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

3

6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13

20

26

31

34

35

38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82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6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135

138146

154161

163177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

303

305

319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补充背诵条文】

太阳病本证

一 中风表虚证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耳。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二 伤寒表实证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

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三 表郁轻证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病变证

一 热证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上)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下)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

二 虚证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三 太阳蓄水证

四 太阳蓄血证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六 痞证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阳明病篇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48.太阳病三日,汗出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

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少阳病篇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阴篇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少阴篇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表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2.少阴病,得知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病篇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霍乱病篇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

词 解

绪 论

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伤寒六经实质:六经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手足十二经脉和所连属的脏腑及其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而言。

“传”是指病情循着一般规律的发展,由一经传到另一经。

“变”是指疾病不循一般规律而发展,而起了性质变化。

“直中”是指病邪不经三阳阶段,直接进入阴经的一种病变形式。

“合病”凡二经或三经的症候同时出现,称合病。

“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称并病

(1)1、头项强痛:强:(将),拘紧不柔和。头项强痛,指头项部疼痛而拘急。

2、恶寒:恶(悟),厌恶,引申为畏惧。恶寒,俗称怕冷。

(2)1、恶风:怕风。当风则恶,无风则缓,轻于恶寒。

2、脉缓:脉象松弛、宽缓无力,是与脉紧相对而言,而非如平人一息四至,从容和

缓之缓脉。

3、中风:中(众),伤也。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

然倒仆之中风病不同。

(3)1、脉阴阳俱紧:阴阳以尺寸言。脉阴阳俱紧,意为寸、关、尺脉皆见紧象。

(6)1、风温:证候名,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剂后之变证,与后世温病学之风温证不同。

2、脉阴阳俱浮:阴阳指尺寸。即寸关尺三部脉浮盛有力。

3、多眠睡:神识为热邪所困呈嗜睡现象。

4、失溲:溲:(搜),指大小便。本条因前有小便不利,故此处当指大便失禁。

5、被火:火,指火治法,如灸法、熏法、熨法、温针法等。被火,用火法治疗。

6、惊痫:痫(闲),惊痫,痫证之一,因惊而发,症见惊惕、目上视、手足发搐、

身体强直等。

7、瘛疭:瘛,(翅),筋肉收缩;疭(纵),筋肉弛缓。时瘛疭,指四肢阵发性抽搐。

8、若火熏之:形容病者肤色暗黄,像烟火熏过。

(4)1、静:与“动”相对,即无变化。脉静,意为脉象未变,仍与症状相应。

2、脉数急:此与“脉静”相对而言,指脉象发生明显变化。

(8)1、行其经尽:经,此处指太阳经。行其经尽,指太阳经的病程结束。

2、欲作再经:将要再传一经,其经系指阳明。

(10)1、风家:指太阳表证患者。

2、了了:了,结束之意。不了了,指病证缓解而未彻底痊愈。

(269)1、阳去入阴:即表证已无,而见病邪入里之意。

(11)1、皮肤:代指表浅,在外。

2、骨髓:代指深层,在内。

(9)1、欲解时:指有利于病邪解除的时机。

2、从已至未上:古代以地支纪时,巳至未上,指巳、午、未三个时辰,即9时至15时。

(12)1、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复言病机。指脉象者,即脉轻按(浮取)为阳;重

