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欧阳询与[九成宫]

《九成宫醴泉铭》之浅析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1.《九成宫醴泉铭》的来历

(1) 唐太宗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谏议大夫魏征力劝唐太宗要以隋灭亡为借鉴,建议皇帝要居安思危,勤政爱民,自躬节俭。唐太宗也十分注意倾听魏征的进谏。为了唐太宗的安康,众臣启奏修建一座为皇上疗养的离宫。唐太宗出于爱惜人力、财力,拒绝了众官建议,而是下旨将隋代旧宫仁寿宫重新装修后做避暑之用,并未大兴木土。仁寿宫位于陕西麟游县,建有九宫,遂改名为九成宫。

“九成宫”遗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城西2.5公里,原为隋之“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加以扩建,更名“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宫寺。 《九成宫醴泉铭》碑建立于唐代离宫九成宫内,即今陕西省麟游县城西端北马坊河口处。碑身为黑色大理石,高2.7米,宽 0.93米,厚 0.27米。承以青绿色麻石龟趺。螭首。碑额篆书“九成宫醴泉铭” 6字。碑侧左有宋元丰年间,右有宋绍圣、明正德、嘉靖年间诸家题名。碑文为唐代名臣魏征撰,欧阳询书。文字均为 3.5厘米见方的楷书,每行50字,共24行,总计1100余字。 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

“九成”之意:“成”训“重”,“九”训“多”,“九成”形容多层,高峻。“铭”,文体之一,多用韵语,如作山川、宫室、器物之铭前面多用散文叙述,然后是韵语铭文。《九成宫醴泉铭》撰作和书写于唐贞观六年(632)夏历四月,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宋曾巩在《九成宫酯泉铭·跋》中称:“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

(2)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人为代表的“初唐四家”。把楷书作为艺术原型,经过吸收创作,建立起了“法度森严”的书法风格,欧阳询的楷书是这一书风的典型代表,他的楷书被誉为唐人之首,最适合初学者临摹,历代学习书法的人都奉为范本。

2.《九成宫醴泉铭》残迹及保护措施

《九成宫醴泉铭》”,原碑立于露天,由于历代捶拓破坏,字体已多漫漶损伤,失去原形。碑身虽尚完好,但因地震、水灾及人为损坏,已形成4道裂纹。清嘉庆八年(1803)麟游知县翟云魁曾建房蔽护。至20世纪30年代,碑屋已仅余山墙。1959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构屋保护。1986年,又重修了碑亭。1996年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鉴定,该碑被确认为国宝级文物。原石存于陕西省麟游县,残损严重。其拓本多为重刻本,而珍贵的宋拓本极少。现存的宋拓本以故宫博物院李祺藏本与藏于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的拓本最为知名。两件拓本,前者笔墨丰厚,后者风姿瘦劲,可谓同曲异调,各具神彩。随着书法艺术教育日益深入普及,喜爱临习「九成宫醴泉铭」的读者也越来越多。

欧阳询书写此铭,时年七十六岁,其书法艺术已是炉火纯青,加之又是奉勑用心之作,因而,此铭是书家之代表作。自古以来,此铭一直被誉为「楷书之极则」,倍受人们喜爱。

二《九成宫醴泉铭》的笔法特点:

(一)笔画匀称

《九成宫醴泉铭》中的字,横,竖壁画的粗细变化,总的看来比较匀称,互相对比不明显。甚至可以说,通篇的点,横,竖,撇,捺,钩等笔画的书写用笔,在粗细方面都是比较匀称的。

(二) 笔画转折方多圆少

《九成宫醴泉铭》楷书中,比划转折处的特点是“方多圆少,”给人以挺拔秀丽,刚健有力的感觉。

(三) 竖弯钩保持隶书笔意

《九成宫醴泉铭》中字的竖弯钩收笔部分,稍按之后笔毛便往右并逐渐向上提笔收锋,保持了隶书的笔意,这也是欧阳询楷书方面用笔较为特殊的地方。

总之,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在书写用笔,尤其在运笔方面,总的速度较慢。行笔稳健,不突然行笔变细,也不迅速划过。这对于初学者来讲,容易控制便于掌握,这是欧体楷书优于其他诸开书的地方。

