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毕业论文

绵阳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区域产业集聚研究---以四川为例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院 系 商学院 学 号 0705410107 姓 名 张杨 指 导 教 师 孙继琼 博士 答 辩 时 间 二○一一年五月

论文工作时间:2010年 10 月 至 2011年 5 月

区域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以四川为例

学 生:张 杨

指导教师:孙继琼

摘 要:近年来,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经济活力,比如意大利北部中小企业群、著名的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及我国广东珠三角出口加工型企业集群、浙江家庭作坊式企业集群以及江苏的外贸导向型企业集群对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产业集聚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力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具有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文章结合四川产业集聚的现实情况,分析川内各个产业集聚在国内占比和发展前景的一个情况,对其测度指标体系的指标进行研究。

关键词:四川;产业集聚;度测指标

Study on Regional Industrial Cluster—Take Sichuan as Example

Undergraduate: Zhang Yang

Supervisor: Sun Jiqiong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s an important economic organization form, industrial cluster has showed its strong vital force and economic vitality. For instance, the northern Italian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chinery-electronics enterprise cluster, the famous American high-tech Silicon Valley industry cluster, as well as the export-oriented processing enterprise cluster in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family mill cluster in Zhejiang and the customer-guided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cluster in Jiangsu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Industrial cluster is referring to the enterprise that centralizes in certain areas’ particular industry that has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s with many different divisions and has different scale levels, as well as the various institutions, organizations, etc which are connected with its development; as an spatial organization form with the purpose of creating competitive edge,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s a space agglomeration body which is closely-knitted through crisscross network relationship and has group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scale merit of concentr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n Sichuan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ercentage and the situation of developing prospects of various industrial clusters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studies the index of its measure index system.

Key word: Sichuan; industrial cluster; measure index

目录

导论································································································································ 1

(一)、研究背景 ···································································································· 1

(二)、文献综述································································································· 2

1.产业集群的综合研究················································································ 2

2.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三次高潮········································ 3

3. 企业间的协同管理研究·········································································· 5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二、四川产业集聚水平的度测···················································································· 6

(一)、指标选择与度测方法············································································· 6

(二)、四川产业集聚度测················································································· 7

三、四川产业集聚面临的主要问题············································································ 9

1.集群内产业集聚水平较低········································································ 9

2.区域布局严重不平衡················································································ 9

3.产业结构落后,重型化工特征明显························································ 9

4.产品科技含量低,缺少知名品牌····························································· 10

四、促进四川产业集聚的主要政策措施·································································· 10

1.改善四川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为产业集聚提供良好的基础················· 10

2.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 11

3.推动工业园区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11

4.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引导产业集聚的形式和发展·························· 11

5.在继续加快四川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促进第三产业集聚的发展······ 11

6.积极鼓励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创新·························································· 12

五、结论······················································································································ 12

六、研究展望·············································································································· 12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绵阳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导论

(一)、研究背景

目前,处于全球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双重夹击中的中小企业正面临日益

严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中小企业在规模、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先天劣势,

决定了中小企业只有抱团发展,才能克服其固有的孤立和分散的弱点,降低企业

发展风险,获取规模经济的优势,这是产业集群最初发展的原动力。目前,中小

企业区域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已成为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

热点问题。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众多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当前经济

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从世界角度,特定区域内的产业集群现象早已存在。而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实例。区域产

业集群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观点已经成为一地实现经济增长的共识,

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开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研究区域产业集群,尤其是在我

国经济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众多集群实例,探索产业集群发育过程中的共性特点将

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的区域特征性也日益突出,区域经济竞争已经从

企业战略层面转向集群战略层面,产业集聚凸显出的竞争优势日益成为区域参与

全球经济竞争的主要力量,产业集聚极大地拓宽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1]。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世界的一个重要现象。上世界九十年代中期,美

国380个地方产业群的产值达到了全国总产值的60%,印度约有350个中小企业

集群,出口产品占全国的60%,在我国温州地区的143个城镇中,产值超10亿

元的专业化城镇有30多个,经济总量占全市的60%以上,其中,制鞋企业5000

多家,市场份额占全国的20%,眼镜制造企业500多家,90%的产品出口,制笔

企业150多家,产品占全国市场的1/3;打火机制造企业260多家,产品占世界

市场的70%。这些集聚群体不仅促进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区域经

济的竞争实力[2],发展产业集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下表1-1

表1-1发展产业集聚的意义

对企业 对产业 对个人 对区域或城市 对国家 对市场 获得专业的技能劳动

力 沟通跨产业的知识和信息渠道

增加了产业

的有效需求

与供给 增加经济收入和得到潜知识 有更多更安全的就业岗位可以选择 形成地域劳动分工合作 形成生产和开发知识的基础机构

1 创造好的内生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 获得更广阔的市场 获得更先进的客户或者市场 获得更多的外资和技术 获取远距离市场

绵阳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更早的获取需要开发

新产品的信息,促进合

作创新

更快的扩散新技术和

技艺 增加创业机会和激发创业冬构建价值链 季 扩大产业规模 获得更有效的再教育和培训 形成有利于社会创新的文化环境 形成有弹性的社会机构

用生态思想改

造本地生产系

统,共同解决人

口,环境能源等

问题 减少区域差异 减少就业压力和贫困 更新市场需求供应 模范市场秩序 从政府和教育机构吸引更多的投入 提升产业竞争力 培训诚信观念 增强国家竞争力 解决柠檬市场问题

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

和更多的投资 促进产业更新 有隐性的交流改变观念 促进新企业的繁衍 改善生态环境 缓解市场失灵的问题 帮助企业发展出口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效

培育团体分工合作精神 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 应对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 引导市场消费 构建富民强国健

(二)、文献综述

1.产业集群的综合研究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经济形式,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

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与探讨。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有较大影响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产业聚群理论进行了经典的论述,阐述了产业聚群的概念、特征等基本问题,使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3][4]。Henderson从经济发展和地理的角度探讨产业为什么会群集、新聚群是如何形成的、脱离聚群的后果等问题[5]。还有一些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相关的理论进行了研究[6][7][8]。

随着珠三角与长三角产业集群的兴起,.产业集群相关的研究在我国也发展

迅速:王缉慈教授在国内较早开展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的研究,在其书中系统论述了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嘲。另外,芮明杰、仇保兴等人也在书中

对产业集群进行了论述[9][10]。安虎森、朱妍研究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动机及其

表现特征,并对竞争环境下的产业集群结构、产业集群的优势与劣势等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描述[11]。谢希钢研究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对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对王筵等人实证考察了企业集群对广东中小企业竞

2

绵阳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争力的影响,得出企业集群能够保持中小企业灵活多变、反应敏捷的特点,并形成群体规模,使中小企业在获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12]。任志安用进化博弈的理论研究了企业集群形成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在规律性[13]。吕筱萍等人研究了基于协同博弈模型的企业集群网络式创新策略,并得出了影响网络创新的参数[14]。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出发,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相关部门的企业在特定地区形成的集群称为“产业区”,并把那些“有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所能获得的分工上的充分的经济

克鲁格曼在《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中进一步将外部经济的主要表现归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其次是在产业生产环节中的中间产品;最后是可以获得技术和信息。而这些都是在分散地域上的单个企业很难获得的。并且,在《地理和贸易》中从市场结构和经济地理之间的相互作用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包括对产业集群起源问题、产业集群发育中的路径依赖现象,以及传统产业集群与高科技产业集群之间相同的本质属性与发育规律的论述。其认为历史偶然事件及规模效益递增在产业集群的起源中有着重要作用,区域产业集群是在历史与偶然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并且在建立起来后,就会在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持续下去,因而,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而且可能由此形成“锁定”。并且构建了规范的数学模型体系。因此,目前他的观点已成为现在许多产业集群研究的基本假设——历史的偶然性,和重要的研究思路——外部规模经济和路径依赖,为主流经济学所接受。

2.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三次高潮[22]

20世纪30年代,Hoover(1937)首次将集聚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形成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70—80年代,应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宏观经济理论探讨当代生产的空间组织的变化,突出的是与“福特主义的危机’’相联系,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

纵观国外对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研究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3

