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域文学的时代感与地域性

谈地域文学的时代感与地域性

全球化、信息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地域作家可以“以个体化方式从事审美创造”,“更自由更便捷地参与到跨地域的,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性的文化(文学) 思潮和创作中。”[3]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各地区文学共性越来越突出,个性相对淡化,这一现象也让人思考共性是否会逐步消解个性这一严峻的问题。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全球化势头已是不可抵挡的事实,作为中国文学一隅的湖北文学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如何来保持自身个性,彰显独特的文学魅力呢? 笔者认为,保持地域文学的独特魅力,有赖于地域文学写作者和地域文学研究者共同努力。世纪转型时期湖北文学研究丛书着力于关注在转型期这一特定的时间段,湖北文学理论、小说、诗歌和散文的发展状况。将研究时间限定在转型期,在于这一时期经济基础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势必会造成文学等上层建筑的变动。事实上,伴随九十年代经济体制变革,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商品化、大众化的趋势。全球化不断地加深,各种外来文学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输入,使得中国文学理念愈益庞杂。作为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湖北文学深受这些的影响,为应对新的形式,湖北文学写作者不同程度地调整自己的写作主题和方向,从纵向上看,呈现出与以往时段的文学发展不同面貌。同时,信息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区域文化的交流增多,写作者关注的话题趋近或趋同,但各地区写作的视角仍有不同。从横

向上看,湖北大学研究者在关注同时代主题的同时,仍然以自己的观察视角,思考方式彰显这一地域文学的不同。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该丛书的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微观上分析丛书之散文问题研究

丛书分别对湖北诗歌、散文、小说和文学理论批评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这里,笔者选取梁艳萍等著的《实际转型期的湖北散文研究》作为批评分析的重点,以呈现该书关于湖北地域散文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之处。此书主要关注的是纯散文的研究,报告文学、杂文及小品文并未纳入到其中。全书分为九个章节,以湖北不同时期和不同散文类型各行其章,各章以作家传论成文。该书对散文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点:一是对老一代湖北文学家散文创作研究; 二是对湖北散文主力军作家作品研究; 三是对湖北先锋散文、新散文作家作品研究; 四是对湖北学者散文、小说家散文、诗人散文研究; 五是对湖北主题散文研究。由上观之,此书对湖北散文所涉及的面是比较宽泛的。而能贯穿和统摄所有面的就是本书的时代感和思域性两个基本特征。

1. 时代感。正如本书导论所指出的那样,湖北当代散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进程,它经历了“传承阶段”、“调整阶段”和“转换阶段”[4],处于不同阶段,不同时代的湖北散文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传承阶段”主要是指建国到1978年

谈地域文学的时代感与地域性

全球化、信息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地域作家可以“以个体化方式从事审美创造”,“更自由更便捷地参与到跨地域的,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性的文化(文学) 思潮和创作中。”[3]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各地区文学共性越来越突出,个性相对淡化,这一现象也让人思考共性是否会逐步消解个性这一严峻的问题。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全球化势头已是不可抵挡的事实,作为中国文学一隅的湖北文学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如何来保持自身个性,彰显独特的文学魅力呢? 笔者认为,保持地域文学的独特魅力,有赖于地域文学写作者和地域文学研究者共同努力。世纪转型时期湖北文学研究丛书着力于关注在转型期这一特定的时间段,湖北文学理论、小说、诗歌和散文的发展状况。将研究时间限定在转型期,在于这一时期经济基础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势必会造成文学等上层建筑的变动。事实上,伴随九十年代经济体制变革,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商品化、大众化的趋势。全球化不断地加深,各种外来文学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输入,使得中国文学理念愈益庞杂。作为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湖北文学深受这些的影响,为应对新的形式,湖北文学写作者不同程度地调整自己的写作主题和方向,从纵向上看,呈现出与以往时段的文学发展不同面貌。同时,信息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区域文化的交流增多,写作者关注的话题趋近或趋同,但各地区写作的视角仍有不同。从横

向上看,湖北大学研究者在关注同时代主题的同时,仍然以自己的观察视角,思考方式彰显这一地域文学的不同。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该丛书的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微观上分析丛书之散文问题研究

