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和隐私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隐私的内涵,懂得保护隐私的必要性,知道隐私权及其具体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等错误观念;知道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知道个人隐私权受侵害时的法律救助方法及侵权者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阅读教材,理解本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积极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从同学和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认清隐私和隐私权,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培养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
二.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认识隐私和隐私权。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布置学生观看美国大片《国家公敌》。
学生:寻找影片中哪些行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和隐私权?同学间可以相互先议一议。
2、情景故事导入--"隐私知多少"
活动内容:故事描述--小隐和思思是好朋友。一天,小隐看到思思在写什么,就好奇地问:"你在写什么啊?"思思犹豫了一下,说:"你看吧!"......原来上面写的是思思的一个好朋友盼盼的事情。盼盼的爸爸妈妈昨晚又吵架了,还吵得很凶,盼盼只好躲到思思家做作业。思思正在考虑这件事要不要告诉老师。小隐说,这事一定要告诉老师。思思同意了。于是两个人一起去找老师,老师听了之后,问思思:"盼盼家住哪里?家里的电话是多少?我马上和她父母联系"......设问:①如果你是盼盼,你怎么看待小隐、思思和老师的做法?②你认为在生活中哪些应该属于我们的个人隐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发生的类似事件中,激发学生寻找问题、探求问题的兴趣,从而创设出良好的活动氛围。并让学生从中了解什么是隐私,隐私包括三方面内容--私人信息、个人私事和私人领域。
教师行为:描述故事,组织讨论,引导学习什么是隐私,哪些属于隐私等,并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
3、情景故事二--"隐私就是丑事吗?"
活动内容:故事描述--小隐班来了个新同学小红,小隐主动和她交谈,并问她家的电话号码,父母工作,家住哪里等,想和她做朋友,也主动告诉了小红自己家的这些情况。可小红说,这是我的隐私我现在还不想告诉你?于是有同学给小隐打抱不平地说:"我们这么小,怎么可能有隐私呢?不告诉我们肯定是有些见不得人的丑事不肯跟我们说。"设问:①"隐私就是丑事吗?"②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怎样处理这一议论?
设计意图:对故事有个延续,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瞬间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活动,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对隐私应有一种态度。并找到一些正确对待隐私的思想。
教师行为:故事描述,引导分析,正确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隐私意识和态度。
教学建议:老师在第二问中,可以设置A:小红告诉了同学想知道的情况。B:小红就是不告诉同学。让学生在选择中去学会分辨、学会思考?然后老师加以引导,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隐私。
3.情景故事三--对照影片,联系现实
活动内容:故事延续--小隐看了美国大片《国家公敌》之后,对影片中涉及隐私的内容有以下几个问题要与大家讨论:①犯罪行为被别人用隐性摄像机拍到时,拍摄者是否侵犯了他人隐私,是否该把录像带还给犯罪行为人?②影片中的主角罗伯特・狄恩在一夜之间成为社会的败类、家庭的破坏者,都是因源于现代的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现代科技让我们的个人隐私越来越没有了?③请你列举现实生活中,利用现代科技可能或已经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④我们为什么要制止这些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
设计意图:在感受影片、增长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有趣味。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资源来充实课堂教学。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隐私的理解,学会正确辨别生活中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并懂得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制止。
教师行为:教师可先抛出①、②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对某些具体行为进行辨别分析;然后问题③让学生走近生活、思考生活,问题④让学生感悟到保护隐私的必要性。后两问都是对内容的深入。
4.情景故事四--"600明星电话曝光"
活动内容:故事描述--小隐最近上网看到以下一则消息:某一黑客黑了一家经纪公司的电脑,并把600名明星的电话号码公布在了网络论坛中,造成众多明星纷纷接到不明电话的骚扰。而自称是"黑客高手"的人士说,这一切不过是他们的一场恶作剧游戏。设问:①该黑客是否构成侵权?侵犯了明星的什么权利?②什么是隐私权?
