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的定义和信用风险防范初探

  摘要: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要在员工中强化风险文化,首先员工要应知风险及其银行业经营中最重要的信用风险,同时如何防范信用风险。本文就此做初步分析。  关键词:风险 信用风险 银行  当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突现,为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意识,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在此探讨一下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成因及措施。  一、银行风险的定义  学者称风险即不确定性,经过某一时间间隔,具有一定区间的最大可能损失。  风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危险事件出现的概率;二是一旦危险出现,其后果严重程度和损失的大小。如果将这两部分的量化指标综合,就是风险的表征,或称风险系数。  风险和时间是同一事物的两个相反方面。时间会改变风险,风险的本质是由时间的范围来塑造。未来不仅提供风险,同样也提供机遇。机会与风险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银行风险的种类  按风险损害的对象分有: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  按风险的性质分有: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收益风险;  按损失的原因分有: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政治风险;  按风险涉及的范围分有:特定风险、基本风险。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内容,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有三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下面就谈谈信用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三、信用风险的成因  信用风险,指受信方拒绝或无力按时、全额支付所欠债务时,给信用提供方带来的潜在损失。它一般分为商业信用风险和银行信用风险。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为了在未来获取利息并收回本金,而向借款人提供贷款。但是在还款过程中,人们可能会违反、撤消、重新协商或更改即定的契约,从而给信用提供方造成损失。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  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缺乏诚信道德。现在的经济领域,不讲信用现象时有发生,少数信用卡常被恶意透支,部分银行承兑汇票到期不能承兑,有些银行贷款被想方设法逃废。这些违约行为,是缺乏诚信道德的表现。不佳的信用环境,是构成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  2.缺乏信息对称。目前,社会化信用服务体系薄弱,银行信息来源单一化。市场信息提供的是外部信息,导致信息分布严重不对称。在银行的贷后管理上,借款人在信息对称方面占据优势,还贷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还款意愿,银行仅能对借款人的收入、家庭状况及提供的相关信息有所掌握,局限性很大。此种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银行在贷款管理决策上的失误,形成难以避免的信用风险。  3.缺乏完善体制。由于体制不完善,特别是国有企业改制时,国有资产随意处置,银行债务被大量逃废,改制后的企业,有的虽然承认改制前的银行债务,但往往是“千年不赖,万年不还”。当改制前或改制后的企业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时,现行体制以维护弱者利益为前提,变卖的资产优先安置职工,银行债务按顺序被放置在最后。此种状况形成的坏账、呆账,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4.缺乏管理技术。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其管理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就信用风险来说,个人和企业的诚信缺乏有效技术加以评判和衡量,市场因素的风险隐患缺乏预警防范系统。此种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缺乏,客观上起到了难以避免产生银行信用风险的作用。  四、信用风险的防范  1.构建信用环境。从古至今,人与人交往,讲的是信用。银行应当利用多种舆论工具进行信用道德观念教育,包括对不讲信用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依法惩处的反面教育,让人们树立“信用是成本,信用是资本”的观念。归纳起来,用广泛宣传,内部制约、法律措施三管齐下的方法,不断改善信用环境,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  2.建立信用体系。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不健全,无专门系统查询个人和企业的诚信资料,应当联合工商、税务、公安、银行、企业等有关部门,建立基础数据库。数据库中应包含个人和企业的详细信用记录,并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让银行择优选择投资对象,降低信用风险。  3.完善保障措施。银行放贷并按期收回本息是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保证贷款本息有效收回,应完善保障措施。一是实行贷款准入制度。对申请贷款的个人和企业进行贷款资格认定,排除不符合资格的贷款对象。二是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实行择优扶持策略,杜绝盲目放贷。三是严格贷款手续,做到合规合法。四是以资产抵押为主,避免和减少损失。资产抵押是防止贷款损失最有效的措施,应当完备抵押手续。五是实行贷款三查,实施责任追究,用以增强放贷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4.建立维权机制。民间借贷有“父债子还”的惯例,银行对已经产生信用风险的违约贷款,应当建立维权机制。一是国家应当建立维护银行债权的法规,防止地方保护主义。二是由银行聘请法律顾问,保障债权追索的合法有效。三是对特殊情况违约但可追回的贷款,实施不间断的追回措施。四是对已经产生风险和信用度很差的对象,走诉讼维权之路,力争变卖资产收回贷款本息,尽量减少损失。  5.借鉴国际经验。管理和控制信用风险,各国银行都在探索成功之路,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模式,运用期货合约对冲信用风险;运用贷款转让降低信用风险;运用信用联系票据提供信用保护。总之,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信用建设中的实情,建立风险管理系统,采用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遏制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白雪梅,孙慧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与管理.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2]张坤.商业分行信用风险的成因与有益防范.经济导刊,2011

