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哥特式建筑与穹顶式建筑的区别

论哥特式建筑与穹顶式建筑的区别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 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 12—15 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 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 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 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 闹的赛会场地。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 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 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 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 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 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 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

同时,哥特式建筑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 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 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 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 内心理想。

11 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 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窗。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 强,雕刻极其丰富。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15米,拱顶高达43 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 根细 4 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建筑继承了罗曼式建筑的很多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砖造教堂在北欧很流行,德国北部也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

式的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 其他仍是半圆形。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这两座教堂的正面相似,总体构图是屏幕式山墙的发展,中间高,两边低,有三个山尖形。外部虽然用了许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为装饰,但平墙面上的大圆窗和连续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风格。综上所述,哥特式建筑主要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有机整体。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穹顶式建筑的代表与哥特式建筑拥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那就是都与宗教有关联。 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连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和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勾连搭结构,自明代以后便普遍使用于内地回族清真寺较大的礼拜殿,成为中国内地回族清真寺的一种典型形式。所谓“勾连搭”,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坡顶平接,其间形成排水天沟,将雨水排向天沟两端。这种建筑结构,使清真寺大殿在平面布置上富有极大的灵活性。一座大殿,经过几十年、上百年之后,因穆民人口激增,殿内容纳不下时,即可用几个勾连搭,将大殿扩充增大。故清真寺大殿平面多为窄而深的长方形,这也是中国清真寺大殿建筑花样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勾连搭的建筑结构,是中国伊斯兰教大殿建筑所独具而国内其他古建筑所没有的。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清真寺内无任何偶像,人们做礼拜时,只须面向麦加克尔白即可。所以清真寺大殿一般进深大于面阔,呈窄而深的平面。比如西安化觉寺:大殿面阔7间,通面宽32·95米;进深9间,通进深38·53米。中国传统寺庙建筑,屋顶的总高与建筑的进深成正比,进深越大,屋脊越高。化觉寺大殿如也按照一般传统做法,则该殿屋顶本身的高度将超过8米,会造成大殿本身造型及整个建筑群空间尺度的比例失调,殿室内部也必将为此增加大量的内柱而不利于礼拜使用。勾连搭式结构解决了这个难题。它将27·6米进深的前殿部分分为前后两跨,做两个平行的歇山屋顶,再与穿插上来的后窑殿屋顶相连,成为一组尺度合宜、形体丰富的大屋顶。不妨可以说,这种勾连搭式的大屋顶,是几百年来中国穆斯林工匠大师的精心杰作,在中国古建筑史上亦应占有一重要地位。

除勾连搭结构外,中国内地清真寺大殿建筑多为大木构架,起脊,带斗栱,这是与阿拉伯风格的清真寺明显不同之处。云南大理老南门清真寺大殿即是这种典型建筑之一。它的前廊部分,斗栱、斗底均向内颔,麻叶头弯曲不太甚,为典型明代做法。大殿前部低矮,进殿内则突然“彻上露明”,举架高大,给人以强烈的壮丽感觉。殿内梁架整齐直壮,坡度平缓,屋面几乎成一条直线,无举折。稍尽间的檩上,用很高的枕木垫起,屋角起翘很高,约达5·3米有余,故屋面凹度很大。屋顶用筒板瓦,望板也用板瓦,琉璃脊,两山用琉璃砖砌成山花。显然,这是一种已经民族化的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形式。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就是这类建筑的代表作。该寺总平面为一东西狭长的长方形,东西长245·68米,南北宽47·56米,总面积11684·54平方米。全寺分四进院落,每进院落均为四合院模式,设厅、殿、门楼,前后贯通。东端院墙正中的照壁,是全寺

中轴线的起点,在这条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木牌楼、“五间房”(二门)、石牌坊、敕修殿(三门)、省心楼(邦克楼)、连三门(四门)、凤凰亭、月台、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物。中轴线的两侧,建有各式碑楼、石坊、南北对厅和厢房、门楼等各种附属建筑,左右对称,排列井然。庭院宽敞,与建筑物空间比例良好,整座寺院构成和谐一体的色调,犹如一幅宋卷轴画的意境。

这类完整的建筑布局,从北京东四清真寺、牛街礼拜寺、云南大理老南门清真寺、河南沁阳清真北寺、郑州清真寺、安徽寿县清真寺、山东济宁和济南的那些清真寺中,都基本上得到反映。院落的循序渐进,使清真寺显得深邃尊严;建筑物的井然有序,突出了清真寺的严肃整齐和丰富性;整个艺术形体的重重叠落,又加强了主要建筑高大雄伟的姿态和巍峨气势。这种布局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总体艺术形象的特点。

