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研究生考试题-正确

汽车+生物+通信考题

1、阐述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要义、特点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威胁论”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阐述西方世界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变迁过程,浅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如何划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是什么。

化学学院考题

1结合实际论述我国目前社会利益关系的特点以及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的措施。

2. 有人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提高国家软实力也是软实力,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3. 结合我国经济严重失衡的实况,谈谈经济结构的方向。

南湖通信试题

1、中国现阶段利益矛盾的新特点,谈谈解决这些矛盾的措施。

2、浅谈西方国家计划与市场的进程,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用什么来划分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是什么。

3、当前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些制度对我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详细解析:

1、有人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提高国家软实力也是软实力,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一般来说,“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的罗盘,是张扬真善美的旗帜。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的进步起着催化作用。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明的足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实践多姿多彩。只有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递给世界的名片,人们记住意大利、希腊和埃及,首先是因为它们曾经有过的文化辉煌;而长城、兵马俑、中国文化年等,让世界知道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文化的巨大作用日益为世界各国所认识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现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是新一轮文化软实力博弈的积极推动者。文化产业成为主导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媒体娱乐业年出口额达900亿美元。中国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继续弘扬文化创造精神,发挥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趋旺盛,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健康的文化产品和丰富的精神享受,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可以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富“口袋”,也需要富“脑袋”,“口袋”“脑袋”一起富,才能在小康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快。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品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百姓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

2、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特征的社会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中国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将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摆脱贫困、实现温饱、迈向小康,但发展代价过于沉重又势必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中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

3、结合实际论述我国目前社会利益关系的特点以及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的措施

要加强社会建设,就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1)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更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即利益矛盾日益凸显、矛盾复杂性增强和矛盾朝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而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注重维护群众利益,注重做好群众工作以及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利益矛盾是其他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影响和制约其他各类矛盾发展的主导性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利益差距有所扩大、利益冲突有所增强。利益关系出现的这些新特点,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首先,要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最后,要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与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创造了根本条件,但还需要通过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来提供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具体制度来体现和保障。

(4)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关系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其主要措施有: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三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四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五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解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5)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确保国家和社会制定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确立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对全体公民是均等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途径有:一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二加大财政投入;三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检测评价体系。

当前利益关系出现的新特点,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自身利益的进一步追求,也使得协调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增大,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1、是健全诉求表达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各种形式的沟通平台,积极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重视各种社会组织在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使群众表达利益诉求逐步走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是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利益引导机制,教育和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利益分化的现象;健全利益约束机制,通过法律和道德对人们获取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健全利益调节机制,通过税收政策等调控措施,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减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不公平感;健全利益补偿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利益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3、是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和相互衔接,最大限度地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立,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科学有效地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努力缩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差距,减少由此产生的利益矛盾。

4、是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研究制定更多有利于保障公民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4、基本政治制度

5、阐述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要义、特点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威胁论”的理解

如何看待中国威胁论:

“中国和平崛起”主要便是为了应对国际上针对中国的“中国崩溃论”,主要是“中国威胁论”,关于中国崛起的不利影响的讨论主要是西方国家从历史、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来进行的,更多的是威胁观点,可以概括为“历史威胁论”、“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文明威胁论”、“生态威胁论”等几种论述。历史威胁论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亚洲大国,现在觉醒后将不会甘于平庸,希望恢复昔日的辉煌,将对以美国为首的现今所有大国的地位和国际格局形成挑战。经济威胁论认为由于中国国内稳定,经济发展迅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大陆、香港、台湾经济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将会导致“大中华经济圈”的形成,这将对东亚和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文明威胁论认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将对西方文明构成挑战,如亨廷顿就称“西方文明的主要挑战者是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而军事威胁论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使其有足够的实力发展军事力量,从而对周边和西方世界构成军事威胁。 但是,事实表明中国选择和平崛起这一发展战略对世界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中国的发展也必定带动亚洲周边国家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国的崛起将使世界的和平力量增强。中国是一个和平的国家,是世界上一支积极维护和平的力量,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对外政策,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经历过深重灾难的中国人民比其他民族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以维护和平为己任的中国,定会更加促进世界和平的稳定; 第二,中国的崛起将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和平崛起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增大与整体力量的崛起,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与影响。

