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年秋季初一政治期末试卷分析
华侨城中学 潘龙
一、试卷特点的分析
1、试题灵活巧妙,选材新颖,规范科学。
本张试卷对知识的考查,大都是通过材料、事例、名人名言呈现出来的。使整张试卷看起来较活泼,充满情趣。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积极思维,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提出的问题。试卷命题主要参照教学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点。主观性试题,特别是第三题,材料新颖、设问巧妙,从而增强了试题的灵活性和综合性,能够考查考生的真实水平,有利于克服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弊端。主观性试题的答案设计和要求合理、科学、多样,体现开放式、创新式的特点。这样,既有利于优秀考生发挥水平,真正落实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均可得分这一评分原则和要求,又能有效地控制评分误差。选择题的题干与题肢的设计精练,基本上达到了不容争议的标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试卷的信度和效度。
2、题量、题型发生了变化。
本次期末考试试卷与上学年试卷相比,题量合适,因为整张试卷的信息量大,思维量较大,特别是以材料、图表为情境的题目,增加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时间。题型分为选择、简答、分析三大类,题型变化上增加了很多知识点,体现出了灵活多变性。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导向性的变化,在今后的教学、练习中加以贯彻,并对学生加强指导。
3、知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
本试卷共覆盖初一5~8课近80个知识点,且重点突出。重点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突出重点内容,主要突出了对生命健康安全、自立自强、法律基本知识的考查。第二,突出重点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基本的法律知识,学会用简单的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注重能力考查,又强调基础,贴近教学内容。 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考政治命题改革的基本思路,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今后中考政治命题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本张试卷在考查能力上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第一,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突出知识的迁移、辐射能力。首先,强调学科内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中,跨课跨节的试题比较多。大多数试题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特点,且教材的联系更加紧密,答案也更加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有关的政治经济现象,培养学生系统地、全面地看问题习惯。其次,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互相联系,书本知识与课外实践活动的联系。第二,试卷注重能力考查,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考试可以完全脱离初中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中学生的实际能力来命题,相反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基础。本次考查的内容都是初一政治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知识点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的试题甚至直
接取材于初一教学内容中的基本事实和基本知识。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并不排除对所学知识的考查。强调考核能力,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要求。当然,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作用,必须反对死记硬背的学习。因为任何形式的死记硬背,都会导致学生己有知识的弱化甚至僵化。
二、典型试题分析
1、选择题:本次期末考试中,单项选择题共10题20分,我校平均得分率80%。得分较高的原因是平时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训练,本次的选择题答案指向明确,如知识综合类选择题肢容易排除,8、9、10题,这使得本来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也变得容易上手了。错得较多的题目是6、8、9、题,其原因主要是在审题上对题干材料没有仔细推敲。
2、简答题:本次考试简答题共2题,20分,我校平均得分率81%。与以往简答题相比,一是分值有所减小,二是把简答题变为理解与说明形式。失分较多的是第1题,实际上这是一道老生常谈的题目,教材上有、练习上有、平时考试也出现过,但一些学生对教材不熟,掌握知识不准确,所以造成了一些失分。
3、分析说明题:本次考试,分析说明题共3题,35分。比以往增加了几分。我校平均得分率67%。这部分失分主要在第2题,一个是原因,一个是说明什么学生没有分清。因此,答案抄书现象多,答案要点不全。还一个失分点在第3题(1)小题,加入了和谐社会学生就没能理解过来,学生在审题时出现偏差,造成失分。
三、启示和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有些学生的审题能力、理解能力较弱;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知识体系掌握不完整,基本概念掌握不扎实;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对一些开放性试题不适应,语言不规范、不完整;考卷中有的表述与课本不一致时,不能理解其精神实质等等。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同时更要注意帮助学生努力提高政治学科的学习能力。
1、处理好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
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作用,引导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理解每个知识点的精神实质,更要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分清知识的层次与轻重,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上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能提高对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能力,才能运用基础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2、关注现实生活,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只有当政治理论知识体现其价值时,学生才会对它感兴趣。我们在教学中要将讲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实际结合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增强责任感。
3、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政治课理论性强,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好多学生不感兴趣。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采用开放式、主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特别要开展小型的、便于学生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积极思维、大胆探索、质疑的精神,使学生会学。
4、精心设计练习,及时、科学地讲评。
目前学生训练不到位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训练量不够,二是练习太多,教师讲评不够。学生不会审颠、答题,答案该详不详,该简不简,答非所问,这与平时的练习不无关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哪些该练,哪些该多练,并要正确指导,这样才能练出效果。当然,这里并不是提倡搞题海战术。学生做完题后讲评要及时、要科学,并要从多角度去分析每一道题,可进行变式的训练。要克服训练就是在课外练,训练就是做题的误区,其实训练也可以以讨论、辩论等形式开展。训练要有目标,练什么,练到什么程度都要考虑,训练要讲究主体性,可以尝试让学生出题,让学生参与,增加学生的思维负荷量。
