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的年画

  看着只剩下两张薄纸片的日历,心中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几幅过年的素描图。      腊月繁闹图   腊月,村落脱离冷清,各家各户处于迎接春节的繁闹之中。   婆媳不再斤斤计较平日的长长短短,一条心地在灶前、桌边忙活年菜。年轻的媳妇负责生火,忙不迭地把稻草、柴木送进灶膛;掌勺儿的婆婆系上花围裙,在两三口大小不一的锅旁忙碌着各种美味。熬油、下菜、放盐、装盘,亮出道道馋人的佳肴。红烧鱼、虎皮肉、炸肉丸、炒猪肠,看一眼便馋,闻一下欲醉。有意向的几家邻里也会合着蒸几笼包子、馒头、年糕,包子馅通常是荠菜、雪菜、肉丁、萝卜丝,寓意富贵聚财、年年高升。屋里虽然雾气缭绕,但串串爽朗的笑声依稀可闻。晴朗的天,她们也会掸尘扫屋,象征驱赶一年的邪瘟病疫。   男人们身为一家顶梁柱,也不闲着,他们将一年辛酸汗水换来的“大成果”存在银行,余下的千儿八百就上街备办年货去了。街上人头攒动,吆喝声此起彼伏,大小地摊儿挨挨挤挤。给老母添一件新衣,为妻子买一条围脖,给儿女捎两根糖葫芦,都是必要的。有些模范丈夫为寻几两酸梅、几斤蜜枣,即便跑折了腿也乐呵――家里床榻上可卧着待产的媳妇儿呢!当然,鞭炮烟花店生意最兴隆啦!源源不断的客人个个满载而出,鞭子、爆竹、烟花,哪一样不是过年的好彩头?   老人们倚在墙边晒太阳,有兴趣的也亲手用箔纸折些元宝,只求个心安理得。记得我曾祖母老爱剥花生,所以我总是克制自己少吃花生,因为那都是她用竹枝似的手一粒一粒辛苦剥出来的。孩子或闷在家里写作业,或帮母亲打扫屋子,或合计着与朋友的新年计划。   村子里整天跟炒米机似的,闹腾腾地炸出一朵朵笑的花儿。      辞旧迎新图   年三十,家家户户起个大早,把酣睡的孩子一并拽起来干大事――贴春联。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但一些农家人有时分不清上下联,此时他们往往以此为借口,来考验上学娃儿们的智慧。我们还在内门上倒贴“福”字,企盼福气的到来。   正午要祭祀。在堂屋中央置八仙桌,不过桌面缝隙要横过来(祭祀礼仪)。桌上摆两具烛台、八碗贡菜、九杯清酒,筷子可不能照拿九双,都是抓两把的,套用奶奶的话来说,那是因为平日里不曾多供奉这些神鬼,过年把他们都请过来聚聚,你哪晓得他们有多少位。大门外侧还要点上两张纸钱,这样才能请进各路神鬼进屋“喝酒拿钱”。规规矩矩摘了帽子磕个响头,然后蹲在一旁帮着烧纸钱。   差不多傍晚时分,我们就到田头“烧利市”了(农村一种祭祀土地神的礼仪,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松柏枝、冥钱、元宝、线香、菩萨纸、年糕、猪肉、豆腐、馒头等,都是必须的物品。   