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传(4):高中

1954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国务院决定把广州中山大学汉语教研组与北京大学的合并,于是就把我父亲从广州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这年正好我初中毕业,于是高中就要到北京来读了。经过了解,发现不能简单地转学,必须来北京考试,这是因为北京市不承认广州市的学历。为了不耽误考试,我要比我们家其他人提前一个月来北京。好像这个规定只针对高中入学的学生,因为我的弟弟妹妹无需提前来。与我父亲同时被调往北京的教授还有岑祺祥先生,他儿子岑运恒也是我初中同学,于是我俩作伴乘火车一起来北京。

这年我13岁,第一次出远门,而且没有家长陪同。我俩买的是硬卧,我睡中铺,岑运恒睡上铺。那时从广州到北京,要在火车上过两夜,整个旅途中我都很兴奋,一直坐在窗口旁看外面的风景,而岑运恒却和我截然不同,旅途中和我不说话,整个旅途都一直在上铺闷头睡觉。因此,与其说是我俩搭伴,不如说等于是我独自旅行。当时我对他的行为十分不理解,到了几年后才知道他是得了自闭症病,发展到后来,他把自己关在家里,连房门都不出,吃饭都要家人送到他的房间里。

既然我提前了一个月来到北京,只能先住在我父亲的朋友家,这位朋友是北大西语系教授吴达元,吴伯伯早年也是在法国巴黎留学的,后来也去了西南联大,这些经历与我父亲都相同,显然他俩的关系不一般。他们家在北大燕东园,也是一栋小洋楼,吴伯伯有两个孩子,老大是女儿叫吴庆宝,老二是儿子叫吴庆安,老二的年龄比我略小一点,所以我们的共同话题更多。吴伯伯、吴伯母他们一家对我非常热情,在我父母还没有搬来北京之前,他们就带我去颐和园以及香山去游览,还到了卧佛寺以及后面的樱桃沟去,那里美丽的自然景色,潺潺流淌的溪水,至今我还印象深刻。

  ?当年我和吴庆安在樱桃沟,左边是我。

  ?吴达元教授和吴伯母

?

  吴庆安和他母亲吴伯母

因为新家要住在北京大学校园内,所以只能就近上学,当时的北大附中和清华附中都没有高中部,在北大西门外101中学离得很近,不过它是干部子弟学校我也没法进,于是只有唯一的选择:报考位于中国人民大学西边的北京十九中。

我觉得,当年北京不承认广州的学历是没道理的,纯属于地域歧视。好在我的成绩一向很好,所以考试当然很顺利就通过了。

北京十九中位于海淀六郎庄南边一个叫万泉庄的村子边,紧靠学校东边的马路叫苏州街,西边大约1公里就是一条河,后来改建成现在的昆玉河,我读高中的时候,中午常去那条河里游泳。记得那时正是把该河道加宽加深的时候,那时叫“京密引水渠”,在寒冷的冬天里,我们学生也参加了挖土的劳动。

那时,十九中的校门朝南,学校里只有一栋教学楼,两栋宿舍,东边是一个礼堂,西边的平房作为学校的办公室。教学楼的北边有片小树林,树林的北边有几间实验室。树林的东边是操场。学校的北边,就是一片玉米地,玉米地边上便是一个高射炮阵地,虽然抗美援朝已经结束了好几年,但是高射炮还是始终警惕地瞄向天空,炮兵们有时候还会占用学校的操场操练。

我家搬来北京之后,就住在北大未名湖北边的朗润园175号,这是一个小院子,四周由比房子高的小土坡围起来,比较僻静,土坡的后面是湖水,周围的环境很优美。我家住北房和东房,西房则是我父亲的得力助手唐作藩先生一家。

刚开始到十九中上学的时候,我还不会骑车,从家里步行到学校,大概要一个小时,我要先从北大校园的朗润园出发,出北大南校门,穿过一条叫老虎洞的胡同,穿过海淀当时唯一的一条商业街,从八一小学门口过,然后顺着苏州街向南走,过了八一小学之后,路两边就都是庄稼地了。

