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肖邦是波兰杰出的钢琴作曲家,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很多属于夜曲体裁。本文在引言部分先从研究目的与意义和肖邦的生平进行简介,说明对肖邦夜曲的研究能够提升个人的艺术综合素养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意义。然后在第一部分归纳出夜曲的起源和艺术特征。再在第二部分从情怀、旋律和诗意三个方面分析肖邦夜曲的艺术特点。最后在第三部分选取肖邦最具代表性的三首夜曲,《升F 大调夜曲》,《降A 大调夜曲》和《降E 大调夜曲》,从创作背景和曲式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肖邦;夜曲;艺术特点.
Abstract: Chopin is an extremely excellent piano composer born in Poland. Most of his masterpieces are nocturnes. Firstly, in the Introduction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the life stories of Chopin and the target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which can improve our aesthetic abilities and have great historical and aesthetic value. And then in the Part Ithe origin histo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octurne are summarized. The Part II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nocturnes created by Chopin from three aspects, feelings, melody and poetry. Finally, three most typical masterpieces including Nocturne No 2 in E Flat Major are investigated on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structure and style.
Keyword: Chopin; Nocturn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第1页
引言
(一)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浪漫主义时期,夜曲是非常具有代表性一种音乐创作形式, 起源于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菲尔德,并经过其他著名钢琴作曲家发展,例如由波兰的作曲家肖邦把夜曲这种形式推到发展的巅峰。对肖邦夜曲杰作进行艺术分析能够更进一步深刻了解其创作,体会肖邦在处理作品时的技巧,同时学会研究作品的表现手法的方法。在当代,肖邦是夜曲领域的典型代表,掌握其艺术特点能够事自身作品的旋律性更具有表现力,充分描绘歌曲的感情色彩丰富,提升对作品的审美水平,同时可以陶冶自身的情操,因此本人把肖邦的夜曲杰作设置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希望能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和对阅读者有一定的艺术指导和帮助。
夜曲从属于浪漫主义时期的抒情小品, 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征, 其渗透着浪漫主义时期艺术作品的典型特征。所以, 研究肖邦的杰作夜曲集的特征和相应的时代环境有利于探讨夜曲的发展历程, 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意义。
(二)肖邦生平介绍
肖邦,全名为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波兰钢琴家和作曲家,是音乐史上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和最重要的艺术家和浪漫主义音乐家之一,肖邦一生主要从事钢琴音乐创作,素有“钢琴诗人”之称[1]。
十九世纪波兰惨遭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三个强国的瓜分,导致肖邦从小就生活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幸运的是,波兰这个小国家并有因此而灭亡。帝国列强瓜分波兰的国土,奴役波兰人,同时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归属感,帮助他们能长久地统领波兰。然而,正如那首波兰爱国歌曲所言:“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自始至终投身于爱国反抗战争。十九世纪前期,由于波兰民族和先进的浪漫主义文化,对反侵略起了重要的作用[2]。波兰出现数量庞大的爱国思想家艺术家。他们提倡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元素,要含有热爱祖国、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涵,要有多元化的感情色彩。因此,当时青年时期的肖邦受其老师和朋友的指导与教育,彰显自己内在的思想,为人民的自由而创作,投身于具有民族性的艺术作品创作。这些背景,给肖邦后期的思想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法国七月革命发生后,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同时对欧洲多国的革命起了促进的作用。那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再次达到巅峰,爱国组织秘密形式,也在个地方活跃起来。由于在那不稳定的情况下,肖邦的父母、教师和挚友们都建议着肖
