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及其衡量方法研究[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及其衡量方法研究

王春萍1,刘玉蓓2,王满仓3

(1.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72;2.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西太原030012;

3.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要】按照传统福利理论,收入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福利水平的标准。由此,传统贫困概念将贫困视为物质资【摘

源和收入匮乏。用收入或资源占有量来衡量评价个人福利和贫困状况的传统思路存在着缺陷,它没有显示贫困的非收入因素与贫困的动态性。以能力评价个人福利的新思路从基本层面突破了传统福利理论的局限,开辟出一个新的认识空间。文章在理解这一概念框架下探讨了贫困的内涵及衡量。“能力”

【关键词】传统福利理论;贫困概念;缺陷;能力【中图分类号】F0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6)09-0017-03对于贫困现象,虽然人们通常可以根据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较容易地形成认识,但真正对其形成明确想法却并不容易。在21世纪期间,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对贫困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演变。许多学者认识到在贫困研究中应更多地研究贫困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元化特征。“贫困不仅指物质的匮乏,而且还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除此之外,贫困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

[1]

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的需求和缺乏参与机会。”

贫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针对贫困与反贫困问题规划蓝图,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以一揽子生产和消费的商品量来衡量个人福利的效用福利理论为将贫困视为物质资源和收入匮乏的传统贫困认识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即传统的评价个人福利和贫困状况的基本思路是用收入或资源占有量来衡量。然而,近20多年的学术发展大大突破了这一传统认识,增加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强调贫困的非收入因素,具有多元性;通过研究物质剥夺与非物质剥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显示了贫困的动态性;从人的自由发展目标层面上来解释贫困,突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最高价值标准。

传统福利理论试图将对贫困的认识的变化都纳入到以收入或资源占有量来衡量的概念框架中,结果引起很大的争议和困扰。由此,阿马蒂亚・森的研究认为,单纯用收入或资源占有量来衡量评价个人福利的效用观存在着缺陷,他提出了“能力”以取代福利的效用观:个人的福利是他所能做的各种事情的函数。正如阿马蒂亚・森自己所表明的“我意在构造一个理论及实证的框架以便从能力剥夺的角度分析贫困”,在能力空间评价个人福利从基本层面突破了传统福利理论的局限,开辟出一个新的空间。而对贫困与不平等问题的研究也得以在这个基本层面上继续应用经济学现有的方法和工具。据此本文在理解森的

这一概念框架下认能力方法基础上,沿此逻辑思路,在“能力”

识贫困的内涵以及贫困的衡量方法。

一、效用福利理论在贫困研究中的理论局限

在福利经济学关于个人福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以一

揽子生产和消费的商品量来衡量的在过去两个多“福利主义”

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效用福利理论可以用简洁的数学模型来直接表述,设xi为第i个人所拥有的商品向量;ci(xi)为把商品向量转化成表征商品有用性的特征向量的转换函数;

个人福fi(ci(xi))为第i个人把商品向量转化成效用的效用函数。

利vi可以表示为:

(1)

目前效用福利理论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抨击。首先,考虑到外部性、公共产品、配给制和家庭劳动等因素的存在,非市场交换产品和服务对个人福利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次,人的差异不容忽略,它既可以包括个人的特征(如智力、年龄、性别、身

社会准体条件等)也包括具体的社会环境条件(如经济基础、

则、公共服务等)。最后,生产和消费的商品量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在于其本身,而是其所带来的相关利益。选择本身和实现的自由度具有内在的价值。

而这些局限对贫困研究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对于实际的贫困研究,非市场交换产品和服务的存在动摇了我们对收入可衡量性的信心。一方面在获得可靠数据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很多的问题。而另一方面这种衡量反映的个人或家庭经济状况同他们的生活状况也相去甚远。其次,个人的差异完全可以带来巨大差异。例如对失业者的生活状况的考察中,考虑失业者与非失业者社会环境的差异,提供失业救济并不能使其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失业者仍处于失业状态,贫困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最后,同样处于失业的状态,下岗工人和大学毕业找不到称心工作的人就不可同日而语。下岗工人想工作,但很难找到工作;大学生不是没有机会工作,但想等到更好的机会。

vi=fi(ci(xi))

【收稿日期】2005-06-13

人文学院副教授、在职博士,研究方向:经济学、社会学;刘玉蓓【作者简介】王春萍(1963-),女,河北武安人,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王满仓(1963-),男,陕西合阳人,(

-),女,,区域经济、、,:"!