以上的分析论述表明,中国的和平崛起这一战略带给世界的不是威胁而是机会与益处,西方国家基于自身利益提出的“中国威胁论”是不符合事实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和平崛起的提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向世界证明,中国不是一个现有秩序的挑战者,而是一个参与者, 中国将以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方式,求得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向国际社会兑现和平崛起的承诺。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也进一步表明了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坚定信心。

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要义:

2003 年12 月10 日,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 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 中国和平崛起正式成为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中国国家战略。

首先, 这里的“和平崛起”是“特指从1978 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本世纪中叶, 中国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 通过改革开放, 在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中, 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样一个历史过程, 及其他所坚持的发展道路”。

其次, 中国崛起的前提是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和平崛起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关键在于抓住机遇, 发展自己。中国的事情说到底还是要靠中国人自己来办, 中国有句俗话: 堡垒往往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中国崛起的最大挑战在国内, 十三亿中国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将是中国最大的财富。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 把中国建设成为攻不破、打不烂、拖不跨的钢铁长城, 只有这样才能持续稳定的屹立在在世界之林。

第三, 中国和平崛起的必由之路是积极参与全球化, 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当今世界, 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表现就是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和平崛起不是依靠扩张, 而是依靠进入全球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表明, 中国走过来的是一条积极参与全球化, 开展广泛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今后, 中国仍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由此获得崛起的环境和条件。

第四, “和平”既是过程, 也是目的, 这是和平崛起的本质, 两者缺一不可: 从过程来说, 区别于历史上大国的武力崛起, 中国不会以军事手段侵占任何国家的利益, 威胁别国安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回避战争, 我们同样需要保证别国对中国的和平。比如在台湾问题上, 我们承诺不放弃使用武力, 在用尽一切和平手段时, 必须毫不犹豫使用武装力量, 以捍卫国家的安全, 捍卫正义的和平。从目的来说, 中国的崛起不是要挑战或取代世界霸权强国, 而是要争取平等的大国地位,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行径, 中国现在不称霸, 将来崛起了也不会称霸。

此外,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大国, 虽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但由于受到基础设施薄弱、融资渠道有限等因素的制约, 中国的经济发展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还需要进行艰苦的努力。因而, 中国的和平崛起必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过程, 我们要充分做好打一场硬仗、持久战的准备, 需要几代人为之不懈的努力与奋斗。

6、阐述西方世界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变迁过程,浅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如何划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是什么。

阐述:

划分标准: 计划和市场哪一个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

具体讲:计划经济: 是一种以权力集中为供给导向的经济,一切依照计划进行,对资源进行强制分配,讲求公平,缺乏效率。

市场经济 :是一种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一切依据需求来进行生产,生产目的是满足需求,资源是依据市场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分配的,讲求效率,相对来说公平不够。”

含义:是指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本配置方面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或经济运行方式。

7、中国现阶段利益矛盾的新特点,谈谈解决这些矛盾的措施

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阶层之间矛盾的双重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阶级阶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和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阶级发生了新的分化和组合,农村居民内部关系复杂化。

当前社会还出现了许多新阶层,如私营企业主、个体户、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主义建设者。各个阶层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由利益冲突所带来的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不容忽视。但是不管是哪些阶层之间的矛盾,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矛盾性质总体上的非对抗性。但是如果阶层矛盾处理不当,就可能会出现对抗,这是要尽量避免出现的。

第二,城乡之间矛盾的凸显性。2003年1月8日,胡锦涛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分析了当前农村和城镇的差距。他指出,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据统计,在城乡人均收入方面,城乡差距1985年曾缩小为1.86倍,但是以后逐年扩大,2004年扩大为3.21倍,实际的城乡收入差距为6倍左右[2]。城市和农村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第三,区域发展之间矛盾的紧迫性。胡锦涛多次指出,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沿海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内地,相应地,沿海地区居民收入水平高出中西部地区好几倍,大量的资源和人才流向沿海和特区。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中央制定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这样,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还在扩大,除了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还有像社会发展、不同地区社会成员之间享受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都在扩大。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有很强的紧迫性。