绵阳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外部经济理论:以马歇尔为代表,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外部性就是金钱外部性,即规模效应形成的外部经济和技术性外部经济。他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集群内的企业享有更多的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对于单个企业而言,产业集群中企业能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学习经验曲线中的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这时企业集聚的主要机制是自发形成。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发展了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提出“规模报酬递增”模型。把规模报酬递增的基础总结为三点:本地专业化劳动力的发展,大量增加的相关企业和生产服务活动对核心产业的支持,频繁的信息交流对创新的贡献。实证考察了报酬递增对制造业地理集聚的作用机理,提出制造业支出占总支出的份额、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和运输成本三个参数是决定制造业企业地理集聚的关键因素。

(2)、集聚经济理论:由区位经济学家提出,如德国的经济学家韦伯在其工业区位理论中,强调集聚经济的作用;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理论,并进一步提出了“推动产业——集聚——经济增长”的分析思路,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乘数效应和极化效应,最终引致区域经济的增长。这时关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强调政府的人为干预,但实践证明,政府在促进产业集聚方面的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界限的。

(3)、交易费用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为科斯和威廉姆森,该理论从交易成本的降低来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认为产业集群企业众多,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从而减少企业的交易费用;加上数目众多的企业地理位置接近,增加了市场参与的角色,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对称性,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另外,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各个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可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信任,节省了企搜寻市场信息的时间和成本,降低了交易费用。

(4)、竞争理论:以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为代表,认为由于产业集聚能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能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同时能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促进企业的产生与发展。新企业在集群中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原材料、资本、技能和劳动力,旧企业能了解自己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差距,从而在集群内获得更多参与竞争与合作的机会。该理论认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来自保持竞争优势的压力和强烈的市场观念。

(5)、区域创新网络理论:索洛(S010w,1957)开创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技术创新决定论;而后,诺斯和托马斯(North&Tomas,1976)发现技术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与社会制度和生产组织形式密切相关,于是对产业集群现象的研究更加关注产业集群的社会和制度根植性(embeddedness),其中关键概念是学习、创新、网络等。也就是说,形成区域创新网络(体系)是产业集群充满活力的根本,因为这样能建立起一个促进创新的组织体系,而“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4

绵阳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6)、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简写为NEG)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倡导的新经济地理学,率先为产业集聚现象做出解释提出了一个新古典经济学意义上的模型。该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思想之上,即人们的多样化偏好和生产的收益递增性。NEG对经济景观建立起抽象的数学模型,根据离心力与向心力的相对作用做出不同的假设来探讨空间集聚的不同均衡模式。

3. 企业间的协同管理研究

目前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区域经济学或地理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形成、进化发展、竞争优势、创新策略、影响因素等问题,但从管理学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协同问题的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王浣尘等人研究了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创新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行为可激励企业共享己方的科技信息资源[15]。Meyer-Stamer分析了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的模式,研究了企业合作的典型障碍,提出了通过企业合作来营造创新的环境,从而提高产业聚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途径瞄。陈远高建立了企业集群的协同商务模型,研究了企业集群的信息化模式问题[16]。余力、左美云将信息科学领域的协同过滤算法思想引用到管理科学中,通过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可充分发挥管理系统内各元素的相互作用,其研究对象虽非产业集群,但对研究产业集群的协同管理问题有很好的参考价值[17】。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是零部件供货商向多个主机厂供货,可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如有的日本厂商认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采购成本可以降低30%。这是向单个主机厂供货时所达不到的。同时,分工深化,不仅主机厂,而且零部件厂,以及为其配套的次一级零部件厂,都有较高外部采购率,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更加集中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综合来看,这种分工模式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和分工细化双重好处。

二是零部件和总装厂之间减少了由于资产专用性强而带来的合作风险。以某手机生产厂为例,其重要部件至少有三个供货商,各占70%、20%和10%的份额。主机厂在零部件供应商之间引入竞争,依据供货质量、及时性、价格等调整不同厂家的供货比例。而在单一供货商的情景下,则可能出现由于经济学上所说的机会主义倾向而引致的“要挟”行为。

三是区域内的大量采购和销售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例如,宁波的服装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纺织面料供货商到宁波设点销售,由于供货的批量大,成本相应降低。

四是有利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类似硅谷“酒馆谈话中的技术转移”现象,在产业集聚区也普遍存在。一家企业采用了新的技

5

绵阳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术和管理方法,其他企业易于就近模仿。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不在某一家企业干了,可以方便地进入同类的另一家企业,存在着人才供给上的“外部性”。

五是有利于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产业集聚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性,使这些服务业或配套设施具备了经济上的合理性。例如,宁波“L”型的十公里左右的地域内,集中了一两千家服装企业,一年一度的服装节,受益面宽,等于做了一个集体大广告,积累了众多企业都可分享的无形资产;同时,如此多的企业也可以在经济上支持这种大型活动。

所以,产业集聚对四川的意义就是在资源的合理配置上,因为四川地势复杂,但是资源分布不均匀,而产业集聚的好处是各个企业能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同一或两个不同资源为生产原料的体系,一个生产集团,而使各个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降低运营风险,有利于技术、知识的交流和人才的利用,促进企业间的合作,这样方便地区政府的集中管理和对环境的保护,而企业间巨大的贸易和技术往来形成了一种规模经济,这样的产业集聚对四川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四川产业集聚水平的度测

(一)、指标选择与度测方法

目前,国内学术界大多是采用一定的度测指标来对产业聚集程度进行衡量的。这些度测指标包括行业集中度指数(CRn)、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和N指数、Hoover系数以及γ系数等。

在各种测度产业集聚水平的方法中,行业集中度是最简单、最常用的计算指标,是衡量某一市场竞争程度的重要标志。行业集中度是指某一产业规模最大的n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如生产额、销售额、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

产业空间洛伦兹曲线通常表现为一条下凸的曲线,下凸程度越大说明产业分布越不均衡,而下凸程度越小说明产业分布越均衡。洛伦兹曲线下凸程度越小,空间基尼系数值就越接近于0,说明产业j的空间分布与整个工业的空间分布是相匹配的;反之,洛伦兹曲线下凸程度越大,空间基尼系数值就越接近于1,说明产业的空间分布与整个工业空间分布不一致,产业j可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地区,而在其他地区分布很少,或者说j产业的集聚程度较高。因此,产业j的空间基尼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的集聚水平越高1。

赫芬达尔指数是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其值越大表明产业集聚程度越强,反之则越弱;N指数是赫芬达尔指数的倒数,在衡量产业集中度时,它等于市场中存在的规模相等的企业数目2。

产业Hoover系数定义为由45度直线和产业的区域聚集曲线所围成区域面积与曲线所在三角形面积的比值,取值范围是[0,1],取值越大表示产业的区域聚1

2 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109-116 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36-43

6

集程度越高。

γ指数是由Ellison和Glaeser提出了新的产业区域集聚度指数,这种方法

用到了某区域全部从业人员人数占全国总从业人员人数比重和某行业中某个企业的从业人员人数占该行业全国从业人员人数比重两种赫芬达尔指数,是一种相对可行的测度产业区域集聚程度的指数3。

但在实际应用中,行业集中度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和N指数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配合其他方法具体给出产业集聚的地理区域。而其他衡量指标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空间基尼系数没有考虑到企业规模差异。Hoover系数未考虑行业内企业集中程度及其变化,γ指数的计算的结果在行业间和同一行业不同年份间变化很大,与现实产业区域集聚发展变化相差较大等。

本文在借鉴区位商和Hoover系数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产业集聚指数。计

算公式如下:

Sijqij

n (1)

qij j1 nSij其中,表示j地区i产业的集聚指数,qijqij 表示j地区i产业的产量,

j1表示产业i在全国的总产量。

(二)、四川产业集聚度测

目前四川省有各类产业集群40余个,共拥有企业3200余户,总就业人数

39.5万,销售总收入670多亿元,实现利润54亿多元,均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的两成左右.在这些产业集群中,德阳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群,绵阳数字家电产业集群,成都软件产业集群,成都家具产业集群,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都鞋业产业集群,夹江陶瓷产业集群已具备全国范围以致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据统计,四川省平均每个产业集群拥有124.5户企业[19】。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标准,根据省经贸委的调查统计,目前四川具备产业集群

雏形的有50多个.其中26个符合产业集群的标准,年产值在人民币100亿元以上的只有1个,年产值在50亿元以上的有3个,大部分产业集聚的年产值在10亿~50亿之间,规模小,占地经济比重也小,占当地经济比重达30%到以上的有9个。产业集聚从业人员达到20000以上的有9个,这些产业积聚在空间上的分布为:成都16个。绵阳,遂宁,泸州,自贡各有两个,宜宾,乐山各一个。[20】

通过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全省纺织企业逐渐向产业集聚度较高、原料资

源(丝、麻、棉、竹)优势明显及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集中,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集群聚集特征,形成了以成都、德阳和南充等城市为中心的服装生产销售集散地和南充丝绸纺织产业集群、遂宁棉纺织产业集群、达州苎麻纺织基地、川南宜宾自贡化纤纺织原料基地。在县域经济中,以民营纺织企业为主体,具有专业3李太平,钟甫宁,顾焕章. 衡量产业区域集聚程度的简便方法及其比较[J].统计研究,2007(11):64-68.

