祷(qí) 粗犷(kuǎng) 气氛(fēn) 味同嚼蜡(jiáo) ....
C.酝酿(niàng) 尴尬(gān) 谙熟(ān) 乳臭未干(xiù) ....
D.唱和(hâ) 恣睢(zuī) 肖像(xiào) 风雪载途(zǎi)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烦躁 推崇 心旷神怡 意想天开
B.狡黠 阴霾 广袤无垠 应接不暇
C.抽搐 媲美 谈笑风声 张皇失措
D.和煦 缜密 人才倍出 眼花缭乱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好歌曲》于3月21日晚落下帷幕。歌手霍尊与费玉清合唱了《卷珠帘》。霍尊歌声空灵轻盈,费玉清歌声温润如玉,听着这一长一少两位歌手水乳交融的歌声,你很难想....
象他们之间横亘了45载岁月。
B.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强,“你懂的”等一批“大老虎”相继被揪了出来。其实,他们很多人是可以彪炳青史的,但由于党性不坚定,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发生了扭变,最终在各种诱惑面前马失前蹄,功亏一篑,倒在了人民的利箭之下。 ....
C.进入九年级最后的复习攻坚阶段,同学们不但没有被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垮,反而越战越勇,对付难题的方法越来越多。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
D.目前,中日两国因钓鱼岛问题闹得不可开交,随时都有擦枪走火的可能。其实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就像是一面镜子,我们从中看到,无法在战场上取胜的国家,就无法保护自己的主权。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5月2日,中澳两方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马航MH370的搜寻工作将进入新阶段,重点为深海搜寻,利用拖曳测扫声呐设备进行水下搜寻,预计8到12个月完成。
B.中央电视台开展的“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弘扬了社会正气,倡导了社会新风。
C.汉字是充满美感的文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还很难找到一种文字能与汉字相抗衡。
D.《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一部中华美食文化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有利于更多的人去研究、了解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
5.根据你的阅读印象,选出下面名著内容描述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
A.《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
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B.在大人国里,格列佛发现一直存在着两个对立派别——高跟派和低跟派。
C.富家女孩冬妮亚喜欢保尔“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还是坚强
地给自己提出了帮助妻子冬妮亚进步的任务。
D.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一书赞扬了“星期五”勇于开拓、不畏艰险、敢于跟困难作斗争、
勇往直前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顽强毅力。
6.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6)人各有志。诸葛亮希望尽己所能,“ ,兴复汉室,还于旧
都”;而陆游坚守其报国之志,“僵卧孤村不自哀, ”。
7.概括下面新闻的要点,不超过20字。(2分)
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于昨日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7天的访问。除北京外,米歇尔一行还将访问西安和成都。
在专家看来,米歇尔“独当大任”访华,是现代美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夫人外交”政策的发挥,由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国际地位日彰,米歇尔此行或再掀美国“第一夫人外交”的旋风。
8.仿照下面划线句,补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2分)
如果你是大海,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作平地。如果你是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微笑,沉默不语。
二、阅读理解与分析(共46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4题(18分)
【古诗阅读】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请细读一、二两联,说说杜甫望见了哪些景象?(2分)
。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
【古文阅读】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贾谊集》)
1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一国吏民/皆来贺
D.今/齐地方/千里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 .
