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解

《老子》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解   毕敦一著

原文                            译文

重为轻根,                  重是轻的本根,

静为躁君。                  静是躁的主君。

是以君子终日                所以有德君子时时刻刻,

行不离辎重。                不离开行使职责的岗位。

虽有荣观,                  尽管繁华诱人景致在前,

燕处超然。                  照旧燕居独处不为外物所动。

奈何万乘之主,              为什么负有天下重任的君主,

而以身轻天下?              为一己之私而辜负众人所望?

轻则失臣,                  轻则丢掉重这个本根,

躁则失君。                  躁则丢掉静这个主君。

内容浅说

本章专论人身神气,即天地二者在先天状态与后天状态的关系。后天之气盛,则先天之气衰;后天之神现,则先天之神无。喻示为道者,必“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全文从正反两个方面予以论述,前六言为正面,后四言为反面。

注释秘解

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与轻为一对反义词,静与躁为一对反义词。然而,它们究为何指?

首先,看此章是言世还是言道?从“行不离辎重”,不能“以身轻天下”等句分析,应为言道。因为治世者总是高唱“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调子,以身许国,鞠躬尽粹被奉为明君贤臣的行为准则,所以,是不能将自己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而为道则相反,视生命为至贵,没有生命便不能为道了。“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更可见非为道不能。

其次,既是为道,那么,重轻、静躁的具体意义是什么?从以前数章里我们已知,道物的顺行转化就像一株大树,从下向上长去,越向上越繁、越歧。而对道物转化的表述,在老子那里则根本见不到今之所谓先天、后天、铅汞、神气之类名词,但其义并非不存在,只不过都以其他词代替了,如先天曰始、朴、母、古等,后天曰万物、器、新等;铅汞、神气曰天地等。在此章,老氏又进一步发明其义,将神气即天地的先后天状态,分别以重轻、静躁代之:重为地之先天代,轻为地之后天代;静为天之先天代,躁为天之后天代。

这就是重轻、静躁的真正意义。

为什么天地又有先后天之别呢?因为天地分判之前,原在一,即无名时太极之道中,虽有其形但尚未分,故为先天。待到分判之后,神气其初先天之迹还没尽脱,后天之垢亦未杂染,所以,仍属于先天;稍久,便不为先天而成后天了。天地在先天时,后世曰性命,又曰铅汞;天地在后天时,后世则曰神气,又曰水火。后世与老氏的表述在用词上有所不同,而实质完全一致。

曰重曰轻者,因越向上化去,越繁越细,故越轻,属于后天;而其下为树之干和根,故为重,属于先天。曰静曰躁者,因先天无名之时,无形无象,寂而不动,故为静;而自无名太极至两仪有名已有一动,即天地阴阳之时,两仪天地又动即四象,四象再八卦,越化动的次数越多,以至于大动躁动了,故曰之为躁。前者尤指地言,因地凝而在下,厚厚实实,故以重轻喻之;后者尤指天言,因天清而在上,空空寂寂,故以静躁喻之。

所以,二言的实义即为:先天之地是后天之地的本根;先天之天是后天之天的主君。

二言以五行八卦析之则为:先天之地即是铅,铅为金;后天之地即是水。顺行化去则金生水,金重水轻,故曰“重为轻根”。先天之天即是汞,汞为木,木性属静;后天之天即是火,火性属动。顺行化去则木生火,故曰“静为躁君”。

依据道家观点,先天之神为元神,后天之神为识神;先天之气为元气,后天之气为呼吸气;先天之精为元精,后天之精为淫精。后天俱从先天转化而来,故曰之为“根”、“君”者来自于此。伍冲虚云:“所以变为后天有形之呼吸者,此先天也;化而为后天有形之精者,亦此先天也。此顺行之理也。”

