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背叛

  摘要 米兰·昆德拉是当代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尤为引人注目。《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其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昆德拉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生存价值问题及对价值背叛所引发的悲剧。本文从价值背叛出发,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部作品。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背叛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上世纪60年代起,米兰·昆德拉开始定居于法国,并且开始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创作,称其为辉煌一点都不是溢美之词。从《玩笑》开始,昆德拉给文坛带来的不仅是惊喜,同时也是巨大的震撼。《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昆德拉展现了作为一个小说艺术家的高超技艺,他把一种具有高度理性化的艺术形式,用一种略带理性与自觉意识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部作品充满了无尽的想象,充满了思想的力量。在解读这部作品中,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存在主义对其产生的影响,同时也不能够忽略的是其对于存在的独特思考。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特定的历史状况是一个人类的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人所要发现的问题就是人类的生存究竟是什么?这种想法与法国思想家巴迪欧不谋而合,在巴迪欧看来,存在的意义恰恰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才出现的,其中事件就是具有非典型特征的情境,人只有在事件中,才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在小说的开头,米兰·昆德拉用充满诗意的笔调,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生就像是尼采所谓的永恒轮回,那么生存会变得怎样呢?这部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一部实验笔记,是昆德拉对一切传统价值观念怀疑与背叛的结果,同时他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的生存始终处在一种两难的窘境。  一 背叛的起点——历史与世界的崩溃  “背叛”是一个极为敏感与凝重的词,“背叛”作为一个事件,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意味着进入一种恐怖的状态。人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背叛者,人类背叛了上帝,背叛了信仰,这是人类罪恶的起点。因此,“背叛”是一个充满罪恶的词语。但是,每一个人回想自己的有生以来的往事,会惊恐的发现,每个人原来都处在不断地“背叛”与“被背叛”之中,“背叛”像是一个魔咒,每个人都无法摆脱成为“背叛者”与“被背叛者”的命运。“背叛”是人类的宿命,因此每一部作品中都会有一个背叛者,或者说每部作品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背叛者。纵观米兰·昆德拉的一生,无疑是背叛的一生,对于背叛他有着格外的敏感与独特的见解。从一个共产主义的信仰者到怀疑党的思想、方针与政策,直到最后脱离捷克共产党,昆德拉在体制看来无疑是一个叛徒,这也是其远走他乡的根本原因所在。从政治走向了哲学,从哲学走向了小说,昆德拉不断地“背叛”着之前的思想方式,寻求着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如果说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因为看到了希望与真理,那么背叛同样是为了希望与真理。在斯大林主义蔓延在捷克上空的时候,昆德拉的心里渴望的是对于生存意义的真实感知,而不是一种被意识形态所建构起来的乌托邦式的生存价值,他不希望看到的是年轻的生命在体制的塑造上成为另一架意识形态机器的牺牲品,背叛是为了新的开始。  昆德拉要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捷克,一个在苏联体制下,受到压抑的捷克。在这个体制下,爱情是遭遇背叛的爱情,人生是遭遇背叛的人生。即便结束这种体制,但是仍旧没有找到根本的出路,无非是用一种盲目代替另一种盲目。因此,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只能够选在逃避的方式来面对自身的困境。托马斯逃避爱情,萨宾娜逃避一切。为了逃避而选择背叛,逃避让生活变得不再重要,变得微乎其微,人就像空气一样,不断地四处飘忽,没有理想、没有责任,也没有目的。作为消极的逃避者,最终只能沦为一个可鄙的背叛者。  二 背叛的高潮:理想与现实的冲撞  在昆德拉看来,小说的使命在于将文明从否定独立思想与个人创建的思潮中拯救出来,必须和各种思潮生吞活剥的愚昧做斗争,简而言之,“小说就是要英勇地与媚俗的潮流作抗争。”在昆德拉看来,媚俗是一种当代的普遍的生存状态,是一种不择手段去取悦他人的心态与行动,同时用优美的言辞与情感去伪装自身的行为。一切宗教与政治运动都依赖于媚俗。也正为如此,我们必须要反叛媚俗,成为一个媚俗的背叛者。小说中的萨宾娜无疑是媚俗的死敌,成为一个背叛者是其对抗媚俗的有力武器。从学生时代起,她背叛了政治,或者说背叛了所谓的革命。在她看来,那次五·一游行,不过是在谄媚当局,没有真实的意义。同样,对于布格拉事件纪念日,她的态度依旧如此,在她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权力的媚俗者,在任何时候,他们都可以用一致的步调与声调去表演他们的谄媚,无非是调换了一个场景,一个剧本,一句台词而言,每一个参与游行的人,不过是一些低劣的群众演员而已,他们盲目地被意识形态机器调动着。萨宾娜的背叛是彻底的,背叛家庭、背叛父亲、背叛共产主义、背叛丈夫,无疑在她看来,结婚也是一种背叛,背叛是为了纠正之前所犯下的错误,最终即便是面对真正的爱情,她依然选择背叛。萨宾娜作为一个背叛者,她继承了从圣经时代以来,所有女性背叛者所拥有的最为伟大的特质。从昆德拉的视角,我们回溯《圣经》中关于夏娃背叛的隐喻就不难发现,背叛是对于现在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思。在夏娃没有偷食禁果之前,其实她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生存了,萨宾娜的背叛其实就是为了找到属于自己的禁果,那她的禁果是什么呢?那就是真正能够对抗媚俗的武器。在萨宾娜看来,最为可怕的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共产主义,而是对意识形态的媚俗。在任何一种体制下生存并且去高声歌颂这种体制都是媚俗的,都是可鄙的。  小说中另一个重要人物托马斯,无疑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背叛者,一个反媚俗的人。萨宾娜是一个现实的背叛者,她追求的是一种理想,一种截然不同于现存体制的理想,托马斯则不同,他背叛的是理想,对于现存体制他的确不抱任何希望,但是对于未来的体制他也不抱任何希望。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愿望行动,他忠实于爱情,但是又不拒绝性。在他看来,把爱情和性混为一谈,本身就是一种媚俗的行为。也正因为如此,他所具有的那种特质深深地吸引着萨宾娜,但是同样作为一个反媚俗者,他们不可能产生爱情,因为爱情从本质上而言,意味着必须去媚俗。于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相聚,一次又一次的分离。托马斯寻找着现实的快感,萨宾娜寻找着理想的美感。特丽莎的出现对于托马斯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困境,他的确对这个女人产生了炽热的爱情,他面对的是一个纯真的孩子,一个无辜的人,从他内心而言,清楚地知道不能够做任何伤害她的事情,他试图用自己的伦理去说服这个女人,但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叛,让特丽莎的心充满了创伤,这是托马斯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他无能为力,他无法成为一个媚俗者,他无法为了爱情而成为一个媚俗者。特丽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无辜的人,无辜意味着一种纯粹的状态,在她那里既没有媚俗也没有反媚俗,她只是真挚地爱着托马斯,但是她并没有因为爱而去取悦他,赞同他的行为,她始终保持着自己无辜的状态。直到有一天,她渴望去理解托马斯的内心世界,渴望去理解他所谓的道德,无辜的状态被打破了。特丽莎必须要做出一种选择,成为媚俗者或是反媚俗者。显然,特丽莎是萨宾娜前状态的写照,之后她或许会成为一个萨宾娜式的女人,或许她会成为一个媚俗者。最终,她选择的是后者,成为了一个媚俗者,但是她所媚俗的对象是爱情、是托马斯,她和他生活在了一起,她为了爱情而妥协。我们不想说她的选择是否正确,因为每一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义务,因此媚俗才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生存状态。

