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起源,文化的碰撞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对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组织者,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形式。作为一名高一年级的英语教师,更应当在这门与国际文化接轨的科目中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者,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训练自身的能力,最终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实现。本节课取材于高一牛津英语模块三第二单元project的一篇文章,主题是中国文字的发展。在此之前,学生们已在本单元中接触学习了英语语言的发展历史,并对于古英语、中古英语和现代英语的起源和特点有所认知。而project课型对于学生更多在于能力发展方面的要求,所以在project部分安排中国文字的起源和介绍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框架上进行更为系统、科学的知识构建和能力培养。

  二、案例描述

  作为project第一课时,备课时我就希望在这节课中不单单只是给学生以表面的语言知识,更能在语言中挖掘出文化的内涵。因此我在课堂中将语言的输入重点放在了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构成形式上,首先开门见山由英语语言引出与汉字的不同,点出本文主题。其次主要在学生在阅读过文章的基础上通过一张表格要求学生能归纳总结出汉字的构成,并且让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自己的语文知识的积累举出相应的例子。在课堂上我也让学生带来了平时的语文书作为文化参考,当英语不再仅仅停留在英语书上时,当英语也可以与中国文化有所交集时,当时学生很明显表现出了对这个知识输入过程的极大兴趣。

  在正式上课过程中,首先我选择了几张甲骨文和古代中文汉字的图片作为导入情境,问学生是否能认识这些汉字,学生很感兴趣地观察,却发现和现在使用的中文汉字不一致,所以很难辨认,从而使得学生去质疑、去探究,自然而然引出中文汉字在几千年间一直在变化的主题。值得一提的是,在学习汉字起源的过程中我还给简要学生介绍了仓颉,作为中国史上汉字的创始人,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来巨大的贡献,为希望学生能够了解这段历史,同时也作为文章的文化补充。其次,本文的重难点在于文字的不同构成方式,本文一共提及四种方式,即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和形声字,我鼓励学生一种一种地归纳理解,并在文字已给例子的基础上自己再给出例子并解释。比如在会意字的学习过程中,文中给出了“休”这个汉字来表达一个人靠在树上休息的含义,在理解后我让学生们自己来给例子并给出解释。在一定的知识输入后,有学生想起了“家”这个字,表示在屋檐下有饲养猪,以及“男”这个汉字,表示在古代男性需要在田地上劳作。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秉承了学生中心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真正成为“主导者”,进行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在此之后,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提到了中国政府在二十世纪引入了简体汉字,于是我选择了给学生一个讨论话题,即“简体汉字和繁体汉字,你更�A向哪一种中国文化表现方式?”学生们各抒己见,有学生倾向简体汉字,强调简体字的易写方便;有学生则持有不同意见,选择繁体字,觉得繁体字更能体现文字的构成,更有文化底蕴,也更能体现汉字的优雅。在此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汉字的趣味与魅力。讨论过后,我让学生们以平时的方式分为了八个小组,选择一个汉字,完成汉字的小册子并派出代表在班级前展示小组成果,其中有一位同学在参考了语文书后,选择了“耳”这个字为同学们进行介绍。他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了“耳”的起源和不同的进化形态,形象生动地帮助同学们了解这一个中文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我的目标是借此环节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于中国文化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从文字到文化在一定层面上体现出了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增添民族自豪感。最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我布置了课后的讨论话题作业:随着信息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电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工具,但有时候,提笔忘字成为了人们或多或少遭遇到的“小尴尬”,对于这样的情况,你怎么看待?我希望学生们在这一节课的学习基础上,能从汉字引深到与国家的历史、文化间的联系,从而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碰撞的意识。

  三、案例反思

  随着全国高考改革中语文比例的上升,全世界范围内孔子学院的设立,无不体现着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上的重要地位。身为一名华夏子孙,在寒窗十载的读书生涯中,怎么能不把文化作为学习的重要一部分?而因为作为一门东西方交流的纽带学科,更是要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在我看来,高中的英语课不能完全沦为知识点的灌输和死记硬背,题海大战,教师也不能成为完完全全应试教育的执行者,既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动力,高效学习,又会导致学生机械地将知识填塞在考卷上,不能在实践中应用的缺陷。