邦到国外去发展,并借助他的艺术创作和演奏去为波兰争取荣誉。
十八岁时,肖邦已展现了泰若自然的性格和极具个人特色的风格。他很多的作品属于精致的创作。这些作品能引出激烈的情感共鸣,多数作品幽美、文雅和容易歌唱。例如,《玛祖卡》事实上并没有应用传统的曲调,但却充分显示出了波兰的民族灵魂[3]。
肖邦的作品已经深为众多人所了解,他创作的艺术作品一直地为更多的民众所接纳和传颂。肖邦的作品多如牛毛,且全部属于钢琴曲,当中大部分是钢琴独奏曲。然而,有些研究说肖邦十分善于钢琴即兴创作,具有下笔千言般的流畅性,但当他创作追思即兴时,却十分费力,草稿上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的涂改痕迹,因而肖邦创作时,一般都在钢琴键的旁边。大部分的已有作品,每次经过肖邦演绎,就会呈现一种全新的感觉,从此得出肖邦在作曲方面通常带有情绪化。基于此不难总结出肖邦拥有卓越的钢琴技巧,帮助他成为一名钢琴舞台上的璀璨的明星,然而他更乐于为能够真正理解他作品且拥有艺术水准的听众演奏。
肖邦是一名卓越的钢琴作曲家,他用异于常人的音乐天赋造就了杰出的艺术成果。肖邦也是唯一一名笃志于钢琴创作的艺术家。当时很多人提议他尝试创作歌剧或管弦乐,但肖邦坚持在年少青春的时间,唯有从事钢琴才能满足他的艺术人生和追求。他通过各种音乐方式来抒发他的音乐情感,包括、钢琴协奏曲、玛祖卡、华尔兹、奏鸣曲、波罗乃兹、夜曲、前奏曲、变奏曲以及叙事曲回旋曲等。他成为十九世界具有诗歌情怀和色彩鲜明风格的著名钢琴创作家。
肖邦是十九世纪世界音乐史上的一颗璀璨恒星。他的作品富有诗意、带有激动人心的抒情特点和充满戏剧性,是“黄金时代”浪漫主义艺术的先锋性人物。同样,他的作品又充满着强烈的波兰民族元素和情怀,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既以欧洲浪漫主义的卓越代表闻名,又以欧洲十九世纪民族艺术家奠基人载入历史。肖邦的伟大是由于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特征和浓厚爱国主义情怀有机地结合在钢琴作品中[4]。
肖邦钢琴作品的思想价值来源于它反映了十九世纪欧洲工人阶级运动潮流的特点,为遭受奴役压迫的波兰民族呐喊出愤怒和反抗的声音。肖邦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波兰民族元素。他严肃对待民族音乐,不接受猎奇,同时却不被它所禁锢,经常不顾一切地体会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再次创造。正因为如此,他既促进了民间音乐水平的提高,又秉持了它洁净的风格,但又不抛弃鲜明的民族民间风
第3页
格。
图. 1 肖邦肖像
一、 夜曲的起源及艺术特点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出现了法国大革命和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等一连串的标志性事件, 导致欧洲群众寻找自由平等生活变成一张白纸。遭受到多次的战争带来的痛苦, 群众对政府愤怒和失望的情绪日渐增强。在这种环境和体制的禁锢下, 在欧洲的艺术界里出现了浪漫主义的萌芽,成为欧洲大陆文艺中的思潮。政治思想方针上, 浪漫主义抵抗封建专制的压迫; 艺术方面, 又古典主义相抗衡, 从属于资本主义发展期间的某一类意识形态。浪漫主义催生了浪漫主义音乐。其诞生使已经占主流的音乐风格和形式逐渐失去地位。凭借本身特有的属性符合了那时群众精神层面的追求, 其倡导无限制地表达蕴藏在内心的想法。所以浪漫主义的音乐顺理成章地占据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位置, 迅速发展为那时欧洲音乐界思想潮流的主导位置。
到了十八世纪九十年代中, 钢琴弹奏技术发生了一次具有革命性的改变, 法国应用钢琴踏板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因为该类新风格的诞生, 导致法国的钢琴界经历了蜕变。1812年, 菲尔德创作了第一首夜曲。尽管夜曲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地进行抒情, 但在发行作品时融入了歌唱包,例如浪漫曲是很普遍的。只进行抒情的乐曲也面世, 该类风格与菲尔德创作的作品有着紧密的关系, 且在法国和英国流行了15年以上。那时候,李斯特评价: “菲尔德的作品夜曲没有歌词、为即兴和叙事作品等开拓了一条全新的路途, 艺术家能够凭借研究一些描绘、抒发心理情绪的夜曲来理解菲尔德。”夜曲亦叫暗夜,它来源于拉丁文中的nox 。18世纪, 意大利的音乐描述中可以频繁见到Notturno 的出现。
夜曲属于一种钢
琴创作的体裁, 主要在钢琴曲中表达夜的静谧和人内心情绪及思想的抒发, 一般带有宁静地沉思思考的特征。在菲尔德的 “夜曲”三首作品诞生后, “夜曲”正式地作为一种钢琴体裁活跃于舞台上。
那时夜曲的艺术特征主要是具有歌曲般的旋律和充满浓郁的诗意并抒情的特点,像没有歌词的歌曲, 内容偏向于深沉, 一般带有惆怅的思绪。曲式结构上,夜曲是一种不受限制的三段体钢琴类短曲,通常来说中间部分偏热情激烈,却又有冥思和惆怅的特点。风格高雅,具有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很好的歌唱性旋律,伴奏常以和弦的形式出现在低音部,结合高音部演奏出夜阑人静,飘扬着梦幻般典雅的节奏旋律,因而被称为夜曲。
二、肖邦夜曲的艺术特点
肖邦的钢琴做的创作特征大概可以从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怀、独特旋律和诗意情景三个方面来论述。
在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怀方面,如上所述,由于肖邦自幼出生在被帝国列国共同瓜分的弱小国家波兰之中,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与波兰的民族音乐体现了非常紧密的联系。作品之中表达出了波兰人民对帝国主义愤怒的呐喊,他的作品经常借鉴波兰民族元素,特别是表现在旋律和节奏两个方面。譬如,祖玛卡作品的节奏借鉴了波兰民族舞曲,在音乐调式、结构和和声三个方面,是基于民间音乐的调性特点和结构特征上,创造了富有波兰民族特点的乐曲。肖邦经常参考波兰民间中特有的旋律因素,不断改进和发展,使创造出的作品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同时又具有作曲家鲜明的标签特点。他作品的民族性和爱国情怀只要涵盖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波兰显示的社会给他带来的切身感受,第二个方面是继承了波兰民族音乐中无比珍贵的宝库,可以说波兰的大自然的丰富了他的内心,而民族风情浸润了肖邦的灵魂,使其作品萦绕着明显的忧国忧民的风味,扎根在他们的内心当中,使其艺术情绪获得升华[5]。