当时我高一同班有位同学叫彭晓梅,名字像是女孩,实际上是一位高个子男孩,他因为近视,我则因为是年龄最小,所以我俩就并排坐在教室里的第一排,并因此成为了好朋友。后来有段时间,每天上学和放学,他都骑车带我,省了我的力气和时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学会骑车为止。彭晓梅的哥哥叫彭修文,当时是中央民族广播乐团的指挥,那时还没有什么名气。后来,彭修文变成了极负盛名的指挥家。

  ?彭晓梅和我

  ?我、林利、彭晓梅、宗福成、贝德

在十九中读书的时候,午饭要在学校的食堂吃。我从小在广州生活,吃惯了米饭,而到北京之后,刚好那时开始实行粮食定量制度,给每人都发粮票,粮票中分三类:米票、面票和粗粮票。其中米票的比例比较低,只占20-30%,其余就是面票和粗粮票。这样一来,我在食堂吃饭时就不可能都吃米饭了,但是馒头我根本就咽不下去,每咬一口它都在嘴里粘来粘去无法下咽,必须要喝很多水才能将这口馒头吞下去。这样一来,吃馒头对我来说就是很痛苦的事。后来我发现,尽管当地人不喜欢吃粗粮,但是我觉得窝头比馒头还好咽一点,所以我宁可吃窝头。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当时我在食堂买饭时,看到卖饭窗口上的小黑板上写着:糖三角。我还以为是卖糖,价格是三角钱呢。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是一种红糖馅儿的包子,只是形状呈三角形。说实在的,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北京人的这种面食太低级、粗放了,不像广州的早茶里有各种各样好吃的精制点心和花样。

高中毕业后,彭晓梅没有考上大学,后来进了北京广播器材厂工作,我们一直保持很好的关系,1973年,北京成立了显像管厂,试生产了第一批9英寸的黑白显像管,显像管厂厂长送给他一只让他试用,他很忙,知道我是无线电爱好者,就转送了给我,由于有了这个对于业余爱好者当时最难找到的电视机部件,我就自制了一台9英寸的电视机,这是后话。

后来,彭晓梅突然得了癌症,住进北京市第六人民医院,他虽然知道自己活不长了,还是非常乐观,我们高中同学常去看望他,直至他去世。

在高中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比较好。那时,北京市经常组织中学生搞一些课外活动,让著名的数学家如华罗庚等做科普讲座,记得我去听过几次。在我高二那年,北京市首次举行中学生数学竞赛,在市里的比赛开始前,每间中学都先在自己学校里进行预赛,十九中预赛的时候我正好患感冒,所以没有参加。但是由于我平时数学成绩优秀,所以学校还是派我参加了北京市的竞赛。

竞赛分两场,第一场一个小时,只有4道题,第二场时间长一点,一共14道题。我第一场的题目非常顺利就答完了,到考第二场的时候,第一道题我做了一会儿,发现有点难做不出来,于是就立刻转做第二道,但是第二道也做不出来,只好做第三道,就这样下去,发现每道都不会,最后一道题,连题目都没有看明白。于是只好回头再来做第一道,做了一段时间,还是做不出,又做第二道……,时间就这样很快就过去了,最后到交卷的时候,这第二场一道完整的题都没有做完。

事后听说,第一场考的是书本知识,如果第一场没有通过,就根本没戏,第二场则全都不是书本上学过的,是考思维方法。我想这下全完了,肯定没戏了。等到最后公布结果的时候,北京市一等奖有10名,二等奖14名,三等奖50名,参加竞赛的有3000多人,我居然得了二等奖!一等奖的前三名可以免试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系。一等奖的第一名叫王志良,后来进了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是北大管弦乐队的队长。一等奖第三名是一位女同学叫杨晚兰,后来在北大与我同班。那天上台领奖的时候,有位也是得二等奖的同学在我面前要让我先走,我让他先走,让来让去。后来我考上北大数学力学系之后,他正好和我同班,这位就是马逢时。

