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几何证明经典题型

几何证明经典题型(提高)

1. 如图10-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G 是CD 边上的一个动点(点G 与C 、D 不重合) ,以CG 为一边在正方形ABCD 外作正方形CEFG ,连结BG ,DE .我们探究下列图中线段BG 、线段DE 的长度关系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

(1)①请直接写出图10-1中线段BG 、线段DE 的数量关系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

②将图10-1中的正方形CEFG 绕着点C 按顺时针(或逆时针) 方向旋转任意角度α,得到如图10-2、如图10-3情形.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判断①中得到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并选取图10-2证明你的判断.

(2)将原题中正方形改为矩形(如图10-4~10-6),且AB =a , BC =b , CE =ka , CG =kb

(a ≠b , k 0) ,试判断(1)①中得到的结论哪个成立,哪个不成立?并写出你的判断,

不必证明.

BE ,(3)在图10-5中,连结DG 、且a =4, b =2, k =

答案: ⑴①BG =DE ;

BG ⊥DE ;

②①中得到的结论仍然成立

⑵BG ⊥DE 成立;

BG =

1

,则BE 2+DG 2= . 2

DE 不成立

⑶BE 2+DG2

2. 如图1,△ABC 中,∠ACB =90°,AC =BC ,BD 是中线,CE ⊥BD 于点E ,交AB 于点F 。求证:∠ADF =∠CDE 。

简证:过点A 作AG ⊥AC 交CF 的延长线于点G 。 因为∠1=90°

-∠3=∠2,AC =BC ,

所以Rt △CAG ≌Rt △BCD (ASA )。 所以AG =CD =AD ,∠G =∠CDE 。 因为∠4=45°=∠5,AF =AF, 所以△ADF ≌△AGF (SAS )。 所以∠ADF =∠G =∠CDE 。

3. 如图 ,四边形ABCD 中,AC 平分∠BAD ,CE ⊥AB 于点E ,AE =求证:∠ADC +∠ABC =180°。

简证:过点C 作CF ⊥AD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F 。

1

(AD +AB )。2

因为∠2=∠3,AC =AC ,

所以Rt △ACF ≌Rt △ACE (AAS )。 所以CF =CE ,AF =AE 。

因为AD +AB =2AE ,AB =AE +EB , 所以EB =AE -AD 。 因为FD =AF -AD , 所以EB =FD 。

所以Rt △CEB ≌Rt △CFD (SAS )。 所以∠ABC =∠5。

所以∠ADC +∠ABC =∠ADC +∠5=180°。

4. 已知:∠MAN ,AC 平分∠MAN .

⑴在图1中,若∠MAN =120°,∠ABC =∠ADC =90°, AB +AD AC .(填写“>”,“<”,“=”) ⑵在图2中,若∠MAN =120°,∠ABC +∠ADC =180°,则⑴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⑶在图3中: ①若∠MAN =60°,∠ABC +∠ADC =180°,判断AB +AD 与AC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若∠MAN =α(0°<α<180°),∠ABC +∠ADC =180°,则AB +AD =____AC (用含α的三角函数表示, 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证明)

C C

D

D A A A B N B B

23. 解:

(1) AB +.--------------------------------------------------------------------------1分

(2) 仍然成立.

证明:如图2过C 作CE ⊥AM 于E ,CF ⊥AN 于F , 则∠CEA=∠CFA=90°.

∵ AC平分∠MAN ,∠MAN=120°, ∴ ∠MAC=∠NAC=60°.

又∵ AC=AC, ∴ △AEC ≌△AFC , ∴ AE=AF,CE=CF.

∵ 在Rt △CEA 中,∠EAC=60°, ∴ ∠ECA=30°, ∴ AC=2AE.

∴ AE+AF=2AE=AC. ∴ ED+DA+AF=AC. ∵ ∠ABC +∠AD C =180°,∠CDE+∠ADC=180°, ∴ ∠CDE=∠CBF .

又∵ CE=CF,∠CED=∠CFB , ∴ △CED ≌△CFB . ∴ ED=FB, ∴ FB+DA+AF=AC. ∴ AB+AD=AC (3)①AB+AD=3AC .

证明:如图3,方法同(2)可证△AGC ≌△AHC . ∴AG=AH. ∵∠MAN=60°, ∴∠GAC=∠HAC=30°. ∴AG=AH=

A

3

AC .∴AG+AH=3AC . 2

∴GD+DA+AH=3AC . 方法同(2)可证△GDC ≌△HBC . ∴GD=HB, ∴ HB+DA+AH=3AC . ∴AD+AB=3AC .

②AB +AD =2cos

2

·AC .

5. 如图所示,四边形OABC 是一张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正方形纸片,点O 与坐标原点

重合,点A 在x 轴上,点C 在y 轴上,OC=4,点E 为BC 的中点,点N 的坐标为(3,0),过点N 且平行于y 轴的直线MN 与EB 交于点M ,现将纸片折叠,使顶点C 落在MN 上,并与MN 上的点G 重合,折痕为EF ,点F 为折痕与y 轴的交点。

(1)求点G 的坐标;

(2)求折痕EF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

(3)设点P 为直线EF 上的点,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 ,使得以P 、F 、G 为顶点的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四边形ABCO 是正方形 ∴BC=OA=4

∵E 为CB 中点,∴EB=2 ∵MN//y轴,N (3,0) ∴MN ⊥EB ,且MB=NA=1 ∴EM=1

∴∠EGM=30°,∴MG=EG·cos30°=

∴G (3,) (2)∵∠EGM=30°

∴∠MEG=∠FEG=∠CEF=60° ∴CF=CE·tan60°

∴FO=

。∴F (0,

),E (2,4)

设直线EF 的解析式为

∴折痕EF 所在直线解析式为

(3)如图所示,

6. 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B=90 ,AD=AB=2,点E 是AB 边上一动点(点E

不与点A 、B 重合) ,连结ED ,过ED 的中点F 作ED 的垂线,交AD 于点G, 交BC 于点K, 过点K 作KM ⊥AD 于M . (1) 当E 为AB 中点时,求

DM

的值; DG

AE 1DM

=, 则(2) 若的值等于 ; AB 3DG AE 1

=(n 为正整数)(3) 若, AB n DM 则的值等于 (用含n 的式子表示). DG

答案:(1)连接GE .