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专业城镇逐渐形成,包括:大英、乐山市市中区、井研、乐至的棉纺织,金堂的染整,新都的童装和休闲装,南部、中江、隆昌、凉山攀西的丝绸,达州大竹和达县的苎麻等众多产业集群地。

本文根据四川产业发展概况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原则,选择27个行业,利用

静态区域集聚指数和动态区域集聚指数对其产业集聚状况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表1-2报告了四川集聚指数。

表1-2 2007年四川产业区域集聚指数

行业

原煤

原油

天然气

原盐

发电量

啤酒

卷烟

化学纤维

机制纸及纸板

硫酸

烧碱

纯碱 集聚指数 3.800475 0.09736 27.07395 8.729733 3.848544 4.886358 3.412078 1.563937 1.628009 1.865948 2.447504 6.715307 5.334538 7.053824 行 业 农用氮、磷、钾化肥 化学农药原药 初级形态的塑料 水泥 平板玻璃 生铁 粗钢 钢材 金属切削机床 汽车 家用电冰箱 房间空气调节器 彩色电视机 静态集聚指数 7.079853 3.683137 2.810453 4.683903 4.628856 3.086421 2.892652 2.815498 2.086876 0.811124 0.785285 0.961658 8.385458

由表1知,四川天然气资源在全国占有较大的份额,2007年静态区域集聚

指数高达27.07395。

从原盐产业看,四川原盐资源较丰富,在四川产业集聚类型排在第二位,指数

8.729733,表明四川在全国原盐产业占有较大份额,是重要的原盐产业基地。

2007年四川彩色电视机的静态区域集聚指数高达8.385458,其总产量占全

国产量的近十分之一,表明四川是全国彩色电视机加工生产的重要基地。

硫酸、烧碱、纯碱产业在全国都占有明显的优势,静态集聚指数都在5以上,

在四川的产业集聚区占有较大的比重,同时伴有生产能力强,规模大等特点。

农用氮、磷、钾化肥等化工产业静态区域集聚指数达7.079853,是全国重要

的化肥工业产区,其生产的化肥总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

水泥,玻璃,啤酒等产业的产业集聚指数也相对较高.在四川占有大量的份额.拥有大量的市场和发展前景。

所以说在四川产业集聚的现在,以四川本身资源的储量来划分产业集聚的密

集度,例如天然气和食盐,在以资源作为附属产业的产业集聚程度也较高,例如硫酸和烧碱等等,而石油储备量少,在以石油为原材料的产业集聚水平就相对很低,而电器汽车等电子产业,以温州,浙江等沿海地区为主,而内地大多数电器产品均是由国外或者国内沿海城市提供。其他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等,因为原料的产地优势,在四川集聚度还是相对较大的。四川的主导产业有天然气,原盐,烧碱,硫酸等重头化工产业,其拥有的优势是有极其丰富的原材料供应,而在四川,因为灾后重建的影响.在原有广阔的市场基础的前提下更加开拓了市场.所以前景非常的可观,除了化工原料及天然气等资源的储量丰富以外,金属矿产的储量也十分丰富,目前受西部大开发形式的影响.这些产业集聚情况会更好更大的发展。

三、四川产业集聚中存在的问题

西部省会城市及经济发达的主要城市如成都、西安、重庆等地,科技及科研

力量比较雄厚,发展呈良好态势,已实现了产业发展相关要素的集中和主导产业的集中,产业集群效应开始初步显现,但总体而言,四川的大部分地区还只是处于由不同行业为数众多的企业集结而形成的企业“堆积”阶段,与国际上成功的高科技园区和沿海技术产业开发区比较,四川产业集群能力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四川产业集群的脆弱性体现在:

1.集群内产业集聚水平较低

四川产业集聚发展整体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产业集聚内企业之间还

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及支撑产业互相关联的互补作用效应,更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四川省现有的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主要为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即资源密集性产业,这种单一的资源密集主导产业和初级加工方式极大的限制了产业链的延长,造成产业分工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本积累速度慢,自我发展能力弱,产业竞争力严重不足。

2.区域布局严重不平衡

四川产业集聚发展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经济圈,在以成都市为原点,以宝成,成昆,成渝,达成等铁路干线,成雅。成乐,成渝,城南,成绵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通道为主干的扇形区域内,呈放射线型和串珠状分布,集中位于成都的 12个,而在成都平原经济圈外的大规模产业集聚数量很少。这种不平衡导致四川城市化水平也极度不平衡,使四川除成都平原经济圈外的其他城市发展规模很小,城市化水平大大低于成都平原经济区[21】。

3.产业结构落后,重型化工特征明显

四川产业集聚从结构上看处于较低水平,产业集聚主要为第二产业,缺少第

三产业集聚区,制约了城市化发展的速度。目前四川有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如德阳

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群,绵阳数字家电产业集群,成都软件产业集群,成都家具产业集群,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都鞋业产业集群,夹江陶瓷产业集群,仅有成都软件和医药聚群属于第三产业范畴,这说明四川的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部门,第三产业还缺乏强劲的发展。

另外,四川产业集聚区重型化特征明显,环境污染过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弱,长期以来,四川很多地区的工业过于依赖煤炭,石油,有色矿产,天然气等单一产业,资源型工业主要建立在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的基础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重化工业构成四川工业的主体。

4.产品科技含量低,缺少知名品牌

四川的很多产业集聚都是从家庭小作坊起家的,依靠传统经验,缺乏技术含

量,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产品仿制现象突出,尽管四川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的影响的产业集群,如聚集在成都武侯区的武侯鞋业,但总体配套能力较弱,皮鞋所有皮革按照贴牌公司的要求,以牛、羊皮为主,从鞋皮、鞋底到内衬、包头、鞋饰,都严重依赖省外的供应,产业链的缺失,大大提高了产区皮鞋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由于区内骨干企业少,产业关联少,技术含量和内部管理水平低,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皮鞋品牌至今寥寥无几,外形基本相同,质量无明显差异的同质化产品,趋同的营销策略,使企业不可避免的陷入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中。

四、促进四川产业集聚的主要政策措施

为促进四川产业集聚的发展,今后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措施:

1.改善四川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为产业集聚提供良好的基础

(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集聚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川应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网络化为重点,构建现代化区域交通

网,将四川打造成西部交通枢纽,与此同时,作为旅游大省,四川应利用好天然优势,加强各经典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旅游业集聚,在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城市绿化、净化和美化,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居住和公共环境,以优良的人居环境来吸引人,由此带动第三产业的繁荣,促进生产要素、人口、企业向城镇集聚,增强中心区块的凝聚力和承载力。

(2).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培养专业人才

四川作为一个西部大省,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经济相对落后.因此人才稀少,

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对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促进四川产业集聚的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首先应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整体人口素质的提升;其次,培养与引进高级人才相结合。

四川要依托现有的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培养高级专业性技术人才和高丽的

管理人才,培养高级专业性技术人才有利于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企业,掌握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使区域产业不断保持技术领先,培养高级的管理人才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产业的实力等级。