  ?前几年大学同窗一起坐邮轮出游,这是在济州岛海边,左起:马逢时、朱慧真、魏庆鼎、我、衷仁保

我在初中的时候,写过一篇题为“我的志愿”的作文,说我要当一名拖拉机手,为什么呢?那时看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里,集体农庄就意味着幸福的生活,拖拉机手在田野上开着拖拉机,在休息时拉着手风琴……。到了高中后,我又想去清华学汽车制造。但是自从我在数学竞赛获奖之后,同学们都认为我应该去学数学。到填大学报考志愿的时候,我征求父亲的意见,他主张我学计算机,但是同学都说,计算机是应用科学,没有多少学术含量,所以,最后我的第一志愿还是报了北大数学力学系的数学专业。

十九中的高中生活,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例如我是在十九中第一次开始拉手风琴的,也是第一次看到下雪的,在广州从来没有见过雪是什么样子,下雪那天,我都没有心思上课了,眼睛一直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

虽说在当时苏联影片的影响下,拉手风琴是很时髦的事情,不过我到了北京之后,仍然继续学钢琴。由于学费比较贵,所以我弟妹们都不再学琴了,家里只供我一个人学琴。当时清华大学有个音乐室,室主任姓陆,他的夫人李雅妹就是我的钢琴教师。我每周到她家去上课一次,每次45分钟。每次学一首新曲子,回家后每天都要练,如果一周后回琴时弹不好就要挨批评。每隔半年左右,李雅妹老师的学生们会在一起开一个音乐会,大家表演自己最拿手的乐曲。

我入学之后,才知道原来我们十九中也是刚有高中部不久,我们是高中的第二届毕业生。从北大和清华的附中此时都还没有高中部可以看出,当年中关村这一带的中学教育还是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在这个回忆录中我没有提到女同学,这是因为我们学校是男女分班的。我们年级四个班,一二三班是男生,四班是女生,男生和女生来往非常少。

读高中的时候,还有一些课外的活动,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件事:一个是扫盲,一个是参与农业机械化工作。

当时,我作为志愿者,定期到附近蓝靛厂的农民家里去给农村妇女扫盲,听课的人不到10人,全都不识字,有一块小黑板。很多年以后,有一次我到蓝靛厂地区去办事,还遇到了当年听课的学生,她热情地说:这不是当年给我们扫盲的老师吗?

十九中的北边是玉米地,再向北,就是六郎庄了,这一带都种植了水稻。这片稻田,一直延绵到西苑和颐和园附近,这里出产的水稻,就是有名的京西稻,一年一熟,米粒大而饱满,比南方的一年两熟的稻米好吃。每到秋收的时候,学校都要组织我们去割稻。高三那年,全国掀起了一股农业机械化的运动,学校派我们到附近农村去搞机械化,我就被派到了六郎庄,和村子里的一位年轻木匠一起研制插秧机。这位木匠还是很能干的,参照图纸,制作出了插秧机,它前面有一个斗,里面平放秧苗,操作者推着像小船一样的插秧机在水田里向前走,在人的操纵下,先用小铁夹夹住一小捆秧苗,再把它们插入泥中。每台插秧机上这样的铁夹子并排有六个,所以推一下就可同时插六棵秧苗。我和他每天都在试验和改进这台插秧机,搞得非常有兴趣,而且插秧的效率要比人工提高很多倍,只有一点不愉快,就是经常挨蚂蟥咬。搞了一个夏天,这个插秧机也没有被采用,最后以失败告终,原因是:京西稻是精耕细作,求质量不求效率,插秧机的夹子容易损伤秧苗,所插的秧苗成活率不如人工。听说,那时当地农民有个嘲笑我们的歌谣:“插秧机,插秧机,插死的秧苗一大堆”。