按(沉取)为阴。切脉时浮取明显,浮取则相对不足,谓之阳浮阴弱。言病

机者,即卫阳浮盛于外与邪相争,症见发热等,谓之阳浮;营阴不能内守,

而有自汗,称为阴弱。

2、啬啬恶寒:啬:(色),寒冷畏缩貌。

3、淅淅恶风:淅(夕),状风雨之声。寒风冷雨浸淋肌肤貌。

4、翕翕发热:翕(夕),合羽状。翕翕发热,形容如羽毛覆盖状。

5、鼻鸣:由于鼻塞,呼吸时发出响声,谓之鼻鸣。

6、“干呕”:呕而无物,仅有声作。

1、口父口且:将药物碎成小块。

2、须叟:很短的时间。

3、啜:啜(绰),意为喝。

4、温覆:加盖衣被,取暖以助发汗。

5、絷絷:絷(直),形容汗出甚微,触之皮肤有潮润感。

6、差:差(蔡),同瘥。即病愈。

7、小促其间:缩短给药的间隔时间。

8、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

9、粘滑:指粘腻柔滑,不易消化的食物。

10、五辛:《本草纲目》以小蒜、大蒜、韭菜、芸苔、胡荽为五辛。此处借指各

种辛辣刺激性食物。

11、酪:用动物乳类制成的半凝固食品。

12、微火:取文火煮药,使之不沸溢为宜。

(42)1、外证:在外之征象。此指太阳表证,即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等。

(24)1、初服:指第一次服药。

2、风池:足少阳经穴。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与乳突连线之中点,两筋凹处。

3、风府:督脉经穴。在项后入发际一寸,枕骨与第一颈椎之间。

(57)1、复烦:重复出现在表的烦热脉证,如发热、恶风寒、头痛、脉浮等。

(15)1、其气上冲:一说为太阳经气上冲,说明表证仍在。

(53)1、荣气和:荣气,即营气。营阴不内守则自汗出,故“营气和”是说营阴虽未

直接受病,但因卫气不固,而使营阴不能内守。

2、外不谐:外,代指卫气。外不谐,是说本证以卫气不能固外为主。

(54)1、脏无他病:指脏腑无病。

2、先其时:指在发热汗出之前。

(16)1、解肌:指解肌祛风。

2、识(志):记住之意。

(17)1、酒客:嗜酒之人。

(14)几几:几(紧)。紧张不柔和貌。一说几读(殊),几几象短翼鸟,伸颈欲飞不能

之状。项背拘急,俯仰不能自如。

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8)喘家:素有喘证之人。

(20)遂漏不止:汗出淋漓不止。

小便难:小便量少且不通畅。

四肢微急:急,拘急。屈伸不得自如。

(21)脉促:脉象急促有力,不是脉来数,时一止之促脉。

胸满:即胸闷。

(22)微寒:此指脉微恶寒。

(37)嗜卧:形容病情初愈,精神疲乏,而喜安舒静卧。

(46)目瞑:目视不明。

衄:泛指出血,此处指鼻出血。

阳气重:指外邪束缚,阳气受其郁闭较重。

(84)淋家:久患淋证之人。

(85)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痓:当为痉,指筋脉拘急,项背强直之病证。

(86)衄家:久患衄血之人。

额上陷脉:额两侧凹陷处(相当于太阳穴)之动脉。

眴:眼珠转动。

(87)亡血家:经常出血之人。

寒慄而振:恶寒而振颤,即寒战。

(88)汗家:平素多汗之人。

恍惚心乱:神识昏糊,心中慌乱不安。

阴疼:尿道涩痛。

(38)厥逆:手足冷。

筋惕肉瞤:筋肉跳动。

(39)乍有轻时:指身重忽尔有所减轻。

发之:发散解表。

(40)心下有水气:心下,即胃脘部。水气,即水饮为患。

噎:咽喉部位有气逆阻塞感。

少腹:即小腹或下腹部。

(23)如疟状:指发热恶寒呈阵发性,发无定时,似疟非疟。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接近正常。

脉微缓:微非微脉,乃略微之意。脉微缓,是对浮紧而言,指脉不浮紧而趋于和缓。

阴阳俱虚:此处的阴阳指表里而言。即表里俱虚。

热色:红色。

(25)一日再发:一日发作两次。

(27)无阳:指阳气虚弱。

(48)二阳并病:此指太阳病未解,继而出现阳明病。

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即持续满面红色。

怫郁:郁遏或抑郁之意。

解之熏之:解之,发汗解表。熏之,以药熏蒸取汗。

不足言:不值得一提。此处指发汗量甚少,不值得一提。

(71)胃中干:指津液受损,胃中津液不足。

少少与饮之:每次给予少量水饮用,寓少量多次饮水之意。

消渴: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72)烦渴:心烦口渴。

(74)有表里证:指太阳表证与蓄水里证同时存在,而为表里同病。

水逆:指饮邪内停,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而饮入则吐的一种证候,为蓄水

重证的表现。

(127)必苦里急:里急指小腹部有胀满急迫不适感。

(106)热结膀胱:此膀胱指下焦部位。热结膀胱,为邪热与瘀血蓄于下焦。 如狂:一般指神志错乱,似狂非狂,较发狂为轻者。

少腹急结:小腹拘急或结硬。

(124)结胸: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的证候。 太阳随经,瘀热在里:太阳表邪循其经化热入里,与瘀血相结,蓄于下焦。 (126)不可余药:不可把药渣留下。

晬时:即24小时。

(16) 温针:即针刺时在针柄上缠裹艾绒并点燃加温,有温经通脉、行气活血之功。 坏病:因误治而导致的病情恶化,证候错综复杂,难以用六经证候称其名者,

属变证之一。

不中:不可的意思。

(76)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乃指无形的邪热。

懊憹:烦闷殊甚,难以名状。

少气:气少不足以息。

(77)烦热:心中烦闷而热的感觉。

胸中窒:指患者胸中有窒塞憋闷之感。

(78)心中结痛:胸中如有物支撑结闷而痛。

(81)病人旧微溏:病人平素大便稀溏。

(64)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心下悸:当指心悸,即心跳不宁。

(118火逆:误用火疗而发生的变证。

烧针:温针。

(112火迫劫之:用火法(如烧针、火熨之类)强迫发汗。

亡阳:此亡心阳。即心阳损耗,神气浮越之谓。

(117)奔豚:形容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时痛苦异常,时发时止的病证。 一壮:把艾绒作成艾柱,灸完一个艾柱为一壮。

(67)动经:伤动经脉。

振振:动摇不定貌。

(122)消谷引食:多食易饥。

膈气:膈间阳气及胃阳。

客热:此指外有假热。

(82)身瞤动:身体筋肉跳动。

振振欲擗地:身体振颤欲倒,站立不稳。

(60)振寒:指恶寒甚,身体为之瑟瑟颤抖。

内外俱虚:表里俱虚。

(29)脚挛急:小腿筋肉拘急,屈伸不利,或伴有疼痛。

(128)脏结:指脏气虚寒、阴寒凝结于脏的一种病证。

(134)客气:外邪。邪气从外而来,非身体素有,故称客气。

剂颈而还:齐颈而还指汗出仅在头部,到颈而止。

(137)日晡所:下午3-5时左右。

潮热:指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水一般。

(131) 痞: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柔痉:以颈背强急,甚至角弓反张,汗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167) 阴筋:指外生殖器。