以上便是我对于哥特式建筑与穹顶式建筑特点的对比与例举。

分析的有所欠缺,以及从网络摘抄较多,请老师斧正。

班级:11级土木工程1班

姓名:蒲鑫

学号:2011510307

论哥特式建筑与穹顶式建筑的区别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 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 12—15 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 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 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 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 闹的赛会场地。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 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 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 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 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 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 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

同时,哥特式建筑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 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 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 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 内心理想。

11 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 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窗。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 强,雕刻极其丰富。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15米,拱顶高达43 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 根细 4 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建筑继承了罗曼式建筑的很多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砖造教堂在北欧很流行,德国北部也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

式的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 其他仍是半圆形。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这两座教堂的正面相似,总体构图是屏幕式山墙的发展,中间高,两边低,有三个山尖形。外部虽然用了许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为装饰,但平墙面上的大圆窗和连续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风格。综上所述,哥特式建筑主要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有机整体。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穹顶式建筑的代表与哥特式建筑拥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那就是都与宗教有关联。 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连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和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勾连搭结构,自明代以后便普遍使用于内地回族清真寺较大的礼拜殿,成为中国内地回族清真寺的一种典型形式。所谓“勾连搭”,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坡顶平接,其间形成排水天沟,将雨水排向天沟两端。这种建筑结构,使清真寺大殿在平面布置上富有极大的灵活性。一座大殿,经过几十年、上百年之后,因穆民人口激增,殿内容纳不下时,即可用几个勾连搭,将大殿扩充增大。故清真寺大殿平面多为窄而深的长方形,这也是中国清真寺大殿建筑花样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勾连搭的建筑结构,是中国伊斯兰教大殿建筑所独具而国内其他古建筑所没有的。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清真寺内无任何偶像,人们做礼拜时,只须面向麦加克尔白即可。所以清真寺大殿一般进深大于面阔,呈窄而深的平面。比如西安化觉寺:大殿面阔7间,通面宽32·95米;进深9间,通进深38·53米。中国传统寺庙建筑,屋顶的总高与建筑的进深成正比,进深越大,屋脊越高。化觉寺大殿如也按照一般传统做法,则该殿屋顶本身的高度将超过8米,会造成大殿本身造型及整个建筑群空间尺度的比例失调,殿室内部也必将为此增加大量的内柱而不利于礼拜使用。勾连搭式结构解决了这个难题。它将27·6米进深的前殿部分分为前后两跨,做两个平行的歇山屋顶,再与穿插上来的后窑殿屋顶相连,成为一组尺度合宜、形体丰富的大屋顶。不妨可以说,这种勾连搭式的大屋顶,是几百年来中国穆斯林工匠大师的精心杰作,在中国古建筑史上亦应占有一重要地位。

除勾连搭结构外,中国内地清真寺大殿建筑多为大木构架,起脊,带斗栱,这是与阿拉伯风格的清真寺明显不同之处。云南大理老南门清真寺大殿即是这种典型建筑之一。它的前廊部分,斗栱、斗底均向内颔,麻叶头弯曲不太甚,为典型明代做法。大殿前部低矮,进殿内则突然“彻上露明”,举架高大,给人以强烈的壮丽感觉。殿内梁架整齐直壮,坡度平缓,屋面几乎成一条直线,无举折。稍尽间的檩上,用很高的枕木垫起,屋角起翘很高,约达5·3米有余,故屋面凹度很大。屋顶用筒板瓦,望板也用板瓦,琉璃脊,两山用琉璃砖砌成山花。显然,这是一种已经民族化的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形式。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就是这类建筑的代表作。该寺总平面为一东西狭长的长方形,东西长245·68米,南北宽47·56米,总面积11684·54平方米。全寺分四进院落,每进院落均为四合院模式,设厅、殿、门楼,前后贯通。东端院墙正中的照壁,是全寺

中轴线的起点,在这条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木牌楼、“五间房”(二门)、石牌坊、敕修殿(三门)、省心楼(邦克楼)、连三门(四门)、凤凰亭、月台、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物。中轴线的两侧,建有各式碑楼、石坊、南北对厅和厢房、门楼等各种附属建筑,左右对称,排列井然。庭院宽敞,与建筑物空间比例良好,整座寺院构成和谐一体的色调,犹如一幅宋卷轴画的意境。

