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案例

2004年货币政策出台始末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郭凯 2004-03-01

2004年,央行把广义货币增长量定在17%,比去年年终运行下来的19%低,其用意在于控制通胀的风险;同时,比去年年初制定的16%高,旨在温和降温。 一份新出炉的外贸数据让刚刚度过羊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喜忧参半。2月中旬,来自海关总署的国内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1月,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轧计后,得到了0.3亿美元的逆差。

令央行喜悦的是,2004年1月外贸逆差的出现,代表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的顺差强劲增长势头已经或暂时性的回落。由于国内企业出口规模急剧膨胀,使去年第四季单季的顺差为163亿美元,而同年前三个季度的累计顺差也不过约90亿美元。但令人担忧的是,去年1月同期,国内进出口贸易逆差有12.5亿美元,而今年只有0.3亿美元。

就在2月中旬,大洋彼岸传来中国赴美采购团百万吨粮食采购落定的消息,央行人士对0.3亿美元逆差之忧才稍事安慰。

“如果知道去年的货币政策报告后面经历了些什么曲折,就能明白这些局部数字和央行政策的关系。”国务院一位官员说。

紧接着的2月24日,央行公布的《2003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开篇第一句话,用了一个少见的描述句,“2003年是不寻常的一年”。

知情人士称,今年某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历数2003年的货币政策,对央行的工作表示赞许。不过,央行作为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者才刚刚起步,2004年,要实现金融的平稳运行,央行还有几道门槛要过。

谁在决定货币政策

和中国银监会分家后,2003年是央行作为货币当局的第一个执政年。而第一年,就遇到了复杂的环境。

央行一位人士表示,2003年的通胀隐患,在此之前央行就有所预料。2002年下半年,基于对经济和货币一些相关指标的忧虑,央行开始给商业银行贷款做窗口指导,对信贷规模进行适度调控。但是2003年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打乱了央行的计划。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左右了央行的判断。去年1月,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达到3300亿元,而2002年1月该数字为880亿元,同比增长了2400亿元。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全年的新增贷款将达到4万亿。

2月,央行就已经决定,要收紧货币供应量。然而,或许是上几年的通缩状况留下的后怕心理,当时央行的观点被认为在给国内经济增长“泼冷水”,遭到了国务院一些部门的异议。

3月,央行停止了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一串数字记录了当时的变化:在2月国内新增贷款1000亿元之后,3~6月的4个月里,新增贷款分别增加了约4000亿、2000亿、2500亿和5500亿。7月份公布的上半年报表上,赫然18000亿元的新增贷款额,意味着国内商业银行在2003年前6个月里创出半年放贷超过以往全年贷款数量的历史纪录。

下半年,在国务院的支持下,央行祭出一系列货币新政控制贷款增长速度。尽管还是有市场嘘声,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市场并没有出现大的风波,金融运行平稳。当时,原材料、粮价以及各地固定资产投资节节攀升的数据如雪片般汇集

北京,面对日益明显的通胀苗头,大家都对央行的货币调控能力捏了一把汗。 业内人士点出,金融机构的贷款往往都是下半年会占据全年总数的大头,然而2003年下半年的贷款量被控制在了上半年的1/2,仅投放了9000亿元。法定准备金率的上调,直接对局势的稳定发生了作用。

但是,2003年广义货币投放增量仍然接近20%,据央行一位人士说,这与我国的外汇储备有关。在开放经济体系下,央行没法像压缩银行资金投放一样,控制国际收支顺差。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3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4033亿美元,比三季度末增加194亿美元,如果加上拨给中行和建行的450亿美元资本金,实际增加额是644亿美元。上升的原因,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企业为享受退税待遇而提前出口、提前结汇有关,也与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有关。

于是,为购买去年由1200亿美元国际收支顺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形成的新增外汇储备,央行额外被动投放了高达7000亿元的基础货币,而且这里已经扣除了通过央行票据所做的对冲部分。