  同时,新课程环境下更是要求教师把课堂的大量时间留给学生,把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帮助他们在个人学习中训练能力,在团队合作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而教师在此其中应当扮演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组织者,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富有个性去学习,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堂project的第一课时让我反思深刻,既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应当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其主题又帮助我意识到在英语课堂中同样可以渗透中国文化的元素,让文化的碰撞在课堂中激发学生以思维的火花,感受语言学习的魅力!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对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组织者,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形式。作为一名高一年级的英语教师,更应当在这门与国际文化接轨的科目中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者,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训练自身的能力,最终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实现。本节课取材于高一牛津英语模块三第二单元project的一篇文章,主题是中国文字的发展。在此之前,学生们已在本单元中接触学习了英语语言的发展历史,并对于古英语、中古英语和现代英语的起源和特点有所认知。而project课型对于学生更多在于能力发展方面的要求,所以在project部分安排中国文字的起源和介绍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框架上进行更为系统、科学的知识构建和能力培养。

  二、案例描述

  作为project第一课时,备课时我就希望在这节课中不单单只是给学生以表面的语言知识,更能在语言中挖掘出文化的内涵。因此我在课堂中将语言的输入重点放在了中国汉字的起源与构成形式上,首先开门见山由英语语言引出与汉字的不同,点出本文主题。其次主要在学生在阅读过文章的基础上通过一张表格要求学生能归纳总结出汉字的构成,并且让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自己的语文知识的积累举出相应的例子。在课堂上我也让学生带来了平时的语文书作为文化参考,当英语不再仅仅停留在英语书上时,当英语也可以与中国文化有所交集时,当时学生很明显表现出了对这个知识输入过程的极大兴趣。

  在正式上课过程中,首先我选择了几张甲骨文和古代中文汉字的图片作为导入情境,问学生是否能认识这些汉字,学生很感兴趣地观察,却发现和现在使用的中文汉字不一致,所以很难辨认,从而使得学生去质疑、去探究,自然而然引出中文汉字在几千年间一直在变化的主题。值得一提的是,在学习汉字起源的过程中我还给简要学生介绍了仓颉,作为中国史上汉字的创始人,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来巨大的贡献,为希望学生能够了解这段历史,同时也作为文章的文化补充。其次,本文的重难点在于文字的不同构成方式,本文一共提及四种方式,即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和形声字,我鼓励学生一种一种地归纳理解,并在文字已给例子的基础上自己再给出例子并解释。比如在会意字的学习过程中,文中给出了“休”这个汉字来表达一个人靠在树上休息的含义,在理解后我让学生们自己来给例子并给出解释。在一定的知识输入后,有学生想起了“家”这个字,表示在屋檐下有饲养猪,以及“男”这个汉字,表示在古代男性需要在田地上劳作。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秉承了学生中心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真正成为“主导者”,进行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在此之后,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提到了中国政府在二十世纪引入了简体汉字,于是我选择了给学生一个讨论话题,即“简体汉字和繁体汉字,你更�A向哪一种中国文化表现方式?”学生们各抒己见,有学生倾向简体汉字,强调简体字的易写方便;有学生则持有不同意见,选择繁体字,觉得繁体字更能体现文字的构成,更有文化底蕴,也更能体现汉字的优雅。在此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汉字的趣味与魅力。讨论过后,我让学生们以平时的方式分为了八个小组,选择一个汉字,完成汉字的小册子并派出代表在班级前展示小组成果,其中有一位同学在参考了语文书后,选择了“耳”这个字为同学们进行介绍。他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了“耳”的起源和不同的进化形态,形象生动地帮助同学们了解这一个中文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我的目标是借此环节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于中国文化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从文字到文化在一定层面上体现出了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增添民族自豪感。最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我布置了课后的讨论话题作业:随着信息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电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工具,但有时候,提笔忘字成为了人们或多或少遭遇到的“小尴尬”,对于这样的情况,你怎么看待?我希望学生们在这一节课的学习基础上,能从汉字引深到与国家的历史、文化间的联系,从而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碰撞的意识。

