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无用之用"

  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实现对月球表面的软着陆,完美演绎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登月梦想。这无疑成为中国太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拥有对月球软着陆技术的国家。但因其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无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明显,竟有一些网友发言将之视为无用的科学研究。   科学技术研究的有用性并非现在才开始受到质疑。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认为,企业家为社会创造了更大的财富与价值,以为所创造的经济利益大小才是衡量对社会“有用”贡献的标准。1975年,年仅17岁的盖茨离开哈佛大学,创建了电脑软件公司――微软,仅仅在十几年里,微软公司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多数人看来,衡量事物是否有用的标准仅仅是它能够带来多大的物质利益。由于大多科学技术理论的研究者远远不能达到像比尔・盖茨那样的成就,因此很多情况下科学家被认为远不如企业家那样直接地推动社会进步。在常人看来,国家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大部分是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除了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人工合成胰岛素等少数对社会进步和发展毋庸置疑地具有重大贡献的科研项目,大多数科技研究都是在做无用的重复工作而已。按照这种观念,国家与其在科研上大量投入,不如节约政府财政资金、扶持企业的发展;与其在教育上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科学理论,不如教会学生更为实用的就业技能。   科学技术的无用论并不是毫无根据的。首先,对于有用性的论述涉及未来的、潜在的价值和当下、现实的利益之间的取舍问题,认为科学技术无用的人更倾向于后者的立场。其次,在科学的划界问题上,确实存在着一种“伪科学”,它并非以探求真理为目的,而是为了牟取一己私利。前苏联的李森科事件就是伪科学的典型范例。另外,还存在着一种学术的权威使得所谓的科学研究成为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运动。在托勒密天体学说、燃素说、牛顿经典力学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并被新的学说取代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批又一批的学术权威将精力放在为过时理论的辩护上。这类工作就好比17世纪风靡欧洲的关于第一类永动机的设计运动,最后不过是一种无用功。   认为科学技术是无用的,甚至反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人士以19世纪英国卢德派(主要为手工业者)为主要代表。在他们看来,机器不仅是无用的,而且它挤占了工人的工作和工资, 因此他们反对任何以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化。这种观念显然目光短浅,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机器的出现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它比任何废奴主义的布道者更为根本地解放了奴隶,生产力的发展比任何空想共产主义者更大方地给予了劳动者更长的假期和更高的真实工资与物质财富。尽管在卓别林出演的《摩登时代》里,机器被描绘为一种异化人类的物质力量,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贡献,虽然在当时,它的价值是不明显的甚至是消极的。   科学技术的无用之用   在作者看来,嫦娥登月的意义并不仅在于证明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经济价值,更多在于它为其它领域带来的潜在价值。一些人认为国内存在航天事业超苏赶美的“过快、过热”的思想,以至于将其斥为“面子工程”,但就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言,这并非一个入不敷出的形象工程。以美国阿波罗计划为例,它通过研究宇航员采集到的月球岩石样本,使科学家能够详细地研究月球的物质成分,这对于太阳系起源和地球、月球起源研究意义重大。宇航员针对月球的表面形态、重力、磁场、月震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探索,获得了宝贵的认识宇宙的直接经验,而这只是阿波罗计划取得成果的“冰山一角”。事实上,这一事件对整个太空的探索及美国很多学科的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尽管有人认为,美国在阿波罗计划完成后没有后续的登月计划,从而推断中国的登月计划是多余的,但实际上,美国在成功登月后从未放弃对太空的探索,中国的科技进步在几个世纪之内也不会从阿波罗计划中获得更多益处。因此,对太空的独立探索是中国提振科技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国家强大和人民富裕的重要推动力。   引用2000多年前《庄子》中的一句名言:“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科学技术的功用也有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侯建国认为,基础研究似乎远离现实生活, 但它其实是“科学―技术―生产力”这一链条中的首要因素,一流大学应有与其发展定位相符合的科研创新战略。基础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客观世界的规律,拓展人类的知识边界。很多问题的研究似乎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很远,难以在短期内转化为生产力,因此人们开始忽略它们的重要性。科研创新要深刻认识基础研究的“无用之用”,高度重视产业突破的“无中生有”。   在笛卡尔看来,知识好比一棵参天大树,哲学及形而上学是它的根基,数学、物理和化学是它的树干,医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应用学科是它的树杈。按照笛卡尔的逻辑,功利主义推崇的应用科学只不过是这棵参天大树结的果实而已,应用科学之所以能够给人类带来如此丰硕的果实是因为这棵大树的茁壮成长。笛卡尔的比喻很好地阐释了科技理论以及哲学的价值,换言之,它们的本质是“无用”的。正是这样的科学哲学传统,使西方科学界长期以来没有将数学、哲学等基础科学研究斥为奇技淫巧,而是将它们看作是人类智慧的源泉。这也是近代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在科学技术领域领先的重要原因。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在望远镜发明的400多年后,它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等领域,更开启了天文学的新时代,极大地提升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然而,在当时的中国,望远镜却被认为是旁门左道,拒绝引入。   钨丝电灯的发现无疑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人们却低估了成功的成本。