2.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

建立在市场化或外部化基础上的发达的社会网络,这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

的基础。为此,要支持和鼓励产业集群内的信息服务组织和网络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减少企业由于独自搜集信息造成的成本浪费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同时,要加强有利于生产者和市场互动的公共机构和交流手段的建设,鼓励企业和大学或者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建立为生产者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的本地公共机构。此外,要加快信息咨询服务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平台;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各种社会化的中间组织,特别是那些具有监督职能的公证机构、仲裁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

3.推动工业园区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各地建有大量的开发区、高新区以及各类工业区,工业特别是制

造业的园区化进程推进较快,基本上起到了获取集聚经济的效果。但是,这些园区大多产业门类混杂,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更没有形成一个建立在合作竞争基础上的互动机制和完善的社会化市场组织网络,离真正的产业集群的要求还具有很大差距。为此,需要在继续推进园区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化的步伐,鼓励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应该说,集群化是工业园区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有利于提高园区的整体竞争力,解决外来企业的“落地生根”问题。

4.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引导产业集聚的形式和发展

(1)政府腰围产业集聚的发展创造开放竞争的市场化环境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实施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部分分割、地区分割严重,一

些地方的企业和产业光管法规不健全。不利于产业集聚战略的推进。因此在推进产业集聚战略时,必须着眼于良好制度环境的构建,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区域间,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促进企业间的合理分工和协作,推进彼此间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

(2)政府要引导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已有产业集聚的发展,规划现有产业集聚区,

加强区域生产要素集聚,扩大产业集聚规模,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努力扩大经济辐射能力,提高竞争力.保持企业间的关联性,使其具备良好的分工与协作,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加强企业集团化专业化.政府应构建具有特色的新产业集聚区,制定优惠的政策激励产业的进入,利用集聚的自发性诱导产业集聚的发生,从企业的产权机制,融资渠道,人才吸引等软件上予以支持。制定完善的有利于城镇产业集聚的投资政策。

5.在继续加快四川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促进第三产业集聚的发展

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和工业强省,第一、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仍占据主要地

位,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缓慢则制约了产业结构想高级化演进,也制约了四川的城

市化水平。因此在继续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要大力促进第三产业集聚的发展。

一是尽快制定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是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逐步调整和形成有利于现在第三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和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等要素的价格体系,三是加大政府投入;四是对第三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五是政府要积极引导第三产业在城市集中发展,进而实现分工合作,形成产业链,最终形成产业群。

6.积极鼓励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创新

集群式创新是近年来出现的建立在企业间互动合作和社会化网络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创新组织形式,它可以实现不同规模企业创新方式的完美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促进和鼓励集群式创新,当前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集群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土地、资金、人才引进、税收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引进外来人才尤其是归国人员,促进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合作,推动多个企业共同合作研发。此外,还应该为集群内企业搭建公用技术平台,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五、结论

1、国内外区域性产业集聚的生成的发展模式各具区域特色,有些是历史沿袭下来的,有些是大企业带动的,有些是自发产生的,有些是政府主导型的等等,集聚化不但可以克服中小企业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方面的劣势,而且通过网络化组织可以获得灵活性及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映能力,从而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要让集聚企业具有竞争力,各地方政府及企业要根据本地的基本情况,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区域性的比较优势,发展适合当地资源或条件的产业集聚群。产业集聚虽然各有特色,但它们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创新性,机构稠密性以及独特的集群文化等,在发展地方产业集聚时,要注意培养本地的聚群文化和企业的根植性以及为企业的穿心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

2、产业集聚竞争力的内海主要体现在其组织的优势上,以基础资源为基础,以集群自组织,自适应为特征,表现为对资源环境的有效利用上和对不利条件的规避能力上。

3 、企业作为产业集聚的行为主体,要做好自身的定位,要充分分析自己的优劣,找准机会,做好与其他企业的分工写作。特别要注重人才的培育和引入,力争获得自主创新的能力。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六、研究展望

由于本人理论功底的限制和时间精力的有限,部分内容有待深入探讨。

1、如何构建产业集聚的长期竞争优势和促进产业集聚的升级,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发现随着重大技术革新的出现或需求状况的改变,许多产业逐渐衰退或消亡,同时又有许多产业逐渐出现或兴起。相应的许多产业集聚区也逐渐没落。同时又有许多产业集聚区逐渐兴起,因此,如何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升级,

构建和保持产业集聚的长期竞争优势,对维持区域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以后需要研究的问题。

2、对四川产业集聚竞争力的指标建立研究。

参考文献

[1] 鲁开根.增长的新空间----集群核心能力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2] 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3] Porter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Free Press,New

York, 1990

[4] 波特·迈克尔.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5] Zucker L.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1840·1920[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86,(8)

[6] Britton John N H.Network Structure of all Industrial Cluster:Electronics in

Toronto.Environment&Planning A,2003,35(6):983

[7] 芮明杰.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8] Peter Bnttenham,Francisco Cubera,Dave Ehnebuske,ere.理解UDDI注册中心的

WSDL[EB/OL]..http://www-128.ibm.com/developerworks/en/web.services/ws-uwsdl/parW 2001,9.

[9] 芮明杰.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0] 仇保兴.中小企业集群研究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1] 安虎森,朱妍.产业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 (3)-

[12] 胡志勇,唐晓华.企业集群对广东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叨.现

代管理科学,2006,(9) Century[J] .Real Estate Issues, 1999, Vol. 23 (4) :24-29.

[13] 任志安,吴江.企业集群形成机理的进化博弈分析阴.合肥学院学报,2005,15(3)

[14] 吕筱萍,贾爱萍.基于协同博弈模型的企业集群网络式创新策略阴.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8)

[15] 陈云,王浣尘,杨继红等.产业集群中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创新研究阴.系统工程理论

与实践,2004,(8)

[16] 陈远高.企业集群协同商务模型的构建四.集团经济研究j 2005,

[17] 余力,左美云.协同管理模式理论框架研究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

[18] 白文扬.我国工业产业集中度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1994, (11): 45-50.

[19] 孙建雄.四川城镇体系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20] 年利润超五十亿,四川产业集聚报告发布[eb/ol]四川新闻网2007-11-21

[21] 朱英明.产业集聚研究评述[J]经济评论2003[3]

[22] 朱英明.产业集群研究评述[J].经济评论,2003(3):117.121.

[23] D·诺思,L·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致 谢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孙继琼博士,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孙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她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给予我启发,使我在完成本论文的同时,专业理论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感谢我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在整个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给我很多意见、帮助和鼓励。 感谢我的父母,正因为他们在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耐心的教导,才使我能够顺利完成论文。

感谢我的班主任唐斌老师,杨琳琳老师,在我大学期间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各个任课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培育。

最后,感谢我的同窗好友:余小龙,兰强,龚云涌,师良勇,吴国龙等在一起愉快的学习和生活。

在此我向所有关心、帮助我的各位老师、同学、朋友以及我的亲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学生:

年 月 日

绵阳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区域产业集聚研究---以四川为例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院 系 商学院 学 号 0705410107 姓 名 张杨 指 导 教 师 孙继琼 博士 答 辩 时 间 二○一一年五月

论文工作时间:2010年 10 月 至 2011年 5 月

区域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以四川为例

学 生:张 杨

指导教师:孙继琼

摘 要:近年来,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经济活力,比如意大利北部中小企业群、著名的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及我国广东珠三角出口加工型企业集群、浙江家庭作坊式企业集群以及江苏的外贸导向型企业集群对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产业集聚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力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具有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文章结合四川产业集聚的现实情况,分析川内各个产业集聚在国内占比和发展前景的一个情况,对其测度指标体系的指标进行研究。

关键词:四川;产业集聚;度测指标

Study on Regional Industrial Cluster—Take Sichuan as Example

Undergraduate: Zhang Yang

Supervisor: Sun Jiqiong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s an important economic organization form, industrial cluster has showed its strong vital force and economic vitality. For instance, the northern Italian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chinery-electronics enterprise cluster, the famous American high-tech Silicon Valley industry cluster, as well as the export-oriented processing enterprise cluster in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family mill cluster in Zhejiang and the customer-guided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cluster in Jiangsu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Industrial cluster is referring to the enterprise that centralizes in certain areas’ particular industry that has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s with many different divisions and has different scale levels, as well as the various institutions, organizations, etc which are connected with its development; as an spatial organization form with the purpose of creating competitive edge,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s a space agglomeration body which is closely-knitted through crisscross network relationship and has group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scale merit of concentr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n Sichuan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ercentage and the situation of developing prospects of various industrial clusters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studies the index of its measure index system.