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所有这些稻田都不见了,变成了海淀公园、高尔夫俱乐部和万泉新新家园等楼盘……。

当年,同班生里,和我关系比较好的是彭晓梅和贝德,他俩的家距离比较近,所以常来往。贝德的父亲是著名的生物物理学家贝时璋,他的夫人是苏州人。此外,当时住校的同学里我和李志水来往也比较多。1957年我考上北大数力系后,彭晓梅、贝德、林利都没考上大学,结果他们都去了广播器材厂。而与李志水则失去了联系。没想到的是,1999年我经人介绍进入北京多方位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当副总兼总工,而该公司的另一位副总就是李志水!这就叫缘分。

我上高中时才13岁,所以还是少先队员,因此到高二我才离队加入共青团。因为我的年龄小,所以又结识了一些初中的同学,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当时我们这个小圈子有五人,除我外另外四人是钱程(和我同班)、吴卫江、张海潮、陈拔都。钱程后来因病去世了,其他人失去了联系,最近拔都通过十九中的前校长陈新又与我联系上了。

拔都今年也70多岁了,他联系上我之后,似乎找到了救命稻草,给我打电话一讲就是两个小时,给我介绍他现在搞的渔业养殖项目,从摩根史丹利讲到日本海的核泄漏对渔业的影响……,总之就是向我描述他的项目前景如何如何好。我对他说,你搞的项目我完全是外行,你和我讲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你需要投资几千万,我没这个能力;如果你要我推荐投资人,我所有认识的人都不是这个圈子的,所以也帮不上忙。我加了他的微信,他告诉我,他不会玩微信。我心想,你现在就只有自己一人,70多了,还要从头开始创业,我真帮不上啦。我劝他说,现在应该休息啦!

  ?当年我的入团介绍人唐仲伍(今年十九中校庆)

  ?陈拔都和我在十九中校庆上

  ?李志水(中)、博金海(右)在十九中校庆上

  ?我的母校十九中

  ?十九中校庆

1954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国务院决定把广州中山大学汉语教研组与北京大学的合并,于是就把我父亲从广州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这年正好我初中毕业,于是高中就要到北京来读了。经过了解,发现不能简单地转学,必须来北京考试,这是因为北京市不承认广州市的学历。为了不耽误考试,我要比我们家其他人提前一个月来北京。好像这个规定只针对高中入学的学生,因为我的弟弟妹妹无需提前来。与我父亲同时被调往北京的教授还有岑祺祥先生,他儿子岑运恒也是我初中同学,于是我俩作伴乘火车一起来北京。

这年我13岁,第一次出远门,而且没有家长陪同。我俩买的是硬卧,我睡中铺,岑运恒睡上铺。那时从广州到北京,要在火车上过两夜,整个旅途中我都很兴奋,一直坐在窗口旁看外面的风景,而岑运恒却和我截然不同,旅途中和我不说话,整个旅途都一直在上铺闷头睡觉。因此,与其说是我俩搭伴,不如说等于是我独自旅行。当时我对他的行为十分不理解,到了几年后才知道他是得了自闭症病,发展到后来,他把自己关在家里,连房门都不出,吃饭都要家人送到他的房间里。

既然我提前了一个月来到北京,只能先住在我父亲的朋友家,这位朋友是北大西语系教授吴达元,吴伯伯早年也是在法国巴黎留学的,后来也去了西南联大,这些经历与我父亲都相同,显然他俩的关系不一般。他们家在北大燕东园,也是一栋小洋楼,吴伯伯有两个孩子,老大是女儿叫吴庆宝,老二是儿子叫吴庆安,老二的年龄比我略小一点,所以我们的共同话题更多。吴伯伯、吴伯母他们一家对我非常热情,在我父母还没有搬来北京之前,他们就带我去颐和园以及香山去游览,还到了卧佛寺以及后面的樱桃沟去,那里美丽的自然景色,潺潺流淌的溪水,至今我还印象深刻。

  ?当年我和吴庆安在樱桃沟,左边是我。

  ?吴达元教授和吴伯母

?

