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空间里的非理性表达分析

  摘 要:本文以什邡事件为例,分析微博空间中非理性表达的表现形式,非理性表达主体的心理倾向和思维方式,剖析微博非理性表达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发现非理性表达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微博不仅是草根群众发表言论的平台,而且也是社会的减压阀,是窥探社会矛盾的窗口。   关键词:微博;非理性表达;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1-0061-03   2012年7月1日起发生在四川省什邡市的一宗群体性事件。起因是什邡市准备动工的“宏达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被爆存在极大的负面环境影响,导致大量群众示威游行,抵制项目实施。什邡市政府当局派出大量警察、武警、特警官兵前来维稳的行动,引起了严重的警民冲突,造成多人受伤。此事在网络上引起舆论哗然,迫于舆论压力,什邡政府最终宣布停止建设此项目。事件虽然以微博用户群的诉求得到满足而告终,但网友在参与讨论和解决事件的行为语言方式上体现出严重的非理性。   “非理性”是指一切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幻觉、下意识、灵感等[1]。有学者认为“非理性表达”是指人在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感觉、下意识等)的控制下所做出的语言或者行为[2]。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微博俨然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新兴媒体。有人认为“微博中的非理性表达”和“微博暴力”应该区别开来,也有学者认为“微博暴力”是指:微博用户群受狂热、非理性的情绪支配,在以快捷、自由为特征的微语言环境下,对触犯他们道德神经的网络事件,滥用“微”语言对当事人进行自发,无组织的语言攻击或群体围攻的行为[3]。笔者认为微博暴力就是“微博非理性表达”的极端形式。   一、非理性表达的表现形式   从事件发生,到在微博上迅速传播,舆论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声势之浩大远远超过群众的示威游行。深入分析什邡事件的相关微博内容,不难发现,大多数的言论是在谴责政府不顾子孙后代的健康,只要GDP增长的发展模式,以及暴力维稳镇压群众反抗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追究企业唯利是图、污染环境的罪责,声援什邡群众的示威游行,舆论的一边倒现象严重。然而谴责和声讨的言论却并不能全部体现正义,由于非理性表达的存在,使得舆论呈现出自发和无组织的特点,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正义表达。   (一)表达情绪化   什邡事件中微博网友的语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或是义愤填膺的攻击,或是指桑骂槐的讽刺又或是一味地煽情和鼓动。其中,官员、富人、文人等遭到无情地抨击。如被誉为“微博女王”的姚晨,因未参与到事件当中来而无辜地被指责;方舟子被称为“老屌”,对其严辞辱骂;什邡书记李成金被贴上贪官酷吏的标签,强行要求他下台。在微博中,“公知”已成贬义词,网友对其肆意调侃、贬低,体现了草根群体的插科打诨和挑衅恶趣。由于微博没有“把关人”这一环节的设置,口语化、市井化的粗俗语言直接晒在了网上,言语颇多攻击意味。而这一类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单一认知常常占据主导地位,极容易被转发,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这种裹挟着强烈情感的言论充斥在微博空间中,不但会掩埋理性的表达,而且容易形成多数人的语言暴力,造成现实中对他人人格权的侵害。   (二)谣言假新闻滋生   谣言是指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未经核实和查证的阐释和观点。事件中,很多网友不核实、不查证,受从众心理驱使,看到有关内容直接转、盲目跟风。甚至有人为了博人眼球,制造假图片,捏造事实,煽动舆论。例如有人在微博中上传交通事故中的死伤图片,冒充什邡现场,配发歪曲事实的评论,宣称什邡事件中有人被警察打死的虚假事实。经警方调查,肇事者并不了解什邡事件的具体情况,只是出于好奇心理,凑凑热闹。谣言和假新闻的出现严重混淆视听,扰乱社会秩序,不利于事件的顺利解决,可能导致人心浮躁和戾气抬头。   (三)道德审判   微博网友习惯性地用道德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将产生社会恶果的原因简单归结为部分人的道德败坏、良心泯灭。本能地站在审判席上进行感性地道德判决,试图为弱者伸张正义,为社会铲除邪恶。   