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植物培植的比较

植物是园林的主体,植物配置是园林设计、景观营建的主旋律。植物配置更是一门科学、艺术,是绿地建设的灵魂。它融合、渗透、演绎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运动诸要素;与植物学、园艺学、气象学、土壤学、美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历史、人文等有着诸般紧密的联系,是一个有机的空间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从园林设计到植物配置都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然而在现代的园林绿地中,植物配置却有着不同时代带来的独特风格和特征,比较两个时代植物配置的不同特色对于探索未来园林的发展趋势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植物景观的审美主体(服务群体)之转变:贵族性与大众性

古代的造园家有两种,一为文人雅士,二为具有精湛技艺的工匠。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使用的私有性,这些造园家营建的古典园林或为己用或为封建贵族所有,其审美主体与如今现代园林的服务群体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如今,私人占有园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城市公园、开放性绿地开始进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园林设计营造的植物景观不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欣赏感知的对象,而且还为市民户外游憩和交往提供丰富的空间。

2 植物材料选择之转变:单一性与多样性

据调查,苏州8座园林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环秀山庄、沧浪亭等),各园重复栽植的植物有罗汉松、白玉兰、桂花等11种植物,重复率100%;而重复率在50%以上的植物有70种左右。由此可见,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古典园林的特点是种类少,局限性强。在拥有优越自然条件的江南私家园林中是如此,而皇家园林在北方气候条件的限制下亦是如此。我国拥有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其中木本植物8000多种,而古典园林中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其种类不超过200种,仅占2.5%,当然,这些封闭式的园林,历史上仅为满足少数有闲阶级的需要而建,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相比之下,现代园林设计在植物选择上,由于在植物功能上的拓宽,生态、防护、生产功能的增加,对植物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再拘泥于少数具有观赏寓意、诗情画意的植物,开始注重植物配置的生物多样性原则和乡土性原则。

3 植物配置形式之转变:规律性和多元化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风格为自然式,常与园林风格保持一致。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那种“片山块石、似有野趣”或“咫尺山林”式的高度自然物的缩影,使其配置形式局限性强。虽能让人产生想象自然美景的作用,但并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真正”存在,在这方面是很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需求的。古典园林中常用的形式有孤植、对植、丛植几种形式,还有一些的规律性做法,如高山栽松、岸边植柳、山中挂藤、水上放莲、修竹千竿、双桐相映、槐荫当庭、移竹当窗、栽梅绕屋等常用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也能在古典园林的室内室外、厅前屋后、轩房廊侧、山脚池畔等处见到花台、盆景、盆栽等形式,点缀恰到好处。

而如今盆景、盆栽进入了各家各户的庭院和阳台空间,花台的形式已经演变为现代的花坛、花境等形式。现代园林设计手法的更新和植物配置多功能的要求使植物配置形式正在走向多元化。植物材料选择的多样化发展为多元化的形式提供了必要条件。平面和立体空间层次营造上,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搭配、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搭配以符合实际需求的科学比例配置。另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和专类园、湿地、森林公园、防护林等绿地形式的开拓赋予植物配置更多载体和功能。

4 植物配置遵循原则之转变:艺术性和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古典园林是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利用不同植物特有的文化寓意丰富植物观赏内容、寄托园主思想情怀,这样的例子在古典园林中屡见不鲜,如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认为是脱离庸俗而具有理想的象征;竹则被认为是刚直不阿,有气节的君子等等。植物配置与诗情画意结合,如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留听阁”借芭蕉、残荷在风吹雨打的条件下所产生的声响效果而给人以艺术感受;承德离宫中的“万鹤松风”景点,也是借风掠松林而发出的瑟瑟涛声而感染人的。古典园林植物造景非常强调艺术性原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园主和造园家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影响。对于现代的园林设计师来说,挖掘其艺术和文化内涵,结合时代特征,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时代的更替带来了新的问题。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使得人们意识到植物具有基本的美化和观赏功能,而且还看到了它的环境资源价值,如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等作用。植物配置形成的人工自然植物群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为野生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因此尊重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如今植物配置设计的必然准则。在设计中要求设计师以人为本,结合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多学科设计是一大趋势,如芳香保健植物园。现代园林中植物配置强调的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

(注:本文转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

植物是园林的主体,植物配置是园林设计、景观营建的主旋律。植物配置更是一门科学、艺术,是绿地建设的灵魂。它融合、渗透、演绎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运动诸要素;与植物学、园艺学、气象学、土壤学、美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历史、人文等有着诸般紧密的联系,是一个有机的空间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从园林设计到植物配置都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然而在现代的园林绿地中,植物配置却有着不同时代带来的独特风格和特征,比较两个时代植物配置的不同特色对于探索未来园林的发展趋势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植物景观的审美主体(服务群体)之转变:贵族性与大众性

古代的造园家有两种,一为文人雅士,二为具有精湛技艺的工匠。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使用的私有性,这些造园家营建的古典园林或为己用或为封建贵族所有,其审美主体与如今现代园林的服务群体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如今,私人占有园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城市公园、开放性绿地开始进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园林设计营造的植物景观不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欣赏感知的对象,而且还为市民户外游憩和交往提供丰富的空间。

2 植物材料选择之转变:单一性与多样性

据调查,苏州8座园林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环秀山庄、沧浪亭等),各园重复栽植的植物有罗汉松、白玉兰、桂花等11种植物,重复率100%;而重复率在50%以上的植物有70种左右。由此可见,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古典园林的特点是种类少,局限性强。在拥有优越自然条件的江南私家园林中是如此,而皇家园林在北方气候条件的限制下亦是如此。我国拥有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其中木本植物8000多种,而古典园林中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其种类不超过200种,仅占2.5%,当然,这些封闭式的园林,历史上仅为满足少数有闲阶级的需要而建,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相比之下,现代园林设计在植物选择上,由于在植物功能上的拓宽,生态、防护、生产功能的增加,对植物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再拘泥于少数具有观赏寓意、诗情画意的植物,开始注重植物配置的生物多样性原则和乡土性原则。

