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 第2期2007年 4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RESEARCHANDDEVELOPMENTVol.26 No.2Apr.2007
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研究
张 莉,冯德显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郑州450052)
摘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我国 十一五 及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调整和转变。作者在全面分析河南省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自然条件的过渡性是影响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本底因素;土地、水等重要资源严重不足并且开发利用强度高成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刚性限制因素;生态环境较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是主体功能区划分尤其是对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划定作用显著;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全省经济的高增长势头和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主体功能区划分需要把握的重要经济属性。
关 键 词:主体功能区;划分;主导因素;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129.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7)02 0030 05
1 引言
国家 十一五 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确定不同的功能区定位,采取不同的区域开发模式,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长期政策。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区域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异,很难做到用一个大一统的方案来协调从宏观调控到具体的功能区建设和管理。因此,国家层面上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和管理重点在宏观调控和协调上,真正实施的可操作的方案则应该集中在省级或再下一层的市级功能区建设和管理上。可见,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导下,进行省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研究就十分重要。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东部,经济上正处在中工业化时期,属经济转型的最剧烈阶段,即处在自然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冲突集中发生的阶段,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空过渡性特征表现突出。河南省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分时具有较强的典型价值,进行该省主体功能区研究对全国和省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意义重大。
收稿日期:2006-12-31;修回日期:2007-03-05作者简介:张莉(1970-),女,河南卢氏县人,工程师,硕士,主2 对主体功能区基本概念的认识
2.1 功能区与主体功能区
功能区是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1]。
主体功能区是指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区域未来的人口集聚流动、经济发展态势、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以及生态功能,从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角度,将区域划分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不同空间单元。
该次主体功能区划分是从开发的角度将国土空间划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不同于空间范围较小、定位相对单一的功能区,主体功能区不完全排斥其他辅助功能或附属功能,可以说,以某种功能为主所形成的主体功能区实际上是一个具备综合功能的功能区,以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为前提,兼顾其他功能,以期对区域发展提出主要发展方向,并以此规范开发秩序,管制开发强度,调整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更加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2 主体功能区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在过去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城市规划、国土规划等一系列区划、规划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综合分析评价,更重视与自然社会功能和谐的一种考虑,其实质是对区域
第2期张 莉等: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研究
31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诉求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在区域落实的一种综合反映。与传统的空间规划相比,主体功能区规划使空间规划真正建立在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标分异明显,直接影响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农业生产水平和方向以及土地、水等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影响更为显著。3.2 资源禀赋及其开发利用强度
3.2.1 资源丰度。区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等的丰裕程度尤其是不可贸易的资源直接影响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水平和方向,对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进行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时,结合河南实际,重点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丰裕程度进行深入分析。
水资源严重缺乏。河南省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5,全省正常年份缺水40~50多亿m3[4],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尤以许昌、鹤壁、新乡、焦作和濮阳等市缺水严重,给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困难。据有关学者研究,至2020年,全省水资源安全状况将迅速恶化,出现全省性缺水局面[5]。因此,全省水资源总量及分布情况、人均水资源占用量,各评价单元的水资源供需平衡等因素是主体功能区划分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土地资源供应紧张。河南国土面积16.7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3%,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7hm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土地资源作为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最为刚性的因素之一,评价单元的土地资源总量、人均土地面积或人均耕地面积、土地资源结构构成、土地资源的质量评价结果等均需在主体功能区划分中进行综合考虑。
矿产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目前,全省已发现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钼矿、蓝晶石、铸型用砂岩、天然碱等8种,居前5位的有27种,居前10位的有47种。河南省矿产资源的分布明显不均、相对集中。如煤炭资源,60.3%分布在豫西,26%在豫北,12.8%在豫东,而豫南不足1%。优势矿产资源的储量、分布和潜在价值在主体功能区划分时应重点进行分析。3.2.2 资源开发强度。河南省资源开发强度高。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如河南省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又没有进行合理调配,导致部分地区、特别是豫北平原西部的温县、孟州市和卫河下游、马颊河一带超量开采浅层地下水造成大面积漏斗区。因此,在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时,全面分析评价单元的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尤为重要。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分析中,重点对水资源利用率、评价单元的万元GDP耗水量,地下水开采利用情况等因素进行分析;土地资源3 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