鉴于用收入或资源占有量来间接衡量贫困的“福利主义”

思路既不适合也不充分。在有关贫困与不平等的实际研究中,用多个客观指标来同时直接衡量福利和贫困的尝试由来已久。而阿马蒂亚・森关于权利和能力的方法则为这些研究提供了新的经济理论框架,将现代贫困的研究重新纳入了经济学范畴。

二、能力福利理论对贫困的解释

阿马蒂亚・森认为财富或收入固然可以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它们最终只属于工具性的范畴,是为人的发展、人的福利服务的。而人的自我发展才是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由此我们应该关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选择如何生活的权利的增加,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关注与的实现。按照阿马蒂“功能”“能力”

亚・森的理解,“功能”与个人对其发展所要实现目标的理解有关,是个人所希望的各种社会成就,是一个人在生活中所致力的活动及其所向往的生活状态。而则是由衍生而“能力”“功能”来的概念。就是一个人能够实现的各种功能的集合。作“能力”

为一个集合概念,能力大小反映了个人在这些集合中进行选择的自由度,它代表了“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之间做出选择的自由”。

据此阿马蒂亚・森认为在福利的研究中,其核心是用“个人在生活中实现各种有价值的功能的实际能力”来评价生活质量。个人福利取决于一个人有可能实现的一整套功能。在能力空间内来判断个人福利水平的理论模型如下:

设xi为第i个人所拥有的商品向量;ci(xi)为把商品向量转化成商品特征向量的函数;zi是表征个人所处环境条件的环境向量;fi(ci(xi),zi)为第i个人在所处环境zi下把商品向量xi转化成功能向量bi时的功能函数,即bi=fi(ci(xi),zi);Fi是第i个人的功能函数集,包括个人所能理解的可以将商品转化成功能的各种现实途径,Fi主要取决于个人对所处社会发展水平的认知;fi(ci(xi),zi)是第i个人可以选择的功能之一,属于功能函数

个人所处环境集Zi以及个人预算集Fi。在给定功能函数集Fi、

集Xi时,能力集Qi也就是第i个人所能实现的功能集合可以表示为:

Qi={bi|bi=fi(ci(xi),zi)

其中xi∈Xi,zi∈Zi和fi(ci(xi),zi)∈Fi}(2)能力集Qi反映了第i个人的能力,即他在个人特征Zi、相关的功能函数集Fi和可以获得的商品Xi既定的情况下,可以

实现的所有功能组合。因此,一个人的能力受三个因素制约:个

社会环境转换因素Zi(如公共产品、基础人对商品的支配权Xi、

设施、社会准则、公共政策等)和个人将商品转化为功能的备选途径Fi。

设vi(bi)为第i个人在评价自己的福利水平时的评价函数,如果将的三个制约因素考虑在内,其评价结果可以表示“能力”为:

(3)Vi={vi|vi=vi(bi),其中bi∈Qi}

与效用福利理论只考虑所拥有的商品所能产生的效用不同。在等式(3)中,能力方法提出了传统福利经济学中所忽略的

年几个问题:一是人的差异。它可以通过个人的特征(如智力、

龄、性别、身体条件等)及具体的社会环境条件(如经济基础、社会准则、公共服务等)来影响个人的功能。二是个人的偏好。个人对各种功能的重视程度不同,对于相同的功能组合,评价的结果也会不同。三是选择和实现的自由度。一个人能够自由行动并且能够做出选择可以直接影响其福利。

察,需要研究个人的福利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往最基本的贫困概念从收入思路出发,所关注的是收入的缺乏。阿马蒂亚・森的以能力来衡量个人福利的福利理论则试图把贫困与能力结合到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框架中,阿马蒂亚・森的这一思想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国际社会制定反贫困战略和政策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2]按照能力的思路,将贫困视为能力剥夺(即缺乏维持最低标准的体面生活的能力)。与从收入思路来考察贫困相比较,沿着能力思路来考察贫困有其独特创新之处,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然而从能力的思路出发理解贫困还必须面对一系列问题。首先,需要把某些功能和能力从人所能享有的全部功能和能力中分离出来给予优先考虑,即必须确定哪些功能在贫困研究时是值得考虑的。其次,即使确定了功能,因为不同的个人对各种功能的相对重视程度会有所不同,而贫困作为一个引起社会注