此二言表明,人身中之神气,其先后天两种状态的互为依存及其生化关系。神气处于重、静之时,为先天;处于轻、躁之时,为后天。

2、行不离辎重,燕处超然。

君子,指为道者,为世则指有德之君子。前已指出本章乃言为道而非为世,故译文以为世言而理解上应以为道言。

行不离辎重,辎重,有二义:一是辎车。古人出行所乘之车,既可代步又较安全,且居中能够处静,不受外部干扰;二是装载粮草军械以备作战之须的军车。总之,二者皆为行军作战工具。不离者,始终都在其中。在其中干什么?因为是辎重,是行军作战,故宜理解为“始终都在行使职责、办理公务”,而无间歇,无休息。行者,有步步、时时之义。本句意即:为道者行功,如同行军作战终日不离开辎重那样,征战不懈,始终都在用功之中。河上注曰:“辎,静也。圣人终日行道,不离其静与重也”。义亦通,言不能离开静与重的功中境况,不可辍作无常。静重,同属先天,即为道者要常在先天而不落于后天之意。

荣观,令人荣耀喜极之事,繁华迷人之景。

燕处,无牵无挂,独行独处;超然,外不入内,心无所着。

句意即:即使遇到令人喜极的荣耀事或令人高兴的好看景色,也是照样我行我素,不受外界丝微干扰,一志于为道而不他顾。

此注重在言,为道者要始终不离为道的功境,即是处在重与静这个先天状态下,不为外物所动,不时作时辍。这样,根和君就能保得住,同时也必将越来越稳固了。

以上从正面言为道治身“行不离辎重”的重要。

3、从反面言: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万乘之主,喻指人之心神,神为君,至尊至贵者;万乘,喻比身之精气,神为精气之主,精气受其驱使;天下,喻比身内道物。此句上接前句,“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言为道治身之严谨不苟。此则言不严谨者,一闻可喜,神便往之;一见可观,神便趋之。心浮气躁,作辍无常,其身如何能治?身既不治,精气必然耗失,致使身中道物不能富而反贫,不能积而反损,故谓“以身轻天下”。轻者,轻漫,不负责任,对身中道物毫不关心,不顾其贫富死活。

轻则失根,轻,先天气落为后天气;根,重者,先天气,因为后天气的不断化出而被丢掉了。

躁则失君,躁,先天元神落为后天识神;君,静者,先天元神,因为后天识神的不断化出而被丢掉了。

此二句言,为道不严谨者,作辍无常,时在功中,时出功外;时在先天,时在后天。如果常落于轻躁的后天之境,那么根和君的先天之气与先天元神便都将被折腾光。

此段从反面阐明为道“行不离辎重”的重要性。(本文有个别文字改动)

《老子》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解   毕敦一著

原文                            译文

重为轻根,                  重是轻的本根,

静为躁君。                  静是躁的主君。

是以君子终日                所以有德君子时时刻刻,

行不离辎重。                不离开行使职责的岗位。

虽有荣观,                  尽管繁华诱人景致在前,

燕处超然。                  照旧燕居独处不为外物所动。

奈何万乘之主,              为什么负有天下重任的君主,

而以身轻天下?              为一己之私而辜负众人所望?

轻则失臣,                  轻则丢掉重这个本根,

躁则失君。                  躁则丢掉静这个主君。

内容浅说

本章专论人身神气,即天地二者在先天状态与后天状态的关系。后天之气盛,则先天之气衰;后天之神现,则先天之神无。喻示为道者,必“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全文从正反两个方面予以论述,前六言为正面,后四言为反面。

注释秘解

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与轻为一对反义词,静与躁为一对反义词。然而,它们究为何指?

首先,看此章是言世还是言道?从“行不离辎重”,不能“以身轻天下”等句分析,应为言道。因为治世者总是高唱“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调子,以身许国,鞠躬尽粹被奉为明君贤臣的行为准则,所以,是不能将自己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而为道则相反,视生命为至贵,没有生命便不能为道了。“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更可见非为道不能。

其次,既是为道,那么,重轻、静躁的具体意义是什么?从以前数章里我们已知,道物的顺行转化就像一株大树,从下向上长去,越向上越繁、越歧。而对道物转化的表述,在老子那里则根本见不到今之所谓先天、后天、铅汞、神气之类名词,但其义并非不存在,只不过都以其他词代替了,如先天曰始、朴、母、古等,后天曰万物、器、新等;铅汞、神气曰天地等。在此章,老氏又进一步发明其义,将神气即天地的先后天状态,分别以重轻、静躁代之:重为地之先天代,轻为地之后天代;静为天之先天代,躁为天之后天代。