河南省由于地理位置的居中性,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根据经纬度和海陆分布等地理位置的差异、地势轮廓及新构造运动和生物气候基本特征的差异等,全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河南属其中的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地跨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分属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以秦岭 淮河为界,全省自北向南自然景观变化非常明显。过渡性是河南省最为典型的自然特征,在地形条件、地貌类型、气候条件、土壤等方面的过渡性特征表现突出。我国大尺度的经济分区,形成了东、中、西3个经济地带,客观上形成了经济的过渡区域。包括河南、湖北等省区在内的中国中部过渡带无论是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人口密度,还是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都处于三级阶梯中的中间一级,带有明显的过渡性[2],这条过渡带既是经济上的贫困带又是环境上的危急带,这条大致西北 东南走向的地带是我国土地退化最典型的地带,是人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3]。
因此,在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河南省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特殊性,在对全省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抓住影响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才能保证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成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1 自然条件的过渡性
3.1.1 地形条件和地貌类型的过渡。河南地处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深受地区构造的控制,表现为不同的构造体系和构造形态,制约着全省山脉、水系的分布格局。全省低山丘陵和平原分异明显,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为河南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多种多样的物质基础。因此,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分异规律成为全省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需要考虑的一个本底因素。3.1.2 气候条件南北过渡特征。河南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冬冷夏热。全省大致以伏牛山南坡和淮河干流为界,以南属亚热带,以北属暖温带,南北地区的年平
32
等方面进行开发利用强度分析。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6卷
hm2;地质公园达到15个,总面积5.8万hm2;森林公园达到76个,总面积20万hm2;湿地保护区达到14个,总面积25.38万hm2。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22.64%。在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时,已经建立和即将建设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源涵养区等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划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4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潜力
十五 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已经实现从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中原崛起之势日益显现。在 十一五 时期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3.4.1 经济运行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十五 期间,全省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从总量上看,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5000多亿元跃上10000亿元新台阶,2005年达到10587亿元,成为全国第5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省份。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2005年GDP增速达到14%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在中部地区也位于首位。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均居全国前列,标志着全省整体经济已进入高位稳定增长的快车道,并且这种经济高增长的势头在未来将会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表1 全国及河南等
中部6省GDP总量及增速情况统计(2005年)Tab.1 ThestatisticsofGDPandincreaseratesofChinaandsixprovincesinMid_Chinain2005
地区全国河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GDP总量/亿元182321.0010587.424179.525375.124056.766520.146511.34
GDP增长率/%
9.914.212.611.612.811.411.6
3.2.3 资源利用规划及实施情况。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日益重视,各级政府先后对辖区内各项资源进行了摸底调查,并进行了资源利用和管理方面的规划编制工作,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前已经历了三轮修编,同时新一轮规划修编在即。目前,正在实施的规划强调耕地保护,划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土地实施用途管制;又如目前正在实施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该规划对区域内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空间管制,划分了鼓励开采区、限制开采区和禁止开采区等。在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时,必须要和相关规划进行衔接,兼顾现有规划和未来一定时期内相关规划对该类资源的利用导向和限制条件。3.3 环境质量和生态建设
3.3.1 环境污染现状。河南人口密集,气候较干燥,环境自净能力较差,环境保护任务艰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污染正在成为一种十分突出的环境公害,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直接带来了河南省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状。区域环境污染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了评价单元的资源环境压力的大小,从而决定了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对评价单元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较计算成为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重要考虑。