设计意图:连接社会热点,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谈,在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认识、了解隐私权,并体会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
教师行为:教师首先通过案例故事引导学生认识隐私权;然后可以让学生先对隐私权的概念进行思考,自己尝试界定。最后再重点点明隐私权的内涵,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反思:
法律对公民的隐私予以保护,但有时生活中有些很难确定。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有时在写作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流露真情实感;而当学生真的写了,而且写了有些他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写得很好,很感人,老师拿这个在班上作为范文读给大家听,这是不是对隐私的侵犯了?有时在我们思品课中讨论某个话题,但这个话题有些可能涉及学生的隐私(如家庭、亲情、曾经有过的不良行为等),老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真实回答,这算不算也是一种隐私的侵犯呢?
第二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设计具体的情景,从而知道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若干陋习;懂得尊重隐私的道德期盼;知道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明确保护。能判别侵害隐私权的主要表现;掌握简单的维护隐私权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应用自己所学习的相关法律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维权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感和责任感,感悟和谐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
1、依法维护隐私权既是本框的重点,也是本框的难点。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2、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从道德上去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道德习惯很难,在生活中尊重他人隐私的道德行为比维护自己的隐私法律行为更难做到。
三、导入新课:
1、情景展示(P51页),思考:父母擅自翻阅儿女的日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2、假设你把一些个人的秘密说给朋友、同学后,他们泄露了出去,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尊重他人的隐私呢?
(一)、如何才能做到尊重他人的隐私?
1、 结合导入中的情景,
思考:(1)、父母有监护义务,他们应通过哪些正确途径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请你提出几点建议。
(2)、列举不尊重他人隐私的陋习。
小结: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要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若干陋习。
2、 友谊与隐私:
材料一、荣荣和肖肖是好朋友,荣荣将自己的日记给肖肖看,并要求为其保守秘密,但肖肖却公开荣荣日记的内容。荣荣对朋友不守信用很气愤。 问题:你如何评价肖肖的行为?
材料二、王军无意中知道了好朋友吴海的QQ号和密码,他偷偷地查阅了吴海的QQ聊天记录。把其中好笑的事情讲给其他同学听,使吴海很难堪。你认为王军的行为:A破坏友谊 B太不道德了 C没什么关系 D侵犯了其隐私权
老师归纳: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我们对他人、对朋友的责任与信誉意识。责任保证个人隐私的安全,信誉体现对他人的忠诚,只有责任和信誉才能为我们的隐私建立安全的港湾。
3、 再列举一些和隐私有关的情景,由学生对侵犯个人隐私的现象提出处理意见,倡导大家应相互尊重彼此的隐私。
(二)、依法维护隐私权
1、 出示材料:
某公司职员李某与王某同住一室。一天,李某偷看了王某的日记,并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在公司员工中传播。王某对此非常恼火,顿生报复李某的念头。于是
王某向公安机关写信,信中列举了李某盗窃工厂的财物、赌博等问题。公安机关经过调查证实,李某没有盗窃、赌博行为。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李某和王某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得出: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要依法维权。
2、 引导学生具体认识侵害隐私权的行为。
(1) 监视、窥视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计刺探他人的秘密,道听途说传播他人的隐私,非法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
(2) 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既违反社会道德,又违反法律。
3、 那隐私权受到侵害后,怎样去维护呢?
(1)、学生阅读P54页大字,了解一些维权的具体方法。
归纳:协商------仲裁----------起诉
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2)、出示由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而隐私被泄露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此情景中隐私受侵害的原因,从而得出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在了解书中的两方法后,思考:保护个人隐私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方面还可以怎样做?
4、结合3中(2)的方法,引导学生辨证地思考,指出:保护隐私不等于自我封闭,还应学会与值得信任的人沟通和交流。
三、小结本课:
1、 我们应当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2、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社会中,我们该如何来保护我们的隐私?
