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城市建设史个人整理笔记

外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 古代的城市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1.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城市开始形成 2.城市的定义: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和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城乡规划法中的城市:建制镇、县级市、地级市、直辖市

4.城市的条件:①聚集性:一定的人口密度;②经济性:二、三产业为主,非农人口比重大;③社会性:社会综合实体

5.城市的特征:①以人为主体;②高度集中;③中心作用;④多样性与复杂性

第二章 古埃及的城市

1.古埃及人的宗教哲学对城市建设的影响: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所以皇帝的陵墓和庙宇成为主要的建筑物。

2.代表城市:孟菲斯古城、卡洪城、底比斯、阿玛纳城 3.孟菲斯古城:四周布满堑壕,城防坚固厚实。(战乱引导城市发展出新的职能——防御) 4.卡洪城:阶级差别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反映 5.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①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②最早运用功能分区原则(卡洪城、阿玛纳);③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阿玛纳),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④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阿玛纳),规划中引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第三章 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古巴比伦)

1.古代西亚文明城市建设:①宫殿常与山岳台邻近,山岳台往往又与庙宇、仓库、商城等在一起,形成城市的宗教、商业和社会活动中心;波斯城市世俗建筑占主导地位;②为避免水患和潮湿,两河流域地区的大型建筑,一般都建造在高大的土台之上。 2.代表城市及特点:

②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跨河两岸;矩形平面,双重城墙,设九门;城里规划整齐,路径明确(新巴比伦空中花园——希腊人称之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第四章 古印度与古代美洲的城市

1.古印度城市特点:①住宅和城镇开始制定规划准则;②用罗盘定朝向,城内土地分块要按某种规格进行,城市中心是块高地,后来代之为塔楼;③城市主要干道和建筑物按照当地主要风向取正南北向。 2.古印度代表城市及特点:

3条南北大道和2条东西大道,分划如棋盘;分两部分,稍高的是卫城,东侧是较低的原市街地

②哈拉巴城:西城中央有高地城堡,设置行政中心;北部有仓库和劳动人民居住地;计划性周密

3.古代美洲3个巨大的文化中心及代表城市雅地区(提卡尔城,奇清依扎城);③古代印加地区(马丘比丘城):保留大量印加庙。

4.古代美洲城市特点:从选址来看,很少考虑交通方便,主要考虑距肥沃土地的远近,就地取材是否方便,水源如何等等。

第五章 古希腊的城市(重)

1.古代希腊的城市规划思想:①对思想城市的追求-理性、秩序;②唯物主义思想;③城邦, 社区精神;④人本主义;⑤积极和丰富的公共空间;⑥追求理性主义——希波丹姆模式

2.古希腊文化经历的时期: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古希腊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城市文明达到高峰)、希腊化时期

3.爱琴文化的城市:克里特岛、迈锡尼(城市建设演变的显著特点:城墙的发展)

5.城市建设的市民参与传统可以上溯至古希腊的城邦国家

6.古典时期城邦四大发展动因:①唯物论;②奴隶制民主;③科技发展;④没有宗教特权阶层阻挠

7.古典时期的雅典规划特点:希波战争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目标是把它建成一个宗教文化中心,并纪念希波战争的胜利;城市背山面海,城市布局不规划,无轴线关系;广场无定形,建筑群排列无定制,社会功能齐全;城市街道曲折狭窄,结合地形自发形成;建筑类型甚为丰富,为强调给公民平等的居住条件,以方格网划分街道。

8.雅典卫城:①空间序列效果;②雅典全盛时期纪念碑;③历经40年建成;④名为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公众活动场所;⑤布局自由灵活,顺应观景需要;⑥设施平民化。

9.对比古风时期,古典时期的卫城有何演变和发展?雅典卫城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顺应地势的同时照顾到山上山下的观赏,它出色地体现了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

10.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主要思想(原则):①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城市结构型式;②城市中有公共空间,城市典型平面中有两条垂直大路从城市中心通过;③把城市分成

3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④私宅地段划分3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11.米利都城(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典型城市):①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②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③中间开敞式空间呈L形,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面积较大;④城市分为4个功能区:宗教区、商业区、公共建筑区

1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变化及特点:①新的城市中心是喧嚣的广场;②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与广场规整、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是严格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的;③城市广场去边设置敞廊,沿一面或几面。开间一致,形象完整;④希腊化时期的城市主体建筑突出建筑主体性(利用层高及建筑体系);⑤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第六章 古罗马的城市(重)

1.罗马城市规划思想:①强烈的使用主义:不善于利用地形,而是强力地改造地形;②开敞空间和秩序感:罗马在城市总体空间的创造,对建筑群体秩序的把握和创造和高超的空间设计手法,使其成为后世的典范;③大比例模数手法:超人的空间尺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

2.罗马病:指重视城市在享乐方面的建设,而忽视了城市文化和精神的功能,物质的繁荣与精神的空虚 3.古罗马经历的三个时期:伊达拉利亚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帝国时期(鼎盛时期)

4.伊达拉利亚时期城市建设特点:①统一的模式修筑城市;②城市建于山岩或高地之上;③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城市地区的划分极为明显。

5.城市的奠基仪式:①选址;②划分地区,地区再分地块;③确定街道走向;④城市奠基仪式

7.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Ⅰ罗马城:罗马城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群与建筑群,但城市总体布局比较零乱,它是由许多点凑合而成,而未形成完整的系统。

Ⅱ罗马帝国广场:①广场成为皇帝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雕像占广场中央主要位置;②广场形式逐渐由开敞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严整;③广场的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由广场上的方形、直线形和半圆形的空间组成;④以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为主体

Ⅲ阿德良离宫:运用实体和空间的观念在自然背景中组织复杂庞大的建筑群体的范围,整个建筑群被安置在几个台地上,以适应复杂的地形

Ⅳ营寨城(提姆加德、兰培西斯、阿奥斯达):军队短时期内建成的,共同特征是按照罗马军队的严谨的营寨方式建造的,方格形城市路网,在主要道路起讫点和交叉处,常有壮丽的凯旋门。

Ⅴ列柱街和城市工程:城市工程设施达到很高水平,除道路外,古罗马在桥梁、城墙、输水道等建设中都有突出成就。

Ⅵ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重点):本书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统一了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理想的美和现实生活的美,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

①关于城址选择:必须占用高爽地段,必须有利于避浓雾、强风和酷热,要有良好的水源供应,有丰富的农产资源和便捷的公路或者河道通向城市。

②关于建筑物选址:探讨了建筑物的性质和城市的关系,地段四周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等。

③关于街道的布置:研究了街道和常风向的关系,与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

④提出理想城市模型: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间的距离不大于箭射距离,使防守者易于从各个方面击攻击者。城市的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剧中。为避强风,放射形道路可不直接对向城门。 ⑤意义: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模式对其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极重要的影响。(理性原则、有比例关系、城市要有直接的美感、军事防御原则)

第二篇 中古的城市 第七章 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

1.中世纪西欧城市类型:要塞型、城堡型、交通型

2.三种类型城市选址、规模、产业人口分布的共同特点:①一般都选址于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地形高爽的地区,四周以坚固的城墙包围起来;②随着经济发展,市区不断扩大,因而又不断扩建城墙,

城市受城墙的束缚,往往规模很小,人口少;③城市发展,城墙外产生城郊区,主要是手工业者居住的市街地,同行者多聚居一条街。

3.城市选址与发展:①易守难攻之地;②后期突破城墙发展

4.城市空间特色:①封闭、防御性强;②密度高、街道狭窄;③中心感强;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协调 5.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规划思想(重点):

Ⅰ以教堂为中心:教堂座位这个欧洲时期最高技术和艺术成就,成为唯一的纪念性和标志性建筑,城市以教堂和广场为中心向周围发散,广场均采取封闭构图;

Ⅱ自然主义和非干预行为:城市没有统一的规划,基本毫无逻辑,不存在明显的功能分区,城市总体布局结构非常自然;

Ⅲ丰富的景观和亲和宜人的特质:中世纪的城市尺度比罗马要小得多,城市是自发形成的,以环状与放射状为多,以后工商业发展,也建造了一些方格网城市,道路网常以教堂广场为中心反射出去,并形成蛛网状的放射环状道路系统,城市弯曲街道既可挡冬季寒风,防夏日暴晒,又具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Ⅳ中世纪城市和谐而统一的美,事实上是城市社会生活高度有序化的客观反映,而不是形式上的空间秩序设计的结果。

第八章 东罗马与俄罗斯的中世纪封建城市

1.社会概况:教会对文化的垄断远不如西欧教会,它对埃及和西亚等东方文化兼收并蓄,提出哲学应与神学分离。在中古前半期,罗斯人从拜占庭吸取了较高的文化和艺术成就,拜占庭文化影响在城市建设和建筑艺术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发扬了俄罗斯艺术的独特风格。

2.拜占庭的建设活动:①首都君士坦丁堡——沟通东西方的金桥;②拜占庭宗教建筑用若干个集合在一起的大小穹隆顶覆盖下部的巨大室内空间;③圣索菲亚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④三面环水的城市和防御城墙,防卫区仿古罗马七丘;⑤优美的沿海景观和城市轮廓线。

3.俄罗斯的建设活动:①公元10~13世纪,已有相当繁荣的大城市,并已成为相当繁荣的商业中心;②封建主义的发展促使许多小城市的建立(世袭城市);③俄国人从蒙古人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分裂的罗斯逐渐以莫斯科为中心团结起来;④克里姆林建筑群由宫殿、教堂、塔楼、防御设施组成。

第九章 阿拉伯国家与其他伊斯兰教国家以及印度、日本的中世纪封建城市

1.伊斯兰城市建设特点:①伊斯兰城市常简单地划分为若干城区,其城市整体性较弱,在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单元是以某一清真寺为中心的邻里,即穆斯林区;②伊斯兰城市受教义与宇宙观的影响,也受气候影响,在干热地带多封闭式的城镇,封闭式的穆斯林区和封闭式的院落式住宅;③道路类型分两种,一种是弯曲的盘街,时而转变走向,另一种是死胡同,只到某些住户门前就截断。

2.城市巴格达建设特点:①城市平面为圆形,是太阳的象征,有四座城门;②宫殿布局复杂、规模很大;③巴扎——经商场所、市场;④城的主轴线与子午线或对角线的关系,仿早期城镇的传统方位。

第十章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重)

1.文艺复兴的产生:城市中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和发展其政治、经济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反对教会精神统治,即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以新的世界观推翻神学、经院哲学以及僧侣主义的世界观,形成文艺复兴运动。(其历史意义是为资本主义建立统治地位制造舆论) 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早期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借用古典外衣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是当时社会新政治新经济的反映)

3.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①城市对人本主义的追求;②城市的人性化主义;③城市对理想主义的追求;④高雅精英主义营造思维;⑤对前人文化的尊重,注重城市规划的延续性;⑥文艺复兴时期的规划最终演变成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

4.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建设活动特点:①科学合理的设想,实施少;②改建活动由细节开始,逐步扩大到环境;③大型世俗建筑取代宗教建筑成为城市主要景观 (出现:方格网道路、矩形城市)

6.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改建及特点:

7.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广场建设: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市中心与广场的建设,建设许多反映文艺复兴面向生活的新精神和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广场。早期广场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布置比较自由,空间多封闭;文艺复兴盛期与后期的广场比较严整,常采用柱廊形式,空间较开敞。

8.园林建设类型:①文艺复兴早期(美第奇式);②中期(台地式);③晚期(巴洛克式)

9.园林建设特点:①绿化与装饰为主,建筑较少;②雕塑多;③喷泉、瀑布多;④几何性强,人工性强;⑤自然环境与人工造型的结合

第十一章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

1.古典主义: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唯理主义在美学上的反映;它体现有秩序的、有组织的、永恒的王权至上的要求,认为不依赖感性经验的理性是万能的;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理性、永恒、高贵、有秩序;是对君主的颂扬。

2.法国城市:区域性、轴线式规划 Ⅰ巴黎城市改建:(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

①修建了很多广场,旺道姆广场、胜利广场和协和广场;②街道的建设巴黎中轴线;③对宫殿的修建与改造;④对城区的扩张和整改。 Ⅱ凡尔赛的建设:(服务于王权的最重要纪念碑)