在大多数人眼里,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一千多次失败,相对于它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微不足道的,但深入考察电灯泡可以被制造的理论,其实早在之前的几个世纪,人们就已经有了相应的论述,直到法拉第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发电机、欧姆等科学家证明了电流通过电阻可以实现电能与光能的相互转换,电灯的出现才成为可能。缺乏这些理论和设备的支持,即使爱迪生再怎么天才和努力,也不可能发明钨丝电灯。相比而言,爱迪生一千多次失败的尝试,只不过是科学的树杈上结出的“索然无味” 的树叶,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对基础科学的看似“无目的”“无方向”的探索和发展。   基础科学研究看似毫无用处,但它的潜能却相当巨大。美国经济学界曾经对基础研究的经济价值进行过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过去25年里美国经济增长的50%归功于以基础研究为动力的研究和开发。尽管在美国诞生了像比尔・盖茨、乔布斯这样耀眼的企业家,他们为美国经济增长带来了骄人的贡献,他们在电子产品市场上的成功却不能离开基础科学研究,正因为计算机等相关设备的出现,才为他们的成功创造了条件。让我们回顾一下1946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它是个耗资巨大的庞然大物:重30吨,占地150平方米,肚子里装有18800只电子管,但在当时用途却有限。 时至今日,再来回顾这一“无用”的发明,才能发现和理解它当时蕴涵的价值和意义,实际上,以它为标志,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的崭新一页。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它们都证明了许多在当时看似不起眼的、没有价值的研究与发现,后来在应用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简略回顾一下X射线发现的故事,1895年,物理学家伦琴在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了被屏蔽的仪器的一块氰化物发出了辉光,通过七个星期的深入研究,伦琴指明了投射物发出辉光的原理,这一效应并不是阴极射线本身所致,而是一种极具穿透力的射线产生的投影,因而将这种射线命名为X射线。这一研究成果对于许多领域尤其是临床医学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在伦琴发现X射线后仅仅几个月时间内,它就被应用于医学影像,在之后的实践过程中X射线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此之前,至少还有一位研究者曾见到过这种辉光,却将它归为实验误差,认为这仅仅是由于阴极射线本身导致的偏差,没有开展深入的研究,因而后来悔恨不已。   在科学研究领域,诺贝尔奖的三个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高基础科学奖。这一领域的很多获奖者,都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者。以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为例,获奖者是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他们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了贡献。值得一提的是,诺贝尔奖得主之一的日本科学家、现年80多岁的下村修当年对水母很感兴趣,孜孜不倦地进行了研究,于1962年从一种水母中发现了荧光蛋白。当时,有人认为他的荧光蛋白研究对科学毫无用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受重视,后来,马丁・沙尔菲继续研究,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本身就能发光,而钱永健又在研究改造绿色荧光蛋白中取得了多项成果。如今,绿色荧光蛋白“已经成为现代生物科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它的帮助下,研究人员能够看到以前不能见的新世界,包括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和癌细胞的传播方式。   在工业化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技术活力四射,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随着科学技术研究被细化为许多狭窄的专门领域,基础科技研究似乎逐步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方面,尽管莱布尼兹提出的微积分理论给数学及其它学科带来了颠覆性的革命,然而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微积分根本派不上用场,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会计学似乎比微积分更为实用,因而会计学也更受重视。然而,基础科学已经融合在工业化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建筑、汽车等工业产品的结构设计,都离不开看似枯燥乏味的微积分的应用。   科学的无用还体现在它并非一种所有人都必须掌握的知识,也不可能被每个人掌握,并且人们也很难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自科学技术的推动,这是因为很多科学技术的作用通常是隐蔽的、潜在的,往往被一般人忽视。   科学技术的作用与功能是潜在的、隐蔽的和不明确的,它似乎是一棵无用的歪脖子小树,树杈未必会结出甘甜的果实,树干也不能被做成船只,树根更不会适合用作木墩,但是它的功能却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无用,真正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技术正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发展。科学技术带来的效用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融入应用领域的过程。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可能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然而,在人类近几百年的科学史上,科学技术“无用之用”的经典案例却数不胜数,许多看起来不起眼的发明创造尽管当时没有带来实际的效用,但是几十年后却为社会带来了可观的财富。而且,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的目的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为了探求真理。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创立了牛顿力学原理,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这些学说都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为了知识的探求。因此,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地要求科研工作能够迅速带来巨大的效益,而应该看到基础科学研究的潜在功能,在时间的长河中静待它的“无用之用”冲破“无用”的地平线,结出甜美的“有用”果实。