  吴庆安和他母亲吴伯母

因为新家要住在北京大学校园内,所以只能就近上学,当时的北大附中和清华附中都没有高中部,在北大西门外101中学离得很近,不过它是干部子弟学校我也没法进,于是只有唯一的选择:报考位于中国人民大学西边的北京十九中。

我觉得,当年北京不承认广州的学历是没道理的,纯属于地域歧视。好在我的成绩一向很好,所以考试当然很顺利就通过了。

北京十九中位于海淀六郎庄南边一个叫万泉庄的村子边,紧靠学校东边的马路叫苏州街,西边大约1公里就是一条河,后来改建成现在的昆玉河,我读高中的时候,中午常去那条河里游泳。记得那时正是把该河道加宽加深的时候,那时叫“京密引水渠”,在寒冷的冬天里,我们学生也参加了挖土的劳动。

那时,十九中的校门朝南,学校里只有一栋教学楼,两栋宿舍,东边是一个礼堂,西边的平房作为学校的办公室。教学楼的北边有片小树林,树林的北边有几间实验室。树林的东边是操场。学校的北边,就是一片玉米地,玉米地边上便是一个高射炮阵地,虽然抗美援朝已经结束了好几年,但是高射炮还是始终警惕地瞄向天空,炮兵们有时候还会占用学校的操场操练。

我家搬来北京之后,就住在北大未名湖北边的朗润园175号,这是一个小院子,四周由比房子高的小土坡围起来,比较僻静,土坡的后面是湖水,周围的环境很优美。我家住北房和东房,西房则是我父亲的得力助手唐作藩先生一家。

刚开始到十九中上学的时候,我还不会骑车,从家里步行到学校,大概要一个小时,我要先从北大校园的朗润园出发,出北大南校门,穿过一条叫老虎洞的胡同,穿过海淀当时唯一的一条商业街,从八一小学门口过,然后顺着苏州街向南走,过了八一小学之后,路两边就都是庄稼地了。

当时我高一同班有位同学叫彭晓梅,名字像是女孩,实际上是一位高个子男孩,他因为近视,我则因为是年龄最小,所以我俩就并排坐在教室里的第一排,并因此成为了好朋友。后来有段时间,每天上学和放学,他都骑车带我,省了我的力气和时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我学会骑车为止。彭晓梅的哥哥叫彭修文,当时是中央民族广播乐团的指挥,那时还没有什么名气。后来,彭修文变成了极负盛名的指挥家。

  ?彭晓梅和我

  ?我、林利、彭晓梅、宗福成、贝德

在十九中读书的时候,午饭要在学校的食堂吃。我从小在广州生活,吃惯了米饭,而到北京之后,刚好那时开始实行粮食定量制度,给每人都发粮票,粮票中分三类:米票、面票和粗粮票。其中米票的比例比较低,只占20-30%,其余就是面票和粗粮票。这样一来,我在食堂吃饭时就不可能都吃米饭了,但是馒头我根本就咽不下去,每咬一口它都在嘴里粘来粘去无法下咽,必须要喝很多水才能将这口馒头吞下去。这样一来,吃馒头对我来说就是很痛苦的事。后来我发现,尽管当地人不喜欢吃粗粮,但是我觉得窝头比馒头还好咽一点,所以我宁可吃窝头。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当时我在食堂买饭时,看到卖饭窗口上的小黑板上写着:糖三角。我还以为是卖糖,价格是三角钱呢。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是一种红糖馅儿的包子,只是形状呈三角形。说实在的,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北京人的这种面食太低级、粗放了,不像广州的早茶里有各种各样好吃的精制点心和花样。