四、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和课后检测,还有以下问题需注意,隐私权从旧课本的一段伸展到一课,说明隐私权在人格尊严权中的地位得到重视。可是同学们对隐私权还重视不够,什么是隐私还分不清,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隐私和隐私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隐私的内涵,懂得保护隐私的必要性,知道隐私权及其具体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等错误观念;知道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知道个人隐私权受侵害时的法律救助方法及侵权者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阅读教材,理解本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积极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从同学和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认清隐私和隐私权,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培养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
二.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认识隐私和隐私权。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布置学生观看美国大片《国家公敌》。
学生:寻找影片中哪些行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和隐私权?同学间可以相互先议一议。
2、情景故事导入--"隐私知多少"
活动内容:故事描述--小隐和思思是好朋友。一天,小隐看到思思在写什么,就好奇地问:"你在写什么啊?"思思犹豫了一下,说:"你看吧!"......原来上面写的是思思的一个好朋友盼盼的事情。盼盼的爸爸妈妈昨晚又吵架了,还吵得很凶,盼盼只好躲到思思家做作业。思思正在考虑这件事要不要告诉老师。小隐说,这事一定要告诉老师。思思同意了。于是两个人一起去找老师,老师听了之后,问思思:"盼盼家住哪里?家里的电话是多少?我马上和她父母联系"......设问:①如果你是盼盼,你怎么看待小隐、思思和老师的做法?②你认为在生活中哪些应该属于我们的个人隐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发生的类似事件中,激发学生寻找问题、探求问题的兴趣,从而创设出良好的活动氛围。并让学生从中了解什么是隐私,隐私包括三方面内容--私人信息、个人私事和私人领域。
教师行为:描述故事,组织讨论,引导学习什么是隐私,哪些属于隐私等,并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
3、情景故事二--"隐私就是丑事吗?"
活动内容:故事描述--小隐班来了个新同学小红,小隐主动和她交谈,并问她家的电话号码,父母工作,家住哪里等,想和她做朋友,也主动告诉了小红自己家的这些情况。可小红说,这是我的隐私我现在还不想告诉你?于是有同学给小隐打抱不平地说:"我们这么小,怎么可能有隐私呢?不告诉我们肯定是有些见不得人的丑事不肯跟我们说。"设问:①"隐私就是丑事吗?"②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怎样处理这一议论?
设计意图:对故事有个延续,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瞬间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活动,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对隐私应有一种态度。并找到一些正确对待隐私的思想。
教师行为:故事描述,引导分析,正确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隐私意识和态度。
教学建议:老师在第二问中,可以设置A:小红告诉了同学想知道的情况。B:小红就是不告诉同学。让学生在选择中去学会分辨、学会思考?然后老师加以引导,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隐私。
3.情景故事三--对照影片,联系现实
活动内容:故事延续--小隐看了美国大片《国家公敌》之后,对影片中涉及隐私的内容有以下几个问题要与大家讨论:①犯罪行为被别人用隐性摄像机拍到时,拍摄者是否侵犯了他人隐私,是否该把录像带还给犯罪行为人?②影片中的主角罗伯特・狄恩在一夜之间成为社会的败类、家庭的破坏者,都是因源于现代的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现代科技让我们的个人隐私越来越没有了?③请你列举现实生活中,利用现代科技可能或已经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④我们为什么要制止这些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
设计意图:在感受影片、增长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有趣味。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资源来充实课堂教学。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隐私的理解,学会正确辨别生活中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并懂得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制止。
教师行为:教师可先抛出①、②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对某些具体行为进行辨别分析;然后问题③让学生走近生活、思考生活,问题④让学生感悟到保护隐私的必要性。后两问都是对内容的深入。
4.情景故事四--"600明星电话曝光"
活动内容:故事描述--小隐最近上网看到以下一则消息:某一黑客黑了一家经纪公司的电脑,并把600名明星的电话号码公布在了网络论坛中,造成众多明星纷纷接到不明电话的骚扰。而自称是"黑客高手"的人士说,这一切不过是他们的一场恶作剧游戏。设问:①该黑客是否构成侵权?侵犯了明星的什么权利?②什么是隐私权?
