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像技术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红外热像技术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田光孟智宏, 红外热像咨询400-630-9181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红外热像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情况: 红外热像技术广泛应用于

健康评估、疾病诊断、疗效评价、针灸经络研究、中医诊法及疗法的研究等诸多领域,具有操作简单,精

确度高,可动态全程观察体表温度变化,反映组织功能代谢状态等优点,同时由于红外热像检测受环

境、心理、生理等诸多因素影响,如何规范其检测条件、操作流程及诊断标准还需要多学科的共同探

索。总之,红外热像技术在临床医学研究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关键词】红外热像; 临床医学; 针灸经络

【中图分类号】R14; 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6613( 2014) 03 - 0323 - 04

人体新陈代谢不断产生热量并与外界环境进

行热交换,在皮肤表面形成相对稳定的温度分布。

医用红外热像仪可以通过检测体表红外能量并将

其转化为图像来直观显示人体表面温度的分布。

当人体功能结构发生变化时体表温度的变化就可

以被红外热像仪探测到,并通过成像系统显示出

来。所以红外热像检测具有操作简便、精确度高、

对人体无损伤等优点,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

研究的各个领域。

一、红外热像技术在健康评估方面的应用

人体体表温度与局部皮肤血流量、组织代谢水

平、深部组织器官功能状态及神经调节密切相关,

当人体发生病理改变或某种生理状态发生变化时,

局部温度的变化往往要早于主观症状的发生,这就

使红外热像技术成为健康评估领域的一项新技术。

1. 正常体表温度: 一些学者通过分析健康成人

体表红外热像图,探寻人体正常生理状态及某些特

殊生理时期的体表温度分布,发现正常人体表温度

对称性好,两侧温差不超过0. 2 ℃[1]; 健康成人肝 脏体表对应区的温度高于其身体对侧的对应区域

的体表温度,且男女间不存在差异[2]; 乳腺和肝区 红外温度变化曲线接近理论上的女性月经周期基

础体温曲线[3]; 早期宫内妊娠妇女腹部红外图像显 示子宫区、附件区及乳腺高温区与周围组织温差均

明显高于未孕妇女[4]。这些研究探讨了正常人体

表温度参考值范围,但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统

一检测条件,才能建立人体体表温度的数据库。

2. 中医体质辨识研究: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

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

稳定的固有特质。每种体质人群都有其特定的易

感疾病类型,所以准确辨识中医体质对健康评估及

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中医体质的辨识具

有一定的主观性,红外热像为客观评价中医体质提

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厚磊等[5]研究发现兼夹体质

上焦及上焦所属脏腑热像趋热,下焦及下焦所属脏

腑热像趋凉,这表明兼夹体质与“上热下寒”相关。

3. 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虽然没

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存在机体功能的下降,准确、便 捷的判别亚健康状态并及时纠正,对预防疾病发生

具有重要意义。王超等[6]利用红外热像技术分别

对出现颈部不适及胸痹症状的亚健康人群进行研

究,发现其颈部不适部位与热图异常区域符合,亚

健康态胸痹组的症状表现程度亦与红外热图异常

变化相符[7]。

二、红外热像技术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红外热像仪首次用于乳腺

癌的诊断。此后,红外热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疾

病的诊疗中。局部组织的血运、代谢水平及神经支

配的变化都可引起体表温度分布异常,与这些病理

变化密切相关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也是红外热

像诊疗技术应用的优势领域。同时,红外热像技术

还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中医诊法的研究中。

1. 乳腺疾病: 乳腺疾病常伴随血管及腺体的增

生扩张,对体表温度影响较大,也是最早应用红外

热像技术进行诊断的疾病。任红等[8]对165 例乳腺 ·323·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年第9 卷第3 期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4,Vol. 9,3

疾病患者进行红外热像检查,以针吸活检病理或手

术做对照,结果提示良性病变的红外诊断符合率

89. 05%,乳癌红外诊断符合率78. 57%。李源等[9] 对5000 余例乳腺疾病普查的女性进行红外热图采

集筛查出乳腺增生症患者,未出现漏诊的情况。

2. 恶性肿瘤: 早期发现是肿瘤诊治的核心,目前

的结构影像检测手段只有在肿瘤增长的一定体积

时才能发现,而肿瘤组织增长迅速,在其发生的早

期代谢水平及血液循环迅速增加,这些变化对体表

温度影响很大,所以红外热像技术在肿瘤的早期诊

断中具有明显优势。Herman [10]用压缩空气对黑色 素瘤患者的癌变区域皮肤及正常皮肤进行冷却,并

用红外热像图记录升温过程,发现癌细胞区域的升

温过程通常比周围健康组织快。夏明银等[11]通过 No.

分析结肠癌患者腹部热图,发现异常热区部位与结

肠病变的体表投影部位基本一致。由此可见,红外

热像技术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中应用前景广阔。

3. 疼痛性疾病: 对于疼痛性疾病,疗效评价通常

依赖于患者主观感受,缺乏客观指标,红外热像技

术为此类疾病的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腰扭伤[12]、肩关节周围

炎[13]等疾病的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价中,并得出了红 外温度分布变化与疼痛症状改善密切相关。

4. 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病变通

常可改变神经支配区域的体表温度分布,所以红外

热像技术也被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及疗效

评价中。Ovechkin 等[14]对1256 例颅内高压患者印 堂穴周围进行红外热像采集,发现印堂穴的温度分

布于颅内高压综合征的严重程度相关,其低温区的

温度梯度大于0. 8 度,患者就会有颅内高压表现。 李自立等[15]的研究提示对臀上皮神经损伤患者的 红外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8. 6%。还有研究