也就意的问题,在理解贫困时,必须以某些特定的标准为根据。

是说,所确定的功能组合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是一个人维持生存或保持尊严所必需的。最后一个人缺乏某种功能可能并不是因为他不具备实现这个功能的能力,而是他选择不实现此项功能,如出于宗教原因而忍饥挨饿的素食主义者。

有鉴于此,阿马蒂亚・森与随后的研究者提出了“基本能力”的概念来界定贫困的能力内涵。专指在最低充“基本能力”

分水平上实现某些特别重要的功能所需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

的状态。也就是说对于贫困的最些功能,个人就处于被“剥夺”

低充分标准(或最低生活水平)而言,“最低可承受的基本能力”也就是个人有实质性的自由去选择在任何条件下都被认为是值得珍视的那种生活的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基本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3]由此从

的角度,能力方法在观念上得到应用并把贫困结合“基本能力”

到以功能为基础的框架中来,即将贫困的内涵视为能力剥夺(即缺乏维持最低标准的体面生活的能力)。“所谓贫困,是指对

例如,联人类基本能力和权利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

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提出了《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人类贫困”这一新概念。在对解释时提到:“贫困不《报告》“人类贫困”

仅仅是缺乏收入的问题,它是一种对人类发展的权利、长寿、知识、尊严和体面生活标准等多方面的剥夺”。可见,“人类贫困”这一概念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基本权利等方面来考察、分析和测量贫困问题。体现了一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体面生活和基本权利的认识贫困的全新理念,是对贫困的能力内涵的具体阐释。

以能力来理解贫困的理论含义是很明显的。个人的贫困状况并不完全由他所拥有的物质产品量来决定,而是取决于他所能够实现的功能组合。功能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个人所支配商品数量,还要受到个人所处的环境与可供选择的功能备选集的制约。而在实践领域,以能力来理解贫困的政策含义也很容易理解,按照贫困传统的理解,决策者要改善个人的贫困状况只需要增加个人收入。而从能力角度考虑,增加收入却不一定可以有效地改变个人的贫困状况。由此贫困的能力内涵“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实践的重要性”。

四、衡量贫困的能力方法

就本质而言,贫困的度量属于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测量。由于社会现象自身的高度复杂性及其不确定性,在社会科学领域,任何一种具有科学的度量体系都必须有一个度量体系赖以支撑的基本框架,这个基本框架实际上就是对应于特定对象而三、贫困的能力内涵及其意义

阿马蒂亚・森从能力的角度对福利的拓展不可避免地将影从穷"!

我们身边的贫困现象究竟有多严重?与过去相比,社会现在的贫困程度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常常需要对贫困现象进行量化分析。由此,贫困数量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布什与朗特里的早期研究。传统的贫困度量体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判定贫困的衡量标准(家庭或个人的收入是否低于某一贫困线);二是基于衡量标准构造的用于度量社会贫困程度的一系列贫困指数(如贫困率等)。在这一体系中,其核心是贫困线。“最基本的问题是确定贫穷的个人或家庭,如果确定的对象不当,那么以后的全部判断都是谬误的。”而定义贫困线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选择一篮子食物,其热量满足人们正常的卡路里消费的要求。那么在正常的价格下,这篮子物品的价值就成为贫困线,收入低于该贫困线就称为贫困人口。

然而贫困的能力内涵揭示由于收入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受到年龄、性别和社会责任、地理位置、流行疾病和其它无法控制的外部变量的强烈影响,收入与贫困之间的关系显得错综复杂。收入只是美好生活的条件之一(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仅仅依靠一条通过测算收入而得到的贫困线来量化评估贫困状况可能并不能令人信服。在实践中,瑞典等北欧国家根据生活条件的概念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证实了福利和多项成分之间的相关性。总的来说,已经证明收入分配与构成其他福利部分的相关性不大,同时用多项指标衡量的福利水平不同于仅用收入衡量的福利水平。

阿马蒂亚・森认为确定有助于消“最低可承受的基本能力”除贫困策略的选择。虽然他并没有着力明确哪些功能对于最低充分标准是特别重要且必须的。但是他在方法论上对贫困衡量的能力方法的可能研究途径做出了一定的概括。他提出,将功能向量或能力向量进行直接比较和考察是衡量贫困的能力内涵最直接、最可行的方法。这一方法有三个变形:一是总体比较,把全部变量进行比较;二是部分排列,把某些变量进行比较;三是个别比较,集中把某个特别的能力拿来比较。[4]就此在有关贫困和社会指标的文献中已经进行了大量讨论,而这些研究大都可以归结于其中的第二个变形。一个经过长期使用的瑞典生活水平调查,则提出了一系列要素和典型指数,以明确在维持的最低标准中哪些功能和能力应当受到关注。“体面生活”