(151) 濡:腹部按之柔软。

气痞: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之意。

(154)麻沸汤:煮沸之水。

(149)蒸蒸而振:战汗之先兆。蒸蒸,形容发热如炊笼热气蒸透于外;振,因恶寒而

身体振颤,称为寒战。

(157)干噫食臭:噫,即嗳气。嗳气有食物馊腐气味。

腹中雷鸣:形容腹中漉漉作响,即肠鸣。

(110)熨:即将药物、食盐、砖瓦等炙热后用棉布包裹,温熨患处,具有发汗温散之

功,属火疗法之一。

头卓然而痛:突然感到头痛。

(111)哕:呃逆。

捻衣摸床:病人神志不清时,两手不自主地反复摸弄衣被床帐。

(113)形作伤寒:病情类似伤寒证。

(114)火熏:熏蒸疗法。即在炕上铺药、酒、水取气,病人卧于其,以熏蒸取汗。 清血:便血。

(116)追虚逐实:阴血本虚,更用火法灼伤其阴,使阴虚者益虚,谓之追虚;邪热本

实,反用火法助长里热,使邪实者更实,谓之逐实。

焦骨伤筋:阴血被火熏灼而枯涸,以致筋骨失养,而形成痿废的病变。

(174) 身体疼烦:全身疼痛而致心烦不安。

(175) 掣痛:疼痛而有拘急牵掣感。

(152) 平旦:指旭日初升之际,即清晨。

(91) 下利清谷:下利不消化的食物。

清便自调:大便恢复正常。

(93) 冒:头晕目眩,如有物蒙罩之状。

(94) 振慄:寒战。

阳明病篇

(180)胃家实

(179)脾约:胃肠燥热,损伤津液,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大便秘结者,称做

“脾约”。

(181)不更衣:古时大小便之婉辞。此指不大便。

(185)汗出不彻:彻,透也。

汗出濈濈然:形容发热汗出连绵不断。

(221)愦愦: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怵惕:恐惧的样子。

(228)饥不能食:胃脘嘈杂,似饥非饥,不能进食。

(219)口不仁: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248)蒸蒸发热:发热如热气蒸腾,从内达外。

(105)过经:疾病由一经传入到另一经。

脉调和:脉与证相符合。指脉象与阳明病脉相一致。

(214)脉滑而疾:脉象圆滑流利,如盘走珠,谓之滑;脉跳快速,一息七八至,则曰

疾。

转气:转矢气,俗称放屁。

(256)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此是根据五行生克理论,综合脉证来辨析

疾病的顺逆。阳明少阳合病下利,若脉来实大滑数,是阳明偏胜,中土尚旺,木邪不能克土,其脉与阳明实热证相合,则为“不负”,其病“为顺”。若脉来不见实大滑数,而纯见少阳弦脉,则是阳明不足,木火偏胜,木必克土,病情为逆。即“负者,失也”。

(212)循衣摸床:即患者神识不清时,两手不自主地反复摸弄衣被床帐。

(242)喘冒:气喘而头昏目眩。

(252)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楚。

睛不和:目睛转动不灵活。

(247)趺阳脉:即足背动脉,在冲阳穴处,属足阳明胃经。

(233)皆可为导:导,因势利导。如津伤便秘者,用滑润类药纳入肛门,引起排便,

叫做导法。

谷道:肛门。

法醋:食用醋。

一食顷:约吃一顿饭的时间。

(209)失气:肛门排出的臭气。

(206)面合色赤:满面通红。

(236)热越:热邪消散。

水浆:原泛指饮料或流质食物;此处则是指饮料,如水、果汁、蔗汁等。 瘀热:郁积的热邪。

(262)连轺:一说连翘根,一说连翘。

潦水:下雨后在地面上汇聚的雨水。此泛指雨水。

(195)谷瘅:指饮食之谷气不消,湿浊不化,郁而发黄。其证分湿热与寒湿两型,本

条所述当属后者。

(216)血室:胞宫。

期门:肝经募穴,位在乳头中线直下第六肋间隙。

(237)喜忘:易忘、健忘。

畜血:血液积聚,亦作瘀血。

(191)欲作固瘕:固瘕,指寒温不适,饮食不消,腹内结聚成块,推之可移的病证。

欲作固瘕。此为尚未形成固瘕,指大便初硬后溏而言。

水谷不别:大便中未消化食物与水流混杂在一起。

(210)郑声:其表现为语言重复,声音低微,多见于虚寒重证后期。

(246)脉浮而芤:脉象轻按浮大,重按中空,形似葱管。主阴血不足,阳气浮盛。

少阳病篇

(96)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胸胁苦满:病人苦于胸胁满闷。

嘿嘿:嘿,同默。神情沉静,不欲言语。 喜呕:易呕。 (98)哕:呃逆。

(148)阳微结:大便秘结,而热结犹浅,外带表邪。 纯阴结: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致大便凝结不通。 (146)支节:四肢关节。