在旋律方面,肖邦艺术作品中最明显的特征是他的独特旋律。肖邦的钢琴作品十分具有歌唱性,优美的旋律随处可见,主要是受到意大利歌剧的熏陶。肖邦通过编排力度的层次和控制松弛,把十指沉到钢琴键上的演奏技巧,把声乐性的旋律游刃有余地演化为器乐具有的旋律,构成了异于贝多芬的作品结构的另一种风格的旋律特点(例如降D 大调夜曲OP.27) 。正因为如此,一种有别于古典浪漫主义的并拥有华丽色彩的典雅,在肖邦演绎下完美地表露出来了。另一方面,肖
第5页
邦经常尝试在优美典雅的旋律中加入巧妙的织体和大胆靓丽的和声下,填补了钢琴难以长时值持续音的缺点[6]。为了解决旋律在动力发展上的短板和与旋律自身相符的曲式导致的多次反复的听觉缺点,肖邦在其的钢琴曲中经常地运用和旋律相照应的具有器乐性的装饰音。尽管短时值的装饰音难以摆脱器乐的性质,但还是具备若干的音乐特性,其不止是外部形态上的丰硕,也是对主流音乐灵魂的恰当填补。另外,有一种经过句具有装饰性质,意思就是以音流或音群的形式编排的变奏装饰,则更具有代表性地说明肖邦在旋律的动力性上给予了更多的灵性。肖邦除了旋律创作的才华外,在构建和声方面上的能力更是浪漫主义时代最闪耀的钻石之一。他的和声色彩丰富,十分巧妙地变化调性。他在和声色彩的独特感觉和他发掘的才华使同期的钢琴家门觉得自愧不如,他的和声其中一个最明显亮点是和声与旋律间巧妙自然地结合一起。在肖邦的每一首作品听众或演奏者都能够感受到和声与旋律的水乳交融。
在诗意情景方面,肖邦被尊称为“钢琴诗人”,可见其在钢琴乐曲上诗意情景的塑造能力。浪漫主义属于整个文艺运动的一部分,同时每个艺术范畴之间的互相共同,是音乐大师诞生的沃土。肖邦的生涯在波兰和法国度过,因此在肖邦的艺术系统里,他既遭受到强烈的时代飓风,更体会了各种民族文化构成的独树一帜的造诣。波兰和法国这两个国家,是音乐的发源地,更是诗的肥沃的土地,钢琴成就了一个音乐巨人,诗锻造了一个文化诗人,诗与乐的交融,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巨人。肖邦的作品中的爱国情怀更是其诗人特质的表现,他以英雄般的姿态向世人显示其钢铁般的民族品行,鼓舞着和歌颂者民族反帝国列强的斗争。
肖邦有着敏锐细腻的钢琴天赋,造就了他在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怀、独特旋律和诗意情景三个方面独具风格,使他在狭小的钢琴键上演奏出一个宏伟广阔的音乐国度。
三、肖邦的代表性夜曲分析
(一)升F 大调夜曲
1. 创作背景
《升F 大调夜曲》是肖邦创作于1830并在1831年正式发表,创作的目的是是作为礼物给费迪南德·希勒,其是肖邦夜曲作品中最著名,最动听,最深受听众钟爱的作品。在该首升大调夜曲中, 主旋律配以了色彩斑斓的装饰,埃莱特评价道“《升F 大调夜曲》是高度戏剧化的装饰,展现了艺术的纯洁,在获得听众喜欢的升大调夜曲里,主旋律配以了色彩斑斓的装饰让人焕然一新。为了使整首
夜曲更赋诗意美,肖邦应用了精致重复的阿拉伯花式乐段,甚至把乐曲中间部分也装饰城接近所谓的悲情风格。这首夜曲要表达的基本思想隐藏在若隐若现的面纱后,最巧妙的是这面纱自身同样是一件装饰品。”
2. 曲式结构
《升F 大调夜曲》全曲共62小节。乐曲为2 /4拍和采用复三部曲式。
第一部分起于第1小节终结于24小节,采用单二部曲式,没有再现。乐段A 是方整型复乐段,结构是四个a-b-a-c 型乐句。第一乐句能够作为两个再现乐节。第二乐句为变奏。乐段B 为方正型乐段,结构是两个d-d ,4小节对比型乐句。
三声中部起于第25小节终结于48小节,是扩展复乐段,可划分为4个平行乐句。第四乐句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展,从4小节的基本结构扩展到12小节。
再现部起于第49小节终结于58小节,缩减重复乐段A 和B ,即第一部分。放弃了再现全部,只再现了第一部分乐段A 的a-b 乐句。最后, 夜曲结束于5小节的扩展中。
(二)降A 大调夜曲
1. 创作背景
《降A 大调夜曲》创作在1836-1837年,在1837年发表,为德•毕林男爵夫人创作。直到现时,《降A 大调夜曲》很少被弹奏,可能是缺乏类似于《降E 大调夜曲》的那种优美旋律,也缺乏吸引人的戏剧性。但是这首夜曲拥有温和典雅的情绪与亲切的感觉。
2. 曲式结构
《降A 大调夜曲》曲式结构很平行,采用缓板,4/4拍和三段体式进行表现。缓板采用小调色彩的引子作为开头,高明地表达了肖邦内心惆怅的心境,
也体现
第7页
了他创作能力的高水平,只应用了两小节表明了主题。
第一段乐曲的节奏起始于大调式不稳定的三音,左手三连音的起伏类似于三拍舞曲的跳跃,营造一种平静而又单纯的气氛。到了第二主题的开始,氛围突变,呈现犹如暴风雨般的热情,给听众呈现了肖邦坚如磐石的信念,也仿佛在矛盾冲突中再次站立起来,直面新的挑战。正当热烈动的情绪结束的时候,重现第一主题,但是遭受到暴风雨的阴影下,主题出现了清晰的变化,如歌似的旋律使听众怀念和珍惜美好的生活。
(三)浅析降E 大调夜曲
1. 创作背景
夜曲通常以钢琴曲的形式出现,起源于意大利,属于小夜曲的一个部分。夜曲经常划分为多个乐章,通过非室室外的方式弹奏,在19世纪初期十分流行。被尊称为“钢琴诗人”的浪漫主义音乐杰出家肖邦,是夜曲形式的最突出的传承者和创造家。肖邦的夜曲作品包括共有21首作品,均都是广为流传成功的作品。根据维也纳论坛的公论,肖邦的作品中常有情感思想上与技术上的新萌芽。在肖邦多姿多彩的各种钢琴艺术作品中,大部分夜曲的风格是宁静安详的,云淡风轻,和谧夜的气氛一样。但在节奏方面样式多变,充满张力和弹性,类似于即兴作品,也仿佛是幻想曲。肖邦的作品时常让听众不知不觉进入一个幽静的晚上,青春而思绪万千的肖邦端坐在钢琴前,仰望星空,耐心地品鉴着天空这部书籍,欣赏悬挂在天际的每一颗明星。当然让肖邦实际上看到的不是星星的轮廓和闪亮,而是他自身映射在晚空中的心灵景象,那么的惆怅和那么的缠绵[7]。