Key word: Sichuan; industrial cluster; measure index

目录

导论································································································································ 1

(一)、研究背景 ···································································································· 1

(二)、文献综述································································································· 2

1.产业集群的综合研究················································································ 2

2.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三次高潮········································ 3

3. 企业间的协同管理研究·········································································· 5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二、四川产业集聚水平的度测···················································································· 6

(一)、指标选择与度测方法············································································· 6

(二)、四川产业集聚度测················································································· 7

三、四川产业集聚面临的主要问题············································································ 9

1.集群内产业集聚水平较低········································································ 9

2.区域布局严重不平衡················································································ 9

3.产业结构落后,重型化工特征明显························································ 9

4.产品科技含量低,缺少知名品牌····························································· 10

四、促进四川产业集聚的主要政策措施·································································· 10

1.改善四川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为产业集聚提供良好的基础················· 10

2.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 11

3.推动工业园区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11

4.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引导产业集聚的形式和发展·························· 11

5.在继续加快四川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促进第三产业集聚的发展······ 11

6.积极鼓励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创新·························································· 12

五、结论······················································································································ 12

六、研究展望·············································································································· 12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绵阳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导论

(一)、研究背景

目前,处于全球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双重夹击中的中小企业正面临日益

严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中小企业在规模、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先天劣势,

决定了中小企业只有抱团发展,才能克服其固有的孤立和分散的弱点,降低企业

发展风险,获取规模经济的优势,这是产业集群最初发展的原动力。目前,中小

企业区域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已成为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

热点问题。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众多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当前经济

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从世界角度,特定区域内的产业集群现象早已存在。而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实例。区域产

业集群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观点已经成为一地实现经济增长的共识,

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开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研究区域产业集群,尤其是在我

国经济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众多集群实例,探索产业集群发育过程中的共性特点将

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的区域特征性也日益突出,区域经济竞争已经从

企业战略层面转向集群战略层面,产业集聚凸显出的竞争优势日益成为区域参与

全球经济竞争的主要力量,产业集聚极大地拓宽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1]。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世界的一个重要现象。上世界九十年代中期,美

国380个地方产业群的产值达到了全国总产值的60%,印度约有350个中小企业

集群,出口产品占全国的60%,在我国温州地区的143个城镇中,产值超10亿

元的专业化城镇有30多个,经济总量占全市的60%以上,其中,制鞋企业5000

多家,市场份额占全国的20%,眼镜制造企业500多家,90%的产品出口,制笔

企业150多家,产品占全国市场的1/3;打火机制造企业260多家,产品占世界

市场的70%。这些集聚群体不仅促进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区域经

济的竞争实力[2],发展产业集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下表1-1

表1-1发展产业集聚的意义

对企业 对产业 对个人 对区域或城市 对国家 对市场 获得专业的技能劳动

力 沟通跨产业的知识和信息渠道

增加了产业

的有效需求

与供给 增加经济收入和得到潜知识 有更多更安全的就业岗位可以选择 形成地域劳动分工合作 形成生产和开发知识的基础机构

1 创造好的内生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 获得更广阔的市场 获得更先进的客户或者市场 获得更多的外资和技术 获取远距离市场

绵阳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更早的获取需要开发

新产品的信息,促进合

作创新

更快的扩散新技术和

技艺 增加创业机会和激发创业冬构建价值链 季 扩大产业规模 获得更有效的再教育和培训 形成有利于社会创新的文化环境 形成有弹性的社会机构

用生态思想改

造本地生产系

统,共同解决人

口,环境能源等

问题 减少区域差异 减少就业压力和贫困 更新市场需求供应 模范市场秩序 从政府和教育机构吸引更多的投入 提升产业竞争力 培训诚信观念 增强国家竞争力 解决柠檬市场问题

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

和更多的投资 促进产业更新 有隐性的交流改变观念 促进新企业的繁衍 改善生态环境 缓解市场失灵的问题 帮助企业发展出口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效

培育团体分工合作精神 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 应对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 引导市场消费 构建富民强国健

(二)、文献综述

1.产业集群的综合研究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经济形式,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

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与探讨。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有较大影响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产业聚群理论进行了经典的论述,阐述了产业聚群的概念、特征等基本问题,使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3][4]。Henderson从经济发展和地理的角度探讨产业为什么会群集、新聚群是如何形成的、脱离聚群的后果等问题[5]。还有一些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相关的理论进行了研究[6][7][8]。

随着珠三角与长三角产业集群的兴起,.产业集群相关的研究在我国也发展

迅速:王缉慈教授在国内较早开展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的研究,在其书中系统论述了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嘲。另外,芮明杰、仇保兴等人也在书中

对产业集群进行了论述[9][10]。安虎森、朱妍研究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动机及其

表现特征,并对竞争环境下的产业集群结构、产业集群的优势与劣势等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描述[11]。谢希钢研究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对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对王筵等人实证考察了企业集群对广东中小企业竞

2

绵阳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争力的影响,得出企业集群能够保持中小企业灵活多变、反应敏捷的特点,并形成群体规模,使中小企业在获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12]。任志安用进化博弈的理论研究了企业集群形成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在规律性[13]。吕筱萍等人研究了基于协同博弈模型的企业集群网络式创新策略,并得出了影响网络创新的参数[14]。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出发,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相关部门的企业在特定地区形成的集群称为“产业区”,并把那些“有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所能获得的分工上的充分的经济

克鲁格曼在《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中进一步将外部经济的主要表现归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其次是在产业生产环节中的中间产品;最后是可以获得技术和信息。而这些都是在分散地域上的单个企业很难获得的。并且,在《地理和贸易》中从市场结构和经济地理之间的相互作用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包括对产业集群起源问题、产业集群发育中的路径依赖现象,以及传统产业集群与高科技产业集群之间相同的本质属性与发育规律的论述。其认为历史偶然事件及规模效益递增在产业集群的起源中有着重要作用,区域产业集群是在历史与偶然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并且在建立起来后,就会在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持续下去,因而,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而且可能由此形成“锁定”。并且构建了规范的数学模型体系。因此,目前他的观点已成为现在许多产业集群研究的基本假设——历史的偶然性,和重要的研究思路——外部规模经济和路径依赖,为主流经济学所接受。

2.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三次高潮[22]

20世纪30年代,Hoover(1937)首次将集聚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形成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70—80年代,应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宏观经济理论探讨当代生产的空间组织的变化,突出的是与“福特主义的危机’’相联系,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

纵观国外对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研究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3

绵阳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外部经济理论:以马歇尔为代表,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外部性就是金钱外部性,即规模效应形成的外部经济和技术性外部经济。他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集群内的企业享有更多的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对于单个企业而言,产业集群中企业能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学习经验曲线中的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这时企业集聚的主要机制是自发形成。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发展了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提出“规模报酬递增”模型。把规模报酬递增的基础总结为三点:本地专业化劳动力的发展,大量增加的相关企业和生产服务活动对核心产业的支持,频繁的信息交流对创新的贡献。实证考察了报酬递增对制造业地理集聚的作用机理,提出制造业支出占总支出的份额、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和运输成本三个参数是决定制造业企业地理集聚的关键因素。

(2)、集聚经济理论:由区位经济学家提出,如德国的经济学家韦伯在其工业区位理论中,强调集聚经济的作用;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理论,并进一步提出了“推动产业——集聚——经济增长”的分析思路,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乘数效应和极化效应,最终引致区域经济的增长。这时关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强调政府的人为干预,但实践证明,政府在促进产业集聚方面的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界限的。

(3)、交易费用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为科斯和威廉姆森,该理论从交易成本的降低来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认为产业集群企业众多,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从而减少企业的交易费用;加上数目众多的企业地理位置接近,增加了市场参与的角色,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对称性,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另外,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各个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可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信任,节省了企搜寻市场信息的时间和成本,降低了交易费用。