什邡事件中,微博网友对打人的特警口诛笔伐,不惜采用“人肉搜索”的方法对该特警的信息进行全面揭露,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审判量刑。   另外,网友表露出对弱势群体的高度关心,被拘留的学生,下跪的女人引起多数网友的同情,热情颂扬,相对应地也产生了对政府武警的强烈谴责,形成一种“弱者崇拜”效应。   道德审判往往打着维护正义的旗帜,却常常做出违背道德原则的侵害行为,其原因就是道德审判的自豪感和酣畅感冲淡了责任感。微博围观中貌似人人都有维护道德的责任感,但这只局限在对目的的认定上,而在行为上却多漠视道德责任[4]。群体对个人责任的分化,使得微博围观自身有“免责”的优势。   (四)漠视生命,麻木不仁   网友对网上公开的武警图片进行人肉搜索,搜出刘波和张兵二人,并称刘波的父母分别是什邡组织部和县教委的,刘波就是“官二代”,不杀不足以平民愤,鼓动网友追究二人责任。不久,新浪微博传刘波与女朋友逛街时被愤怒群众用钝物砸死,当场暴毙,网友群体狂欢,称大快人心。且不论信息是否属实,网友的表现则是一种集体失范。庆祝死亡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缺少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药家鑫一案就是前车之鉴,舆论审判干预司法公正,药家鑫一死,集体狂欢,让人对社会的冷漠和麻木不仁感到恐惧,这样的悲剧不应再上演,社会需要温暖和爱来凝聚人心,增强人的归属感。   二、心理倾向分析   微博空间中的非理性表达有着明确的心理倾向,笔者在这里试分析出几点。   (一)夸张放大现实问题的倾向   微博用户对于什邡事件的讨论并不贴近真实,大多数的人根据自身的情感诉求有目的地放大事态的严重性。话题不仅仅是针对事件本身,而是上升到国家的衰败,民族的劣根性这样的层面。多表达失望无奈的情绪,试图构建残酷黑暗的现实框架。微博网友将近几年发生的负面新闻与什邡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联系,各种社会问题浮出水面,矛盾冲突荆棘密布。纵观网友对问题的分析和论断,笔者认为大多数人对事件的定性还是不够客观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中国,有着西方发达国家都曾有过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如果将现实问题放到历史的维度进行考察,可能那些愤怒和谴责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消解,代之以成熟心理基础上的宽容和理解。   (二)自我实现的倾向   言论内容呈现出针对公知、明星、专家等社会名流、精英阶层的挑衅和质疑。自觉站在这些人的对立面,划清界限,通过颠覆精英话语的权威和严谨,嘲讽文人的酸腐,来标榜自身的真实和质朴,宣示自我的存在。同时,政府、企业和传统媒体在本次事件中被妖魔化,权威和公信力受到挑战。网友谈论什邡事件,大多数是在翻政府的旧账,指责政府在其他公共事件处理上的过失,在与别国政府的对比中,表达对本国政府的失望;认为企业唯利是图,不负责任;而传统媒体是政府和权势的代言人,充分肯定微博的地位和力量。网友表现出一种对个人价值观的推崇,相反地,对代表权威和权利等的强势机构,却竭力抗拒和排斥,这里面有一种自恋式的自我实现倾向。   (三)暴力倾向   充斥在微博空间中的言论多体现暴力倾向,网友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启示不如起事”之类的煽动性言论多有出现;对于打人特警的讨伐之声也充斥着暴戾之气;将持不同意见的网友视为公权力的走狗、人民的叛徒,喊打喊杀声不绝于耳。法学教授吴法天与四川女记者周燕云因意见不合在微博上约架,暴力从线上延伸到线下;直言“当地政府领导无能或渎职”,追究什邡政府官员的责任。   (四)亲社会的倾向   什邡事件是典型的群体性事件,群体往往会给个人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事件中多数网友之所以选择勇敢地发表言论,声援什邡示威人群,一方面是因为网络虚拟环境的匿名性所带来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想为社会做点什么,维护群体利益的道德正义感需求,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为“亲社会倾向”。人们在这样的心理倾向的驱使下,会主动承担责任,为他人着想,对危害群体利益的言论和行为,会给与无情地抨击和谴责。同时也表现为盲目地从众,当自身观点与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冲突时,会主动做出赞成主导观点而放弃自身观点的选择。   综上所述,微博用户在匿名和虚拟的微博空间里的行为反应是一种角色扮演,一个人在何时何地扮演何种角色,实际上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直接反映。根据微博用户非理性表达的心理倾向的分析结果,微博用户试图塑造自身正义的捍卫者,公平的裁决者以及积极的参与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形象。