肖邦所创作夜曲系列中的最具代表性的是《降E 大调夜曲》。其创作与1830-1831年之前,当时肖邦在当年9月前往法国巴黎前就已创作完这个作品,创作这首杰作时肖邦只有20岁,在波兰居住,在这首夜曲横空出世后,肖邦前往巴黎然后定居,那时已经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的肖邦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实际上这首曲是为玛丽. 普勒耶夫人的而创作的,当时他在沙龙和挚友聚旧,特别乐于演绎op.9其中的《降E 大调夜曲》,到了现今这首夜曲也是肖邦作品集内最受听众喜爱的曲目之一,其后被其他艺术家改编成吉他、小提琴等其他乐器的独奏模式。《降E 大调夜曲》属于行板,行板使用左手伴奏,右手在装饰音里一直采用华彩咏唱,回旋曲式,12/8拍,拥有较为强烈的即兴感受。哈涅卡评价说,此夜曲应当以“纯粹的触键。”然而,这首夜曲在当时也引来一些非议,19世纪初,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先生对夜曲推陈出新,创新地创作了抒情的小型钢琴夜曲,
并经过音乐界的传统,夜曲成为浪漫主义器乐作品的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形式。肖邦借鉴了菲尔德夜曲的有点,并结合其卓越的创造实力使夜曲这种类型的音乐获得突飞猛进的跳跃发展。从肖邦创作的夜曲作品可以感受到浓浓的诗意,绝大多数他的夜曲作品开头,肖邦都以慢或行板的速度来领头,不难看出,抒发情感和幻想性是他大多数夜曲的基本特征。然而,肖邦版本的这首杰作与菲尔德的《降E 大调第九号夜曲》十分类似,来自德国的批评家雷斯塔普曾批评肖邦:“尽管并非直接抄袭菲尔德,但却模仿了他的伴奏及旋律。”另一方面,尼克斯也对此言论进行了辩驳:“雷斯塔普的批评尽管有合乎逻辑的地方,但是说抄袭是不对的[8]。况且音乐家在受到前人的作品的启发而创作时,即使运用了前辈的方式和形式,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亦即是说相似不是个别的情况,只是通常来说都是这样。正如这首的含义,肖邦显然要求他拥有的首创性。虽然在他那一开始的夜曲创作中可以看到出菲尔德的痕迹,但到了后面的同类型曲目,这些痕迹就淡然无存了。”肖邦并没有直接借鉴菲尔德创作的夜曲中的风格,他独创的作品中,在结构形式上的各种各样、思想深度和感情宣泄方式等方面,都是菲尔德的夜曲作品中无法比拟的。
2. 曲式结构分析
对于《降E大调夜曲》的曲式结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2012年刊登在《大舞台》杂志上的《肖邦降E 大调夜曲赏析》认为该作品属于回旋曲式;同样更具体地,2011年发表的《肖邦降E 大调夜曲的作品设计》中认为此夜曲属于非再现回旋曲式,2009年刊登在《黄河之声》的《肖邦降E 大调夜曲(Op.9No.2)演奏初探》则认为这个作品是具有单三部特征的二部曲式,同样,也可以认为此作品是带有二部曲式特征的单三部曲式。
经笔者分析,肖邦的这首《降E大调夜曲》基于原来结构基础上改编出了更加自由的曲式。譬如肖邦巧妙地在乐曲的中部后安排一个高潮的段目,同时在临近曲目最后的部分运用以短小的动机和单一的旋律或作为主线承上启下的段目。
第9页
从曲谱上看,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速度设定Andante ,拍数设计为12/8拍,宽松的节拍令这首夜曲的旋律具有像船歌般来回荡漾感。同时,该曲在结构编排上非常具有特色,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体验,但细思却又顺理成章。《降E大调夜曲》有三段体,其中呈示段在中途变换张开成为引申型中段。重复再现段后,在较长的结尾段呈现了最高潮[9]。
图. 2 《降E大调夜曲》曲谱
图. 3 单三部曲式带有二部曲式的曲式结构图
整首夜曲可以分为三个主题,拥有歌唱性的第一段A 段主题的旋律让听众觉得仿佛在聆听声乐中的华丽的花腔女高音。这段主题采用行板方式在整首夜曲中总共重复了四次,当中具有较强即兴味道的后三次实现了对本体的变奏,游走于全曲之中,浑然一体,而在表达情感上展现出下笔千言的连贯性。A 段应用了转位编织三拍子的节奏和三和弦的原位,使曲子洋溢着摇晃感,完美地描绘出了那种宁静的夜晚所带给闲人的舒适的画面。在这首夜曲后面的第二段B 段中,即兴意味略为减弱,但提高了速度,使其引导出了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幻,就像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言语得到了延绵不绝尽情的倾吐。B 段主题在整首夜曲中重复了三次,随后由装饰性乐句的变化衬托后续的A 主题表现出了藕断丝连的思情。A 和B 的又一次重复后就逐步迈入了C 主题-高潮段落,构成了乐曲将要终止的稳定氛围。《降E大调夜曲》的尾声大概占了整首曲的三分之一,其旋律从主题分离,其既是变奏性旋律的第二次展开部分,也做到了全曲总结的功能。在开始尾声时,呈示段主题和中段主题结合一起锻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主旨,同时不受限制地进行了发育,随后将这首夜曲推到了情感上的顶峰。可以总结出,《降E 大调夜曲》应用了极为言简意赅的音乐素材,在结构紧凑的单三部曲式的结构上又附有二部曲式的特征,从头到尾保持着四小节句式的方正型模型。这首夜曲左手典雅的伴奏伴随着右手的装饰音,使整个乐曲犹如细细流水般那么流畅而又生生不息,特别是是引申型中间所呈现的富于变化和精心策划的华彩乐段,给人一种犹如“诗词”般的美感和写意[10]
。
参考文献
[1]薛莉. 从肖邦性格探究其钢琴作品的风格特征[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张洹浩. 试论肖邦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J].飞天,2011,06:67-68.
[3]廖一鹿. 肖邦降E 大调夜曲(Op.9No.2)演奏初探[J].黄河之声,2009,12:110-112.
[4]曾少颐. 肖邦《降E 大调夜曲》的作品设计[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74-76.
[5]宋钰琦. 肖邦《降E 大调夜曲》赏析[J].大舞台,2012,12:48-49.
[6]徐碧聪, 谢霜. 浅析肖邦《降E 大调夜曲》艺术特色[J].青年文学家,2015,08:149-150.
[7]张宁静. 浅析肖邦《降E 大调夜曲》艺术特色[J].中国民族博览,2015,12:181-182.