3.3.2 生态环境的敏感性。河南省由于地貌类型和气候条件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全省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生态环境有不断恶化趋势。集中表现为山丘、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沿黄地带风沙再起和次生盐渍化扩展。因此,对于评价单元的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析,重点集中在生态脆弱程度,如水土流失强度、土壤沙化面积比例、盐渍化情况及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和灾害损失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3.3.3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了改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河南省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减缓,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及淮河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及平原绿化、通道绿化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2005年,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3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0余个,总面积76.66万hm2,占国土总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3.4.2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自 九五 时期,三次产业的构成由二、一、三格局演变为二、三、一格局。2005年,河南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2.1%,比 九五 末提高了5.1个百分点;工业主导地位,,
第2期张 莉等: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研究
33
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3.4.3 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但城镇化水平仍较低。2005年底,全省共有38个城市,占全国城市总量的5.77%,在全国各省区内居第四位。全省城镇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299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0.7%,比2000年提高7.5个百分点,但仍落后于全国和中部地区其他省份。按照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一五 规划纲要 目标,2010年河南的城镇化率将达到40%,仍低于国家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而要实现40%的目标,全省城镇化水平5年需要提高9.3个百分点,年均需要提高1.9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总规模将超过4000万人,城镇化建设任务相当繁重。
3.4.4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79亿元,由2000年的全国第7位上升到第5位,居中部地区第1位,其中城镇基础设施投资4324.86亿元,是 九五 时期的2.2倍。2005年底全省路网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78km,由2000年的全国第13位跃居第4位,在建高速公路里程居全国首位。城乡电网得到全面改造,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349.3万kW,火电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信息网络快速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3.4.5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迅速提高,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85.2万人,比 九五 末增加59万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增强。改造建设了覆盖全省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3.4.6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逐渐形成。伴随着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格局。经济联系方向由开放前的南北向为主转向东西向,经济空间布局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即传统 十字 型布局结构逐渐被成长起来的中原城市群和东西走向的4条发展轴线(陇海产业带、环太行山前产业带、洛平漯产业带和宁西产业带)所取代,形成 一心四带 的经济发展新格局[6]。在这种新格局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中原城市群地区,京广、陇海、焦枝、宁西四大铁路干线沿线地带的重点发展区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化、城镇化所拉动的经济增长仍将是全省区域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主要因素。对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客观分析和判断是我们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时需要把4 结论
(1)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涉及到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进行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时,应当充分考虑河南省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特殊性,在对全省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抓住影响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凸显区域特色,充分发挥全省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整体谋划区域发展。
(2)河南作为我国显性最强的两大自然过渡区(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在此交叉,自然条件的过渡性和特殊性是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分需要考虑的本底因素,对一些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如山地平原分界线、南北自然景观分界线、气候分界线的考虑在全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中十分重要。
(3)水土等重要资源严重不足,并且开发利用强度高,在部分地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全面分析全省重要资源的赋存和利用情况,科学评价区域资源承载能力,成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重要刚性限制因素。
(4)由于全省生态环境呈现出较高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对于区域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脆弱程度包括水土流失强度、土壤沙化、盐渍化情况及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和灾害损失程度的分析评价是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重要约束条件。同时,目前已建立的以及将要建设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水源涵养区等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划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全省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征和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主体功能区划分时需要把握的重要经济属性。统筹考虑未来全省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重视政府对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设计和总体布局在主体功能区划分时的体现,逐步形成全省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参考文献:
[1] 刘艳芳.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6
-127.
[2] 谢冰.中国过渡区域经济运行协调和发展机制分析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1):37-41.
[3] 钟兆沾,李克煌.山地平原交界带自然灾害与资源环
境评价[J].资源科学,1998,20(3):32-39.
[4] 方相林,焦士兴,张喜旺.河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
34
析[J].河南大学学报,2005,35(1):46-51.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6卷
布局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2):13-18.