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二 《九成宫醴泉铭》临习要点及评论:

临习要点

(1)在唐代所有的楷书作品中,欧阳询的楷书最为森严,所有笔画均一丝不苟,容不得任何怠慢轻浮,所以,临习欧体楷书须正襟危坐,摒弃杂念,凝神以对,方能进入境界。

(2)法度森严的另一面是程式化倾向较为严重,所以欧体楷书的基本笔法和点画特征比较容易掌握,察其形状,掌握运笔技巧,就可以一通百通,在短时间内掌握欧体的基本特征。

(3)欧体是从北魏楷书延续发展而来,所以侧锋顿挫运用较多,侧锋多用于点画的起笔,下笔顿锋,顺势而下,则收笔须是中锋,转折之处要轻提笔锋,再往下顿笔然后顺笔势而下,节奏感比较明显,但切记行笔过快,奇躁怒张。

(4)《九成宫醴泉铭》中的《九成宫醴泉铭》,单个字常呈欹侧之势,全篇布局则相互呼应,丝毫不露痕,需长期练习,非短期可就。

(5)欧体楷书结字多狭长,《九成宫醴泉铭》亦不例外,唯与其他诸碑相比,《九成宫醴泉铭》尚多结体寛博之字,不能一味狭长,坠入恶循。

(6)欧体楷书源自北朝,隋代楷书中多见与欧体相同者,特别是《苏孝慈墓志》,在笔法上几乎完全和欧体相同,多参练一些像《苏孝慈墓志》这样的隋代作品,可以不受欧体的拘束,自出新意。

(7)后世之临习欧体者多不善行书,这实际上是因为在临习欧体的同时对其他书法家的气韵风格和用笔特点参悟不多,所以在临习欧体的同时更须多研各家,相互取长不短。

(二)众名家评《九成宫醴泉铭》

作为一篇奉皇帝之命撰写、又属铭文体裁的文章,自然是以为唐太宗歌功颂德为主基调的。但是,此篇铭文与前代的诸如李斯为秦始皇写的登泰山铭、登琅琊台铭等截然不同,不全是赞颂皇帝受命于天、经营天下、文治武功、政通人和的虚词浮藻,而是在字里行间巧妙地插入了心忧天下、居安思危、治不忘乱的观点,既是对皇帝的诤言劝谏,又给后世治国理政留下了一笔可资借鉴的精神财富。悉心领会这些贯通古今的真知灼见,对于丰富今人的政治智慧大有裨益。

在《九成宫醴泉铭》的结尾,有几句非常重要的话:“人玩其华,我取其实。还淳反本,代文以质。居高思坠,持满戒溢。念兹在兹,永保贞吉。”也就是说,追求奢华虚浮者必然人亡政息,而为民务实、勤俭进取者必然赢得天下;先进力量的代表者,必须不断革除陈规陋习、去掉繁文缛节,追求淳朴真实,按照客观规律实事求是;越是形势大好越要谦虚谨慎,事业顺利的时候不能忘乎所以、不思忧患;当政者常常记住这些道理,把这些真理当做座右铭,才能社稷稳固、长治久安。这是对本铭主旨的升华,也是对后世最有意义的启迪。

元人虞集题此碑云:“楷书之盛,肇自李唐,若欧、虞、褚、薛尤其著者也。余谓欧公当为三家之冠,盖其同得右军运笔之妙谛。观此帖结构谨严,风神遒劲,于右军之神气骨力两不相悻,实世之珍。但学《兰亭》面而欲换凡骨者,曷其即此为金丹之供?”明人王世贞对此碑的评价也极高:“信本书太伤瘦俭,独《醴泉铭》遒劲之中不失婉润,尤为合尔。”陈继儒也说:“此帖如深山中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清人对此碑的评价就更高了。翁方纲《复初斋文集》中说:“率更正书《九成宫》、《皇甫》、《虞恭》皆前半毅力,入后渐归轻敛,虽以《化度》淳古无上之品,亦后半敛于前半,此其自成笔格,终身如一者也。惟《醴泉铭》前半遒劲,后半宽和,与诸碑之前舒后敛者不同,岂以奉敕之书为表瑞而作,抑以字势稍大。故不归敛,而归于舒欤?要之合其结体,权其章法,是率更平生特出匠意之构,千门万户,规矩方圆之至者矣。斯所以范围诸家、程序百代也。善学欧书者终以师其淳古为第一义,而善学《醴泉》者,可不知此义耳。”又:“欧书以圆浑之笔为性情,而以方整之笔为形貌,其淳古处乃直根柢篆隶,观斯铭者,必知此意然后为得耳。”蒋衡《拙存堂题跋》更是推崇备至:“欧阳信本书直逼内史,《醴泉铭》尤为杰作。”