①宫前有三条放射的大道;②巨大的体量,全部宫殿建筑可同时容纳两万人;③强烈的轴线、对称的平面、十字形水渠以及用列树装饰的道路造成无限深远的透视,反映了法国的王权、财富和人超越自然的思想;④对称布局,放射形道路,几何形式构图,自然森林,精美雕塑小品。

Ⅳ法国园林建设:

①巴黎南郊的枫丹白露宫园:无强烈轴线对称,具有法国风格的御园;

②维康宫:布置简单、对称而严谨,在轴线两侧布置了一些惊异的、富于变化的景物,园内面积宽广; ③凡尔赛宫:无处不体现王权之上和唯理(物)主义的思想。(效仿凡尔赛宫:俄国夏宫、普鲁士无愁宫、奥地利维也纳夏宫) 3.俄罗斯城市(彼得堡):受法国古典主义的明显影响,有放射道路、纪念性广场和中心主体建筑物;中心建筑群的规划设计水平高超。 4.德意志城市(卡尔斯鲁):①君权专制时代的产物,受巴黎凡尔赛的影响;②城市以同心圆组成,中心为王宫,32条以王宫为中心的放射路,全对着王宫的尖顶;③其规划思想是城市统治者企图使市民在生活中处处感到王权的支配力量。

5.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著名广场(丹麦哥本哈根的阿玛连堡广场):八角形平面,周围建筑严格对称,广场中央有骑马像,街道底景一端面向大理石教堂,另一端面向船埠。

第三篇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

第十二章 近代资本主义城市的产生和欧洲旧城市改建

1.资本主义城市的社会背景以及产生:旧城市已经不能满足大工业城市的需要——旧城改造。近代工业革命之后,城市从此在人类历史上摆脱了政治军事中心而真正成为经济生产和人类生活的中心。而城市规划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一种解决手段,成为政府管理城市的有力工具。近代城市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是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而引起的。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而出现的,并且工业化进一步推动城市化。 2.资本主义城市的迅速发展与城市分布的不平衡带来城市建设的矛盾:

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引起城市的畸形发展,市区低价昂贵,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恶化;

②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③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城市盲目扩展,布局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货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阻塞; ⑤城市各种公用设施提供了远比封建社会高得多的城市物质生活条件;

⑥城市中建筑紊乱,城市设计缺乏整体环境的考虑,建筑艺术衰退。 (解决方案:城市分散、城市集中) 3.英国的旧城改建:

Ⅰ伦敦改建:①无规划结构上的根本变化,仍是沿袭古典主义手法,而且把法国园林设计的技巧用于城市;②规划鲜明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新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增长;③城市中心、船埠及其交通的功能布局,反映了资本主义城市重视经济职能的新的特征;④城市的中心不是教堂和宫殿,而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活设施,反映了资产阶级是社会的主人,而不是国王和教会。

Ⅱ巴斯的建设:①疗养城市,以温泉著称;②圆形广场舍葛斯;③月牙状居住建筑群皇家克莱逊特;④建筑群兰斯道恩·克莱逊特,这个建筑群设计成蛇形,位于城市高处,以三个折曲顺地形高差组成了蛇形住宅群,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在空间处理上运用了开敞和动态的手法。

Ⅲ英国的园林:①英国造园学院发起园林设计革命,开创完全自由的风景园林,抛弃欧洲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②浪漫主义风景园林——英华庭园;③追求自然、变化、惊奇、隐蔽和田园的情调,强调蛇形的曲线美,有意识地保存自然起伏地形。 4.法国的旧城改建(巴黎改建):

Ⅰ雅各宾专政时期的巴黎改建:①城市建设的重点是第三等级和贫苦的手工业工人的聚居区;②为劳动人民居住区铺设街道和路面,增加供水水井,清除垃圾,增添街灯;③吧巴士底狱夷为平地,修建绿化广场,并在市内广泛进行绿化;④这一时期建设追求表现感情,表现性格、情绪,在建筑上追求体形简单的圆柱体、方锥形、平行六面体和球体,平整的墙面很少有装饰,平面大都有简单的几何形组成,以反映“一切建筑物都应当像公民美德那样单纯”的见解。

Ⅱ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巴黎改造:①城市建设活动主要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为弘扬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胜利服务;②多层公寓逐渐成为居住建筑的主要类型;③在巴黎西部改建贵族区,在市中心区以纪念碑,纪念柱和纪念性建筑群点缀广场与街道,以控制巴黎中心地区的帝都风貌;④烧毁丢勒里宫改建拿破仑的练兵场凯旋门,协和广场建设雄狮凯旋门,两个凯旋门遥遥相对,奠定巴黎市中心的轴线;⑤协和广场中心路易十五雕像代之以拿破仑从埃及劫掠的方尖碑;⑥由于交通堵塞,在雄狮凯旋门广场周围开拓圆形广场,即明星广场;⑦旺道姆广场正中的旺道姆纪念柱。

Ⅲ拿破仑第三时期的巴黎改建(奥斯曼主持)特点及影响(重点):

①特点:分离贵族和贫民区;完成大十字和两个环路的建设(环形放射道路系统);重视绿化与公园的建 设;把市中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改善城市排水、供水、电力等市政设施。 ②影响(评价):巴黎改建未能解决城市工业化提出的新要求,未能解决城市平民窟问题,也未解决交通问题。但奥斯曼对巴黎的改建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其所采取的种种大胆改革措施和城市美化运动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5.俄国的旧城改建:①凯旋的激情成了城市建设的主要思想内容;②建造了一批大型纪念性建筑物;③修建两条大街,与原有涅瓦大街形成对称的、放射形的三条大街;④建造了一所弧形的总司令部大厦,为了纪念与拿破仑作战的胜利,在中央做了凯旋门式的构图,这凯旋门是冬宫广场的南面入口。

6.阿姆斯特丹(荷兰)的旧城改建:①城墙不断向外扩大,并建造碉堡;②市内房屋密集,市区作马蹄状向河口两岸发展,旋成扇形,房屋多沿运河分布;③市内运河纵横交错,层层环绕城市,状似蛛网,不断开凿新的环城运河;④建设方格网式的居住区;⑤阿姆斯特丹是运河之城,运河两旁还存留这古老建筑,房屋一般为四五层,高度统一,色调明艳,富有民族特色。

第十三章 近代亚非拉殖民地城市和美国新建的大城市

1.近代亚非拉殖民地城市建设特点:

①城市平面简单,一般为方格形路网,未建立三度空间的概念。如拉丁美洲的若干殖民城市(墨西哥),有宽阔的道路与宏伟的广场,除市中心局部地区建设有条理外,其他地区房屋层数低,建设松散,无规划秩序。

②殖民统治者对城市发展、人口规模、用地规模都无科学预测。为便于城市从小到大,易于发展,采用棋盘方格形道路骨架系统。如西班牙殖民主义者采用这种方格形道路系统,普遍地应用于中美与南美各新建的殖民地城市(墨西哥的喀士柯、阿根廷的孟多札),英法殖民主义者应用于北美殖民地(费城、萨伐纳),在19世纪被应用于亚洲非洲等殖民地城市(越南西贡、埃及赛德港),葡萄牙占领的印度郭亚仍维持原来

中世纪伊斯兰城市的弯曲转折的道路系统。 2.美国新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特点:

Ⅰ美国的方格形城市:①采用放射和方格形道路布局;②人口暴增(纽约:优点——城市环境整齐、商业价值高;缺点——功能分区不明确、停车难)。

Ⅱ华盛顿的朗方规划:①方格网+放射路;②中心为三角形放射布局:国会、白宫、最高法院;③朗方对华盛顿规划的人口规模预计为80万,这是一项英明的预测,他的规划思想和设计手法是收到他生活过的巴黎和凡尔赛的影响。

第十四章 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重)

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 Ⅰ代表人物:

①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托马斯·摩尔(乌托邦)、安德雷亚(基督教之城)、康帕内拉(太阳城)

(进步性:主张消灭剥削制度和提倡财产公用;保守性:代表封建小生产者反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已露头的生产方式。)

②后期空想社会主义:欧文(新协和村)、傅里叶(法郎吉) Ⅱ内涵:提倡绝对平均的社会理论,消灭剥削提倡财产公用。

Ⅲ评价:空想社会主义虽然并没有产生实际影响,但它把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的实体,把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联系起来,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这些进步的思想对后来城市规划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镇)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及其理论渊源。 2.田园城市: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 Ⅰ代表人物:霍华德 《明日的田园城市》

Ⅱ内涵:基于城市和乡村的优缺点,使城市和乡村的生活像磁铁一样互相吸引,共同结合,提出了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为控制城市规模、实现城乡结合,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应该停止增长,过量的部分应该由邻近的城市来接纳。最终形成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的形态。他把这种多中心的组合称为“社会城市”。

Ⅲ城市形态:中央花园、公共设施、6条主干道向外辐射(三级网路:中心城-母城-子城) Ⅳ辩证:

①花园城市:单纯的注重景观设计。(城郊居住区)

②田园城市:讲究适度规模,城乡交融,社会管理的内涵。(第一座:莱奇华斯,第二座:韦林) ③卫星城(恩温):与田园城市形似,主张发展与中心城体量悬殊、承担局部功能的卫星城来推进大城市的进展。 Ⅴ评价:

①摆脱了传统规划的用来显示统治者权威和张扬规划师审美的旧模式,以人文为中心,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移。

②针对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城市与理想居住之间的矛盾以及大城市和接触自然之间的矛盾),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观念,从城乡结合的新角度来解决问题。

③设想了先驱性的模式,具有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和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和实践起了重要启蒙作用。

④首先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 3.工业城市

Ⅰ代表人物:戈涅

Ⅱ内涵:按照使用要求和环境要求,把城市各功能要素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并且严格按照某种秩序运行。各区间有绿带隔离,先进的城市交通和设施。 并为各功能留有发展余地。

Ⅲ评价:戈涅重视规划的灵活性,给城市各功能要素留有发展余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完全脱离封建社会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4.带形城市

Ⅰ代表人物:索里亚·伊·马塔

Ⅱ内涵:城市应有一道宽阔的道路座位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

Ⅲ评价:城市与自然保持亲密接触而又不受规模影响,但是缺乏对商业规律的考虑。对城市分散主义有一定的影响。

5.城市美化运动:①美国人马尔什主张人与自然要正确地合作;②在实践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是奥姆斯特,撰写《公园与城市扩建》一书,提出城市要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要为后人考虑,城市要不断更新和胃全体居民服务的思想;③欧洲大陆广泛接受奥姆斯特的理论,推广了城市公共绿地的建设工作。 6.对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总结:

①除工业城市、带形城市外,其余对今后发展均考虑不足;

②这些理论虽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时对缓解社会矛盾都有一定的作用和进步意义; ③对解决城市环境、面貌、布局、绿化、交通及公共设施等方面的问题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篇 现代城市

第十五章 20世纪二次大战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面临的城市问题:①随着工业革命后,新阶级的迅速成长,促成当时社会秩序的变更,以及继19世纪之后,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②新技术的问世造成的变革。

2.城市建设三个阶段:①1917~1923年,新建筑运动思潮产生;②1924~1929年,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建设活动随之兴盛起来;③1929~193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建设活动重新活跃了一个短时期。 3.1900~1918年的欧美城市: Ⅰ20世纪初城市规划立法工作:(认识到城市规划师政府管理城市物质环境的一项经常的和重要的职能) ①1909年,英国通过了城市规划法、美国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城市规划会议; ②1916年,纽约制定了第一次区划法规(区划法的开端),后又制定基地管理法。(这两个法对城市新辟地段的开发也起到控制作用)

Ⅱ田园城市与城郊居住区的建设:

①田园城市未能解决大伦敦工业与人口的疏散问题;

②汉普斯特德田园式城郊(翁温和帕克建设)是一个城郊居住区,在撰写的《拥挤无益》中论证住宅发展应该采取低于当时通行的密度,指出公共绿地的需要是关系到千百万人的事,为节约土地而采取较高的密度是严重的失误。

Ⅲ盖迪斯的区域规划综合研究:(重点)

①城市研究的综合观:把城市规划和发展落实到社会进步的目标上;

②区域协同的综合观:建立区域规划的第一人,城市已更改和外部(其他城市)相互依存; ③勤奋务实的实践观:调查——分析——规划的程序;

