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再创新高,但欧盟进口后劲的趋弱也使得欧债危机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渐显。
今年6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再创历史新高,首次迈上2500亿美元台阶,达到2547.7亿美元,同比增长39.2%。其中,当月出口值在经历连续4个月的逐月环比攀升后,也一举改写历史最高纪录,共出口1374亿美元,同比增长43.9%;同时,6月份进口1173.7亿美元,同比增长34.1%,连续第4个月保持在1100亿美元高位的上方,虽未能创出新高,但此前2个月进口值连续环比下滑的趋势已被成功“拦截”。
出口昂扬复苏反映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企稳回升基本面总体良好,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由去年的下降2.1%逆转为增长2.9%。然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半路杀出”,增加了世界经济可能“二次探底”的想象空间。5月份,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2国失业率较去年同期上升;6月份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降至55.6,创下近4个月来的新低。为遏制危机蔓延,欧盟各国纷纷出台财政紧缩计划,这将对欧洲私人消费和投资增长形成压制,4、5月份欧盟进口增速已连续放缓。由于欧盟进口后劲趋弱,欧债危机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也“渐行渐近”。剔除价格影响因素,6月份我国实际出口物量同比增速由上月的45.3%回落至39.2%,其中对欧出口物量同比增速由47.2%放缓至38.7%,增速回落幅度居对3大发达经济体回落幅度之首,比当月我国出口物量总体回落幅度高出2.4个百分点。
在今年6月份海关进出口监测预警系统重点监测的104种出口商品中,出现“绿灯”,即表明出口量处于正常区间的商品数量降至71种,占当月全部重点监测出口商品总数的68.3%,比重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6月份出口预警指数,从此前连续2个月超过70下调至67.4,这一数值仅高于1月和3月。与此同时,6月份我国PMI分类指标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也下调至51.7,较上月回落2.1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指数提高至51.3,这是2008年12月以来该指标首次上升至50临界点之上。市场供需矛盾加大,亦从不同侧面印证了出口预警指数下滑产生的隐忧。
在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放缓的同时,我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2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率由1季度的11.9%下滑至10.3%。其中,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较上月回落2.8个百分点;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3%,较上月放缓0.4个百分点。随着国内需求由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回归,我国对进口产品的吸纳能力也相应趋缓。以国内钢铁业为例,由于房地产、汽车、家电等主要用钢行业出现疲软,部分钢铁企业在5月份后陆续宣布检修或限产,国内钢材产量明显回落,对铁矿砂的需求也大为缩减,其进口量已连续3个月出现同比下降。在海关进出口监测预警系统中,6月份铁矿砂甚至亮出进口量偏少的“浅蓝灯”预警信号。剔除价格影响因素,2季度我国进口物量实际增速逐月连续下滑。6月份海关进出口监测预警系统重点监测的商品中,进口量显示为“黄灯”或“红灯”,即表明进口量处于偏多或过多区间的商品数量由上月的28种迅速减少至21种;但显示为“绿灯”,即表明进口量处于正常区间的商品数量回升至89种,占当月重点监测进口商品总数的76.1%。这是去年11月我国进口恢复同比增长以来,“绿灯”占比首次超过70%。
同时,我国进口价格继上月出现后金融危机时代以来的首度涨幅放缓后,6月份进口价格同比上涨17.4%,涨幅较上月又回落1.9个百分点。当月,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也同时下调,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趋于缓和。鉴于进口量价增势趋于理性回归,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6月份进口预警指数为65.1,较上月调高了1.5个百分点。
6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再创新高,但欧盟进口后劲的趋弱也使得欧债危机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渐显。
今年6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再创历史新高,首次迈上2500亿美元台阶,达到2547.7亿美元,同比增长39.2%。其中,当月出口值在经历连续4个月的逐月环比攀升后,也一举改写历史最高纪录,共出口1374亿美元,同比增长43.9%;同时,6月份进口1173.7亿美元,同比增长34.1%,连续第4个月保持在1100亿美元高位的上方,虽未能创出新高,但此前2个月进口值连续环比下滑的趋势已被成功“拦截”。
出口昂扬复苏反映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企稳回升基本面总体良好,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由去年的下降2.1%逆转为增长2.9%。然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半路杀出”,增加了世界经济可能“二次探底”的想象空间。5月份,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2国失业率较去年同期上升;6月份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降至55.6,创下近4个月来的新低。为遏制危机蔓延,欧盟各国纷纷出台财政紧缩计划,这将对欧洲私人消费和投资增长形成压制,4、5月份欧盟进口增速已连续放缓。由于欧盟进口后劲趋弱,欧债危机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也“渐行渐近”。剔除价格影响因素,6月份我国实际出口物量同比增速由上月的45.3%回落至39.2%,其中对欧出口物量同比增速由47.2%放缓至38.7%,增速回落幅度居对3大发达经济体回落幅度之首,比当月我国出口物量总体回落幅度高出2.4个百分点。
在今年6月份海关进出口监测预警系统重点监测的104种出口商品中,出现“绿灯”,即表明出口量处于正常区间的商品数量降至71种,占当月全部重点监测出口商品总数的68.3%,比重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6月份出口预警指数,从此前连续2个月超过70下调至67.4,这一数值仅高于1月和3月。与此同时,6月份我国PMI分类指标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也下调至51.7,较上月回落2.1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指数提高至51.3,这是2008年12月以来该指标首次上升至50临界点之上。市场供需矛盾加大,亦从不同侧面印证了出口预警指数下滑产生的隐忧。
在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放缓的同时,我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2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率由1季度的11.9%下滑至10.3%。其中,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较上月回落2.8个百分点;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3%,较上月放缓0.4个百分点。随着国内需求由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回归,我国对进口产品的吸纳能力也相应趋缓。以国内钢铁业为例,由于房地产、汽车、家电等主要用钢行业出现疲软,部分钢铁企业在5月份后陆续宣布检修或限产,国内钢材产量明显回落,对铁矿砂的需求也大为缩减,其进口量已连续3个月出现同比下降。在海关进出口监测预警系统中,6月份铁矿砂甚至亮出进口量偏少的“浅蓝灯”预警信号。剔除价格影响因素,2季度我国进口物量实际增速逐月连续下滑。6月份海关进出口监测预警系统重点监测的商品中,进口量显示为“黄灯”或“红灯”,即表明进口量处于偏多或过多区间的商品数量由上月的28种迅速减少至21种;但显示为“绿灯”,即表明进口量处于正常区间的商品数量回升至89种,占当月重点监测进口商品总数的76.1%。这是去年11月我国进口恢复同比增长以来,“绿灯”占比首次超过70%。
同时,我国进口价格继上月出现后金融危机时代以来的首度涨幅放缓后,6月份进口价格同比上涨17.4%,涨幅较上月又回落1.9个百分点。当月,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也同时下调,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趋于缓和。鉴于进口量价增势趋于理性回归,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6月份进口预警指数为65.1,较上月调高了1.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