大年三十,爆竹、烟花是不可少的,可我家每年都等到很晚,几乎很少有炮声时才放,总把四周邻居吓一跳,爸爸戏称,这叫“一鸣惊人”。   可算盼到年夜饭了,我和哥哥琢磨着要大吃特吃,可消耗的零食太多,面对一大桌美味竟不愿下筷了,奶奶说以前的过年跟现在真是没得比。一家人围坐着,拉拉家常,谈笑风生。爸爸与伯伯兄弟俩老喜欢冷不丁地冒出几句不含好意的总结,尔后为我和哥哥上一堂“政治课”,我们常拿一句话搪塞:“您还提这些陈芝麻烂谷子做什么?”   酒足饭饱后,开始观赏烟花。万丈瀑布,银蛇炫舞,火树银花,星罗棋布,可谓“遍空开花”。偶尔也能看见被许过愿的孔明灯在墨蓝的天幕随风浪迹。孩子们也变得分外激动,趁着这机会,只要对大人道一声“恭喜发财”,红包还不乖乖拿来?呵呵。   屋外红灯高挂,万家灯火如织。合家守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联欢,半夜不眠,以待新年,连平日贪睡的小孩,也能固执地熬到零点钟声敲响的那激动一刻。      初岁 图   初一清晨,开门炮仗“嘭嘭”地震天响,可应了这句“爆竹声中一岁除”,长长的鞭炮卷儿在四窜的火星中亢奋地高歌。碎红满地,灿若云锦,满是瑞气。宝塔香正月初一可缺不得,一节节的极高极粗,缕缕青烟在空中舞姿蹁跹。   洗簌完毕,先去堂屋给列祖列宗磕头敬香,然后和家人一块吃汤圆。汤圆是家里儿孙包的,如果在碗里能见着头发,那可真了不得,代表今年财运亨通。   早饭后,大家走亲访友,拜年送礼,彼此笑脸迎人,恭贺新禧。聊亲友的喜事,聊孩子的成绩,聊社会的大事,聊着一箩筐也装不下的话儿。男女老少有的嗑瓜子,有的打牌,有的打羽毛球,好不热闹。   孩子们在场地、街巷戏耍,拿着压岁钱买来小鞭炮,一路放一路笑,沉浸在甜蜜的小幸福里,清脆的响声撞出个彩色的童年。偶尔也有调皮的男孩儿在满地落红中找得完好的鞭子儿,用香头儿点着了悄悄扔在女孩子身后,捉弄她们一番。   虽是严冬,但过年的红火、温暖,已让我们感觉徐徐春风悄然而来。   这几幅温馨的年画,我可爱不释手呢!   (指导老师:王俊杰)   明师点评:过年可谓众事纷杂、头绪繁多,小作者巧妙运用了三个小标题化繁为简,按时序为我们绘制了三幅异彩纷呈的温馨年画,生动展现出农村腊月到新春的忙碌与欢喜。在年味日益寡淡的今天,这篇以南通乡下过年习俗为内容的小文,让我们感受到一股久违的香浓年味。备饭菜、买年货、祭鬼神、贴春联、吃团圆饭、放爆竹礼花、要红包、吃汤圆、拜新年……这些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过年活动,勾起了许多关于过年的美好回忆。一个个场景,那么温馨,那么和谐,又那么让人怀恋。此外,本文语言清新活泼,读来亲切。大量白描的运用,使笔下人物宛然目前:备办饭菜的妇女,购置年货的男人,享受阳光的老者,活蹦乱跳的孩童,一个个都沉浸在过年的欢欣之中了。   推荐老师:刘功海