(4)、竞争理论:以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为代表,认为由于产业集聚能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能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同时能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促进企业的产生与发展。新企业在集群中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原材料、资本、技能和劳动力,旧企业能了解自己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差距,从而在集群内获得更多参与竞争与合作的机会。该理论认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来自保持竞争优势的压力和强烈的市场观念。

(5)、区域创新网络理论:索洛(S010w,1957)开创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技术创新决定论;而后,诺斯和托马斯(North&Tomas,1976)发现技术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与社会制度和生产组织形式密切相关,于是对产业集群现象的研究更加关注产业集群的社会和制度根植性(embeddedness),其中关键概念是学习、创新、网络等。也就是说,形成区域创新网络(体系)是产业集群充满活力的根本,因为这样能建立起一个促进创新的组织体系,而“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4

绵阳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6)、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简写为NEG)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倡导的新经济地理学,率先为产业集聚现象做出解释提出了一个新古典经济学意义上的模型。该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思想之上,即人们的多样化偏好和生产的收益递增性。NEG对经济景观建立起抽象的数学模型,根据离心力与向心力的相对作用做出不同的假设来探讨空间集聚的不同均衡模式。

3. 企业间的协同管理研究

目前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区域经济学或地理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形成、进化发展、竞争优势、创新策略、影响因素等问题,但从管理学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协同问题的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王浣尘等人研究了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创新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行为可激励企业共享己方的科技信息资源[15]。Meyer-Stamer分析了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的模式,研究了企业合作的典型障碍,提出了通过企业合作来营造创新的环境,从而提高产业聚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途径瞄。陈远高建立了企业集群的协同商务模型,研究了企业集群的信息化模式问题[16]。余力、左美云将信息科学领域的协同过滤算法思想引用到管理科学中,通过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可充分发挥管理系统内各元素的相互作用,其研究对象虽非产业集群,但对研究产业集群的协同管理问题有很好的参考价值[17】。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是零部件供货商向多个主机厂供货,可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如有的日本厂商认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采购成本可以降低30%。这是向单个主机厂供货时所达不到的。同时,分工深化,不仅主机厂,而且零部件厂,以及为其配套的次一级零部件厂,都有较高外部采购率,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更加集中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综合来看,这种分工模式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和分工细化双重好处。

二是零部件和总装厂之间减少了由于资产专用性强而带来的合作风险。以某手机生产厂为例,其重要部件至少有三个供货商,各占70%、20%和10%的份额。主机厂在零部件供应商之间引入竞争,依据供货质量、及时性、价格等调整不同厂家的供货比例。而在单一供货商的情景下,则可能出现由于经济学上所说的机会主义倾向而引致的“要挟”行为。

三是区域内的大量采购和销售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例如,宁波的服装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纺织面料供货商到宁波设点销售,由于供货的批量大,成本相应降低。

四是有利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类似硅谷“酒馆谈话中的技术转移”现象,在产业集聚区也普遍存在。一家企业采用了新的技

5

绵阳师范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术和管理方法,其他企业易于就近模仿。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不在某一家企业干了,可以方便地进入同类的另一家企业,存在着人才供给上的“外部性”。

五是有利于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产业集聚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性,使这些服务业或配套设施具备了经济上的合理性。例如,宁波“L”型的十公里左右的地域内,集中了一两千家服装企业,一年一度的服装节,受益面宽,等于做了一个集体大广告,积累了众多企业都可分享的无形资产;同时,如此多的企业也可以在经济上支持这种大型活动。

所以,产业集聚对四川的意义就是在资源的合理配置上,因为四川地势复杂,但是资源分布不均匀,而产业集聚的好处是各个企业能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同一或两个不同资源为生产原料的体系,一个生产集团,而使各个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降低运营风险,有利于技术、知识的交流和人才的利用,促进企业间的合作,这样方便地区政府的集中管理和对环境的保护,而企业间巨大的贸易和技术往来形成了一种规模经济,这样的产业集聚对四川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四川产业集聚水平的度测

(一)、指标选择与度测方法

目前,国内学术界大多是采用一定的度测指标来对产业聚集程度进行衡量的。这些度测指标包括行业集中度指数(CRn)、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和N指数、Hoover系数以及γ系数等。

在各种测度产业集聚水平的方法中,行业集中度是最简单、最常用的计算指标,是衡量某一市场竞争程度的重要标志。行业集中度是指某一产业规模最大的n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如生产额、销售额、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

产业空间洛伦兹曲线通常表现为一条下凸的曲线,下凸程度越大说明产业分布越不均衡,而下凸程度越小说明产业分布越均衡。洛伦兹曲线下凸程度越小,空间基尼系数值就越接近于0,说明产业j的空间分布与整个工业的空间分布是相匹配的;反之,洛伦兹曲线下凸程度越大,空间基尼系数值就越接近于1,说明产业的空间分布与整个工业空间分布不一致,产业j可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地区,而在其他地区分布很少,或者说j产业的集聚程度较高。因此,产业j的空间基尼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的集聚水平越高1。

赫芬达尔指数是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其值越大表明产业集聚程度越强,反之则越弱;N指数是赫芬达尔指数的倒数,在衡量产业集中度时,它等于市场中存在的规模相等的企业数目2。

产业Hoover系数定义为由45度直线和产业的区域聚集曲线所围成区域面积与曲线所在三角形面积的比值,取值范围是[0,1],取值越大表示产业的区域聚1

2 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109-116 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36-43

6

集程度越高。

γ指数是由Ellison和Glaeser提出了新的产业区域集聚度指数,这种方法

用到了某区域全部从业人员人数占全国总从业人员人数比重和某行业中某个企业的从业人员人数占该行业全国从业人员人数比重两种赫芬达尔指数,是一种相对可行的测度产业区域集聚程度的指数3。

但在实际应用中,行业集中度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和N指数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配合其他方法具体给出产业集聚的地理区域。而其他衡量指标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空间基尼系数没有考虑到企业规模差异。Hoover系数未考虑行业内企业集中程度及其变化,γ指数的计算的结果在行业间和同一行业不同年份间变化很大,与现实产业区域集聚发展变化相差较大等。

本文在借鉴区位商和Hoover系数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产业集聚指数。计

算公式如下:

Sijqij

n (1)

qij j1 nSij其中,表示j地区i产业的集聚指数,qijqij 表示j地区i产业的产量,

j1表示产业i在全国的总产量。

(二)、四川产业集聚度测

目前四川省有各类产业集群40余个,共拥有企业3200余户,总就业人数

39.5万,销售总收入670多亿元,实现利润54亿多元,均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的两成左右.在这些产业集群中,德阳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群,绵阳数字家电产业集群,成都软件产业集群,成都家具产业集群,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都鞋业产业集群,夹江陶瓷产业集群已具备全国范围以致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据统计,四川省平均每个产业集群拥有124.5户企业[19】。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标准,根据省经贸委的调查统计,目前四川具备产业集群

雏形的有50多个.其中26个符合产业集群的标准,年产值在人民币100亿元以上的只有1个,年产值在50亿元以上的有3个,大部分产业集聚的年产值在10亿~50亿之间,规模小,占地经济比重也小,占当地经济比重达30%到以上的有9个。产业集聚从业人员达到20000以上的有9个,这些产业积聚在空间上的分布为:成都16个。绵阳,遂宁,泸州,自贡各有两个,宜宾,乐山各一个。[20】

通过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全省纺织企业逐渐向产业集聚度较高、原料资

源(丝、麻、棉、竹)优势明显及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集中,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集群聚集特征,形成了以成都、德阳和南充等城市为中心的服装生产销售集散地和南充丝绸纺织产业集群、遂宁棉纺织产业集群、达州苎麻纺织基地、川南宜宾自贡化纤纺织原料基地。在县域经济中,以民营纺织企业为主体,具有专业3李太平,钟甫宁,顾焕章. 衡量产业区域集聚程度的简便方法及其比较[J].统计研究,2007(11):64-68.