总而言之,从能力角度衡量贫困的方法与从收入角度不同,鉴于收入向基本能力的转换可能随着个人和社会情况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能力方法设法直接衡量贫困,或者至少不

那么间接地去衡量。对于贫困的能力内涵,要形成达到最低可接受的基本生活水平的能力,可能需要有不同的最低充足收入来适应。而以收入为中心的贫困观念则是要划定一个收入“贫困线”,它对判断和评价贫困可能会产生误导。

1.健康状况及对医护的享有

2.就业和工作条件

行走100米的能力;各种病症;与医护人员的联系失业经历;工作的体力要求;在上班期间离开工作场所的可能性

收入和财富,财产;应付1周内出现千元以内意外支出的能力。

受教育年数;教育水平

婚姻状况,与朋友及亲属的联系平均每间房居住人数;居住环境受暴力及盗窃影响的程度闲暇时间,假期旅行

选举权;加入工会及政党的权利;提意见的能力

3.经济资源4.教育与技术

5.家庭和社会融合6.住房

7.生活及财产安全8.娱乐及文化政治资源

五、总结

能力福利理论在贫困的实证研究中还有很多困难。至今,真正利用这一理论来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并不多。但这并不妨碍该理论在观念上得到应用并在较为的意义上实现以“松散”功能为基础的研究。总之,能力福利理论的实质在于:人不是个个追求物质/商品拥有量的最大化,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也不是只追求效用———满足感或偏好的最大化,因为某些偏好可能被忽略了,或者某个决定是在缺乏信息和选择机会的情况下做出的。[5]因此个人的贫困状况应在更实质的意义上来定义,即将注意力转移到人们希望实现的最终目标,或者说是转移到实现这些最终目标的自由上来。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译本)[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贫困、社会排斥及福利.社会政策网,2002.・[2]李秉勤,JohnGPinel.能力、

・[3]AmartyaKSen.TheStandardofLiving,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7.

・[4]AmartyaKSen,CapabilityandWell-Being,inTheQualityofLife,eds.

MarthaNussbaumandAmartyaSenOxfordClarendonPress,1993.[5]RichardHugman,SocialWelfareandSocialValue:TheRoleoftheCaringProfessions.

(责任编辑:X校对:R)

(上接第13页)步研究价值转化工程,深化对循环经济价值转化的认识,并用于指导当前循环经济的实践,寻求最高效、最优化的途径,以最小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实现最大价值的转化,大力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价值转化工程[M].长沙:湖南出版社,[1]黄锦奎.现代点石成金术—

1993.

[2]黄锦奎.知识经济与价值转化工程[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3]JannettHighfillandMichaelMcAsey.AnapplicationofOptimalControltotheEconomicsofRecycling[J].SIAMReview,2001.

[4]马传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5]曾五一.关于动态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的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1985.[6]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曹俊文.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方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X校对:T)

"!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及其衡量方法研究

王春萍1,刘玉蓓2,王满仓3

(1.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72;2.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西太原030012;

3.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要】按照传统福利理论,收入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福利水平的标准。由此,传统贫困概念将贫困视为物质资【摘

源和收入匮乏。用收入或资源占有量来衡量评价个人福利和贫困状况的传统思路存在着缺陷,它没有显示贫困的非收入因素与贫困的动态性。以能力评价个人福利的新思路从基本层面突破了传统福利理论的局限,开辟出一个新的认识空间。文章在理解这一概念框架下探讨了贫困的内涵及衡量。“能力”

【关键词】传统福利理论;贫困概念;缺陷;能力【中图分类号】F0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6)09-0017-03对于贫困现象,虽然人们通常可以根据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较容易地形成认识,但真正对其形成明确想法却并不容易。在21世纪期间,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对贫困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演变。许多学者认识到在贫困研究中应更多地研究贫困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元化特征。“贫困不仅指物质的匮乏,而且还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除此之外,贫困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

[1]

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的需求和缺乏参与机会。”