发现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患者针刺治疗前后面部

穴位红外温度变化的反应与临床症状改善有一定

联系[16]。

5. 其他疾病: 郑玉江[17]对临床可疑下肢深静脉

血栓患者进行红外检测,其诊断的灵敏度79. 3%,

特异度60%,假阳性率20. 6%,假阴性率40%,诊

断符合率为71. 4%。汪培清等[18]的研究揭示红外 热像技术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肢体血管病

变。对SA RS 病例躯干正前位红外热图的研究发

现其具有明显的定位特征和定量规律,各温区色码

与SA RS 病例的病理特征及代谢状态相符[19]。还 有研究发现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患肢红外热像温

度分布变化与疗效相关[20]。

6. 中医诊法的研究: 中医诊法是中医诊察和收

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对于临床处方用药具

有重要意义,但是中医诊断的确定具有一定的主观

性及经验性,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运用红外热像技

术探讨客观显示中医诊法的方法。其中最具代表

性的是中医面诊和舌诊的研究,面诊研究发现面温

与阳气呈正相关: 五脏色部区平均温度中,心区>

肺区> 肝区> 肾区> 脾区; 男性平均面温大于女

性[21]。舌诊的研究提示健康人舌根部温度最高,舌 边次之,舌中较低,舌尖最低,而肝病患者全舌温度 普遍降低,且肝瘀痰阻、气滞血瘀的舌体各部温度

值均低于气虚血瘀的患者[22]。

三、红外热像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研究中的

应用

1970 年法国的J ·Borsarello 首次将红外热像技

术应用于经络研究以来,探讨经络腧穴的温度特

性,寻找经络理论存在及其特异性分布的客观证据

成为红外热像技术应用的又一热点。

1. 生理状态下经络腧穴特异性红外温度分布:

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不论在自然状态下还是受激

发后体表腧穴及经络循行都具有特异性的红外温

度分布。许金森等[23]观察到自然状态下健康成人 体表与十四经脉循行路线相一致的红外辐射轨迹,

背部督脉出现率最高,其温度大多高于周围皮肤。

而加热经脉线上的穴位及非穴位,皮温反应可沿经

双向扩展,而在非经对照部位加热,皮温反应仅限

于局部,无明显的扩散[24]。马惠敏等[25]发现曲池 穴经针刺、电热针、激光照射刺激后,上肢以升温为 主要趋势,对照组则以小幅降低为主。

2. 疾病状态下经络腧穴的红外温度改变: 经络

与人体脏腑密切相关,疾病状态下,相应的经脉循

环部位可反映脏腑病候。目前许多研究致力于通

过红外技术发现经络腧穴的病态反应。吴振英

等[26]研究发现面瘫患者阳白、攒竹、地仓、鱼腰、颧 髎、颊车6 个穴位的红外温度不对称性系数与面部

残疾指数相关。魏鹏绪等[27]的研究提示中风患者 督脉红外高温带断续、缩短; 偏瘫患者背部两侧上

中胸椎段红外温度明显失对称。还有研究发现乳

腺增生病患者右幽门穴的体表红外辐射温度显著

高于正常人[28]。

四、红外热像技术在针灸疗法研究中的应用

针灸疗法是基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一种治

疗方法,包括毫针刺法、艾灸法、电针刺法、拔罐法、 ·324·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年第9 卷第3 期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4,Vol. 9,3

刮痧法、穴位埋线法等诸多疗法。近年来应用红外

热像技术探索针灸疗法作用于人体后的效应与机

制进展显著。

1. 毫针疗法: 红外热像技术目前多应用于针刺

补泻效应、针刺不良反应及针刺研究方法等领域。

李铁等[29]通过分析健康人接受不同手法频率针刺 足三里穴不同时间段穴位局部及胃体表投影区红

外热图,发现60 次·min - 1 操作“补”的效果最好, 120 次·min - 1“泻”的效果最好。Norheim 等[30]运 用红外热像仪观察到晕针患者针刺合谷穴后手部 No.

外周循环显著减少,且皮肤温度变化在1 min 内迅 速发生。Lee 等[31]则将红外热像技术应用于假针 的研究中,发现吸烟后接受假针治疗的6 名患者面 部温度均降低,而接受针灸针治疗的7 名患者中,有 5 名患者面部温度升高。

2.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的治疗作用是通过灸火 的热力及药物作用起效的。体表温度的改变贯穿 其作用的整个过程,故许多研究都选用红外热像作 为检测指标。张秋芳等[32]发现艾灸健康人双侧劳 宫穴、神阙穴、足三里及涌泉穴前后除鼻部、口部、 胸部左侧、胸部右侧外,其他部位红外热像数据比 较差异均有显著变化,且艾灸效应具有性别差异。 许培昌等[33]通过记录分析热像图,发现在施灸时, 以艾条距皮肤的距离为3 ~ 4cm 为宜。

3. 其他针灸疗法: 对电针的红外研究发现电针 刺激可使经脉循行线变得更加连续和规整[34]。徐 青燕利用红外热像仪观察到正常人痧区温度与同

侧刮痧前和对侧非刮痧区相比升高了1. 5 ℃左右, 并在刮痧后90 min 内这种温度的升高均有统计学 意义[35]。拔罐疗法的红外热像研究表明拔罐可使 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并持续一段时间,皮肤温度升 高的面积由拔罐中心区域向周扩展,血流量也相应

增加[36]。任晓艳等[37]采用红外热像技术观察到羊 肠线、PDO 材料基础线、纳米银丝线3 种线体在埋 线后5 d 内均导致局部温度升高,羊肠线高温状态 最为持久,纳米银丝线高温持续时间较短。