[5] 宫少燕,管华,陈沛云.河南省水资源安全度的初步分[6] 冯德显,乔旭宁,杨永菊.河南省产业联系方向及空间
TheAnalysisoftheLeadingFactors
inDividingtheMainFunctionalRegionsofHenanProvince
ZHANGLi,FENGDe xian
(InstituteofGeography,HenanAcademyofSciences,Zhengzhou450052,China)
Abstract:Fromnowon,topromotetheformationofthemainfunctionalregionsisanimportantandur gentprojectduring the11thfive_yeardevelopmentperiod ;besides,itisalsoaverysignificantstrategicadjust mentandtransformationintheeconomicsocialdevelopmentofChina.HavingthoroughlyanalyzedtheparticularnatualconditionsandeconomicsocialdevelopmentalcharacteristicsofHenan,theauthorthinks:thetransitionofthenaturalconditionsisthebasicfactorindividingthemainfunctionalregionsofHenanProvince;thelackoftheimportantnaturalresourceslikelandandwaterwithitsdeepexploitationisaseriousbottleneck;thehighersensitivityandfrangibilityoftheecologicalenvironmentappearsremarkablyindividingthemainfunctionalre gions,especiallyfortheprohibitedandrestricteddevelopmentalareas;theimportanteconomicpropertieswehavetograspindividingthemainfunctionalregionsarethefollowingtwopoints:(1)Thetrendofthehighe conomicincreasealloverHenanProvincebroughtbytherapiddevelopmentoftheindustrializationandurbaniza tion;(2)The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alpatterninthefuture.
Keywords:mainfunctionalregion;divide;leadingfactor;HenanProvince
欢迎订阅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域研究与开发 杂志是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刊物,1982年创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该刊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重大问题专论,理论与方法,区域开发与发展,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研究,农业研究,旅游研究,环境研究,地图与遥感研究等。读者对象主要是地理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本刊为双月刊,大16开本,128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统一刊号CN41-1085/P,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2363,邮发代号36-109,期价10元,全年价60元。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到各地邮局订阅或直接汇款到编辑部订阅。
地址:郑州市陇海中路64号,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地域研究与开发 编辑部邮编:450052 电话:0371-67939201 E_mail:[email protected]联系人:张红
(本刊编辑部)
第26卷 第2期2007年 4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RESEARCHANDDEVELOPMENTVol.26 No.2Apr.2007
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研究
张 莉,冯德显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郑州450052)
摘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我国 十一五 及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调整和转变。作者在全面分析河南省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自然条件的过渡性是影响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本底因素;土地、水等重要资源严重不足并且开发利用强度高成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刚性限制因素;生态环境较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是主体功能区划分尤其是对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划定作用显著;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全省经济的高增长势头和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主体功能区划分需要把握的重要经济属性。
关 键 词:主体功能区;划分;主导因素;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129.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7)02 0030 05
1 引言
国家 十一五 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确定不同的功能区定位,采取不同的区域开发模式,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长期政策。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区域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异,很难做到用一个大一统的方案来协调从宏观调控到具体的功能区建设和管理。因此,国家层面上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和管理重点在宏观调控和协调上,真正实施的可操作的方案则应该集中在省级或再下一层的市级功能区建设和管理上。可见,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导下,进行省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研究就十分重要。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东部,经济上正处在中工业化时期,属经济转型的最剧烈阶段,即处在自然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冲突集中发生的阶段,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空过渡性特征表现突出。河南省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分时具有较强的典型价值,进行该省主体功能区研究对全国和省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意义重大。
收稿日期:2006-12-31;修回日期:2007-03-05作者简介:张莉(1970-),女,河南卢氏县人,工程师,硕士,主2 对主体功能区基本概念的认识
2.1 功能区与主体功能区
功能区是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1]。
主体功能区是指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区域未来的人口集聚流动、经济发展态势、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以及生态功能,从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角度,将区域划分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不同空间单元。