∵KM ⊥AD ,KG 是DE 的垂直平分线 ∴∠KMG=∠DFG=90° ∴∠GKM=∠GDF

∵MK=AB=AD,∠KMG=∠DAE=90° ∴ΔKMG ≌ΔDAE ∴MG = AE

∵E 是AB 中点,且AB=AD=2 ∴AE=MG=1

∵KG 是DE 的垂直平分线 ∴GE=GD 设GE=GD=x 则AG=2-x

在Rt ΔAEG 中,∠E AG=90°,

222

由勾股定理得(2-x )+1=x

51DM 12(n -1) 2

= (2) (3) 2∴x= ∴DM=GD-GM= ∴

44DG 55n +1

7. 如图所示,等腰Rt △ABC 的直角边AB=2,点P 、Q 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出发,以相同

速度做直线运动。已知点P 沿射线AB 运动,点Q 沿边BC 的延长线运动,PQ 与直线AC 相交于点D 。

(1)设AP 的长为x ,△PCQ 的面积为S ,求出S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

(2)当AP 的长为何值时,?

(3)作PE ⊥AC 于E ,当点P 、Q 运动时,线段DE 的长度是否改变?证明你的结论。 答案:(1)①当点P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1)所示

∵AP=CQ=x,PB=2-x ∴

②当点P 在AB 延长线上时,如图(2)所示

∵AP=CQ=x,PB=x-

2

即(2)①令②令解得

,即,即,舍去负值。

故当AP 的长为时,

(3)作PF//BC交AC 的延长线于F ,则AP=PF=CQ,AE=EF ∴ ∴DF=CD

①当点P 在线段AB 上时, ∴

②当点P 在AB 的延长线上时,

,此方程无实根; 。

∴DE=EF-FD

故当P 、Q 运动时,线段DE 的长度保持不变,始终等于

8. 我们知道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经过证明我们可得三角形重心具备

下面的性质: 重心到顶点的距离与重心到该顶点对边中点的距离之比为2﹕1.请你用此性质解决下面的问题.

已知:如图,点O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重心,∠CAB =90 ,直线m 过点O , 过

A 、B 、C 三点分别作直线m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D 、E 、F .

(1)当直线m 与BC 平行时(如图1),请你猜想线段BE 、CF 和AD 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2) 当直线m 绕点O 旋转到与BC 不平行时,分别探究在图2、图3这两种情况下,上

述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线段AD 、BE 、CF 三者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结论,不需证明.

答案:(1)猜想:BE+CF=AD 证明:如图,延长AO 交BC 于M 点, ∵点O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重心 ∴AO=2OM且AM ⊥BC

又∵EF ∥BC ∴AM ⊥EF ∵BE ⊥EF,CF ⊥EF ∴EB ∥OM ∥CF ∴EB=OM=CF

∴EB+CF=2OM=AD

(2)图2结论:

BE+CF=AD 证明:联结AO 并延长交BC 于点G ,

B

G

图2

A

B

M

图1

过G 做GH ⊥EF 于H 由重心性质可得AO=2OG

∵∠ADO=∠OHG=90°, ∠AOD=∠HOG

∴△AOD ∽△GOH ∴AD=2HG ∵O 为重心 ∴G 为BC 中点

∵GH ⊥EF,BE ⊥EF,CF ⊥EF ∴EB ∥HG ∥CF ∴H 为EF 中点 ∴HG=

1

(EB+CF) 2

∴EB+CF=AD (3)CF-BE= AD

9. 已知:如图所示,梯形ABCD 中,AB//CD,∠C=90°,AB=BC=4,CD=6。

(1)点E 为BC 边上一点,EF//AD,交CD 边于点F ,FG//EA,交AD 边于点G ,若四边形AEFG 为矩形,求BE 的长;

(2)如图所示,将(1)中的∠AEF 绕E 点逆时针旋转为∠,交CD 边于点,且点与D 点不重合,射线交AB 边于点M ,作N//交AD 边于点N ,设BM 为x ,中,边上的高为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及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答案:(1)作AH ⊥CD 于点H (如图所示)

∵四边形AEFG 为矩形

∴∠AEF=90°

∴∠1+∠3=90°

∵∠C=90°,∴∠2+∠3=90° ∴∠1=∠2

∵EF//AD。∴∠2=∠D ∴∠1=∠D

∵AB=BC=CH=4 ∴HD=CD-CH=2 ∴

∴tan ∠1=

∴BE=2,即E 为BC 的中点。

(2)如图所示,作NP ⊥CD 于点P ,则PN=y

可得∠4=∠5=∠6,它们的正切值相等。

,即

整理,得

当点与点D 重合时(如图所示)

∠BEM=∠EDC ,∴tan ∠BEM

∴x 的取值范围为

10. 在△ABC 中,AC=BC,∠ACB =90︒,点D 为AC 的中点.

(1)如图1,E 为线段DC 上任意一点,将线段DE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DF ,连结CF ,过点F 作FH ⊥FC ,交直线AB 于点H .判断FH 与FC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2)如图2,若E 为线段DC 的延长线上任意一点,(1)中的其他条件不变,你在(1)中得出的结论是否发生改变,直接写出你的结论,不必证明.

A

A

F

D F

D

H

E

C B

C

图1E 图2H

答案:(1)FH 与FC 的数量关系是:FH =FC .

证明:延长DF 交AB 于点G ,

由题意,知 ∠EDF=∠ACB=90°,DE=DF. ∴DG ∥CB .

∵点D 为AC 的中点, ∴点G 为AB 的中点,且DC =1

2

AC . ∴DG 为△ABC 的中位线. ∴DG =

1

2

BC . ∵AC=BC, ∴DC=DG.

∴DC - DE =DG- DF. 即EC =FG.

∵∠EDF =90°,FH ⊥FC ,

∴∠1+∠CFD =90°,∠2+∠CFD=90°.

∴∠1 =∠2.

11如图1,在□ABCD 中,AE ⊥BC 于E ,E 恰为BC 的中点,tan B =2.

(1)求证:AD =AE ;

(2)如图2,点P 在BE 上,作EF ⊥DP 于点F ,连结AF .

求证:DF -EF =2AF ;

A

D

F

E

H

C

(3)请你在图3中画图探究:当P 为射线E C 上任意一点(P 不与点E 重合)时,作

EF ⊥DP 于点F ,连结AF ,线段DF 、EF 与AF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A D

B P E C B E

图2 图1

答案:(1)在Rt △ABE 中,∠AEB=90°, ∴ tan B =

D

A

D

C

B E

图3

C

AE

=2 BE

D

∴AE =2BE .