角色形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源于微博用户对改变现实境遇的无力,由于内心真实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所以极力追求在微博空间中体现能力,获得虚拟的成就感。   三、非逻辑的思维方式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被称为“逻辑思维”[5]。它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由已知推导未知,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认识客观世界。不言而喻,“非逻辑思维”是相对于“逻辑思维”而提出的对立面,前者所包含和体现的是科学理性的匮乏,是认识能力的有限。笔者在研究微博用户对什邡事件评论的表达中,明显表现出一种非逻辑性。   第一,网友缺乏探索真相,追问事实的素养。其实整个事件过程中值得追问的东西很多,比如钼铜项目是否真的带来环境污染的隐患?项目上马的程序是否规范?是否如部分网友所说的,是政府为片面追求GDP增长,体现政绩而与企业所做的钱权交易?网友质疑警察打人,那么警察在何种情况下被赋予使用暴力的权力?被打的受害者具有表达的权利,同时也应该呈现施暴者的观点和解释,以平衡舆论。但是在微博中,人们看不到有对事件各种疑点的阐释和说明,只有情绪性的断言,道德的审判。   第二,部分网友主观臆断,随意推测,将事件发生的原因简单归咎于“政治利益的博弈”。因果之间缺少论证的依据和过程,难以抽丝剥茧,呈现事情原貌,做出的评价和判断也是站不稳脚跟的。言论数量虽多,但是有见地,能以理服人的言论却很少。   四、微博非理性表达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微博言论的非理性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正处在转型期的当下中国社会,各种复杂的利益纠葛,矛盾冲突凸显,民主法治还有待健全和完善。上层官僚存在贪污腐败问题,权利出租现象普遍存在,政府公信力下降;下层草根诚信缺失,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令人堪忧;社会不公,贫富分化现象严重。这样的社会现状使社会成员普遍没有归属感,人心冷漠,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小悦悦”事件给了人们很好的启示和警告。微博中的偏激,非理性言论的背后是“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什邡事件中,借题发挥的网友大有人在,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事情真相,抱着赶时髦的心态盲目跟风,寻求共同参与的归属感和维护正义的自豪感。   (二)微博独有的传播特点为非理性表达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关于微博的技术特点,学者们已经讨论了很多。微博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交互性为公共空间的构建提供了可能,只要话题能够引起多数人的兴趣,就能形成舆论场,从而对话题进行充分讨论,对现实起到一定的影响。微博可以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于一身,微博容纳多种媒介语言,包括文字,图片,声频和视频,网友可以随时随地拍摄视频,录制音频上传网络,为信息的公开,交流的跨时空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微博的低门槛让普通百姓也能参与社会公共话题的讨论,表达看法和观点,但缺乏对各种言论的把关和筛选,海量信息泥沙俱下,难辨真伪。碎片化的文字语言难以保证观点论据的充分阐释,信息的准确性和言论的理性难以保证。   (三)信息的不公开,封堵信息渠道的处理危机方法是非理性表达存在的直接原因   什邡事件发生至今,也没有权威部门来澄清事实,主流媒体几乎集体失语。什邡政府虽然开设“活力什邡”的微博来回应民众的抗议,但话语模式仍然显得官腔官调,对群众质疑的问题没有进行正面回答,也没有拿出足够的证据证明“钼铜项目”的安全性。而项目实施之前,更是没有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以致群众不理解,不支持。   事件在微博上大肆传播之后,有关部门要求新浪微博删除部分帖子的行为更是激怒了网友。最后突然宣布今后不再建设“钼铜项目”的决定,也不是在充分认识到“钼铜项目”会给当地百姓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的基础上做出的,而是为了顺应民意,防止事态持续扩散所采取的权宜之策。这种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阻碍了官民的有效沟通,谣言的滋生,假新闻的泛滥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人们对于不确定事实的恐惧和警惕心理,从而产生“邻避效应”。相关部门的一再回避和遮遮掩掩,加深了公众的怀疑,更加确信自己的猜测,从而行为上更加抵制。   (四)微博用户的结构属性和自身媒介素养的缺乏是非理性表达存在的内在原因   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年龄结构方面,网民中30岁以下的人群占56.1%的最大比重;学历结构方面,初中学历人群占到35.6%,比例最高,同时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接近饱和,网民的增长动力来自低学历人群;职业结构方面,学生最多,为25.1%,其次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比为18.1%,然后是无业/下岗/失业人群也占有9.8%的较高比例,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却只占0.5%的最低比重;收入结构方面,网民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人群达到71.2%。   网民的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的特点也折射出微博用户的结构特点。这类人群不够成熟,对社会缺乏归属感、易怒,缺乏媒介素养且不求甚解。这也是非理性言论产生的重要原因。   介于对什邡事件的案例分析,笔者认为微博用户的非理性表现有着现实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它源于社会转型时期民众对于“自由与正义”的渴望诉求,是社会的各种复杂矛盾纠葛,利益摩擦的表现形式。微博其实成为了社会的减压阀和窥探社会矛盾的窗口,为底层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愤懑不平提供一个释放的出口。他们发泄情绪,表达诉求甚至制造混乱,其实是在反抗社会不公,寻求心理安慰。   参考文献:   [1] 焦璇.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J].新闻爱好者,2011(4)下半月.   [2] 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44279.htm.   [3] 刘国慧.试论微语言环境下的网络暴力——以舒淇事件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2(10).   [4] 莫楠.围观中的隐忧——对微博围观的道德反思[J].当代传播,2013(1).   [5] 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9381.htm.

  摘 要:本文以什邡事件为例,分析微博空间中非理性表达的表现形式,非理性表达主体的心理倾向和思维方式,剖析微博非理性表达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发现非理性表达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微博不仅是草根群众发表言论的平台,而且也是社会的减压阀,是窥探社会矛盾的窗口。   关键词:微博;非理性表达;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1-0061-03   2012年7月1日起发生在四川省什邡市的一宗群体性事件。起因是什邡市准备动工的“宏达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被爆存在极大的负面环境影响,导致大量群众示威游行,抵制项目实施。什邡市政府当局派出大量警察、武警、特警官兵前来维稳的行动,引起了严重的警民冲突,造成多人受伤。此事在网络上引起舆论哗然,迫于舆论压力,什邡政府最终宣布停止建设此项目。事件虽然以微博用户群的诉求得到满足而告终,但网友在参与讨论和解决事件的行为语言方式上体现出严重的非理性。   “非理性”是指一切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幻觉、下意识、灵感等[1]。有学者认为“非理性表达”是指人在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感觉、下意识等)的控制下所做出的语言或者行为[2]。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微博俨然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新兴媒体。有人认为“微博中的非理性表达”和“微博暴力”应该区别开来,也有学者认为“微博暴力”是指:微博用户群受狂热、非理性的情绪支配,在以快捷、自由为特征的微语言环境下,对触犯他们道德神经的网络事件,滥用“微”语言对当事人进行自发,无组织的语言攻击或群体围攻的行为[3]。笔者认为微博暴力就是“微博非理性表达”的极端形式。   一、非理性表达的表现形式   从事件发生,到在微博上迅速传播,舆论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声势之浩大远远超过群众的示威游行。