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4

巴达里文化;古埃及铜石并用文化。巴达里文化(约公元前4500~前4000年)最初发现于上埃及的巴达里村落。八达里文化居民经营农业、畜牧业,渔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作物有大麦、小麦,畜类有绵羊、山羊等。当有,普遍使用的生活工具是石器,木器和骨器,也出现了铜器。在巴达里文化遗址上曾发现一些裸体妇女的小雕像,用象牙和陶土制作而成。同时,妇女的墓一般比男子的墓大一些。由此推断,巴达里文化时期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涅杰斯:中王国时期埃及社会出现了一个中小奴隶主阶层。涅杰斯原意为‘小人’。他们原是下层自由民,是非贵族门第的人,与贵族和大人物相对而立的人。在第一中时期,他们成为一个私有者阶层,是当时各诺姆军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王国时期,涅杰斯中的一些人占有了土地和奴隶,还有人担任了高级官吏,或成为高级祭司。涅杰斯在政治上的发展与王权的加强息息相关,他们是中王国时期王权同地方贵族进行都的主要社会支柱。

图特摩斯三世:古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04~前1450年在位)

一生征战,击溃了由米坦尼支持的、才卡迭什为首的叙利亚联军,进而打败了米坦尼王国,使其不再与埃及为敌,转而成为埃及的盟友,从而工具了埃及在叙利亚的通知,图特摩斯三世在叙利亚的胜利震撼了整个西亚,使亚述和巴比伦你丫也纷纷与埃及建立友好关系,在南方图特摩斯三世将埃及边境推进到尼罗河第四瀑布以外。 埃赫那吞改革:古埃及第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推行的宗教改革。主要内容:废除阿蒙神崇拜,以阿吞神为唯一神,没收阿蒙神庙财产,迁都阿马尔那并改称埃赫塔吞,国王名字也改为埃赫塔吞。阿和蒙特图谱四世死后,法老土坦哈蒙放弃改革,恢复对阿蒙神的信仰,首都迁回底比斯。埃赫那吞改革彻底失败。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卡迭什战役:公元前14世纪,古埃及与赫梯为争夺叙利亚地区而发生的重大战役。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为恢复埃及在叙利亚地区的霸权,于公元前1300年亲率大军征讨赫梯。赫梯国王穆瓦塔鲁集中军力在叙利亚卡迭什城设伏,与埃及人决战。此役双方损失惨重,均无力再战。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

缔结和约(即银板和约),从此正式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拉美西斯二世。古埃及新国王第19王朝法老(约公元前1304年—公元前1237年在位)。拉美西斯二世以军事勇猛和大兴土木而著名,登基后第五年曾在奥伦特河畔的卡迭什与赫梯人战争,公元前1283年双方缔定和约,大体以伊留西鲁斯谷划定边界。在东北三角洲重建坦尼斯作国度,更名为“比一拉美西”,意为“拉美西斯之居”。还下令在底比斯建造了巨大的阿布辛比勒石庙。 博客霍利斯改革。古埃及第24王朝时期关于限制债务奴役的改革。后王朝时期,战乱不断,加剧了埃及内部的阶级分化,许多自由民丧失自由,变成债务奴隶,危机国家的兵源。因此,第24王朝时的法老博客霍利斯不得不进行改革,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博客霍利斯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禁止本利之和超过本金双倍,即利息不得超过本金;2、债权人只能索取债务人的财产作抵偿,而不能占取债务人的人身,因为财产属于个人,而公民人身属于国家,国家需要他们服役。

金字塔。古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埃及历史

上第一座金字塔式第3王朝初期的乔塞尔的“层级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是第4王朝法老胡夫所建,地点在今开罗附近尼罗河西岸的基泽,设计师为海米昂。古埃及的金字塔现存约80座,起自第3王朝,止于第二中间期(新王国时期王墓不再用金字塔的形式,而是采用了岩墓的形式)。它们分布于孟斐斯附近尼罗河西岸。