  摘要 米兰·昆德拉是当代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尤为引人注目。《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其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昆德拉深刻地探讨了人类生存价值问题及对价值背叛所引发的悲剧。本文从价值背叛出发,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部作品。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背叛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上世纪60年代起,米兰·昆德拉开始定居于法国,并且开始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创作,称其为辉煌一点都不是溢美之词。从《玩笑》开始,昆德拉给文坛带来的不仅是惊喜,同时也是巨大的震撼。《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昆德拉展现了作为一个小说艺术家的高超技艺,他把一种具有高度理性化的艺术形式,用一种略带理性与自觉意识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部作品充满了无尽的想象,充满了思想的力量。在解读这部作品中,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存在主义对其产生的影响,同时也不能够忽略的是其对于存在的独特思考。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特定的历史状况是一个人类的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人所要发现的问题就是人类的生存究竟是什么?这种想法与法国思想家巴迪欧不谋而合,在巴迪欧看来,存在的意义恰恰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才出现的,其中事件就是具有非典型特征的情境,人只有在事件中,才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在小说的开头,米兰·昆德拉用充满诗意的笔调,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生就像是尼采所谓的永恒轮回,那么生存会变得怎样呢?这部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一部实验笔记,是昆德拉对一切传统价值观念怀疑与背叛的结果,同时他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的生存始终处在一种两难的窘境。  一 背叛的起点——历史与世界的崩溃  “背叛”是一个极为敏感与凝重的词,“背叛”作为一个事件,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意味着进入一种恐怖的状态。人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背叛者,人类背叛了上帝,背叛了信仰,这是人类罪恶的起点。因此,“背叛”是一个充满罪恶的词语。但是,每一个人回想自己的有生以来的往事,会惊恐的发现,每个人原来都处在不断地“背叛”与“被背叛”之中,“背叛”像是一个魔咒,每个人都无法摆脱成为“背叛者”与“被背叛者”的命运。“背叛”是人类的宿命,因此每一部作品中都会有一个背叛者,或者说每部作品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背叛者。纵观米兰·昆德拉的一生,无疑是背叛的一生,对于背叛他有着格外的敏感与独特的见解。从一个共产主义的信仰者到怀疑党的思想、方针与政策,直到最后脱离捷克共产党,昆德拉在体制看来无疑是一个叛徒,这也是其远走他乡的根本原因所在。从政治走向了哲学,从哲学走向了小说,昆德拉不断地“背叛”着之前的思想方式,寻求着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如果说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因为看到了希望与真理,那么背叛同样是为了希望与真理。在斯大林主义蔓延在捷克上空的时候,昆德拉的心里渴望的是对于生存意义的真实感知,而不是一种被意识形态所建构起来的乌托邦式的生存价值,他不希望看到的是年轻的生命在体制的塑造上成为另一架意识形态机器的牺牲品,背叛是为了新的开始。  昆德拉要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捷克,一个在苏联体制下,受到压抑的捷克。在这个体制下,爱情是遭遇背叛的爱情,人生是遭遇背叛的人生。即便结束这种体制,但是仍旧没有找到根本的出路,无非是用一种盲目代替另一种盲目。