2007-2008年秋季初一政治期末试卷分析
华侨城中学 潘龙
一、试卷特点的分析
1、试题灵活巧妙,选材新颖,规范科学。
本张试卷对知识的考查,大都是通过材料、事例、名人名言呈现出来的。使整张试卷看起来较活泼,充满情趣。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积极思维,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提出的问题。试卷命题主要参照教学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点。主观性试题,特别是第三题,材料新颖、设问巧妙,从而增强了试题的灵活性和综合性,能够考查考生的真实水平,有利于克服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弊端。主观性试题的答案设计和要求合理、科学、多样,体现开放式、创新式的特点。这样,既有利于优秀考生发挥水平,真正落实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均可得分这一评分原则和要求,又能有效地控制评分误差。选择题的题干与题肢的设计精练,基本上达到了不容争议的标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试卷的信度和效度。
2、题量、题型发生了变化。
本次期末考试试卷与上学年试卷相比,题量合适,因为整张试卷的信息量大,思维量较大,特别是以材料、图表为情境的题目,增加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时间。题型分为选择、简答、分析三大类,题型变化上增加了很多知识点,体现出了灵活多变性。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导向性的变化,在今后的教学、练习中加以贯彻,并对学生加强指导。
3、知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
本试卷共覆盖初一5~8课近80个知识点,且重点突出。重点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突出重点内容,主要突出了对生命健康安全、自立自强、法律基本知识的考查。第二,突出重点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基本的法律知识,学会用简单的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注重能力考查,又强调基础,贴近教学内容。 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考政治命题改革的基本思路,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今后中考政治命题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本张试卷在考查能力上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第一,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突出知识的迁移、辐射能力。首先,强调学科内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中,跨课跨节的试题比较多。大多数试题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特点,且教材的联系更加紧密,答案也更加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有关的政治经济现象,培养学生系统地、全面地看问题习惯。其次,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互相联系,书本知识与课外实践活动的联系。第二,试卷注重能力考查,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考试可以完全脱离初中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中学生的实际能力来命题,相反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基础。本次考查的内容都是初一政治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知识点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的试题甚至直
接取材于初一教学内容中的基本事实和基本知识。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并不排除对所学知识的考查。强调考核能力,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要求。当然,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作用,必须反对死记硬背的学习。因为任何形式的死记硬背,都会导致学生己有知识的弱化甚至僵化。
二、典型试题分析
1、选择题:本次期末考试中,单项选择题共10题20分,我校平均得分率80%。得分较高的原因是平时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训练,本次的选择题答案指向明确,如知识综合类选择题肢容易排除,8、9、10题,这使得本来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也变得容易上手了。错得较多的题目是6、8、9、题,其原因主要是在审题上对题干材料没有仔细推敲。
2、简答题:本次考试简答题共2题,20分,我校平均得分率81%。与以往简答题相比,一是分值有所减小,二是把简答题变为理解与说明形式。失分较多的是第1题,实际上这是一道老生常谈的题目,教材上有、练习上有、平时考试也出现过,但一些学生对教材不熟,掌握知识不准确,所以造成了一些失分。
3、分析说明题:本次考试,分析说明题共3题,35分。比以往增加了几分。我校平均得分率67%。这部分失分主要在第2题,一个是原因,一个是说明什么学生没有分清。因此,答案抄书现象多,答案要点不全。还一个失分点在第3题(1)小题,加入了和谐社会学生就没能理解过来,学生在审题时出现偏差,造成失分。
三、启示和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有些学生的审题能力、理解能力较弱;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知识体系掌握不完整,基本概念掌握不扎实;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对一些开放性试题不适应,语言不规范、不完整;考卷中有的表述与课本不一致时,不能理解其精神实质等等。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同时更要注意帮助学生努力提高政治学科的学习能力。
1、处理好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
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作用,引导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理解每个知识点的精神实质,更要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分清知识的层次与轻重,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上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能提高对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能力,才能运用基础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2、关注现实生活,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只有当政治理论知识体现其价值时,学生才会对它感兴趣。我们在教学中要将讲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实际结合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增强责任感。
3、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政治课理论性强,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好多学生不感兴趣。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采用开放式、主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特别要开展小型的、便于学生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积极思维、大胆探索、质疑的精神,使学生会学。
4、精心设计练习,及时、科学地讲评。
目前学生训练不到位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训练量不够,二是练习太多,教师讲评不够。学生不会审颠、答题,答案该详不详,该简不简,答非所问,这与平时的练习不无关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哪些该练,哪些该多练,并要正确指导,这样才能练出效果。当然,这里并不是提倡搞题海战术。学生做完题后讲评要及时、要科学,并要从多角度去分析每一道题,可进行变式的训练。要克服训练就是在课外练,训练就是做题的误区,其实训练也可以以讨论、辩论等形式开展。训练要有目标,练什么,练到什么程度都要考虑,训练要讲究主体性,可以尝试让学生出题,让学生参与,增加学生的思维负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