[8]刘峰. 高贵的浪漫——肖邦《夜曲》的音乐特征探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 (4)
[9]孙娟,不朽的篇章——肖邦的几首著名夜曲,[J]焦作大学学报,2004,(4)
[10]钱仁康. 欧洲音乐简史[M ].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5
[12]喻晓,肖邦独奏夜曲在19世纪的发展——从菲尔德、肖邦到佛瑞:[硕士学位论文].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3]颜雯. 肖邦钢琴曲集《夜曲》的音乐织体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 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第11页
摘 要:肖邦是波兰杰出的钢琴作曲家,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很多属于夜曲体裁。本文在引言部分先从研究目的与意义和肖邦的生平进行简介,说明对肖邦夜曲的研究能够提升个人的艺术综合素养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意义。然后在第一部分归纳出夜曲的起源和艺术特征。再在第二部分从情怀、旋律和诗意三个方面分析肖邦夜曲的艺术特点。最后在第三部分选取肖邦最具代表性的三首夜曲,《升F 大调夜曲》,《降A 大调夜曲》和《降E 大调夜曲》,从创作背景和曲式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肖邦;夜曲;艺术特点.
Abstract: Chopin is an extremely excellent piano composer born in Poland. Most of his masterpieces are nocturnes. Firstly, in the Introduction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the life stories of Chopin and the target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which can improve our aesthetic abilities and have great historical and aesthetic value. And then in the Part Ithe origin histo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octurne are summarized. The Part II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nocturnes created by Chopin from three aspects, feelings, melody and poetry. Finally, three most typical masterpieces including Nocturne No 2 in E Flat Major are investigated on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structure and style.
Keyword: Chopin; Nocturn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第1页
引言
(一)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浪漫主义时期,夜曲是非常具有代表性一种音乐创作形式, 起源于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菲尔德,并经过其他著名钢琴作曲家发展,例如由波兰的作曲家肖邦把夜曲这种形式推到发展的巅峰。对肖邦夜曲杰作进行艺术分析能够更进一步深刻了解其创作,体会肖邦在处理作品时的技巧,同时学会研究作品的表现手法的方法。在当代,肖邦是夜曲领域的典型代表,掌握其艺术特点能够事自身作品的旋律性更具有表现力,充分描绘歌曲的感情色彩丰富,提升对作品的审美水平,同时可以陶冶自身的情操,因此本人把肖邦的夜曲杰作设置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希望能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和对阅读者有一定的艺术指导和帮助。
夜曲从属于浪漫主义时期的抒情小品, 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征, 其渗透着浪漫主义时期艺术作品的典型特征。所以, 研究肖邦的杰作夜曲集的特征和相应的时代环境有利于探讨夜曲的发展历程, 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意义。
(二)肖邦生平介绍
肖邦,全名为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波兰钢琴家和作曲家,是音乐史上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和最重要的艺术家和浪漫主义音乐家之一,肖邦一生主要从事钢琴音乐创作,素有“钢琴诗人”之称[1]。
十九世纪波兰惨遭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三个强国的瓜分,导致肖邦从小就生活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幸运的是,波兰这个小国家并有因此而灭亡。帝国列强瓜分波兰的国土,奴役波兰人,同时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归属感,帮助他们能长久地统领波兰。然而,正如那首波兰爱国歌曲所言:“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自始至终投身于爱国反抗战争。十九世纪前期,由于波兰民族和先进的浪漫主义文化,对反侵略起了重要的作用[2]。波兰出现数量庞大的爱国思想家艺术家。他们提倡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元素,要含有热爱祖国、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涵,要有多元化的感情色彩。因此,当时青年时期的肖邦受其老师和朋友的指导与教育,彰显自己内在的思想,为人民的自由而创作,投身于具有民族性的艺术作品创作。这些背景,给肖邦后期的思想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法国七月革命发生后,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同时对欧洲多国的革命起了促进的作用。那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再次达到巅峰,爱国组织秘密形式,也在个地方活跃起来。由于在那不稳定的情况下,肖邦的父母、教师和挚友们都建议着肖