高中毕业后,彭晓梅没有考上大学,后来进了北京广播器材厂工作,我们一直保持很好的关系,1973年,北京成立了显像管厂,试生产了第一批9英寸的黑白显像管,显像管厂厂长送给他一只让他试用,他很忙,知道我是无线电爱好者,就转送了给我,由于有了这个对于业余爱好者当时最难找到的电视机部件,我就自制了一台9英寸的电视机,这是后话。

后来,彭晓梅突然得了癌症,住进北京市第六人民医院,他虽然知道自己活不长了,还是非常乐观,我们高中同学常去看望他,直至他去世。

在高中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比较好。那时,北京市经常组织中学生搞一些课外活动,让著名的数学家如华罗庚等做科普讲座,记得我去听过几次。在我高二那年,北京市首次举行中学生数学竞赛,在市里的比赛开始前,每间中学都先在自己学校里进行预赛,十九中预赛的时候我正好患感冒,所以没有参加。但是由于我平时数学成绩优秀,所以学校还是派我参加了北京市的竞赛。

竞赛分两场,第一场一个小时,只有4道题,第二场时间长一点,一共14道题。我第一场的题目非常顺利就答完了,到考第二场的时候,第一道题我做了一会儿,发现有点难做不出来,于是就立刻转做第二道,但是第二道也做不出来,只好做第三道,就这样下去,发现每道都不会,最后一道题,连题目都没有看明白。于是只好回头再来做第一道,做了一段时间,还是做不出,又做第二道……,时间就这样很快就过去了,最后到交卷的时候,这第二场一道完整的题都没有做完。

事后听说,第一场考的是书本知识,如果第一场没有通过,就根本没戏,第二场则全都不是书本上学过的,是考思维方法。我想这下全完了,肯定没戏了。等到最后公布结果的时候,北京市一等奖有10名,二等奖14名,三等奖50名,参加竞赛的有3000多人,我居然得了二等奖!一等奖的前三名可以免试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系。一等奖的第一名叫王志良,后来进了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是北大管弦乐队的队长。一等奖第三名是一位女同学叫杨晚兰,后来在北大与我同班。那天上台领奖的时候,有位也是得二等奖的同学在我面前要让我先走,我让他先走,让来让去。后来我考上北大数学力学系之后,他正好和我同班,这位就是马逢时。

  ?前几年大学同窗一起坐邮轮出游,这是在济州岛海边,左起:马逢时、朱慧真、魏庆鼎、我、衷仁保

我在初中的时候,写过一篇题为“我的志愿”的作文,说我要当一名拖拉机手,为什么呢?那时看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里,集体农庄就意味着幸福的生活,拖拉机手在田野上开着拖拉机,在休息时拉着手风琴……。到了高中后,我又想去清华学汽车制造。但是自从我在数学竞赛获奖之后,同学们都认为我应该去学数学。到填大学报考志愿的时候,我征求父亲的意见,他主张我学计算机,但是同学都说,计算机是应用科学,没有多少学术含量,所以,最后我的第一志愿还是报了北大数学力学系的数学专业。

十九中的高中生活,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例如我是在十九中第一次开始拉手风琴的,也是第一次看到下雪的,在广州从来没有见过雪是什么样子,下雪那天,我都没有心思上课了,眼睛一直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

虽说在当时苏联影片的影响下,拉手风琴是很时髦的事情,不过我到了北京之后,仍然继续学钢琴。由于学费比较贵,所以我弟妹们都不再学琴了,家里只供我一个人学琴。当时清华大学有个音乐室,室主任姓陆,他的夫人李雅妹就是我的钢琴教师。我每周到她家去上课一次,每次45分钟。每次学一首新曲子,回家后每天都要练,如果一周后回琴时弹不好就要挨批评。每隔半年左右,李雅妹老师的学生们会在一起开一个音乐会,大家表演自己最拿手的乐曲。