∵E 为BC 的中点, ∴BC =2BE .

∴AE=BC.

B P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E

∴AD=BC. 图8 ∴AE=AD.

(2)在DP 上截取DH =EF (如图8).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E ⊥BC , ∴∠EAD=90°. ∵EF ⊥PD ,∠1=∠2, ∴∠ADH =∠AEF . ∵AD =AE ,

∴△ADH ≌△AEF .

∴∠HAD =∠F AE ,AH =AF .

B

∴∠F AH ==90°. E

F

在Rt △F AH 中, AH =AF , 图9 ∴FH =2AF .

∴FH =FD -HD =FD -EF =2AF . 即DF -EF =2AF .

(3)按题目要求所画图形见图9,

线段DF 、EF 、AF 之间的数量 关系为:

H DF +EF =2AF .

12.小华用两块不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板摆放图形.

(1)如图①所示△ABC ,△DBE ,两直角边交于点F ,过点F 作FG ∥BC 交AB 于点G ,

连结BF 、AD ,则线段BF 与线段AD 的数量关系是 ;直线BF 与直

线AD 的位置关系是 ,并求证:FG +DC =AC ;

(2)如果小华将两块三角板△ABC ,△DBE 如图②所示摆放,使D 、B 、C 三点在一

条直线上,AC 、DE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 ,过点F 作FG ∥BC ,交直线AE 于点G ,

连结AD ,FB ,则FG 、DC 、AC 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式是 ;

(3)在(2)的条件下,若AG

=DC =5,将一个45°角的顶点与点B 重合,

并绕点B 旋转,这个角的两边分别交线段FG 于P 、Q 两点(如图③),线段DF

分别与线段BQ 、BP 相交于M 、N 两点,若PG =2,求线段MN 的长.

12-1 12-2

12-3

答案.

B

A E G

D

(1)结论:

则线段BF 于线段AC 的数量关系是:相等;直线BF 于直线AC 的位置关系是:互相垂直;

证明: ∆ABC 、∆B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 =∠BAC =∠BDE =45︒,

AD ⊥BC

∴∠CFD =45︒

∴CD =CF

FG //BC

∠AGF =∠ABC =45︒

∴FG =AF

AD =AF +FC

∴AD =FG +DC

(2)FG 、DC 、AD 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式是FG =AD +DC ; (3)过点B 作BH ⊥FG 垂足为H ,过点P 作PK ⊥AG 垂足为K

FG //BC , C 、D 、B 在一条直线上, 可证∆AFG 、∆DC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G =72, CD =5

∴根据勾股定理得:AF =FG =7, FD =5∴AC =BC =2 ∴BD =3

BH ⊥FG ,

2

∴BH //CF ,∠BHF =90︒

FG //BC

∴四边形CFHB 是矩形 ∴BH =5, FH =2

,FG //BC

∴∠G =45︒

∴HG =BH =5,BG =52

PK ⊥AG ,PG =2

∴PK =KG =

2

∴BK =52-2=42

∠PBQ =45︒, ∠HGB =45︒

∴∠GBH

=45︒

∴∠1=∠2

PK ⊥AG ,BH ⊥FG

∴∠BHQ =∠BKP =90︒ ∴∆BQH ∽∆BPK

PK BK

= QH BH

4

∴QH =5

∴FQ =3 4

FG //BC

∴∠D =∠MFQ , ∠DBM =∠FQM ∴∆FQM ∽∆DBM

DM =42 ∠D =∠MFQ , ∠DNB =∠FNP

∴∆BDN ∽∆PFN ∴DN

FN

=

BD

PF

∴DN =

2

8

∴MN =42-

2172

= 88

13. (1)已知:如图1,△ABC 中,分别以AB 、AC 为一边向△ABC 外作正方形ABGE

和ACHF ,直线AN ⊥BC 于N ,若EP ⊥AN 于P ,FQ ⊥AN 于Q . 判断线段EP 、FQ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2)如图2,梯形ABCD 中,AD ∥BC , 分别以两腰AB 、CD 为一边向梯形ABCD 外作正方形ABGE 和DCHF ,线段AD 的垂直平分线交线段AD 于点M ,交BC 于点N ,若E P ⊥M N 于P ,FQ ⊥MN 于Q .(1)中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E

Q

G

H

B

N 图1

C

B

P

F

G

E

Q M

H

N 图2

C P

F

答案:(1)线段EP 、FQ 的数量关系为相等.

∵EP ⊥AN ,AN ⊥BC ,

∴∠P =∠ANB =90︒,∠1+∠3=90︒. 又∵四边形ABGE 是正方形,

∴∠EAB =90︒,AE =AB , ∴∠1+∠2=90︒. ∴∠3=∠2.

∴∆EPA ≌∆ANB . ∴EP =AN .

同理可证 F Q =A N . ∴EP =FQ .

(2)过点A 作JK ⊥AD 交EP 于J , 交BC 于K ,

过点D 作RT ⊥AD 交FQ 于R , 交BC 于T .

G

E

P Q A

F

H

B

N 图1

C

∵PN ⊥AD 于M , ∴JK ∥PN . ∵AD ∥BC ,

∴四边形AKNM 为平行四边形. ∴AK =MN .

J Q M

P R H F

G

B K N T 图2

C

同理可得DT =MN . ∴AK =DT .

又∵EP ⊥MN ,JK ∥PN , AD ∥BC , ∴JK ⊥EP ,JK ⊥BC , 同(1)的证明可得 EJ =AK

, FR =DT .

∴EJ =FR .

由平行四边形JAMP 和QMDR 可知JP =AM 又∵AM =MD ,

∴JP =QR . ∴EJ +JP =QR +RF ∴EP =FQ .

∵△DEF 与△ADG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EF =∠DGA = 45°. ∴∠CEF =∠FGH = 135°. ∴△CEF ≌△FGH .

∴ CF =FH . (2)FH 与FC 仍然相等.

14 如图,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M ,正方形MNPQ 与正方形ABCD

全等,射线MN 与MQ 不过A 、B 、C 、D 四点且分别交ABCD 的边于E 、F 两点. (1)求证:ME=MF;

(2)若将原题中的正方形改为矩形,且BC =2AB =4,其他条件不变,探索线段ME 与线段MF 的数量关系.

A

B

N

, QR =MD .

D

Q

A

M

D

C

B

答案: 过点M 作MG ⊥BC 于点G ,MH ⊥CD 于点H . ∴∠MGE=∠MHF=90.