深入分析什邡事件的相关微博内容,不难发现,大多数的言论是在谴责政府不顾子孙后代的健康,只要GDP增长的发展模式,以及暴力维稳镇压群众反抗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追究企业唯利是图、污染环境的罪责,声援什邡群众的示威游行,舆论的一边倒现象严重。然而谴责和声讨的言论却并不能全部体现正义,由于非理性表达的存在,使得舆论呈现出自发和无组织的特点,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正义表达。   (一)表达情绪化   什邡事件中微博网友的语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或是义愤填膺的攻击,或是指桑骂槐的讽刺又或是一味地煽情和鼓动。其中,官员、富人、文人等遭到无情地抨击。如被誉为“微博女王”的姚晨,因未参与到事件当中来而无辜地被指责;方舟子被称为“老屌”,对其严辞辱骂;什邡书记李成金被贴上贪官酷吏的标签,强行要求他下台。在微博中,“公知”已成贬义词,网友对其肆意调侃、贬低,体现了草根群体的插科打诨和挑衅恶趣。由于微博没有“把关人”这一环节的设置,口语化、市井化的粗俗语言直接晒在了网上,言语颇多攻击意味。而这一类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单一认知常常占据主导地位,极容易被转发,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这种裹挟着强烈情感的言论充斥在微博空间中,不但会掩埋理性的表达,而且容易形成多数人的语言暴力,造成现实中对他人人格权的侵害。   (二)谣言假新闻滋生   谣言是指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未经核实和查证的阐释和观点。事件中,很多网友不核实、不查证,受从众心理驱使,看到有关内容直接转、盲目跟风。甚至有人为了博人眼球,制造假图片,捏造事实,煽动舆论。例如有人在微博中上传交通事故中的死伤图片,冒充什邡现场,配发歪曲事实的评论,宣称什邡事件中有人被警察打死的虚假事实。经警方调查,肇事者并不了解什邡事件的具体情况,只是出于好奇心理,凑凑热闹。谣言和假新闻的出现严重混淆视听,扰乱社会秩序,不利于事件的顺利解决,可能导致人心浮躁和戾气抬头。   (三)道德审判   微博网友习惯性地用道德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将产生社会恶果的原因简单归结为部分人的道德败坏、良心泯灭。本能地站在审判席上进行感性地道德判决,试图为弱者伸张正义,为社会铲除邪恶。   什邡事件中,微博网友对打人的特警口诛笔伐,不惜采用“人肉搜索”的方法对该特警的信息进行全面揭露,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审判量刑。   另外,网友表露出对弱势群体的高度关心,被拘留的学生,下跪的女人引起多数网友的同情,热情颂扬,相对应地也产生了对政府武警的强烈谴责,形成一种“弱者崇拜”效应。   道德审判往往打着维护正义的旗帜,却常常做出违背道德原则的侵害行为,其原因就是道德审判的自豪感和酣畅感冲淡了责任感。微博围观中貌似人人都有维护道德的责任感,但这只局限在对目的的认定上,而在行为上却多漠视道德责任[4]。群体对个人责任的分化,使得微博围观自身有“免责”的优势。   (四)漠视生命,麻木不仁   网友对网上公开的武警图片进行人肉搜索,搜出刘波和张兵二人,并称刘波的父母分别是什邡组织部和县教委的,刘波就是“官二代”,不杀不足以平民愤,鼓动网友追究二人责任。不久,新浪微博传刘波与女朋友逛街时被愤怒群众用钝物砸死,当场暴毙,网友群体狂欢,称大快人心。且不论信息是否属实,网友的表现则是一种集体失范。庆祝死亡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缺少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药家鑫一案就是前车之鉴,舆论审判干预司法公正,药家鑫一死,集体狂欢,让人对社会的冷漠和麻木不仁感到恐惧,这样的悲剧不应再上演,社会需要温暖和爱来凝聚人心,增强人的归属感。   二、心理倾向分析   微博空间中的非理性表达有着明确的心理倾向,笔者在这里试分析出几点。   (一)夸张放大现实问题的倾向   微博用户对于什邡事件的讨论并不贴近真实,大多数的人根据自身的情感诉求有目的地放大事态的严重性。话题不仅仅是针对事件本身,而是上升到国家的衰败,民族的劣根性这样的层面。多表达失望无奈的情绪,试图构建残酷黑暗的现实框架。微博网友将近几年发生的负面新闻与什邡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联系,各种社会问题浮出水面,矛盾冲突荆棘密布。纵观网友对问题的分析和论断,笔者认为大多数人对事件的定性还是不够客观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中国,有着西方发达国家都曾有过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如果将现实问题放到历史的维度进行考察,可能那些愤怒和谴责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消解,代之以成熟心理基础上的宽容和理解。   (二)自我实现的倾向   言论内容呈现出针对公知、明星、专家等社会名流、精英阶层的挑衅和质疑。