第四,群体性事件的多发性。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之一。胡锦涛说:“一段时间以来,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1] 319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国企改革的深入,由多种原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和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涉及各行业、各系统、各地区等。群体性事件往往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扰乱社会秩序。胡锦涛认为新时期群体性事件是合理性与违法性并存的,而且具有反复性,因此调解群体性事件具有较大的难度。所以,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胡锦涛指出:“不能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汽车+生物+通信考题

1、阐述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要义、特点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威胁论”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阐述西方世界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变迁过程,浅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如何划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是什么。

化学学院考题

1结合实际论述我国目前社会利益关系的特点以及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的措施。

2. 有人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提高国家软实力也是软实力,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3. 结合我国经济严重失衡的实况,谈谈经济结构的方向。

南湖通信试题

1、中国现阶段利益矛盾的新特点,谈谈解决这些矛盾的措施。

2、浅谈西方国家计划与市场的进程,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用什么来划分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是什么。

3、当前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些制度对我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详细解析:

1、有人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提高国家软实力也是软实力,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一般来说,“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的罗盘,是张扬真善美的旗帜。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的进步起着催化作用。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明的足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实践多姿多彩。只有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递给世界的名片,人们记住意大利、希腊和埃及,首先是因为它们曾经有过的文化辉煌;而长城、兵马俑、中国文化年等,让世界知道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文化的巨大作用日益为世界各国所认识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现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是新一轮文化软实力博弈的积极推动者。文化产业成为主导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媒体娱乐业年出口额达900亿美元。中国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继续弘扬文化创造精神,发挥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趋旺盛,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健康的文化产品和丰富的精神享受,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可以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富“口袋”,也需要富“脑袋”,“口袋”“脑袋”一起富,才能在小康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快。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品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百姓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

2、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特征的社会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中国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将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摆脱贫困、实现温饱、迈向小康,但发展代价过于沉重又势必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中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

3、结合实际论述我国目前社会利益关系的特点以及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的措施

要加强社会建设,就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1)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更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即利益矛盾日益凸显、矛盾复杂性增强和矛盾朝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而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注重维护群众利益,注重做好群众工作以及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利益矛盾是其他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影响和制约其他各类矛盾发展的主导性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利益差距有所扩大、利益冲突有所增强。利益关系出现的这些新特点,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首先,要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最后,要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与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创造了根本条件,但还需要通过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来提供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具体制度来体现和保障。

(4)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关系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其主要措施有: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三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四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五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解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5)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确保国家和社会制定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确立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对全体公民是均等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途径有:一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二加大财政投入;三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检测评价体系。

当前利益关系出现的新特点,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自身利益的进一步追求,也使得协调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增大,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1、是健全诉求表达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各种形式的沟通平台,积极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重视各种社会组织在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使群众表达利益诉求逐步走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是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利益引导机制,教育和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利益分化的现象;健全利益约束机制,通过法律和道德对人们获取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健全利益调节机制,通过税收政策等调控措施,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减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不公平感;健全利益补偿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利益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3、是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和相互衔接,最大限度地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立,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科学有效地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努力缩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差距,减少由此产生的利益矛盾。

4、是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研究制定更多有利于保障公民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4、基本政治制度

5、阐述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要义、特点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威胁论”的理解

如何看待中国威胁论:

“中国和平崛起”主要便是为了应对国际上针对中国的“中国崩溃论”,主要是“中国威胁论”,关于中国崛起的不利影响的讨论主要是西方国家从历史、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来进行的,更多的是威胁观点,可以概括为“历史威胁论”、“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文明威胁论”、“生态威胁论”等几种论述。历史威胁论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亚洲大国,现在觉醒后将不会甘于平庸,希望恢复昔日的辉煌,将对以美国为首的现今所有大国的地位和国际格局形成挑战。经济威胁论认为由于中国国内稳定,经济发展迅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大陆、香港、台湾经济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将会导致“大中华经济圈”的形成,这将对东亚和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文明威胁论认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将对西方文明构成挑战,如亨廷顿就称“西方文明的主要挑战者是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而军事威胁论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使其有足够的实力发展军事力量,从而对周边和西方世界构成军事威胁。 但是,事实表明中国选择和平崛起这一发展战略对世界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中国的发展也必定带动亚洲周边国家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国的崛起将使世界的和平力量增强。中国是一个和平的国家,是世界上一支积极维护和平的力量,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对外政策,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经历过深重灾难的中国人民比其他民族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以维护和平为己任的中国,定会更加促进世界和平的稳定; 第二,中国的崛起将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和平崛起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增大与整体力量的崛起,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与影响。

