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堂遭遇"意外"时

  摘 要: 新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视为一种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课堂“意外”是课堂的生长点,让它成为教学的亮点,给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   关键词: 化学课堂 “意外” 处理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最担心是在课堂探究活动时发生意外,特别是化学课堂,尽管课前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复杂性,我们经常会遇到课堂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学生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或出现其他令教师尴尬的事情等情况。因此,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处理课堂中突发事件的技巧,使课堂“意外”演绎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应该是教师面对“意外”生成的认识与教学原则。      一、实验意外      化学实验中“意外”现象的出现是常有的事,“意外”现象能较大程度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势利导利用“意外”现象带来的意外情景往往能获得“意外”的收获。   例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第73页安排了关于苯酚性质的一个实验:“向稀苯酚溶液中加入浓溴水,观察实验现象”。按照反应原理,我们将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但是如果按照书本上的实验方法向稀苯酚溶液中加入浓溴水,边加边振荡,却看不到白色沉淀。实验为何失败呢?我觉得不如让学生说说是什么原因。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了两点可能的原因:一是认为生成的2,4,6-三溴苯酚白色沉淀溶解在苯酚中,二是认为2,4,6-三溴苯酚又与过量溴水继续反应生成了溶于水的新物质。如何验证呢?很自然地学生都想到了通过实验来验证。学生设计了三组平行实验,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约1ml稀苯酚溶液,再分别在A试管中滴入2滴浓溴水,在B试管中滴入4滴浓溴水,在C试管中滴入10滴浓溴水。出现的现象为:在A试管中无现象;在B试管中出现大量白色沉淀;在C试管中溶液呈现黄色。因为在A试管中生成的2,4,6-三溴苯酚的量较少,且又溶解在了苯酚中,所以看不到白色沉淀,第一种观点正确。在B试管中滴入稍过量的浓溴水,苯酚完全生成2,4,6-三溴苯酚,而2,4,6-三溴苯酚不溶于水,随即有白色沉淀出现。而在C试管中在生成白色沉淀之后,继续加入浓溴水,就会生成另外一种黄色的物质2,4,4,6-四溴环己二烯酮,证明第二种观点是错误的。课堂上为了解释这一“意外”现象,预设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但是我觉得这是值得的,失败实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及操作对成功实验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探究性学习所需具备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教师在实验准备时必须充分,要尽可能避免出现意外,但是一旦出现实验不成功或结果异常时,要尊重事实,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如此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使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      二、学生“抢话”      抢话,一种是指课堂上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时学生突然抢话说,把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打断;另一种是当学生提问题或回答问题正在进行时,另一学生突然抢话说出自己的见解。首先应肯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教师创造课堂民主、和谐、自主氛围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没有约束与负担的教学情境下产生的,不是乱,而是活,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的迸发,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   例如在学习氯水性质的时候,学生直接观察到氯水是黄绿色的,从氯水的颜色来断定氯水中有氯分子,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疑问,因为课本中有现成答案:氯水因溶有氯气而显黄绿色。但是也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一定是氯分子,有没有可能是其他物质,它的颜色也是黄绿色的呢?”因为还不知道氯水的其他成分,特别是出现了新物质次氯酸,生成了新离子ClO-,学生不知其有无颜色,因而有必要通过对比实验来说明氯水显色的真正原因。这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再如在讲有机化学中苯与液溴在铁催化下发生取代反应时,生成一卤代苯、二卤代苯,生成的二卤代苯主要是邻位和对位取代产物;还有甲苯的硝化反应,硝基主要接在邻、对位上。有的学生课堂上就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是取代在邻、对位而不是其他位置?要解释这个问题,要用到电子效应,这个知识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教学要求,所以可从官能团的相互影响这个基本观念来谈。在给学生解释这类问题时,教师要把握好度。课堂上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是动了脑筋的,并不是一味地接受信息,而是学会去分析、处理信息了。   可见,对学生抢话的处理,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调控水平、应变能力,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富有挑战的考验。如果学生抢话的内容不正确,教师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坐下来?如果学生抢话的内容具有挑战性,教师怎样实施教学的“二度设计”,使学生的抢话内容成为新的学习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这是当前教师亟待解决和研究的新课题。      三、教师失误      一次在有机化学《油脂》的教学中,我误把“油脂”写成“油酯”,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碍于面子,将错就错,不加纠正,是绝对要不得的。但如果我们能够“借”错生智,来个将“错”就“措”,则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机智。当我发现自己出现了笔误,而学生却没有发现时,我立即对学生说:“你们好好想一想,老师刚才写得对吗?能不能把‘油脂’写成‘油酯’呢?‘脂’和‘酯’有何联系?”学生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发现了错误,进行了辨析,对“脂”和“酯”有了更深的理解。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是灵动的,是学生和教师及其他多种因素动态推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切配合,才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课堂。在普遍追求课堂生成的课改背景下,面对课堂“意外”,教师不仅要正视,更要捕捉,必须注意在实践中动态地调整和基于学生的所得反思并再设计,及时运用和激活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机智,巧妙地引导点拨,保证生成的正确方向,让它成为教学的亮点,给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2]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1.

