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只剩下两张薄纸片的日历,心中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几幅过年的素描图。 腊月繁闹图 腊月,村落脱离冷清,各家各户处于迎接春节的繁闹之中。 婆媳不再斤斤计较平日的长长短短,一条心地在灶前、桌边忙活年菜。年轻的媳妇负责生火,忙不迭地把稻草、柴木送进灶膛;掌勺儿的婆婆系上花围裙,在两三口大小不一的锅旁忙碌着各种美味。熬油、下菜、放盐、装盘,亮出道道馋人的佳肴。红烧鱼、虎皮肉、炸肉丸、炒猪肠,看一眼便馋,闻一下欲醉。有意向的几家邻里也会合着蒸几笼包子、馒头、年糕,包子馅通常是荠菜、雪菜、肉丁、萝卜丝,寓意富贵聚财、年年高升。屋里虽然雾气缭绕,但串串爽朗的笑声依稀可闻。晴朗的天,她们也会掸尘扫屋,象征驱赶一年的邪瘟病疫。 男人们身为一家顶梁柱,也不闲着,他们将一年辛酸汗水换来的“大成果”存在银行,余下的千儿八百就上街备办年货去了。街上人头攒动,吆喝声此起彼伏,大小地摊儿挨挨挤挤。给老母添一件新衣,为妻子买一条围脖,给儿女捎两根糖葫芦,都是必要的。有些模范丈夫为寻几两酸梅、几斤蜜枣,即便跑折了腿也乐呵――家里床榻上可卧着待产的媳妇儿呢!当然,鞭炮烟花店生意最兴隆啦!源源不断的客人个个满载而出,鞭子、爆竹、烟花,哪一样不是过年的好彩头? 老人们倚在墙边晒太阳,有兴趣的也亲手用箔纸折些元宝,只求个心安理得。记得我曾祖母老爱剥花生,所以我总是克制自己少吃花生,因为那都是她用竹枝似的手一粒一粒辛苦剥出来的。孩子或闷在家里写作业,或帮母亲打扫屋子,或合计着与朋友的新年计划。 村子里整天跟炒米机似的,闹腾腾地炸出一朵朵笑的花儿。 辞旧迎新图 年三十,家家户户起个大早,把酣睡的孩子一并拽起来干大事――贴春联。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但一些农家人有时分不清上下联,此时他们往往以此为借口,来考验上学娃儿们的智慧。我们还在内门上倒贴“福”字,企盼福气的到来。 正午要祭祀。在堂屋中央置八仙桌,不过桌面缝隙要横过来(祭祀礼仪)。桌上摆两具烛台、八碗贡菜、九杯清酒,筷子可不能照拿九双,都是抓两把的,套用奶奶的话来说,那是因为平日里不曾多供奉这些神鬼,过年把他们都请过来聚聚,你哪晓得他们有多少位。大门外侧还要点上两张纸钱,这样才能请进各路神鬼进屋“喝酒拿钱”。规规矩矩摘了帽子磕个响头,然后蹲在一旁帮着烧纸钱。 差不多傍晚时分,我们就到田头“烧利市”了(农村一种祭祀土地神的礼仪,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松柏枝、冥钱、元宝、线香、菩萨纸、年糕、猪肉、豆腐、馒头等,都是必须的物品。 大年三十,爆竹、烟花是不可少的,可我家每年都等到很晚,几乎很少有炮声时才放,总把四周邻居吓一跳,爸爸戏称,这叫“一鸣惊人”。 可算盼到年夜饭了,我和哥哥琢磨着要大吃特吃,可消耗的零食太多,面对一大桌美味竟不愿下筷了,奶奶说以前的过年跟现在真是没得比。一家人围坐着,拉拉家常,谈笑风生。爸爸与伯伯兄弟俩老喜欢冷不丁地冒出几句不含好意的总结,尔后为我和哥哥上一堂“政治课”,我们常拿一句话搪塞:“您还提这些陈芝麻烂谷子做什么?” 酒足饭饱后,开始观赏烟花。万丈瀑布,银蛇炫舞,火树银花,星罗棋布,可谓“遍空开花”。偶尔也能看见被许过愿的孔明灯在墨蓝的天幕随风浪迹。孩子们也变得分外激动,趁着这机会,只要对大人道一声“恭喜发财”,红包还不乖乖拿来?呵呵。 屋外红灯高挂,万家灯火如织。合家守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联欢,半夜不眠,以待新年,连平日贪睡的小孩,也能固执地熬到零点钟声敲响的那激动一刻。 