心下支结:心下感觉有物支撑结聚。

(142)大椎第一间:督脉大椎穴,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第一间为大椎的

互词。主治寒热、咳嗽、头痛项强、背膊拘急等证。

肺俞:膀胱经穴,在第三、四胸椎棘突间,向两侧各旁开一寸五分。主治咳喘

上气、胸满气短等证。

肝俞:膀胱经俞穴,在第九、十椎棘突间,向两侧各旁开一寸五分。主治积聚、

痞痛、胸满胁痛、脊背痛、惊狂等证。

期门:肝经之募穴,在乳头直下六、七肋骨之间。主治热入血室、胸胁疼痛、

呕吐酸水等证。

(103)心下急:胃上脘部感觉窘迫拘急或疼痛。 (107)碁子:围棋子。

太阴病篇

(273)胸下结硬:胃脘部痞结胀硬。 (277)脏有寒:脾脏有寒。

四逆辈:指四逆汤一类方剂,包括理中汤。 (163)协热而利:指里寒协同表热下利。

(279)腹满时痛:指腹满疼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

大实痛:腹满疼痛较甚,拒按,难以缓解,大便不通。 (278)脾家实:脾阳恢复之意。 腐秽:肠中腐败秽浊之物。 少阴病篇

(282)欲吐不吐:要吐而又无物吐出。 小便色白:小便清亮。

(324)心中温温欲吐:温温,心中自觉烦愦不适。 (304)口中和: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325)数更衣,反少者:大便次数多而量反不多。

当温其上,灸之:温灸上部之穴位,如灸百会穴。 (299)息高:呼吸浅表的意思。

(321)色纯青:大便呈黑色,绿色,或黑绿相杂之色。

(294)下厥上竭:阳衰于下,厥从下起,故称下厥;血从上出,阴从上竭,故称上竭。 (310)白粉:米粉。

(312)生疮:指咽部损伤,局部发生溃烂。 苦酒:食用醋。

刀环:刀柄一端之圆环。架鸡蛋壳于环中。 厥阴病篇

(326)气上撞心:病人自觉有气上逆,撞击心胸部位。 心中疼热:心胸或胃脘部有疼痛灼热之感。 (338)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须叟:很短的时间,即一会儿。 食臭:指食物的气味。 (359)寒格: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334) 其喉为痹:患者咽喉红肿,闭塞不通。 (332) 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食以索饼:给他吃面条。 旦日:明日。 (333)彻其热:除其热。

(353)内拘急:腹中挛急不舒。

(318)附子一枚,炮令坼:拆,裂开的意思。

(340)膀胱关元:关元为任脉经穴,在脐下三寸,膀胱关元是泛指小腹部位。 (358)下趣:向下移动的意思。 (371)下重:里急后重。

(366)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貌。

戴阳:因阴寒内盛,虚阳上浮而出现两颧潮红,乃假热之象。

(362)少阴负趺阳:少阴即太溪脉,趺阳即冲阳脉。少阴负趺阳,即太溪脉小于趺阳

脉。

(368)脉绝:脉伏不见,不能摸到。 晬时:即一昼夜。 (363)清脓血:便脓血。

霍乱: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以其发病突然,病势急剧,顷刻之间,吐泻并作,大有挥霍缭乱之势,故名霍乱。

(386)脐上筑:脐上悸动不安,如有物捣捶。 如食顷:大约吃一顿饭的时间。 (387)消息:斟酌之意。

小和:微和,不令过度。 (388)拘急:拘挛紧急,俗称抽筋。

(393)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称为劳复。

清浆水: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醋生白花,色类浆,故名。一说为

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

(396)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397)虚羸:虚弱消瘦。

鉴别

1、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

2、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大青龙汤为外寒里热,以不汗出而烦躁为要点;小青龙汤为表寒里饮,以咳喘、干呕为特征。

3、小青龙汤与太阳中风兼喘证:太阳中风有汗出而无水饮内停,是肺寒气逆。小青龙汤为太阳表实兼寒饮致喘,无汗而水饮内停,寒饮犯肺。

4、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抵当丸证:桃核承气汤证为血热初结,热重瘀轻;抵当汤证病热较急,瘀结较甚,急当治里;抵当丸证病势和缓。

5、蓄水证与蓄血证:蓄水证是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证见小便不利、口渴而无神志证候;蓄血证是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证见如狂、发狂神志证候而小便自利。

6、三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重在泻热,故燥热邪气偏盛者宜用;小承气汤重在通腑,故腑气不通为主的宜用;大承气汤泻热与通腑之力俱重,故燥热内结、腑气不通皆重者宜用。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

3

6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13

20

26

31

34

35

38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82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6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135

138146

154161

163177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

303

305

319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补充背诵条文】

太阳病本证

一 中风表虚证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耳。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二 伤寒表实证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

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三 表郁轻证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病变证

一 热证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上)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下)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

二 虚证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三 太阳蓄水证

四 太阳蓄血证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六 痞证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阳明病篇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48.太阳病三日,汗出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

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少阳病篇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阴篇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少阴篇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表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2.少阴病,得知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病篇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霍乱病篇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

词 解

绪 论

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伤寒六经实质:六经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手足十二经脉和所连属的脏腑及其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而言。

“传”是指病情循着一般规律的发展,由一经传到另一经。

“变”是指疾病不循一般规律而发展,而起了性质变化。

“直中”是指病邪不经三阳阶段,直接进入阴经的一种病变形式。

“合病”凡二经或三经的症候同时出现,称合病。

“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称并病

(1)1、头项强痛:强:(将),拘紧不柔和。头项强痛,指头项部疼痛而拘急。

2、恶寒:恶(悟),厌恶,引申为畏惧。恶寒,俗称怕冷。

(2)1、恶风:怕风。当风则恶,无风则缓,轻于恶寒。

2、脉缓:脉象松弛、宽缓无力,是与脉紧相对而言,而非如平人一息四至,从容和

缓之缓脉。

3、中风:中(众),伤也。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

然倒仆之中风病不同。

(3)1、脉阴阳俱紧:阴阳以尺寸言。脉阴阳俱紧,意为寸、关、尺脉皆见紧象。

(6)1、风温:证候名,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剂后之变证,与后世温病学之风温证不同。