央行人士说,央行票据的问世基本上就是为了应付收购外汇的货币投放。但是,由于每天都不知道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会有多少卖盘抛出来,所以对冲票据的发行也基本上是在无法计划的情况下进行的。央行公开市场的操作人员自身,卖上期票据的时候其实不知道下期要卖多少。

观察人士称,国际收支的改善,以及国际采购等调控手段能否持续运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2004年的货币政策导向。

17%的松和紧

央行一位人士称,虽然外界对2004年货币政策有很多种读本,但实际上央行2004年的政策,不能只用“松”或者是“紧”来概括。

据他分析,制订2004货币政策目标的时候,央行最终把广义货币投放的增长量定在17%。去年年初的同比数字为16%,而年终运行下来的结果是19.6%。17%的意思,首先否定了去年的19.6%,强调的是控制通胀的风险。

不过,17%仍然比2003年年初制定的16%的货币供应增长率要高1个百分点。其用意在于温和降温的考虑,也就是说经济平稳过渡需要一个自然的温和通胀。由于存量货币的基数已经很大,实际上1个百分点,对应的投放就是2200亿元,17%的增长代表了3.8万亿的增量投放。

而对货币数量的确定,自然会联系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央行一位数年参与货币决策的官员说,目前可以作为主要调控工具的不是利率,还是货币数量。

这位官员表示,利率是供求决定的,即使在过去更严格的利率管制年代,各地的存贷款利率也有很大差距。现今为了争多客户,贷款利率实际上又一压再压。而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期也表示,越是高风险金融机构,越有可能高息揽存,往往使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同时,人民币和美元的利差一直存在,目前已经有很多机构选择了资产人民币化、负债美元化的财务安排方式。如果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利率升,则外汇流入,人民币投放不得不再扩大;利率降,则把资金继续赶到市场上,还是增加了投放。

上述央行官员说,这也不代表央行不考虑利率。过去很多年,利率一直是参考的指标。今年央行研究局发布的调整货币供应统计方法的报告,几年前已经在

做了,并且今后也会做下去。

三桩“公案”背后

2003年,央行发布的每一个指令和信号也并不是完全符合市场预期。其中有三桩“公案”,外界最初报以嘘声。而事过境迁之后,国内金融机构和央行自身都发现,市场在成熟。

最先的一桩是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2003年,市场利率一路走高,国债利率因为显得低而数次流标,二级市场一度倒逼一级市场提高了利率。而最后,利率走稳。

央行一位人士说,央行在货币市场只能影响短期利率。早在2002年第三、第四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中,央行就向市场做出提示,认为当时的低利率只是短期的,长期看利率有走高的势头。而货币利率若是走高,国债回报率就相对变低。但当时,没有多少人注意,央行的提示并没有换来相应的市场预期形成。

而去年11月、12月的央行票据流标事件,更有一番隐情。央行知情人士说,其时央行已经明确了要把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下调至1.62%,对商业银行而言,这是判定资金营运的基准利率。当然,央行公开业务操作部门不能将上述决定提前说明,但市场对利率的预期又必须降下来,如此一来,导致了固定利率招标的数次流标。直至12月11号,央行公布了对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的下调决定,市场才恍然大悟。

再有令市场瞩目的一件案子。2003年9月1日,央行发出通知,要求从8月1日起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央行部分,按照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计付利息。被“包养”的待遇宣告结束后,8400亿的邮政储蓄资金开始走向市场,而市场颇有微词,认为此举和上调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相反。

对此,记者没有决策部门的权威解本,不过某商业银行资金部人士表示,去年9月上调准备金率后,因为资金市场分割,导致利率预期走高,从客观上看,邮储资金当时放出,实际上获得的是比其他时候可能都要好的价格待遇。