该次主体功能区划分是从开发的角度将国土空间划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不同于空间范围较小、定位相对单一的功能区,主体功能区不完全排斥其他辅助功能或附属功能,可以说,以某种功能为主所形成的主体功能区实际上是一个具备综合功能的功能区,以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为前提,兼顾其他功能,以期对区域发展提出主要发展方向,并以此规范开发秩序,管制开发强度,调整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更加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2 主体功能区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在过去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城市规划、国土规划等一系列区划、规划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区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综合分析评价,更重视与自然社会功能和谐的一种考虑,其实质是对区域
第2期张 莉等: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研究
31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诉求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在区域落实的一种综合反映。与传统的空间规划相比,主体功能区规划使空间规划真正建立在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标分异明显,直接影响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农业生产水平和方向以及土地、水等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影响更为显著。3.2 资源禀赋及其开发利用强度
3.2.1 资源丰度。区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等的丰裕程度尤其是不可贸易的资源直接影响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水平和方向,对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进行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时,结合河南实际,重点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丰裕程度进行深入分析。
水资源严重缺乏。河南省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5,全省正常年份缺水40~50多亿m3[4],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尤以许昌、鹤壁、新乡、焦作和濮阳等市缺水严重,给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困难。据有关学者研究,至2020年,全省水资源安全状况将迅速恶化,出现全省性缺水局面[5]。因此,全省水资源总量及分布情况、人均水资源占用量,各评价单元的水资源供需平衡等因素是主体功能区划分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土地资源供应紧张。河南国土面积16.7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3%,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7hm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土地资源作为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最为刚性的因素之一,评价单元的土地资源总量、人均土地面积或人均耕地面积、土地资源结构构成、土地资源的质量评价结果等均需在主体功能区划分中进行综合考虑。
矿产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目前,全省已发现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钼矿、蓝晶石、铸型用砂岩、天然碱等8种,居前5位的有27种,居前10位的有47种。河南省矿产资源的分布明显不均、相对集中。如煤炭资源,60.3%分布在豫西,26%在豫北,12.8%在豫东,而豫南不足1%。优势矿产资源的储量、分布和潜在价值在主体功能区划分时应重点进行分析。3.2.2 资源开发强度。河南省资源开发强度高。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如河南省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又没有进行合理调配,导致部分地区、特别是豫北平原西部的温县、孟州市和卫河下游、马颊河一带超量开采浅层地下水造成大面积漏斗区。因此,在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时,全面分析评价单元的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尤为重要。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分析中,重点对水资源利用率、评价单元的万元GDP耗水量,地下水开采利用情况等因素进行分析;土地资源3 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
河南省由于地理位置的居中性,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根据经纬度和海陆分布等地理位置的差异、地势轮廓及新构造运动和生物气候基本特征的差异等,全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河南属其中的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地跨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分属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以秦岭 淮河为界,全省自北向南自然景观变化非常明显。过渡性是河南省最为典型的自然特征,在地形条件、地貌类型、气候条件、土壤等方面的过渡性特征表现突出。我国大尺度的经济分区,形成了东、中、西3个经济地带,客观上形成了经济的过渡区域。包括河南、湖北等省区在内的中国中部过渡带无论是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人口密度,还是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都处于三级阶梯中的中间一级,带有明显的过渡性[2],这条过渡带既是经济上的贫困带又是环境上的危急带,这条大致西北 东南走向的地带是我国土地退化最典型的地带,是人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3]。
因此,在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河南省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特殊性,在对全省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抓住影响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才能保证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成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1 自然条件的过渡性
3.1.1 地形条件和地貌类型的过渡。河南地处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深受地区构造的控制,表现为不同的构造体系和构造形态,制约着全省山脉、水系的分布格局。全省低山丘陵和平原分异明显,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为河南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多种多样的物质基础。因此,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分异规律成为全省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需要考虑的一个本底因素。3.1.2 气候条件南北过渡特征。河南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冬冷夏热。全省大致以伏牛山南坡和淮河干流为界,以南属亚热带,以北属暖温带,南北地区的年平
32
等方面进行开发利用强度分析。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6卷
hm2;地质公园达到15个,总面积5.8万hm2;森林公园达到76个,总面积20万hm2;湿地保护区达到14个,总面积25.38万hm2。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22.64%。在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时,已经建立和即将建设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源涵养区等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划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4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潜力