2、脉阴阳俱浮:阴阳指尺寸。即寸关尺三部脉浮盛有力。

3、多眠睡:神识为热邪所困呈嗜睡现象。

4、失溲:溲:(搜),指大小便。本条因前有小便不利,故此处当指大便失禁。

5、被火:火,指火治法,如灸法、熏法、熨法、温针法等。被火,用火法治疗。

6、惊痫:痫(闲),惊痫,痫证之一,因惊而发,症见惊惕、目上视、手足发搐、

身体强直等。

7、瘛疭:瘛,(翅),筋肉收缩;疭(纵),筋肉弛缓。时瘛疭,指四肢阵发性抽搐。

8、若火熏之:形容病者肤色暗黄,像烟火熏过。

(4)1、静:与“动”相对,即无变化。脉静,意为脉象未变,仍与症状相应。

2、脉数急:此与“脉静”相对而言,指脉象发生明显变化。

(8)1、行其经尽:经,此处指太阳经。行其经尽,指太阳经的病程结束。

2、欲作再经:将要再传一经,其经系指阳明。

(10)1、风家:指太阳表证患者。

2、了了:了,结束之意。不了了,指病证缓解而未彻底痊愈。

(269)1、阳去入阴:即表证已无,而见病邪入里之意。

(11)1、皮肤:代指表浅,在外。

2、骨髓:代指深层,在内。

(9)1、欲解时:指有利于病邪解除的时机。

2、从已至未上:古代以地支纪时,巳至未上,指巳、午、未三个时辰,即9时至15时。

(12)1、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复言病机。指脉象者,即脉轻按(浮取)为阳;重

按(沉取)为阴。切脉时浮取明显,浮取则相对不足,谓之阳浮阴弱。言病

机者,即卫阳浮盛于外与邪相争,症见发热等,谓之阳浮;营阴不能内守,

而有自汗,称为阴弱。

2、啬啬恶寒:啬:(色),寒冷畏缩貌。

3、淅淅恶风:淅(夕),状风雨之声。寒风冷雨浸淋肌肤貌。

4、翕翕发热:翕(夕),合羽状。翕翕发热,形容如羽毛覆盖状。

5、鼻鸣:由于鼻塞,呼吸时发出响声,谓之鼻鸣。

6、“干呕”:呕而无物,仅有声作。

1、口父口且:将药物碎成小块。

2、须叟:很短的时间。

3、啜:啜(绰),意为喝。

4、温覆:加盖衣被,取暖以助发汗。

5、絷絷:絷(直),形容汗出甚微,触之皮肤有潮润感。

6、差:差(蔡),同瘥。即病愈。

7、小促其间:缩短给药的间隔时间。

8、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

9、粘滑:指粘腻柔滑,不易消化的食物。

10、五辛:《本草纲目》以小蒜、大蒜、韭菜、芸苔、胡荽为五辛。此处借指各

种辛辣刺激性食物。

11、酪:用动物乳类制成的半凝固食品。

12、微火:取文火煮药,使之不沸溢为宜。

(42)1、外证:在外之征象。此指太阳表证,即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等。

(24)1、初服:指第一次服药。

2、风池:足少阳经穴。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与乳突连线之中点,两筋凹处。

3、风府:督脉经穴。在项后入发际一寸,枕骨与第一颈椎之间。

(57)1、复烦:重复出现在表的烦热脉证,如发热、恶风寒、头痛、脉浮等。

(15)1、其气上冲:一说为太阳经气上冲,说明表证仍在。

(53)1、荣气和:荣气,即营气。营阴不内守则自汗出,故“营气和”是说营阴虽未

直接受病,但因卫气不固,而使营阴不能内守。

2、外不谐:外,代指卫气。外不谐,是说本证以卫气不能固外为主。

(54)1、脏无他病:指脏腑无病。

2、先其时:指在发热汗出之前。

(16)1、解肌:指解肌祛风。

2、识(志):记住之意。

(17)1、酒客:嗜酒之人。

(14)几几:几(紧)。紧张不柔和貌。一说几读(殊),几几象短翼鸟,伸颈欲飞不能

之状。项背拘急,俯仰不能自如。

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8)喘家:素有喘证之人。

(20)遂漏不止:汗出淋漓不止。

小便难:小便量少且不通畅。

四肢微急:急,拘急。屈伸不得自如。

(21)脉促:脉象急促有力,不是脉来数,时一止之促脉。

胸满:即胸闷。

(22)微寒:此指脉微恶寒。

(37)嗜卧:形容病情初愈,精神疲乏,而喜安舒静卧。

(46)目瞑:目视不明。

衄:泛指出血,此处指鼻出血。

阳气重:指外邪束缚,阳气受其郁闭较重。

(84)淋家:久患淋证之人。

(85)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痓:当为痉,指筋脉拘急,项背强直之病证。

(86)衄家:久患衄血之人。

额上陷脉:额两侧凹陷处(相当于太阳穴)之动脉。

眴:眼珠转动。

(87)亡血家:经常出血之人。

寒慄而振:恶寒而振颤,即寒战。

(88)汗家:平素多汗之人。

恍惚心乱:神识昏糊,心中慌乱不安。

阴疼:尿道涩痛。

(38)厥逆:手足冷。

筋惕肉瞤:筋肉跳动。

(39)乍有轻时:指身重忽尔有所减轻。

发之:发散解表。

(40)心下有水气:心下,即胃脘部。水气,即水饮为患。

噎:咽喉部位有气逆阻塞感。

少腹:即小腹或下腹部。

(23)如疟状:指发热恶寒呈阵发性,发无定时,似疟非疟。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接近正常。