∵M 为正方形对角线AC 、BD 的交点,∴MG=MH.

又∵∠1+∠GMQ=∠2+∠GMQ=90, ∴∠1=∠2.

在△MGE 和△MHF 中

∠1=∠2, MG=MH, ∠MGE=∠MHF . ∴△MGE ≌△MHF . ∴ME=MF.

(2)解:①当MN 交BC 于点E ,MQ 交CD 于点F 时.

过点M 作MG ⊥BC 于点G ,MH ⊥CD 于点H .

∴∠MGE=∠MHF=90.

∵M 为矩形对角线AC 、BD 的交点, ∴∠1+∠GMQ=∠2+∠GMQ=90. ∴∠1=∠2.

在△MGE 和△MHF 中,

1=∠2

∠MGE=∠MHF ∴△MGE ∽△MHF . ∴

ME MG

=. MF MH

∵M 为矩形对角线AB 、AC 的交点,∴MB=MD=MC

又∵MG ⊥BC ,MH ⊥CD ,∴点G 、H 分别是BC 、DC 的中点. ∵BC =2AB =4, ∴MG =

11

AB , MH =BC . 22

ME 1

=. MF 2

A

E G

②当MN 的延长线交AB 于点E ,MQ 交BC 于点F 时. 过点M 作MG ⊥AB 于点G ,MH ⊥BC 于点H .

D

C

P

Q

∴∠MGE=∠MHF=90.

∵M 为矩形对角线AC 、BD 的交点, ∴∠1+∠GMQ=∠2+∠GMQ=90. . ∴∠1=∠2.

在△MGE 和△MHF 中,

1=∠2, ∠MGE=∠MHF . ∴△MGE ∽△MHF . ∴

ME MG

=. MF MH

∵M 为矩形对角线AC 、BD 的交点,∴MB=MA=MC.

又∵MG ⊥AB ,MH ⊥BC ,∴点G 、H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 ∵BC =2AB =4,∴MG =

11

BC , MH =AB . 22

ME

=2. MF

③当MN 、MQ 两边都交边BC 于E 、F 时.

过点M 作MH ⊥BC 于点H .

∴∠MHE=∠MHF =∠NMQ=90. ∴∠1=∠3,∠2=∠4.

∴△MEH ∽△FEM ,FMH ∽△FEM .

ME MH FM MH

== ∴,. FE FM FE EM

∵M 为正方形对角线AC 、BD 的交点, ∴点M 为AC 的中点.

又∵MH ⊥BC ,∴点M 、H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BC =2AB =4,∴AB=2. ∴MH=1. ∴∴

N

1FM FM 1EM EM

====, . ME MH ⋅EF EF MF MH ⋅EF EF

11FM 2+EM 2

+==1. ………………6分 ME 2MF 2EF 2

P

④当MN 交BC 边于E 点,MQ 交AD 于点F 时. 延长FM 交BC 于点G .

易证△MFD ≌△MGB . ∴MF=MG.

同理由③得

ME 1ME 11

=2或+=1. =或

ME 2MF 2MF 2MF

14. 已知:△AOB 中,AB =OB =2,△COD 中,CD =OC =3, ∠ABO =∠DCO . 连接AD 、BC ,点M 、N 、P 分别为OA 、OD 、BC 的中点.

综上所述:ME 与MF 的数量关系是

11

+=1. MG 2ME 2

11+=1. ∴

ME 2MF 2

图1 图2

(1) 如图1,若A 、O 、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BO =60,则△PMN 的形状是

________________,此时

AD

=________; BC

(2) 如图2,若A 、O 、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BO =2α,证明△PMN ∽△BAO ,并计算

AD

的值(用含α的式子表示); BC

(3) 在图2中,固定△AOB ,将△COD 绕点O 旋转,直接写出PM 的最大值. 答案:(1)等边三角形,1;(每空1分) ------------------------2分

(2)证明:连接BM 、CN .

由题意,得BM ⊥OA ,CN ⊥OD , ∠AOB =∠COD =90︒-α. ∵ A 、O 、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 B 、O 、D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 ∠BMC =∠CNB =90. ∵ P 为BC 中点,

1

∴ 在Rt △BMC 中,PM =BC .

2

在Rt △BNC 中,PN =

∴ PM =PN . 1BC . 2

1BC 为半径的圆上. 2∴ B 、C 、N 、M 四点都在以P 为圆心,

∴ ∠MPN =2∠MBN .

1∠ABO =α, 2

∴ ∠MPN =∠ABO .

∴ △PMN ∽△BAO .

MN AO =∴ . PM BA

11由题意,MN =AD ,又PM =BC . 22

AD MN =∴ . BC PM

AD AO =∴ . BC BA

AM =sin α. 在Rt △BMA 中,AB

∵ AO =2AM ,

AO =2sin α. ∴ BA

AD =2sin α. ∴ BC

5(3). 2又∵ ∠MBN =

几何证明经典题型(提高)

1. 如图10-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G 是CD 边上的一个动点(点G 与C 、D 不重合) ,以CG 为一边在正方形ABCD 外作正方形CEFG ,连结BG ,DE .我们探究下列图中线段BG 、线段DE 的长度关系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

(1)①请直接写出图10-1中线段BG 、线段DE 的数量关系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

②将图10-1中的正方形CEFG 绕着点C 按顺时针(或逆时针) 方向旋转任意角度α,得到如图10-2、如图10-3情形.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判断①中得到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并选取图10-2证明你的判断.

(2)将原题中正方形改为矩形(如图10-4~10-6),且AB =a , BC =b , CE =ka , CG =kb

(a ≠b , k 0) ,试判断(1)①中得到的结论哪个成立,哪个不成立?并写出你的判断,

不必证明.