《九成宫醴泉铭》之浅析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1.《九成宫醴泉铭》的来历

(1) 唐太宗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谏议大夫魏征力劝唐太宗要以隋灭亡为借鉴,建议皇帝要居安思危,勤政爱民,自躬节俭。唐太宗也十分注意倾听魏征的进谏。为了唐太宗的安康,众臣启奏修建一座为皇上疗养的离宫。唐太宗出于爱惜人力、财力,拒绝了众官建议,而是下旨将隋代旧宫仁寿宫重新装修后做避暑之用,并未大兴木土。仁寿宫位于陕西麟游县,建有九宫,遂改名为九成宫。

“九成宫”遗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城西2.5公里,原为隋之“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加以扩建,更名“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宫寺。 《九成宫醴泉铭》碑建立于唐代离宫九成宫内,即今陕西省麟游县城西端北马坊河口处。碑身为黑色大理石,高2.7米,宽 0.93米,厚 0.27米。承以青绿色麻石龟趺。螭首。碑额篆书“九成宫醴泉铭” 6字。碑侧左有宋元丰年间,右有宋绍圣、明正德、嘉靖年间诸家题名。碑文为唐代名臣魏征撰,欧阳询书。文字均为 3.5厘米见方的楷书,每行50字,共24行,总计1100余字。 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

“九成”之意:“成”训“重”,“九”训“多”,“九成”形容多层,高峻。“铭”,文体之一,多用韵语,如作山川、宫室、器物之铭前面多用散文叙述,然后是韵语铭文。《九成宫醴泉铭》撰作和书写于唐贞观六年(632)夏历四月,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宋曾巩在《九成宫酯泉铭·跋》中称:“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

(2)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人为代表的“初唐四家”。把楷书作为艺术原型,经过吸收创作,建立起了“法度森严”的书法风格,欧阳询的楷书是这一书风的典型代表,他的楷书被誉为唐人之首,最适合初学者临摹,历代学习书法的人都奉为范本。

2.《九成宫醴泉铭》残迹及保护措施

《九成宫醴泉铭》”,原碑立于露天,由于历代捶拓破坏,字体已多漫漶损伤,失去原形。碑身虽尚完好,但因地震、水灾及人为损坏,已形成4道裂纹。清嘉庆八年(1803)麟游知县翟云魁曾建房蔽护。至20世纪30年代,碑屋已仅余山墙。1959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构屋保护。1986年,又重修了碑亭。1996年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鉴定,该碑被确认为国宝级文物。原石存于陕西省麟游县,残损严重。其拓本多为重刻本,而珍贵的宋拓本极少。现存的宋拓本以故宫博物院李祺藏本与藏于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的拓本最为知名。两件拓本,前者笔墨丰厚,后者风姿瘦劲,可谓同曲异调,各具神彩。随着书法艺术教育日益深入普及,喜爱临习「九成宫醴泉铭」的读者也越来越多。

欧阳询书写此铭,时年七十六岁,其书法艺术已是炉火纯青,加之又是奉勑用心之作,因而,此铭是书家之代表作。自古以来,此铭一直被誉为「楷书之极则」,倍受人们喜爱。

二《九成宫醴泉铭》的笔法特点:

(一)笔画匀称

《九成宫醴泉铭》中的字,横,竖壁画的粗细变化,总的看来比较匀称,互相对比不明显。甚至可以说,通篇的点,横,竖,撇,捺,钩等笔画的书写用笔,在粗细方面都是比较匀称的。