五、小结与展望

红外热像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已有50 余年的

历史,作为一种无创的新型医学检测技术,其与CT 、

B 超等结构影像检查手段不同,可以显示组织的功 能状态及代谢水平,能够更早的发现机体的病理变 化,从而使许多疾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同时, 在一些缺乏诊断标准的疾病研究中,以及那些主观 性较强的中医诊法疗法研究中,红外热像技术提供 了新的更为客观精确的检测手段。但是与体温相

比,体表温度在机体不同部位差异很大,且受环境、 心理、生理等诸多因素影响,这就给建立正常体表 温度标准带来很大困难。临床研究中多通过严格 控制环境条件,采用自身两侧对比来检测温度异常 部位等方法来减少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何更为科 学的规范医用红外热像仪的最佳检测条件、操作流 程及诊断标准还需要多学科的共同探索。

在针灸经络研究中,红外热像技术也有其独特 的优势,红外热像仪可以在不影响机体自身变化的

情况下连续对针灸治疗过程进行观察,客观精确显

示体表循经区域组织的功能代谢变化。目前的研

究中,利用红外热像技术对经络理论的探索较多,

对针灸治疗效应的连续观察及机制探讨较少,特别

是对针灸治疗疾病的最佳取穴及量效关系等能够

有效指导临床治疗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参考文献

[1]炉庆洪,杨洪钦,陈丽,等. 正常青年体表温度分布的红外热像分

析[J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

007, 26( 4) : 528 - 531, 536.

[2]王跃龙,王宝恩. 正常成人肝区体表温度分布的红外热像分析 [J ].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

013,12( 4) : 252 - 255.

[3]厚磊,崔月萍,王琴,等. 月经周期对乳房热成像( TMI) 的影响

[J ].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 16( 4) : 272 - 275. [4]黄东晖,苏萍,熊承良,等. 红外热像技术在早孕诊断中的临床应

用分析[J ]. 激光与红外,2

005,3

5( 10) : 722 - 724.

[5]厚磊,李洪娟,许俊琴,等. 兼夹体质与上热下寒的相关性研究

[J ]. 中医杂志, 2011, 52( 16) : 1396 - 1397.

[6]王超,张晓抒,高祺,等. 亚健康态颈部不适的红外热图特征探讨

[J ]. 中华中医药学刊,2

008,2

6( 1) : 191 - 192.

[7]王超,吴仕明,黄祖波,等. 亚健康态胸痹的红外热图特征探讨

[J ]. 激光杂志, 2007, 28( 6) : 88 - 89.

[8]任红,马培东. 红外线热像扫描仪诊断乳腺疾病临床观察[J ]. 实

用放射学杂志, 2007,2

3( 7) : 1000 - 1001.

[9]李源,江国泰,金宗浩. 计算机体内热估计处理对筛查乳腺增生

症的价值评价[J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 ( 39) : 7645 - 7648.

[10]Herman C,Cetingul MP. Quantitative Visualization and Detection of

Skin Cancer Using Dynamic Thermal Imaging[J ]. 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 ,2011( 51) : 1 - 4.

[11]夏明银,周雅娇,李锦,等. 远红外热扫描成像系统早期诊断结

肠癌的价值[J ].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

004, 12( 2) : 153.

[12]吴耀持,张峻峰,李石胜,等. 电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

与红外热像研究[J ]. 上海针灸杂志,2

010,2

9( 11) : 716 - 718.

[13]汪崇淼,吴耀持,朱伟民,等. 透刺配合手法治疗肩周炎临床观

察[J ]. 上海针灸杂志, 2008,2

7( 6) : 27 - 28.

[14]Ovechkin A ,Kim KS ,Lee ,et al . Thermo - visual evaluation of the

Yin - Tang acupuncture point for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syndrome

[J ].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03,31 ( 3 ) : 455

·325·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年第9 卷第3 期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4,Vol. 9,No. 3

- 466.

[15]李自立,赵敏. 红外热像图对臀上皮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J ]. 中国全科医学,2

008, 11( 3A) : 419 - 420.

[16]吴君怡,黄儒德,葛林宝.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临床研究

[J ]. 上海针灸杂志, 2012,3

1( 2) : 85 - 87.

[17]郑玉江.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红外热像技术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

的研究[D ]. 广州: 广州医学院, 2011.

[18]汪培清,余文珍,郭水英,等. 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红外热像

图研究[J ].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

005,1

1( 5) : 382 - 384.

[19]吕少文,李红,贾桂林,等. 临床诊断SA RS 病例红外热成像的定

位定量研究[J ].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06,1

1( 2) : 80 - 84.

[20]程宇. 针刺对多发性大动脉炎肢体温度影响的红外热像观察 [J ]. 中国针灸, 2003,2

3( 9) : 506 - 508.

[21]王红谟,张栋. 中医色诊学定位与红外热象数字化研究[J ]. 世 界科学技术, 2004,6

( 4) : 27 - 32.

[22]武哲丽,陈群,徐志伟,等. 肝病瘀血舌象与血瘀证舌温临床研

究[J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1

5( 7) : 22 - 24.

[23]许金森,潘晓华,胡翔龙,等. 督脉循行线上红外辐射轨迹与微

循环血流灌注量的比较观察[C ]. 第十一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 外医学发展研讨论文集论文摘要集,常州: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 院, 2007: 33.

[24]许金森,胡翔龙,汪培清,等. 经脉线与非经脉线相关组织导热

性的比较[J ]. 中国针灸, 2005,2

5( 7) : 477 - 482.

[25]马惠敏,张栋,屈箫箫,等. 大肠经上不同穴位在多种针灸刺激

下的温度变化[J ]. 陕西中医, 2009,3

0( 9) : 1263 - 1265.