BE ,(3)在图10-5中,连结DG 、且a =4, b =2, k =

答案: ⑴①BG =DE ;

BG ⊥DE ;

②①中得到的结论仍然成立

⑵BG ⊥DE 成立;

BG =

1

,则BE 2+DG 2= . 2

DE 不成立

⑶BE 2+DG2

2. 如图1,△ABC 中,∠ACB =90°,AC =BC ,BD 是中线,CE ⊥BD 于点E ,交AB 于点F 。求证:∠ADF =∠CDE 。

简证:过点A 作AG ⊥AC 交CF 的延长线于点G 。 因为∠1=90°

-∠3=∠2,AC =BC ,

所以Rt △CAG ≌Rt △BCD (ASA )。 所以AG =CD =AD ,∠G =∠CDE 。 因为∠4=45°=∠5,AF =AF, 所以△ADF ≌△AGF (SAS )。 所以∠ADF =∠G =∠CDE 。

3. 如图 ,四边形ABCD 中,AC 平分∠BAD ,CE ⊥AB 于点E ,AE =求证:∠ADC +∠ABC =180°。

简证:过点C 作CF ⊥AD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F 。

1

(AD +AB )。2

因为∠2=∠3,AC =AC ,

所以Rt △ACF ≌Rt △ACE (AAS )。 所以CF =CE ,AF =AE 。

因为AD +AB =2AE ,AB =AE +EB , 所以EB =AE -AD 。 因为FD =AF -AD , 所以EB =FD 。

所以Rt △CEB ≌Rt △CFD (SAS )。 所以∠ABC =∠5。

所以∠ADC +∠ABC =∠ADC +∠5=180°。

4. 已知:∠MAN ,AC 平分∠MAN .

⑴在图1中,若∠MAN =120°,∠ABC =∠ADC =90°, AB +AD AC .(填写“>”,“<”,“=”) ⑵在图2中,若∠MAN =120°,∠ABC +∠ADC =180°,则⑴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⑶在图3中: ①若∠MAN =60°,∠ABC +∠ADC =180°,判断AB +AD 与AC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若∠MAN =α(0°<α<180°),∠ABC +∠ADC =180°,则AB +AD =____AC (用含α的三角函数表示, 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证明)

C C

D

D A A A B N B B

23. 解:

(1) AB +.--------------------------------------------------------------------------1分

(2) 仍然成立.

证明:如图2过C 作CE ⊥AM 于E ,CF ⊥AN 于F , 则∠CEA=∠CFA=90°.

∵ AC平分∠MAN ,∠MAN=120°, ∴ ∠MAC=∠NAC=60°.

又∵ AC=AC, ∴ △AEC ≌△AFC , ∴ AE=AF,CE=CF.

∵ 在Rt △CEA 中,∠EAC=60°, ∴ ∠ECA=30°, ∴ AC=2AE.

∴ AE+AF=2AE=AC. ∴ ED+DA+AF=AC. ∵ ∠ABC +∠AD C =180°,∠CDE+∠ADC=180°, ∴ ∠CDE=∠CBF .

又∵ CE=CF,∠CED=∠CFB , ∴ △CED ≌△CFB . ∴ ED=FB, ∴ FB+DA+AF=AC. ∴ AB+AD=AC (3)①AB+AD=3AC .

证明:如图3,方法同(2)可证△AGC ≌△AHC . ∴AG=AH. ∵∠MAN=60°, ∴∠GAC=∠HAC=30°. ∴AG=AH=

A

3

AC .∴AG+AH=3AC . 2

∴GD+DA+AH=3AC . 方法同(2)可证△GDC ≌△HBC . ∴GD=HB, ∴ HB+DA+AH=3AC . ∴AD+AB=3AC .

②AB +AD =2cos

2

·AC .

5. 如图所示,四边形OABC 是一张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正方形纸片,点O 与坐标原点

重合,点A 在x 轴上,点C 在y 轴上,OC=4,点E 为BC 的中点,点N 的坐标为(3,0),过点N 且平行于y 轴的直线MN 与EB 交于点M ,现将纸片折叠,使顶点C 落在MN 上,并与MN 上的点G 重合,折痕为EF ,点F 为折痕与y 轴的交点。

(1)求点G 的坐标;

(2)求折痕EF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

(3)设点P 为直线EF 上的点,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 ,使得以P 、F 、G 为顶点的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四边形ABCO 是正方形 ∴BC=OA=4

∵E 为CB 中点,∴EB=2 ∵MN//y轴,N (3,0) ∴MN ⊥EB ,且MB=NA=1 ∴EM=1

∴∠EGM=30°,∴MG=EG·cos30°=

∴G (3,) (2)∵∠EGM=30°

∴∠MEG=∠FEG=∠CEF=60° ∴CF=CE·tan60°

∴FO=

。∴F (0,

),E (2,4)

设直线EF 的解析式为

∴折痕EF 所在直线解析式为

(3)如图所示,

6. 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B=90 ,AD=AB=2,点E 是AB 边上一动点(点E

不与点A 、B 重合) ,连结ED ,过ED 的中点F 作ED 的垂线,交AD 于点G, 交BC 于点K, 过点K 作KM ⊥AD 于M . (1) 当E 为AB 中点时,求

DM

的值; DG

AE 1DM

=, 则(2) 若的值等于 ; AB 3DG AE 1

=(n 为正整数)(3) 若, AB n DM 则的值等于 (用含n 的式子表示). DG

答案:(1)连接GE .

∵KM ⊥AD ,KG 是DE 的垂直平分线 ∴∠KMG=∠DFG=90° ∴∠GKM=∠GDF

∵MK=AB=AD,∠KMG=∠DAE=90° ∴ΔKMG ≌ΔDAE ∴MG = AE

∵E 是AB 中点,且AB=AD=2 ∴AE=MG=1

∵KG 是DE 的垂直平分线 ∴GE=GD 设GE=GD=x 则AG=2-x

在Rt ΔAEG 中,∠E AG=90°,

222

由勾股定理得(2-x )+1=x

51DM 12(n -1) 2

= (2) (3) 2∴x= ∴DM=GD-GM= ∴

44DG 55n +1

7. 如图所示,等腰Rt △ABC 的直角边AB=2,点P 、Q 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出发,以相同

速度做直线运动。已知点P 沿射线AB 运动,点Q 沿边BC 的延长线运动,PQ 与直线AC 相交于点D 。

(1)设AP 的长为x ,△PCQ 的面积为S ,求出S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

(2)当AP 的长为何值时,?

(3)作PE ⊥AC 于E ,当点P 、Q 运动时,线段DE 的长度是否改变?证明你的结论。 答案:(1)①当点P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1)所示

∵AP=CQ=x,PB=2-x ∴

②当点P 在AB 延长线上时,如图(2)所示

∵AP=CQ=x,PB=x-

2

即(2)①令②令解得

,即,即,舍去负值。

故当AP 的长为时,

(3)作PF//BC交AC 的延长线于F ,则AP=PF=CQ,AE=EF ∴ ∴DF=CD

①当点P 在线段AB 上时, ∴

②当点P 在AB 的延长线上时,

,此方程无实根; 。

∴DE=EF-FD

故当P 、Q 运动时,线段DE 的长度保持不变,始终等于

8. 我们知道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经过证明我们可得三角形重心具备

下面的性质: 重心到顶点的距离与重心到该顶点对边中点的距离之比为2﹕1.请你用此性质解决下面的问题.