  三、案例反思

  随着全国高考改革中语文比例的上升,全世界范围内孔子学院的设立,无不体现着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上的重要地位。身为一名华夏子孙,在寒窗十载的读书生涯中,怎么能不把文化作为学习的重要一部分?而因为作为一门东西方交流的纽带学科,更是要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在我看来,高中的英语课不能完全沦为知识点的灌输和死记硬背,题海大战,教师也不能成为完完全全应试教育的执行者,既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动力,高效学习,又会导致学生机械地将知识填塞在考卷上,不能在实践中应用的缺陷。

  同时,新课程环境下更是要求教师把课堂的大量时间留给学生,把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帮助他们在个人学习中训练能力,在团队合作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而教师在此其中应当扮演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组织者,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富有个性去学习,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堂project的第一课时让我反思深刻,既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应当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其主题又帮助我意识到在英语课堂中同样可以渗透中国文化的元素,让文化的碰撞在课堂中激发学生以思维的火花,感受语言学习的魅力!


相关内容

  • 我对中国文明起源之理解
  • 我对中国文明起源之理解 岭院抖社9班 田振刚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东亚文明的杰出代表与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是为什么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称谓前面都要加一个"古" 字呢?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的文明在进步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外族的野蛮入侵和残酷毁灭. ...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辅导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辅导 发布时间:2013-05-12 浏览:399 人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辅导 一,习作要求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听到了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它们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写完后,大家交流 ...

  • 元宵节的起源和吃汤圆的习俗
  • 2014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恰逢西方最浪漫的情人节,当元宵遇上玫瑰花,如何在同一天度过这两个节日,东西方文化差异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精神火花?中国传统元宵节又有着怎样的来历和风俗呢? 我国古人将正月称为农历的元月,把夜晚称为"宵",因此也称正月十五这一天称为元宵节.又 ...

  • 中国茶的起源
  •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 ...

  • 中国学者关于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研究概要
  • 高校社科动态2007年第5期 中国学者关于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的研究概要 杨 博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91) 摘 要:本文从探讨文明起源和国家起源的关系入手, 简要分析了文明起源与形成同国家起源与形成这几个概念的异同, 着力于介绍我国学者对于国际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借 ...

  • 交汇与融合_中国文化概况_课讲授探索与体会
  • 2010年第 12期总第181期 教育实践 交汇与融合 ---<中国文化概况>课讲授探索与体会 罗蕾 (中国石油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对外汉语教学部,山东青岛266555) [摘要]中国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中国的语言(汉语)又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国文化是世界 ...

  • 中国文字起源时代研究
  • 作者:王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09期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文字的起源是中国文明诞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最重要的判定标志.因此中国文字起源问题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语言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许多学科的专家都十分关注中国文字起源问题. 自从1899年发现了比周代金文更早 ...

  • 考古泰斗苏秉琦提出的中华文化"满天星斗说"是什么?_文化课_澎湃新闻
  • 1987年5月,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考察出土文物 . "在中国考古.历史工作者头脑中,曾长期萦绕着两个怪圈.之一是根深蒂固的中华大一统旧观念:之二是把社会发展史当作全部历史."1994年,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为他的<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大作所写的自序<六十年圆 ...

  • 平面设计论文范文
  • [摘 要] 图形设计作为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现象 起着沟通人与文化.信息的作用 这一点与文字的作用相通 汉字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具有很大涵盖性的符号文字 因此 我们应该去研究与认识它 从而发掘更多的造型方法 更深入地利用汉字来进行平面图形设计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有悠久的历史 它是中国文化的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