初岁 图 初一清晨,开门炮仗“嘭嘭”地震天响,可应了这句“爆竹声中一岁除”,长长的鞭炮卷儿在四窜的火星中亢奋地高歌。碎红满地,灿若云锦,满是瑞气。宝塔香正月初一可缺不得,一节节的极高极粗,缕缕青烟在空中舞姿蹁跹。 洗簌完毕,先去堂屋给列祖列宗磕头敬香,然后和家人一块吃汤圆。汤圆是家里儿孙包的,如果在碗里能见着头发,那可真了不得,代表今年财运亨通。 早饭后,大家走亲访友,拜年送礼,彼此笑脸迎人,恭贺新禧。聊亲友的喜事,聊孩子的成绩,聊社会的大事,聊着一箩筐也装不下的话儿。男女老少有的嗑瓜子,有的打牌,有的打羽毛球,好不热闹。 孩子们在场地、街巷戏耍,拿着压岁钱买来小鞭炮,一路放一路笑,沉浸在甜蜜的小幸福里,清脆的响声撞出个彩色的童年。偶尔也有调皮的男孩儿在满地落红中找得完好的鞭子儿,用香头儿点着了悄悄扔在女孩子身后,捉弄她们一番。 虽是严冬,但过年的红火、温暖,已让我们感觉徐徐春风悄然而来。 这几幅温馨的年画,我可爱不释手呢! (指导老师:王俊杰) 明师点评:过年可谓众事纷杂、头绪繁多,小作者巧妙运用了三个小标题化繁为简,按时序为我们绘制了三幅异彩纷呈的温馨年画,生动展现出农村腊月到新春的忙碌与欢喜。在年味日益寡淡的今天,这篇以南通乡下过年习俗为内容的小文,让我们感受到一股久违的香浓年味。备饭菜、买年货、祭鬼神、贴春联、吃团圆饭、放爆竹礼花、要红包、吃汤圆、拜新年……这些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过年活动,勾起了许多关于过年的美好回忆。一个个场景,那么温馨,那么和谐,又那么让人怀恋。此外,本文语言清新活泼,读来亲切。大量白描的运用,使笔下人物宛然目前:备办饭菜的妇女,购置年货的男人,享受阳光的老者,活蹦乱跳的孩童,一个个都沉浸在过年的欢欣之中了。 推荐老师:刘功海
看着只剩下两张薄纸片的日历,心中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几幅过年的素描图。 腊月繁闹图 腊月,村落脱离冷清,各家各户处于迎接春节的繁闹之中。 婆媳不再斤斤计较平日的长长短短,一条心地在灶前、桌边忙活年菜。年轻的媳妇负责生火,忙不迭地把稻草、柴木送进灶膛;掌勺儿的婆婆系上花围裙,在两三口大小不一的锅旁忙碌着各种美味。熬油、下菜、放盐、装盘,亮出道道馋人的佳肴。红烧鱼、虎皮肉、炸肉丸、炒猪肠,看一眼便馋,闻一下欲醉。有意向的几家邻里也会合着蒸几笼包子、馒头、年糕,包子馅通常是荠菜、雪菜、肉丁、萝卜丝,寓意富贵聚财、年年高升。屋里虽然雾气缭绕,但串串爽朗的笑声依稀可闻。晴朗的天,她们也会掸尘扫屋,象征驱赶一年的邪瘟病疫。 男人们身为一家顶梁柱,也不闲着,他们将一年辛酸汗水换来的“大成果”存在银行,余下的千儿八百就上街备办年货去了。街上人头攒动,吆喝声此起彼伏,大小地摊儿挨挨挤挤。给老母添一件新衣,为妻子买一条围脖,给儿女捎两根糖葫芦,都是必要的。有些模范丈夫为寻几两酸梅、几斤蜜枣,即便跑折了腿也乐呵――家里床榻上可卧着待产的媳妇儿呢!当然,鞭炮烟花店生意最兴隆啦!源源不断的客人个个满载而出,鞭子、爆竹、烟花,哪一样不是过年的好彩头? 老人们倚在墙边晒太阳,有兴趣的也亲手用箔纸折些元宝,只求个心安理得。记得我曾祖母老爱剥花生,所以我总是克制自己少吃花生,因为那都是她用竹枝似的手一粒一粒辛苦剥出来的。孩子或闷在家里写作业,或帮母亲打扫屋子,或合计着与朋友的新年计划。 村子里整天跟炒米机似的,闹腾腾地炸出一朵朵笑的花儿。 辞旧迎新图 年三十,家家户户起个大早,把酣睡的孩子一并拽起来干大事――贴春联。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但一些农家人有时分不清上下联,此时他们往往以此为借口,来考验上学娃儿们的智慧。