  摘要: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要在员工中强化风险文化,首先员工要应知风险及其银行业经营中最重要的信用风险,同时如何防范信用风险。本文就此做初步分析。  关键词:风险 信用风险 银行  当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突现,为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意识,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在此探讨一下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成因及措施。  一、银行风险的定义  学者称风险即不确定性,经过某一时间间隔,具有一定区间的最大可能损失。  风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危险事件出现的概率;二是一旦危险出现,其后果严重程度和损失的大小。如果将这两部分的量化指标综合,就是风险的表征,或称风险系数。  风险和时间是同一事物的两个相反方面。时间会改变风险,风险的本质是由时间的范围来塑造。未来不仅提供风险,同样也提供机遇。机会与风险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银行风险的种类  按风险损害的对象分有: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  按风险的性质分有: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收益风险;  按损失的原因分有: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政治风险;  按风险涉及的范围分有:特定风险、基本风险。  根据新巴塞尔协议内容,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有三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下面就谈谈信用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三、信用风险的成因  信用风险,指受信方拒绝或无力按时、全额支付所欠债务时,给信用提供方带来的潜在损失。它一般分为商业信用风险和银行信用风险。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为了在未来获取利息并收回本金,而向借款人提供贷款。但是在还款过程中,人们可能会违反、撤消、重新协商或更改即定的契约,从而给信用提供方造成损失。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  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缺乏诚信道德。现在的经济领域,不讲信用现象时有发生,少数信用卡常被恶意透支,部分银行承兑汇票到期不能承兑,有些银行贷款被想方设法逃废。这些违约行为,是缺乏诚信道德的表现。不佳的信用环境,是构成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  2.缺乏信息对称。目前,社会化信用服务体系薄弱,银行信息来源单一化。市场信息提供的是外部信息,导致信息分布严重不对称。在银行的贷后管理上,借款人在信息对称方面占据优势,还贷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还款意愿,银行仅能对借款人的收入、家庭状况及提供的相关信息有所掌握,局限性很大。此种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银行在贷款管理决策上的失误,形成难以避免的信用风险。  3.缺乏完善体制。由于体制不完善,特别是国有企业改制时,国有资产随意处置,银行债务被大量逃废,改制后的企业,有的虽然承认改制前的银行债务,但往往是“千年不赖,万年不还”。当改制前或改制后的企业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时,现行体制以维护弱者利益为前提,变卖的资产优先安置职工,银行债务按顺序被放置在最后。此种状况形成的坏账、呆账,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4.缺乏管理技术。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其管理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就信用风险来说,个人和企业的诚信缺乏有效技术加以评判和衡量,市场因素的风险隐患缺乏预警防范系统。此种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缺乏,客观上起到了难以避免产生银行信用风险的作用。  四、信用风险的防范  1.构建信用环境。从古至今,人与人交往,讲的是信用。银行应当利用多种舆论工具进行信用道德观念教育,包括对不讲信用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依法惩处的反面教育,让人们树立“信用是成本,信用是资本”的观念。归纳起来,用广泛宣传,内部制约、法律措施三管齐下的方法,不断改善信用环境,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  2.建立信用体系。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不健全,无专门系统查询个人和企业的诚信资料,应当联合工商、税务、公安、银行、企业等有关部门,建立基础数据库。数据库中应包含个人和企业的详细信用记录,并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让银行择优选择投资对象,降低信用风险。  3.完善保障措施。银行放贷并按期收回本息是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保证贷款本息有效收回,应完善保障措施。一是实行贷款准入制度。对申请贷款的个人和企业进行贷款资格认定,排除不符合资格的贷款对象。二是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实行择优扶持策略,杜绝盲目放贷。三是严格贷款手续,做到合规合法。四是以资产抵押为主,避免和减少损失。资产抵押是防止贷款损失最有效的措施,应当完备抵押手续。五是实行贷款三查,实施责任追究,用以增强放贷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4.建立维权机制。民间借贷有“父债子还”的惯例,银行对已经产生信用风险的违约贷款,应当建立维权机制。一是国家应当建立维护银行债权的法规,防止地方保护主义。二是由银行聘请法律顾问,保障债权追索的合法有效。三是对特殊情况违约但可追回的贷款,实施不间断的追回措施。四是对已经产生风险和信用度很差的对象,走诉讼维权之路,力争变卖资产收回贷款本息,尽量减少损失。  5.借鉴国际经验。管理和控制信用风险,各国银行都在探索成功之路,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模式,运用期货合约对冲信用风险;运用贷款转让降低信用风险;运用信用联系票据提供信用保护。总之,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信用建设中的实情,建立风险管理系统,采用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遏制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白雪梅,孙慧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与管理.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2]张坤.商业分行信用风险的成因与有益防范.经济导刊,2011