邦到国外去发展,并借助他的艺术创作和演奏去为波兰争取荣誉。
十八岁时,肖邦已展现了泰若自然的性格和极具个人特色的风格。他很多的作品属于精致的创作。这些作品能引出激烈的情感共鸣,多数作品幽美、文雅和容易歌唱。例如,《玛祖卡》事实上并没有应用传统的曲调,但却充分显示出了波兰的民族灵魂[3]。
肖邦的作品已经深为众多人所了解,他创作的艺术作品一直地为更多的民众所接纳和传颂。肖邦的作品多如牛毛,且全部属于钢琴曲,当中大部分是钢琴独奏曲。然而,有些研究说肖邦十分善于钢琴即兴创作,具有下笔千言般的流畅性,但当他创作追思即兴时,却十分费力,草稿上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的涂改痕迹,因而肖邦创作时,一般都在钢琴键的旁边。大部分的已有作品,每次经过肖邦演绎,就会呈现一种全新的感觉,从此得出肖邦在作曲方面通常带有情绪化。基于此不难总结出肖邦拥有卓越的钢琴技巧,帮助他成为一名钢琴舞台上的璀璨的明星,然而他更乐于为能够真正理解他作品且拥有艺术水准的听众演奏。
肖邦是一名卓越的钢琴作曲家,他用异于常人的音乐天赋造就了杰出的艺术成果。肖邦也是唯一一名笃志于钢琴创作的艺术家。当时很多人提议他尝试创作歌剧或管弦乐,但肖邦坚持在年少青春的时间,唯有从事钢琴才能满足他的艺术人生和追求。他通过各种音乐方式来抒发他的音乐情感,包括、钢琴协奏曲、玛祖卡、华尔兹、奏鸣曲、波罗乃兹、夜曲、前奏曲、变奏曲以及叙事曲回旋曲等。他成为十九世界具有诗歌情怀和色彩鲜明风格的著名钢琴创作家。
肖邦是十九世纪世界音乐史上的一颗璀璨恒星。他的作品富有诗意、带有激动人心的抒情特点和充满戏剧性,是“黄金时代”浪漫主义艺术的先锋性人物。同样,他的作品又充满着强烈的波兰民族元素和情怀,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既以欧洲浪漫主义的卓越代表闻名,又以欧洲十九世纪民族艺术家奠基人载入历史。肖邦的伟大是由于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特征和浓厚爱国主义情怀有机地结合在钢琴作品中[4]。
肖邦钢琴作品的思想价值来源于它反映了十九世纪欧洲工人阶级运动潮流的特点,为遭受奴役压迫的波兰民族呐喊出愤怒和反抗的声音。肖邦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波兰民族元素。他严肃对待民族音乐,不接受猎奇,同时却不被它所禁锢,经常不顾一切地体会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再次创造。正因为如此,他既促进了民间音乐水平的提高,又秉持了它洁净的风格,但又不抛弃鲜明的民族民间风
第3页
格。
图. 1 肖邦肖像
一、 夜曲的起源及艺术特点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出现了法国大革命和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等一连串的标志性事件, 导致欧洲群众寻找自由平等生活变成一张白纸。遭受到多次的战争带来的痛苦, 群众对政府愤怒和失望的情绪日渐增强。在这种环境和体制的禁锢下, 在欧洲的艺术界里出现了浪漫主义的萌芽,成为欧洲大陆文艺中的思潮。政治思想方针上, 浪漫主义抵抗封建专制的压迫; 艺术方面, 又古典主义相抗衡, 从属于资本主义发展期间的某一类意识形态。浪漫主义催生了浪漫主义音乐。其诞生使已经占主流的音乐风格和形式逐渐失去地位。凭借本身特有的属性符合了那时群众精神层面的追求, 其倡导无限制地表达蕴藏在内心的想法。所以浪漫主义的音乐顺理成章地占据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位置, 迅速发展为那时欧洲音乐界思想潮流的主导位置。
到了十八世纪九十年代中, 钢琴弹奏技术发生了一次具有革命性的改变, 法国应用钢琴踏板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因为该类新风格的诞生, 导致法国的钢琴界经历了蜕变。1812年, 菲尔德创作了第一首夜曲。尽管夜曲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地进行抒情, 但在发行作品时融入了歌唱包,例如浪漫曲是很普遍的。只进行抒情的乐曲也面世, 该类风格与菲尔德创作的作品有着紧密的关系, 且在法国和英国流行了15年以上。那时候,李斯特评价: “菲尔德的作品夜曲没有歌词、为即兴和叙事作品等开拓了一条全新的路途, 艺术家能够凭借研究一些描绘、抒发心理情绪的夜曲来理解菲尔德。”夜曲亦叫暗夜,它来源于拉丁文中的nox 。18世纪, 意大利的音乐描述中可以频繁见到Notturno 的出现。
夜曲属于一种钢
琴创作的体裁, 主要在钢琴曲中表达夜的静谧和人内心情绪及思想的抒发, 一般带有宁静地沉思思考的特征。在菲尔德的 “夜曲”三首作品诞生后, “夜曲”正式地作为一种钢琴体裁活跃于舞台上。
那时夜曲的艺术特征主要是具有歌曲般的旋律和充满浓郁的诗意并抒情的特点,像没有歌词的歌曲, 内容偏向于深沉, 一般带有惆怅的思绪。曲式结构上,夜曲是一种不受限制的三段体钢琴类短曲,通常来说中间部分偏热情激烈,却又有冥思和惆怅的特点。风格高雅,具有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很好的歌唱性旋律,伴奏常以和弦的形式出现在低音部,结合高音部演奏出夜阑人静,飘扬着梦幻般典雅的节奏旋律,因而被称为夜曲。
二、肖邦夜曲的艺术特点
肖邦的钢琴做的创作特征大概可以从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怀、独特旋律和诗意情景三个方面来论述。
在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怀方面,如上所述,由于肖邦自幼出生在被帝国列国共同瓜分的弱小国家波兰之中,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与波兰的民族音乐体现了非常紧密的联系。作品之中表达出了波兰人民对帝国主义愤怒的呐喊,他的作品经常借鉴波兰民族元素,特别是表现在旋律和节奏两个方面。譬如,祖玛卡作品的节奏借鉴了波兰民族舞曲,在音乐调式、结构和和声三个方面,是基于民间音乐的调性特点和结构特征上,创造了富有波兰民族特点的乐曲。肖邦经常参考波兰民间中特有的旋律因素,不断改进和发展,使创造出的作品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同时又具有作曲家鲜明的标签特点。他作品的民族性和爱国情怀只要涵盖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波兰显示的社会给他带来的切身感受,第二个方面是继承了波兰民族音乐中无比珍贵的宝库,可以说波兰的大自然的丰富了他的内心,而民族风情浸润了肖邦的灵魂,使其作品萦绕着明显的忧国忧民的风味,扎根在他们的内心当中,使其艺术情绪获得升华[5]。