脉微缓:微非微脉,乃略微之意。脉微缓,是对浮紧而言,指脉不浮紧而趋于和缓。

阴阳俱虚:此处的阴阳指表里而言。即表里俱虚。

热色:红色。

(25)一日再发:一日发作两次。

(27)无阳:指阳气虚弱。

(48)二阳并病:此指太阳病未解,继而出现阳明病。

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即持续满面红色。

怫郁:郁遏或抑郁之意。

解之熏之:解之,发汗解表。熏之,以药熏蒸取汗。

不足言:不值得一提。此处指发汗量甚少,不值得一提。

(71)胃中干:指津液受损,胃中津液不足。

少少与饮之:每次给予少量水饮用,寓少量多次饮水之意。

消渴: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72)烦渴:心烦口渴。

(74)有表里证:指太阳表证与蓄水里证同时存在,而为表里同病。

水逆:指饮邪内停,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而饮入则吐的一种证候,为蓄水

重证的表现。

(127)必苦里急:里急指小腹部有胀满急迫不适感。

(106)热结膀胱:此膀胱指下焦部位。热结膀胱,为邪热与瘀血蓄于下焦。 如狂:一般指神志错乱,似狂非狂,较发狂为轻者。

少腹急结:小腹拘急或结硬。

(124)结胸: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的证候。 太阳随经,瘀热在里:太阳表邪循其经化热入里,与瘀血相结,蓄于下焦。 (126)不可余药:不可把药渣留下。

晬时:即24小时。

(16) 温针:即针刺时在针柄上缠裹艾绒并点燃加温,有温经通脉、行气活血之功。 坏病:因误治而导致的病情恶化,证候错综复杂,难以用六经证候称其名者,

属变证之一。

不中:不可的意思。

(76)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乃指无形的邪热。

懊憹:烦闷殊甚,难以名状。

少气:气少不足以息。

(77)烦热:心中烦闷而热的感觉。

胸中窒:指患者胸中有窒塞憋闷之感。

(78)心中结痛:胸中如有物支撑结闷而痛。

(81)病人旧微溏:病人平素大便稀溏。

(64)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心下悸:当指心悸,即心跳不宁。

(118火逆:误用火疗而发生的变证。

烧针:温针。

(112火迫劫之:用火法(如烧针、火熨之类)强迫发汗。

亡阳:此亡心阳。即心阳损耗,神气浮越之谓。

(117)奔豚:形容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时痛苦异常,时发时止的病证。 一壮:把艾绒作成艾柱,灸完一个艾柱为一壮。

(67)动经:伤动经脉。

振振:动摇不定貌。

(122)消谷引食:多食易饥。

膈气:膈间阳气及胃阳。

客热:此指外有假热。

(82)身瞤动:身体筋肉跳动。

振振欲擗地:身体振颤欲倒,站立不稳。

(60)振寒:指恶寒甚,身体为之瑟瑟颤抖。

内外俱虚:表里俱虚。

(29)脚挛急:小腿筋肉拘急,屈伸不利,或伴有疼痛。

(128)脏结:指脏气虚寒、阴寒凝结于脏的一种病证。

(134)客气:外邪。邪气从外而来,非身体素有,故称客气。

剂颈而还:齐颈而还指汗出仅在头部,到颈而止。

(137)日晡所:下午3-5时左右。

潮热:指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水一般。

(131) 痞: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柔痉:以颈背强急,甚至角弓反张,汗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167) 阴筋:指外生殖器。

(151) 濡:腹部按之柔软。

气痞: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之意。

(154)麻沸汤:煮沸之水。

(149)蒸蒸而振:战汗之先兆。蒸蒸,形容发热如炊笼热气蒸透于外;振,因恶寒而

身体振颤,称为寒战。

(157)干噫食臭:噫,即嗳气。嗳气有食物馊腐气味。

腹中雷鸣:形容腹中漉漉作响,即肠鸣。

(110)熨:即将药物、食盐、砖瓦等炙热后用棉布包裹,温熨患处,具有发汗温散之

功,属火疗法之一。

头卓然而痛:突然感到头痛。

(111)哕:呃逆。

捻衣摸床:病人神志不清时,两手不自主地反复摸弄衣被床帐。

(113)形作伤寒:病情类似伤寒证。

(114)火熏:熏蒸疗法。即在炕上铺药、酒、水取气,病人卧于其,以熏蒸取汗。 清血:便血。

(116)追虚逐实:阴血本虚,更用火法灼伤其阴,使阴虚者益虚,谓之追虚;邪热本

实,反用火法助长里热,使邪实者更实,谓之逐实。

焦骨伤筋:阴血被火熏灼而枯涸,以致筋骨失养,而形成痿废的病变。

(174) 身体疼烦:全身疼痛而致心烦不安。

(175) 掣痛:疼痛而有拘急牵掣感。

(152) 平旦:指旭日初升之际,即清晨。

(91) 下利清谷:下利不消化的食物。

清便自调:大便恢复正常。

(93) 冒:头晕目眩,如有物蒙罩之状。

(94) 振慄:寒战。

阳明病篇

(180)胃家实

(179)脾约:胃肠燥热,损伤津液,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大便秘结者,称做

“脾约”。

(181)不更衣:古时大小便之婉辞。此指不大便。

(185)汗出不彻:彻,透也。

汗出濈濈然:形容发热汗出连绵不断。

(221)愦愦: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怵惕:恐惧的样子。

(228)饥不能食:胃脘嘈杂,似饥非饥,不能进食。

(219)口不仁: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248)蒸蒸发热:发热如热气蒸腾,从内达外。

