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略论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内容摘要:“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生成是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生成性课堂一改传统课堂教学单纯追求“完美性”的弊端。本着为每一个学生发长的宗旨,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知识的增殖和学生潜能的掌控。生成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抛弃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设计了,也不是在课堂上就信马由缰了。生成性课堂是依赖于课前的精心预设和教师的教育机智的。我们说,课堂教学的生成离不开课前的精心准备,离开了预设的生成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是难以生成精彩的课堂的。所以,做足预设,才会生成精彩。

关键词: 预设 生成 教学目标

生成,是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大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都有所了解了。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体现了历史教学人本精神的回归,是引领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进行创新的体现。

一、传统课堂之弊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了许多生成性的问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这些问题熟视无睹或故意回避。

传统的课堂教学追求课堂的“完美性”。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下,课堂教学预设了一种固定的模式,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这而展开,学生的讨论与回答问题都被刻意的导入到课前预设的方案中来,书本知识拥有绝对的权威性和绝对性,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而老师成为绝对的评判者。学生的学习基本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简单记忆上,而没有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更难以把知识与社会联系起来。这种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丝毫体现不出对学生需求的关注,体现不出对教育有利时机的积极把握,客观上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学历史教育日益边缘化与此不无关系。所以,陶行知说过: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二、生成性课堂的特征

所谓生成性,就是“社会性”和“开放性”。指的是师生都以内容的体验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创新潜能开发的理想性和创造性活动的现实性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为学生主体创造一个自我否定和超越的空间,实现知识的增殖和学生潜能的掌控的过程。生成,是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生成性课堂教学逐渐被大多数教师接受和认可。卢布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面对学生在课堂中迸发的思想火花,对能够提高学生能力或深化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适当调整教学,看准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有针对性的给予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三、生成性课堂面临的几个问题

1、 作足预设,实现生成

历史改革关键在于历史课堂的生成与开放。传统课堂教学把生成看作是一种教学意外,新课程则把生成看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看作一种教学机智的话,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历史课堂生命力的基本要求,从教学设计、情景营造都需要体现对生成的关注和推进。

老师们不反对生成性课堂。但很多历史老师担心“放”的太开是否会干扰正常的教学。有许多课堂的确是放开了,但是否真正收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了呢?我们很多老师心中是没有把握的。我们既然把生成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抛弃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设计了呢?是否在课堂上就信马由缰了呢?我们说,课堂教学的生成离不开课前的精心准备,离开了预设的生成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是难以生成精彩的课堂的。只有做足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比如:

有一次在讲到刘备“三顾茅庐”,我们一般都会从刘备求贤的角度去考虑,这属于一般的常规思维。这时,有位同学提出:诸葛亮为什么要等刘备三次请他才出山呢?是不是他太清高了呢?况且,诸葛亮隐居并不是真隐?到底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如果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岂不是要一辈子高卧隆中吗?这正好是一个训练、发挥、展示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的好机会。因此,我让学生分成小组,学生分析诸葛亮不出山的社会根源。大家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地引导他们从动乱的社会状况、道家思想、思想控制等方面去讨论。成功地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探索新知的愉悦。

上面的例子是在课堂教学中偶然生成的,老师是难以预料的。但也正是这些偶然往往有时使我们手足失措、举步维艰,结果会使我们放弃这难得的机会,故意对学生的疑问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课堂的生成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才换来了精彩的生成。而学生的问题是随机和偶然的。正是这些偶然才使得我们的课堂有意料之外的精彩。所谓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可见,生成性课堂的精彩同课前的精心预设是分不开的。

那么,该如何预设呢?要加强课前的“教学设计”,自觉“预计”师生、生生、本生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设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课堂,在以前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能力、情感态度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必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而这些都为课堂提供了生成性的资源。这要求我们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套路,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要过分的偏向知识目标,而应该多关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弹性化”的预设方案,要为学生的自由思考和讨论留出足够的空间。同时,还要注重对教材本身资源的开发。

2、 发挥教育机智,课堂因你而精彩

充分的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前提。课堂目标的生成则要靠教师的教育机智。所谓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关于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决策,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

教育措施的能力。正如苏霍姆斯基所说的:“我熟悉几十种专业的工作人员,但我深信不疑,没有比教师更有求知精神,不满足现状,更充满创造思维的人。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点,在于他们的活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范式、程式和方法可以套用。”由于教师工作的这一特点,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条件,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首先,学会倾听。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教师要“俯下身子”去倾听学生的讨论。通过倾听学生,了解学生的疑惑,从而决定需要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动向。同时,通过倾听,教师要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以推动教学互动发展。其次,要形成良好的课堂对话机制。真正的对话不单是课堂上师生间简单的言语对话。真正的意义上的对话是言语、情感乃至灵魂的双向交流。他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再次,教师要成为生成性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的问题并非都是具有生成价值的,这时,教师就要担当生成信息重组者的角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如果学生的问题同课前预设一致,就按照课前设计的对策引导学生完成。如果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要考虑是否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益,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来安排和调整教学计划,形成新的“思维亮点”。新课程倡导“交互主体”,师生双方都是主体,但这并不抹杀教师作为特殊主体所肩负的引领作用,毕竟教师还是“平等中的首席”。