因此,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只能够选在逃避的方式来面对自身的困境。托马斯逃避爱情,萨宾娜逃避一切。为了逃避而选择背叛,逃避让生活变得不再重要,变得微乎其微,人就像空气一样,不断地四处飘忽,没有理想、没有责任,也没有目的。作为消极的逃避者,最终只能沦为一个可鄙的背叛者。  二 背叛的高潮:理想与现实的冲撞  在昆德拉看来,小说的使命在于将文明从否定独立思想与个人创建的思潮中拯救出来,必须和各种思潮生吞活剥的愚昧做斗争,简而言之,“小说就是要英勇地与媚俗的潮流作抗争。”在昆德拉看来,媚俗是一种当代的普遍的生存状态,是一种不择手段去取悦他人的心态与行动,同时用优美的言辞与情感去伪装自身的行为。一切宗教与政治运动都依赖于媚俗。也正为如此,我们必须要反叛媚俗,成为一个媚俗的背叛者。小说中的萨宾娜无疑是媚俗的死敌,成为一个背叛者是其对抗媚俗的有力武器。从学生时代起,她背叛了政治,或者说背叛了所谓的革命。在她看来,那次五·一游行,不过是在谄媚当局,没有真实的意义。同样,对于布格拉事件纪念日,她的态度依旧如此,在她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权力的媚俗者,在任何时候,他们都可以用一致的步调与声调去表演他们的谄媚,无非是调换了一个场景,一个剧本,一句台词而言,每一个参与游行的人,不过是一些低劣的群众演员而已,他们盲目地被意识形态机器调动着。萨宾娜的背叛是彻底的,背叛家庭、背叛父亲、背叛共产主义、背叛丈夫,无疑在她看来,结婚也是一种背叛,背叛是为了纠正之前所犯下的错误,最终即便是面对真正的爱情,她依然选择背叛。萨宾娜作为一个背叛者,她继承了从圣经时代以来,所有女性背叛者所拥有的最为伟大的特质。从昆德拉的视角,我们回溯《圣经》中关于夏娃背叛的隐喻就不难发现,背叛是对于现在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思。在夏娃没有偷食禁果之前,其实她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生存了,萨宾娜的背叛其实就是为了找到属于自己的禁果,那她的禁果是什么呢?那就是真正能够对抗媚俗的武器。在萨宾娜看来,最为可怕的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共产主义,而是对意识形态的媚俗。在任何一种体制下生存并且去高声歌颂这种体制都是媚俗的,都是可鄙的。  小说中另一个重要人物托马斯,无疑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背叛者,一个反媚俗的人。萨宾娜是一个现实的背叛者,她追求的是一种理想,一种截然不同于现存体制的理想,托马斯则不同,他背叛的是理想,对于现存体制他的确不抱任何希望,但是对于未来的体制他也不抱任何希望。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愿望行动,他忠实于爱情,但是又不拒绝性。在他看来,把爱情和性混为一谈,本身就是一种媚俗的行为。也正因为如此,他所具有的那种特质深深地吸引着萨宾娜,但是同样作为一个反媚俗者,他们不可能产生爱情,因为爱情从本质上而言,意味着必须去媚俗。于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相聚,一次又一次的分离。托马斯寻找着现实的快感,萨宾娜寻找着理想的美感。特丽莎的出现对于托马斯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困境,他的确对这个女人产生了炽热的爱情,他面对的是一个纯真的孩子,一个无辜的人,从他内心而言,清楚地知道不能够做任何伤害她的事情,他试图用自己的伦理去说服这个女人,但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叛,让特丽莎的心充满了创伤,这是托马斯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他无能为力,他无法成为一个媚俗者,他无法为了爱情而成为一个媚俗者。特丽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无辜的人,无辜意味着一种纯粹的状态,在她那里既没有媚俗也没有反媚俗,她只是真挚地爱着托马斯,但是她并没有因为爱而去取悦他,赞同他的行为,她始终保持着自己无辜的状态。直到有一天,她渴望去理解托马斯的内心世界,渴望去理解他所谓的道德,无辜的状态被打破了。特丽莎必须要做出一种选择,成为媚俗者或是反媚俗者。显然,特丽莎是萨宾娜前状态的写照,之后她或许会成为一个萨宾娜式的女人,或许她会成为一个媚俗者。最终,她选择的是后者,成为了一个媚俗者,但是她所媚俗的对象是爱情、是托马斯,她和他生活在了一起,她为了爱情而妥协。我们不想说她的选择是否正确,因为每一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义务,因此媚俗才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生存状态。