(105)过经:疾病由一经传入到另一经。

脉调和:脉与证相符合。指脉象与阳明病脉相一致。

(214)脉滑而疾:脉象圆滑流利,如盘走珠,谓之滑;脉跳快速,一息七八至,则曰

疾。

转气:转矢气,俗称放屁。

(256)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此是根据五行生克理论,综合脉证来辨析

疾病的顺逆。阳明少阳合病下利,若脉来实大滑数,是阳明偏胜,中土尚旺,木邪不能克土,其脉与阳明实热证相合,则为“不负”,其病“为顺”。若脉来不见实大滑数,而纯见少阳弦脉,则是阳明不足,木火偏胜,木必克土,病情为逆。即“负者,失也”。

(212)循衣摸床:即患者神识不清时,两手不自主地反复摸弄衣被床帐。

(242)喘冒:气喘而头昏目眩。

(252)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楚。

睛不和:目睛转动不灵活。

(247)趺阳脉:即足背动脉,在冲阳穴处,属足阳明胃经。

(233)皆可为导:导,因势利导。如津伤便秘者,用滑润类药纳入肛门,引起排便,

叫做导法。

谷道:肛门。

法醋:食用醋。

一食顷:约吃一顿饭的时间。

(209)失气:肛门排出的臭气。

(206)面合色赤:满面通红。

(236)热越:热邪消散。

水浆:原泛指饮料或流质食物;此处则是指饮料,如水、果汁、蔗汁等。 瘀热:郁积的热邪。

(262)连轺:一说连翘根,一说连翘。

潦水:下雨后在地面上汇聚的雨水。此泛指雨水。

(195)谷瘅:指饮食之谷气不消,湿浊不化,郁而发黄。其证分湿热与寒湿两型,本

条所述当属后者。

(216)血室:胞宫。

期门:肝经募穴,位在乳头中线直下第六肋间隙。

(237)喜忘:易忘、健忘。

畜血:血液积聚,亦作瘀血。

(191)欲作固瘕:固瘕,指寒温不适,饮食不消,腹内结聚成块,推之可移的病证。

欲作固瘕。此为尚未形成固瘕,指大便初硬后溏而言。

水谷不别:大便中未消化食物与水流混杂在一起。

(210)郑声:其表现为语言重复,声音低微,多见于虚寒重证后期。

(246)脉浮而芤:脉象轻按浮大,重按中空,形似葱管。主阴血不足,阳气浮盛。

少阳病篇

(96)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胸胁苦满:病人苦于胸胁满闷。

嘿嘿:嘿,同默。神情沉静,不欲言语。 喜呕:易呕。 (98)哕:呃逆。

(148)阳微结:大便秘结,而热结犹浅,外带表邪。 纯阴结: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致大便凝结不通。 (146)支节:四肢关节。

心下支结:心下感觉有物支撑结聚。

(142)大椎第一间:督脉大椎穴,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第一间为大椎的

互词。主治寒热、咳嗽、头痛项强、背膊拘急等证。

肺俞:膀胱经穴,在第三、四胸椎棘突间,向两侧各旁开一寸五分。主治咳喘

上气、胸满气短等证。

肝俞:膀胱经俞穴,在第九、十椎棘突间,向两侧各旁开一寸五分。主治积聚、

痞痛、胸满胁痛、脊背痛、惊狂等证。

期门:肝经之募穴,在乳头直下六、七肋骨之间。主治热入血室、胸胁疼痛、

呕吐酸水等证。

(103)心下急:胃上脘部感觉窘迫拘急或疼痛。 (107)碁子:围棋子。

太阴病篇

(273)胸下结硬:胃脘部痞结胀硬。 (277)脏有寒:脾脏有寒。

四逆辈:指四逆汤一类方剂,包括理中汤。 (163)协热而利:指里寒协同表热下利。

(279)腹满时痛:指腹满疼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

大实痛:腹满疼痛较甚,拒按,难以缓解,大便不通。 (278)脾家实:脾阳恢复之意。 腐秽:肠中腐败秽浊之物。 少阴病篇

(282)欲吐不吐:要吐而又无物吐出。 小便色白:小便清亮。

(324)心中温温欲吐:温温,心中自觉烦愦不适。 (304)口中和: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325)数更衣,反少者:大便次数多而量反不多。