十五 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已经实现从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中原崛起之势日益显现。在 十一五 时期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3.4.1 经济运行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十五 期间,全省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从总量上看,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5000多亿元跃上10000亿元新台阶,2005年达到10587亿元,成为全国第5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省份。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2005年GDP增速达到14%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在中部地区也位于首位。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均居全国前列,标志着全省整体经济已进入高位稳定增长的快车道,并且这种经济高增长的势头在未来将会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表1 全国及河南等
中部6省GDP总量及增速情况统计(2005年)Tab.1 ThestatisticsofGDPandincreaseratesofChinaandsixprovincesinMid_Chinain2005
地区全国河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GDP总量/亿元182321.0010587.424179.525375.124056.766520.146511.34
GDP增长率/%
9.914.212.611.612.811.411.6
3.2.3 资源利用规划及实施情况。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日益重视,各级政府先后对辖区内各项资源进行了摸底调查,并进行了资源利用和管理方面的规划编制工作,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前已经历了三轮修编,同时新一轮规划修编在即。目前,正在实施的规划强调耕地保护,划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土地实施用途管制;又如目前正在实施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该规划对区域内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空间管制,划分了鼓励开采区、限制开采区和禁止开采区等。在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时,必须要和相关规划进行衔接,兼顾现有规划和未来一定时期内相关规划对该类资源的利用导向和限制条件。3.3 环境质量和生态建设
3.3.1 环境污染现状。河南人口密集,气候较干燥,环境自净能力较差,环境保护任务艰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污染正在成为一种十分突出的环境公害,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直接带来了河南省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状。区域环境污染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了评价单元的资源环境压力的大小,从而决定了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对评价单元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较计算成为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重要考虑。
3.3.2 生态环境的敏感性。河南省由于地貌类型和气候条件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全省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生态环境有不断恶化趋势。集中表现为山丘、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沿黄地带风沙再起和次生盐渍化扩展。因此,对于评价单元的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析,重点集中在生态脆弱程度,如水土流失强度、土壤沙化面积比例、盐渍化情况及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和灾害损失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3.3.3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了改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河南省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减缓,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及淮河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及平原绿化、通道绿化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2005年,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3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0余个,总面积76.66万hm2,占国土总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3.4.2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自 九五 时期,三次产业的构成由二、一、三格局演变为二、三、一格局。2005年,河南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2.1%,比 九五 末提高了5.1个百分点;工业主导地位,,
第2期张 莉等: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研究
33
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3.4.3 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但城镇化水平仍较低。2005年底,全省共有38个城市,占全国城市总量的5.77%,在全国各省区内居第四位。全省城镇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299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0.7%,比2000年提高7.5个百分点,但仍落后于全国和中部地区其他省份。按照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一五 规划纲要 目标,2010年河南的城镇化率将达到40%,仍低于国家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而要实现40%的目标,全省城镇化水平5年需要提高9.3个百分点,年均需要提高1.9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总规模将超过4000万人,城镇化建设任务相当繁重。
3.4.4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79亿元,由2000年的全国第7位上升到第5位,居中部地区第1位,其中城镇基础设施投资4324.86亿元,是 九五 时期的2.2倍。2005年底全省路网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78km,由2000年的全国第13位跃居第4位,在建高速公路里程居全国首位。城乡电网得到全面改造,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349.3万kW,火电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信息网络快速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3.4.5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迅速提高,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85.2万人,比 九五 末增加59万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增强。改造建设了覆盖全省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3.4.6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逐渐形成。伴随着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格局。经济联系方向由开放前的南北向为主转向东西向,经济空间布局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即传统 十字 型布局结构逐渐被成长起来的中原城市群和东西走向的4条发展轴线(陇海产业带、环太行山前产业带、洛平漯产业带和宁西产业带)所取代,形成 一心四带 的经济发展新格局[6]。在这种新格局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中原城市群地区,京广、陇海、焦枝、宁西四大铁路干线沿线地带的重点发展区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化、城镇化所拉动的经济增长仍将是全省区域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主要因素。对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客观分析和判断是我们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时需要把4 结论