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专业城镇逐渐形成,包括:大英、乐山市市中区、井研、乐至的棉纺织,金堂的染整,新都的童装和休闲装,南部、中江、隆昌、凉山攀西的丝绸,达州大竹和达县的苎麻等众多产业集群地。

本文根据四川产业发展概况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原则,选择27个行业,利用

静态区域集聚指数和动态区域集聚指数对其产业集聚状况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表1-2报告了四川集聚指数。

表1-2 2007年四川产业区域集聚指数

行业

原煤

原油

天然气

原盐

发电量

啤酒

卷烟

化学纤维

机制纸及纸板

硫酸

烧碱

纯碱 集聚指数 3.800475 0.09736 27.07395 8.729733 3.848544 4.886358 3.412078 1.563937 1.628009 1.865948 2.447504 6.715307 5.334538 7.053824 行 业 农用氮、磷、钾化肥 化学农药原药 初级形态的塑料 水泥 平板玻璃 生铁 粗钢 钢材 金属切削机床 汽车 家用电冰箱 房间空气调节器 彩色电视机 静态集聚指数 7.079853 3.683137 2.810453 4.683903 4.628856 3.086421 2.892652 2.815498 2.086876 0.811124 0.785285 0.961658 8.385458

由表1知,四川天然气资源在全国占有较大的份额,2007年静态区域集聚

指数高达27.07395。

从原盐产业看,四川原盐资源较丰富,在四川产业集聚类型排在第二位,指数

8.729733,表明四川在全国原盐产业占有较大份额,是重要的原盐产业基地。

2007年四川彩色电视机的静态区域集聚指数高达8.385458,其总产量占全

国产量的近十分之一,表明四川是全国彩色电视机加工生产的重要基地。

硫酸、烧碱、纯碱产业在全国都占有明显的优势,静态集聚指数都在5以上,

在四川的产业集聚区占有较大的比重,同时伴有生产能力强,规模大等特点。

农用氮、磷、钾化肥等化工产业静态区域集聚指数达7.079853,是全国重要

的化肥工业产区,其生产的化肥总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

水泥,玻璃,啤酒等产业的产业集聚指数也相对较高.在四川占有大量的份额.拥有大量的市场和发展前景。

所以说在四川产业集聚的现在,以四川本身资源的储量来划分产业集聚的密

集度,例如天然气和食盐,在以资源作为附属产业的产业集聚程度也较高,例如硫酸和烧碱等等,而石油储备量少,在以石油为原材料的产业集聚水平就相对很低,而电器汽车等电子产业,以温州,浙江等沿海地区为主,而内地大多数电器产品均是由国外或者国内沿海城市提供。其他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等,因为原料的产地优势,在四川集聚度还是相对较大的。四川的主导产业有天然气,原盐,烧碱,硫酸等重头化工产业,其拥有的优势是有极其丰富的原材料供应,而在四川,因为灾后重建的影响.在原有广阔的市场基础的前提下更加开拓了市场.所以前景非常的可观,除了化工原料及天然气等资源的储量丰富以外,金属矿产的储量也十分丰富,目前受西部大开发形式的影响.这些产业集聚情况会更好更大的发展。

三、四川产业集聚中存在的问题

西部省会城市及经济发达的主要城市如成都、西安、重庆等地,科技及科研

力量比较雄厚,发展呈良好态势,已实现了产业发展相关要素的集中和主导产业的集中,产业集群效应开始初步显现,但总体而言,四川的大部分地区还只是处于由不同行业为数众多的企业集结而形成的企业“堆积”阶段,与国际上成功的高科技园区和沿海技术产业开发区比较,四川产业集群能力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四川产业集群的脆弱性体现在:

1.集群内产业集聚水平较低

四川产业集聚发展整体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产业集聚内企业之间还

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及支撑产业互相关联的互补作用效应,更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四川省现有的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主要为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即资源密集性产业,这种单一的资源密集主导产业和初级加工方式极大的限制了产业链的延长,造成产业分工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本积累速度慢,自我发展能力弱,产业竞争力严重不足。

2.区域布局严重不平衡

四川产业集聚发展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经济圈,在以成都市为原点,以宝成,成昆,成渝,达成等铁路干线,成雅。成乐,成渝,城南,成绵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通道为主干的扇形区域内,呈放射线型和串珠状分布,集中位于成都的 12个,而在成都平原经济圈外的大规模产业集聚数量很少。这种不平衡导致四川城市化水平也极度不平衡,使四川除成都平原经济圈外的其他城市发展规模很小,城市化水平大大低于成都平原经济区[21】。

3.产业结构落后,重型化工特征明显

四川产业集聚从结构上看处于较低水平,产业集聚主要为第二产业,缺少第

三产业集聚区,制约了城市化发展的速度。目前四川有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如德阳

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群,绵阳数字家电产业集群,成都软件产业集群,成都家具产业集群,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都鞋业产业集群,夹江陶瓷产业集群,仅有成都软件和医药聚群属于第三产业范畴,这说明四川的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部门,第三产业还缺乏强劲的发展。

另外,四川产业集聚区重型化特征明显,环境污染过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弱,长期以来,四川很多地区的工业过于依赖煤炭,石油,有色矿产,天然气等单一产业,资源型工业主要建立在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的基础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重化工业构成四川工业的主体。

4.产品科技含量低,缺少知名品牌

四川的很多产业集聚都是从家庭小作坊起家的,依靠传统经验,缺乏技术含

量,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产品仿制现象突出,尽管四川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的影响的产业集群,如聚集在成都武侯区的武侯鞋业,但总体配套能力较弱,皮鞋所有皮革按照贴牌公司的要求,以牛、羊皮为主,从鞋皮、鞋底到内衬、包头、鞋饰,都严重依赖省外的供应,产业链的缺失,大大提高了产区皮鞋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由于区内骨干企业少,产业关联少,技术含量和内部管理水平低,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皮鞋品牌至今寥寥无几,外形基本相同,质量无明显差异的同质化产品,趋同的营销策略,使企业不可避免的陷入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中。

四、促进四川产业集聚的主要政策措施

为促进四川产业集聚的发展,今后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措施:

1.改善四川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为产业集聚提供良好的基础

(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集聚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川应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网络化为重点,构建现代化区域交通

网,将四川打造成西部交通枢纽,与此同时,作为旅游大省,四川应利用好天然优势,加强各经典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旅游业集聚,在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城市绿化、净化和美化,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居住和公共环境,以优良的人居环境来吸引人,由此带动第三产业的繁荣,促进生产要素、人口、企业向城镇集聚,增强中心区块的凝聚力和承载力。

(2).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培养专业人才

四川作为一个西部大省,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经济相对落后.因此人才稀少,

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对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促进四川产业集聚的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首先应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整体人口素质的提升;其次,培养与引进高级人才相结合。

四川要依托现有的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培养高级专业性技术人才和高丽的

管理人才,培养高级专业性技术人才有利于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企业,掌握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使区域产业不断保持技术领先,培养高级的管理人才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产业的实力等级。

2.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

建立在市场化或外部化基础上的发达的社会网络,这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

的基础。为此,要支持和鼓励产业集群内的信息服务组织和网络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减少企业由于独自搜集信息造成的成本浪费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同时,要加强有利于生产者和市场互动的公共机构和交流手段的建设,鼓励企业和大学或者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建立为生产者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的本地公共机构。此外,要加快信息咨询服务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平台;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各种社会化的中间组织,特别是那些具有监督职能的公证机构、仲裁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

3.推动工业园区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各地建有大量的开发区、高新区以及各类工业区,工业特别是制

造业的园区化进程推进较快,基本上起到了获取集聚经济的效果。但是,这些园区大多产业门类混杂,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更没有形成一个建立在合作竞争基础上的互动机制和完善的社会化市场组织网络,离真正的产业集群的要求还具有很大差距。为此,需要在继续推进园区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化的步伐,鼓励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应该说,集群化是工业园区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有利于提高园区的整体竞争力,解决外来企业的“落地生根”问题。

4.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引导产业集聚的形式和发展

(1)政府腰围产业集聚的发展创造开放竞争的市场化环境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实施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部分分割、地区分割严重,一