④深切的人文关怀观:重视人文和地域要素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芒福德所著《城市的文化》支持盖迪斯的理论) Ⅳ沙里宁德有机疏散理论:(重点)

①目的:缓解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找出一种方法,使城市逐步恢复合理的秩序。

②理论:城市不应顺其自然凝成一块,应该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 日常活动——集中布置。偶然活动——分散布置。

③评价:有机疏散对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欧美各国改善大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问题,尤其是卫星城理论来疏散、重组特大城市的功能空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Ⅴ未来主义城市设想:

①未来主义宣言(马里内蒂—未来派创始人、意大利作家):宣扬工厂、机器、火车、飞机的威力,赞美现代大城市,对现代生活的变化、速度、节奏表示欣喜; ②未来主义建筑宣言(桑·伊利亚—意大利未来主义者):应该把现代城市建设改造得像大型造船厂一样,既忙碌、又灵敏,到处都是运动,现代房屋应该造得和大型机器一样。 Ⅵ格里芬的堪培拉(澳大利亚)规划特点:(中心政府区+卫星城)

①利用地形,把自然风貌同城市景观融为一体,使堪培拉既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又具有城市生活魅力; ②南部以首都山为轴心,北部以城市广场为轴心,一条条道路向四周伸展,同一层层街道交织成蛛网; ③城市布局合理,能适应其后的发展与规划调整,今日仍享有“田园城市”的盛誉。 4.新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Ⅰ新建筑运动主要设计思想:①重视使用功能;②注意发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性能特点;③把建设的经济性提到重要高度;④主张创造新时代的新风格;⑤反对套用历史上的陈旧形式;⑥强调建筑空间;⑦考虑人观察建筑过程中的时间因素;⑧提出“空间——时间”建筑构图理论。

Ⅱ勒·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主义:《明日的城市》&《光明城》 (重点)

①传统城市由于规模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加剧,出现功能的老朽,但中心地区对各种事业都具有最大的聚合作用,因此应该通过技术改造来完善它的聚集功能;

②拥挤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密度来解决。提高密度,提供充足的绿地、阳光和空间;

③调整整个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使人流、车流合理的分布于整个城市;

④高密度发展的城市,必然需要一个新型的、高效的、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来支持。

⑤中心思想:疏散城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

⑥评价:柯布西耶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相比人文关怀,对技术手段更加关心。着重于改造大城市内部空间,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庞大而理性的城市空间并不能满足心理功能的需要。过分追求平面上超凡的形式,而对经济、文化、社会和传统较少考虑,城市没有人情味,空洞,缺乏渊源和生气。

5.卫星城市理论:雷蒙·恩温——《卫星城市的建设》

①概念:卫星城市就是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

②实践:英国威顿肖维田园城市、莫斯科卫星城规划

6.社区运动、邻里单位与划区理论:

Ⅰ社区运动:美国地区协会对美国当时的社区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提出美国城市规划理论。主张应抛弃预先布置好街道和用地形式的外框,然后填入住宅的习惯做法,建议采用组织住宅公司和寻求长期投资的办法,建设由住宅群围成大小空间和拥有绿地的完整的社区。

Ⅱ大街坊与雷德伯恩体系特点:绿地、住宅与人行步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布置成曲线,人车分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形成口袋形。通往一组住宅的道路是尽端式,相应配置公共建筑,把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

Ⅲ邻里单位:佩里

①概念:城市中一个较小的,可被识别的、低层次的单元,存在于居民的住宅与城市之间。

②内涵:佩里将邻里单位作为构成居住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细胞。以一个不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小学服务范围为邻里单位的基本空间尺度,其中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建筑自由布置。讲求空间宜人景观的营建,强调内聚的居住感情,强调作为居住社区的整体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③评价:邻里单位对后来直至今天世界各国的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Ⅳ划区:屈普《城市规划与交通》

①内涵:用新的系统来代替那种造成车辆拥挤、家具交通事故、功能混乱而且与地方道路有过多交叉点的城市主要道路网。新的系统是道路分级,主次干道与地方支路明显地分开,并且避免沿街建设房屋。这种高容量、高速度的干道决定了城市的大街坊形式。

②实践:战后英国考文垂中心区重建,体现了划区的原理

7.区域规划:(有效地城市规划必须从超越城市的范围着手)

Ⅰ目的: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和改变旧有城市封闭式布局的空间结构形式,必须把城市与其影响的区域联系起来进行规划。

Ⅱ思想奠基:盖迪斯和芒福德的理论

Ⅲ实践:大伦敦规划——西方规划史上第一个大都市区域规划

8.雅典宪章(CIAM 国际现代建筑会议1933提出):(重点)

Ⅰ内涵:①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②物质空间;③保留有价值的历史建筑;④制定城市规划;⑤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Ⅱ核心:提出了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

Ⅱ评价:功能分区的思想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可以缓解和改善城市问题。对传统城市规划思想方法进行了重大改革,突破了形式主义局限。然而,理性主义缺少社会与文化的根基,并不能满足现今社会的动态演进和人的需求。

9.广亩城市(赖特):完全分散、低密度的城市

Ⅰ内涵:赖特的广亩城市实质上是对城市的否定,主张居住单位分离,是没有城市的城市。

Ⅱ评价:赖特所期望的社会的不存在的,规划设想也是不现实的,但广亩城市的描述已成为今日美国城市近郊的稀疏的住宅以及居民点分布的离奇的图景的写照。

10.带形与指状发展城市:

①带形城市(苏里亚·伊·马塔):城市功能平行发展,即功能上连续的布置,使居住区与工业区均能沿交通干路平行发展和获得进一步扩展的可能。

②指状城市:城市呈指状发展是带状形式的一种变种。

11.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城市建设:(伪古典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强调“秩序规划”)由于法西斯国家要求设计方案具有纪念性和权威性而使这种显示政治制度或统治者的伟大的传统更加突出。

12.苏联社会主义城市:(新古典城市规划思想)必须从保存历史上已存的城市的基础出发,用整顿城市街道和广场系统的方法,进行改造规划。

第十六章 战后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战后欧洲与日本面临的任务:①回复生产,解决战后房荒;②改建畸形发展的大城市

2.英国战后重建工作:(新城选址、利用地形、妆点自然景色、塑造建筑群空间造型)

Ⅰ大伦敦规划:最早明确体现“分区管制”的思想

①规划方案:以伦敦为中心的约48公里范围内,由内向外划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内圈: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功能,降低居住用地净密度;近郊圈:良好的居住区,空地尽量绿化;绿带圈:供应新鲜蔬菜和副产品,严格控制建设;外圈:疏散伦敦群过剩人口与工业企业。

②1946年“新城法”规划设置8个具有使居民就地工作的卫星城。

③规划结构: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

④评价:大伦敦规划吸取了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规划思想的精髓,对当时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以及改善已很混乱的城市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往后的城市规划有着深远影响。

Ⅱ哈罗新城:新城运动从英国开始,英国建设的第一批新城较多地体现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 ①特点:规模比较小、密度比较低;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功能分区比较严格;居住区、工业区等区划分明确;道路网为环路和放射路组成。

②问题:经长期经营,因人口发展不快,缺少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且就业困难,因而出现年轻人回流大城市的倾向。

Ⅲ市中心商业步行区(考文垂和斯蒂文乃奇):采用“平面分隔”,把汽车路与步行区划分得很清楚。

3.法国的战后重建:

Ⅰ勒·哈佛的重建(贝瑞):承认受戈涅的直接影响

①特色:工业化—模数制;古典构图手法:十字干道、中心广场、标志建筑。

②问题:新市区的总体规划十分平淡,以不大的矩形街坊系统组成,主要都是周边式建筑,房屋建筑处理平淡重复。

Ⅱ勒·柯布西埃的居住单位:认为理想的现代化城市就是由“居住单位”即带有服务设施的居住大楼所构成。(实践:马赛公寓—光明城)

第十七章 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50年代的城市化与郊区化:

Ⅰ城市化: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大,加速城市化进程,从整体看,中心城市产业仍在集中;大城市的人口密度较高,出现城市外围化,造成市区规模层层扩大,更带来交通困难和环境恶化。

Ⅱ郊区化: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即郊区化。

①人口与经济活动分布相周围的郊区发展,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其他毗邻的内地、腹地,形成统一的大城市地区,即人口集中在各个城市“点”的形式发展到城镇群体,即城市集聚区的形成。 ②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另一特征是向城市群发展。

2.50年代的新城建设:(思想:社区思想;模式:邻里单位模式)

Ⅰ英国新城:

①第一批新城缺点:密度低、人口规模小、不足提供文娱或其它服务设施以及新城中心不够繁华、缺乏

生气和活力等。

②第二代新城(代表:坎伯诺尔德):规划上比较集中紧凑;整体结构较为紧凑的新城;具有一个繁荣的市中心;道路交通的特点是人车分离;住宅区建于山坡,类型由善行位置决定。

Ⅱ瑞典新城:斯德哥摩尔郊区的新城规模较小,以若干新城组成一个区,在区内的一个新陈里,设置一个大的商业中心兼为邻近的新城服务,如魏林比市中心。

Ⅲ英国与瑞士新城差别:英国强调独立自足,须与母城有一定距离,而斯德哥摩尔的新城都是母城的一部分,它既不是完全依赖于母城的居住郊区,也不是完全独立的新城。

Ⅳ日本新城:

①千里新城的规划建设标志着日本从建设城市住宅区发展到开发新城;

②规划布局特点:邻里单位—居住区;分级中心;人车分流;方便交通;副中心;结合地形;保护自然;绿地较多。

Ⅴ苏联新城:提出建设一系列卫星城市即新城计划,泽列诺格勒作为第一个试点项目,被誉为“绿色城市”。

3.50年代的步行商业街、郊区购物中心、室内商业街和地下商业街:

Ⅰ新建筑运动创始人柯布西埃设想交通立体分流,解决人、车矛盾,恢复步行空间;

Ⅱ步行区、广场空间和人车分离设计;

①荷兰步行商业街(林巴恩步行商业街):临近主干道、平面设计、统一设计、简单、概念化、示范意义; ②美国郊区购物中心(室内商业街):水平与垂直交通方式、人性化、丰富的室内外环境设施; ③日本地下商业街:促使城市向地下立体发展,增加了城市的土地利用率。

4.50年代典型新城:(重点)

Ⅰ印度昌迪加尔城:勒·柯布西埃修订城市规划方案

①特点:模拟生物体的规划构思;整体而精美的设计;功能分区明确;布局规整而机械。

②问题:功能分区导致了社会分化;脱离印度国情;其中心虽规模宏大,但构思和布局过于生硬机械,建筑之间距离过大,广场显得空旷单调,形成的建筑空间和环境不够亲切。

Ⅱ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巴西名建筑师科斯塔的规划方案

①特点:强烈的象征意义;结构清晰,分区明确;杰出的城市中心设计;设计简单化,缺少人情味。 ②问题:过分追求形式,对经济、文化、社会和传统较少考虑,与其说是个生活的城市,不如说是个机械的城市组合体,感觉空洞和缺乏渊源于生气,它的中心与昌迪加尔一样,在城市中显得过分高高在上。

5.朝鲜平壤的重建:

①特点:平地起家,全部新建,速度快,规模大。

②原则:强调城市的人民性;注意城市建筑的多样化;重视城市中的文化建设;控制城市规模。

6.50年代的科学城:(新西伯利亚科学城)

①作用:有助于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模式:科研、教学、生产三结合;大型城市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多属于中小城市。

③原则:整个城市分区明确;全城有一套各功能分区之间,联系方便、交通安全的交通系统;尽量保存和利用自然风景;建立合乎要求的分级文化生活设施;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布置结合地形和绿地;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7.50年代的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

①意大利(保护方法):原样重建,避古建新,随掘随护,不复保护,设立考古公园,分级分群保护,成片保护,包括环境,立法保护

②各国的成片保护:对于历史意义的市区成片城区保护起来,包括街道、作坊、住宅、店铺、教堂、寺庙和广场等,甚至连整个城市、村落、集镇当作文物保护。

8.50年代新建的城市中心:

①特点:设计水平较高;与城市总体密切配合;每条街和每个广场都有各自特点,体现多样性与各自的独特个性;纪念物与建筑小品的配置与建筑群背景互相映衬;街道与广场的光影效果、色彩效果理想。