象形文字。古埃及人创造的文字。象形文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具有表意和表音的特点。象形文字是由意符(表意符号)、音符(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部首符号)三部分组成,共约七百个符号。把意符、音符和限定符号适当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词,成为“音、形、义”俱全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刻在石碑、石柱、墓碑、金属和木器上,或书写在神庙壁和纸草纸上,但保留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原来最多。1822年,法国语言学家博良根据罗塞达碑文和另一块尖碑上的铭文,成功地译读了埃及象形文字。 涅加达文化1. 埃及前王朝文明的第二个阶段,约存在于公元前4000—前3500年。这一时期一个很重要的成就就是城市的出现。这一时期的墓地,在规模上也有了大小之别,反映了贫富分化

和墓主社会地位的高低。这些都是王权萌芽、王衔符号出现的反映,表明埃及已处于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前夕。

涅加达文化2. 埃及前王朝文明的第三个阶段。时间约为公元前3500年—前3100年,埃及进入阶级社会和文明的时代,出现了国家,生产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发明了冶金术,出现了铜器工具和武器;居民在尼罗河谷筑坝耕作;墓葬的规模和殉葬品有了明显的差别,出土文物“蝎王权标头”石刻;出现了文字。这一时期,氏族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国家已经不知不觉地发展起来。

蝎王权标头 蝎王权标头是在埃及希拉康波里发现的文物,属于涅加达文化2时期。该图刻有三个栏目,中间一栏刻有戴白色王冠的蝎王,形象突出;下栏刻有奴隶在尼罗河河心岛劳动的场景;上栏刻有以田凫为形象的平民。这幅画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埃及的阶级关系:已经有贵族与平民、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对立。该文物显示古埃及阶级已形成,已进入阶级社会。

早王朝。 约公元前3100年到公元前2686年,古埃及第一、第二王朝时期。早王朝时期开

始了奴隶制国家统一的过程,到第二王朝最后一个王哈谢海姆威时,埃及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在早王朝时期的统一过程中,奴隶主阶级的国家机器也在强化,设立了许多新的官职,君主专制也在形成中,对人民的控制也加强了。古埃及金字塔是从早王朝时期的一种马斯塔巴式的坟墓演化而来的。

纳尔迈调色板和纳尔迈权标头 这两件文物都是在埃及希拉康波里发现的,属于早王朝时期第一王朝时期。纳尔迈调色板和纳尔迈权标头上的纳尔迈国王对三角洲进行的战争获得胜利,掠回大批战俘和其他虏获物。在纳尔迈调色板的正面,纳尔迈王头戴象征上埃及王权的白冠,在调色板反面,他有戴着象征下埃及王权的红冠,有些学者认为纳尔迈就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建立者美尼斯,画面刻画了他为统一上下埃及而进行的战争。

古王国 约从公元前2686年到公元前2181年,古埃及第三王朝到第六王朝统治时期。占王国时期,古埃及君主专制开始确立。国王是全埃及的最高统治者;国王直接统帅军队;国王的话就是法律;国王拥有最高审判权。金字塔是古王

国时期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象征。古王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得到较大发展。铜器已经普遍使用,在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也有所发展。阶级关系方面,统治阶级是以国王为首的官僚奴隶主和神庙奴隶主,被统治阶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

第一中间期 约公元前2181年至公元前2040年,古埃及第七王朝至第十三王朝的统治时期。古王国末期,由于地方贵族势力的兴起和神庙僧侣势力的增大,专制王权渐渐瓦解,出现了地方割据势力称雄、小国林立的局面,埃及历史进入第一中减期。这一时期,地方势力互相攻伐,战乱不休。经过长期激烈的争夺,南方的底比斯崛起,最后统一了埃及。长期激烈的阶级斗争,沉重的打击了贵族奴隶主的力量,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而且统一也扫除了各地的割据势力,客观上也微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王国 约从公元前2040到公元前1786年,古埃及第十一、十二王朝统治时期。中王国时期,古埃及又重新统一起来,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铜制工具的使用更加普遍,并且出现了质地