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14.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明理由。(3分)
(二)阅读《漫说青铜器》,完成15—19题(11分)
漫说青铜器
①中国的青铜器始于何时?黄帝时代已有铸造铜鼎、铜编钟的传说;夏禹时代,又有“禹铸九鼎”的传说,但人们并没有发现青铜器实物。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出土于河南西部的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相当于夏朝中晚期,说这个时期进入青铜时代,是有事实根据的。
②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是商朝。商朝第二十二代王武丁一个妃子的墓葬中,有200多件青铜礼器、130多件青铜兵器、5件大青铜铎、16件小青铜铃、44件青铜器具、4件青铜镜、4件青铜虎、1件青铜勺、20多件其他青铜器。品种之丰富、数量之众多、造型之独特,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一件三联铜巖(yǎn),在一个铜制的长凳上并排放着三个蒸煮食物的炊具 ,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③青铜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是礼器和兵器,由此折射出,它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④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的器物,形制粗壮结实、方正严谨,象征无可争议的权力。这是目前已发现的分量最重的青铜器。
⑤青铜礼器是王室与贵族权力的体现,因而制作讲究,上面有精美的浮雕纹饰。这种纹饰,大多是动物图案。其中少数是自然界存在的动物,多数是神话中的动物。对于动物图案的意义,考古学家认为,神话中的动物功能,是把人的世界与祖先、神灵的世界相互沟通,以祈求他们在人世间的权力与财产得到庇佑。例如:饕餮(有头无身、食人未咽的怪兽)、肥遗(一个头两个身体的蛇)、夔(头尾横列中有一足的龙形兽)、虬(有角龙)、此外还有龙这种古人最崇拜的神话动物。不过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肥遗纹、夔纹、虬纹、龙纹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指称或描述,有一定的装饰美化作用。
⑥青铜器纹饰的风格从凝重庄严的艺术风格转向了朴实、简洁、明快风格,同时青铜器的社会功能也从祭祀用的礼器逐渐转变为实用器具。青铜器的纹饰则由庄重的饕餮纹、夔纹到富有韵律的窃曲纹(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的扁长图形)、环带纹,再发展为清晰的蟠螭纹、
宴纹、攻战纹等,期间动物纹饰狰狞的超自然魔力逐渐减弱,直至丧失。这种纹饰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制造工艺或者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引起的,还与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及社会的变革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⑦青铜器与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它随着奴隶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又随着奴隶社会的解体而变迁,是中国奴隶社会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中国青铜器制造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代表着中国在商周时期高超的技术和文化。
相关链接:1980年代末,四川三星堆青铜器的出土,是考古界的重大发现。三星堆是商朝时期蜀国的都城遗址,大量精美绝伦而又怪异的青铜器,令人诧异莫名。其中一件青铜人像,有真人大小,面部造型逼真,浓眉阔目,高鼻大耳,头冠上有羽毛装饰物,身穿三层华衣,上面有夔纹、拳爪纹、人面纹、以及云雷纹图案,透露出神秘的色彩。
15.对第②段加点词语“叹为观止”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B.感叹所见的事物不会停止。
C.赞美看到的事物不会停止。 D.感叹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16.请从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角度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妙处。(2分)
17.第②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2分)
18.第⑤—⑥段从三个方面说明“青铜礼器的纹饰”在装饰美化上的作用,分别是:(3分)
(1) 。
(2) 。
(3) 。
19.阅读相关链接,结合文中信息,分析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所蕴含的信息(2分)
(三)阅读《皮肤上的乡愁》,完成20—24题(17分)
皮肤上的乡愁
①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去参观天一阁。我站在巷子里自顾自地拍了很多张照片,唯恐有什么景致被漏下了。朋友却很少摄影,她会摸一摸那些斑斓的墙面,会摘一些荒草的穗子和果实。后来她问我,你为啥不摸一摸它们呢?拍照是没用的,仍然是隔了一层,只有触摸到它们
的温度和纹理,感觉到它们的萧瑟和荣枯,那一刻才是真正和它们在一起的。我突然一怔,是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用眼睛观察多过真正的触摸呢?