些地方的企业和产业光管法规不健全。不利于产业集聚战略的推进。因此在推进产业集聚战略时,必须着眼于良好制度环境的构建,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区域间,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促进企业间的合理分工和协作,推进彼此间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

(2)政府要引导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已有产业集聚的发展,规划现有产业集聚区,

加强区域生产要素集聚,扩大产业集聚规模,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努力扩大经济辐射能力,提高竞争力.保持企业间的关联性,使其具备良好的分工与协作,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加强企业集团化专业化.政府应构建具有特色的新产业集聚区,制定优惠的政策激励产业的进入,利用集聚的自发性诱导产业集聚的发生,从企业的产权机制,融资渠道,人才吸引等软件上予以支持。制定完善的有利于城镇产业集聚的投资政策。

5.在继续加快四川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促进第三产业集聚的发展

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和工业强省,第一、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仍占据主要地

位,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缓慢则制约了产业结构想高级化演进,也制约了四川的城

市化水平。因此在继续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要大力促进第三产业集聚的发展。

一是尽快制定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是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逐步调整和形成有利于现在第三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和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等要素的价格体系,三是加大政府投入;四是对第三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五是政府要积极引导第三产业在城市集中发展,进而实现分工合作,形成产业链,最终形成产业群。

6.积极鼓励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创新

集群式创新是近年来出现的建立在企业间互动合作和社会化网络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创新组织形式,它可以实现不同规模企业创新方式的完美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促进和鼓励集群式创新,当前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集群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土地、资金、人才引进、税收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引进外来人才尤其是归国人员,促进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合作,推动多个企业共同合作研发。此外,还应该为集群内企业搭建公用技术平台,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五、结论

1、国内外区域性产业集聚的生成的发展模式各具区域特色,有些是历史沿袭下来的,有些是大企业带动的,有些是自发产生的,有些是政府主导型的等等,集聚化不但可以克服中小企业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方面的劣势,而且通过网络化组织可以获得灵活性及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映能力,从而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要让集聚企业具有竞争力,各地方政府及企业要根据本地的基本情况,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区域性的比较优势,发展适合当地资源或条件的产业集聚群。产业集聚虽然各有特色,但它们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创新性,机构稠密性以及独特的集群文化等,在发展地方产业集聚时,要注意培养本地的聚群文化和企业的根植性以及为企业的穿心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

2、产业集聚竞争力的内海主要体现在其组织的优势上,以基础资源为基础,以集群自组织,自适应为特征,表现为对资源环境的有效利用上和对不利条件的规避能力上。

3 、企业作为产业集聚的行为主体,要做好自身的定位,要充分分析自己的优劣,找准机会,做好与其他企业的分工写作。特别要注重人才的培育和引入,力争获得自主创新的能力。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六、研究展望

由于本人理论功底的限制和时间精力的有限,部分内容有待深入探讨。

1、如何构建产业集聚的长期竞争优势和促进产业集聚的升级,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发现随着重大技术革新的出现或需求状况的改变,许多产业逐渐衰退或消亡,同时又有许多产业逐渐出现或兴起。相应的许多产业集聚区也逐渐没落。同时又有许多产业集聚区逐渐兴起,因此,如何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升级,

构建和保持产业集聚的长期竞争优势,对维持区域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以后需要研究的问题。

2、对四川产业集聚竞争力的指标建立研究。

参考文献

[1] 鲁开根.增长的新空间----集群核心能力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2] 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3] Porter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Free Press,New

York, 1990

[4] 波特·迈克尔.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5] Zucker L.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1840·1920[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86,(8)

[6] Britton John N H.Network Structure of all Industrial Cluster:Electronics in

Toronto.Environment&Planning A,2003,35(6):983

[7] 芮明杰.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8] Peter Bnttenham,Francisco Cubera,Dave Ehnebuske,ere.理解UDDI注册中心的

WSDL[EB/OL]..http://www-128.ibm.com/developerworks/en/web.services/ws-uwsdl/parW 2001,9.

[9] 芮明杰.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0] 仇保兴.中小企业集群研究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1] 安虎森,朱妍.产业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 (3)-

[12] 胡志勇,唐晓华.企业集群对广东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叨.现

代管理科学,2006,(9) Century[J] .Real Estate Issues, 1999, Vol. 23 (4) :24-29.

[13] 任志安,吴江.企业集群形成机理的进化博弈分析阴.合肥学院学报,2005,15(3)

[14] 吕筱萍,贾爱萍.基于协同博弈模型的企业集群网络式创新策略阴.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8)

[15] 陈云,王浣尘,杨继红等.产业集群中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创新研究阴.系统工程理论

与实践,2004,(8)

[16] 陈远高.企业集群协同商务模型的构建四.集团经济研究j 2005,

[17] 余力,左美云.协同管理模式理论框架研究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

[18] 白文扬.我国工业产业集中度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1994, (11): 45-50.

[19] 孙建雄.四川城镇体系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20] 年利润超五十亿,四川产业集聚报告发布[eb/ol]四川新闻网2007-11-21

[21] 朱英明.产业集聚研究评述[J]经济评论2003[3]

[22] 朱英明.产业集群研究评述[J].经济评论,2003(3):117.121.

[23] D·诺思,L·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致 谢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孙继琼博士,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孙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她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给予我启发,使我在完成本论文的同时,专业理论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感谢我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在整个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给我很多意见、帮助和鼓励。 感谢我的父母,正因为他们在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耐心的教导,才使我能够顺利完成论文。

感谢我的班主任唐斌老师,杨琳琳老师,在我大学期间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各个任课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培育。

最后,感谢我的同窗好友:余小龙,兰强,龚云涌,师良勇,吴国龙等在一起愉快的学习和生活。

在此我向所有关心、帮助我的各位老师、同学、朋友以及我的亲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学生:

年 月 日


相关内容

  •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及实现技术
  • ・8・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年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及实现技术 张巨俭,甘仞初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特点,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软件的结构.实现技术进行了论述,并从管理的角度论述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组 ...

  • 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
  •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近年来学校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毕业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学校对管理毕业生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出现便使这些问题能很好的得以解决.毕业生查询管理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IMS ),本系统能够大大的减少毕业生信息管理方 ...

  • 大学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
  • 摘要 本文着重阐述了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开发过程.介绍了系统的开发环境以及开发工具,对于设计思想和设计流程也做出了全面的叙述,在数据库创建思想以及各个数据表之间的具体关联等方面也做出了详细说明,并且具体剖析了系统各个功能的实现过程以及详细设计过程,在绘制简单系统功能模块图的同时,力求更加清晰地表 ...

  • 高校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论文
  •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名称:高校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学院名称:经济管理学院 班 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6年 6 月 高校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graduation design in college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调研报告
  • 学 号: 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本科毕业调研报告 学 部: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指导教师: 商学与人文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1信息1 2015年 1 月 2日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调研报告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需要,整合经济信息管理.情报学.管理信息系统 ...

  • 毕业设计选题及指导书
  • 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阶段安排及内容要求一览表 毕业设计指导书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 一.毕业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深入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 ...

  •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数据采集系统用户操作手册(区县级)
  •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农村业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名制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操作手册 (区县级) 二0一二年六月 目 录 第一章 目的 ............................................................................ ...

  • N多毕业设计题目
  • 基于Ajax技术的WEB应用的设计 又快到毕业的时候了,大家该准备做毕业设计了.大学问问特意收集了一些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供大家选择. VB售楼管理系统 VB无纸化考试系统 VB小区物业管理系统 VB航空公司管理信息系统 VB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 VB房地产评估系统VB+SQL2000 VB光盘信 ...

  • 网站需求分析
  • 第一章 绪论 1.1 系统开发背景 回答如下内容?本网站所涉及到的相关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人的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状况是怎样的.当前有没有必要建设网站,建设网站能给本单位带来什么现实意义,可以通过网站开展哪些业务. 1.2本报告的主要工作 1.需求分析采集系统需求, 2.技术平台选择构建系统开发平台,研究 ...

  • 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示例
  •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技术的提高,生产信息的多元化.复杂化,信息量越来越大,社会的组织化和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对信息的处理和管理工作也就边的很重要.可以说,现代管理的核心就是决策,而决策的基础,就是各种各样的信息.要想随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各种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