坚硬的青铜器。在农业方面,出现了装有横手木把的新犁。水利灌溉系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手工业方面,纺织业、造船业有了相应的发展,玻璃制造业也出现了。在商业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此时埃及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强有力的涅杰斯”,实际上是一个中小奴隶主阶层。

第二中间期 约从公元前1786到公元前1570年,古埃及第十三王朝到第十七王朝统治时期。第二中间期是古埃及史上的第二个动乱时期。在此期间,埃及又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人民起义。记述这次起义的文献是《伊浦味陈辞》。另外,在这一时期,来自叙利亚巴勒斯坦的游牧部落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在三角洲东部建立了第15、16王朝,统治过埃及三角洲和中部埃及,时间长达100多年。

新王国 约从公元前1570到公元前1085年,第十八王朝至二十王朝的统治时期。新王国是古埃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鼎盛时期。这时青铜器已经普遍使用,并且出现了铁器。农业生产中人们使用直柄犁和梯形犁。金属镰刀已经在许多地方得到使用。新的提水工具—沙杜夫

也被广泛应用到灌溉上。手工业方面发展的表现是冶炼金属时已采用脚踏风箱鼓风;能制造各种颜色的玻璃和无色透明玻璃;制造出了垂式织布机。国内外商业贸易较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在此期间,埃及版图空前扩大,已成为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帝国。

埃赫那吞 埃赫那吞是古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的一位国王,原名叫阿蒙霍特普四世。他依靠中小奴隶主阶层,试图以太阳圆盘阿吞神取代对阿蒙神的崇拜,打击对自己统治不利的阿蒙祭司集团和大贵族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改革因反对派强大而失败,但这次改革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神教思想。

《赫梯国王哈吐什尔和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和平条约》 该条约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叙利亚的卡迭什城与南下扩张的赫梯进行决战之后签订的。这个条约用牺牲小民族叙利亚的利益换取大国之间的“和平”。条约规定了互不侵犯和军事互助义务、双方结盟共同对抗外来的和内部的威胁,商定了双方互不接纳和引渡对方的“亡命者”,瓜分叙利亚的领土。

纸草 纸草是古埃及的一种植物。古埃及人将

纸草的茎切成薄片,压平后当做缮写的纸来用,叫做纸草纸。纸草纸有一片一页的,也有数片黏在一起的长幅,卷在木杆上形成卷轴。以纸草纸写成的文献称为“纸草书”。从埃及古王国后期开始,纸草纸作为书写材料流行,到新王国时期成为主要书写材料。著名的纸草书文献有“伊浦味箴言”、“哈里斯大纸草”等。传世的纸草纸绝大多数来自埃及。古埃及人和古罗马人也曾使用过纸草纸。今英文Paper(纸)源于古埃及纸草(Papyrus)

埃及学 埃及学是一门研究古代埃及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建筑和科技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法国学者商博良以罗赛塔碑文和另一块方尖碑上的铭文为基础,于1822年译解埃及象形文字成功。1832年,他刊布了一步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文法和字典,研究古埃及历史文化的“埃及学”自此诞生。

巴达里文化;古埃及铜石并用文化。巴达里文化(约公元前4500~前4000年)最初发现于上埃及的巴达里村落。八达里文化居民经营农业、畜牧业,渔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作物有大麦、小麦,畜类有绵羊、山羊等。当有,普遍使用的生活工具是石器,木器和骨器,也出现了铜器。在巴达里文化遗址上曾发现一些裸体妇女的小雕像,用象牙和陶土制作而成。同时,妇女的墓一般比男子的墓大一些。由此推断,巴达里文化时期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涅杰斯:中王国时期埃及社会出现了一个中小奴隶主阶层。涅杰斯原意为‘小人’。他们原是下层自由民,是非贵族门第的人,与贵族和大人物相对而立的人。在第一中时期,他们成为一个私有者阶层,是当时各诺姆军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王国时期,涅杰斯中的一些人占有了土地和奴隶,还有人担任了高级官吏,或成为高级祭司。涅杰斯在政治上的发展与王权的加强息息相关,他们是中王国时期王权同地方贵族进行都的主要社会支柱。

图特摩斯三世:古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04~前1450年在位)