  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实现对月球表面的软着陆,完美演绎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登月梦想。这无疑成为中国太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拥有对月球软着陆技术的国家。但因其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无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明显,竟有一些网友发言将之视为无用的科学研究。   科学技术研究的有用性并非现在才开始受到质疑。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认为,企业家为社会创造了更大的财富与价值,以为所创造的经济利益大小才是衡量对社会“有用”贡献的标准。1975年,年仅17岁的盖茨离开哈佛大学,创建了电脑软件公司――微软,仅仅在十几年里,微软公司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多数人看来,衡量事物是否有用的标准仅仅是它能够带来多大的物质利益。由于大多科学技术理论的研究者远远不能达到像比尔・盖茨那样的成就,因此很多情况下科学家被认为远不如企业家那样直接地推动社会进步。在常人看来,国家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大部分是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除了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人工合成胰岛素等少数对社会进步和发展毋庸置疑地具有重大贡献的科研项目,大多数科技研究都是在做无用的重复工作而已。按照这种观念,国家与其在科研上大量投入,不如节约政府财政资金、扶持企业的发展;与其在教育上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科学理论,不如教会学生更为实用的就业技能。   科学技术的无用论并不是毫无根据的。首先,对于有用性的论述涉及未来的、潜在的价值和当下、现实的利益之间的取舍问题,认为科学技术无用的人更倾向于后者的立场。其次,在科学的划界问题上,确实存在着一种“伪科学”,它并非以探求真理为目的,而是为了牟取一己私利。前苏联的李森科事件就是伪科学的典型范例。另外,还存在着一种学术的权威使得所谓的科学研究成为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运动。在托勒密天体学说、燃素说、牛顿经典力学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并被新的学说取代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批又一批的学术权威将精力放在为过时理论的辩护上。这类工作就好比17世纪风靡欧洲的关于第一类永动机的设计运动,最后不过是一种无用功。   认为科学技术是无用的,甚至反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人士以19世纪英国卢德派(主要为手工业者)为主要代表。在他们看来,机器不仅是无用的,而且它挤占了工人的工作和工资, 因此他们反对任何以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化。这种观念显然目光短浅,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机器的出现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它比任何废奴主义的布道者更为根本地解放了奴隶,生产力的发展比任何空想共产主义者更大方地给予了劳动者更长的假期和更高的真实工资与物质财富。尽管在卓别林出演的《摩登时代》里,机器被描绘为一种异化人类的物质力量,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贡献,虽然在当时,它的价值是不明显的甚至是消极的。   科学技术的无用之用   在作者看来,嫦娥登月的意义并不仅在于证明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经济价值,更多在于它为其它领域带来的潜在价值。一些人认为国内存在航天事业超苏赶美的“过快、过热”的思想,以至于将其斥为“面子工程”,但就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言,这并非一个入不敷出的形象工程。以美国阿波罗计划为例,它通过研究宇航员采集到的月球岩石样本,使科学家能够详细地研究月球的物质成分,这对于太阳系起源和地球、月球起源研究意义重大。宇航员针对月球的表面形态、重力、磁场、月震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探索,获得了宝贵的认识宇宙的直接经验,而这只是阿波罗计划取得成果的“冰山一角”。事实上,这一事件对整个太空的探索及美国很多学科的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尽管有人认为,美国在阿波罗计划完成后没有后续的登月计划,从而推断中国的登月计划是多余的,但实际上,美国在成功登月后从未放弃对太空的探索,中国的科技进步在几个世纪之内也不会从阿波罗计划中获得更多益处。因此,对太空的独立探索是中国提振科技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国家强大和人民富裕的重要推动力。   引用2000多年前《庄子》中的一句名言:“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科学技术的功用也有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侯建国认为,基础研究似乎远离现实生活, 但它其实是“科学―技术―生产力”这一链条中的首要因素,一流大学应有与其发展定位相符合的科研创新战略。基础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客观世界的规律,拓展人类的知识边界。很多问题的研究似乎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很远,难以在短期内转化为生产力,因此人们开始忽略它们的重要性。科研创新要深刻认识基础研究的“无用之用”,高度重视产业突破的“无中生有”。   在笛卡尔看来,知识好比一棵参天大树,哲学及形而上学是它的根基,数学、物理和化学是它的树干,医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应用学科是它的树杈。按照笛卡尔的逻辑,功利主义推崇的应用科学只不过是这棵参天大树结的果实而已,应用科学之所以能够给人类带来如此丰硕的果实是因为这棵大树的茁壮成长。笛卡尔的比喻很好地阐释了科技理论以及哲学的价值,换言之,它们的本质是“无用”的。正是这样的科学哲学传统,使西方科学界长期以来没有将数学、哲学等基础科学研究斥为奇技淫巧,而是将它们看作是人类智慧的源泉。这也是近代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在科学技术领域领先的重要原因。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在望远镜发明的400多年后,它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等领域,更开启了天文学的新时代,极大地提升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然而,在当时的中国,望远镜却被认为是旁门左道,拒绝引入。   钨丝电灯的发现无疑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人们却低估了成功的成本。