在旋律方面,肖邦艺术作品中最明显的特征是他的独特旋律。肖邦的钢琴作品十分具有歌唱性,优美的旋律随处可见,主要是受到意大利歌剧的熏陶。肖邦通过编排力度的层次和控制松弛,把十指沉到钢琴键上的演奏技巧,把声乐性的旋律游刃有余地演化为器乐具有的旋律,构成了异于贝多芬的作品结构的另一种风格的旋律特点(例如降D 大调夜曲OP.27) 。正因为如此,一种有别于古典浪漫主义的并拥有华丽色彩的典雅,在肖邦演绎下完美地表露出来了。另一方面,肖
第5页
邦经常尝试在优美典雅的旋律中加入巧妙的织体和大胆靓丽的和声下,填补了钢琴难以长时值持续音的缺点[6]。为了解决旋律在动力发展上的短板和与旋律自身相符的曲式导致的多次反复的听觉缺点,肖邦在其的钢琴曲中经常地运用和旋律相照应的具有器乐性的装饰音。尽管短时值的装饰音难以摆脱器乐的性质,但还是具备若干的音乐特性,其不止是外部形态上的丰硕,也是对主流音乐灵魂的恰当填补。另外,有一种经过句具有装饰性质,意思就是以音流或音群的形式编排的变奏装饰,则更具有代表性地说明肖邦在旋律的动力性上给予了更多的灵性。肖邦除了旋律创作的才华外,在构建和声方面上的能力更是浪漫主义时代最闪耀的钻石之一。他的和声色彩丰富,十分巧妙地变化调性。他在和声色彩的独特感觉和他发掘的才华使同期的钢琴家门觉得自愧不如,他的和声其中一个最明显亮点是和声与旋律间巧妙自然地结合一起。在肖邦的每一首作品听众或演奏者都能够感受到和声与旋律的水乳交融。
在诗意情景方面,肖邦被尊称为“钢琴诗人”,可见其在钢琴乐曲上诗意情景的塑造能力。浪漫主义属于整个文艺运动的一部分,同时每个艺术范畴之间的互相共同,是音乐大师诞生的沃土。肖邦的生涯在波兰和法国度过,因此在肖邦的艺术系统里,他既遭受到强烈的时代飓风,更体会了各种民族文化构成的独树一帜的造诣。波兰和法国这两个国家,是音乐的发源地,更是诗的肥沃的土地,钢琴成就了一个音乐巨人,诗锻造了一个文化诗人,诗与乐的交融,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巨人。肖邦的作品中的爱国情怀更是其诗人特质的表现,他以英雄般的姿态向世人显示其钢铁般的民族品行,鼓舞着和歌颂者民族反帝国列强的斗争。
肖邦有着敏锐细腻的钢琴天赋,造就了他在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怀、独特旋律和诗意情景三个方面独具风格,使他在狭小的钢琴键上演奏出一个宏伟广阔的音乐国度。
三、肖邦的代表性夜曲分析
(一)升F 大调夜曲
1. 创作背景
《升F 大调夜曲》是肖邦创作于1830并在1831年正式发表,创作的目的是是作为礼物给费迪南德·希勒,其是肖邦夜曲作品中最著名,最动听,最深受听众钟爱的作品。在该首升大调夜曲中, 主旋律配以了色彩斑斓的装饰,埃莱特评价道“《升F 大调夜曲》是高度戏剧化的装饰,展现了艺术的纯洁,在获得听众喜欢的升大调夜曲里,主旋律配以了色彩斑斓的装饰让人焕然一新。为了使整首
夜曲更赋诗意美,肖邦应用了精致重复的阿拉伯花式乐段,甚至把乐曲中间部分也装饰城接近所谓的悲情风格。这首夜曲要表达的基本思想隐藏在若隐若现的面纱后,最巧妙的是这面纱自身同样是一件装饰品。”
2. 曲式结构
《升F 大调夜曲》全曲共62小节。乐曲为2 /4拍和采用复三部曲式。
第一部分起于第1小节终结于24小节,采用单二部曲式,没有再现。乐段A 是方整型复乐段,结构是四个a-b-a-c 型乐句。第一乐句能够作为两个再现乐节。第二乐句为变奏。乐段B 为方正型乐段,结构是两个d-d ,4小节对比型乐句。
三声中部起于第25小节终结于48小节,是扩展复乐段,可划分为4个平行乐句。第四乐句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展,从4小节的基本结构扩展到12小节。
再现部起于第49小节终结于58小节,缩减重复乐段A 和B ,即第一部分。放弃了再现全部,只再现了第一部分乐段A 的a-b 乐句。最后, 夜曲结束于5小节的扩展中。
(二)降A 大调夜曲
1. 创作背景
《降A 大调夜曲》创作在1836-1837年,在1837年发表,为德•毕林男爵夫人创作。直到现时,《降A 大调夜曲》很少被弹奏,可能是缺乏类似于《降E 大调夜曲》的那种优美旋律,也缺乏吸引人的戏剧性。但是这首夜曲拥有温和典雅的情绪与亲切的感觉。
2. 曲式结构
《降A 大调夜曲》曲式结构很平行,采用缓板,4/4拍和三段体式进行表现。缓板采用小调色彩的引子作为开头,高明地表达了肖邦内心惆怅的心境,
也体现
第7页
了他创作能力的高水平,只应用了两小节表明了主题。
第一段乐曲的节奏起始于大调式不稳定的三音,左手三连音的起伏类似于三拍舞曲的跳跃,营造一种平静而又单纯的气氛。到了第二主题的开始,氛围突变,呈现犹如暴风雨般的热情,给听众呈现了肖邦坚如磐石的信念,也仿佛在矛盾冲突中再次站立起来,直面新的挑战。正当热烈动的情绪结束的时候,重现第一主题,但是遭受到暴风雨的阴影下,主题出现了清晰的变化,如歌似的旋律使听众怀念和珍惜美好的生活。
(三)浅析降E 大调夜曲
1. 创作背景
夜曲通常以钢琴曲的形式出现,起源于意大利,属于小夜曲的一个部分。夜曲经常划分为多个乐章,通过非室室外的方式弹奏,在19世纪初期十分流行。被尊称为“钢琴诗人”的浪漫主义音乐杰出家肖邦,是夜曲形式的最突出的传承者和创造家。肖邦的夜曲作品包括共有21首作品,均都是广为流传成功的作品。根据维也纳论坛的公论,肖邦的作品中常有情感思想上与技术上的新萌芽。在肖邦多姿多彩的各种钢琴艺术作品中,大部分夜曲的风格是宁静安详的,云淡风轻,和谧夜的气氛一样。但在节奏方面样式多变,充满张力和弹性,类似于即兴作品,也仿佛是幻想曲。肖邦的作品时常让听众不知不觉进入一个幽静的晚上,青春而思绪万千的肖邦端坐在钢琴前,仰望星空,耐心地品鉴着天空这部书籍,欣赏悬挂在天际的每一颗明星。当然让肖邦实际上看到的不是星星的轮廓和闪亮,而是他自身映射在晚空中的心灵景象,那么的惆怅和那么的缠绵[7]。
肖邦所创作夜曲系列中的最具代表性的是《降E 大调夜曲》。其创作与1830-1831年之前,当时肖邦在当年9月前往法国巴黎前就已创作完这个作品,创作这首杰作时肖邦只有20岁,在波兰居住,在这首夜曲横空出世后,肖邦前往巴黎然后定居,那时已经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的肖邦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实际上这首曲是为玛丽. 普勒耶夫人的而创作的,当时他在沙龙和挚友聚旧,特别乐于演绎op.9其中的《降E 大调夜曲》,到了现今这首夜曲也是肖邦作品集内最受听众喜爱的曲目之一,其后被其他艺术家改编成吉他、小提琴等其他乐器的独奏模式。《降E 大调夜曲》属于行板,行板使用左手伴奏,右手在装饰音里一直采用华彩咏唱,回旋曲式,12/8拍,拥有较为强烈的即兴感受。哈涅卡评价说,此夜曲应当以“纯粹的触键。”然而,这首夜曲在当时也引来一些非议,19世纪初,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先生对夜曲推陈出新,创新地创作了抒情的小型钢琴夜曲,