虽然几桩“公案”自有离奇,但是在市场走向成熟的时期,必须要求央行能了解市场预期,并且掌握引导市场预期的技巧。

Weng先生是一位在芝加哥某跨国公司工作的贸易发展经理,有时间的时候,他就去参加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的征询会议。Weng先生说,在美联储的中央和地方系统,这样的会议很常见,美联储有很多手段了解公众预期,并和他们交换意见、互相影响,还包括借助传媒的作用。有时并不需要做出真的决策,市场的风向就已经转了。

2004年货币政策出台始末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郭凯 2004-03-01

2004年,央行把广义货币增长量定在17%,比去年年终运行下来的19%低,其用意在于控制通胀的风险;同时,比去年年初制定的16%高,旨在温和降温。 一份新出炉的外贸数据让刚刚度过羊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喜忧参半。2月中旬,来自海关总署的国内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1月,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轧计后,得到了0.3亿美元的逆差。

令央行喜悦的是,2004年1月外贸逆差的出现,代表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的顺差强劲增长势头已经或暂时性的回落。由于国内企业出口规模急剧膨胀,使去年第四季单季的顺差为163亿美元,而同年前三个季度的累计顺差也不过约90亿美元。但令人担忧的是,去年1月同期,国内进出口贸易逆差有12.5亿美元,而今年只有0.3亿美元。

就在2月中旬,大洋彼岸传来中国赴美采购团百万吨粮食采购落定的消息,央行人士对0.3亿美元逆差之忧才稍事安慰。

“如果知道去年的货币政策报告后面经历了些什么曲折,就能明白这些局部数字和央行政策的关系。”国务院一位官员说。

紧接着的2月24日,央行公布的《2003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开篇第一句话,用了一个少见的描述句,“2003年是不寻常的一年”。

知情人士称,今年某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历数2003年的货币政策,对央行的工作表示赞许。不过,央行作为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者才刚刚起步,2004年,要实现金融的平稳运行,央行还有几道门槛要过。

谁在决定货币政策

和中国银监会分家后,2003年是央行作为货币当局的第一个执政年。而第一年,就遇到了复杂的环境。

央行一位人士表示,2003年的通胀隐患,在此之前央行就有所预料。2002年下半年,基于对经济和货币一些相关指标的忧虑,央行开始给商业银行贷款做窗口指导,对信贷规模进行适度调控。但是2003年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打乱了央行的计划。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左右了央行的判断。去年1月,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达到3300亿元,而2002年1月该数字为880亿元,同比增长了2400亿元。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全年的新增贷款将达到4万亿。

2月,央行就已经决定,要收紧货币供应量。然而,或许是上几年的通缩状况留下的后怕心理,当时央行的观点被认为在给国内经济增长“泼冷水”,遭到了国务院一些部门的异议。

3月,央行停止了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一串数字记录了当时的变化:在2月国内新增贷款1000亿元之后,3~6月的4个月里,新增贷款分别增加了约4000亿、2000亿、2500亿和5500亿。7月份公布的上半年报表上,赫然18000亿元的新增贷款额,意味着国内商业银行在2003年前6个月里创出半年放贷超过以往全年贷款数量的历史纪录。

下半年,在国务院的支持下,央行祭出一系列货币新政控制贷款增长速度。尽管还是有市场嘘声,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市场并没有出现大的风波,金融运行平稳。当时,原材料、粮价以及各地固定资产投资节节攀升的数据如雪片般汇集

北京,面对日益明显的通胀苗头,大家都对央行的货币调控能力捏了一把汗。 业内人士点出,金融机构的贷款往往都是下半年会占据全年总数的大头,然而2003年下半年的贷款量被控制在了上半年的1/2,仅投放了9000亿元。法定准备金率的上调,直接对局势的稳定发生了作用。

但是,2003年广义货币投放增量仍然接近20%,据央行一位人士说,这与我国的外汇储备有关。在开放经济体系下,央行没法像压缩银行资金投放一样,控制国际收支顺差。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3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4033亿美元,比三季度末增加194亿美元,如果加上拨给中行和建行的450亿美元资本金,实际增加额是644亿美元。上升的原因,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企业为享受退税待遇而提前出口、提前结汇有关,也与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有关。