以上的分析论述表明,中国的和平崛起这一战略带给世界的不是威胁而是机会与益处,西方国家基于自身利益提出的“中国威胁论”是不符合事实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和平崛起的提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向世界证明,中国不是一个现有秩序的挑战者,而是一个参与者, 中国将以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方式,求得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向国际社会兑现和平崛起的承诺。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也进一步表明了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坚定信心。

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要义:

2003 年12 月10 日,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 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 中国和平崛起正式成为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中国国家战略。

首先, 这里的“和平崛起”是“特指从1978 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本世纪中叶, 中国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 通过改革开放, 在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中, 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样一个历史过程, 及其他所坚持的发展道路”。

其次, 中国崛起的前提是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和平崛起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关键在于抓住机遇, 发展自己。中国的事情说到底还是要靠中国人自己来办, 中国有句俗话: 堡垒往往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中国崛起的最大挑战在国内, 十三亿中国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将是中国最大的财富。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 把中国建设成为攻不破、打不烂、拖不跨的钢铁长城, 只有这样才能持续稳定的屹立在在世界之林。

第三, 中国和平崛起的必由之路是积极参与全球化, 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当今世界, 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表现就是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和平崛起不是依靠扩张, 而是依靠进入全球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表明, 中国走过来的是一条积极参与全球化, 开展广泛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今后, 中国仍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由此获得崛起的环境和条件。

第四, “和平”既是过程, 也是目的, 这是和平崛起的本质, 两者缺一不可: 从过程来说, 区别于历史上大国的武力崛起, 中国不会以军事手段侵占任何国家的利益, 威胁别国安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回避战争, 我们同样需要保证别国对中国的和平。比如在台湾问题上, 我们承诺不放弃使用武力, 在用尽一切和平手段时, 必须毫不犹豫使用武装力量, 以捍卫国家的安全, 捍卫正义的和平。从目的来说, 中国的崛起不是要挑战或取代世界霸权强国, 而是要争取平等的大国地位,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行径, 中国现在不称霸, 将来崛起了也不会称霸。

此外,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大国, 虽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但由于受到基础设施薄弱、融资渠道有限等因素的制约, 中国的经济发展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还需要进行艰苦的努力。因而, 中国的和平崛起必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过程, 我们要充分做好打一场硬仗、持久战的准备, 需要几代人为之不懈的努力与奋斗。

6、阐述西方世界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变迁过程,浅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如何划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是什么。

阐述:

划分标准: 计划和市场哪一个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

具体讲:计划经济: 是一种以权力集中为供给导向的经济,一切依照计划进行,对资源进行强制分配,讲求公平,缺乏效率。

市场经济 :是一种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一切依据需求来进行生产,生产目的是满足需求,资源是依据市场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分配的,讲求效率,相对来说公平不够。”

含义:是指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本配置方面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或经济运行方式。

7、中国现阶段利益矛盾的新特点,谈谈解决这些矛盾的措施

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阶层之间矛盾的双重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阶级阶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和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阶级发生了新的分化和组合,农村居民内部关系复杂化。

当前社会还出现了许多新阶层,如私营企业主、个体户、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主义建设者。各个阶层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由利益冲突所带来的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不容忽视。但是不管是哪些阶层之间的矛盾,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矛盾性质总体上的非对抗性。但是如果阶层矛盾处理不当,就可能会出现对抗,这是要尽量避免出现的。