例如:

某教师执教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节(人教版新编高中《中国古代史》),在讲解“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统治者调整赋税制度的两个政策)两个知识点时,鼓励学生们对此展开讨论,从历史上的“编户齐民”、“租庸调制”、“两税法”一直到“摊丁入亩”,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规律、目标、动机和实质等,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不仅提出了许多教科书上所没有叙述到和教师没有分析到的内容,而且还广泛地联系到了今天我国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问题,将二者进行了对比。

这个课例中,教师能适时调整教学,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实现生成。并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确实达到了提高学生的效果。

四、小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它意味着,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我们的历史教学承担培养有人文精神和合格公民的重要的历史使命,我们的历史教育还任重道远!我们的教师只有在新理念的指引下,遵循客观的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 《历史教育展望》 余伟民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 《现代教育学》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④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聂幼梨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⑤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教学模式》 Bruce Joyce Marsha Weil Emily Calhoun著

荆建华 宋富钢 花清亮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略论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内容摘要:“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生成是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生成性课堂一改传统课堂教学单纯追求“完美性”的弊端。本着为每一个学生发长的宗旨,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知识的增殖和学生潜能的掌控。生成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抛弃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设计了,也不是在课堂上就信马由缰了。生成性课堂是依赖于课前的精心预设和教师的教育机智的。我们说,课堂教学的生成离不开课前的精心准备,离开了预设的生成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是难以生成精彩的课堂的。所以,做足预设,才会生成精彩。

关键词: 预设 生成 教学目标

生成,是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大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都有所了解了。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体现了历史教学人本精神的回归,是引领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进行创新的体现。

一、传统课堂之弊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了许多生成性的问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这些问题熟视无睹或故意回避。

传统的课堂教学追求课堂的“完美性”。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下,课堂教学预设了一种固定的模式,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这而展开,学生的讨论与回答问题都被刻意的导入到课前预设的方案中来,书本知识拥有绝对的权威性和绝对性,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而老师成为绝对的评判者。学生的学习基本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简单记忆上,而没有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更难以把知识与社会联系起来。这种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丝毫体现不出对学生需求的关注,体现不出对教育有利时机的积极把握,客观上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学历史教育日益边缘化与此不无关系。所以,陶行知说过: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二、生成性课堂的特征

所谓生成性,就是“社会性”和“开放性”。指的是师生都以内容的体验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创新潜能开发的理想性和创造性活动的现实性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为学生主体创造一个自我否定和超越的空间,实现知识的增殖和学生潜能的掌控的过程。生成,是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生成性课堂教学逐渐被大多数教师接受和认可。卢布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面对学生在课堂中迸发的思想火花,对能够提高学生能力或深化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适当调整教学,看准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有针对性的给予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三、生成性课堂面临的几个问题

1、 作足预设,实现生成

历史改革关键在于历史课堂的生成与开放。传统课堂教学把生成看作是一种教学意外,新课程则把生成看作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看作一种教学机智的话,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历史课堂生命力的基本要求,从教学设计、情景营造都需要体现对生成的关注和推进。

老师们不反对生成性课堂。但很多历史老师担心“放”的太开是否会干扰正常的教学。有许多课堂的确是放开了,但是否真正收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了呢?我们很多老师心中是没有把握的。我们既然把生成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抛弃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设计了呢?是否在课堂上就信马由缰了呢?我们说,课堂教学的生成离不开课前的精心准备,离开了预设的生成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是难以生成精彩的课堂的。只有做足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比如:

有一次在讲到刘备“三顾茅庐”,我们一般都会从刘备求贤的角度去考虑,这属于一般的常规思维。这时,有位同学提出:诸葛亮为什么要等刘备三次请他才出山呢?是不是他太清高了呢?况且,诸葛亮隐居并不是真隐?到底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如果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岂不是要一辈子高卧隆中吗?这正好是一个训练、发挥、展示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的好机会。因此,我让学生分成小组,学生分析诸葛亮不出山的社会根源。大家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地引导他们从动乱的社会状况、道家思想、思想控制等方面去讨论。成功地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探索新知的愉悦。

上面的例子是在课堂教学中偶然生成的,老师是难以预料的。但也正是这些偶然往往有时使我们手足失措、举步维艰,结果会使我们放弃这难得的机会,故意对学生的疑问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课堂的生成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才换来了精彩的生成。而学生的问题是随机和偶然的。正是这些偶然才使得我们的课堂有意料之外的精彩。所谓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可见,生成性课堂的精彩同课前的精心预设是分不开的。

那么,该如何预设呢?要加强课前的“教学设计”,自觉“预计”师生、生生、本生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设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课堂,在以前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能力、情感态度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必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而这些都为课堂提供了生成性的资源。这要求我们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套路,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要过分的偏向知识目标,而应该多关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弹性化”的预设方案,要为学生的自由思考和讨论留出足够的空间。同时,还要注重对教材本身资源的开发。