  看着只剩下两张薄纸片的日历,心中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几幅过年的素描图。      腊月繁闹图   腊月,村落脱离冷清,各家各户处于迎接春节的繁闹之中。   婆媳不再斤斤计较平日的长长短短,一条心地在灶前、桌边忙活年菜。年轻的媳妇负责生火,忙不迭地把稻草、柴木送进灶膛;掌勺儿的婆婆系上花围裙,在两三口大小不一的锅旁忙碌着各种美味。熬油、下菜、放盐、装盘,亮出道道馋人的佳肴。红烧鱼、虎皮肉、炸肉丸、炒猪肠,看一眼便馋,闻一下欲醉。有意向的几家邻里也会合着蒸几笼包子、馒头、年糕,包子馅通常是荠菜、雪菜、肉丁、萝卜丝,寓意富贵聚财、年年高升。屋里虽然雾气缭绕,但串串爽朗的笑声依稀可闻。晴朗的天,她们也会掸尘扫屋,象征驱赶一年的邪瘟病疫。   男人们身为一家顶梁柱,也不闲着,他们将一年辛酸汗水换来的“大成果”存在银行,余下的千儿八百就上街备办年货去了。街上人头攒动,吆喝声此起彼伏,大小地摊儿挨挨挤挤。给老母添一件新衣,为妻子买一条围脖,给儿女捎两根糖葫芦,都是必要的。有些模范丈夫为寻几两酸梅、几斤蜜枣,即便跑折了腿也乐呵――家里床榻上可卧着待产的媳妇儿呢!当然,鞭炮烟花店生意最兴隆啦!源源不断的客人个个满载而出,鞭子、爆竹、烟花,哪一样不是过年的好彩头?   老人们倚在墙边晒太阳,有兴趣的也亲手用箔纸折些元宝,只求个心安理得。记得我曾祖母老爱剥花生,所以我总是克制自己少吃花生,因为那都是她用竹枝似的手一粒一粒辛苦剥出来的。孩子或闷在家里写作业,或帮母亲打扫屋子,或合计着与朋友的新年计划。   村子里整天跟炒米机似的,闹腾腾地炸出一朵朵笑的花儿。      辞旧迎新图   年三十,家家户户起个大早,把酣睡的孩子一并拽起来干大事――贴春联。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但一些农家人有时分不清上下联,此时他们往往以此为借口,来考验上学娃儿们的智慧。我们还在内门上倒贴“福”字,企盼福气的到来。   正午要祭祀。在堂屋中央置八仙桌,不过桌面缝隙要横过来(祭祀礼仪)。桌上摆两具烛台、八碗贡菜、九杯清酒,筷子可不能照拿九双,都是抓两把的,套用奶奶的话来说,那是因为平日里不曾多供奉这些神鬼,过年把他们都请过来聚聚,你哪晓得他们有多少位。大门外侧还要点上两张纸钱,这样才能请进各路神鬼进屋“喝酒拿钱”。规规矩矩摘了帽子磕个响头,然后蹲在一旁帮着烧纸钱。   差不多傍晚时分,我们就到田头“烧利市”了(农村一种祭祀土地神的礼仪,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松柏枝、冥钱、元宝、线香、菩萨纸、年糕、猪肉、豆腐、馒头等,都是必须的物品。   大年三十,爆竹、烟花是不可少的,可我家每年都等到很晚,几乎很少有炮声时才放,总把四周邻居吓一跳,爸爸戏称,这叫“一鸣惊人”。   可算盼到年夜饭了,我和哥哥琢磨着要大吃特吃,可消耗的零食太多,面对一大桌美味竟不愿下筷了,奶奶说以前的过年跟现在真是没得比。一家人围坐着,拉拉家常,谈笑风生。爸爸与伯伯兄弟俩老喜欢冷不丁地冒出几句不含好意的总结,尔后为我和哥哥上一堂“政治课”,我们常拿一句话搪塞:“您还提这些陈芝麻烂谷子做什么?”   酒足饭饱后,开始观赏烟花。万丈瀑布,银蛇炫舞,火树银花,星罗棋布,可谓“遍空开花”。偶尔也能看见被许过愿的孔明灯在墨蓝的天幕随风浪迹。孩子们也变得分外激动,趁着这机会,只要对大人道一声“恭喜发财”,红包还不乖乖拿来?呵呵。   屋外红灯高挂,万家灯火如织。合家守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联欢,半夜不眠,以待新年,连平日贪睡的小孩,也能固执地熬到零点钟声敲响的那激动一刻。      初岁 图   初一清晨,开门炮仗“嘭嘭”地震天响,可应了这句“爆竹声中一岁除”,长长的鞭炮卷儿在四窜的火星中亢奋地高歌。碎红满地,灿若云锦,满是瑞气。宝塔香正月初一可缺不得,一节节的极高极粗,缕缕青烟在空中舞姿蹁跹。   洗簌完毕,先去堂屋给列祖列宗磕头敬香,然后和家人一块吃汤圆。汤圆是家里儿孙包的,如果在碗里能见着头发,那可真了不得,代表今年财运亨通。   早饭后,大家走亲访友,拜年送礼,彼此笑脸迎人,恭贺新禧。聊亲友的喜事,聊孩子的成绩,聊社会的大事,聊着一箩筐也装不下的话儿。男女老少有的嗑瓜子,有的打牌,有的打羽毛球,好不热闹。   孩子们在场地、街巷戏耍,拿着压岁钱买来小鞭炮,一路放一路笑,沉浸在甜蜜的小幸福里,清脆的响声撞出个彩色的童年。偶尔也有调皮的男孩儿在满地落红中找得完好的鞭子儿,用香头儿点着了悄悄扔在女孩子身后,捉弄她们一番。   虽是严冬,但过年的红火、温暖,已让我们感觉徐徐春风悄然而来。   这几幅温馨的年画,我可爱不释手呢!   (指导老师:王俊杰)   明师点评:过年可谓众事纷杂、头绪繁多,小作者巧妙运用了三个小标题化繁为简,按时序为我们绘制了三幅异彩纷呈的温馨年画,生动展现出农村腊月到新春的忙碌与欢喜。在年味日益寡淡的今天,这篇以南通乡下过年习俗为内容的小文,让我们感受到一股久违的香浓年味。备饭菜、买年货、祭鬼神、贴春联、吃团圆饭、放爆竹礼花、要红包、吃汤圆、拜新年……这些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过年活动,勾起了许多关于过年的美好回忆。一个个场景,那么温馨,那么和谐,又那么让人怀恋。此外,本文语言清新活泼,读来亲切。大量白描的运用,使笔下人物宛然目前:备办饭菜的妇女,购置年货的男人,享受阳光的老者,活蹦乱跳的孩童,一个个都沉浸在过年的欢欣之中了。   推荐老师:刘功海