我们还在内门上倒贴“福”字,企盼福气的到来。 正午要祭祀。在堂屋中央置八仙桌,不过桌面缝隙要横过来(祭祀礼仪)。桌上摆两具烛台、八碗贡菜、九杯清酒,筷子可不能照拿九双,都是抓两把的,套用奶奶的话来说,那是因为平日里不曾多供奉这些神鬼,过年把他们都请过来聚聚,你哪晓得他们有多少位。大门外侧还要点上两张纸钱,这样才能请进各路神鬼进屋“喝酒拿钱”。规规矩矩摘了帽子磕个响头,然后蹲在一旁帮着烧纸钱。 差不多傍晚时分,我们就到田头“烧利市”了(农村一种祭祀土地神的礼仪,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松柏枝、冥钱、元宝、线香、菩萨纸、年糕、猪肉、豆腐、馒头等,都是必须的物品。 大年三十,爆竹、烟花是不可少的,可我家每年都等到很晚,几乎很少有炮声时才放,总把四周邻居吓一跳,爸爸戏称,这叫“一鸣惊人”。 可算盼到年夜饭了,我和哥哥琢磨着要大吃特吃,可消耗的零食太多,面对一大桌美味竟不愿下筷了,奶奶说以前的过年跟现在真是没得比。一家人围坐着,拉拉家常,谈笑风生。爸爸与伯伯兄弟俩老喜欢冷不丁地冒出几句不含好意的总结,尔后为我和哥哥上一堂“政治课”,我们常拿一句话搪塞:“您还提这些陈芝麻烂谷子做什么?” 酒足饭饱后,开始观赏烟花。万丈瀑布,银蛇炫舞,火树银花,星罗棋布,可谓“遍空开花”。偶尔也能看见被许过愿的孔明灯在墨蓝的天幕随风浪迹。孩子们也变得分外激动,趁着这机会,只要对大人道一声“恭喜发财”,红包还不乖乖拿来?呵呵。 屋外红灯高挂,万家灯火如织。合家守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联欢,半夜不眠,以待新年,连平日贪睡的小孩,也能固执地熬到零点钟声敲响的那激动一刻。 初岁 图 初一清晨,开门炮仗“嘭嘭”地震天响,可应了这句“爆竹声中一岁除”,长长的鞭炮卷儿在四窜的火星中亢奋地高歌。碎红满地,灿若云锦,满是瑞气。宝塔香正月初一可缺不得,一节节的极高极粗,缕缕青烟在空中舞姿蹁跹。 洗簌完毕,先去堂屋给列祖列宗磕头敬香,然后和家人一块吃汤圆。汤圆是家里儿孙包的,如果在碗里能见着头发,那可真了不得,代表今年财运亨通。 早饭后,大家走亲访友,拜年送礼,彼此笑脸迎人,恭贺新禧。聊亲友的喜事,聊孩子的成绩,聊社会的大事,聊着一箩筐也装不下的话儿。男女老少有的嗑瓜子,有的打牌,有的打羽毛球,好不热闹。 孩子们在场地、街巷戏耍,拿着压岁钱买来小鞭炮,一路放一路笑,沉浸在甜蜜的小幸福里,清脆的响声撞出个彩色的童年。偶尔也有调皮的男孩儿在满地落红中找得完好的鞭子儿,用香头儿点着了悄悄扔在女孩子身后,捉弄她们一番。 虽是严冬,但过年的红火、温暖,已让我们感觉徐徐春风悄然而来。 这几幅温馨的年画,我可爱不释手呢! (指导老师:王俊杰) 明师点评:过年可谓众事纷杂、头绪繁多,小作者巧妙运用了三个小标题化繁为简,按时序为我们绘制了三幅异彩纷呈的温馨年画,生动展现出农村腊月到新春的忙碌与欢喜。在年味日益寡淡的今天,这篇以南通乡下过年习俗为内容的小文,让我们感受到一股久违的香浓年味。备饭菜、买年货、祭鬼神、贴春联、吃团圆饭、放爆竹礼花、要红包、吃汤圆、拜新年……这些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过年活动,勾起了许多关于过年的美好回忆。一个个场景,那么温馨,那么和谐,又那么让人怀恋。此外,本文语言清新活泼,读来亲切。大量白描的运用,使笔下人物宛然目前:备办饭菜的妇女,购置年货的男人,享受阳光的老者,活蹦乱跳的孩童,一个个都沉浸在过年的欢欣之中了。 推荐老师:刘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