丛书分别对湖北诗歌、散文、小说和文学理论批评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这里,笔者选取梁艳萍等著的《实际转型期的湖北散文研究》作为批评分析的重点,以呈现该书关于湖北地域散文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之处。此书主要关注的是纯散文的研究,报告文学、杂文及小品文并未纳入到其中。全书分为九个章节,以湖北不同时期和不同散文类型各行其章,各章以作家传论成文。该书对散文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点:一是对老一代湖北文学家散文创作研究; 二是对湖北散文主力军作家作品研究; 三是对湖北先锋散文、新散文作家作品研究; 四是对湖北学者散文、小说家散文、诗人散文研究; 五是对湖北主题散文研究。由上观之,此书对湖北散文所涉及的面是比较宽泛的。而能贯穿和统摄所有面的就是本书的时代感和思域性两个基本特征。

1. 时代感。正如本书导论所指出的那样,湖北当代散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进程,它经历了“传承阶段”、“调整阶段”和“转换阶段”[4],处于不同阶段,不同时代的湖北散文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传承阶段”主要是指建国到1978年


相关内容

  • 乌江地域文化与土家族作家群研究
  • 近20年来,地域文学及作家群研究在我国掀起新的高潮,这是我国文学呈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体现.随着文学浙军.湘军.晋军.陕军.桂军等地域作家群的兴起,地域文学现象已成事实和规律,地域与作家.与文学的关系日渐清晰明朗.在乌江流域,受乌江地理环境.人文传统的影响,形成了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作家群.尤其是跨越 ...

  • [河岳英灵集]的地域性\派别性问题
  • 内容提要 本文简要地讨论殷瑶选编<河岳英灵集>的地域性.派别性问题,并揭示了"开元十五年"在唐诗史上的含义. 从诗歌选集的角度看,<河岳英灵集>(以下简称作<英灵集>)是反映开天(开元.天宝)诗风的成功样本.这样的结论,起码时隔二十来年的大历人 ...

  • 文学理论教程详尽考研笔记
  • 文学的含义:第一,文学的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第二,文学的审美含义: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第三,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 ...

  • 莫言创作的地域特色分析
  • 摘 要:地域性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很明显的地域特色,特定的地理环境能够给生长在这的作者提供丰富的文学创作灵感,对于作家的审美.思维以及创作风格等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使得创作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20岁之前,莫言基本上都是在高密度过的,这里的风土人情对于莫言有着极为深 ...

  • 文本风格的形成
  • 论文本风格的形成 系别专业班级:文史系中(二)班 学号:[1**********] 姓名:刘爱竹 一 前言 文本风格是作家独创的标志,这就是说文学风格不是由字句堆砌而成的,它来自作者的人格,而作者的个性又往往是通过语言,文体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说,文本风格与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域特色密切相关 ...

  • 试论中国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
  • 作者:李慕寒沈守兵 人文地理 1996年08期 提要 本文提出中国地域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至今可以分为十六个地域文化区,文章概括了各区的地理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对弘扬传统文化,热爱乡土,开展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形成与演变 分区地理特征 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 ...

  • 文学研究领域的个案研究
  • 文学研究领域的个案研究 --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实践 摘要:个案研究(case study)是人文学科领域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最早出现在法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研究者以某一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地调查来了解这一案例背后所反映的整体情况.个案研究对象的构成很单一,但其所包蕴的内涵则通常又十分复杂.在 ...

  • 国内乡土文学发展问题分析
  • 国内乡土文学发展问题分析 摘要:<日头>是关仁山"农村三部曲"小说创作中最后一部,是收束之作,也是拳头之作.在这部小说中,关仁山依旧表现出对当前风云变幻的乡村生活以及农民的生存现状和农村文化的发展脉络的关注.借助对文武纠葛.传统与现代碰撞.道德与物化交锋等的矛盾将一曲 ...

  • 边缘化与穿越
  • 青海是西北五省之一,随着青藏铁路的贯通,近几年逐渐被内地人所了解.长期以来,由于遥远和沉默,这里似乎处于边缘化状态.而青海的文学创作和成就,在某种程度上也有被边缘化的现象.其中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不利的一面,更有着无数的契机与有利的一面.本文尝试从青海文学创作边缘化状态的形成原因加以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