这就是重轻、静躁的真正意义。

为什么天地又有先后天之别呢?因为天地分判之前,原在一,即无名时太极之道中,虽有其形但尚未分,故为先天。待到分判之后,神气其初先天之迹还没尽脱,后天之垢亦未杂染,所以,仍属于先天;稍久,便不为先天而成后天了。天地在先天时,后世曰性命,又曰铅汞;天地在后天时,后世则曰神气,又曰水火。后世与老氏的表述在用词上有所不同,而实质完全一致。

曰重曰轻者,因越向上化去,越繁越细,故越轻,属于后天;而其下为树之干和根,故为重,属于先天。曰静曰躁者,因先天无名之时,无形无象,寂而不动,故为静;而自无名太极至两仪有名已有一动,即天地阴阳之时,两仪天地又动即四象,四象再八卦,越化动的次数越多,以至于大动躁动了,故曰之为躁。前者尤指地言,因地凝而在下,厚厚实实,故以重轻喻之;后者尤指天言,因天清而在上,空空寂寂,故以静躁喻之。

所以,二言的实义即为:先天之地是后天之地的本根;先天之天是后天之天的主君。

二言以五行八卦析之则为:先天之地即是铅,铅为金;后天之地即是水。顺行化去则金生水,金重水轻,故曰“重为轻根”。先天之天即是汞,汞为木,木性属静;后天之天即是火,火性属动。顺行化去则木生火,故曰“静为躁君”。

依据道家观点,先天之神为元神,后天之神为识神;先天之气为元气,后天之气为呼吸气;先天之精为元精,后天之精为淫精。后天俱从先天转化而来,故曰之为“根”、“君”者来自于此。伍冲虚云:“所以变为后天有形之呼吸者,此先天也;化而为后天有形之精者,亦此先天也。此顺行之理也。”

此二言表明,人身中之神气,其先后天两种状态的互为依存及其生化关系。神气处于重、静之时,为先天;处于轻、躁之时,为后天。

2、行不离辎重,燕处超然。

君子,指为道者,为世则指有德之君子。前已指出本章乃言为道而非为世,故译文以为世言而理解上应以为道言。

行不离辎重,辎重,有二义:一是辎车。古人出行所乘之车,既可代步又较安全,且居中能够处静,不受外部干扰;二是装载粮草军械以备作战之须的军车。总之,二者皆为行军作战工具。不离者,始终都在其中。在其中干什么?因为是辎重,是行军作战,故宜理解为“始终都在行使职责、办理公务”,而无间歇,无休息。行者,有步步、时时之义。本句意即:为道者行功,如同行军作战终日不离开辎重那样,征战不懈,始终都在用功之中。河上注曰:“辎,静也。圣人终日行道,不离其静与重也”。义亦通,言不能离开静与重的功中境况,不可辍作无常。静重,同属先天,即为道者要常在先天而不落于后天之意。

荣观,令人荣耀喜极之事,繁华迷人之景。

燕处,无牵无挂,独行独处;超然,外不入内,心无所着。

句意即:即使遇到令人喜极的荣耀事或令人高兴的好看景色,也是照样我行我素,不受外界丝微干扰,一志于为道而不他顾。

此注重在言,为道者要始终不离为道的功境,即是处在重与静这个先天状态下,不为外物所动,不时作时辍。这样,根和君就能保得住,同时也必将越来越稳固了。

以上从正面言为道治身“行不离辎重”的重要。

3、从反面言: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万乘之主,喻指人之心神,神为君,至尊至贵者;万乘,喻比身之精气,神为精气之主,精气受其驱使;天下,喻比身内道物。此句上接前句,“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言为道治身之严谨不苟。此则言不严谨者,一闻可喜,神便往之;一见可观,神便趋之。心浮气躁,作辍无常,其身如何能治?身既不治,精气必然耗失,致使身中道物不能富而反贫,不能积而反损,故谓“以身轻天下”。轻者,轻漫,不负责任,对身中道物毫不关心,不顾其贫富死活。