②典型:瑞典的魏林比、发斯塔;芬兰的塔皮奥拉;英国的哈罗、斯蒂文内齐,坎伯诺德;苏联的泽列诺格勒、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南斯拉夫的新北尔格莱德中心等。

9.50年代的区域规划与国土整治:

Ⅰ中心地学说:(重点)

①代表人物:德国地理学家瓦尔特·克里斯塔勒

②理论要点:从行政管理、市场经济、交通运输等三个方面对城市的分布、等级和规模进行研究,提出了理想的正六边形城市体系规模。

Ⅱ增长极核理论:(重点)

①代表人物:法国经济学家F·佩鲁

②理论要点:把工业等建设快速地在少数极核(一般指经济上能增长较快的城市)进行,以促进极核本身增长和首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的发展。

Ⅲ城市集聚区:

①荷兰兰斯塔德特点:把一个大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分开、又联系的有机结构,这种城镇群称为“多中心型”大都市,通过积极的规划政策引导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布局形式,对控制大城市规模,防止恶性膨胀,解决城市扩建和人口聚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②联邦德国莱茵—鲁尔特点:从交通、人口、土地等方面与单一中心城市区域相比较为优秀。

10.环境学科的兴起:1959年荷兰提出整体设计和整体主义,把城市作为一个环境整体,全面地去解决人类生活的环境问题。

11.CIMA第十小组的建立:(重点)

Ⅰ规划思想基本出发点:对人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关注。

Ⅱ《杜恩宣言》:提出以人为核心的“人机结合”思想,并建议按照城市、村镇和住宅的不同特性去研究人类居住问题。

Ⅲ新的城市形态——簇群城市(生长的城市):关于流动、生长、变化思想的综合体现。

①关于流动:认为一个现代城市的复杂性,应能表现为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

②关于生长:认为用生长的思想改建旧城市,可保持旧城市生命的韵律,是它在不破坏原有复杂关系的条件下不断更新;

③关于变化:认为城市需要一些固定的东西,这是一些改变的周期较长,能起到统一作用的点,如市政厅和某些历史建筑等。

12.总结:理想、理性、实用三者并不是相互割裂的断面,而是一个随时演进与人们认知变化的统一体。综观西方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的烟花,是游走于理想、理性与现实之间而实现着不断地进步。

第十八章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建设概况:①城市规划走向多学科化、综合化;②城市化进程加速;③城市人口急速增长,城市职能结构转变,大中小城市的不同发展策略;④城市群与区域规划的发展;⑤中心地理论:增长极核与平衡发展,更多大城市连绵区;⑥城市管理技术的现代化;⑦科学城建设

2.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特点:覆盖更广;类型更多;各经济区整体发展;对非生产领域/要素的关注。

3.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进入新阶段标志:①量大、面大、类型多;②把全国各地区的区域规划联系起来向整体化发展,开展了国土规划的工作;③在国土规划的区域规划中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生活福利以及就业安排等社会问题的重视;④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政策的制订保证了规划的实施;⑤有些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连绵区。

4.英国的区域规划(反磁力吸引体系):根据增长极核理论,认为每个城市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地区吸引范围,同时一定地区范围内也必然有相应的区域中心。

5.大城市连绵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聚集着众多的城市,组成一个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组合体。 ①形态:一般呈带状的、规模很大的城镇集聚区

②实例:美国三大城市连绵区(波士顿—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圣地亚哥—旧金山)

6.60年代以来的新城建设:

Ⅰ英国新城建设(第二、三代):

①第二代新城的特点是城市规模比第一代新城大,功能分区不如第一代严格,密度比第一代高;

②第二代新城郎科恩规划特点:以8000人组成一个邻里单位;规划布局与城市交通组织紧密结合;工业除围绕居住区外围布置外,邻里单位内亦安排一定的工业用地,缩短居民上下班距离;注意利用地形和自然条件,组成完善的绿化系统。

③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新城规划特点:土地使用与交通紧密结合;活动中心布置在环境区边缘;交通系统的高效率和经济性;突出景观效果。

Ⅱ法国新城建设规划特点:城市的性质都是综合性的;充分利用原有城镇基础;内部规划结构较英国紧凑;占地广,乡村气息浓重;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低密度的住宅布置在居住区边缘。

Ⅲ美国新城建设:

①具体要求:新城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潜力;新城必须对不同收入、不同种族的居民提供居住和就业的机会,以避免两极分化;新城必须提高自然环境质量和城市建筑及景观质量;新城还应是个从事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方面进行革新的实验室。

②新城类型:大城市周围新建的新城;在原有城镇基础上扩建的新城;市区内改建或新建的“城中之城”;远离大城市,完全独立的新城。

7.60年代以来西方大城市内部的更新与改造问题:

Ⅰ主要问题:城市经济行政中心区的容纳能力超过极限以及由于郊区化而引起的内城衰退。

Ⅱ日本新宿副中心:①步行与机动交通分开;②增加停车能力;③区域集中供冷供热,减少大气污染。 Ⅲ法国巴黎德方斯:分散巴黎市中心的经济与行政职能,打破巴黎城的聚焦式结构。

Ⅳ罗斯福岛(美国)基本特点:①为不同收入和不同种族的居民建造各种类型的新型住宅;②创造了不受车辆交通影响和不受污染的环境;③有良好的公园绿地、娱乐设施、社区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④有良好的城市景观。

Ⅴ巴比坎中心(伦敦):在景观上作精心设计;解决了居民就近工作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改造内城,对附近商业街进行了规划;所花时间长,说明内城核心地带的更新与改建确实难度较大。

8.60年代以来的科学城和科学园区:

Ⅰ筑波科学城(日本):

①目的:为了适应时代要求;为缓解东京市人口过于拥挤的困境。

②作用:推动日本向科技高峰冲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③缺陷:科研和产业联系不多,城市功能过于单一。

Ⅱ关西科学城规划特点:选址布点;网络观点;创造富有吸引力的城市生活环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与发展方式(组团式优点: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和有利于分期发展)

Ⅲ科学园:首创与美国,是美国为发展尖端技术,在世界科技领域内保持领先地位所采取的一种战略措施。(实例:美国硅谷、剑桥科学园——欧洲最著名的科学园)

9.60年代以来的古城和古建筑保护:

Ⅰ法国巴黎(古城分区保护方法):①历史中心区,主要保护原有历史面貌,维持传统的职能活动;②19世纪形成的旧区,主要加强居住区的功能,限制办公楼的建造;③对周边的部分地区则适当放宽控制,允许建一些新住宅和大型设施。

Ⅱ瑞士伯尔尼:划区保护

Ⅲ南斯拉夫三种类型的古城:十分重视古城风貌的保护,保护期历史价值,展示其文化、历史进程。 Ⅳ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控制历史半岛上的建筑高度成功保护历史上形成的城市轮廓线。划区保护,将历史半岛划分为两个保护区。

10.60年代以来的城市中心:p237(与50年代对比)

①特点:城市中最繁华最生气勃勃的地方,执行城市众多的不同功能,满足各自的要求,创造出最美丽的画面和富有变化的环境,是城市生活的焦点。从着重空间转为注重场所,其含义包括空间、时间、交往、活动、意义等的综合内容。

②典型:费城市中心、美国波士顿政府中心、加拿大多伦多市中心等

11.60年代以来的居住问题:居住区选点不合理;功能单一化;建筑形式千篇一律;难以识别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等。

12.居住环境研究:①注意研究住宅群体组合中各种空间的有机构成;②注意研究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融合;③注意创造良好的小气候;④注意发挥建筑空间的协同作用。

13.工作居住综合区:英国米尔顿·凯恩斯、法国里莱科研中心、美国华盛顿的西南改建区、巴黎台方斯A区、英国伦敦巴比坎文化中心。

14.整体式居住小区组成模式:①住宅连续布置配以相应的公共设施组成整体式小区;②住宅、公共建筑综合楼组成的整体式小区;③住宅坐落在公共设施上组成整体平台式小区;④整块用地建满综合性建筑的整体式小区;⑤一栋楼组成一个整体式小区。

15.行为研究:

Ⅰ罗伽尔·卡逊《寂静的春天》:明确把环境问题提到人类生存的社会生态系统来认识。

Ⅱ凯文·林奇《城市的意象》:开始挣脱传统束缚,确定了社会折用方法,城市环境不再被认为仅是一种视觉艺术空间,而应主要理解为一宗综合的社会场所。

Ⅲ社会使用方式:①研究人的认知;②对人的行为观察研究;③人的活动与场所情感对应的图式研究;④满足人的行为要求的研究;⑤人的情感与场所关系的研究。

Ⅳ场所:指由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环境特定部分

①特征:占有性、非空间性、随机性

②与空间的区别:空间基本上是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形成的,具有抽象的概念;场所则强调物体或人对环境特定部分的占有,以满足人对场所的社会使用要求。

16.采用社会目标的群众参与目的: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对立所造成的整个社会环境与空间结构的严重对抗和冲突。

17.马丘比丘宪章:(重点)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

①城市与区域: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的基本动态的统一性; ②城市增长:人口增长,生活质量下降;

③分区概念:批评雅典宪章提出的城市规划目的是为了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项基本的社会功能的相互关系和发展,为了追求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马丘比丘宪章指出规划、建筑和设计,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④住房问题:深信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时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要争取生活的基本质量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⑤城市运输:批评雅典宪章把私人汽车看作交通的决定因素。住处私人汽车从属于公共运输系统的发展,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

⑥城市土地使用:赞同雅典宪章提出的坚持一个立法纲领,以便在满足社会用地要求时,可以有秩序地并有效果地使用城市土地。

⑦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控制城市发展的当局必须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环境继续恶化。

⑧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与保护:保护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并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

⑨工业技术:提出技术是手段并不是目的,建筑设计应当是创造在自然条件下的适合功能要求的空间与环境的过程。

⑩设计与实践: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与文化的不断变化。 ⑪城市与建筑设计:指出建筑师创造人们能在其中生活的空间;批评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肯定雅典宪章在城市与建筑设计理论的一些发现和成就;强调在建筑领域中,用户的参与更为重要,更为具体,只有当一个建筑设计能与人民的习惯、风格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建筑设计才能对文化产生最大的影响。

18.现代科学方法论: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新三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p272

19.新陈代谢派的理论:

Ⅰ代表人物:丹下健三、菊竹清训、黑川纪章

Ⅱ内涵: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精致的,而是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的动态过程,主张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以便过时的建筑单体或设备可随时撤换而不影响其它单体。

Ⅲ实践:丹下健三的东京2000年规划设想,在这个规划中,改变了东京城市结构的基本骨架,把它从一个封闭型的中心放射系统转换为一个开发型的线型发展的城市,使城市的结构、交通运输及建筑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确立一个能反映现代社会自身机动性的城市空间法则。

外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 古代的城市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1.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城市开始形成 2.城市的定义: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和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城乡规划法中的城市:建制镇、县级市、地级市、直辖市

4.城市的条件:①聚集性:一定的人口密度;②经济性:二、三产业为主,非农人口比重大;③社会性:社会综合实体

5.城市的特征:①以人为主体;②高度集中;③中心作用;④多样性与复杂性

第二章 古埃及的城市

1.古埃及人的宗教哲学对城市建设的影响: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所以皇帝的陵墓和庙宇成为主要的建筑物。

2.代表城市:孟菲斯古城、卡洪城、底比斯、阿玛纳城 3.孟菲斯古城:四周布满堑壕,城防坚固厚实。(战乱引导城市发展出新的职能——防御) 4.卡洪城:阶级差别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反映 5.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①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②最早运用功能分区原则(卡洪城、阿玛纳);③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阿玛纳),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④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阿玛纳),规划中引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第三章 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古巴比伦)

1.古代西亚文明城市建设:①宫殿常与山岳台邻近,山岳台往往又与庙宇、仓库、商城等在一起,形成城市的宗教、商业和社会活动中心;波斯城市世俗建筑占主导地位;②为避免水患和潮湿,两河流域地区的大型建筑,一般都建造在高大的土台之上。 2.代表城市及特点:

②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跨河两岸;矩形平面,双重城墙,设九门;城里规划整齐,路径明确(新巴比伦空中花园——希腊人称之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第四章 古印度与古代美洲的城市