(二) 笔画转折方多圆少

《九成宫醴泉铭》楷书中,比划转折处的特点是“方多圆少,”给人以挺拔秀丽,刚健有力的感觉。

(三) 竖弯钩保持隶书笔意

《九成宫醴泉铭》中字的竖弯钩收笔部分,稍按之后笔毛便往右并逐渐向上提笔收锋,保持了隶书的笔意,这也是欧阳询楷书方面用笔较为特殊的地方。

总之,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在书写用笔,尤其在运笔方面,总的速度较慢。行笔稳健,不突然行笔变细,也不迅速划过。这对于初学者来讲,容易控制便于掌握,这是欧体楷书优于其他诸开书的地方。

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二 《九成宫醴泉铭》临习要点及评论:

临习要点

(1)在唐代所有的楷书作品中,欧阳询的楷书最为森严,所有笔画均一丝不苟,容不得任何怠慢轻浮,所以,临习欧体楷书须正襟危坐,摒弃杂念,凝神以对,方能进入境界。

(2)法度森严的另一面是程式化倾向较为严重,所以欧体楷书的基本笔法和点画特征比较容易掌握,察其形状,掌握运笔技巧,就可以一通百通,在短时间内掌握欧体的基本特征。

(3)欧体是从北魏楷书延续发展而来,所以侧锋顿挫运用较多,侧锋多用于点画的起笔,下笔顿锋,顺势而下,则收笔须是中锋,转折之处要轻提笔锋,再往下顿笔然后顺笔势而下,节奏感比较明显,但切记行笔过快,奇躁怒张。

(4)《九成宫醴泉铭》中的《九成宫醴泉铭》,单个字常呈欹侧之势,全篇布局则相互呼应,丝毫不露痕,需长期练习,非短期可就。

(5)欧体楷书结字多狭长,《九成宫醴泉铭》亦不例外,唯与其他诸碑相比,《九成宫醴泉铭》尚多结体寛博之字,不能一味狭长,坠入恶循。

(6)欧体楷书源自北朝,隋代楷书中多见与欧体相同者,特别是《苏孝慈墓志》,在笔法上几乎完全和欧体相同,多参练一些像《苏孝慈墓志》这样的隋代作品,可以不受欧体的拘束,自出新意。

(7)后世之临习欧体者多不善行书,这实际上是因为在临习欧体的同时对其他书法家的气韵风格和用笔特点参悟不多,所以在临习欧体的同时更须多研各家,相互取长不短。

(二)众名家评《九成宫醴泉铭》

作为一篇奉皇帝之命撰写、又属铭文体裁的文章,自然是以为唐太宗歌功颂德为主基调的。但是,此篇铭文与前代的诸如李斯为秦始皇写的登泰山铭、登琅琊台铭等截然不同,不全是赞颂皇帝受命于天、经营天下、文治武功、政通人和的虚词浮藻,而是在字里行间巧妙地插入了心忧天下、居安思危、治不忘乱的观点,既是对皇帝的诤言劝谏,又给后世治国理政留下了一笔可资借鉴的精神财富。悉心领会这些贯通古今的真知灼见,对于丰富今人的政治智慧大有裨益。

在《九成宫醴泉铭》的结尾,有几句非常重要的话:“人玩其华,我取其实。还淳反本,代文以质。居高思坠,持满戒溢。念兹在兹,永保贞吉。”也就是说,追求奢华虚浮者必然人亡政息,而为民务实、勤俭进取者必然赢得天下;先进力量的代表者,必须不断革除陈规陋习、去掉繁文缛节,追求淳朴真实,按照客观规律实事求是;越是形势大好越要谦虚谨慎,事业顺利的时候不能忘乎所以、不思忧患;当政者常常记住这些道理,把这些真理当做座右铭,才能社稷稳固、长治久安。这是对本铭主旨的升华,也是对后世最有意义的启迪。