[26]吴振英,刘旭龙,洪文学,等. 面瘫健患侧穴位温度不对称性与

面瘫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J ]. 中国针灸,2010,30 ( 11) : 953 - 956.

[27]魏鹏绪,辛随成. 中风病机的背部红外热像研究—经络穴位红

外热像原理的运用[J ]. 中医杂志,2

005,4

6( 12) : 904 - 906.

[28]LI Heng,YING Jian,SHEN Xueyong, et al. Infrared Radiation Temperature

Comparison on Body Surface of Points Between Healthy

People and Patients with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 [J ]. J of

Acupunct Tuina Sci, 2008,6

( 4) : 215 - 218.

[29]李铁,刘成禹,严兴科. 不同频率捻转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胃体

表温度影响的研究[J ]. 针灸临床杂志,2

011, 27( 3) : 39 - 41.

[30]Norheim ,Arne Johan Mercer ,James . Can medical thermal images

predict acupuncture adverse events? A case history

[J ]. Acupuncture

In Medicine,2012, 30( 1) : 51 - 52.

[31]Lee S ,Lim N ,Choi SM , et al . Validation Study of Kim's Sham Needle

by Measuring Facial Temperature: An N - of - 1 Randomized Double - Blind Placebo -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 ].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2: 1 - 7.

[32]张秋芳,赵燕平,葛姝,等. 艾灸对人体红外热像及生理信号的

即刻效应[J ]. 中医杂志, 2012, 53( 16) : 1390 - 1393. [33]许培昌,李达良,崔淑丽. 不同施灸距离对人体体表皮肤温度的

影响—论施灸的安全距离[J ]. 中国针灸,2012,32 ( 7 ) : 611 - 614.

[34]郑淑霞,许金森,潘晓华. 电针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和

脑电地形图的影响[J ].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2 ( 3) : 6 - 9.

[35]徐青燕,杨金生,杨莉. 刮痧对正常人背部体表温度与血流灌注

量影响的观察[C ]. 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北京: 中国中医 科学院针灸研究所,2

011: 4375 - 4380.

[36]张莉. 脾俞穴拔罐后皮肤温度的变化规律的观察[C ]. 中国针

灸学会年会论文集,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2011: 1924 - 1928.

[37]任晓艳,周双琳,李洪娟. 穴位埋入纳米银丝线与羊肠线在红外

热像中的差异研究[J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医临床版) , 2009, 16( 2) : 20 - 21.

( 收稿日期: 2013 - 12 - 15)

( 上接第287 页)

具有熄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等功能; 蜈蚣熄

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冰片性辛、苦、凉,开

窍醒神,清热止痛。诸药协同,共奏清热利湿散瘀

之功效。

涂药法( 敷药法) 是将药物敷贴于患处或穴位

处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

毒、活血化瘀、清肿止痛、行气疏风、温经散寒等作

用。生肌玉红膏具有活血祛腐、解毒镇痛、润肤生

肌的功效。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6],此药具有抗炎

和收敛作用。

应用虫类中药溻渍结合生肌玉红膏治疗糖尿

病足溃疡,是我院内分泌科在湿润疗法基础上针对

糖尿病( 消渴) 的病机而煎制的中药汤剂所采取的

一种创新性治疗措施,突出了中医药外治法的地

位。本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学易用、使用安全、毒

副作用少等优点。但在应用中要注意辨证施护,三

因制宜,防止模式化。

参考文献

[1]李仕明. 糖尿病足( 肢端坏疽) 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 草案) [J ].

中国糖尿病杂志, 1996,4

( 2) : 102.

[2]王蔚文.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 ].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社,2

010: 143 - 144.

[3]杨焕杰,吕培文,丁毅. 中医辨证外治5 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 [J ]. 北京中医药,2

008,2

7( 9) : 717 - 719.

[4]李治军,王志坚. 中药溻渍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J ]. 陕西中医函

授,1

994,1

2( 6) : 31.

[5]张辉,姬海霞.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J ].明中

医,2

008,2

3( 3) : 392 - 393.

[6]王平东. 生肌玉红膏治疗糖尿病及溃疡48 例报道[J ].国中西

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2,1

8( 3) : 299 - 300.

( 收稿日期: 2014 - 01 - 02)

·326·__ 光 中

红外热像技术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田光孟智宏, 红外热像咨询400-630-9181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红外热像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情况: 红外热像技术广泛应用于

健康评估、疾病诊断、疗效评价、针灸经络研究、中医诊法及疗法的研究等诸多领域,具有操作简单,精

确度高,可动态全程观察体表温度变化,反映组织功能代谢状态等优点,同时由于红外热像检测受环

境、心理、生理等诸多因素影响,如何规范其检测条件、操作流程及诊断标准还需要多学科的共同探

索。总之,红外热像技术在临床医学研究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关键词】红外热像; 临床医学; 针灸经络

【中图分类号】R14; 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6613( 2014) 03 - 0323 - 04