(1)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涉及到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进行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时,应当充分考虑河南省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特殊性,在对全省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抓住影响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凸显区域特色,充分发挥全省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整体谋划区域发展。
(2)河南作为我国显性最强的两大自然过渡区(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在此交叉,自然条件的过渡性和特殊性是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分需要考虑的本底因素,对一些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如山地平原分界线、南北自然景观分界线、气候分界线的考虑在全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中十分重要。
(3)水土等重要资源严重不足,并且开发利用强度高,在部分地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全面分析全省重要资源的赋存和利用情况,科学评价区域资源承载能力,成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重要刚性限制因素。
(4)由于全省生态环境呈现出较高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对于区域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脆弱程度包括水土流失强度、土壤沙化、盐渍化情况及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和灾害损失程度的分析评价是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重要约束条件。同时,目前已建立的以及将要建设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水源涵养区等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划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全省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征和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主体功能区划分时需要把握的重要经济属性。统筹考虑未来全省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重视政府对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设计和总体布局在主体功能区划分时的体现,逐步形成全省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参考文献:
[1] 刘艳芳.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6
-127.
[2] 谢冰.中国过渡区域经济运行协调和发展机制分析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1):37-41.
[3] 钟兆沾,李克煌.山地平原交界带自然灾害与资源环
境评价[J].资源科学,1998,20(3):32-39.
[4] 方相林,焦士兴,张喜旺.河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
34
析[J].河南大学学报,2005,35(1):46-51.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6卷
布局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2):13-18.
[5] 宫少燕,管华,陈沛云.河南省水资源安全度的初步分[6] 冯德显,乔旭宁,杨永菊.河南省产业联系方向及空间
TheAnalysisoftheLeadingFactors
inDividingtheMainFunctionalRegionsofHenanProvince
ZHANGLi,FENGDe xian
(InstituteofGeography,HenanAcademyofSciences,Zhengzhou450052,China)
Abstract:Fromnowon,topromotetheformationofthemainfunctionalregionsisanimportantandur gentprojectduring the11thfive_yeardevelopmentperiod ;besides,itisalsoaverysignificantstrategicadjust mentandtransformationintheeconomicsocialdevelopmentofChina.HavingthoroughlyanalyzedtheparticularnatualconditionsandeconomicsocialdevelopmentalcharacteristicsofHenan,theauthorthinks:thetransitionofthenaturalconditionsisthebasicfactorindividingthemainfunctionalregionsofHenanProvince;thelackoftheimportantnaturalresourceslikelandandwaterwithitsdeepexploitationisaseriousbottleneck;thehighersensitivityandfrangibilityoftheecologicalenvironmentappearsremarkablyindividingthemainfunctionalre gions,especiallyfortheprohibitedandrestricteddevelopmentalareas;theimportanteconomicpropertieswehavetograspindividingthemainfunctionalregionsarethefollowingtwopoints:(1)Thetrendofthehighe conomicincreasealloverHenanProvincebroughtbytherapiddevelopmentoftheindustrializationandurbaniza tion;(2)The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alpatterninthefuture.
Keywords:mainfunctionalregion;divide;leadingfactor;HenanProvince
欢迎订阅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域研究与开发 杂志是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刊物,1982年创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该刊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重大问题专论,理论与方法,区域开发与发展,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研究,农业研究,旅游研究,环境研究,地图与遥感研究等。读者对象主要是地理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本刊为双月刊,大16开本,128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统一刊号CN41-1085/P,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2363,邮发代号36-109,期价10元,全年价60元。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到各地邮局订阅或直接汇款到编辑部订阅。
地址:郑州市陇海中路64号,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地域研究与开发 编辑部邮编:450052 电话:0371-67939201 E_mail:[email protected]联系人:张红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