元人虞集题此碑云:“楷书之盛,肇自李唐,若欧、虞、褚、薛尤其著者也。余谓欧公当为三家之冠,盖其同得右军运笔之妙谛。观此帖结构谨严,风神遒劲,于右军之神气骨力两不相悻,实世之珍。但学《兰亭》面而欲换凡骨者,曷其即此为金丹之供?”明人王世贞对此碑的评价也极高:“信本书太伤瘦俭,独《醴泉铭》遒劲之中不失婉润,尤为合尔。”陈继儒也说:“此帖如深山中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清人对此碑的评价就更高了。翁方纲《复初斋文集》中说:“率更正书《九成宫》、《皇甫》、《虞恭》皆前半毅力,入后渐归轻敛,虽以《化度》淳古无上之品,亦后半敛于前半,此其自成笔格,终身如一者也。惟《醴泉铭》前半遒劲,后半宽和,与诸碑之前舒后敛者不同,岂以奉敕之书为表瑞而作,抑以字势稍大。故不归敛,而归于舒欤?要之合其结体,权其章法,是率更平生特出匠意之构,千门万户,规矩方圆之至者矣。斯所以范围诸家、程序百代也。善学欧书者终以师其淳古为第一义,而善学《醴泉》者,可不知此义耳。”又:“欧书以圆浑之笔为性情,而以方整之笔为形貌,其淳古处乃直根柢篆隶,观斯铭者,必知此意然后为得耳。”蒋衡《拙存堂题跋》更是推崇备至:“欧阳信本书直逼内史,《醴泉铭》尤为杰作。”


相关内容

  • 醉情山水,与民同乐--[醉翁亭记]浅析
  • 醉情山水,与民同乐 姓名:杨昆朋 学院:文学院 班级:汉语言文学 学号: --<醉翁亭记>浅析 3班 2012014534 摘要:<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于贬谪滁州时期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担任滁州知州,虽然内心愁苦,但实干兴民,与民同乐,描绘了一幅官民和谐,一齐游赏宴饮 ...

  •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之异同浅析
  • [关键词]<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异同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均是千古名篇,有趣的是,其作者范仲淹与欧阳修不仅是同时代的人,而且都做过图阁直学士和参知政事,还同样曾被贬为地方官.欧阳修参加范仲淹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就是欧阳修 ...

  • 浅析北宋时期出现经世致用思潮的原因
  • 摘 要:北宋时期,为了改革时弊,纠正文风,出现了以务实践行为重的思潮.本文从思想.政治和文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一思潮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经世致用:儒学复兴:改革 作者简介:袁世瑛(1988-),女,贵州省镇宁县,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两宋方向研究. [中图 ...

  • 李清照[点绛唇]浅析
  •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 ...

  •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
  •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 李佳晔 (中央民族大学固际教育学院,100081) [摘要]尽管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积极谋求我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但中国政治改革始终举步维艰.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不仅需要不断的自我创新来加以改善.吏需要善于借鉴已有的历史经验来加以推动.宰相制度作,9职官制度的典型.不仅历史 ...

  • 基础教育研究[在线阅读]
  • 往期浏览 ·2008年 第12期 第11期 第10期 第09期 第08期 第07期 第06期 第05期 第04期 第03期 第02期 第01期 ·2007年 第12期 第11期 第10期 第09期 第08期 第07期 第06期 第05期 第04期 第03期 第02期 第01期 ·2006年 第12期 ...

  • 浅析宋词最主要的美学特征:阴柔婉约
  • 自温庭筠开创五代文人词以来,"词"这种诗歌创作题材便从"俗"民谣而逐渐被文人"雅化",并籍柳永传承,经苏轼.周邦彦等进行系统的典雅化和文人化之后,及至南宋,又有引人注目的发展,所谓"词至南宋,始极其工". 词的" ...

  • 浅析陈述性纪录片的美学意义
  • 浅析陈述性纪录片的美学意义 作者:于小玥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4年第10期 摘 要:陈述性纪录片是及时性纪录片的一种基本形态,它是一种接近纪实美学理想的纪录片类型.陈述性纪录片以对客观现实最大的尊重,它对真实的表现.发现的意义和所体现出来的思辨性是其美学价值和意义的表现.张以庆 ...

  • 浅析[在灿烂的阳光下]
  • 浅析<在灿烂的阳光下> 作者:欧阳培财 来源:<时代报告>2012年第11期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提要:三段式的歌词,三部性的结构,T-S-D-T的调性布局,民族化的旋律风格,多变的织体,丰满的和声构筑了<在灿烂的阳光下>整个音乐作品的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