一生征战,击溃了由米坦尼支持的、才卡迭什为首的叙利亚联军,进而打败了米坦尼王国,使其不再与埃及为敌,转而成为埃及的盟友,从而工具了埃及在叙利亚的通知,图特摩斯三世在叙利亚的胜利震撼了整个西亚,使亚述和巴比伦你丫也纷纷与埃及建立友好关系,在南方图特摩斯三世将埃及边境推进到尼罗河第四瀑布以外。 埃赫那吞改革:古埃及第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推行的宗教改革。主要内容:废除阿蒙神崇拜,以阿吞神为唯一神,没收阿蒙神庙财产,迁都阿马尔那并改称埃赫塔吞,国王名字也改为埃赫塔吞。阿和蒙特图谱四世死后,法老土坦哈蒙放弃改革,恢复对阿蒙神的信仰,首都迁回底比斯。埃赫那吞改革彻底失败。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卡迭什战役:公元前14世纪,古埃及与赫梯为争夺叙利亚地区而发生的重大战役。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为恢复埃及在叙利亚地区的霸权,于公元前1300年亲率大军征讨赫梯。赫梯国王穆瓦塔鲁集中军力在叙利亚卡迭什城设伏,与埃及人决战。此役双方损失惨重,均无力再战。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

缔结和约(即银板和约),从此正式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拉美西斯二世。古埃及新国王第19王朝法老(约公元前1304年—公元前1237年在位)。拉美西斯二世以军事勇猛和大兴土木而著名,登基后第五年曾在奥伦特河畔的卡迭什与赫梯人战争,公元前1283年双方缔定和约,大体以伊留西鲁斯谷划定边界。在东北三角洲重建坦尼斯作国度,更名为“比一拉美西”,意为“拉美西斯之居”。还下令在底比斯建造了巨大的阿布辛比勒石庙。 博客霍利斯改革。古埃及第24王朝时期关于限制债务奴役的改革。后王朝时期,战乱不断,加剧了埃及内部的阶级分化,许多自由民丧失自由,变成债务奴隶,危机国家的兵源。因此,第24王朝时的法老博客霍利斯不得不进行改革,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博客霍利斯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禁止本利之和超过本金双倍,即利息不得超过本金;2、债权人只能索取债务人的财产作抵偿,而不能占取债务人的人身,因为财产属于个人,而公民人身属于国家,国家需要他们服役。

金字塔。古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埃及历史

上第一座金字塔式第3王朝初期的乔塞尔的“层级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是第4王朝法老胡夫所建,地点在今开罗附近尼罗河西岸的基泽,设计师为海米昂。古埃及的金字塔现存约80座,起自第3王朝,止于第二中间期(新王国时期王墓不再用金字塔的形式,而是采用了岩墓的形式)。它们分布于孟斐斯附近尼罗河西岸。

象形文字。古埃及人创造的文字。象形文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具有表意和表音的特点。象形文字是由意符(表意符号)、音符(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部首符号)三部分组成,共约七百个符号。把意符、音符和限定符号适当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词,成为“音、形、义”俱全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刻在石碑、石柱、墓碑、金属和木器上,或书写在神庙壁和纸草纸上,但保留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原来最多。1822年,法国语言学家博良根据罗塞达碑文和另一块尖碑上的铭文,成功地译读了埃及象形文字。 涅加达文化1. 埃及前王朝文明的第二个阶段,约存在于公元前4000—前3500年。这一时期一个很重要的成就就是城市的出现。这一时期的墓地,在规模上也有了大小之别,反映了贫富分化

和墓主社会地位的高低。这些都是王权萌芽、王衔符号出现的反映,表明埃及已处于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前夕。

涅加达文化2. 埃及前王朝文明的第三个阶段。时间约为公元前3500年—前3100年,埃及进入阶级社会和文明的时代,出现了国家,生产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发明了冶金术,出现了铜器工具和武器;居民在尼罗河谷筑坝耕作;墓葬的规模和殉葬品有了明显的差别,出土文物“蝎王权标头”石刻;出现了文字。这一时期,氏族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国家已经不知不觉地发展起来。