在大多数人眼里,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一千多次失败,相对于它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微不足道的,但深入考察电灯泡可以被制造的理论,其实早在之前的几个世纪,人们就已经有了相应的论述,直到法拉第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发电机、欧姆等科学家证明了电流通过电阻可以实现电能与光能的相互转换,电灯的出现才成为可能。缺乏这些理论和设备的支持,即使爱迪生再怎么天才和努力,也不可能发明钨丝电灯。相比而言,爱迪生一千多次失败的尝试,只不过是科学的树杈上结出的“索然无味” 的树叶,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对基础科学的看似“无目的”“无方向”的探索和发展。   基础科学研究看似毫无用处,但它的潜能却相当巨大。美国经济学界曾经对基础研究的经济价值进行过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过去25年里美国经济增长的50%归功于以基础研究为动力的研究和开发。尽管在美国诞生了像比尔・盖茨、乔布斯这样耀眼的企业家,他们为美国经济增长带来了骄人的贡献,他们在电子产品市场上的成功却不能离开基础科学研究,正因为计算机等相关设备的出现,才为他们的成功创造了条件。让我们回顾一下1946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它是个耗资巨大的庞然大物:重30吨,占地150平方米,肚子里装有18800只电子管,但在当时用途却有限。 时至今日,再来回顾这一“无用”的发明,才能发现和理解它当时蕴涵的价值和意义,实际上,以它为标志,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的崭新一页。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它们都证明了许多在当时看似不起眼的、没有价值的研究与发现,后来在应用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简略回顾一下X射线发现的故事,1895年,物理学家伦琴在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了被屏蔽的仪器的一块氰化物发出了辉光,通过七个星期的深入研究,伦琴指明了投射物发出辉光的原理,这一效应并不是阴极射线本身所致,而是一种极具穿透力的射线产生的投影,因而将这种射线命名为X射线。这一研究成果对于许多领域尤其是临床医学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在伦琴发现X射线后仅仅几个月时间内,它就被应用于医学影像,在之后的实践过程中X射线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此之前,至少还有一位研究者曾见到过这种辉光,却将它归为实验误差,认为这仅仅是由于阴极射线本身导致的偏差,没有开展深入的研究,因而后来悔恨不已。   在科学研究领域,诺贝尔奖的三个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高基础科学奖。这一领域的很多获奖者,都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者。以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为例,获奖者是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他们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了贡献。值得一提的是,诺贝尔奖得主之一的日本科学家、现年80多岁的下村修当年对水母很感兴趣,孜孜不倦地进行了研究,于1962年从一种水母中发现了荧光蛋白。当时,有人认为他的荧光蛋白研究对科学毫无用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受重视,后来,马丁・沙尔菲继续研究,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本身就能发光,而钱永健又在研究改造绿色荧光蛋白中取得了多项成果。如今,绿色荧光蛋白“已经成为现代生物科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它的帮助下,研究人员能够看到以前不能见的新世界,包括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和癌细胞的传播方式。   在工业化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技术活力四射,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随着科学技术研究被细化为许多狭窄的专门领域,基础科技研究似乎逐步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方面,尽管莱布尼兹提出的微积分理论给数学及其它学科带来了颠覆性的革命,然而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微积分根本派不上用场,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会计学似乎比微积分更为实用,因而会计学也更受重视。然而,基础科学已经融合在工业化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建筑、汽车等工业产品的结构设计,都离不开看似枯燥乏味的微积分的应用。   科学的无用还体现在它并非一种所有人都必须掌握的知识,也不可能被每个人掌握,并且人们也很难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自科学技术的推动,这是因为很多科学技术的作用通常是隐蔽的、潜在的,往往被一般人忽视。   科学技术的作用与功能是潜在的、隐蔽的和不明确的,它似乎是一棵无用的歪脖子小树,树杈未必会结出甘甜的果实,树干也不能被做成船只,树根更不会适合用作木墩,但是它的功能却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无用,真正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技术正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发展。科学技术带来的效用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融入应用领域的过程。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可能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然而,在人类近几百年的科学史上,科学技术“无用之用”的经典案例却数不胜数,许多看起来不起眼的发明创造尽管当时没有带来实际的效用,但是几十年后却为社会带来了可观的财富。而且,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的目的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为了探求真理。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创立了牛顿力学原理,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这些学说都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为了知识的探求。因此,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地要求科研工作能够迅速带来巨大的效益,而应该看到基础科学研究的潜在功能,在时间的长河中静待它的“无用之用”冲破“无用”的地平线,结出甜美的“有用”果实。