已知:如图,点O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重心,∠CAB =90 ,直线m 过点O , 过

A 、B 、C 三点分别作直线m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D 、E 、F .

(1)当直线m 与BC 平行时(如图1),请你猜想线段BE 、CF 和AD 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2) 当直线m 绕点O 旋转到与BC 不平行时,分别探究在图2、图3这两种情况下,上

述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线段AD 、BE 、CF 三者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结论,不需证明.

答案:(1)猜想:BE+CF=AD 证明:如图,延长AO 交BC 于M 点, ∵点O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重心 ∴AO=2OM且AM ⊥BC

又∵EF ∥BC ∴AM ⊥EF ∵BE ⊥EF,CF ⊥EF ∴EB ∥OM ∥CF ∴EB=OM=CF

∴EB+CF=2OM=AD

(2)图2结论:

BE+CF=AD 证明:联结AO 并延长交BC 于点G ,

B

G

图2

A

B

M

图1

过G 做GH ⊥EF 于H 由重心性质可得AO=2OG

∵∠ADO=∠OHG=90°, ∠AOD=∠HOG

∴△AOD ∽△GOH ∴AD=2HG ∵O 为重心 ∴G 为BC 中点

∵GH ⊥EF,BE ⊥EF,CF ⊥EF ∴EB ∥HG ∥CF ∴H 为EF 中点 ∴HG=

1

(EB+CF) 2

∴EB+CF=AD (3)CF-BE= AD

9. 已知:如图所示,梯形ABCD 中,AB//CD,∠C=90°,AB=BC=4,CD=6。

(1)点E 为BC 边上一点,EF//AD,交CD 边于点F ,FG//EA,交AD 边于点G ,若四边形AEFG 为矩形,求BE 的长;

(2)如图所示,将(1)中的∠AEF 绕E 点逆时针旋转为∠,交CD 边于点,且点与D 点不重合,射线交AB 边于点M ,作N//交AD 边于点N ,设BM 为x ,中,边上的高为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及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答案:(1)作AH ⊥CD 于点H (如图所示)

∵四边形AEFG 为矩形

∴∠AEF=90°

∴∠1+∠3=90°

∵∠C=90°,∴∠2+∠3=90° ∴∠1=∠2

∵EF//AD。∴∠2=∠D ∴∠1=∠D

∵AB=BC=CH=4 ∴HD=CD-CH=2 ∴

∴tan ∠1=

∴BE=2,即E 为BC 的中点。

(2)如图所示,作NP ⊥CD 于点P ,则PN=y

可得∠4=∠5=∠6,它们的正切值相等。

,即

整理,得

当点与点D 重合时(如图所示)

∠BEM=∠EDC ,∴tan ∠BEM

∴x 的取值范围为

10. 在△ABC 中,AC=BC,∠ACB =90︒,点D 为AC 的中点.

(1)如图1,E 为线段DC 上任意一点,将线段DE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DF ,连结CF ,过点F 作FH ⊥FC ,交直线AB 于点H .判断FH 与FC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2)如图2,若E 为线段DC 的延长线上任意一点,(1)中的其他条件不变,你在(1)中得出的结论是否发生改变,直接写出你的结论,不必证明.

A

A

F

D F

D

H

E

C B

C

图1E 图2H

答案:(1)FH 与FC 的数量关系是:FH =FC .

证明:延长DF 交AB 于点G ,

由题意,知 ∠EDF=∠ACB=90°,DE=DF. ∴DG ∥CB .

∵点D 为AC 的中点, ∴点G 为AB 的中点,且DC =1

2

AC . ∴DG 为△ABC 的中位线. ∴DG =

1

2

BC . ∵AC=BC, ∴DC=DG.

∴DC - DE =DG- DF. 即EC =FG.

∵∠EDF =90°,FH ⊥FC ,

∴∠1+∠CFD =90°,∠2+∠CFD=90°.

∴∠1 =∠2.

11如图1,在□ABCD 中,AE ⊥BC 于E ,E 恰为BC 的中点,tan B =2.

(1)求证:AD =AE ;

(2)如图2,点P 在BE 上,作EF ⊥DP 于点F ,连结AF .

求证:DF -EF =2AF ;

A

D

F

E

H

C

(3)请你在图3中画图探究:当P 为射线E C 上任意一点(P 不与点E 重合)时,作

EF ⊥DP 于点F ,连结AF ,线段DF 、EF 与AF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A D

B P E C B E

图2 图1

答案:(1)在Rt △ABE 中,∠AEB=90°, ∴ tan B =

D

A

D

C

B E

图3

C

AE

=2 BE

D

∴AE =2BE .

∵E 为BC 的中点, ∴BC =2BE .

∴AE=BC.

B P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E

∴AD=BC. 图8 ∴AE=AD.

(2)在DP 上截取DH =EF (如图8).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E ⊥BC , ∴∠EAD=90°. ∵EF ⊥PD ,∠1=∠2, ∴∠ADH =∠AEF . ∵AD =AE ,

∴△ADH ≌△AEF .

∴∠HAD =∠F AE ,AH =AF .

B

∴∠F AH ==90°. E

F

在Rt △F AH 中, AH =AF , 图9 ∴FH =2AF .

∴FH =FD -HD =FD -EF =2AF . 即DF -EF =2AF .

(3)按题目要求所画图形见图9,

线段DF 、EF 、AF 之间的数量 关系为:

H DF +EF =2AF .

12.小华用两块不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板摆放图形.

(1)如图①所示△ABC ,△DBE ,两直角边交于点F ,过点F 作FG ∥BC 交AB 于点G ,

连结BF 、AD ,则线段BF 与线段AD 的数量关系是 ;直线BF 与直

线AD 的位置关系是 ,并求证:FG +DC =AC ;

(2)如果小华将两块三角板△ABC ,△DBE 如图②所示摆放,使D 、B 、C 三点在一

条直线上,AC 、DE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 ,过点F 作FG ∥BC ,交直线AE 于点G ,

连结AD ,FB ,则FG 、DC 、AC 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式是 ;

(3)在(2)的条件下,若AG

=DC =5,将一个45°角的顶点与点B 重合,

并绕点B 旋转,这个角的两边分别交线段FG 于P 、Q 两点(如图③),线段DF

分别与线段BQ 、BP 相交于M 、N 两点,若PG =2,求线段MN 的长.