于是,为购买去年由1200亿美元国际收支顺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形成的新增外汇储备,央行额外被动投放了高达7000亿元的基础货币,而且这里已经扣除了通过央行票据所做的对冲部分。

央行人士说,央行票据的问世基本上就是为了应付收购外汇的货币投放。但是,由于每天都不知道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会有多少卖盘抛出来,所以对冲票据的发行也基本上是在无法计划的情况下进行的。央行公开市场的操作人员自身,卖上期票据的时候其实不知道下期要卖多少。

观察人士称,国际收支的改善,以及国际采购等调控手段能否持续运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2004年的货币政策导向。

17%的松和紧

央行一位人士称,虽然外界对2004年货币政策有很多种读本,但实际上央行2004年的政策,不能只用“松”或者是“紧”来概括。

据他分析,制订2004货币政策目标的时候,央行最终把广义货币投放的增长量定在17%。去年年初的同比数字为16%,而年终运行下来的结果是19.6%。17%的意思,首先否定了去年的19.6%,强调的是控制通胀的风险。

不过,17%仍然比2003年年初制定的16%的货币供应增长率要高1个百分点。其用意在于温和降温的考虑,也就是说经济平稳过渡需要一个自然的温和通胀。由于存量货币的基数已经很大,实际上1个百分点,对应的投放就是2200亿元,17%的增长代表了3.8万亿的增量投放。

而对货币数量的确定,自然会联系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央行一位数年参与货币决策的官员说,目前可以作为主要调控工具的不是利率,还是货币数量。

这位官员表示,利率是供求决定的,即使在过去更严格的利率管制年代,各地的存贷款利率也有很大差距。现今为了争多客户,贷款利率实际上又一压再压。而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期也表示,越是高风险金融机构,越有可能高息揽存,往往使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同时,人民币和美元的利差一直存在,目前已经有很多机构选择了资产人民币化、负债美元化的财务安排方式。如果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利率升,则外汇流入,人民币投放不得不再扩大;利率降,则把资金继续赶到市场上,还是增加了投放。

上述央行官员说,这也不代表央行不考虑利率。过去很多年,利率一直是参考的指标。今年央行研究局发布的调整货币供应统计方法的报告,几年前已经在

做了,并且今后也会做下去。

三桩“公案”背后

2003年,央行发布的每一个指令和信号也并不是完全符合市场预期。其中有三桩“公案”,外界最初报以嘘声。而事过境迁之后,国内金融机构和央行自身都发现,市场在成熟。

最先的一桩是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2003年,市场利率一路走高,国债利率因为显得低而数次流标,二级市场一度倒逼一级市场提高了利率。而最后,利率走稳。

央行一位人士说,央行在货币市场只能影响短期利率。早在2002年第三、第四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中,央行就向市场做出提示,认为当时的低利率只是短期的,长期看利率有走高的势头。而货币利率若是走高,国债回报率就相对变低。但当时,没有多少人注意,央行的提示并没有换来相应的市场预期形成。

而去年11月、12月的央行票据流标事件,更有一番隐情。央行知情人士说,其时央行已经明确了要把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下调至1.62%,对商业银行而言,这是判定资金营运的基准利率。当然,央行公开业务操作部门不能将上述决定提前说明,但市场对利率的预期又必须降下来,如此一来,导致了固定利率招标的数次流标。直至12月11号,央行公布了对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的下调决定,市场才恍然大悟。

再有令市场瞩目的一件案子。2003年9月1日,央行发出通知,要求从8月1日起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央行部分,按照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计付利息。被“包养”的待遇宣告结束后,8400亿的邮政储蓄资金开始走向市场,而市场颇有微词,认为此举和上调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相反。