  摘 要: 新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视为一种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课堂“意外”是课堂的生长点,让它成为教学的亮点,给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   关键词: 化学课堂 “意外” 处理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最担心是在课堂探究活动时发生意外,特别是化学课堂,尽管课前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复杂性,我们经常会遇到课堂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学生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或出现其他令教师尴尬的事情等情况。因此,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处理课堂中突发事件的技巧,使课堂“意外”演绎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应该是教师面对“意外”生成的认识与教学原则。      一、实验意外      化学实验中“意外”现象的出现是常有的事,“意外”现象能较大程度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势利导利用“意外”现象带来的意外情景往往能获得“意外”的收获。   例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第73页安排了关于苯酚性质的一个实验:“向稀苯酚溶液中加入浓溴水,观察实验现象”。按照反应原理,我们将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但是如果按照书本上的实验方法向稀苯酚溶液中加入浓溴水,边加边振荡,却看不到白色沉淀。实验为何失败呢?我觉得不如让学生说说是什么原因。经过讨论,学生提出了两点可能的原因:一是认为生成的2,4,6-三溴苯酚白色沉淀溶解在苯酚中,二是认为2,4,6-三溴苯酚又与过量溴水继续反应生成了溶于水的新物质。如何验证呢?很自然地学生都想到了通过实验来验证。学生设计了三组平行实验,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约1ml稀苯酚溶液,再分别在A试管中滴入2滴浓溴水,在B试管中滴入4滴浓溴水,在C试管中滴入10滴浓溴水。出现的现象为:在A试管中无现象;在B试管中出现大量白色沉淀;在C试管中溶液呈现黄色。因为在A试管中生成的2,4,6-三溴苯酚的量较少,且又溶解在了苯酚中,所以看不到白色沉淀,第一种观点正确。在B试管中滴入稍过量的浓溴水,苯酚完全生成2,4,6-三溴苯酚,而2,4,6-三溴苯酚不溶于水,随即有白色沉淀出现。而在C试管中在生成白色沉淀之后,继续加入浓溴水,就会生成另外一种黄色的物质2,4,4,6-四溴环己二烯酮,证明第二种观点是错误的。课堂上为了解释这一“意外”现象,预设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但是我觉得这是值得的,失败实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及操作对成功实验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探究性学习所需具备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教师在实验准备时必须充分,要尽可能避免出现意外,但是一旦出现实验不成功或结果异常时,要尊重事实,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如此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使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      二、学生“抢话”      抢话,一种是指课堂上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时学生突然抢话说,把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打断;另一种是当学生提问题或回答问题正在进行时,另一学生突然抢话说出自己的见解。首先应肯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教师创造课堂民主、和谐、自主氛围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没有约束与负担的教学情境下产生的,不是乱,而是活,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的迸发,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   例如在学习氯水性质的时候,学生直接观察到氯水是黄绿色的,从氯水的颜色来断定氯水中有氯分子,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疑问,因为课本中有现成答案:氯水因溶有氯气而显黄绿色。但是也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一定是氯分子,有没有可能是其他物质,它的颜色也是黄绿色的呢?”因为还不知道氯水的其他成分,特别是出现了新物质次氯酸,生成了新离子ClO-,学生不知其有无颜色,因而有必要通过对比实验来说明氯水显色的真正原因。这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再如在讲有机化学中苯与液溴在铁催化下发生取代反应时,生成一卤代苯、二卤代苯,生成的二卤代苯主要是邻位和对位取代产物;还有甲苯的硝化反应,硝基主要接在邻、对位上。有的学生课堂上就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是取代在邻、对位而不是其他位置?要解释这个问题,要用到电子效应,这个知识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教学要求,所以可从官能团的相互影响这个基本观念来谈。在给学生解释这类问题时,教师要把握好度。课堂上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是动了脑筋的,并不是一味地接受信息,而是学会去分析、处理信息了。   可见,对学生抢话的处理,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调控水平、应变能力,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富有挑战的考验。如果学生抢话的内容不正确,教师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坐下来?如果学生抢话的内容具有挑战性,教师怎样实施教学的“二度设计”,使学生的抢话内容成为新的学习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这是当前教师亟待解决和研究的新课题。      三、教师失误      一次在有机化学《油脂》的教学中,我误把“油脂”写成“油酯”,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碍于面子,将错就错,不加纠正,是绝对要不得的。但如果我们能够“借”错生智,来个将“错”就“措”,则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机智。当我发现自己出现了笔误,而学生却没有发现时,我立即对学生说:“你们好好想一想,老师刚才写得对吗?能不能把‘油脂’写成‘油酯’呢?‘脂’和‘酯’有何联系?”学生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发现了错误,进行了辨析,对“脂”和“酯”有了更深的理解。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是灵动的,是学生和教师及其他多种因素动态推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切配合,才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课堂。在普遍追求课堂生成的课改背景下,面对课堂“意外”,教师不仅要正视,更要捕捉,必须注意在实践中动态地调整和基于学生的所得反思并再设计,及时运用和激活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机智,巧妙地引导点拨,保证生成的正确方向,让它成为教学的亮点,给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2]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1.