贫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针对贫困与反贫困问题规划蓝图,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以一揽子生产和消费的商品量来衡量个人福利的效用福利理论为将贫困视为物质资源和收入匮乏的传统贫困认识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即传统的评价个人福利和贫困状况的基本思路是用收入或资源占有量来衡量。然而,近20多年的学术发展大大突破了这一传统认识,增加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强调贫困的非收入因素,具有多元性;通过研究物质剥夺与非物质剥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显示了贫困的动态性;从人的自由发展目标层面上来解释贫困,突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最高价值标准。

传统福利理论试图将对贫困的认识的变化都纳入到以收入或资源占有量来衡量的概念框架中,结果引起很大的争议和困扰。由此,阿马蒂亚・森的研究认为,单纯用收入或资源占有量来衡量评价个人福利的效用观存在着缺陷,他提出了“能力”以取代福利的效用观:个人的福利是他所能做的各种事情的函数。正如阿马蒂亚・森自己所表明的“我意在构造一个理论及实证的框架以便从能力剥夺的角度分析贫困”,在能力空间评价个人福利从基本层面突破了传统福利理论的局限,开辟出一个新的空间。而对贫困与不平等问题的研究也得以在这个基本层面上继续应用经济学现有的方法和工具。据此本文在理解森的

这一概念框架下认能力方法基础上,沿此逻辑思路,在“能力”

识贫困的内涵以及贫困的衡量方法。

一、效用福利理论在贫困研究中的理论局限

在福利经济学关于个人福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以一

揽子生产和消费的商品量来衡量的在过去两个多“福利主义”

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效用福利理论可以用简洁的数学模型来直接表述,设xi为第i个人所拥有的商品向量;ci(xi)为把商品向量转化成表征商品有用性的特征向量的转换函数;

个人福fi(ci(xi))为第i个人把商品向量转化成效用的效用函数。

利vi可以表示为:

(1)

目前效用福利理论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抨击。首先,考虑到外部性、公共产品、配给制和家庭劳动等因素的存在,非市场交换产品和服务对个人福利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次,人的差异不容忽略,它既可以包括个人的特征(如智力、年龄、性别、身

社会准体条件等)也包括具体的社会环境条件(如经济基础、

则、公共服务等)。最后,生产和消费的商品量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在于其本身,而是其所带来的相关利益。选择本身和实现的自由度具有内在的价值。

而这些局限对贫困研究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对于实际的贫困研究,非市场交换产品和服务的存在动摇了我们对收入可衡量性的信心。一方面在获得可靠数据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很多的问题。而另一方面这种衡量反映的个人或家庭经济状况同他们的生活状况也相去甚远。其次,个人的差异完全可以带来巨大差异。例如对失业者的生活状况的考察中,考虑失业者与非失业者社会环境的差异,提供失业救济并不能使其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失业者仍处于失业状态,贫困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最后,同样处于失业的状态,下岗工人和大学毕业找不到称心工作的人就不可同日而语。下岗工人想工作,但很难找到工作;大学生不是没有机会工作,但想等到更好的机会。

vi=fi(ci(xi))

【收稿日期】2005-06-13

人文学院副教授、在职博士,研究方向:经济学、社会学;刘玉蓓【作者简介】王春萍(1963-),女,河北武安人,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王满仓(1963-),男,陕西合阳人,(

-),女,,区域经济、、,:"!

鉴于用收入或资源占有量来间接衡量贫困的“福利主义”

思路既不适合也不充分。在有关贫困与不平等的实际研究中,用多个客观指标来同时直接衡量福利和贫困的尝试由来已久。而阿马蒂亚・森关于权利和能力的方法则为这些研究提供了新的经济理论框架,将现代贫困的研究重新纳入了经济学范畴。

二、能力福利理论对贫困的解释

阿马蒂亚・森认为财富或收入固然可以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它们最终只属于工具性的范畴,是为人的发展、人的福利服务的。而人的自我发展才是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由此我们应该关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选择如何生活的权利的增加,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关注与的实现。按照阿马蒂“功能”“能力”

亚・森的理解,“功能”与个人对其发展所要实现目标的理解有关,是个人所希望的各种社会成就,是一个人在生活中所致力的活动及其所向往的生活状态。而则是由衍生而“能力”“功能”来的概念。就是一个人能够实现的各种功能的集合。作“能力”

为一个集合概念,能力大小反映了个人在这些集合中进行选择的自由度,它代表了“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之间做出选择的自由”。

