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条到规范--团体的规则秩序演进

  【摘 要】在社会中发生规范作用的法律与有关的社会现象之间存在某种相互关系。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规范对人类共同生活的意义,建立社会规范结构的理论或或者法律和社会相互影响的理论。文章系对法社会学中关于社会规范结构理论中作为法的溯源及形式的团体规则秩序进行的浅述。   【关键词】法条;秩序;团体;规则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152-01   一、法条与团体秩序   比较法学的大师亨利?萨姆纳?梅因爵士最早指出,最古老的法总是诉讼法。这一说法当然是欠考虑的。一个还很简单和原始的社会,其整个秩序以诉讼法为基础是不可想象的。也不是任何地方,法律争议都仅仅依据诉讼规范来裁决。诚然,一项控告常常由于原告在形式上的错误而足以被驳回,或者一项起诉由于被告在形式上的错误而被受理;但是,在不考虑程序缺陷的情况下,裁决必须总是根据实体法来作出。假如没有实体法,做出裁决当然是不可能的。尽管诉讼法的确不是最古老的法,但最早的法条可能是诉讼法的法条。   人类团体的内部秩序不仅仅是原初的法的形式,而且直到当代仍然是法的基本形式。法条不仅很晚才出现,而且至今绝大部分依然来源于团体的内部秩序。因此,要说明法的起源、发展和本质,就必须首先探究团体的秩序。团体的内部秩序由法律规范所决定。法律规范不应与法条相混淆。法条是某个法律规定在一部制定法或者法书中偶然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表述。与此相反,法律规范是转化为行动的法律命令,比如它在某个特定的、也许规模很小的团体中居支配地位,哪怕没有任何字面上的表达。一旦某个社会有了实际有效的法条,那么法律规范也就从这些法条中产生;但是,在任何社会,法律规范远比法条的数量多,因为适用于个别情形的法总是远远多于适用于所有类似情形的法。   二、社会团体规则与秩序利益   社会团体是一种人类群体:他们在相互的关系中决定承认某些规则为其行为规则,而且至少大体上实际地依次而行为。这些规则是多种多样的,以不同的名称加以称谓:法律规则、伦理规则、宗教规则、习俗规则、荣誉规则、利益规则、社交规则、礼节规则、时尚规则等等。这些是社会事实,是在社会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它们不能与其发生作用的社会割裂开来,而只能在其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与此不同的是有些规则在形式和内容上是规范、抽象的命令和禁令,它们涉及团体内的共同生活,引导团体的成员。故此,法律规则仅仅是一种行为规则,在这一点上与所有其他的社会行为规则具有相同的性质。可想可知,主流的法学决不强调这一点,而基于实践的理由强调法与其他规范、特别是与伦理规范之间的差异。在尚未完全国家化的法之形成的过程中,这种差异是隐而不现的。   任何的人类关系,无论是暂时的还是持久的,都完全以团体中的行为规则来维系。假如规则不再起作用,那么团体就会四分五裂;这些规则的效力愈弱,则共同体就会变得愈松散。若宗教规定不再有效 ,则宗教团体会因此消亡;若家庭成员不再遵守家庭秩序,则家庭将逐步解体。并非一切人类团体均由法律规范所决定,而显然只有那些从属于法律的团体,其秩序才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在所有的法律团体中,法律规范构成了其内部秩序的支柱:它们是其组织体的最强有力的支持。然而,有且只有法律规则已经在某个团体中成为实际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说:法律规则至少被人普遍地承认并加以遵行,它们才创造团体中的秩序。那些依然作为纯粹的裁判规范、只在很少的诉讼案件中有效的法律规则不会为团体确定秩序;当然,更不用说现实中大量存在、却对生活根本没有什么影响的法条了。伦理规范、习俗规范和宗教规范自然也是如此。   人总是给予自己的利益来行为,如果有人成功地做到详尽地说明推动人去行为的利益,那他不仅解决了规范强制的问题,而且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了社会科学的所有其他问题;反之,将人类团体中的统治集团的利益同整个团体的利益或其他团体成员的利益对立起来,是完全不正确的。抽象地说,团体中的秩序也可能是一个坏的秩序,它或许保护统治集团的不当利益,而给其他成员施加沉重的负担,但坏秩序总比根本没有秩序要好。没有更好的秩序存在,这一直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论据,说明为什么在其既定的精神和伦理状态下,在其现有的经济储备条件下,社会不可能创造一种更好的秩序。   参考文献:   [1][德]韦 伯(Weber,M.),康乐,简惠美译.法律社会学:非正当性的支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奥]埃利希,舒国滢译.法社会学原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3][德]莱塞尔(Thomas,R.),高旭军等译.法社会学导论:第5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美]庞德,邓正来译.法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4.   [5]张建伟.国家转型与治理的法律多元主义分析——中、俄转轨秩序的比较法律经济学[J].法学研究,2005(5).   [6]刘志松.纠纷解决与规则多元[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3).   [7]胡平仁.法社会学的法观念[J].社会科学战线,2007(3).   [8]唐宏强.法律多元化之源:社会内部矛盾的特殊性[J].甘肃社会科学,2003(1).

