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与[韩非子]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的宗室公子。在韩非的年代,韩国为战国七雄中最弱小者。约前255~247年间,与同学李斯(后来为秦始皇丞相)一同拜儒家大师荀子门下学习“帝王之术”,李斯自觉才学不如韩非。韩非生活于战国末期,为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先秦诸子百家史料可证中最后一位子家思想人物。司马迁指韩非好‘刑名法术’且归本于‘黄老’之学,一套由‘道’、‘法’共同完善的政治统治理论。韩非总结法家三位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思想,主张君王应该用‘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治理国家,此为法家之博采众长之集大成者。

在韩非死后,当代各国国君与大臣竞相研究其著作《韩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著有《解老》、《喻老》等篇。约前247~234年间,韩非因有口吃之毛病,多次上书韩王游说,皆不为所用。《五蠹》、《孤愤》、《显学》、《难言》等篇著于此时期。之后《韩非子》一书传到秦国,书中《孤愤》、《五蠹》内容被秦王政佩服:“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说:“此韩非之所著书也。”便以战争为要胁,逼韩非出使秦国。

韩非到秦国后,受到秦王政的欣赏,准备重用他,但招李斯与姚贾妒忌,对秦王进谗言,陷害韩非入狱,最后李斯派人,逼韩非在狱中服毒自尽。

韩非反对政治治理的原则建构在私人情感联系与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主张将人的自利本性作为社会秩序建立的前提,强调君主统制权视为一切事物的决策核心,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君主应当运用苛刑峻法重赏来御臣治民,以建立一个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

韩非在其《韩非子》里面有《解老》与《喻老》两篇,直述自己思想部分也源自于老子,故后世称之为道法家,意味从道家里面延伸出来的新法家思想。但韩非的道法家与道家有一些差异。

简单说,韩非子仅取《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认为处世,不需要拘泥固定形式与方式,只要顺着大道即可。但韩非认为无为,落实在君王统治上,应该是无论特定喜好,或不喜好都不能被臣下推测与掌握,此观点还包括施政习惯,统驭方式等,应该阴晴不定,难以掌握。如此才不会反被臣下驾驭,这也就是申不害的“术”。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解老》与《喻老》部分,似乎与韩非其他论述有出入,可能不是韩非所作。

韩非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认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上下无为而天下治?但其学说过于尊君,为后世所诟病。

韩非另一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的宗室公子。在韩非的年代,韩国为战国七雄中最弱小者。约前255~247年间,与同学李斯(后来为秦始皇丞相)一同拜儒家大师荀子门下学习“帝王之术”,李斯自觉才学不如韩非。韩非生活于战国末期,为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先秦诸子百家史料可证中最后一位子家思想人物。司马迁指韩非好‘刑名法术’且归本于‘黄老’之学,一套由‘道’、‘法’共同完善的政治统治理论。韩非总结法家三位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思想,主张君王应该用‘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治理国家,此为法家之博采众长之集大成者。

在韩非死后,当代各国国君与大臣竞相研究其著作《韩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著有《解老》、《喻老》等篇。约前247~234年间,韩非因有口吃之毛病,多次上书韩王游说,皆不为所用。《五蠹》、《孤愤》、《显学》、《难言》等篇著于此时期。之后《韩非子》一书传到秦国,书中《孤愤》、《五蠹》内容被秦王政佩服:“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说:“此韩非之所著书也。”便以战争为要胁,逼韩非出使秦国。

韩非到秦国后,受到秦王政的欣赏,准备重用他,但招李斯与姚贾妒忌,对秦王进谗言,陷害韩非入狱,最后李斯派人,逼韩非在狱中服毒自尽。

韩非反对政治治理的原则建构在私人情感联系与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主张将人的自利本性作为社会秩序建立的前提,强调君主统制权视为一切事物的决策核心,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君主应当运用苛刑峻法重赏来御臣治民,以建立一个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

韩非在其《韩非子》里面有《解老》与《喻老》两篇,直述自己思想部分也源自于老子,故后世称之为道法家,意味从道家里面延伸出来的新法家思想。但韩非的道法家与道家有一些差异。

简单说,韩非子仅取《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认为处世,不需要拘泥固定形式与方式,只要顺着大道即可。但韩非认为无为,落实在君王统治上,应该是无论特定喜好,或不喜好都不能被臣下推测与掌握,此观点还包括施政习惯,统驭方式等,应该阴晴不定,难以掌握。如此才不会反被臣下驾驭,这也就是申不害的“术”。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解老》与《喻老》部分,似乎与韩非其他论述有出入,可能不是韩非所作。

韩非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认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上下无为而天下治?但其学说过于尊君,为后世所诟病。

韩非另一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相关内容

  •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
  •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韩国人.韩非出身贵族,推崇法家学说,曾劝韩王变法改革,不能见用.于是发愤著书,作<孤愤>.<五蠹>等十余万言.书传至秦,秦王政叹服其才,发兵急攻韩以求非.韩国不能敌,不得已派韩非使秦.非至秦未及与秦王见面, ...

  • 韩非子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王 颖:<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008-12-05 12:39:37| 分类: 本科论文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王 颖 [内容提要] 战国末年韩非提出了以法来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法治思想,其思想中的"法"."术"."势" ...

  • 韩非子名言名句 韩非子语录
  • 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 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韩非子 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韩非 <韩非子> 君爱桃李花,桃李花易飘,妾怜松柏色,松柏色难凋. --韩非 <韩非子·难一> 儒以文乱法,侠义武犯禁. --韩非 <五蠹> 千 ...

  • 法•术•势--论韩非子思想
  • 概述 韩非以前的法家有三派,其一重'术',以在战国中期相韩昭侯的'郑之贱臣'申不害为宗.所谓'术',即人主操纵臣下的阴谋,那些声色不露而辨别忠奸,赏罚莫测而切中事实的妙算."其二重"法",以和申不害同时的商鞅为宗.他的特殊政略是以严刑厚赏来推行法令,使凡奉法遵令的人无或 ...

  • [韩非子]读后感
  • <韩非子>读后感 高三暑假,读了<韩非子>,着实是有趣味. 就记得别人说:春秋战国,那是一个烽火四起,战祸连年的年代,更是一个英雄辈出,百家争鸣的光辉时期.就在这样的一个年代,韩非子并没有因自身的生理缺陷以及无孔子周游列国劝说的丰功伟绩而被人们所抛弃忘记,恰恰相反,韩非子以其 ...

  • 寓言故事看韩非
  • 从寓言故事看韩非思想 说道先秦诸子百家,能让人想起许多优秀的思想家.由于战乱的祸害同时带来的言论的极度开放促使了这场永远分不清孰对孰错的辩论.要说品读百家经典,总能感叹儒家的博学,墨家的侠义,道家理性的辩证思考,但要说最有意思的,多数人要说是法家的<韩非子>.韩非子闻名于他的朴素论证法. ...

  •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_宜文亦武_498_532
  •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2010-07-04 00:05阅读: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主张法治.他认为儒家的德治和礼治不可能克服当时战国时期的混乱,只有依靠强有力的法治才能控制混乱的局面,秦国采用他的法治思想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虽然由于秦朝严刑峻法过重成为导致秦 ...

  • 我的笔记韩非子名言
  • 1. 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2.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3.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4.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 ...

  • [孟子][荀子][韩非子]中的成语
  • <孟子>中的成语 1.[杯水车薪] 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 <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不为已甚] 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 <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