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的教学片断与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三年级下册《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片断一

师:你对“吨”熟悉吗?你了解吨的知识吗?

生1:吨是一种质量单位。

生2:1吨等于1000千克。

生3:吨是比克,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

生4:吨用字母T表示。

教学反思:看似闲聊,实际上教师已将学生带入事实上的教学情境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确定这节课哪些知识可以重点讲,哪些知识学生已通过课外了解。像生4竟然连表示吨的字母都知道,了不起!

教学片断二

1:教师出示一则新闻:太原郊区某村,一辆装载约十吨碎石的货车经过承重三吨的石桥时,桥塌了,辛好未造成人员伤亡。

师:看到这则新闻,你想到了什么?

生1:因为10吨大于3吨,桥就会塌。

师:这两个数据各表示什么?

生2:10吨是碎石的重量,3吨是桥承受的重量。

生3:这座桥承重3吨,就不能通过超过3吨的车,否则桥就会塌。 生4:我们要警告那些司机不要超载。

师:板书

2:教师继续出示课件

(1):幽蓝的海水中先出现一头蓝鲸,然后出现文字“7吨”。

(2):仓库外堆放着许多小石子,然后出现文字“40吨”。

(3):先出现一辆正在工作的吊车,然后出现文字“16吨”。

(4):码头边停放着一艘大货轮,然后出现文字“45吨”。

(5):桥边立着一个黄色的圆形交通标志牌,中间写着“5T”。 师: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生1:蓝鲸重7吨。

生2:小石子重40吨。

生3:吊车重16吨。

生1:不对,应该是吊车最多能吊16吨的货物。

师板书:起重量16吨。

生4:轮船最多能运45吨货物。

师/;载重量16吨。

生5:这座大桥禁止通过超过5吨的车辆。

最后出示一架建筑工地上正在私生活施工的检验报告单,要求学生从中寻找有关重量的信息。学生找到最大起重量6000KG。

生:它最多能起重6000千克货物。

师:能换成“吨”说吗?

生:它最大起重6吨货物。

教学反思:有人说:“这些内容太零散了。没必要绕这么大一个弯。”我却认为很有必要,但唯一遗憾的是这些信息是由教师提供的。如果由学生在课前搜集,再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说说自己对图片或文字信息的理解,学生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发现和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在课堂上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生活与课堂之间的交流才是名副其实。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学生就能获得富有成就的学习体验。教师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更有生气,从而更加有效。

教学片断三:

师:让学生每4人一组,准备好5千克的大米。

生:完成

师:同学们分别提一下大米。感受5千克有多重。

生:说法不一。

师/:再看看你们最多能提几袋

生:积极参与上台体验。

课堂气氛活跃。

生1:提了5袋。

全班学生又惊讶,又佩服。

师:谁能超过他?接着,用电脑演示20袋大米。

生:注意力非常集中。

师:你们谁能提动?一吨有这样的几袋?

教学反思: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直是老师们费劲考虑的。心理学表明,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差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没有发展。学生刚开始体验5千克时有:重,很重,轻,很轻。教师没有对此发表意见,而是让他们继续充分体验,最后达到共识:100千克够重,1000千克重的让人望而生畏。学生先前体验的4种感受都是正确的,但后面的体验就是唯一的答案了。教师给了学生解释和评价自己学习结果的权利,允许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这样的评价为学生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教学片断四:

师:现在大家估计一下多少个咱们班的学生约1吨。

生1:算出全班总重量再加上几个人的重量。

生2:算出本小组平均体重,再去除1000,得出人数37人。

生3:以小组为单位,先算几个小组的重量为1000千克,再乘4,得出37

人。

师:像老师这样的大人,几个大人约1吨重?

生:老师您有多重?

教学反思: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示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将课堂变成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啊!有了这样的课堂体验,学生还能说自己不喜欢上数学课吗?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快乐。

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表现出来的稍纵即逝的灵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课堂生成的即时性,谁也无法预料。相信这位教师对学生的即时评价,会让他兴奋不已,甚至要激励他好长时间。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人品尝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会激励他千百次地战胜失败。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适时且有效的评价,这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提倡赞赏,那怕学生出现了错误,也要对其中的点滴创新思维给予肯定。另一方面,教师又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应真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如果赞赏失去了针对性,客观性,适度性,真诚性,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加匡正,对其头脑中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则极易造成概念的混淆和知识的误区,那么赞赏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吨的认识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三年级下册《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片断一

师:你对“吨”熟悉吗?你了解吨的知识吗?

生1:吨是一种质量单位。

生2:1吨等于1000千克。

生3:吨是比克,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

生4:吨用字母T表示。

教学反思:看似闲聊,实际上教师已将学生带入事实上的教学情境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确定这节课哪些知识可以重点讲,哪些知识学生已通过课外了解。像生4竟然连表示吨的字母都知道,了不起!

教学片断二

1:教师出示一则新闻:太原郊区某村,一辆装载约十吨碎石的货车经过承重三吨的石桥时,桥塌了,辛好未造成人员伤亡。

师:看到这则新闻,你想到了什么?

生1:因为10吨大于3吨,桥就会塌。

师:这两个数据各表示什么?