轻则失根,轻,先天气落为后天气;根,重者,先天气,因为后天气的不断化出而被丢掉了。

躁则失君,躁,先天元神落为后天识神;君,静者,先天元神,因为后天识神的不断化出而被丢掉了。

此二句言,为道不严谨者,作辍无常,时在功中,时出功外;时在先天,时在后天。如果常落于轻躁的后天之境,那么根和君的先天之气与先天元神便都将被折腾光。

此段从反面阐明为道“行不离辎重”的重要性。(本文有个别文字改动)


相关内容

  • _老子_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_黄钊
  • 第22卷第1期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2年1月 <老子>---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 黄 钊 (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湖北 430000) 文章编号:1003-1588(2002) 01-0082-04 <老子>, 又称<道德经>, 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 ...

  • 老子思想的精神魅力
  • 第23卷第3期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5月Vol_Z3NO.3 JournalofZhoukouNon'nalUniversity May2006 老于思想的精神魅力 王岳川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摘要:文章分析了"_睫古派"对老子其人其书加以否定的倾向.坚 ...

  •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流传千年的老子山传说
  • 道教名山老子山,位于洪泽湖南岸的洪泽县老子山镇.这里本是大别山余脉,群山逶迤,淮河从其西侧流过,以秀丽的湖光山色而闻名遐迩.老子山原名芦莆山,春秋末年,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民间瘟疫流行,百姓苦不堪言,老子来到洪泽湖畔的芦莆山采药炼丹,普救民疾,后在此炼丹成仙.当地百姓为了缅怀老子的恩泽,便将芦莆山改 ...

  • 老子生平经历
  • 老子生平经历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 道家学派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无处不在的规律:人只有顺应规律,方能掌握世界的本质. 道家重视人的生命,也喜欢探索养生之道.老子在道家的传说里就是个高寿的老头子,据说活了好几百岁. 甚至有故事说,他的 ...

  • 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老子是道家道教的宗师
  • 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 来源:未知 作者:李海亮 http://www.laozitiandi.com/laozishidu/2892.html 老子是道家道教的宗师,<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理论,有十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任俊华.刘晓华:<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g ...

  • 世界第一书43:老子[道德经]也是儒家的一个敏感话题
  • 原创 老徐 易经实修 此组文章学术性很强,但论述考证人类第一部书,系统来读,会增长很多文史知识. 罗泽根关于<管子>论道篇目的断代,<形势>是战国政治思想家所作:<幼官>为秦汉间兵家.阴阳家所作:<宙合>为战国末期阴阳家所作:<侈靡>为战国 ...

  • 浅谈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
  • 浅谈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大学毕业论文) 摘 要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创立的道家学派,而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一样,成为了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思想发展的脊梁.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道",所以,本文主要叙述了道的特征,揭示了道的本质,并阐明了道的内涵,对老子的 ...

  • 老子与尼采_裘锡圭
  • 文 史 哲 2011年第3期(总第324期)JOURNALOFLITERATURE,HISTORYANDPHILOSOPHYNo13,2011(SerialNo. 324) 老子与尼采 裘锡圭 摘 要:老子与尼采的思想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他们都处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传统主流思想遭到 强烈怀疑的时代, ...

  • "紫气东来"的由来与"老子化胡"谎言的破产
  • "紫气东来"的由来与"老子化胡"谎言的破产 道教神化老子的两个谎言,一是"紫气东来",二是"老子化胡".其中以前者流传最广,可以说是古代的神仙家和道士们留给汉族人的一份"精神遗产".时至今日,无论是私 ...

  • 国学概论结业论文
  • 浅说老子与<老子> 北京交通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1009班 10292014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主干文化一儒一道,一显一隐,一表一里:儒为显,道为隐:儒为表,道为里.道是中华文化的内核,隐藏在文化的深处,隐藏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儒家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道家是中国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