据此阿马蒂亚・森认为在福利的研究中,其核心是用“个人在生活中实现各种有价值的功能的实际能力”来评价生活质量。个人福利取决于一个人有可能实现的一整套功能。在能力空间内来判断个人福利水平的理论模型如下:

设xi为第i个人所拥有的商品向量;ci(xi)为把商品向量转化成商品特征向量的函数;zi是表征个人所处环境条件的环境向量;fi(ci(xi),zi)为第i个人在所处环境zi下把商品向量xi转化成功能向量bi时的功能函数,即bi=fi(ci(xi),zi);Fi是第i个人的功能函数集,包括个人所能理解的可以将商品转化成功能的各种现实途径,Fi主要取决于个人对所处社会发展水平的认知;fi(ci(xi),zi)是第i个人可以选择的功能之一,属于功能函数

个人所处环境集Zi以及个人预算集Fi。在给定功能函数集Fi、

集Xi时,能力集Qi也就是第i个人所能实现的功能集合可以表示为:

Qi={bi|bi=fi(ci(xi),zi)

其中xi∈Xi,zi∈Zi和fi(ci(xi),zi)∈Fi}(2)能力集Qi反映了第i个人的能力,即他在个人特征Zi、相关的功能函数集Fi和可以获得的商品Xi既定的情况下,可以

实现的所有功能组合。因此,一个人的能力受三个因素制约:个

社会环境转换因素Zi(如公共产品、基础人对商品的支配权Xi、

设施、社会准则、公共政策等)和个人将商品转化为功能的备选途径Fi。

设vi(bi)为第i个人在评价自己的福利水平时的评价函数,如果将的三个制约因素考虑在内,其评价结果可以表示“能力”为:

(3)Vi={vi|vi=vi(bi),其中bi∈Qi}

与效用福利理论只考虑所拥有的商品所能产生的效用不同。在等式(3)中,能力方法提出了传统福利经济学中所忽略的

年几个问题:一是人的差异。它可以通过个人的特征(如智力、

龄、性别、身体条件等)及具体的社会环境条件(如经济基础、社会准则、公共服务等)来影响个人的功能。二是个人的偏好。个人对各种功能的重视程度不同,对于相同的功能组合,评价的结果也会不同。三是选择和实现的自由度。一个人能够自由行动并且能够做出选择可以直接影响其福利。

察,需要研究个人的福利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往最基本的贫困概念从收入思路出发,所关注的是收入的缺乏。阿马蒂亚・森的以能力来衡量个人福利的福利理论则试图把贫困与能力结合到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框架中,阿马蒂亚・森的这一思想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国际社会制定反贫困战略和政策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2]按照能力的思路,将贫困视为能力剥夺(即缺乏维持最低标准的体面生活的能力)。与从收入思路来考察贫困相比较,沿着能力思路来考察贫困有其独特创新之处,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然而从能力的思路出发理解贫困还必须面对一系列问题。首先,需要把某些功能和能力从人所能享有的全部功能和能力中分离出来给予优先考虑,即必须确定哪些功能在贫困研究时是值得考虑的。其次,即使确定了功能,因为不同的个人对各种功能的相对重视程度会有所不同,而贫困作为一个引起社会注

也就意的问题,在理解贫困时,必须以某些特定的标准为根据。

是说,所确定的功能组合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是一个人维持生存或保持尊严所必需的。最后一个人缺乏某种功能可能并不是因为他不具备实现这个功能的能力,而是他选择不实现此项功能,如出于宗教原因而忍饥挨饿的素食主义者。

有鉴于此,阿马蒂亚・森与随后的研究者提出了“基本能力”的概念来界定贫困的能力内涵。专指在最低充“基本能力”

分水平上实现某些特别重要的功能所需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

的状态。也就是说对于贫困的最些功能,个人就处于被“剥夺”

低充分标准(或最低生活水平)而言,“最低可承受的基本能力”也就是个人有实质性的自由去选择在任何条件下都被认为是值得珍视的那种生活的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基本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3]由此从

的角度,能力方法在观念上得到应用并把贫困结合“基本能力”

到以功能为基础的框架中来,即将贫困的内涵视为能力剥夺(即缺乏维持最低标准的体面生活的能力)。“所谓贫困,是指对

例如,联人类基本能力和权利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

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提出了《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人类贫困”这一新概念。在对解释时提到:“贫困不《报告》“人类贫困”