人体新陈代谢不断产生热量并与外界环境进

行热交换,在皮肤表面形成相对稳定的温度分布。

医用红外热像仪可以通过检测体表红外能量并将

其转化为图像来直观显示人体表面温度的分布。

当人体功能结构发生变化时体表温度的变化就可

以被红外热像仪探测到,并通过成像系统显示出

来。所以红外热像检测具有操作简便、精确度高、

对人体无损伤等优点,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

研究的各个领域。

一、红外热像技术在健康评估方面的应用

人体体表温度与局部皮肤血流量、组织代谢水

平、深部组织器官功能状态及神经调节密切相关,

当人体发生病理改变或某种生理状态发生变化时,

局部温度的变化往往要早于主观症状的发生,这就

使红外热像技术成为健康评估领域的一项新技术。

1. 正常体表温度: 一些学者通过分析健康成人

体表红外热像图,探寻人体正常生理状态及某些特

殊生理时期的体表温度分布,发现正常人体表温度

对称性好,两侧温差不超过0. 2 ℃[1]; 健康成人肝 脏体表对应区的温度高于其身体对侧的对应区域

的体表温度,且男女间不存在差异[2]; 乳腺和肝区 红外温度变化曲线接近理论上的女性月经周期基

础体温曲线[3]; 早期宫内妊娠妇女腹部红外图像显 示子宫区、附件区及乳腺高温区与周围组织温差均

明显高于未孕妇女[4]。这些研究探讨了正常人体

表温度参考值范围,但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统

一检测条件,才能建立人体体表温度的数据库。

2. 中医体质辨识研究: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

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

稳定的固有特质。每种体质人群都有其特定的易

感疾病类型,所以准确辨识中医体质对健康评估及

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中医体质的辨识具

有一定的主观性,红外热像为客观评价中医体质提

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厚磊等[5]研究发现兼夹体质

上焦及上焦所属脏腑热像趋热,下焦及下焦所属脏

腑热像趋凉,这表明兼夹体质与“上热下寒”相关。

3. 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虽然没

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存在机体功能的下降,准确、便 捷的判别亚健康状态并及时纠正,对预防疾病发生

具有重要意义。王超等[6]利用红外热像技术分别

对出现颈部不适及胸痹症状的亚健康人群进行研

究,发现其颈部不适部位与热图异常区域符合,亚

健康态胸痹组的症状表现程度亦与红外热图异常

变化相符[7]。

二、红外热像技术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红外热像仪首次用于乳腺

癌的诊断。此后,红外热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疾

病的诊疗中。局部组织的血运、代谢水平及神经支

配的变化都可引起体表温度分布异常,与这些病理

变化密切相关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也是红外热

像诊疗技术应用的优势领域。同时,红外热像技术

还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中医诊法的研究中。

1. 乳腺疾病: 乳腺疾病常伴随血管及腺体的增

生扩张,对体表温度影响较大,也是最早应用红外

热像技术进行诊断的疾病。任红等[8]对165 例乳腺 ·323·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年第9 卷第3 期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4,Vol. 9,3

疾病患者进行红外热像检查,以针吸活检病理或手

术做对照,结果提示良性病变的红外诊断符合率

89. 05%,乳癌红外诊断符合率78. 57%。李源等[9] 对5000 余例乳腺疾病普查的女性进行红外热图采

集筛查出乳腺增生症患者,未出现漏诊的情况。

2. 恶性肿瘤: 早期发现是肿瘤诊治的核心,目前

的结构影像检测手段只有在肿瘤增长的一定体积

时才能发现,而肿瘤组织增长迅速,在其发生的早

期代谢水平及血液循环迅速增加,这些变化对体表

温度影响很大,所以红外热像技术在肿瘤的早期诊

断中具有明显优势。Herman [10]用压缩空气对黑色 素瘤患者的癌变区域皮肤及正常皮肤进行冷却,并

用红外热像图记录升温过程,发现癌细胞区域的升

温过程通常比周围健康组织快。夏明银等[11]通过 No.

分析结肠癌患者腹部热图,发现异常热区部位与结

肠病变的体表投影部位基本一致。由此可见,红外

热像技术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中应用前景广阔。

3. 疼痛性疾病: 对于疼痛性疾病,疗效评价通常

依赖于患者主观感受,缺乏客观指标,红外热像技

术为此类疾病的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腰扭伤[12]、肩关节周围

炎[13]等疾病的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价中,并得出了红 外温度分布变化与疼痛症状改善密切相关。

4. 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病变通

常可改变神经支配区域的体表温度分布,所以红外

热像技术也被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及疗效

评价中。Ovechkin 等[14]对1256 例颅内高压患者印 堂穴周围进行红外热像采集,发现印堂穴的温度分

布于颅内高压综合征的严重程度相关,其低温区的

温度梯度大于0. 8 度,患者就会有颅内高压表现。 李自立等[15]的研究提示对臀上皮神经损伤患者的 红外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8. 6%。还有研究

发现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患者针刺治疗前后面部

穴位红外温度变化的反应与临床症状改善有一定

联系[16]。

5. 其他疾病: 郑玉江[17]对临床可疑下肢深静脉

血栓患者进行红外检测,其诊断的灵敏度79. 3%,

特异度60%,假阳性率20. 6%,假阴性率40%,诊

断符合率为71. 4%。汪培清等[18]的研究揭示红外 热像技术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肢体血管病

变。对SA RS 病例躯干正前位红外热图的研究发

现其具有明显的定位特征和定量规律,各温区色码

与SA RS 病例的病理特征及代谢状态相符[19]。还 有研究发现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患肢红外热像温

度分布变化与疗效相关[20]。

6. 中医诊法的研究: 中医诊法是中医诊察和收

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对于临床处方用药具

有重要意义,但是中医诊断的确定具有一定的主观

性及经验性,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运用红外热像技

术探讨客观显示中医诊法的方法。其中最具代表

性的是中医面诊和舌诊的研究,面诊研究发现面温

与阳气呈正相关: 五脏色部区平均温度中,心区>

肺区> 肝区> 肾区> 脾区; 男性平均面温大于女

性[21]。舌诊的研究提示健康人舌根部温度最高,舌 边次之,舌中较低,舌尖最低,而肝病患者全舌温度 普遍降低,且肝瘀痰阻、气滞血瘀的舌体各部温度

值均低于气虚血瘀的患者[22]。

三、红外热像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研究中的

应用

1970 年法国的J ·Borsarello 首次将红外热像技

术应用于经络研究以来,探讨经络腧穴的温度特

性,寻找经络理论存在及其特异性分布的客观证据

成为红外热像技术应用的又一热点。

1. 生理状态下经络腧穴特异性红外温度分布:

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不论在自然状态下还是受激

发后体表腧穴及经络循行都具有特异性的红外温

度分布。许金森等[23]观察到自然状态下健康成人 体表与十四经脉循行路线相一致的红外辐射轨迹,

背部督脉出现率最高,其温度大多高于周围皮肤。

而加热经脉线上的穴位及非穴位,皮温反应可沿经

双向扩展,而在非经对照部位加热,皮温反应仅限

于局部,无明显的扩散[24]。马惠敏等[25]发现曲池 穴经针刺、电热针、激光照射刺激后,上肢以升温为 主要趋势,对照组则以小幅降低为主。

2. 疾病状态下经络腧穴的红外温度改变: 经络

与人体脏腑密切相关,疾病状态下,相应的经脉循

环部位可反映脏腑病候。目前许多研究致力于通

过红外技术发现经络腧穴的病态反应。吴振英

等[26]研究发现面瘫患者阳白、攒竹、地仓、鱼腰、颧 髎、颊车6 个穴位的红外温度不对称性系数与面部

残疾指数相关。魏鹏绪等[27]的研究提示中风患者 督脉红外高温带断续、缩短; 偏瘫患者背部两侧上

中胸椎段红外温度明显失对称。还有研究发现乳

腺增生病患者右幽门穴的体表红外辐射温度显著

高于正常人[28]。

四、红外热像技术在针灸疗法研究中的应用

针灸疗法是基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一种治

疗方法,包括毫针刺法、艾灸法、电针刺法、拔罐法、 ·324·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年第9 卷第3 期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4,Vol. 9,3

刮痧法、穴位埋线法等诸多疗法。近年来应用红外

热像技术探索针灸疗法作用于人体后的效应与机

制进展显著。

1. 毫针疗法: 红外热像技术目前多应用于针刺

补泻效应、针刺不良反应及针刺研究方法等领域。

李铁等[29]通过分析健康人接受不同手法频率针刺 足三里穴不同时间段穴位局部及胃体表投影区红

外热图,发现60 次·min - 1 操作“补”的效果最好, 120 次·min - 1“泻”的效果最好。Norheim 等[30]运 用红外热像仪观察到晕针患者针刺合谷穴后手部 No.

外周循环显著减少,且皮肤温度变化在1 min 内迅 速发生。Lee 等[31]则将红外热像技术应用于假针 的研究中,发现吸烟后接受假针治疗的6 名患者面 部温度均降低,而接受针灸针治疗的7 名患者中,有 5 名患者面部温度升高。

2.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的治疗作用是通过灸火 的热力及药物作用起效的。体表温度的改变贯穿 其作用的整个过程,故许多研究都选用红外热像作 为检测指标。张秋芳等[32]发现艾灸健康人双侧劳 宫穴、神阙穴、足三里及涌泉穴前后除鼻部、口部、 胸部左侧、胸部右侧外,其他部位红外热像数据比 较差异均有显著变化,且艾灸效应具有性别差异。 许培昌等[33]通过记录分析热像图,发现在施灸时, 以艾条距皮肤的距离为3 ~ 4cm 为宜。

3. 其他针灸疗法: 对电针的红外研究发现电针 刺激可使经脉循行线变得更加连续和规整[34]。徐 青燕利用红外热像仪观察到正常人痧区温度与同

侧刮痧前和对侧非刮痧区相比升高了1. 5 ℃左右, 并在刮痧后90 min 内这种温度的升高均有统计学 意义[35]。拔罐疗法的红外热像研究表明拔罐可使 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并持续一段时间,皮肤温度升 高的面积由拔罐中心区域向周扩展,血流量也相应

增加[36]。任晓艳等[37]采用红外热像技术观察到羊 肠线、PDO 材料基础线、纳米银丝线3 种线体在埋 线后5 d 内均导致局部温度升高,羊肠线高温状态 最为持久,纳米银丝线高温持续时间较短。

五、小结与展望

红外热像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已有50 余年的

历史,作为一种无创的新型医学检测技术,其与CT 、

B 超等结构影像检查手段不同,可以显示组织的功 能状态及代谢水平,能够更早的发现机体的病理变 化,从而使许多疾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同时, 在一些缺乏诊断标准的疾病研究中,以及那些主观 性较强的中医诊法疗法研究中,红外热像技术提供 了新的更为客观精确的检测手段。但是与体温相

比,体表温度在机体不同部位差异很大,且受环境、 心理、生理等诸多因素影响,这就给建立正常体表 温度标准带来很大困难。临床研究中多通过严格 控制环境条件,采用自身两侧对比来检测温度异常 部位等方法来减少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何更为科 学的规范医用红外热像仪的最佳检测条件、操作流 程及诊断标准还需要多学科的共同探索。

在针灸经络研究中,红外热像技术也有其独特 的优势,红外热像仪可以在不影响机体自身变化的

情况下连续对针灸治疗过程进行观察,客观精确显

示体表循经区域组织的功能代谢变化。目前的研

究中,利用红外热像技术对经络理论的探索较多,

对针灸治疗效应的连续观察及机制探讨较少,特别

是对针灸治疗疾病的最佳取穴及量效关系等能够

有效指导临床治疗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参考文献

[1]炉庆洪,杨洪钦,陈丽,等. 正常青年体表温度分布的红外热像分

析[J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

007, 26( 4) : 528 - 531, 536.

[2]王跃龙,王宝恩. 正常成人肝区体表温度分布的红外热像分析 [J ].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

013,12( 4) : 252 - 255.