相关内容

  • 我国汽车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与应对措施初探
  • 摘 要:目前我国的汽车消费市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汽车消费贷款业务还存在着较大的漏洞,隐含了较大风险,尚需加强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介绍了汽车消费信贷方面的基本情况,列举了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类型及风险的成因,针对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结合我国汽车消费方面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防范和化解措施. 关 ...

  • 担保公司法律实务以及风险防范初探
  • 担保公司业务流程及材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7a06d70100oit2.html 担保公司法律实务以及风险防范初探 当前,国家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了为中小企业担保的体系,信用担保公司也随着应运而生.信用担保公司 ...

  • 金融学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安徽财经大学2010届金融学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次贷危机"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 2. QDII实施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3. QFII与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4. 保险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关系分析 5. 拨备.资本充足.存款保险制度与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 6. 成功推 ...

  • 物流金融期末论文孙炟
  • 天 津 财 经 大 学 物 流 金 融 结 课 论 文 物流金融的的运作模式及风险 培养院系: 市场营销系 专业学位: 物流管理 班 级: 物流1003 学 号: 作 者: 二○一三年十二月 物流金融的的运作模式及风险 孙炟 (物流管理1003) [摘要]物流金融作为物流企业的一种新型业务模式,在我 ...

  • 毕业论文范围
  • 六.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下列题目为综合参考题目,同学们可据此自行拟定论文题目,凡涉及本专业及相关的内容均可) 1.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2.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 3.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研究 4.农户小额贷款需求调查分析 5.农户小额贷款可获得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 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_ERM_初探_王彤彤
  • 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ERM )初探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摘 王彤彤 要]本文探讨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介绍了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并以寿险行业为例,重点分析了国际和国内行业风 险因素的变迁,提出了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目标.方法和框架.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框架一.对企业 ...

  • 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
  • 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 ◎高凌云刘钟钦 摘要:村镇银行作为股份制的小型社区银行,现在处于试点阶段,它主要以贷款业务作为盈利性来源,经营管理遵循"盈利性. 安套J生.流动性"的原则.所以村镇银行的也面临着经营和管理的诸多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本文主要分析了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 ...

  • 电子商务论文题目
  • 电子商务论文题目汇总(参考) 电子货币的风险与研究 浅析电子商务在中国酒店业的应用 浅探网络品牌的误区 浅谈网上书店的顾客忠诚度 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风险防范 计算机行业中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 电子商务下零售业顾客忠诚的建立 中国网络营销市场的发展及前景分析 国内三大门户网站的现状分析和发展研究 国内专 ...

  • 金融学论文题目参考
  • 261.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路径及风险防范 262.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完善与发展 263.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环境与对策 264.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规范化发展的思考 265.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研究 266.我国资本市场功能定位及评价 267.我国资本市场制度风险成因及防范 268.西方汇率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