1.古印度城市特点:①住宅和城镇开始制定规划准则;②用罗盘定朝向,城内土地分块要按某种规格进行,城市中心是块高地,后来代之为塔楼;③城市主要干道和建筑物按照当地主要风向取正南北向。 2.古印度代表城市及特点:

3条南北大道和2条东西大道,分划如棋盘;分两部分,稍高的是卫城,东侧是较低的原市街地

②哈拉巴城:西城中央有高地城堡,设置行政中心;北部有仓库和劳动人民居住地;计划性周密

3.古代美洲3个巨大的文化中心及代表城市雅地区(提卡尔城,奇清依扎城);③古代印加地区(马丘比丘城):保留大量印加庙。

4.古代美洲城市特点:从选址来看,很少考虑交通方便,主要考虑距肥沃土地的远近,就地取材是否方便,水源如何等等。

第五章 古希腊的城市(重)

1.古代希腊的城市规划思想:①对思想城市的追求-理性、秩序;②唯物主义思想;③城邦, 社区精神;④人本主义;⑤积极和丰富的公共空间;⑥追求理性主义——希波丹姆模式

2.古希腊文化经历的时期: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古希腊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城市文明达到高峰)、希腊化时期

3.爱琴文化的城市:克里特岛、迈锡尼(城市建设演变的显著特点:城墙的发展)

5.城市建设的市民参与传统可以上溯至古希腊的城邦国家

6.古典时期城邦四大发展动因:①唯物论;②奴隶制民主;③科技发展;④没有宗教特权阶层阻挠

7.古典时期的雅典规划特点:希波战争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目标是把它建成一个宗教文化中心,并纪念希波战争的胜利;城市背山面海,城市布局不规划,无轴线关系;广场无定形,建筑群排列无定制,社会功能齐全;城市街道曲折狭窄,结合地形自发形成;建筑类型甚为丰富,为强调给公民平等的居住条件,以方格网划分街道。

8.雅典卫城:①空间序列效果;②雅典全盛时期纪念碑;③历经40年建成;④名为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公众活动场所;⑤布局自由灵活,顺应观景需要;⑥设施平民化。

9.对比古风时期,古典时期的卫城有何演变和发展?雅典卫城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顺应地势的同时照顾到山上山下的观赏,它出色地体现了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

10.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主要思想(原则):①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城市结构型式;②城市中有公共空间,城市典型平面中有两条垂直大路从城市中心通过;③把城市分成

3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④私宅地段划分3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11.米利都城(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典型城市):①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②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③中间开敞式空间呈L形,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面积较大;④城市分为4个功能区:宗教区、商业区、公共建筑区

1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变化及特点:①新的城市中心是喧嚣的广场;②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与广场规整、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是严格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的;③城市广场去边设置敞廊,沿一面或几面。开间一致,形象完整;④希腊化时期的城市主体建筑突出建筑主体性(利用层高及建筑体系);⑤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第六章 古罗马的城市(重)

1.罗马城市规划思想:①强烈的使用主义:不善于利用地形,而是强力地改造地形;②开敞空间和秩序感:罗马在城市总体空间的创造,对建筑群体秩序的把握和创造和高超的空间设计手法,使其成为后世的典范;③大比例模数手法:超人的空间尺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

2.罗马病:指重视城市在享乐方面的建设,而忽视了城市文化和精神的功能,物质的繁荣与精神的空虚 3.古罗马经历的三个时期:伊达拉利亚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帝国时期(鼎盛时期)

4.伊达拉利亚时期城市建设特点:①统一的模式修筑城市;②城市建于山岩或高地之上;③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城市地区的划分极为明显。

5.城市的奠基仪式:①选址;②划分地区,地区再分地块;③确定街道走向;④城市奠基仪式

7.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Ⅰ罗马城:罗马城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群与建筑群,但城市总体布局比较零乱,它是由许多点凑合而成,而未形成完整的系统。

Ⅱ罗马帝国广场:①广场成为皇帝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雕像占广场中央主要位置;②广场形式逐渐由开敞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严整;③广场的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由广场上的方形、直线形和半圆形的空间组成;④以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为主体

Ⅲ阿德良离宫:运用实体和空间的观念在自然背景中组织复杂庞大的建筑群体的范围,整个建筑群被安置在几个台地上,以适应复杂的地形

Ⅳ营寨城(提姆加德、兰培西斯、阿奥斯达):军队短时期内建成的,共同特征是按照罗马军队的严谨的营寨方式建造的,方格形城市路网,在主要道路起讫点和交叉处,常有壮丽的凯旋门。

Ⅴ列柱街和城市工程:城市工程设施达到很高水平,除道路外,古罗马在桥梁、城墙、输水道等建设中都有突出成就。

Ⅵ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重点):本书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统一了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理想的美和现实生活的美,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

①关于城址选择:必须占用高爽地段,必须有利于避浓雾、强风和酷热,要有良好的水源供应,有丰富的农产资源和便捷的公路或者河道通向城市。

②关于建筑物选址:探讨了建筑物的性质和城市的关系,地段四周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等。

③关于街道的布置:研究了街道和常风向的关系,与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

④提出理想城市模型: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间的距离不大于箭射距离,使防守者易于从各个方面击攻击者。城市的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剧中。为避强风,放射形道路可不直接对向城门。 ⑤意义: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模式对其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极重要的影响。(理性原则、有比例关系、城市要有直接的美感、军事防御原则)

第二篇 中古的城市 第七章 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

1.中世纪西欧城市类型:要塞型、城堡型、交通型

2.三种类型城市选址、规模、产业人口分布的共同特点:①一般都选址于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地形高爽的地区,四周以坚固的城墙包围起来;②随着经济发展,市区不断扩大,因而又不断扩建城墙,

城市受城墙的束缚,往往规模很小,人口少;③城市发展,城墙外产生城郊区,主要是手工业者居住的市街地,同行者多聚居一条街。

3.城市选址与发展:①易守难攻之地;②后期突破城墙发展

4.城市空间特色:①封闭、防御性强;②密度高、街道狭窄;③中心感强;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协调 5.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规划思想(重点):

Ⅰ以教堂为中心:教堂座位这个欧洲时期最高技术和艺术成就,成为唯一的纪念性和标志性建筑,城市以教堂和广场为中心向周围发散,广场均采取封闭构图;

Ⅱ自然主义和非干预行为:城市没有统一的规划,基本毫无逻辑,不存在明显的功能分区,城市总体布局结构非常自然;

Ⅲ丰富的景观和亲和宜人的特质:中世纪的城市尺度比罗马要小得多,城市是自发形成的,以环状与放射状为多,以后工商业发展,也建造了一些方格网城市,道路网常以教堂广场为中心反射出去,并形成蛛网状的放射环状道路系统,城市弯曲街道既可挡冬季寒风,防夏日暴晒,又具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Ⅳ中世纪城市和谐而统一的美,事实上是城市社会生活高度有序化的客观反映,而不是形式上的空间秩序设计的结果。

第八章 东罗马与俄罗斯的中世纪封建城市

1.社会概况:教会对文化的垄断远不如西欧教会,它对埃及和西亚等东方文化兼收并蓄,提出哲学应与神学分离。在中古前半期,罗斯人从拜占庭吸取了较高的文化和艺术成就,拜占庭文化影响在城市建设和建筑艺术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发扬了俄罗斯艺术的独特风格。

2.拜占庭的建设活动:①首都君士坦丁堡——沟通东西方的金桥;②拜占庭宗教建筑用若干个集合在一起的大小穹隆顶覆盖下部的巨大室内空间;③圣索菲亚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④三面环水的城市和防御城墙,防卫区仿古罗马七丘;⑤优美的沿海景观和城市轮廓线。

3.俄罗斯的建设活动:①公元10~13世纪,已有相当繁荣的大城市,并已成为相当繁荣的商业中心;②封建主义的发展促使许多小城市的建立(世袭城市);③俄国人从蒙古人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分裂的罗斯逐渐以莫斯科为中心团结起来;④克里姆林建筑群由宫殿、教堂、塔楼、防御设施组成。

第九章 阿拉伯国家与其他伊斯兰教国家以及印度、日本的中世纪封建城市

1.伊斯兰城市建设特点:①伊斯兰城市常简单地划分为若干城区,其城市整体性较弱,在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单元是以某一清真寺为中心的邻里,即穆斯林区;②伊斯兰城市受教义与宇宙观的影响,也受气候影响,在干热地带多封闭式的城镇,封闭式的穆斯林区和封闭式的院落式住宅;③道路类型分两种,一种是弯曲的盘街,时而转变走向,另一种是死胡同,只到某些住户门前就截断。

2.城市巴格达建设特点:①城市平面为圆形,是太阳的象征,有四座城门;②宫殿布局复杂、规模很大;③巴扎——经商场所、市场;④城的主轴线与子午线或对角线的关系,仿早期城镇的传统方位。

第十章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重)

1.文艺复兴的产生:城市中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和发展其政治、经济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反对教会精神统治,即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以新的世界观推翻神学、经院哲学以及僧侣主义的世界观,形成文艺复兴运动。(其历史意义是为资本主义建立统治地位制造舆论) 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早期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借用古典外衣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是当时社会新政治新经济的反映)

3.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①城市对人本主义的追求;②城市的人性化主义;③城市对理想主义的追求;④高雅精英主义营造思维;⑤对前人文化的尊重,注重城市规划的延续性;⑥文艺复兴时期的规划最终演变成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

4.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建设活动特点:①科学合理的设想,实施少;②改建活动由细节开始,逐步扩大到环境;③大型世俗建筑取代宗教建筑成为城市主要景观 (出现:方格网道路、矩形城市)

6.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改建及特点:

7.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广场建设: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市中心与广场的建设,建设许多反映文艺复兴面向生活的新精神和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广场。早期广场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布置比较自由,空间多封闭;文艺复兴盛期与后期的广场比较严整,常采用柱廊形式,空间较开敞。

8.园林建设类型:①文艺复兴早期(美第奇式);②中期(台地式);③晚期(巴洛克式)

9.园林建设特点:①绿化与装饰为主,建筑较少;②雕塑多;③喷泉、瀑布多;④几何性强,人工性强;⑤自然环境与人工造型的结合

第十一章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

1.古典主义: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唯理主义在美学上的反映;它体现有秩序的、有组织的、永恒的王权至上的要求,认为不依赖感性经验的理性是万能的;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理性、永恒、高贵、有秩序;是对君主的颂扬。

2.法国城市:区域性、轴线式规划 Ⅰ巴黎城市改建:(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

①修建了很多广场,旺道姆广场、胜利广场和协和广场;②街道的建设巴黎中轴线;③对宫殿的修建与改造;④对城区的扩张和整改。 Ⅱ凡尔赛的建设:(服务于王权的最重要纪念碑)

①宫前有三条放射的大道;②巨大的体量,全部宫殿建筑可同时容纳两万人;③强烈的轴线、对称的平面、十字形水渠以及用列树装饰的道路造成无限深远的透视,反映了法国的王权、财富和人超越自然的思想;④对称布局,放射形道路,几何形式构图,自然森林,精美雕塑小品。

Ⅳ法国园林建设:

①巴黎南郊的枫丹白露宫园:无强烈轴线对称,具有法国风格的御园;

②维康宫:布置简单、对称而严谨,在轴线两侧布置了一些惊异的、富于变化的景物,园内面积宽广; ③凡尔赛宫:无处不体现王权之上和唯理(物)主义的思想。(效仿凡尔赛宫:俄国夏宫、普鲁士无愁宫、奥地利维也纳夏宫) 3.俄罗斯城市(彼得堡):受法国古典主义的明显影响,有放射道路、纪念性广场和中心主体建筑物;中心建筑群的规划设计水平高超。 4.德意志城市(卡尔斯鲁):①君权专制时代的产物,受巴黎凡尔赛的影响;②城市以同心圆组成,中心为王宫,32条以王宫为中心的放射路,全对着王宫的尖顶;③其规划思想是城市统治者企图使市民在生活中处处感到王权的支配力量。

5.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著名广场(丹麦哥本哈根的阿玛连堡广场):八角形平面,周围建筑严格对称,广场中央有骑马像,街道底景一端面向大理石教堂,另一端面向船埠。