自觉站在这些人的对立面,划清界限,通过颠覆精英话语的权威和严谨,嘲讽文人的酸腐,来标榜自身的真实和质朴,宣示自我的存在。同时,政府、企业和传统媒体在本次事件中被妖魔化,权威和公信力受到挑战。网友谈论什邡事件,大多数是在翻政府的旧账,指责政府在其他公共事件处理上的过失,在与别国政府的对比中,表达对本国政府的失望;认为企业唯利是图,不负责任;而传统媒体是政府和权势的代言人,充分肯定微博的地位和力量。网友表现出一种对个人价值观的推崇,相反地,对代表权威和权利等的强势机构,却竭力抗拒和排斥,这里面有一种自恋式的自我实现倾向。   (三)暴力倾向   充斥在微博空间中的言论多体现暴力倾向,网友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启示不如起事”之类的煽动性言论多有出现;对于打人特警的讨伐之声也充斥着暴戾之气;将持不同意见的网友视为公权力的走狗、人民的叛徒,喊打喊杀声不绝于耳。法学教授吴法天与四川女记者周燕云因意见不合在微博上约架,暴力从线上延伸到线下;直言“当地政府领导无能或渎职”,追究什邡政府官员的责任。   (四)亲社会的倾向   什邡事件是典型的群体性事件,群体往往会给个人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事件中多数网友之所以选择勇敢地发表言论,声援什邡示威人群,一方面是因为网络虚拟环境的匿名性所带来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想为社会做点什么,维护群体利益的道德正义感需求,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为“亲社会倾向”。人们在这样的心理倾向的驱使下,会主动承担责任,为他人着想,对危害群体利益的言论和行为,会给与无情地抨击和谴责。同时也表现为盲目地从众,当自身观点与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冲突时,会主动做出赞成主导观点而放弃自身观点的选择。   综上所述,微博用户在匿名和虚拟的微博空间里的行为反应是一种角色扮演,一个人在何时何地扮演何种角色,实际上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直接反映。根据微博用户非理性表达的心理倾向的分析结果,微博用户试图塑造自身正义的捍卫者,公平的裁决者以及积极的参与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形象。角色形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源于微博用户对改变现实境遇的无力,由于内心真实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所以极力追求在微博空间中体现能力,获得虚拟的成就感。   三、非逻辑的思维方式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被称为“逻辑思维”[5]。它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由已知推导未知,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认识客观世界。不言而喻,“非逻辑思维”是相对于“逻辑思维”而提出的对立面,前者所包含和体现的是科学理性的匮乏,是认识能力的有限。笔者在研究微博用户对什邡事件评论的表达中,明显表现出一种非逻辑性。   第一,网友缺乏探索真相,追问事实的素养。其实整个事件过程中值得追问的东西很多,比如钼铜项目是否真的带来环境污染的隐患?项目上马的程序是否规范?是否如部分网友所说的,是政府为片面追求GDP增长,体现政绩而与企业所做的钱权交易?网友质疑警察打人,那么警察在何种情况下被赋予使用暴力的权力?被打的受害者具有表达的权利,同时也应该呈现施暴者的观点和解释,以平衡舆论。但是在微博中,人们看不到有对事件各种疑点的阐释和说明,只有情绪性的断言,道德的审判。   第二,部分网友主观臆断,随意推测,将事件发生的原因简单归咎于“政治利益的博弈”。因果之间缺少论证的依据和过程,难以抽丝剥茧,呈现事情原貌,做出的评价和判断也是站不稳脚跟的。言论数量虽多,但是有见地,能以理服人的言论却很少。   四、微博非理性表达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微博言论的非理性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正处在转型期的当下中国社会,各种复杂的利益纠葛,矛盾冲突凸显,民主法治还有待健全和完善。上层官僚存在贪污腐败问题,权利出租现象普遍存在,政府公信力下降;下层草根诚信缺失,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令人堪忧;社会不公,贫富分化现象严重。这样的社会现状使社会成员普遍没有归属感,人心冷漠,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小悦悦”事件给了人们很好的启示和警告。微博中的偏激,非理性言论的背后是“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什邡事件中,借题发挥的网友大有人在,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事情真相,抱着赶时髦的心态盲目跟风,寻求共同参与的归属感和维护正义的自豪感。   (二)微博独有的传播特点为非理性表达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关于微博的技术特点,学者们已经讨论了很多。微博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交互性为公共空间的构建提供了可能,只要话题能够引起多数人的兴趣,就能形成舆论场,从而对话题进行充分讨论,对现实起到一定的影响。微博可以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于一身,微博容纳多种媒介语言,包括文字,图片,声频和视频,网友可以随时随地拍摄视频,录制音频上传网络,为信息的公开,交流的跨时空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微博的低门槛让普通百姓也能参与社会公共话题的讨论,表达看法和观点,但缺乏对各种言论的把关和筛选,海量信息泥沙俱下,难辨真伪。碎片化的文字语言难以保证观点论据的充分阐释,信息的准确性和言论的理性难以保证。   (三)信息的不公开,封堵信息渠道的处理危机方法是非理性表达存在的直接原因   什邡事件发生至今,也没有权威部门来澄清事实,主流媒体几乎集体失语。什邡政府虽然开设“活力什邡”的微博来回应民众的抗议,但话语模式仍然显得官腔官调,对群众质疑的问题没有进行正面回答,也没有拿出足够的证据证明“钼铜项目”的安全性。而项目实施之前,更是没有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以致群众不理解,不支持。   事件在微博上大肆传播之后,有关部门要求新浪微博删除部分帖子的行为更是激怒了网友。最后突然宣布今后不再建设“钼铜项目”的决定,也不是在充分认识到“钼铜项目”会给当地百姓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的基础上做出的,而是为了顺应民意,防止事态持续扩散所采取的权宜之策。这种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阻碍了官民的有效沟通,谣言的滋生,假新闻的泛滥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人们对于不确定事实的恐惧和警惕心理,从而产生“邻避效应”。相关部门的一再回避和遮遮掩掩,加深了公众的怀疑,更加确信自己的猜测,从而行为上更加抵制。   (四)微博用户的结构属性和自身媒介素养的缺乏是非理性表达存在的内在原因   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年龄结构方面,网民中30岁以下的人群占56.1%的最大比重;学历结构方面,初中学历人群占到35.6%,比例最高,同时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接近饱和,网民的增长动力来自低学历人群;职业结构方面,学生最多,为25.1%,其次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比为18.1%,然后是无业/下岗/失业人群也占有9.8%的较高比例,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却只占0.5%的最低比重;收入结构方面,网民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人群达到71.2%。   网民的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的特点也折射出微博用户的结构特点。这类人群不够成熟,对社会缺乏归属感、易怒,缺乏媒介素养且不求甚解。这也是非理性言论产生的重要原因。   介于对什邡事件的案例分析,笔者认为微博用户的非理性表现有着现实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它源于社会转型时期民众对于“自由与正义”的渴望诉求,是社会的各种复杂矛盾纠葛,利益摩擦的表现形式。微博其实成为了社会的减压阀和窥探社会矛盾的窗口,为底层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愤懑不平提供一个释放的出口。他们发泄情绪,表达诉求甚至制造混乱,其实是在反抗社会不公,寻求心理安慰。   参考文献:   [1] 焦璇.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J].新闻爱好者,2011(4)下半月.   [2] 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44279.htm.   [3] 刘国慧.试论微语言环境下的网络暴力——以舒淇事件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2(10).   [4] 莫楠.围观中的隐忧——对微博围观的道德反思[J].当代传播,2013(1).   [5] 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9381.htm.