相关内容

  • 遭遇险情又对策
  • 宝坻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遭遇险情有对策 知识 知道身边存在险情和不法侵害的现象: 了解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方 目标 法和技巧. 教 学 目 标 能力 学会认识和判断面临的灾害事故与不法侵害,提高自我保护意 目标 识: 学会运用有效方法,逐步形成自我保护的能力 情感 追求安全而充实的初中生活: ...

  • 课堂遭遇冷场时
  • 课堂遭遇冷场时,巧用激趣来升温 山东省莱芜市杨庄中学 周力明 课堂上,教师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学生却无动于衷,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更不知所云.本是热情高涨的教室变得鸦雀无声,少了学生的掺和,总觉得课上得很别扭.特别是教师课前精心准备了,课上满怀激情了,自以为趣味甚浓的教学在学生心中却激不起任何&qu ...

  • 课堂上的"意外"收获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课堂上的"意外"收获 作者:何竹仙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6年第08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62-02 教学设计就是对课堂教学所做的预 ...

  • 巧妙处理语文课堂中的意外
  •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充满悬疑和不确定性.经常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意外,这种意外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自然生成,也是教学智慧产生的最佳情境,是课堂中最灵动的教学资源.我们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充满智慧的"灵光一现"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使课 ...

  •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郭家庄中学 张鹏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 ...

  • 中小学校园意外事故的原因与反思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小学校园意外事故的原因与反思 作者:陈超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年第09期 [摘 要]健康的存在是发展的前提.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校园安全事故,已成为制约着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课程改革 ...

  • 中学生防溺水安全教案
  • "防溺水"教育主题班会 梓橦路学校 初一(6)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与宝贵,感悟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 2.使学生懂得溺水的主要原因和自救的方法,强化防溺水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导入 现在正是天气逐渐转热季节,暑期即将来临,中小学生溺水伤亡的事故也明显 ...

  • 点燃科学课堂教学亮点
  • 生成,点燃科学课堂教学亮点 --关于预设与生成的课堂教学的探讨 摘要:生成性教学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是一种突破,它能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从滋生到成熟的发展进程.在生成性教学中,关键在"活动--体验"的基础上发挥动态生成的作用,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挥.自主思考.自主获取教 ...

  • 上学路上保安全
  • 上学路上保安全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能明白上学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确立自立.自卫的安全保护意识. 2.初步认识最基本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安全常 识. 2.探讨该如何安全过马路,让学生正确过马路 (二)行为目标: 培养自立.自卫的安全保护意识.遵守交通规则.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