当温其上,灸之:温灸上部之穴位,如灸百会穴。 (299)息高:呼吸浅表的意思。

(321)色纯青:大便呈黑色,绿色,或黑绿相杂之色。

(294)下厥上竭:阳衰于下,厥从下起,故称下厥;血从上出,阴从上竭,故称上竭。 (310)白粉:米粉。

(312)生疮:指咽部损伤,局部发生溃烂。 苦酒:食用醋。

刀环:刀柄一端之圆环。架鸡蛋壳于环中。 厥阴病篇

(326)气上撞心:病人自觉有气上逆,撞击心胸部位。 心中疼热:心胸或胃脘部有疼痛灼热之感。 (338)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须叟:很短的时间,即一会儿。 食臭:指食物的气味。 (359)寒格: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334) 其喉为痹:患者咽喉红肿,闭塞不通。 (332) 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食以索饼:给他吃面条。 旦日:明日。 (333)彻其热:除其热。

(353)内拘急:腹中挛急不舒。

(318)附子一枚,炮令坼:拆,裂开的意思。

(340)膀胱关元:关元为任脉经穴,在脐下三寸,膀胱关元是泛指小腹部位。 (358)下趣:向下移动的意思。 (371)下重:里急后重。

(366)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貌。

戴阳:因阴寒内盛,虚阳上浮而出现两颧潮红,乃假热之象。

(362)少阴负趺阳:少阴即太溪脉,趺阳即冲阳脉。少阴负趺阳,即太溪脉小于趺阳

脉。

(368)脉绝:脉伏不见,不能摸到。 晬时:即一昼夜。 (363)清脓血:便脓血。

霍乱: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以其发病突然,病势急剧,顷刻之间,吐泻并作,大有挥霍缭乱之势,故名霍乱。

(386)脐上筑:脐上悸动不安,如有物捣捶。 如食顷:大约吃一顿饭的时间。 (387)消息:斟酌之意。

小和:微和,不令过度。 (388)拘急:拘挛紧急,俗称抽筋。

(393)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称为劳复。

清浆水: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醋生白花,色类浆,故名。一说为

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

(396)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397)虚羸:虚弱消瘦。

鉴别

1、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

2、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大青龙汤为外寒里热,以不汗出而烦躁为要点;小青龙汤为表寒里饮,以咳喘、干呕为特征。

3、小青龙汤与太阳中风兼喘证:太阳中风有汗出而无水饮内停,是肺寒气逆。小青龙汤为太阳表实兼寒饮致喘,无汗而水饮内停,寒饮犯肺。

4、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抵当丸证:桃核承气汤证为血热初结,热重瘀轻;抵当汤证病热较急,瘀结较甚,急当治里;抵当丸证病势和缓。

5、蓄水证与蓄血证:蓄水证是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证见小便不利、口渴而无神志证候;蓄血证是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证见如狂、发狂神志证候而小便自利。

6、三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重在泻热,故燥热邪气偏盛者宜用;小承气汤重在通腑,故腑气不通为主的宜用;大承气汤泻热与通腑之力俱重,故燥热内结、腑气不通皆重者宜用。


相关内容

  • 学生眼中的中医临床经典及其教与学_伤寒论_学习心得集粹
  • 第26卷 第4期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Vo.l26No.42008年4月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pr.2008 学生眼中的中医临床经典及其教与学 )))5伤寒论6学习心得集粹 李赛美,朱章志,蔡文就,张横柳,彭万年, ...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61)搜狗网页
  • 1.262这两条来看,一个是从热型,一个是从出汗来看,属胃也.因为是"太阳病三日",邪气刚到胃,水谷的糟粕还不能够凝结成实,所以这时候就用调胃承气汤,而不能够用小承气汤,更不能用大承气汤.因此说,调胃承气汤是阳明病胃家实的一个轻证.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quo ...

  • 浅述张仲景对针灸学的贡献
  • 浅述张仲景对针灸学的贡献 王红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阐述了5伤寒论6对针灸学的重要贡献:学术思想上,强调/治未病0./针灸必脉诊0./辨证论治0./针药并用0;治疗法则上,指出/泻实用针.温补用灸0;取穴方法上,倡导/循经取穴0./局部取穴0./选取特定穴0;临证 ...

  • [静心读好书][伤寒论]必背条文(十)
  •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大 ...

  • 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
  • ・778・ j§夏生匿荭2鲣生!Q旦筮22整筮!Q翅剿i磐地!垡璺!鲤坠趟幽.Chine-se-Medlcine,September,2008.V01.27,No.10 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 郭中良 [关键词]治未病:伤寒论:张仲景:内涵 周峻伟王和天 有人认为 ...

  • 厚朴七物汤并非表裏同治
  • 栏目主编:梁华龙·张仲景学术思想探讨· 厚朴七物汤并非表里同治 李宇铭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摘要:厚朴七物汤一般被认为是厚朴三物汤与桂枝汤的合方,主治里实兼表虚证.细察原方方义,脉浮数不一定主表证,也可能因热在气血,搏结成瘀.方中桂枝的作用类似桃核承气汤中的 ...

  •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合并系属病篇223
  • 合并系属病篇223-233条 主讲时间 2015.5.12 第42讲 主讲老师 程佳伟 主办方 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补遗>223-233条. 首次,我们来看看<伤寒补遗>下篇条文的整体排序,这样学习起来思路会清晰一些.第4章阴阳表里寒热凡例讲 ...

  • 伤寒论必背条文
  • 伤寒论, 条文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

  • 伤寒志要第六 --波普的黑羊与奥康的剃刀
  • 伤寒志要第六 --波普的黑羊与奥康的剃刀 上一次条文之旅,论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又阐述了文本严肃原则与基线原则,也基本解清了"而"的问题. 这一次,将继续我们的旅程,试着解清之后的文字,解清一些相关问题. 六经病"提纲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