②小时候到树林里去,我会用手摸那些干燥生涩的树皮,摸那些疙疙瘩瘩的树钉,那种树皮、树钉的坑坑洼洼和粗糙的纹路,会把手掌划得涩涩的、辣辣的,但是却很有质感;我还会在碧绿的苔藓上,摸那种绿色和阳光照在其上散发出的绒绒的温暖,会摘一片树叶把它揉碎,看着它的绿色汁液染满手掌,感触那种汁液的清新、淡淡的冷以及它散发出的气味。黄昏时分,树林旁的沙土里还有太阳的余温,我常常穿一条短裤、赤裸着上身卧在沙土里,细细的沙土覆盖在皮肤上,一点一点地传递着热量,直到沙土逐渐冷去,我才依依不舍地把身子拉出来,在夜色中穿戴沙土的温度回家去。
③从少年时候的田园世界,到了一个工业的世界之后,咱们的肌肤感触能力,其实下降得十分厉害。由于生活条件好了,咱们不会再赤脚在路上走,不会被葛针扎到或被玻璃划到,所以疼痛的经历就少了;咱们不会去玩泥巴,不会去爬树,不会去河里、池塘里游泳,咱们的皮肤不再感触到自然的粗糙、细致和冷暖。一个工业化的国际、人工的舒服世界,不知不觉地把我们跟自然分割开来,我们不再感触冷暖,不再感触细致和粗糙,不再感触疼痛。 ④在咱们小的时候,其实人和人的身体接触,是频繁的。老一辈们会抚摸你的头;教师会握着你的手写字,那写下的每个字,带着体温经过手掌传递过来的;爸爸妈妈会把熟睡的你从沙发上抱到床上;你会亲密地揽着同伴们的肩;会和街坊牵着手一同上学、春游。可是在长大之后,每个人觉悟的独立认识,会渐渐把这些排挤在外。
⑤曾经看过日本的一部电影《入殓师》,年轻的入殓师小林大悟,对每一个死者都仔细擦拭过抚摸过一遍,那些死去的年轻的、年迈的、如花的、苍老的身体,都是冰冷的,但是小林大悟却用自己的肌肤、温度和用心,把干净、尊严和体面给予他们,那是活着的人通过皮肤的力量所能给予死后的人最后的东西,小林大悟也从中感受到了肌肤死亡的温度和纹理的变化。
⑥这样的经验,并不是谁都有的。一直到父亲去世,哥哥和父亲交好的两个邻居,趁父亲身体还有温度、还柔软,给他穿好寿衣。想起来,我有时候会嫉妒他们,因为他们在父亲从生到死的时候,感受到了他皮肤的从温暖到冰冷、从柔软到僵硬的过程。而这一切,在父亲把它们都带走的时候,我却没能去亲自地、细细地感受。
⑦在这世间,一个人的皮肤,究竟能感受到多少东西,又究竟能留下多少东西?也许没有人会知道,也许我们在感受的时候,忽略掉了这种感觉,或者从没有意识到这种感觉。 2014年4月刊《青年文摘》有删改。
20.结合全文,概括文章题目“皮肤上的乡愁”有哪些含义?(4分)
21.请你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④自然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2.选文第⑤自然段从记叙顺序看属于 ,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 。(4分)
23.根据上下文内容,请你在第①自然段划线部分中可以看出朋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24.作者在文章最后写到父亲离世的故事有什么作用?你结合亲身体会,用细腻的文笔给我们描述你的肌肤曾经真切感受到过最难忘的瞬间。(4分)
三、作文(50分)
2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人请教禅师,说有人暗里想用刀子捅他,该怎么办?禅师拿起一把斧子把它扔向天空。斧子被扔出去后掉在了地上。禅师问:“你听到了天空喊疼的声音吗?”
那人说:“斧子没有伤到天空,怎么会疼呢?”
“斧子为什么伤不到天空呢?”禅师问。那人不知怎么回答。
禅师继续说:“斧子扔得再高,也触及不到天空的皮毛,那是天空很高远,很辽阔。如果一个人有天空般宽阔的心胸,别人就是再向他放暗箭,捅刀子,也无法伤及他的心灵。”
那人低头看了看地上的斧子,又抬头望了望高远蔚蓝的天空,心里豁然开朗。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把握材料主旨,自拟标题写作,切忌对材料进行续写、扩写或改写。③不能抄袭或套用!④文章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