[3]厚磊,崔月萍,王琴,等. 月经周期对乳房热成像( TMI) 的影响

[J ].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 16( 4) : 272 - 275. [4]黄东晖,苏萍,熊承良,等. 红外热像技术在早孕诊断中的临床应

用分析[J ]. 激光与红外,2

005,3

5( 10) : 722 - 724.

[5]厚磊,李洪娟,许俊琴,等. 兼夹体质与上热下寒的相关性研究

[J ]. 中医杂志, 2011, 52( 16) : 1396 - 1397.

[6]王超,张晓抒,高祺,等. 亚健康态颈部不适的红外热图特征探讨

[J ]. 中华中医药学刊,2

008,2

6( 1) : 191 - 192.

[7]王超,吴仕明,黄祖波,等. 亚健康态胸痹的红外热图特征探讨

[J ]. 激光杂志, 2007, 28( 6) : 88 - 89.

[8]任红,马培东. 红外线热像扫描仪诊断乳腺疾病临床观察[J ]. 实

用放射学杂志, 2007,2

3( 7) : 1000 - 1001.

[9]李源,江国泰,金宗浩. 计算机体内热估计处理对筛查乳腺增生

症的价值评价[J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 ( 39) : 7645 - 7648.

[10]Herman C,Cetingul MP. Quantitative Visualization and Detection of

Skin Cancer Using Dynamic Thermal Imaging[J ]. 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 ,2011( 51) : 1 - 4.

[11]夏明银,周雅娇,李锦,等. 远红外热扫描成像系统早期诊断结

肠癌的价值[J ].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

004, 12( 2) : 153.

[12]吴耀持,张峻峰,李石胜,等. 电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

与红外热像研究[J ]. 上海针灸杂志,2

010,2

9( 11) : 716 - 718.

[13]汪崇淼,吴耀持,朱伟民,等. 透刺配合手法治疗肩周炎临床观

察[J ]. 上海针灸杂志, 2008,2

7( 6) : 27 - 28.

[14]Ovechkin A ,Kim KS ,Lee ,et al . Thermo - visual evaluation of the

Yin - Tang acupuncture point for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syndrome

[J ].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03,31 ( 3 ) : 455

·325·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年第9 卷第3 期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4,Vol. 9,No. 3

- 466.

[15]李自立,赵敏. 红外热像图对臀上皮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J ]. 中国全科医学,2

008, 11( 3A) : 419 - 420.

[16]吴君怡,黄儒德,葛林宝.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临床研究

[J ]. 上海针灸杂志, 2012,3

1( 2) : 85 - 87.

[17]郑玉江.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红外热像技术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

的研究[D ]. 广州: 广州医学院, 2011.

[18]汪培清,余文珍,郭水英,等. 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红外热像

图研究[J ].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

005,1

1( 5) : 382 - 384.

[19]吕少文,李红,贾桂林,等. 临床诊断SA RS 病例红外热成像的定

位定量研究[J ].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06,1

1( 2) : 80 - 84.

[20]程宇. 针刺对多发性大动脉炎肢体温度影响的红外热像观察 [J ]. 中国针灸, 2003,2

3( 9) : 506 - 508.

[21]王红谟,张栋. 中医色诊学定位与红外热象数字化研究[J ]. 世 界科学技术, 2004,6

( 4) : 27 - 32.

[22]武哲丽,陈群,徐志伟,等. 肝病瘀血舌象与血瘀证舌温临床研

究[J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1

5( 7) : 22 - 24.

[23]许金森,潘晓华,胡翔龙,等. 督脉循行线上红外辐射轨迹与微

循环血流灌注量的比较观察[C ]. 第十一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 外医学发展研讨论文集论文摘要集,常州: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 院, 2007: 33.

[24]许金森,胡翔龙,汪培清,等. 经脉线与非经脉线相关组织导热

性的比较[J ]. 中国针灸, 2005,2

5( 7) : 477 - 482.

[25]马惠敏,张栋,屈箫箫,等. 大肠经上不同穴位在多种针灸刺激

下的温度变化[J ]. 陕西中医, 2009,3

0( 9) : 1263 - 1265.

[26]吴振英,刘旭龙,洪文学,等. 面瘫健患侧穴位温度不对称性与

面瘫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J ]. 中国针灸,2010,30 ( 11) : 953 - 956.

[27]魏鹏绪,辛随成. 中风病机的背部红外热像研究—经络穴位红

外热像原理的运用[J ]. 中医杂志,2

005,4

6( 12) : 904 - 906.

[28]LI Heng,YING Jian,SHEN Xueyong, et al. Infrared Radiation Temperature

Comparison on Body Surface of Points Between Healthy

People and Patients with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 [J ]. J of

Acupunct Tuina Sci, 2008,6

( 4) : 215 - 218.

[29]李铁,刘成禹,严兴科. 不同频率捻转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胃体

表温度影响的研究[J ]. 针灸临床杂志,2

011, 27( 3) : 39 - 41.

[30]Norheim ,Arne Johan Mercer ,James . Can medical thermal images

predict acupuncture adverse events? A case history

[J ]. Acupuncture

In Medicine,2012, 30( 1) : 51 - 52.

[31]Lee S ,Lim N ,Choi SM , et al . Validation Study of Kim's Sham Needle

by Measuring Facial Temperature: An N - of - 1 Randomized Double - Blind Placebo -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 ].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2: 1 - 7.

[32]张秋芳,赵燕平,葛姝,等. 艾灸对人体红外热像及生理信号的

即刻效应[J ]. 中医杂志, 2012, 53( 16) : 1390 - 1393. [33]许培昌,李达良,崔淑丽. 不同施灸距离对人体体表皮肤温度的

影响—论施灸的安全距离[J ]. 中国针灸,2012,32 ( 7 ) : 611 - 614.