仅仅是缺乏收入的问题,它是一种对人类发展的权利、长寿、知识、尊严和体面生活标准等多方面的剥夺”。可见,“人类贫困”这一概念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基本权利等方面来考察、分析和测量贫困问题。体现了一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体面生活和基本权利的认识贫困的全新理念,是对贫困的能力内涵的具体阐释。

以能力来理解贫困的理论含义是很明显的。个人的贫困状况并不完全由他所拥有的物质产品量来决定,而是取决于他所能够实现的功能组合。功能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个人所支配商品数量,还要受到个人所处的环境与可供选择的功能备选集的制约。而在实践领域,以能力来理解贫困的政策含义也很容易理解,按照贫困传统的理解,决策者要改善个人的贫困状况只需要增加个人收入。而从能力角度考虑,增加收入却不一定可以有效地改变个人的贫困状况。由此贫困的能力内涵“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实践的重要性”。

四、衡量贫困的能力方法

就本质而言,贫困的度量属于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测量。由于社会现象自身的高度复杂性及其不确定性,在社会科学领域,任何一种具有科学的度量体系都必须有一个度量体系赖以支撑的基本框架,这个基本框架实际上就是对应于特定对象而三、贫困的能力内涵及其意义

阿马蒂亚・森从能力的角度对福利的拓展不可避免地将影从穷"!

我们身边的贫困现象究竟有多严重?与过去相比,社会现在的贫困程度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常常需要对贫困现象进行量化分析。由此,贫困数量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布什与朗特里的早期研究。传统的贫困度量体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判定贫困的衡量标准(家庭或个人的收入是否低于某一贫困线);二是基于衡量标准构造的用于度量社会贫困程度的一系列贫困指数(如贫困率等)。在这一体系中,其核心是贫困线。“最基本的问题是确定贫穷的个人或家庭,如果确定的对象不当,那么以后的全部判断都是谬误的。”而定义贫困线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选择一篮子食物,其热量满足人们正常的卡路里消费的要求。那么在正常的价格下,这篮子物品的价值就成为贫困线,收入低于该贫困线就称为贫困人口。

然而贫困的能力内涵揭示由于收入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受到年龄、性别和社会责任、地理位置、流行疾病和其它无法控制的外部变量的强烈影响,收入与贫困之间的关系显得错综复杂。收入只是美好生活的条件之一(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仅仅依靠一条通过测算收入而得到的贫困线来量化评估贫困状况可能并不能令人信服。在实践中,瑞典等北欧国家根据生活条件的概念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证实了福利和多项成分之间的相关性。总的来说,已经证明收入分配与构成其他福利部分的相关性不大,同时用多项指标衡量的福利水平不同于仅用收入衡量的福利水平。

阿马蒂亚・森认为确定有助于消“最低可承受的基本能力”除贫困策略的选择。虽然他并没有着力明确哪些功能对于最低充分标准是特别重要且必须的。但是他在方法论上对贫困衡量的能力方法的可能研究途径做出了一定的概括。他提出,将功能向量或能力向量进行直接比较和考察是衡量贫困的能力内涵最直接、最可行的方法。这一方法有三个变形:一是总体比较,把全部变量进行比较;二是部分排列,把某些变量进行比较;三是个别比较,集中把某个特别的能力拿来比较。[4]就此在有关贫困和社会指标的文献中已经进行了大量讨论,而这些研究大都可以归结于其中的第二个变形。一个经过长期使用的瑞典生活水平调查,则提出了一系列要素和典型指数,以明确在维持的最低标准中哪些功能和能力应当受到关注。“体面生活”

总而言之,从能力角度衡量贫困的方法与从收入角度不同,鉴于收入向基本能力的转换可能随着个人和社会情况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能力方法设法直接衡量贫困,或者至少不

那么间接地去衡量。对于贫困的能力内涵,要形成达到最低可接受的基本生活水平的能力,可能需要有不同的最低充足收入来适应。而以收入为中心的贫困观念则是要划定一个收入“贫困线”,它对判断和评价贫困可能会产生误导。