这类完整的建筑布局,从北京东四清真寺、牛街礼拜寺、云南大理老南门清真寺、河南沁阳清真北寺、郑州清真寺、安徽寿县清真寺、山东济宁和济南的那些清真寺中,都基本上得到反映。院落的循序渐进,使清真寺显得深邃尊严;建筑物的井然有序,突出了清真寺的严肃整齐和丰富性;整个艺术形体的重重叠落,又加强了主要建筑高大雄伟的姿态和巍峨气势。这种布局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总体艺术形象的特点。

以上便是我对于哥特式建筑与穹顶式建筑特点的对比与例举。

分析的有所欠缺,以及从网络摘抄较多,请老师斧正。

班级:11级土木工程1班

姓名:蒲鑫

学号:2011510307


相关内容

  • 建筑空间论
  • 欧几里德空间:简称为欧氏空间,在数学中是对欧几里德所研究的2维和3维空间的一般化.这个一般化把欧几里德对于距离.以及相关的概念长度和角度,转换成任意数维的坐标系. 这是有限维.实和内积空间的"标准"例子.欧氏空间是一个的特别的度量空间,它使得我们能够对其的拓扑性质,例如紧性加以调 ...

  • 外国建筑史资料
  • 1. 巴西利卡: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2. 芝加哥学派: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了芝加哥学派,它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芝加哥学派最兴盛的时期 ...

  • 欧洲传统建筑风格
  • 关键词:建筑风格的二重含义,欧洲城市地标性建筑,砖石结构,高度极限 在钢精混凝土被发明和大量使用之前,欧洲的高大纪念性建筑主要靠石块垒砌而成,粘和剂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相邻石块之间的位移,这样的建筑对每一块石料的大小和形状都有严格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欧洲建筑的基本原理如同小孩玩的"搭积 ...

  • 中外建筑赏析1th
  • 中 外 建 筑 赏 析 • • • • • • 授课教师:韩奇 联系电话:[1**********] 海南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 开课目的 了解建筑 欣赏建筑 了解建筑背后的历史 重点内容 古希腊建筑的辉煌成就 古罗马建筑的辉煌成就 拜占庭建筑风格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成就 巴诺克建筑风格 建筑大师 ...

  • 建筑师资料5
  • www.mercying.com 1.古典柱式 欧洲古代石质梁柱结构的几种规范化的艺术形式.柱式包括柱身.柱上檐部和柱下基座的艺术形式.成熟的柱式从整体构图到线脚.凹槽.雕饰等细节处理都基本定形,各部分的比例也大致稳定,特点鲜明,决定着建筑风格. 2.巴西利卡 一种综合用作法庭.交易所和会场的大厅性 ...

  • 外国古代建筑史
  • 第一章 古代埃及的建筑 "吉萨金字塔群 库富 Khufu (最大尺度 高146.6m底边长230.35m) 哈弗拉 Khafra 门卡乌拉 Menkaura 入口朝向东方 坐落于尼罗河西岸 "太阳神庙 在一条轴线上依次排列 公羊像-方尖碑-塔门(牌楼门)-柱廊院-大厅(柱殿 柱子 ...

  • 文艺复兴是创新
  • 文艺复兴是创新 陈述观点:文艺复兴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无论在施工技术还是在设计技巧上都是一次真正的革命.在建筑的布局.门窗的排列.对称的设计.和谐的比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革新的同时,柱式原则的重新确立为新型建筑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从教堂到广场,从宫殿到城堡,从花园到别墅, ...

  • 正规的同济大学建筑史
  • 1. 昭塞尔金字塔 现存最早的金字塔,多层阶梯金字塔的代表. 2. 玛斯塔吧 埃及古王国时期长方形平台式陵墓形式,仿照住宅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 3. 古埃及常见的柱子形式 莲花束茎式.纸草束茎式.纸草盛放式. 4. 吉萨金字塔群 三大金字塔:胡夫.哈夫拉.孟卡乌拉.方锥形金字塔的代表.哈夫拉金字塔 ...

  • 欧洲古代建筑史
  • 欧洲古代建筑史 第一章 古代埃及建筑 1.古埃及建筑史的四个时期: ①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000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金子塔 ②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C~18C)--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皇帝的纪念物从借助自然景观以外部表现力为主的陵墓想在内部举行神秘的宗教仪式为主的庙宇转化-石窟墓 ③ 新王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