对此,记者没有决策部门的权威解本,不过某商业银行资金部人士表示,去年9月上调准备金率后,因为资金市场分割,导致利率预期走高,从客观上看,邮储资金当时放出,实际上获得的是比其他时候可能都要好的价格待遇。

虽然几桩“公案”自有离奇,但是在市场走向成熟的时期,必须要求央行能了解市场预期,并且掌握引导市场预期的技巧。

Weng先生是一位在芝加哥某跨国公司工作的贸易发展经理,有时间的时候,他就去参加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的征询会议。Weng先生说,在美联储的中央和地方系统,这样的会议很常见,美联储有很多手段了解公众预期,并和他们交换意见、互相影响,还包括借助传媒的作用。有时并不需要做出真的决策,市场的风向就已经转了。


相关内容

  •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 <财政与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一.适应对象: 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 二.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 ...

  • 宏观经济学案例
  • <宏观经济学>案例 案例一:国防支出与经济 数的作用.80年代前期里根执政开始,美国国防开支急剧扩张,国防预算从1979年的2710亿美元飞速增长到2010年的6360亿美元,相当于GDP 的4.2%,国防建设对经济增长起了很强的刺激作用,帮助经济走出了1981-982年的衰退,并且推动 ...

  • 货币时间价值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的探究
  • (2014届) 毕业论文 题 目货币时间价值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 会计学 年 级 2012级 学生学号 [1**********] 学生姓名 王凯翔 指导教师 董晓芳 2013年11 月 24日 货币时间价值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以及 ...

  • 国际商务与国际营销总复习资料
  • <国际商务与国际营销>复习计划 述要求进行. <国际商务与国际营销>总复习资料 A部分 必做题(60分):一.单选题(共5分,每题1分) 二.简答题(共15分,前两题6分,第三题3分) 三.案例分析(共40分,两道题) B部分 选做题(40分): 案例分析题,四选二,每题20 ...

  • 金融市场产品
  • 国际金融市场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和商品交易市场.作为新兴市场之一,中国正在这些市场做出积极的改变,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市场规则,丰富金融产品,使投资者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投资行为更加规范和有活力.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资金及市场部谨遵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 ...

  • 欧洲美元市场
  • 案 例 分 析 案例1: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美国国内对银行业的管制和税收方面的原因,美国银行发现在境外离岸金融中心从事国际金融业务更加有利可图,因为这些地方税收低.管制少,还有其他种种优惠和资金调动的便利,于是纷纷到伦敦.巴黎.法兰克福.新加坡.香港以及开曼.巴哈马.巴拿马等境外离岸金融中心设立 ...

  • 国际经济学案例分析
  • 案例名称:蜡烛工的请愿 案例适用:比较优势理论 案例内容: 在重商主义哲学盛行时期,保护主义蔓延,被激怒的法国经济学家Frederic Bastiat(1801-1851年),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压倒了保护主义者.巴斯底持在1845年虚构的法国蜡烛工人请愿的故事中,最成功地打击了贸易保护主义. ...

  • 货币市场套期保值案例解答(第八章课件--幻灯片25-26)
  • 第八章课件--幻灯片25-26 [货币市场套期保值案例解答] 美国天成公司12月1日向德国的一家公司出口一批合同金额为DM1000,000 (1百万德国马克)的货物,货款将于6个月后以马克支付.天成公司的财务经理正在分析是否应以合约方法对这笔应收账进行保值(经估算,天成公司的资本成本为11%/年). ...

  • [泽平宏观]汇率的决定因素与2017年人民币展望--大类资产配置之十二
  • 文:方正宏观任泽平    联系人:甘源 熊义明博士为本文作出重要贡献 导读 本文旨在研究汇率的几个关键性问题: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决定因素:经济增速换挡期的汇率表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机制:基于以上理论和国际经验分析基础上的人民币汇率展望. 摘要 选择外汇还是持有本币,取决于保值.支付和投机需求,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