12-1 12-2

12-3

答案.

B

A E G

D

(1)结论:

则线段BF 于线段AC 的数量关系是:相等;直线BF 于直线AC 的位置关系是:互相垂直;

证明: ∆ABC 、∆B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 =∠BAC =∠BDE =45︒,

AD ⊥BC

∴∠CFD =45︒

∴CD =CF

FG //BC

∠AGF =∠ABC =45︒

∴FG =AF

AD =AF +FC

∴AD =FG +DC

(2)FG 、DC 、AD 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式是FG =AD +DC ; (3)过点B 作BH ⊥FG 垂足为H ,过点P 作PK ⊥AG 垂足为K

FG //BC , C 、D 、B 在一条直线上, 可证∆AFG 、∆DC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G =72, CD =5

∴根据勾股定理得:AF =FG =7, FD =5∴AC =BC =2 ∴BD =3

BH ⊥FG ,

2

∴BH //CF ,∠BHF =90︒

FG //BC

∴四边形CFHB 是矩形 ∴BH =5, FH =2

,FG //BC

∴∠G =45︒

∴HG =BH =5,BG =52

PK ⊥AG ,PG =2

∴PK =KG =

2

∴BK =52-2=42

∠PBQ =45︒, ∠HGB =45︒

∴∠GBH

=45︒

∴∠1=∠2

PK ⊥AG ,BH ⊥FG

∴∠BHQ =∠BKP =90︒ ∴∆BQH ∽∆BPK

PK BK

= QH BH

4

∴QH =5

∴FQ =3 4

FG //BC

∴∠D =∠MFQ , ∠DBM =∠FQM ∴∆FQM ∽∆DBM

DM =42 ∠D =∠MFQ , ∠DNB =∠FNP

∴∆BDN ∽∆PFN ∴DN

FN

=

BD

PF

∴DN =

2

8

∴MN =42-

2172

= 88

13. (1)已知:如图1,△ABC 中,分别以AB 、AC 为一边向△ABC 外作正方形ABGE

和ACHF ,直线AN ⊥BC 于N ,若EP ⊥AN 于P ,FQ ⊥AN 于Q . 判断线段EP 、FQ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2)如图2,梯形ABCD 中,AD ∥BC , 分别以两腰AB 、CD 为一边向梯形ABCD 外作正方形ABGE 和DCHF ,线段AD 的垂直平分线交线段AD 于点M ,交BC 于点N ,若E P ⊥M N 于P ,FQ ⊥MN 于Q .(1)中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E

Q

G

H

B

N 图1

C

B

P

F

G

E

Q M

H

N 图2

C P

F

答案:(1)线段EP 、FQ 的数量关系为相等.

∵EP ⊥AN ,AN ⊥BC ,

∴∠P =∠ANB =90︒,∠1+∠3=90︒. 又∵四边形ABGE 是正方形,

∴∠EAB =90︒,AE =AB , ∴∠1+∠2=90︒. ∴∠3=∠2.

∴∆EPA ≌∆ANB . ∴EP =AN .

同理可证 F Q =A N . ∴EP =FQ .

(2)过点A 作JK ⊥AD 交EP 于J , 交BC 于K ,

过点D 作RT ⊥AD 交FQ 于R , 交BC 于T .

G

E

P Q A

F

H

B

N 图1

C

∵PN ⊥AD 于M , ∴JK ∥PN . ∵AD ∥BC ,

∴四边形AKNM 为平行四边形. ∴AK =MN .

J Q M

P R H F

G

B K N T 图2

C

同理可得DT =MN . ∴AK =DT .

又∵EP ⊥MN ,JK ∥PN , AD ∥BC , ∴JK ⊥EP ,JK ⊥BC , 同(1)的证明可得 EJ =AK

, FR =DT .

∴EJ =FR .

由平行四边形JAMP 和QMDR 可知JP =AM 又∵AM =MD ,

∴JP =QR . ∴EJ +JP =QR +RF ∴EP =FQ .

∵△DEF 与△ADG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EF =∠DGA = 45°. ∴∠CEF =∠FGH = 135°. ∴△CEF ≌△FGH .

∴ CF =FH . (2)FH 与FC 仍然相等.

14 如图,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M ,正方形MNPQ 与正方形ABCD

全等,射线MN 与MQ 不过A 、B 、C 、D 四点且分别交ABCD 的边于E 、F 两点. (1)求证:ME=MF;

(2)若将原题中的正方形改为矩形,且BC =2AB =4,其他条件不变,探索线段ME 与线段MF 的数量关系.

A

B

N

, QR =MD .

D

Q

A

M

D

C

B

答案: 过点M 作MG ⊥BC 于点G ,MH ⊥CD 于点H . ∴∠MGE=∠MHF=90.

∵M 为正方形对角线AC 、BD 的交点,∴MG=MH.

又∵∠1+∠GMQ=∠2+∠GMQ=90, ∴∠1=∠2.

在△MGE 和△MHF 中

∠1=∠2, MG=MH, ∠MGE=∠MHF . ∴△MGE ≌△MHF . ∴ME=MF.

(2)解:①当MN 交BC 于点E ,MQ 交CD 于点F 时.

过点M 作MG ⊥BC 于点G ,MH ⊥CD 于点H .

∴∠MGE=∠MHF=90.

∵M 为矩形对角线AC 、BD 的交点, ∴∠1+∠GMQ=∠2+∠GMQ=90. ∴∠1=∠2.

在△MGE 和△MHF 中,

1=∠2

∠MGE=∠MHF ∴△MGE ∽△MHF . ∴

ME MG

=. MF MH

∵M 为矩形对角线AB 、AC 的交点,∴MB=MD=MC

又∵MG ⊥BC ,MH ⊥CD ,∴点G 、H 分别是BC 、DC 的中点. ∵BC =2AB =4, ∴MG =

11

AB , MH =BC . 22

ME 1

=. MF 2

A

E G

②当MN 的延长线交AB 于点E ,MQ 交BC 于点F 时. 过点M 作MG ⊥AB 于点G ,MH ⊥BC 于点H .

D

C

P

Q

∴∠MGE=∠MHF=90.

∵M 为矩形对角线AC 、BD 的交点, ∴∠1+∠GMQ=∠2+∠GMQ=90. . ∴∠1=∠2.

在△MGE 和△MHF 中,

1=∠2, ∠MGE=∠MHF . ∴△MGE ∽△MHF . ∴

ME MG

=. MF MH

∵M 为矩形对角线AC 、BD 的交点,∴MB=MA=MC.