蝎王权标头 蝎王权标头是在埃及希拉康波里发现的文物,属于涅加达文化2时期。该图刻有三个栏目,中间一栏刻有戴白色王冠的蝎王,形象突出;下栏刻有奴隶在尼罗河河心岛劳动的场景;上栏刻有以田凫为形象的平民。这幅画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埃及的阶级关系:已经有贵族与平民、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对立。该文物显示古埃及阶级已形成,已进入阶级社会。

早王朝。 约公元前3100年到公元前2686年,古埃及第一、第二王朝时期。早王朝时期开

始了奴隶制国家统一的过程,到第二王朝最后一个王哈谢海姆威时,埃及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在早王朝时期的统一过程中,奴隶主阶级的国家机器也在强化,设立了许多新的官职,君主专制也在形成中,对人民的控制也加强了。古埃及金字塔是从早王朝时期的一种马斯塔巴式的坟墓演化而来的。

纳尔迈调色板和纳尔迈权标头 这两件文物都是在埃及希拉康波里发现的,属于早王朝时期第一王朝时期。纳尔迈调色板和纳尔迈权标头上的纳尔迈国王对三角洲进行的战争获得胜利,掠回大批战俘和其他虏获物。在纳尔迈调色板的正面,纳尔迈王头戴象征上埃及王权的白冠,在调色板反面,他有戴着象征下埃及王权的红冠,有些学者认为纳尔迈就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建立者美尼斯,画面刻画了他为统一上下埃及而进行的战争。

古王国 约从公元前2686年到公元前2181年,古埃及第三王朝到第六王朝统治时期。占王国时期,古埃及君主专制开始确立。国王是全埃及的最高统治者;国王直接统帅军队;国王的话就是法律;国王拥有最高审判权。金字塔是古王

国时期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象征。古王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得到较大发展。铜器已经普遍使用,在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也有所发展。阶级关系方面,统治阶级是以国王为首的官僚奴隶主和神庙奴隶主,被统治阶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

第一中间期 约公元前2181年至公元前2040年,古埃及第七王朝至第十三王朝的统治时期。古王国末期,由于地方贵族势力的兴起和神庙僧侣势力的增大,专制王权渐渐瓦解,出现了地方割据势力称雄、小国林立的局面,埃及历史进入第一中减期。这一时期,地方势力互相攻伐,战乱不休。经过长期激烈的争夺,南方的底比斯崛起,最后统一了埃及。长期激烈的阶级斗争,沉重的打击了贵族奴隶主的力量,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而且统一也扫除了各地的割据势力,客观上也微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王国 约从公元前2040到公元前1786年,古埃及第十一、十二王朝统治时期。中王国时期,古埃及又重新统一起来,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铜制工具的使用更加普遍,并且出现了质地

坚硬的青铜器。在农业方面,出现了装有横手木把的新犁。水利灌溉系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手工业方面,纺织业、造船业有了相应的发展,玻璃制造业也出现了。在商业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此时埃及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强有力的涅杰斯”,实际上是一个中小奴隶主阶层。

第二中间期 约从公元前1786到公元前1570年,古埃及第十三王朝到第十七王朝统治时期。第二中间期是古埃及史上的第二个动乱时期。在此期间,埃及又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人民起义。记述这次起义的文献是《伊浦味陈辞》。另外,在这一时期,来自叙利亚巴勒斯坦的游牧部落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在三角洲东部建立了第15、16王朝,统治过埃及三角洲和中部埃及,时间长达100多年。

新王国 约从公元前1570到公元前1085年,第十八王朝至二十王朝的统治时期。新王国是古埃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鼎盛时期。这时青铜器已经普遍使用,并且出现了铁器。农业生产中人们使用直柄犁和梯形犁。金属镰刀已经在许多地方得到使用。新的提水工具—沙杜夫

也被广泛应用到灌溉上。手工业方面发展的表现是冶炼金属时已采用脚踏风箱鼓风;能制造各种颜色的玻璃和无色透明玻璃;制造出了垂式织布机。国内外商业贸易较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在此期间,埃及版图空前扩大,已成为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帝国。