3 植物配置形式之转变:规律性和多元化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风格为自然式,常与园林风格保持一致。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那种“片山块石、似有野趣”或“咫尺山林”式的高度自然物的缩影,使其配置形式局限性强。虽能让人产生想象自然美景的作用,但并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真正”存在,在这方面是很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需求的。古典园林中常用的形式有孤植、对植、丛植几种形式,还有一些的规律性做法,如高山栽松、岸边植柳、山中挂藤、水上放莲、修竹千竿、双桐相映、槐荫当庭、移竹当窗、栽梅绕屋等常用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也能在古典园林的室内室外、厅前屋后、轩房廊侧、山脚池畔等处见到花台、盆景、盆栽等形式,点缀恰到好处。

而如今盆景、盆栽进入了各家各户的庭院和阳台空间,花台的形式已经演变为现代的花坛、花境等形式。现代园林设计手法的更新和植物配置多功能的要求使植物配置形式正在走向多元化。植物材料选择的多样化发展为多元化的形式提供了必要条件。平面和立体空间层次营造上,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搭配、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搭配以符合实际需求的科学比例配置。另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和专类园、湿地、森林公园、防护林等绿地形式的开拓赋予植物配置更多载体和功能。

4 植物配置遵循原则之转变:艺术性和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古典园林是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利用不同植物特有的文化寓意丰富植物观赏内容、寄托园主思想情怀,这样的例子在古典园林中屡见不鲜,如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认为是脱离庸俗而具有理想的象征;竹则被认为是刚直不阿,有气节的君子等等。植物配置与诗情画意结合,如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留听阁”借芭蕉、残荷在风吹雨打的条件下所产生的声响效果而给人以艺术感受;承德离宫中的“万鹤松风”景点,也是借风掠松林而发出的瑟瑟涛声而感染人的。古典园林植物造景非常强调艺术性原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园主和造园家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影响。对于现代的园林设计师来说,挖掘其艺术和文化内涵,结合时代特征,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时代的更替带来了新的问题。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使得人们意识到植物具有基本的美化和观赏功能,而且还看到了它的环境资源价值,如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等作用。植物配置形成的人工自然植物群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为野生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因此尊重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如今植物配置设计的必然准则。在设计中要求设计师以人为本,结合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多学科设计是一大趋势,如芳香保健植物园。现代园林中植物配置强调的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

(注:本文转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


相关内容

  • 法式园林造景特点
  • 法式园林 法式园林是指欧洲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法国园林体系风格,主要以17世纪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17世纪下半叶,古典主义成为法国文化艺术的主导潮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也形成了古典主义理论.古典主义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由著名法国造园大师勒·诺特尔(Le·Nôtre )主持设计的凡 ...

  • 实习调查报告--之园林的认识
  • 实习调查报告——之园林的认识 社会之大,无奇不有!城市之多,千奇百态!社会实践活动给了我们一个调查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小的时侯,常听大人们说,“进入大学,就是一只脚踏进了社会。”这话在刚进大学的时候才有所理解,学校的学习生活不再像小学、初中及高中那样受家长、老师的压制,留给我们的却只有自由发挥的空 ...

  • 园林理水艺术
  • 水是构成园林四大要素之一种,也是最活跃的一种.古人云"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 园以水活" ,水与其它园林要素一起,富有变化和创新,赋园林于生机.在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水的处理有明显不同,水体的变化,既创造了园林意境,又提高了造园艺术水平. 一.水的 ...

  • 以中国古典诗词为素材的盆景创作研究
  • 以中国古典诗词为素材的盆景创作研究 1. 引言 盆景起源于中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是富有自然情趣的东方艺术精品之一,也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园林艺术之一.中华文明古国,历来就爱好自然的本性,盆景的本质就是自然风貌与自然精神的再现. 彭春生先生是这样定义盆景的:"所谓盆景,是在我国盆栽.石玩基础 ...

  •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刘策) 听到许多人这样议论,说中国园林的特色是赋有"诗情画意",或说是寓有深刻的"意境". 实际上,每一类形式的建筑艺术,甚至再广义地说,每一种形象艺术,都赋有"诗情画意",寓有深刻的"意境".因此, ...

  • 试论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关系
  • 试论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关系 - 园林绿化 摘要:园林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在园林建设中,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在体现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为构建和谐.美观的园林景观提供基础,这两者之间可以说是 ...

  •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风格比较
  •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风格比较 摘要: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城市的现代化规划建设步伐也在不断的加快并推动着城市园林现代化工程的深入广泛的开展.人们在满足生活水平和物质水平后开始对生活环境提出更高要求,现代园林建筑不仅传承了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也具有其特别之处.本研究主要从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指 ...

  • 绿野社会实践小组_实践报告
  • 城市居住小区绿化环境的 调查与研究报告 东南大学 能源与环境学院 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 东南大学绿野社会实践小组 2011年8月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社区绿化的好坏对居住环境的好坏,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深入各社区走访居 ...

  • 小区环境绿化管理讲义
  • 小区环境绿化管理 一.环境绿化管理概述 绿化是构成管理区美化优化环境的重要因素,它能够调节管区内局部生态平衡,因此要充分利用管区内的土地,搞好环境的绿化和美化,物业管理企业应经常组织业主参加庭院绿化种植浇水.除草等公益活动,增强业主的爱护绿化意识. 二.机构编制与岗位职责 (一)机构设置 绿化护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