相关内容

  •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2
  •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柏格森的生命之流 柏格森继承并发展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并把它进一步生物学化,认为生命冲动或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他认为,生命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这种冲动变化是在时间上永不间歇地自发地流转,故称为"绵延&quo ...

  • 以表现主义方式存在_信息时代的新表现主义建筑
  • 以表现主义方式存在--信息时代的新表现主义建筑 EXISTING IN EXPRESSIONISM: NEO-EXPRESSIONISM ARCHITECTURE IN THE INFORMATION ERA 齐中凯,纪怀禄/ QI Zhongkai, JI Huailu 摘要:表现主义建筑是20世 ...

  • 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 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殷少美 周寅康 李纪军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南京 210093: 扬州市国土资源局, 扬州 225009) 12112 摘要: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布局形态规划,其核心内容是城市土地及空间的利用: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在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 ...

  • 设计分析与表达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 设计分析与表达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约法三章--1. 不点名,不迟到 2可插话 3关手机 略) (教学方式--讲一半做一半.a 课程缘起--起源于我带自己研究生设计时时候对一些设计问题的看法,在研究设计的时候一个一个题目的做有缺陷,我们需要去问这个设计是怎么展开的,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设计在交流的时候变得 ...

  • 论柏格森与马克思的时间观
  • 论柏格森与马克思的时间观 吴尚忠1.2 夏娜3 (1.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2.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3.田尾中学) 摘要:时间,是柏格森哲学.马克思哲学中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巧合的是,他们都把时间与自由关联在一起:柏格森以"绵延"开启了一条认知时间的直觉主义路径,勾勒了时间与人 ...

  • 对仙台媒体中心非理性成分的理性思考
  • 文章编号:1009-6825(2007)05-0045-02 对仙台媒体中心非理性成分的理性思考 唐 敏 摘 要:通过对伊东丰雄先生设计的仙台媒体中心所体现出来的几大特点的思考,从空间.结构.外形.构思这四个方面入手,理性分析了这个建筑作品的非理性成分,并结合伊东丰雄先生的建筑思想和理论,阐述了每类 ...

  • 浅析扎哈·哈迪德设计思想之衍变及形式语言之逻辑
  • 评论与鉴赏 CommentsandAppreciahon 浅析扎哈・哈迪德设计思想之衍变及彤式语言之逻辑 Development ofZaha Hadid'SDesign Ideaand Logicof Her Formal Language 陈坚ChenJian 魏春雨 WeiChunyu 中图分 ...

  • 浅谈新兴媒体时代下的舆论引导工作
  • 浅谈新兴媒体时代下的舆论引导工作 在新媒介时代, 公共舆论现象与传统媒介时代有着很大的差别.互联网海量.快捷.互动的特性为网络媒介开展公共舆论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舆论空间,开辟了一个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公共领域.网络媒体的巨大信息量为公众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充分广阔的对话空间,其影响力逐渐渗 ...

  • 刘娜:网络公共领域的边界--对网络"公共领域"概念及其适用性的探讨
  • Ranger 提交 2009/11/18 阅读: 400 来源:人民网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探讨,揭示这三者在关涉"公共领域"概念的核心内涵中,在开放性.平等性.公益性原则上有统一的内在联系:而在理性.批判和共识达成方面则与之有根本分歧. 关键词:刘娜公共领域网络时代哈贝马斯阿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