埃赫那吞 埃赫那吞是古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的一位国王,原名叫阿蒙霍特普四世。他依靠中小奴隶主阶层,试图以太阳圆盘阿吞神取代对阿蒙神的崇拜,打击对自己统治不利的阿蒙祭司集团和大贵族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改革因反对派强大而失败,但这次改革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神教思想。

《赫梯国王哈吐什尔和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和平条约》 该条约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叙利亚的卡迭什城与南下扩张的赫梯进行决战之后签订的。这个条约用牺牲小民族叙利亚的利益换取大国之间的“和平”。条约规定了互不侵犯和军事互助义务、双方结盟共同对抗外来的和内部的威胁,商定了双方互不接纳和引渡对方的“亡命者”,瓜分叙利亚的领土。

纸草 纸草是古埃及的一种植物。古埃及人将

纸草的茎切成薄片,压平后当做缮写的纸来用,叫做纸草纸。纸草纸有一片一页的,也有数片黏在一起的长幅,卷在木杆上形成卷轴。以纸草纸写成的文献称为“纸草书”。从埃及古王国后期开始,纸草纸作为书写材料流行,到新王国时期成为主要书写材料。著名的纸草书文献有“伊浦味箴言”、“哈里斯大纸草”等。传世的纸草纸绝大多数来自埃及。古埃及人和古罗马人也曾使用过纸草纸。今英文Paper(纸)源于古埃及纸草(Papyrus)

埃及学 埃及学是一门研究古代埃及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建筑和科技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法国学者商博良以罗赛塔碑文和另一块方尖碑上的铭文为基础,于1822年译解埃及象形文字成功。1832年,他刊布了一步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文法和字典,研究古埃及历史文化的“埃及学”自此诞生。


相关内容

  • 历史的整体性与世界性认识
  • 作者:张宗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1999年07期 [中图法分类号]K09 在当代,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是西方史学家的一种共同趋向,而这种趋向在西方由来以久. 一.古典史学家对世界历史的认识 在西方,希罗多德被认为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他的著作虽然冠以<希 ...

  • 世界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探讨
  • 作者:谭东胡中波 中学历史教学 2002年11期 2001年3月12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说,我最近看了一些初中.高中的历史.地理教材,我们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历史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世界的过去和现在,这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共中央国 ...

  • 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
  •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发 展 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 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 顾智明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 2003年4月 南京 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 摘 要: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世界历史‛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征,‚世界历 ...

  • 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
  • ·3·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 孙 正 聿 一."历史"的唯物主义与历史的"唯物主义"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它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原则而变革了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一场"世界 ...

  • 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的重构
  • 抄源自于西方中心论的所谓"全球史观", 而更应该提倡一种多样性的史观, 以便人们能够多角度地审视问题.这种多样性的史观所强调的是一种视角.一种胸怀.一种姿态.一种立场, 它也许不能给历史研究提供任何成体系的框架, 似乎没有什么建设性, 但它却留下了一片开阔的空间.因为我们相信, ...

  • 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
  • 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 摘要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从历史发展外在空间的特定视角表明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原理和趋势,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用来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 ...

  • 全球通史之感
  • 当今社会的 现代社会的<资治通鉴> 当代世界史编纂的一个新起点 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 ...

  • 一种关于世界史观念的历史考察
  • 7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总第218期) 一种关于世界史观念的历史考察 张文涛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世界史观念有怎样的来历?,进行理论性 概括和分析,结果发现,近代以来,20世纪以前,这个时期的世界史观念是一元的.并通常带有目的 ...

  • 刘小枫:对于世界史家来说,"民族国家"是个古代概念
  • [编者按]本文选自学者刘小枫为<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写的中译本前言,由六点图书授权澎湃新闻使用.<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即将在上海书展上首发. 这部由德国的古典学学者编制的<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以历史地理学的方式来展现古代世界的政治和军事史,并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分层 ...

  • 浅析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 摘要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上首次科学的解释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正确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民族间的交往得以发展,世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国家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