[34]郑淑霞,许金森,潘晓华. 电针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和

脑电地形图的影响[J ].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2 ( 3) : 6 - 9.

[35]徐青燕,杨金生,杨莉. 刮痧对正常人背部体表温度与血流灌注

量影响的观察[C ]. 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北京: 中国中医 科学院针灸研究所,2

011: 4375 - 4380.

[36]张莉. 脾俞穴拔罐后皮肤温度的变化规律的观察[C ]. 中国针

灸学会年会论文集,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2011: 1924 - 1928.

[37]任晓艳,周双琳,李洪娟. 穴位埋入纳米银丝线与羊肠线在红外

热像中的差异研究[J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医临床版) , 2009, 16( 2) : 20 - 21.

( 收稿日期: 2013 - 12 - 15)

( 上接第287 页)

具有熄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等功能; 蜈蚣熄

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冰片性辛、苦、凉,开

窍醒神,清热止痛。诸药协同,共奏清热利湿散瘀

之功效。

涂药法( 敷药法) 是将药物敷贴于患处或穴位

处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

毒、活血化瘀、清肿止痛、行气疏风、温经散寒等作

用。生肌玉红膏具有活血祛腐、解毒镇痛、润肤生

肌的功效。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6],此药具有抗炎

和收敛作用。

应用虫类中药溻渍结合生肌玉红膏治疗糖尿

病足溃疡,是我院内分泌科在湿润疗法基础上针对

糖尿病( 消渴) 的病机而煎制的中药汤剂所采取的

一种创新性治疗措施,突出了中医药外治法的地

位。本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学易用、使用安全、毒

副作用少等优点。但在应用中要注意辨证施护,三

因制宜,防止模式化。

参考文献

[1]李仕明. 糖尿病足( 肢端坏疽) 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 草案) [J ].

中国糖尿病杂志, 1996,4

( 2) : 102.

[2]王蔚文.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 ].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社,2

010: 143 - 144.

[3]杨焕杰,吕培文,丁毅. 中医辨证外治5 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 [J ]. 北京中医药,2

008,2

7( 9) : 717 - 719.

[4]李治军,王志坚. 中药溻渍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J ]. 陕西中医函

授,1

994,1

2( 6) : 31.

[5]张辉,姬海霞.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J ].明中

医,2

008,2

3( 3) : 392 - 393.

[6]王平东. 生肌玉红膏治疗糖尿病及溃疡48 例报道[J ].国中西

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2,1

8( 3) : 299 - 300.

( 收稿日期: 2014 - 01 - 02)

·326·__ 光 中


相关内容

  • 近红外透射成像光源指标的分析
  • 近红外透射成像光源指标的分析 张旭良1, 段雪融2, 张影1 (1. 北京佑安医院, 北京 100054;2. 包头市中心医院, 内蒙古 包头014040) [摘要]经典的光学成像, 随着新技术进展, 已成为现代的医学影像技术.为了探讨红外透射成像, 本文对光源的性能指标进 行了分析, 着重于功耗. ...

  • 血糖测量方法
  • 1 引言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 细胞分泌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

  • 拉曼光谱分析法的应用介绍
  • -1236-药物分析杂志ChinJPharmAnal2009,29(7) ★综述★ 拉曼光谱分析法的应用介绍 张雁 1,2,3 ,尹利辉 1* ,冯芳 2 (1.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2.中国药科大学,南京210018;3.湖南省湘潭市药品检验所,湘潭411100)摘要:本文简单 ...

  • 拉曼光谱分析法的应用介绍_张雁
  • )1236)药物分析杂志ChinJPharmAnal2009,29(7) n综述n 拉曼光谱分析法的应用介绍 张雁 1,2,3 ,尹利辉,冯芳 1*2 (1.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2.中国药科大学,南京210018;3.湖南省湘潭市药品检验所,湘潭411100)摘要:本文简单介绍 ...

  • 无创血糖仪市场报告(第2版)
  • 无创血糖仪市场报告 1. 背景 目前的血糖测量方法主要为生化血糖测量法和微创血糖检测法.生化血糖检测法和微创血糖检测法的技术已较成熟,也是目前血糖测量的主要方法,但此两种测量方法都需要取血检测,由于抽血或手指扎针取血会造成疼痛,而且有感染的危险,这就限制了测定血糖的频率,使糖尿病患者无法获得满意的血 ...

  • 一.二类核心期刊目录
  • 济宁医学院一类核心期刊目录 人文.社科类: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 毛泽东思想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 编辑学报 大学图书馆学报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档案学通讯 法学 法学评论 法学研究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改革 管理世界 国际金融研究 国际新闻界 会计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 ...

  • 生物分析用近红外荧光染料研究进展X
  • 第20卷第5期 2003年5月 精细化工 Vol.20,No.5May2003 FINECHEMICALS 生物工程 生物分析用近红外荧光染料研究进展 施 锋,李宏洋,彭孝军 (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 116012) Ξ 摘要:概述了用于生物分析领域与生物分子共价结合的近红外荧 ...

  •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
  • 二○○八年·第六期 综述与专论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 张丽娟 贾 俊 王 海 范国强 (北京同仁堂股份公司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79)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被应用到中药鉴定.质量控制.中药生产工艺现代化方面,推动中药药学的发展.本文简述 ...

  • 红外线紫外线
  • 红外线.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 红外线 ◆ 什么是红外线 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英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他将太阳光用三棱镜分解开,在各种不同颜色的色带位置上放置了温度计,试图测量各种颜色的光的加热效应.结果发现,位于红光外侧的那支温度计升温最快.因此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