相关内容

  • 材料作文讲评无用与有用(整理精校版)
  • 材料作文讲评 无用与有用 作文辅导 0317 19:30 :: 作文讲评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作文.(60分) 在我们的学习中,常常听到有用无用之争,无用的不学,有用的就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听到人们对人.事.物有用与无用之争. 那么,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用的呢? 惠子对庄子说:"你 ...

  • 2013年高考作文素材__有用或无用
  • 高中作文"有用无用"写作导引 [作文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惠子为一棵木瘤盘结.大而无用的树发愁时,庄子告诉他说,把它种在广漠无边的旷野上,你可以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悠哉乐哉.莫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 ...

  • 君子不器与"无用"之用
  • 君子不器与"无用"之用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发布的有关"剪刀石头布制胜策略"的研究引发了诸多热议.不少人认为这类研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浪费在这类研究上的时间和经费应该拿来做更有意义的研究",由此也引发了公众对于科学研究实质意义的讨论. 若单 ...

  • 材料作文"无用之用"导写
  • 材料作文"无用之用"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晚宴致答谢词的时候曾提及,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莫言的这番话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根据你的思考或者联想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

  • 读书的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科教天地-理论频道-中工网
  • 人的素养和能力,其实只有通过这种无用阅读,没有功利心的阅读,才能养成.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读书是中国人的光彩事业,自古以来,读书郎身后,每每印着"有出息"三个隐形的大字.不识字的老百姓,见到被丢弃的字纸,都会拾起来,恭敬地集中焚化,不敢轻易践踏."敬惜字纸" ...

  • 那些年 乔布斯教会我们的事 | 无用之用 方为大用
  • 作为多个重量级电视节目.专业论坛的演讲嘉宾,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先生曾多次向公众表达过他中国艺术教育缺失的忧虑.这份忧虑,来源于一个他最常被观众提到的问题:艺术,有什么用?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先生 艺术,是中国人的痛点. 尤其是中国家长的痛点. 多年来,艺术对于成年人,都是饭后茶余可有可无 ...

  • 智慧是一种经验( 张锐)
  • 封面图片:玉小米|文中插图来自好搜图片 智慧是一种经验, 一种能力, 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道法自然 盐城市明达中学   张锐 这题目令人想起棋圣吴清源,围棋智慧当今无人能出其右.当对手以兵以诈立的重重机心施之于棋盘时,他却"道法自然",成败利钝不 ...

  • 教育的有用和无用
  • 很多情况下,遇到不少同学.家长,甚至老师,在谈起教育时,说的比较多的是:现在的教育有太多没用的东西.或者遇到长大后的学生也会说:课本上的很多东西学了用不上,白费力气. 这就很有意思. 这个问题的出现,或者说,这个观点的出现,应该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带有普遍性.应该与当前的读书无用论有一些关系,也与我们 ...

  • 高考作文成语素材:有用与无用
  • 2015高考作文题目预测:有用与无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是庄子一句很富哲理的话,这一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漫不经心地拒绝所谓的"无用"时,其实是放弃了很多的"无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