第三篇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

第十二章 近代资本主义城市的产生和欧洲旧城市改建

1.资本主义城市的社会背景以及产生:旧城市已经不能满足大工业城市的需要——旧城改造。近代工业革命之后,城市从此在人类历史上摆脱了政治军事中心而真正成为经济生产和人类生活的中心。而城市规划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一种解决手段,成为政府管理城市的有力工具。近代城市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是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而引起的。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而出现的,并且工业化进一步推动城市化。 2.资本主义城市的迅速发展与城市分布的不平衡带来城市建设的矛盾:

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引起城市的畸形发展,市区低价昂贵,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恶化;

②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③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城市盲目扩展,布局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货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阻塞; ⑤城市各种公用设施提供了远比封建社会高得多的城市物质生活条件;

⑥城市中建筑紊乱,城市设计缺乏整体环境的考虑,建筑艺术衰退。 (解决方案:城市分散、城市集中) 3.英国的旧城改建:

Ⅰ伦敦改建:①无规划结构上的根本变化,仍是沿袭古典主义手法,而且把法国园林设计的技巧用于城市;②规划鲜明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新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增长;③城市中心、船埠及其交通的功能布局,反映了资本主义城市重视经济职能的新的特征;④城市的中心不是教堂和宫殿,而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活设施,反映了资产阶级是社会的主人,而不是国王和教会。

Ⅱ巴斯的建设:①疗养城市,以温泉著称;②圆形广场舍葛斯;③月牙状居住建筑群皇家克莱逊特;④建筑群兰斯道恩·克莱逊特,这个建筑群设计成蛇形,位于城市高处,以三个折曲顺地形高差组成了蛇形住宅群,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在空间处理上运用了开敞和动态的手法。

Ⅲ英国的园林:①英国造园学院发起园林设计革命,开创完全自由的风景园林,抛弃欧洲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②浪漫主义风景园林——英华庭园;③追求自然、变化、惊奇、隐蔽和田园的情调,强调蛇形的曲线美,有意识地保存自然起伏地形。 4.法国的旧城改建(巴黎改建):

Ⅰ雅各宾专政时期的巴黎改建:①城市建设的重点是第三等级和贫苦的手工业工人的聚居区;②为劳动人民居住区铺设街道和路面,增加供水水井,清除垃圾,增添街灯;③吧巴士底狱夷为平地,修建绿化广场,并在市内广泛进行绿化;④这一时期建设追求表现感情,表现性格、情绪,在建筑上追求体形简单的圆柱体、方锥形、平行六面体和球体,平整的墙面很少有装饰,平面大都有简单的几何形组成,以反映“一切建筑物都应当像公民美德那样单纯”的见解。

Ⅱ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巴黎改造:①城市建设活动主要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为弘扬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胜利服务;②多层公寓逐渐成为居住建筑的主要类型;③在巴黎西部改建贵族区,在市中心区以纪念碑,纪念柱和纪念性建筑群点缀广场与街道,以控制巴黎中心地区的帝都风貌;④烧毁丢勒里宫改建拿破仑的练兵场凯旋门,协和广场建设雄狮凯旋门,两个凯旋门遥遥相对,奠定巴黎市中心的轴线;⑤协和广场中心路易十五雕像代之以拿破仑从埃及劫掠的方尖碑;⑥由于交通堵塞,在雄狮凯旋门广场周围开拓圆形广场,即明星广场;⑦旺道姆广场正中的旺道姆纪念柱。

Ⅲ拿破仑第三时期的巴黎改建(奥斯曼主持)特点及影响(重点):

①特点:分离贵族和贫民区;完成大十字和两个环路的建设(环形放射道路系统);重视绿化与公园的建 设;把市中心分散成几个区中心;改善城市排水、供水、电力等市政设施。 ②影响(评价):巴黎改建未能解决城市工业化提出的新要求,未能解决城市平民窟问题,也未解决交通问题。但奥斯曼对巴黎的改建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其所采取的种种大胆改革措施和城市美化运动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5.俄国的旧城改建:①凯旋的激情成了城市建设的主要思想内容;②建造了一批大型纪念性建筑物;③修建两条大街,与原有涅瓦大街形成对称的、放射形的三条大街;④建造了一所弧形的总司令部大厦,为了纪念与拿破仑作战的胜利,在中央做了凯旋门式的构图,这凯旋门是冬宫广场的南面入口。

6.阿姆斯特丹(荷兰)的旧城改建:①城墙不断向外扩大,并建造碉堡;②市内房屋密集,市区作马蹄状向河口两岸发展,旋成扇形,房屋多沿运河分布;③市内运河纵横交错,层层环绕城市,状似蛛网,不断开凿新的环城运河;④建设方格网式的居住区;⑤阿姆斯特丹是运河之城,运河两旁还存留这古老建筑,房屋一般为四五层,高度统一,色调明艳,富有民族特色。

第十三章 近代亚非拉殖民地城市和美国新建的大城市

1.近代亚非拉殖民地城市建设特点:

①城市平面简单,一般为方格形路网,未建立三度空间的概念。如拉丁美洲的若干殖民城市(墨西哥),有宽阔的道路与宏伟的广场,除市中心局部地区建设有条理外,其他地区房屋层数低,建设松散,无规划秩序。

②殖民统治者对城市发展、人口规模、用地规模都无科学预测。为便于城市从小到大,易于发展,采用棋盘方格形道路骨架系统。如西班牙殖民主义者采用这种方格形道路系统,普遍地应用于中美与南美各新建的殖民地城市(墨西哥的喀士柯、阿根廷的孟多札),英法殖民主义者应用于北美殖民地(费城、萨伐纳),在19世纪被应用于亚洲非洲等殖民地城市(越南西贡、埃及赛德港),葡萄牙占领的印度郭亚仍维持原来

中世纪伊斯兰城市的弯曲转折的道路系统。 2.美国新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特点:

Ⅰ美国的方格形城市:①采用放射和方格形道路布局;②人口暴增(纽约:优点——城市环境整齐、商业价值高;缺点——功能分区不明确、停车难)。

Ⅱ华盛顿的朗方规划:①方格网+放射路;②中心为三角形放射布局:国会、白宫、最高法院;③朗方对华盛顿规划的人口规模预计为80万,这是一项英明的预测,他的规划思想和设计手法是收到他生活过的巴黎和凡尔赛的影响。

第十四章 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重)

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 Ⅰ代表人物:

①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托马斯·摩尔(乌托邦)、安德雷亚(基督教之城)、康帕内拉(太阳城)

(进步性:主张消灭剥削制度和提倡财产公用;保守性:代表封建小生产者反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已露头的生产方式。)

②后期空想社会主义:欧文(新协和村)、傅里叶(法郎吉) Ⅱ内涵:提倡绝对平均的社会理论,消灭剥削提倡财产公用。

Ⅲ评价:空想社会主义虽然并没有产生实际影响,但它把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的实体,把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联系起来,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这些进步的思想对后来城市规划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镇)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及其理论渊源。 2.田园城市: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 Ⅰ代表人物:霍华德 《明日的田园城市》

Ⅱ内涵:基于城市和乡村的优缺点,使城市和乡村的生活像磁铁一样互相吸引,共同结合,提出了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为控制城市规模、实现城乡结合,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应该停止增长,过量的部分应该由邻近的城市来接纳。最终形成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的形态。他把这种多中心的组合称为“社会城市”。

Ⅲ城市形态:中央花园、公共设施、6条主干道向外辐射(三级网路:中心城-母城-子城) Ⅳ辩证:

①花园城市:单纯的注重景观设计。(城郊居住区)

②田园城市:讲究适度规模,城乡交融,社会管理的内涵。(第一座:莱奇华斯,第二座:韦林) ③卫星城(恩温):与田园城市形似,主张发展与中心城体量悬殊、承担局部功能的卫星城来推进大城市的进展。 Ⅴ评价:

①摆脱了传统规划的用来显示统治者权威和张扬规划师审美的旧模式,以人文为中心,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移。

②针对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城市与理想居住之间的矛盾以及大城市和接触自然之间的矛盾),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观念,从城乡结合的新角度来解决问题。

③设想了先驱性的模式,具有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和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和实践起了重要启蒙作用。

④首先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 3.工业城市

Ⅰ代表人物:戈涅

Ⅱ内涵:按照使用要求和环境要求,把城市各功能要素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并且严格按照某种秩序运行。各区间有绿带隔离,先进的城市交通和设施。 并为各功能留有发展余地。

Ⅲ评价:戈涅重视规划的灵活性,给城市各功能要素留有发展余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完全脱离封建社会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4.带形城市

Ⅰ代表人物:索里亚·伊·马塔

Ⅱ内涵:城市应有一道宽阔的道路座位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

Ⅲ评价:城市与自然保持亲密接触而又不受规模影响,但是缺乏对商业规律的考虑。对城市分散主义有一定的影响。

5.城市美化运动:①美国人马尔什主张人与自然要正确地合作;②在实践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是奥姆斯特,撰写《公园与城市扩建》一书,提出城市要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要为后人考虑,城市要不断更新和胃全体居民服务的思想;③欧洲大陆广泛接受奥姆斯特的理论,推广了城市公共绿地的建设工作。 6.对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总结:

①除工业城市、带形城市外,其余对今后发展均考虑不足;

②这些理论虽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时对缓解社会矛盾都有一定的作用和进步意义; ③对解决城市环境、面貌、布局、绿化、交通及公共设施等方面的问题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篇 现代城市

第十五章 20世纪二次大战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面临的城市问题:①随着工业革命后,新阶级的迅速成长,促成当时社会秩序的变更,以及继19世纪之后,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②新技术的问世造成的变革。

2.城市建设三个阶段:①1917~1923年,新建筑运动思潮产生;②1924~1929年,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建设活动随之兴盛起来;③1929~193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建设活动重新活跃了一个短时期。 3.1900~1918年的欧美城市: Ⅰ20世纪初城市规划立法工作:(认识到城市规划师政府管理城市物质环境的一项经常的和重要的职能) ①1909年,英国通过了城市规划法、美国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城市规划会议; ②1916年,纽约制定了第一次区划法规(区划法的开端),后又制定基地管理法。(这两个法对城市新辟地段的开发也起到控制作用)

Ⅱ田园城市与城郊居住区的建设:

①田园城市未能解决大伦敦工业与人口的疏散问题;

②汉普斯特德田园式城郊(翁温和帕克建设)是一个城郊居住区,在撰写的《拥挤无益》中论证住宅发展应该采取低于当时通行的密度,指出公共绿地的需要是关系到千百万人的事,为节约土地而采取较高的密度是严重的失误。

Ⅲ盖迪斯的区域规划综合研究:(重点)

①城市研究的综合观:把城市规划和发展落实到社会进步的目标上;

②区域协同的综合观:建立区域规划的第一人,城市已更改和外部(其他城市)相互依存; ③勤奋务实的实践观:调查——分析——规划的程序;

④深切的人文关怀观:重视人文和地域要素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芒福德所著《城市的文化》支持盖迪斯的理论) Ⅳ沙里宁德有机疏散理论:(重点)

①目的:缓解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找出一种方法,使城市逐步恢复合理的秩序。

②理论:城市不应顺其自然凝成一块,应该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 日常活动——集中布置。偶然活动——分散布置。

③评价:有机疏散对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欧美各国改善大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问题,尤其是卫星城理论来疏散、重组特大城市的功能空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Ⅴ未来主义城市设想:

①未来主义宣言(马里内蒂—未来派创始人、意大利作家):宣扬工厂、机器、火车、飞机的威力,赞美现代大城市,对现代生活的变化、速度、节奏表示欣喜; ②未来主义建筑宣言(桑·伊利亚—意大利未来主义者):应该把现代城市建设改造得像大型造船厂一样,既忙碌、又灵敏,到处都是运动,现代房屋应该造得和大型机器一样。 Ⅵ格里芬的堪培拉(澳大利亚)规划特点:(中心政府区+卫星城)

①利用地形,把自然风貌同城市景观融为一体,使堪培拉既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又具有城市生活魅力; ②南部以首都山为轴心,北部以城市广场为轴心,一条条道路向四周伸展,同一层层街道交织成蛛网; ③城市布局合理,能适应其后的发展与规划调整,今日仍享有“田园城市”的盛誉。 4.新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Ⅰ新建筑运动主要设计思想:①重视使用功能;②注意发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性能特点;③把建设的经济性提到重要高度;④主张创造新时代的新风格;⑤反对套用历史上的陈旧形式;⑥强调建筑空间;⑦考虑人观察建筑过程中的时间因素;⑧提出“空间——时间”建筑构图理论。