第二,城乡之间矛盾的凸显性。2003年1月8日,胡锦涛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分析了当前农村和城镇的差距。他指出,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据统计,在城乡人均收入方面,城乡差距1985年曾缩小为1.86倍,但是以后逐年扩大,2004年扩大为3.21倍,实际的城乡收入差距为6倍左右[2]。城市和农村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第三,区域发展之间矛盾的紧迫性。胡锦涛多次指出,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沿海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内地,相应地,沿海地区居民收入水平高出中西部地区好几倍,大量的资源和人才流向沿海和特区。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中央制定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这样,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还在扩大,除了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还有像社会发展、不同地区社会成员之间享受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都在扩大。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有很强的紧迫性。

第四,群体性事件的多发性。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之一。胡锦涛说:“一段时间以来,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1] 319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国企改革的深入,由多种原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和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涉及各行业、各系统、各地区等。群体性事件往往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扰乱社会秩序。胡锦涛认为新时期群体性事件是合理性与违法性并存的,而且具有反复性,因此调解群体性事件具有较大的难度。所以,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胡锦涛指出:“不能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相关内容

  • 高等教育学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 高等教育学模拟考试 第1部分:单选((30分)) 第 1 题: 我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是1895年创办的( ). A.京师同文馆 B.天津西学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清华大学  正确答案:B 第 2 题: 人们溯源现代高等学校时,一般都认为是( ) A.西方古希腊时代 B.中国的殷商时代 C.欧 ...

  • 东北大学英语考试
  •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科目(1001)考试规定 东北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英语试题共有4部分:完形填空(15%).阅读理解(45%).翻译(20%).写作(20%).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一.测试目标:此考试旨在通过笔试形式,检测考生在科研.学习.工作中对于英语的文字处理能力,即读.写.译的准 ...

  • 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
  • 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 以宜宾学院为个案 摘要:本文以宜宾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宜宾学院学生逃课的现状,原因和去向问题.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发现宜宾学院在校大学生逃课现象比较严重,.建议学校,老师和学生关注逃课现象,对大学生逃课行为加强教育和引导. 关键字:大学生 逃课 现象 研究 一 ...

  • 山东科技大学新生入学考试答案 最新纠正版
  • 学生社团实行学期注册管理制度.各学生社团必须在每学期初两周内持<学生社团注册证>到()登记注册.C 推荐对象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参加()活动.积极参加()学习.A 学生社团纳新对象为() c 留团察看的时间为().A 每学年末,由()统一安排学生社团换届工作,并进行监督.C & ...

  • 北京林业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考研经验,考研招生信息
  • 北京林业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考研经验,考研招生信息院校名称报录比推荐参考书备注 1-叶子南<英汉翻译案例讲评>,北京:笔译22人,不招收同等学力. 外文出版社,2011. 2-李长栓.施晓菁<汉英翻译案例讲 评>,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5- 北京林业大 学1:53-& ...

  • 大学生手册2010-2011-1B卷(1)
  • 华中农业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课程与试卷类型:大学生手册B 姓名: 学年学期:2010-2011-01 学号: 考试时间:2010-10-08 班级: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1.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以本科各专业标准修业年限为准,一般为 四 年.无论何种原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含休学) ...

  • 国内外各种英语考试名称及注释
  • 国内考试部分 1. MET(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 高考英语测试 2.NMET(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 全国高考英语测试 3.CET-4(College English Test, Band 4)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4 ...

  • 2016年湖南农业大学专升本
  • (一)报考条件: 根据文件规定,湖南农业大学专升本,本次选拔对象,应符合以下条件: 1.在校期间政治思想表现优秀,遵守校纪校规,文明礼貌,未受到任何处分. 2.学历要求:具有专科学历,在相应的科研领域做出突出成绩,身心健康. 3.以综合考试成绩为录取依据,首先按各专业实考人数划定分数资格线,再按成绩 ...

  • 2016年北京市硕士研究生报考须知
  • 2016年北京市硕士研究生报考须知 一.报考条件 1.报考2016年北京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应符合教育部<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各类考试方式所规定的报考条件. 2.考生学历应符合报考相关要求.考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登录"中国高 ...

  • 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 华东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有机化学"入学考试是为招收化学类硕士生而实施的选拔性考试.其指导思想是有利于选拔具有扎实的有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具备一定实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要求考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有机化学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