相关内容

  • 欢天喜地逛春熙 吉祥年画在安逸
  • 中国首家年画文化主题酒店介绍 China's first pictures introduced cultural theme hotel 欢天喜地逛春熙 吉祥年画在安逸 With  boundless  joy around spring city in ease. Paintings auspi ...

  • 社区元宵节活动总结
  • 省文化厅: xx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决战之年。为丰富春节期间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过一个欢乐、文明、祥和的新春佳节,我局精心组织,认真研究策划,列出了元旦、春节、元宵节期间的文化活动菜单,努力营造“节庆有亮点,周周有演出,天天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节日文 ...

  • 描写春节的诗词佳句
  • 1.春节快到了,人们都忙碌起来.去集市上转转,就会发现市场上的年货很多,购置年货的人们摩肩接踵,甚是拥挤.偶尔注目各色各式的花炮,便有了一种冲动,似乎快过年了应该高兴起来,然而我却很少有喜庆的感觉和释然的心情. 2.春节贴年画也很普遍,古朴稚拙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描写春节的 ...

  • 关于春节时的好词好句
  • 1夜已经深了,窗外还是绚丽多彩的礼花,爆竹的"噼里啪啦"声也此起彼伏.好热闹啊! 2现在呢,每年的腊八节我们也会做上一锅.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热气腾腾.香香甜甜的腊八粥,聊天谈笑,享受天伦之乐. 3晚上,我们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喝着香喷喷的粥,聊着家常事,体会了平凡的幸福. 4 ...

  • 苏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种的植物 一.教学目标 ①回忆生活中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并体会它带来的感受.②运用不同绘画材料来表现经历和感受.③完成一幅记忆画.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多种绘画材料,如水彩笔.水彩颜料.国画颜料.水粉颜料及相关用具. 导入:教师假以<拔虫牙> ...

  • 我国传统手工艺
  • 景德镇的瓷器.北京景泰蓝.福州脱胎漆器.三大传统手工艺 陶瓷 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 我国陶瓷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釉色.饰纹.造型均具高度的艺术价值,宜兴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绛色陶,铜 ...

  • 陕西的民间艺术
  • (回娘家.刘奇伟画)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  刘奇伟 研究员 我最喜爱的还是悠久的民间艺术,美丽的陕西历史悠久,南北狭长,淳朴的民间文化讲述了陕西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勤劳智慧的乡风民俗,品类繁多的民间文化, 辉煌而璀璨.他是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积累.传承的,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民族重 ...

  • 春节的作文:春节习俗
  • 关于春节的作文:春节习俗作文800字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 ...

  • 初三美术上册教案全
  • 课 题: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信仰与崇拜 课业类型: 欣赏·评述 课业用时:3--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作品的欣赏.评述.交流.讨论,了解中国远古.春秋战国.先秦至两汉时期美术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审美特征. 能力目标:能针对有关的历史文化资料.美术史料和美术作品相互印证与比照,进行探究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