相关内容

  • 关于背叛,错落在天荒地老的风花雪月[散文欣赏]
  • 淡忘,那些错落在繁华与萧瑟中的回忆,凝眸,矗立在心间不能忘怀的爱恋.用尽全力,放声悲吼于无尽的哀伤荒野:指尖颤抖,笔下的文字犹如洒落在战场的鲜血,每一滴都化为那悲凉的凄美.拾起沉淀在过往中的记忆碎片,不予拼凑,放手,再次欣赏那纷飞的回忆. 题记 房间里的轻风,拂过本已沉寂的灵魂,一丝丝清幽的感怀,带 ...

  • 等候花开.无声--[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1500字
  •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所有的曾经都是经过虚伪蹒跚过来的.花开,一个美丽却虚幻的词语.稚嫩的梦想守护着那脆弱的生命.我的花儿啊,在绚烂盛开中,结束了一生无声的命运.结局是-- 花儿永远都是渴望着得到赞美,可是被淹没的花海里很难寻找到他们的身影.默默付出,用花香去渲染那奋斗的感慨,没想到等待他们 ...

  • 少年们无尽的夜读后感
  • 貌似在六年级之后,我就在没写过啥子读后感了,花了2天时间把<少年们无尽的夜>看完了,正要放下书,丫头就发短信过来问进度,然后喊我趁热写下读后感.已经很久没写东西了,生疏的文笔,善良的你们一定不会介意的哈! 日记http://www.0s.Net.cn <少年们无尽的夜>是我用 ...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评)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 ...

  • 心情沮丧沮到底的语句,悲伤无尽头
  • 心情沮丧沮到底的语句,悲伤无尽头 素材:网络   编辑:词叟 究竟是怎样的一段时光,叫我的眼角映悲伤. 思念中我一千次一万次地问鸿雁问明月问春风,愿鸿雁将我的眷恋捎给你:愿明月将我的问候带给你:愿春风将我的关切送给你! 对不起只是背叛的理由,没关系只是失望的借口. 孤独的感觉从分手那刻.就一直缠绕着 ...

  • 超兽武装最经典的话
  • 1,当你经过七重的孤独,你就会成为真正的强者。——蝎子王、冥王 2,如果我是弱者,那么请消灭我;如果不是,我必叫你灭亡!——蝎子王 3,在我面前,敌人不是逃之夭夭,就是一败涂地。——火麟飞 4,在强者的眼里,没有弱者的席位。——夜凌云 5,这世上充满了爱,只不过你这种人,不懂得怎样去爱而已。——龙戬 ...

  • 电影[熔炉](无声呐喊)观后感
  • 电影<熔炉>观后感 -- 既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们那样坚定 <熔炉>是一部看了让人找不到心的存在的电影,原来心也可以痛到这么麻木.将钱和权的罪恶演绎到了极致.眼神所能抵达的,也如雾津这座城市一般,除了白茫茫一片,什么都不剩.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美术老师和人权运动者与孩子们一起 ...

  • 博弈论分析
  • 中美军备竞赛的博弈分析 1.理论介绍 1.1博弈论的概念 博弈论(Game Theory),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 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 ...

  • [荷塘月色]主题的几种解读及评析
  • <荷塘月色>主题的几种解读及评析 作者:王汉林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5期 朱自清先生作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所谓"经典",除了能经受文学史时间的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