  【摘 要】在社会中发生规范作用的法律与有关的社会现象之间存在某种相互关系。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规范对人类共同生活的意义,建立社会规范结构的理论或或者法律和社会相互影响的理论。文章系对法社会学中关于社会规范结构理论中作为法的溯源及形式的团体规则秩序进行的浅述。   【关键词】法条;秩序;团体;规则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152-01   一、法条与团体秩序   比较法学的大师亨利?萨姆纳?梅因爵士最早指出,最古老的法总是诉讼法。这一说法当然是欠考虑的。一个还很简单和原始的社会,其整个秩序以诉讼法为基础是不可想象的。也不是任何地方,法律争议都仅仅依据诉讼规范来裁决。诚然,一项控告常常由于原告在形式上的错误而足以被驳回,或者一项起诉由于被告在形式上的错误而被受理;但是,在不考虑程序缺陷的情况下,裁决必须总是根据实体法来作出。假如没有实体法,做出裁决当然是不可能的。尽管诉讼法的确不是最古老的法,但最早的法条可能是诉讼法的法条。   人类团体的内部秩序不仅仅是原初的法的形式,而且直到当代仍然是法的基本形式。法条不仅很晚才出现,而且至今绝大部分依然来源于团体的内部秩序。因此,要说明法的起源、发展和本质,就必须首先探究团体的秩序。团体的内部秩序由法律规范所决定。法律规范不应与法条相混淆。法条是某个法律规定在一部制定法或者法书中偶然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表述。与此相反,法律规范是转化为行动的法律命令,比如它在某个特定的、也许规模很小的团体中居支配地位,哪怕没有任何字面上的表达。一旦某个社会有了实际有效的法条,那么法律规范也就从这些法条中产生;但是,在任何社会,法律规范远比法条的数量多,因为适用于个别情形的法总是远远多于适用于所有类似情形的法。   二、社会团体规则与秩序利益   社会团体是一种人类群体:他们在相互的关系中决定承认某些规则为其行为规则,而且至少大体上实际地依次而行为。这些规则是多种多样的,以不同的名称加以称谓:法律规则、伦理规则、宗教规则、习俗规则、荣誉规则、利益规则、社交规则、礼节规则、时尚规则等等。这些是社会事实,是在社会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它们不能与其发生作用的社会割裂开来,而只能在其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与此不同的是有些规则在形式和内容上是规范、抽象的命令和禁令,它们涉及团体内的共同生活,引导团体的成员。故此,法律规则仅仅是一种行为规则,在这一点上与所有其他的社会行为规则具有相同的性质。可想可知,主流的法学决不强调这一点,而基于实践的理由强调法与其他规范、特别是与伦理规范之间的差异。在尚未完全国家化的法之形成的过程中,这种差异是隐而不现的。   任何的人类关系,无论是暂时的还是持久的,都完全以团体中的行为规则来维系。假如规则不再起作用,那么团体就会四分五裂;这些规则的效力愈弱,则共同体就会变得愈松散。若宗教规定不再有效 ,则宗教团体会因此消亡;若家庭成员不再遵守家庭秩序,则家庭将逐步解体。并非一切人类团体均由法律规范所决定,而显然只有那些从属于法律的团体,其秩序才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在所有的法律团体中,法律规范构成了其内部秩序的支柱:它们是其组织体的最强有力的支持。然而,有且只有法律规则已经在某个团体中成为实际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说:法律规则至少被人普遍地承认并加以遵行,它们才创造团体中的秩序。那些依然作为纯粹的裁判规范、只在很少的诉讼案件中有效的法律规则不会为团体确定秩序;当然,更不用说现实中大量存在、却对生活根本没有什么影响的法条了。伦理规范、习俗规范和宗教规范自然也是如此。   人总是给予自己的利益来行为,如果有人成功地做到详尽地说明推动人去行为的利益,那他不仅解决了规范强制的问题,而且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了社会科学的所有其他问题;反之,将人类团体中的统治集团的利益同整个团体的利益或其他团体成员的利益对立起来,是完全不正确的。抽象地说,团体中的秩序也可能是一个坏的秩序,它或许保护统治集团的不当利益,而给其他成员施加沉重的负担,但坏秩序总比根本没有秩序要好。没有更好的秩序存在,这一直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论据,说明为什么在其既定的精神和伦理状态下,在其现有的经济储备条件下,社会不可能创造一种更好的秩序。   参考文献:   [1][德]韦 伯(Weber,M.),康乐,简惠美译.法律社会学:非正当性的支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奥]埃利希,舒国滢译.法社会学原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3][德]莱塞尔(Thomas,R.),高旭军等译.法社会学导论:第5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美]庞德,邓正来译.法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4.   [5]张建伟.国家转型与治理的法律多元主义分析——中、俄转轨秩序的比较法律经济学[J].法学研究,2005(5).   [6]刘志松.纠纷解决与规则多元[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3).   [7]胡平仁.法社会学的法观念[J].社会科学战线,2007(3).   [8]唐宏强.法律多元化之源:社会内部矛盾的特殊性[J].甘肃社会科学,2003(1).