我入学之后,才知道原来我们十九中也是刚有高中部不久,我们是高中的第二届毕业生。从北大和清华的附中此时都还没有高中部可以看出,当年中关村这一带的中学教育还是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在这个回忆录中我没有提到女同学,这是因为我们学校是男女分班的。我们年级四个班,一二三班是男生,四班是女生,男生和女生来往非常少。

读高中的时候,还有一些课外的活动,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件事:一个是扫盲,一个是参与农业机械化工作。

当时,我作为志愿者,定期到附近蓝靛厂的农民家里去给农村妇女扫盲,听课的人不到10人,全都不识字,有一块小黑板。很多年以后,有一次我到蓝靛厂地区去办事,还遇到了当年听课的学生,她热情地说:这不是当年给我们扫盲的老师吗?

十九中的北边是玉米地,再向北,就是六郎庄了,这一带都种植了水稻。这片稻田,一直延绵到西苑和颐和园附近,这里出产的水稻,就是有名的京西稻,一年一熟,米粒大而饱满,比南方的一年两熟的稻米好吃。每到秋收的时候,学校都要组织我们去割稻。高三那年,全国掀起了一股农业机械化的运动,学校派我们到附近农村去搞机械化,我就被派到了六郎庄,和村子里的一位年轻木匠一起研制插秧机。这位木匠还是很能干的,参照图纸,制作出了插秧机,它前面有一个斗,里面平放秧苗,操作者推着像小船一样的插秧机在水田里向前走,在人的操纵下,先用小铁夹夹住一小捆秧苗,再把它们插入泥中。每台插秧机上这样的铁夹子并排有六个,所以推一下就可同时插六棵秧苗。我和他每天都在试验和改进这台插秧机,搞得非常有兴趣,而且插秧的效率要比人工提高很多倍,只有一点不愉快,就是经常挨蚂蟥咬。搞了一个夏天,这个插秧机也没有被采用,最后以失败告终,原因是:京西稻是精耕细作,求质量不求效率,插秧机的夹子容易损伤秧苗,所插的秧苗成活率不如人工。听说,那时当地农民有个嘲笑我们的歌谣:“插秧机,插秧机,插死的秧苗一大堆”。

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所有这些稻田都不见了,变成了海淀公园、高尔夫俱乐部和万泉新新家园等楼盘……。

当年,同班生里,和我关系比较好的是彭晓梅和贝德,他俩的家距离比较近,所以常来往。贝德的父亲是著名的生物物理学家贝时璋,他的夫人是苏州人。此外,当时住校的同学里我和李志水来往也比较多。1957年我考上北大数力系后,彭晓梅、贝德、林利都没考上大学,结果他们都去了广播器材厂。而与李志水则失去了联系。没想到的是,1999年我经人介绍进入北京多方位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当副总兼总工,而该公司的另一位副总就是李志水!这就叫缘分。

我上高中时才13岁,所以还是少先队员,因此到高二我才离队加入共青团。因为我的年龄小,所以又结识了一些初中的同学,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当时我们这个小圈子有五人,除我外另外四人是钱程(和我同班)、吴卫江、张海潮、陈拔都。钱程后来因病去世了,其他人失去了联系,最近拔都通过十九中的前校长陈新又与我联系上了。

拔都今年也70多岁了,他联系上我之后,似乎找到了救命稻草,给我打电话一讲就是两个小时,给我介绍他现在搞的渔业养殖项目,从摩根史丹利讲到日本海的核泄漏对渔业的影响……,总之就是向我描述他的项目前景如何如何好。我对他说,你搞的项目我完全是外行,你和我讲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你需要投资几千万,我没这个能力;如果你要我推荐投资人,我所有认识的人都不是这个圈子的,所以也帮不上忙。我加了他的微信,他告诉我,他不会玩微信。我心想,你现在就只有自己一人,70多了,还要从头开始创业,我真帮不上啦。我劝他说,现在应该休息啦!