1.健康状况及对医护的享有

2.就业和工作条件

行走100米的能力;各种病症;与医护人员的联系失业经历;工作的体力要求;在上班期间离开工作场所的可能性

收入和财富,财产;应付1周内出现千元以内意外支出的能力。

受教育年数;教育水平

婚姻状况,与朋友及亲属的联系平均每间房居住人数;居住环境受暴力及盗窃影响的程度闲暇时间,假期旅行

选举权;加入工会及政党的权利;提意见的能力

3.经济资源4.教育与技术

5.家庭和社会融合6.住房

7.生活及财产安全8.娱乐及文化政治资源

五、总结

能力福利理论在贫困的实证研究中还有很多困难。至今,真正利用这一理论来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并不多。但这并不妨碍该理论在观念上得到应用并在较为的意义上实现以“松散”功能为基础的研究。总之,能力福利理论的实质在于:人不是个个追求物质/商品拥有量的最大化,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也不是只追求效用———满足感或偏好的最大化,因为某些偏好可能被忽略了,或者某个决定是在缺乏信息和选择机会的情况下做出的。[5]因此个人的贫困状况应在更实质的意义上来定义,即将注意力转移到人们希望实现的最终目标,或者说是转移到实现这些最终目标的自由上来。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译本)[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贫困、社会排斥及福利.社会政策网,2002.・[2]李秉勤,JohnGPinel.能力、

・[3]AmartyaKSen.TheStandardofLiving,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7.

・[4]AmartyaKSen,CapabilityandWell-Being,inTheQualityofLife,eds.

MarthaNussbaumandAmartyaSenOxfordClarendonPress,1993.[5]RichardHugman,SocialWelfareandSocialValue:TheRoleoftheCaringProfessions.

(责任编辑:X校对:R)

(上接第13页)步研究价值转化工程,深化对循环经济价值转化的认识,并用于指导当前循环经济的实践,寻求最高效、最优化的途径,以最小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实现最大价值的转化,大力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价值转化工程[M].长沙:湖南出版社,[1]黄锦奎.现代点石成金术—

1993.

[2]黄锦奎.知识经济与价值转化工程[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3]JannettHighfillandMichaelMcAsey.AnapplicationofOptimalControltotheEconomicsofRecycling[J].SIAMReview,2001.

[4]马传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5]曾五一.关于动态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的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1985.[6]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曹俊文.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方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X校对:T)

"!


相关内容

  • 西部贫困文化解析
  • 西部贫困文化解析 摘要 本论文主要针对我国西部地区贫困文化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在对贫困及其贫困文化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西部地区贫困文化的具体表现和特征,通过不同角度探讨其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同时,根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要的论述了西部贫困文化对本地区及其当地居民 ...

  •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 第19卷 2004年第3期 双月刊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 BUNE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丁焕峰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510640) 3 [摘 要]本文对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历程进行了简单的回顾, 在此基础上, 认为我国近20年旅游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领域:旅游 ...

  • 真实小额信贷与女性扶贫
  • [关键词]小额信贷:真实小额信贷:扶贫:妇联 作者简介:刘学华(1963―),男,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北京,100101),副教授.研究方向:银行财务.�李树杰(1963―),男,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北京,100101),教授.研究方向:民营金融理论与风险管理. 一.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

  •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考试资料大全
  • 第一章 1.社会政策的概念:社会政策是政府在某种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某个社会性目标,采取的的社会性行动总和. 2.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3.社会政策的历史: 4.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 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 3公共住房政策 4公共教育政策 5劳动就 ...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
  • 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 摘要:本文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一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 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 ...

  • 经济学问题汇总
  • 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当代最杰出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之一,关于社会选择.福利分配和贫困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者:人类发展与可行能力视角的理论奠基人:也是一位始终关注 并肯定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学术领袖.1933年11月出生于印度的桑蒂尼喀坦(Santi ...

  • 城市贫困问题
  • 第五节 城市贫困问题 一. 城市贫困问题 城市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贫困问题.自20世界70年代以来,在许多国家的大城市中,由失业.移民.保障缺失.社会排斥等原因造成的贫困问题正在加剧. 城市贫困是指城市社会中的贫困问题.贫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 ...

  • 全球慢病现状报告2010-zh
  • 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报告 2010 年 摘要 WHO/NMH/CHP/11.1 世界卫生组织,2011 年 版权所有.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物可从世卫组织的网站 (www.who.int) 上获取,或通过以下方式购买:WHO Pres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 Ave ...

  •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考研笔记
  • 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一.社会分化 二.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三.当代社会中的阶级划分 1. 新中间阶级:19世纪后期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经济和社会 中作用的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突出特征是管理阶层的出现,他们又被成为"新中间阶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