Ⅱ勒·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主义:《明日的城市》&《光明城》 (重点)

①传统城市由于规模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加剧,出现功能的老朽,但中心地区对各种事业都具有最大的聚合作用,因此应该通过技术改造来完善它的聚集功能;

②拥挤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密度来解决。提高密度,提供充足的绿地、阳光和空间;

③调整整个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使人流、车流合理的分布于整个城市;

④高密度发展的城市,必然需要一个新型的、高效的、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来支持。

⑤中心思想:疏散城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

⑥评价:柯布西耶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相比人文关怀,对技术手段更加关心。着重于改造大城市内部空间,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庞大而理性的城市空间并不能满足心理功能的需要。过分追求平面上超凡的形式,而对经济、文化、社会和传统较少考虑,城市没有人情味,空洞,缺乏渊源和生气。

5.卫星城市理论:雷蒙·恩温——《卫星城市的建设》

①概念:卫星城市就是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

②实践:英国威顿肖维田园城市、莫斯科卫星城规划

6.社区运动、邻里单位与划区理论:

Ⅰ社区运动:美国地区协会对美国当时的社区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提出美国城市规划理论。主张应抛弃预先布置好街道和用地形式的外框,然后填入住宅的习惯做法,建议采用组织住宅公司和寻求长期投资的办法,建设由住宅群围成大小空间和拥有绿地的完整的社区。

Ⅱ大街坊与雷德伯恩体系特点:绿地、住宅与人行步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布置成曲线,人车分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形成口袋形。通往一组住宅的道路是尽端式,相应配置公共建筑,把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

Ⅲ邻里单位:佩里

①概念:城市中一个较小的,可被识别的、低层次的单元,存在于居民的住宅与城市之间。

②内涵:佩里将邻里单位作为构成居住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细胞。以一个不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小学服务范围为邻里单位的基本空间尺度,其中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建筑自由布置。讲求空间宜人景观的营建,强调内聚的居住感情,强调作为居住社区的整体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③评价:邻里单位对后来直至今天世界各国的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Ⅳ划区:屈普《城市规划与交通》

①内涵:用新的系统来代替那种造成车辆拥挤、家具交通事故、功能混乱而且与地方道路有过多交叉点的城市主要道路网。新的系统是道路分级,主次干道与地方支路明显地分开,并且避免沿街建设房屋。这种高容量、高速度的干道决定了城市的大街坊形式。

②实践:战后英国考文垂中心区重建,体现了划区的原理

7.区域规划:(有效地城市规划必须从超越城市的范围着手)

Ⅰ目的: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和改变旧有城市封闭式布局的空间结构形式,必须把城市与其影响的区域联系起来进行规划。

Ⅱ思想奠基:盖迪斯和芒福德的理论

Ⅲ实践:大伦敦规划——西方规划史上第一个大都市区域规划

8.雅典宪章(CIAM 国际现代建筑会议1933提出):(重点)

Ⅰ内涵:①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②物质空间;③保留有价值的历史建筑;④制定城市规划;⑤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Ⅱ核心:提出了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

Ⅱ评价:功能分区的思想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可以缓解和改善城市问题。对传统城市规划思想方法进行了重大改革,突破了形式主义局限。然而,理性主义缺少社会与文化的根基,并不能满足现今社会的动态演进和人的需求。

9.广亩城市(赖特):完全分散、低密度的城市

Ⅰ内涵:赖特的广亩城市实质上是对城市的否定,主张居住单位分离,是没有城市的城市。

Ⅱ评价:赖特所期望的社会的不存在的,规划设想也是不现实的,但广亩城市的描述已成为今日美国城市近郊的稀疏的住宅以及居民点分布的离奇的图景的写照。

10.带形与指状发展城市:

①带形城市(苏里亚·伊·马塔):城市功能平行发展,即功能上连续的布置,使居住区与工业区均能沿交通干路平行发展和获得进一步扩展的可能。

②指状城市:城市呈指状发展是带状形式的一种变种。

11.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城市建设:(伪古典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强调“秩序规划”)由于法西斯国家要求设计方案具有纪念性和权威性而使这种显示政治制度或统治者的伟大的传统更加突出。

12.苏联社会主义城市:(新古典城市规划思想)必须从保存历史上已存的城市的基础出发,用整顿城市街道和广场系统的方法,进行改造规划。

第十六章 战后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战后欧洲与日本面临的任务:①回复生产,解决战后房荒;②改建畸形发展的大城市

2.英国战后重建工作:(新城选址、利用地形、妆点自然景色、塑造建筑群空间造型)

Ⅰ大伦敦规划:最早明确体现“分区管制”的思想

①规划方案:以伦敦为中心的约48公里范围内,由内向外划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内圈: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功能,降低居住用地净密度;近郊圈:良好的居住区,空地尽量绿化;绿带圈:供应新鲜蔬菜和副产品,严格控制建设;外圈:疏散伦敦群过剩人口与工业企业。

②1946年“新城法”规划设置8个具有使居民就地工作的卫星城。

③规划结构: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

④评价:大伦敦规划吸取了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规划思想的精髓,对当时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以及改善已很混乱的城市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往后的城市规划有着深远影响。

Ⅱ哈罗新城:新城运动从英国开始,英国建设的第一批新城较多地体现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 ①特点:规模比较小、密度比较低;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功能分区比较严格;居住区、工业区等区划分明确;道路网为环路和放射路组成。

②问题:经长期经营,因人口发展不快,缺少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且就业困难,因而出现年轻人回流大城市的倾向。

Ⅲ市中心商业步行区(考文垂和斯蒂文乃奇):采用“平面分隔”,把汽车路与步行区划分得很清楚。

3.法国的战后重建:

Ⅰ勒·哈佛的重建(贝瑞):承认受戈涅的直接影响

①特色:工业化—模数制;古典构图手法:十字干道、中心广场、标志建筑。

②问题:新市区的总体规划十分平淡,以不大的矩形街坊系统组成,主要都是周边式建筑,房屋建筑处理平淡重复。

Ⅱ勒·柯布西埃的居住单位:认为理想的现代化城市就是由“居住单位”即带有服务设施的居住大楼所构成。(实践:马赛公寓—光明城)

第十七章 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50年代的城市化与郊区化:

Ⅰ城市化: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大,加速城市化进程,从整体看,中心城市产业仍在集中;大城市的人口密度较高,出现城市外围化,造成市区规模层层扩大,更带来交通困难和环境恶化。

Ⅱ郊区化: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即郊区化。

①人口与经济活动分布相周围的郊区发展,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其他毗邻的内地、腹地,形成统一的大城市地区,即人口集中在各个城市“点”的形式发展到城镇群体,即城市集聚区的形成。 ②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另一特征是向城市群发展。

2.50年代的新城建设:(思想:社区思想;模式:邻里单位模式)

Ⅰ英国新城:

①第一批新城缺点:密度低、人口规模小、不足提供文娱或其它服务设施以及新城中心不够繁华、缺乏

生气和活力等。

②第二代新城(代表:坎伯诺尔德):规划上比较集中紧凑;整体结构较为紧凑的新城;具有一个繁荣的市中心;道路交通的特点是人车分离;住宅区建于山坡,类型由善行位置决定。

Ⅱ瑞典新城:斯德哥摩尔郊区的新城规模较小,以若干新城组成一个区,在区内的一个新陈里,设置一个大的商业中心兼为邻近的新城服务,如魏林比市中心。

Ⅲ英国与瑞士新城差别:英国强调独立自足,须与母城有一定距离,而斯德哥摩尔的新城都是母城的一部分,它既不是完全依赖于母城的居住郊区,也不是完全独立的新城。

Ⅳ日本新城:

①千里新城的规划建设标志着日本从建设城市住宅区发展到开发新城;

②规划布局特点:邻里单位—居住区;分级中心;人车分流;方便交通;副中心;结合地形;保护自然;绿地较多。

Ⅴ苏联新城:提出建设一系列卫星城市即新城计划,泽列诺格勒作为第一个试点项目,被誉为“绿色城市”。

3.50年代的步行商业街、郊区购物中心、室内商业街和地下商业街:

Ⅰ新建筑运动创始人柯布西埃设想交通立体分流,解决人、车矛盾,恢复步行空间;

Ⅱ步行区、广场空间和人车分离设计;

①荷兰步行商业街(林巴恩步行商业街):临近主干道、平面设计、统一设计、简单、概念化、示范意义; ②美国郊区购物中心(室内商业街):水平与垂直交通方式、人性化、丰富的室内外环境设施; ③日本地下商业街:促使城市向地下立体发展,增加了城市的土地利用率。

4.50年代典型新城:(重点)

Ⅰ印度昌迪加尔城:勒·柯布西埃修订城市规划方案

①特点:模拟生物体的规划构思;整体而精美的设计;功能分区明确;布局规整而机械。

②问题:功能分区导致了社会分化;脱离印度国情;其中心虽规模宏大,但构思和布局过于生硬机械,建筑之间距离过大,广场显得空旷单调,形成的建筑空间和环境不够亲切。

Ⅱ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巴西名建筑师科斯塔的规划方案

①特点:强烈的象征意义;结构清晰,分区明确;杰出的城市中心设计;设计简单化,缺少人情味。 ②问题:过分追求形式,对经济、文化、社会和传统较少考虑,与其说是个生活的城市,不如说是个机械的城市组合体,感觉空洞和缺乏渊源于生气,它的中心与昌迪加尔一样,在城市中显得过分高高在上。

5.朝鲜平壤的重建:

①特点:平地起家,全部新建,速度快,规模大。

②原则:强调城市的人民性;注意城市建筑的多样化;重视城市中的文化建设;控制城市规模。

6.50年代的科学城:(新西伯利亚科学城)

①作用:有助于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模式:科研、教学、生产三结合;大型城市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多属于中小城市。

③原则:整个城市分区明确;全城有一套各功能分区之间,联系方便、交通安全的交通系统;尽量保存和利用自然风景;建立合乎要求的分级文化生活设施;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布置结合地形和绿地;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7.50年代的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

①意大利(保护方法):原样重建,避古建新,随掘随护,不复保护,设立考古公园,分级分群保护,成片保护,包括环境,立法保护

②各国的成片保护:对于历史意义的市区成片城区保护起来,包括街道、作坊、住宅、店铺、教堂、寺庙和广场等,甚至连整个城市、村落、集镇当作文物保护。

8.50年代新建的城市中心:

①特点:设计水平较高;与城市总体密切配合;每条街和每个广场都有各自特点,体现多样性与各自的独特个性;纪念物与建筑小品的配置与建筑群背景互相映衬;街道与广场的光影效果、色彩效果理想。

②典型:瑞典的魏林比、发斯塔;芬兰的塔皮奥拉;英国的哈罗、斯蒂文内齐,坎伯诺德;苏联的泽列诺格勒、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南斯拉夫的新北尔格莱德中心等。

9.50年代的区域规划与国土整治:

Ⅰ中心地学说:(重点)

①代表人物:德国地理学家瓦尔特·克里斯塔勒

②理论要点:从行政管理、市场经济、交通运输等三个方面对城市的分布、等级和规模进行研究,提出了理想的正六边形城市体系规模。

Ⅱ增长极核理论:(重点)

①代表人物:法国经济学家F·佩鲁

②理论要点:把工业等建设快速地在少数极核(一般指经济上能增长较快的城市)进行,以促进极核本身增长和首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的发展。

Ⅲ城市集聚区:

①荷兰兰斯塔德特点:把一个大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分开、又联系的有机结构,这种城镇群称为“多中心型”大都市,通过积极的规划政策引导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布局形式,对控制大城市规模,防止恶性膨胀,解决城市扩建和人口聚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②联邦德国莱茵—鲁尔特点:从交通、人口、土地等方面与单一中心城市区域相比较为优秀。

10.环境学科的兴起:1959年荷兰提出整体设计和整体主义,把城市作为一个环境整体,全面地去解决人类生活的环境问题。

11.CIMA第十小组的建立:(重点)