生2:10吨是碎石的重量,3吨是桥承受的重量。

生3:这座桥承重3吨,就不能通过超过3吨的车,否则桥就会塌。 生4:我们要警告那些司机不要超载。

师:板书

2:教师继续出示课件

(1):幽蓝的海水中先出现一头蓝鲸,然后出现文字“7吨”。

(2):仓库外堆放着许多小石子,然后出现文字“40吨”。

(3):先出现一辆正在工作的吊车,然后出现文字“16吨”。

(4):码头边停放着一艘大货轮,然后出现文字“45吨”。

(5):桥边立着一个黄色的圆形交通标志牌,中间写着“5T”。 师: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生1:蓝鲸重7吨。

生2:小石子重40吨。

生3:吊车重16吨。

生1:不对,应该是吊车最多能吊16吨的货物。

师板书:起重量16吨。

生4:轮船最多能运45吨货物。

师/;载重量16吨。

生5:这座大桥禁止通过超过5吨的车辆。

最后出示一架建筑工地上正在私生活施工的检验报告单,要求学生从中寻找有关重量的信息。学生找到最大起重量6000KG。

生:它最多能起重6000千克货物。

师:能换成“吨”说吗?

生:它最大起重6吨货物。

教学反思:有人说:“这些内容太零散了。没必要绕这么大一个弯。”我却认为很有必要,但唯一遗憾的是这些信息是由教师提供的。如果由学生在课前搜集,再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说说自己对图片或文字信息的理解,学生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发现和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在课堂上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生活与课堂之间的交流才是名副其实。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学生就能获得富有成就的学习体验。教师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更有生气,从而更加有效。

教学片断三:

师:让学生每4人一组,准备好5千克的大米。

生:完成

师:同学们分别提一下大米。感受5千克有多重。

生:说法不一。

师/:再看看你们最多能提几袋

生:积极参与上台体验。

课堂气氛活跃。

生1:提了5袋。

全班学生又惊讶,又佩服。

师:谁能超过他?接着,用电脑演示20袋大米。

生:注意力非常集中。

师:你们谁能提动?一吨有这样的几袋?

教学反思: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直是老师们费劲考虑的。心理学表明,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差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没有发展。学生刚开始体验5千克时有:重,很重,轻,很轻。教师没有对此发表意见,而是让他们继续充分体验,最后达到共识:100千克够重,1000千克重的让人望而生畏。学生先前体验的4种感受都是正确的,但后面的体验就是唯一的答案了。教师给了学生解释和评价自己学习结果的权利,允许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这样的评价为学生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教学片断四:

师:现在大家估计一下多少个咱们班的学生约1吨。

生1:算出全班总重量再加上几个人的重量。

生2:算出本小组平均体重,再去除1000,得出人数37人。

生3:以小组为单位,先算几个小组的重量为1000千克,再乘4,得出37

人。

师:像老师这样的大人,几个大人约1吨重?

生:老师您有多重?

教学反思: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示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将课堂变成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啊!有了这样的课堂体验,学生还能说自己不喜欢上数学课吗?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快乐。

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表现出来的稍纵即逝的灵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课堂生成的即时性,谁也无法预料。相信这位教师对学生的即时评价,会让他兴奋不已,甚至要激励他好长时间。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人品尝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会激励他千百次地战胜失败。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适时且有效的评价,这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提倡赞赏,那怕学生出现了错误,也要对其中的点滴创新思维给予肯定。另一方面,教师又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应真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如果赞赏失去了针对性,客观性,适度性,真诚性,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加匡正,对其头脑中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则极易造成概念的混淆和知识的误区,那么赞赏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相关内容

  • 让我走进你
  • 走 进 案 例 整理 张西云 一次,在网上浏览,偶然发现有关我们教师教学案例方面的一些知识.一些观点,感觉对自己帮助很大,受益匪浅,略作整理,借此机会与老师们共享. 一.什么是案例 一般来说,案例是指对现实生活中某个事件的真实记录和客观的叙述.与"案例"这个词相关的术语很多,如: ...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讨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讨 美丽坎 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 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 ...

  • 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 从来都没有上过片断教学,这是第一次尝试,甚至对于片断教学的概念甚是模糊.上下来感觉自己很不自然,没有学生,一直无从适应,但是作为起步,将会受益终身. 这次片断教学后,我深知片断教学的虚拟性.它是课堂的浓缩,同时也更精简,把整堂课的教学突破集中在这12分钟里面.而这12分钟要是2一个课堂,有师生互动, ...

  • 小学数学教学片断的对比和反思
  • 小学数学教学片断的对比和反思 [摘要]通过两个数学教学片段的对比,可以明显的体现教和学的方式上有很大的变化.教学片段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 ...

  • [春雨]教学片断反思(一)
  • 一.案例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春雨>.(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 生:(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师:春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觉得春雨很有趣儿,那细细的雨丝,一根一根的,有趣极了. 生:我也觉得春雨挺有趣儿,春雨过后,大地像洒了一层油一样,空气新鲜了,树也绿了. 生:春雨过后,万物 ...

  •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剖析
  •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剖析 一.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一)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分数乘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 在操作活动中,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 ...

  • 小学音乐欣赏课管弦乐[秋收]教学反思
  • 在"聆听"中感悟秋韵 --对一堂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 一 在一次区级教学研讨活动中,老师们一起听了一堂音乐欣赏课<秋收>,执教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优美细腻的教学语言,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师生.在华老师循循善诱的点拨与引领下,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沿着 ...

  •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文峰小学 张世玲 [案例背景] 小学数学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完成学习任务,主要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当然自主学习不能完全依赖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作用也不 ...

  • [化学教学论]期末思考题
  • <化学教学论>期末思考题 1.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化学教学论这门课程? 答:基于化学教学论的学科特点.设课目的和学习任务,要学好本课程,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认识 端正态度: (2)讲究方法 提高能力 第一,学会比较:第二,学会总结,结合化学教学论的学习,一方面是对文献.资料的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