  ?当年我的入团介绍人唐仲伍(今年十九中校庆)

  ?陈拔都和我在十九中校庆上

  ?李志水(中)、博金海(右)在十九中校庆上

  ?我的母校十九中

  ?十九中校庆


相关内容

  • 高中生必读书目推荐
  • 朝阳中学中学生(主要指高中生)必读作品推荐 --朝阳高中学语文教研组 传记类 外国 <名人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忏悔录> <贝多芬传><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 <巴尔扎克传><我生活的故事><约翰逊传&g ...

  • 高中生入党自传范文
  • 高中生入党自传范文 我叫xxx,女,汉族,是xx中学高三年级学生. 我父亲,母亲都是中国党员,我是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父母亲谦虚严谨,细致谨慎的工作作风从小就深深地感染着我. xx年九月我进入了xx实验小学开始读小学,临学前母亲教育我,鲜艳的红领巾是先辈的鲜血染红的,是少年先锋队的标志,只有象解 ...

  • 即将被批准入党的大学生入党自传
  • 写入党申请书也有了一段时间了,可是党组织就是不给我机会,可能我做的不够吧,我需要更为详细的个人资料来证明我,我就写好了这一篇入党自传,希望党组织能够看到我的有点,使我更快的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愿意为党的事业付出我的生命。 本人xxx,198*年11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xx市xx ...

  • 入党申请书中的自传怎么写
  • 入党申请书--自传部分参考例文 有志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公民,其第一步实质性的行动就是向本人所属单位的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由此进入争取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操作程序.从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到填写入党志愿书,转正申请书,成为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期间申请人往往会遇到一些有关常用文书写作方面的问题.因 ...

  • 2016入党自传范文3篇
  • 2016入党自传范文3篇 入党自传,是系统地.全面地介绍自己的历史及思想演变过程的书面材料.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入党自传范文,仅供参考. 2016入党自传范文篇一: 本人,性别男,汉族人,籍贯xxxxx.现系xx省xxx市xxx高级中学09届应届毕业生,攻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家庭成员父亲x ...

  • 个人自传格式(免费版)
  • 个人自传格式(免费版 个人自传格式 免费版) 免费版 大学生入党自传是个人将自己的历史和思想演变过程(尤其 是后者)向党组织进行书面汇报的一种社会,是党组织全面了解 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材料,也是党组织审查吸收预备党员的必备 材料之一.有时,党支部为了考察了解和培养干部,亦可以要求 党员和干部写自传. ...

  • 农民入党个人自传范文
  • 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入党自传范文 尊敬的党组织: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了,我离我入党的梦想又进了一步,我相信我能够凭 借自己的努力实现我入党的梦想.虽然我知道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十分的困难,但是我知道, 只要我不断的提高我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态度,不断的提高我自己的思想素质,我会在将来的 某一天最终 ...

  • 高中生2010年入党自传范文
  • 我叫xxx,女,汉族,是xx中学高三年级学生. 我父亲,母亲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是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父母亲谦虚严谨,细致谨慎的工作作风从小就深深地感染着我. xx年九月我进入了xx实验小学开始读小学,临学前母亲教育我,鲜艳的红领巾是先辈的鲜血染红的,是少年先锋队的标志,只有象解放军战士那样不 ...

  • 高中生入党自传范本
  • 我叫xxx,女,汉族,是xx中学高三年级学生。 我父亲,母亲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是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父母亲谦虚严谨,细致谨慎的工作作风从小就深深地感染着我。() xx年九月我进入了xx实验小学开始读小学,临学前母亲教育我,鲜艳的红领巾是先辈的鲜血染红的,是少年先锋队的标志,只有象解放军战士那 ...

  • 大学生毕业自传模板
  • 自传 我于**年**月**日出生在辽宁省本溪市一个普通的汉族家庭,就在这样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我健康,幸福的成长.当时家人十分高兴,特意找了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给我起了个名字***,我今年25岁,这20多年来这个名字也始终伴随着我. 在没上学的时候,可能是受环境的影响,稚嫩的我一直想要长大后当官.但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