Ⅰ规划思想基本出发点:对人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关注。

Ⅱ《杜恩宣言》:提出以人为核心的“人机结合”思想,并建议按照城市、村镇和住宅的不同特性去研究人类居住问题。

Ⅲ新的城市形态——簇群城市(生长的城市):关于流动、生长、变化思想的综合体现。

①关于流动:认为一个现代城市的复杂性,应能表现为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

②关于生长:认为用生长的思想改建旧城市,可保持旧城市生命的韵律,是它在不破坏原有复杂关系的条件下不断更新;

③关于变化:认为城市需要一些固定的东西,这是一些改变的周期较长,能起到统一作用的点,如市政厅和某些历史建筑等。

12.总结:理想、理性、实用三者并不是相互割裂的断面,而是一个随时演进与人们认知变化的统一体。综观西方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的烟花,是游走于理想、理性与现实之间而实现着不断地进步。

第十八章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建设概况:①城市规划走向多学科化、综合化;②城市化进程加速;③城市人口急速增长,城市职能结构转变,大中小城市的不同发展策略;④城市群与区域规划的发展;⑤中心地理论:增长极核与平衡发展,更多大城市连绵区;⑥城市管理技术的现代化;⑦科学城建设

2.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特点:覆盖更广;类型更多;各经济区整体发展;对非生产领域/要素的关注。

3.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进入新阶段标志:①量大、面大、类型多;②把全国各地区的区域规划联系起来向整体化发展,开展了国土规划的工作;③在国土规划的区域规划中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生活福利以及就业安排等社会问题的重视;④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政策的制订保证了规划的实施;⑤有些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连绵区。

4.英国的区域规划(反磁力吸引体系):根据增长极核理论,认为每个城市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地区吸引范围,同时一定地区范围内也必然有相应的区域中心。

5.大城市连绵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聚集着众多的城市,组成一个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组合体。 ①形态:一般呈带状的、规模很大的城镇集聚区

②实例:美国三大城市连绵区(波士顿—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圣地亚哥—旧金山)

6.60年代以来的新城建设:

Ⅰ英国新城建设(第二、三代):

①第二代新城的特点是城市规模比第一代新城大,功能分区不如第一代严格,密度比第一代高;

②第二代新城郎科恩规划特点:以8000人组成一个邻里单位;规划布局与城市交通组织紧密结合;工业除围绕居住区外围布置外,邻里单位内亦安排一定的工业用地,缩短居民上下班距离;注意利用地形和自然条件,组成完善的绿化系统。

③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新城规划特点:土地使用与交通紧密结合;活动中心布置在环境区边缘;交通系统的高效率和经济性;突出景观效果。

Ⅱ法国新城建设规划特点:城市的性质都是综合性的;充分利用原有城镇基础;内部规划结构较英国紧凑;占地广,乡村气息浓重;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低密度的住宅布置在居住区边缘。

Ⅲ美国新城建设:

①具体要求:新城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潜力;新城必须对不同收入、不同种族的居民提供居住和就业的机会,以避免两极分化;新城必须提高自然环境质量和城市建筑及景观质量;新城还应是个从事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方面进行革新的实验室。

②新城类型:大城市周围新建的新城;在原有城镇基础上扩建的新城;市区内改建或新建的“城中之城”;远离大城市,完全独立的新城。

7.60年代以来西方大城市内部的更新与改造问题:

Ⅰ主要问题:城市经济行政中心区的容纳能力超过极限以及由于郊区化而引起的内城衰退。

Ⅱ日本新宿副中心:①步行与机动交通分开;②增加停车能力;③区域集中供冷供热,减少大气污染。 Ⅲ法国巴黎德方斯:分散巴黎市中心的经济与行政职能,打破巴黎城的聚焦式结构。

Ⅳ罗斯福岛(美国)基本特点:①为不同收入和不同种族的居民建造各种类型的新型住宅;②创造了不受车辆交通影响和不受污染的环境;③有良好的公园绿地、娱乐设施、社区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④有良好的城市景观。

Ⅴ巴比坎中心(伦敦):在景观上作精心设计;解决了居民就近工作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改造内城,对附近商业街进行了规划;所花时间长,说明内城核心地带的更新与改建确实难度较大。

8.60年代以来的科学城和科学园区:

Ⅰ筑波科学城(日本):

①目的:为了适应时代要求;为缓解东京市人口过于拥挤的困境。

②作用:推动日本向科技高峰冲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③缺陷:科研和产业联系不多,城市功能过于单一。

Ⅱ关西科学城规划特点:选址布点;网络观点;创造富有吸引力的城市生活环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与发展方式(组团式优点: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和有利于分期发展)

Ⅲ科学园:首创与美国,是美国为发展尖端技术,在世界科技领域内保持领先地位所采取的一种战略措施。(实例:美国硅谷、剑桥科学园——欧洲最著名的科学园)

9.60年代以来的古城和古建筑保护:

Ⅰ法国巴黎(古城分区保护方法):①历史中心区,主要保护原有历史面貌,维持传统的职能活动;②19世纪形成的旧区,主要加强居住区的功能,限制办公楼的建造;③对周边的部分地区则适当放宽控制,允许建一些新住宅和大型设施。

Ⅱ瑞士伯尔尼:划区保护

Ⅲ南斯拉夫三种类型的古城:十分重视古城风貌的保护,保护期历史价值,展示其文化、历史进程。 Ⅳ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控制历史半岛上的建筑高度成功保护历史上形成的城市轮廓线。划区保护,将历史半岛划分为两个保护区。

10.60年代以来的城市中心:p237(与50年代对比)

①特点:城市中最繁华最生气勃勃的地方,执行城市众多的不同功能,满足各自的要求,创造出最美丽的画面和富有变化的环境,是城市生活的焦点。从着重空间转为注重场所,其含义包括空间、时间、交往、活动、意义等的综合内容。

②典型:费城市中心、美国波士顿政府中心、加拿大多伦多市中心等

11.60年代以来的居住问题:居住区选点不合理;功能单一化;建筑形式千篇一律;难以识别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等。

12.居住环境研究:①注意研究住宅群体组合中各种空间的有机构成;②注意研究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融合;③注意创造良好的小气候;④注意发挥建筑空间的协同作用。

13.工作居住综合区:英国米尔顿·凯恩斯、法国里莱科研中心、美国华盛顿的西南改建区、巴黎台方斯A区、英国伦敦巴比坎文化中心。

14.整体式居住小区组成模式:①住宅连续布置配以相应的公共设施组成整体式小区;②住宅、公共建筑综合楼组成的整体式小区;③住宅坐落在公共设施上组成整体平台式小区;④整块用地建满综合性建筑的整体式小区;⑤一栋楼组成一个整体式小区。

15.行为研究:

Ⅰ罗伽尔·卡逊《寂静的春天》:明确把环境问题提到人类生存的社会生态系统来认识。

Ⅱ凯文·林奇《城市的意象》:开始挣脱传统束缚,确定了社会折用方法,城市环境不再被认为仅是一种视觉艺术空间,而应主要理解为一宗综合的社会场所。

Ⅲ社会使用方式:①研究人的认知;②对人的行为观察研究;③人的活动与场所情感对应的图式研究;④满足人的行为要求的研究;⑤人的情感与场所关系的研究。

Ⅳ场所:指由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环境特定部分

①特征:占有性、非空间性、随机性

②与空间的区别:空间基本上是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形成的,具有抽象的概念;场所则强调物体或人对环境特定部分的占有,以满足人对场所的社会使用要求。

16.采用社会目标的群众参与目的: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对立所造成的整个社会环境与空间结构的严重对抗和冲突。

17.马丘比丘宪章:(重点)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

①城市与区域: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的基本动态的统一性; ②城市增长:人口增长,生活质量下降;

③分区概念:批评雅典宪章提出的城市规划目的是为了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项基本的社会功能的相互关系和发展,为了追求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马丘比丘宪章指出规划、建筑和设计,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④住房问题:深信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时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要争取生活的基本质量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⑤城市运输:批评雅典宪章把私人汽车看作交通的决定因素。住处私人汽车从属于公共运输系统的发展,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

⑥城市土地使用:赞同雅典宪章提出的坚持一个立法纲领,以便在满足社会用地要求时,可以有秩序地并有效果地使用城市土地。

⑦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控制城市发展的当局必须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环境继续恶化。

⑧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与保护:保护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并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

⑨工业技术:提出技术是手段并不是目的,建筑设计应当是创造在自然条件下的适合功能要求的空间与环境的过程。

⑩设计与实践: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与文化的不断变化。 ⑪城市与建筑设计:指出建筑师创造人们能在其中生活的空间;批评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肯定雅典宪章在城市与建筑设计理论的一些发现和成就;强调在建筑领域中,用户的参与更为重要,更为具体,只有当一个建筑设计能与人民的习惯、风格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建筑设计才能对文化产生最大的影响。

18.现代科学方法论: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新三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p272

19.新陈代谢派的理论:

Ⅰ代表人物:丹下健三、菊竹清训、黑川纪章

Ⅱ内涵: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精致的,而是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的动态过程,主张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以便过时的建筑单体或设备可随时撤换而不影响其它单体。

Ⅲ实践:丹下健三的东京2000年规划设想,在这个规划中,改变了东京城市结构的基本骨架,把它从一个封闭型的中心放射系统转换为一个开发型的线型发展的城市,使城市的结构、交通运输及建筑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确立一个能反映现代社会自身机动性的城市空间法则。


相关内容

  • 天津大学建筑学考研复习经验与最新攻略
  • 天津大学建筑学考研复习经验与最新攻略 来自Edu-kyzl学姐的分享 天津大学是985重点热门高校和建筑老八校,保研和考研的都挺多,外校的报考竞争大,近几年考研报录比仅约15%.我本科学校一般,本来想着大学毕业就工作的,但是被大家考研备战的气氛感染,激起了考研的冲动,想着以后能在建筑道路上走更远一点 ...

  • 暑假社会实践申报书
  • 课题名称:"桂花飘香传千里"团委成功校友访谈录 学科分类:学生组织活动类 指导老师:罗 元 带队老师: 申报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团委学生部 申报负责人:陈诗艺 134$$$$$$ 张 虹 1348###### 张玉梅 134$$$$$$ 申报金额: 20xx年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申报书 ...

  • 整理后旅游学概论笔记
  •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人类迁徙 1. 旅游是从早期旅行发展而来的. 2. 在新石器时代,畜牧业和原始农业开始形成和发展,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 3. 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为止,由于缺乏劳动剩余物,人类还不存在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1. 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整理笔记
  •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P12 页.P15页] 答:(1)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2)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 ...

  •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
  •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 书名:<中国古典园林史> 作者: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绚丽瑰宝.从商.周.秦.汉的生成期,到宋.元.明.清的成熟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演化出了多种形式,也从最初的生活需求逐渐演变为审美需 ...

  • 2010年暑期自行车旅行策划书
  • 暑假是漫长的,暑假的时间可以利用起来,好好的陶冶一下心境,好好的将自己在之前一个学期的学习紧张气氛释放出来.不过在暑假要做什么,这是一个比较难选择的问题.有很多的同学会选择去参加社会实践,不过我没有选择这样的方式,我决定要骑上自行车,游遍周边的名山大川! 活动背景: 又是一个缤纷而又充满生机的暑假! ...

  • 公务员试用期间工作总结
  • xx年9月,我顺利通过江苏省公务员考试,有幸成为一名光荣的国家公务员。一年来,在办公室各位领导和其他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勤奋工作,坚持学习,尽职尽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公务员试用期间我的主要工作和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觉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我从一名大学毕业生直接走上公务员工作岗位, ...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关于我的复习计划目前暂时是这样的: 关于专业课方面,我认为专业课复习一定要仔细,不要追求太快,要注重效果.应该一门一门展开,但也要安排时间,一本书一般说来20天也就够了,首先要用五天统一遍,然后用十天系统学习,最后五天巩固.这样经 ...

  • 罗成兴讲的申论答题方法核心笔记总结
  • 罗成兴讲的申论答题方法核心笔记总结 Ⅰ申论命题原理--按要求整理文字材料(摘抄.概括出要点,引申出论点) (一) 答题内容:从给定材料中提炼要点(要素):问题--原因(推断或评价)--危害或意义(评估和权衡)--对策(方案或措施) (二)分条作答:a. 按材料.段落顺序罗列:b. 按不同要素: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