又∵MG ⊥AB ,MH ⊥BC ,∴点G 、H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 ∵BC =2AB =4,∴MG =

11

BC , MH =AB . 22

ME

=2. MF

③当MN 、MQ 两边都交边BC 于E 、F 时.

过点M 作MH ⊥BC 于点H .

∴∠MHE=∠MHF =∠NMQ=90. ∴∠1=∠3,∠2=∠4.

∴△MEH ∽△FEM ,FMH ∽△FEM .

ME MH FM MH

== ∴,. FE FM FE EM

∵M 为正方形对角线AC 、BD 的交点, ∴点M 为AC 的中点.

又∵MH ⊥BC ,∴点M 、H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BC =2AB =4,∴AB=2. ∴MH=1. ∴∴

N

1FM FM 1EM EM

====, . ME MH ⋅EF EF MF MH ⋅EF EF

11FM 2+EM 2

+==1. ………………6分 ME 2MF 2EF 2

P

④当MN 交BC 边于E 点,MQ 交AD 于点F 时. 延长FM 交BC 于点G .

易证△MFD ≌△MGB . ∴MF=MG.

同理由③得

ME 1ME 11

=2或+=1. =或

ME 2MF 2MF 2MF

14. 已知:△AOB 中,AB =OB =2,△COD 中,CD =OC =3, ∠ABO =∠DCO . 连接AD 、BC ,点M 、N 、P 分别为OA 、OD 、BC 的中点.

综上所述:ME 与MF 的数量关系是

11

+=1. MG 2ME 2

11+=1. ∴

ME 2MF 2

图1 图2

(1) 如图1,若A 、O 、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BO =60,则△PMN 的形状是

________________,此时

AD

=________; BC

(2) 如图2,若A 、O 、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BO =2α,证明△PMN ∽△BAO ,并计算

AD

的值(用含α的式子表示); BC

(3) 在图2中,固定△AOB ,将△COD 绕点O 旋转,直接写出PM 的最大值. 答案:(1)等边三角形,1;(每空1分) ------------------------2分

(2)证明:连接BM 、CN .

由题意,得BM ⊥OA ,CN ⊥OD , ∠AOB =∠COD =90︒-α. ∵ A 、O 、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 B 、O 、D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 ∠BMC =∠CNB =90. ∵ P 为BC 中点,

1

∴ 在Rt △BMC 中,PM =BC .

2

在Rt △BNC 中,PN =

∴ PM =PN . 1BC . 2

1BC 为半径的圆上. 2∴ B 、C 、N 、M 四点都在以P 为圆心,

∴ ∠MPN =2∠MBN .

1∠ABO =α, 2

∴ ∠MPN =∠ABO .

∴ △PMN ∽△BAO .

MN AO =∴ . PM BA

11由题意,MN =AD ,又PM =BC . 22

AD MN =∴ . BC PM

AD AO =∴ . BC BA

AM =sin α. 在Rt △BMA 中,AB

∵ AO =2AM ,

AO =2sin α. ∴ BA

AD =2sin α. ∴ BC

5(3). 2又∵ ∠MBN =


相关内容

  • 八年级数学2
  • 共 142 篇文章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103050 条 2013届北京市中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复习课件四边形中档解答题. 阅11  转4  评0  公众公开  13-03-31 20:37 几何证明中的几种技巧(教师用) 阅46  转10  评0  公众公开  13-03-29 22:36 二次根式的解 ...

  • 初中数学数与代数知识点总结
  • 初中数学数与代数知识点总结: 数与代数知识点是初中学习数学时期的主要知识点之一,主要包括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整式.分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以下是各具体知识点总结的理解和分析. 初中数学有理数知识点总结: 有理数 ...

  • 九年级期末试卷分析王丽
  • 九年级期末试卷分析 王丽 今年数学试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试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题目立意新颖且起点较低,难度分布适宜有序,语言陈述准确规范,表达简洁醒目.图文制作精良,结构编排合理,在全面考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能力水平和学习潜能,试 ...

  • 2014中考数学题型分析
  • 一.选择题考点: (1)数:考一个数的相反数,倒数.算术平方根.平方根 (2)几何体的三视图:常见几何体或常见几何体的组合体,注意问的是那种视图在画图时一定要将物体的边缘.棱.顶点都体现出来,看得见的轮廓线都画成实线,看不见的画成虚线,不能漏掉. (3)圆与直线或于圆的位置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判断圆关 ...

  • 三好网暑假免费公开课全程课程回放
  • 新高三: 高三数学复习课 课程简介:函数作为高考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选择题.填空题,侧重于利用导数确定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解答题侧重于导数与函数.解析几何等综合应用,难度较大.本期高考数学满分导师系统介绍有关函数的三要素.函数奇偶性的技巧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与导数的关联.让新高三一轮复习全面深 ...

  • 备战2010中考:十招实用数学解题方法
  • 下面介绍的解题方法,都是初中数学中最常用的,有些方法也是中学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同样这些方法也能给你们现在的学习有些帮助.请同学们把它作为资料好好保存,当然,以后全部学会弄懂,保存大脑当中再好不过了. 1.配方法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 ...

  • 2011上海中考数学考纲及命题趋势解析
  • 2011上海中考数学考纲及命题趋势解析 2011-04-19 17:09:01 来源:网络资源 通过分值分布了解考题着重点,以便复习更有方向性: 一.代数和几何的比例今年150分内代数约占90分,几何约占60分,比例在6∶4 二.各章节分值情况 1.方程(28分左右)和函数(32分左右)占较大的比重 ...

  • 2014年上海中考数学考纲
  • 上海中考数学考纲及命题趋势解析 一.各章节分值情况 1.方程(28 分左右)和函数(32 分左右)占较大的比重函数部分所涵盖的知识点基本考查到位,但是难度降低. 2.统计的分值约占 10% 3.锐角三角比板块分值与统计类似,约 占 10% 4.二次根式.因式分解.不等式分值统计. 因式分解 3 分左 ...

  • 固原市2010年九年级数学试卷分析报告杨志刚
  • 固原市2011年九年级质量检测数学试卷分析 彭阳县小岔乡九年制学校 杨志刚 2010年5月18日 固原市中考数学检测试题,设计新颖,解题方法常规,题型.题量分配合理,难易比例适中,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的考察,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和创新意识,整套试题充满人文关怀. 与中考题相比,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