并经过音乐界的传统,夜曲成为浪漫主义器乐作品的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形式。肖邦借鉴了菲尔德夜曲的有点,并结合其卓越的创造实力使夜曲这种类型的音乐获得突飞猛进的跳跃发展。从肖邦创作的夜曲作品可以感受到浓浓的诗意,绝大多数他的夜曲作品开头,肖邦都以慢或行板的速度来领头,不难看出,抒发情感和幻想性是他大多数夜曲的基本特征。然而,肖邦版本的这首杰作与菲尔德的《降E 大调第九号夜曲》十分类似,来自德国的批评家雷斯塔普曾批评肖邦:“尽管并非直接抄袭菲尔德,但却模仿了他的伴奏及旋律。”另一方面,尼克斯也对此言论进行了辩驳:“雷斯塔普的批评尽管有合乎逻辑的地方,但是说抄袭是不对的[8]。况且音乐家在受到前人的作品的启发而创作时,即使运用了前辈的方式和形式,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亦即是说相似不是个别的情况,只是通常来说都是这样。正如这首的含义,肖邦显然要求他拥有的首创性。虽然在他那一开始的夜曲创作中可以看到出菲尔德的痕迹,但到了后面的同类型曲目,这些痕迹就淡然无存了。”肖邦并没有直接借鉴菲尔德创作的夜曲中的风格,他独创的作品中,在结构形式上的各种各样、思想深度和感情宣泄方式等方面,都是菲尔德的夜曲作品中无法比拟的。
2. 曲式结构分析
对于《降E大调夜曲》的曲式结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2012年刊登在《大舞台》杂志上的《肖邦降E 大调夜曲赏析》认为该作品属于回旋曲式;同样更具体地,2011年发表的《肖邦降E 大调夜曲的作品设计》中认为此夜曲属于非再现回旋曲式,2009年刊登在《黄河之声》的《肖邦降E 大调夜曲(Op.9No.2)演奏初探》则认为这个作品是具有单三部特征的二部曲式,同样,也可以认为此作品是带有二部曲式特征的单三部曲式。
经笔者分析,肖邦的这首《降E大调夜曲》基于原来结构基础上改编出了更加自由的曲式。譬如肖邦巧妙地在乐曲的中部后安排一个高潮的段目,同时在临近曲目最后的部分运用以短小的动机和单一的旋律或作为主线承上启下的段目。
第9页
从曲谱上看,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速度设定Andante ,拍数设计为12/8拍,宽松的节拍令这首夜曲的旋律具有像船歌般来回荡漾感。同时,该曲在结构编排上非常具有特色,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体验,但细思却又顺理成章。《降E大调夜曲》有三段体,其中呈示段在中途变换张开成为引申型中段。重复再现段后,在较长的结尾段呈现了最高潮[9]。
图. 2 《降E大调夜曲》曲谱
图. 3 单三部曲式带有二部曲式的曲式结构图
整首夜曲可以分为三个主题,拥有歌唱性的第一段A 段主题的旋律让听众觉得仿佛在聆听声乐中的华丽的花腔女高音。这段主题采用行板方式在整首夜曲中总共重复了四次,当中具有较强即兴味道的后三次实现了对本体的变奏,游走于全曲之中,浑然一体,而在表达情感上展现出下笔千言的连贯性。A 段应用了转位编织三拍子的节奏和三和弦的原位,使曲子洋溢着摇晃感,完美地描绘出了那种宁静的夜晚所带给闲人的舒适的画面。在这首夜曲后面的第二段B 段中,即兴意味略为减弱,但提高了速度,使其引导出了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幻,就像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言语得到了延绵不绝尽情的倾吐。B 段主题在整首夜曲中重复了三次,随后由装饰性乐句的变化衬托后续的A 主题表现出了藕断丝连的思情。A 和B 的又一次重复后就逐步迈入了C 主题-高潮段落,构成了乐曲将要终止的稳定氛围。《降E大调夜曲》的尾声大概占了整首曲的三分之一,其旋律从主题分离,其既是变奏性旋律的第二次展开部分,也做到了全曲总结的功能。在开始尾声时,呈示段主题和中段主题结合一起锻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主旨,同时不受限制地进行了发育,随后将这首夜曲推到了情感上的顶峰。可以总结出,《降E 大调夜曲》应用了极为言简意赅的音乐素材,在结构紧凑的单三部曲式的结构上又附有二部曲式的特征,从头到尾保持着四小节句式的方正型模型。这首夜曲左手典雅的伴奏伴随着右手的装饰音,使整个乐曲犹如细细流水般那么流畅而又生生不息,特别是是引申型中间所呈现的富于变化和精心策划的华彩乐段,给人一种犹如“诗词”般的美感和写意[10]
。
参考文献
[1]薛莉. 从肖邦性格探究其钢琴作品的风格特征[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张洹浩. 试论肖邦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J].飞天,2011,06:67-68.
[3]廖一鹿. 肖邦降E 大调夜曲(Op.9No.2)演奏初探[J].黄河之声,2009,12:110-112.
[4]曾少颐. 肖邦《降E 大调夜曲》的作品设计[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74-76.
[5]宋钰琦. 肖邦《降E 大调夜曲》赏析[J].大舞台,2012,12:48-49.
[6]徐碧聪, 谢霜. 浅析肖邦《降E 大调夜曲》艺术特色[J].青年文学家,2015,08:149-150.
[7]张宁静. 浅析肖邦《降E 大调夜曲》艺术特色[J].中国民族博览,2015,12:181-182.
[8]刘峰. 高贵的浪漫——肖邦《夜曲》的音乐特征探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 (4)
[9]孙娟,不朽的篇章——肖邦的几首著名夜曲,[J]焦作大学学报,2004,(4)
[10]钱仁康. 欧洲音乐简史[M ].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5
[12]喻晓,肖邦独奏夜曲在19世纪的发展——从菲尔德、肖邦到佛瑞:[硕士学位论文].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3]颜雯. 肖邦钢琴曲集《夜曲》的音乐织体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 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