2、 发挥教育机智,课堂因你而精彩

充分的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前提。课堂目标的生成则要靠教师的教育机智。所谓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关于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决策,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

教育措施的能力。正如苏霍姆斯基所说的:“我熟悉几十种专业的工作人员,但我深信不疑,没有比教师更有求知精神,不满足现状,更充满创造思维的人。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点,在于他们的活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范式、程式和方法可以套用。”由于教师工作的这一特点,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条件,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首先,学会倾听。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教师要“俯下身子”去倾听学生的讨论。通过倾听学生,了解学生的疑惑,从而决定需要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动向。同时,通过倾听,教师要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以推动教学互动发展。其次,要形成良好的课堂对话机制。真正的对话不单是课堂上师生间简单的言语对话。真正的意义上的对话是言语、情感乃至灵魂的双向交流。他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再次,教师要成为生成性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的问题并非都是具有生成价值的,这时,教师就要担当生成信息重组者的角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如果学生的问题同课前预设一致,就按照课前设计的对策引导学生完成。如果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要考虑是否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益,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来安排和调整教学计划,形成新的“思维亮点”。新课程倡导“交互主体”,师生双方都是主体,但这并不抹杀教师作为特殊主体所肩负的引领作用,毕竟教师还是“平等中的首席”。

例如:

某教师执教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节(人教版新编高中《中国古代史》),在讲解“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统治者调整赋税制度的两个政策)两个知识点时,鼓励学生们对此展开讨论,从历史上的“编户齐民”、“租庸调制”、“两税法”一直到“摊丁入亩”,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规律、目标、动机和实质等,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不仅提出了许多教科书上所没有叙述到和教师没有分析到的内容,而且还广泛地联系到了今天我国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问题,将二者进行了对比。

这个课例中,教师能适时调整教学,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实现生成。并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确实达到了提高学生的效果。

四、小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它意味着,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我们的历史教学承担培养有人文精神和合格公民的重要的历史使命,我们的历史教育还任重道远!我们的教师只有在新理念的指引下,遵循客观的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 《历史教育展望》 余伟民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 《现代教育学》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④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聂幼梨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⑤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教学模式》 Bruce Joyce Marsha Weil Emily Calhoun著

荆建华 宋富钢 花清亮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相关内容

  • 一次尴尬的课堂生成引发的思考
  • 一次尴尬的课堂生成引发的思考 一.精心的教学预设与尴尬的课堂生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教学目标之一,是教师课堂教学务必要达成的教学成果.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有如下表述:"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 ...

  • 有效教学doc
  • 有效教学的哲学考察 或 教学哲学视野中的有效教学 或 有效教学中的哲学问题研究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研究的目的 三.该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综述) 四.研究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 五.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创新点及意义 六.本研究已经具备的条件 七.本研究可能遇到的困难 八.本研究的工作计划.方案 ...

  • 小组合作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 小组合作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合作学习根除弊端 从没有一种教学模式能像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一样,吻合了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 语文=语+文 学习=学+习 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理解文本,又关注锻炼其自身的语言表达.注重了精简老师的讲为学生的练,把知情权还给了学生,使他们除了学得课堂知识 ...

  • 八师一中历史小课题结题报告 (800字)
  • "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石河子149团一中 教师:黄云 2001-11-30 目 录 1) 目录―――――――――――――――――――――――――――――2 2) "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

  • 小学创新教学设计提纲
  •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学习提纲(小学) 导言 ﹡"教学行为是由内在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和教师的实践智慧转化而来的活动状态." ﹡按照性质分: 1. 程序性教学行为.(备课.编写教案.板书等) 2. 生成性教学行为. 3. 策略性教学行为. ﹡按照课堂教学分:教学前 ...

  • 探讨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和生成性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意义
  • 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要素,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一切可利用的人.事.物的总和,它涵盖了教科书.教师本身.以及学校.家庭等社会和自然环境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材料来源.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中小学的课本编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本编写者打破了以往课程设计的封闭性,把蕴涵着宽广学 ...

  • 深化文本阅读 提高作文生成唐敏
  • 深化文本阅读 提高作文生成的有效教学 唐 敏 摘要: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之一是阅读,再阅读.不仅要理解文本显性的知识,而且要挖掘有效信息,生成作文有效知识,形成写作能力.基础教育的目标是"胸藏万汇",必须把大量的词汇识记在心,才能吞吐自由,才能成文. 关键词:语文文本阅读 ...

  •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 小学"品生"."品社"课应关注学生的实际 曹增坤(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中学高级) 聂满欣(北京市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小学高级) 李灵燕 (北京市通州区玉桥小学,小学高级) 曹老师 什么是教学策略:关于教学策略的内涵,有着很多种 ...

  • 略论汤因比文化形态史观
  • 略论汤囚比文化形态史观 李弘祺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广东广州 [摘要]汤因比的鸿篇巨著<历史研究>凝聚了他作为文化形态史观集大成者的思想精华,从中深入研究其多元文明 510641) 这种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他使历史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对当时以欧洲中心论为代表的传统史学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