设计意图:连接社会热点,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谈,在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认识、了解隐私权,并体会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
教师行为:教师首先通过案例故事引导学生认识隐私权;然后可以让学生先对隐私权的概念进行思考,自己尝试界定。最后再重点点明隐私权的内涵,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反思:
法律对公民的隐私予以保护,但有时生活中有些很难确定。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有时在写作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流露真情实感;而当学生真的写了,而且写了有些他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写得很好,很感人,老师拿这个在班上作为范文读给大家听,这是不是对隐私的侵犯了?有时在我们思品课中讨论某个话题,但这个话题有些可能涉及学生的隐私(如家庭、亲情、曾经有过的不良行为等),老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真实回答,这算不算也是一种隐私的侵犯呢?
第二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设计具体的情景,从而知道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若干陋习;懂得尊重隐私的道德期盼;知道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明确保护。能判别侵害隐私权的主要表现;掌握简单的维护隐私权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应用自己所学习的相关法律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维权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感和责任感,感悟和谐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
1、依法维护隐私权既是本框的重点,也是本框的难点。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2、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从道德上去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道德习惯很难,在生活中尊重他人隐私的道德行为比维护自己的隐私法律行为更难做到。
三、导入新课:
1、情景展示(P51页),思考:父母擅自翻阅儿女的日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2、假设你把一些个人的秘密说给朋友、同学后,他们泄露了出去,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尊重他人的隐私呢?
(一)、如何才能做到尊重他人的隐私?
1、 结合导入中的情景,
思考:(1)、父母有监护义务,他们应通过哪些正确途径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请你提出几点建议。
(2)、列举不尊重他人隐私的陋习。
小结: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要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若干陋习。
2、 友谊与隐私:
材料一、荣荣和肖肖是好朋友,荣荣将自己的日记给肖肖看,并要求为其保守秘密,但肖肖却公开荣荣日记的内容。荣荣对朋友不守信用很气愤。 问题:你如何评价肖肖的行为?
材料二、王军无意中知道了好朋友吴海的QQ号和密码,他偷偷地查阅了吴海的QQ聊天记录。把其中好笑的事情讲给其他同学听,使吴海很难堪。你认为王军的行为:A破坏友谊 B太不道德了 C没什么关系 D侵犯了其隐私权
老师归纳: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我们对他人、对朋友的责任与信誉意识。责任保证个人隐私的安全,信誉体现对他人的忠诚,只有责任和信誉才能为我们的隐私建立安全的港湾。
3、 再列举一些和隐私有关的情景,由学生对侵犯个人隐私的现象提出处理意见,倡导大家应相互尊重彼此的隐私。
(二)、依法维护隐私权
1、 出示材料:
某公司职员李某与王某同住一室。一天,李某偷看了王某的日记,并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在公司员工中传播。王某对此非常恼火,顿生报复李某的念头。于是
王某向公安机关写信,信中列举了李某盗窃工厂的财物、赌博等问题。公安机关经过调查证实,李某没有盗窃、赌博行为。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李某和王某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得出: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要依法维权。
2、 引导学生具体认识侵害隐私权的行为。
(1) 监视、窥视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计刺探他人的秘密,道听途说传播他人的隐私,非法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
(2) 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既违反社会道德,又违反法律。
3、 那隐私权受到侵害后,怎样去维护呢?
(1)、学生阅读P54页大字,了解一些维权的具体方法。
归纳:协商------仲裁----------起诉
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2)、出示由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而隐私被泄露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此情景中隐私受侵害的原因,从而得出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在了解书中的两方法后,思考:保护个人隐私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方面还可以怎样做?
4、结合3中(2)的方法,引导学生辨证地思考,指出:保护隐私不等于自我封闭,还应学会与值得信任的人沟通和交流。
三、小结本课:
1、 我们应当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2、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社会中,我们该如何来保护我们的隐私?
四、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和课后检测,还有以下问题需注意,隐私权从旧课本的一段伸展到一课,说明隐私权在人格尊严权中的地位得到重视。可是同学们对隐私权还重视不够,什么是隐私还分不清,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