相关内容

  • 社会变迁与法律变迁的一般理论
  • 摘要:任何的法律发展都建立在社会发展之上,任何一种法律制度都是由经济与社会铸造而成,都深刻地蕴涵在一个社会的结构之中,法律的生成与演进是与社会及其变迁密切相关的,社会调整与变迁也必然最终引发法律秩序的调整与变化. 关键词:社会变迁 法律变迁 关系 西方法律社会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埃利希曾在<法律 ...

  • 中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目标与途径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该如何进行现代法制建设,是我国学者目前非常关注的学术话题.从比较宏观的视野看,大致涉及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我国法制建设追求的目标取向是什么?其二,我国法制建设的方法途径是什么?笔者在此提出自己近来思考的一孔之见,希望得到学者的批评指正. 一.中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本目 ...

  • 会计准则制度演化分析
  • 会计准则制度演化分析 提要本文在制度演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分析会计准则变迁的演进论分析框架,说明会计准则作为一种 外部规则是基于内部会计规则演化而来,并针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不足提出建议. 一.制度演化分析 制度演化流派旗帜下,不同的经济学家进行制度演化分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哈耶克提出的社会秩序 ...

  • 公共选择学派[大都市区治理的理论演进]
  • "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演进 <大都市区治理的理论演进>p84-85 "公共选择"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主张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问题."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来源很广,可以追溯到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 ...

  • 关于泸州遗赠纠纷适用法律规范之辨
  • 关于泸州遗赠纠纷案中适用法律的规范之辨 泸州遗赠纠纷案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其原因在于法官跳过了法律规则直接适用法律原则做出了判决,泸州中院二审做出的判决书中援引了多个法条,这些法条中既有强制性规范,又有任意性规范,既有法律原则,又有法律规则,笔者将在下面做出辨析. 规范之辨: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法 ...

  • 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犯的区分标准探析
  • [摘要]罪状上具有包容关系的两罪,且两罪保护法益具有同一性或者一罪保护的法益能够包含另一罪,是法条竞合:罪状上具有交叉关系的两罪,且两罪的保护法益也具有部分重合,但是任何一罪的保护法益都不能为另一罪所完全.全面评价,成立想象竞合犯:两罪的罪状上无重合,且两个罪名之间保护的法益完全不同也就是并无重合关 ...

  • 立法原意对刑法解释的意义
  • 立法原意对刑法解释的意义* 魏东.田维** (四川大学 法学院,四川成都,610207) 引用本文时请注明出处:魏东.田维:<立法原意对刑法解释的意义>,载<人民检察>2013年第13期. [内容摘要]立法原意,是指立法文本及其具体的法律条文所表现出的立法者的本意.在方法论解 ...

  • 2012年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真题解析
  • 2012年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真题解析 杨雄 一.单项选择题 22.关于<刑事诉讼法>"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体现了以人为本.保障和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理念 B.体现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

  • 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法理学]讲义
  • 2015年 国家司法考试<法理学>讲义 法 理 学 第一章 法的本体 第一节 法的概念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首先,法的本质表现为法的正式性.法的正式性以称法的官方性.国家性,指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 其次,法的本质反映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