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一直被争议,一直做自己

  莫言  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去年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出来,其他获奖者都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莫言正悄悄地呆在山东高密老家的村子里,记者们几乎找不到他。他说自己不是低调,也不是不看重茅盾文学奖,只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作家来说,写作是最难的,但也是可控的,写完了之后读者买不买,能不能得奖,就不是作家能决定的了。”当然,得了奖莫言也开心,“起码是一种认可,代表60多个评委的承认,一个写作者还是希望被人肯定的。”  但有人肯定自然也就会有人否定,一直有一种声音认为,莫言写《蛙》就是冲着拿奖去的:小说通篇渲染了中国农村的贫穷、落后、愚昧,以及刻意选择在西方饱受争议的“计划生育”题材,就是为了讨好西方评委的胃口,就是为了在西方得奖。对此,莫言坦言:“理智上我觉得很正常,无论多么优秀的作品,也都会有争议;不过从情感上来说,我肯定还是有些不高兴的。”莫言说,高密老家的生活从来都是自己小说的重要灵感来源,“我生于斯,长于斯,我与这个地方血肉相连,它是我的血地。我的父母把我生在这块土地上,我一落土就落在高密东北乡这块黑土上。无论这个地方多么贫瘠、多么荒凉,这个地方的官员多么霸道,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多么愚昧,但是作为一个故乡的人,作为一个在外的游子,一旦踏上这块土地,就会心潮激荡,那种感觉在别的地方是不可能产生的,这就是所谓的故乡的力量。”莫言强调,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故乡是很重要的,所以自己怎么可能会“利用”故乡“贬低”故乡去博得奖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不久前,全球著名博彩公司Unibet在网站上公布了诺贝尔文学奖奖项的赔率表:中国作家莫言不仅首次出现在类似的名单上,还以一赔六点五排在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其赔率为一赔八。按照以往的规律,一个作家在赔率表上排名越靠前、赔率越低,就意味着博彩公司认为其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性越大。于是莫言一下子又成了媒体的热追对象,一时间人人都想从这个“诺奖第一候选”的作家嘴里掏出点劲爆的话来。可是莫言又一次选择了“莫言”,只是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表了一篇简短的辟谣说明——在此之前,常在网络发表争议言论的青年作家、策划人张一一曾经放言,莫言一直在西方获奖呼声很高,是因为用高价“收买”了马悦然为自己的多本瑞典版图书做翻译,而马悦然正是诺奖的众多评审委员中唯一懂中文的一个,他的意见对中文作品在诺奖的评定中有很大的作用——对此,莫言在微博上写道:“本人郑重声明,我在瑞典只出版了三本书:《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三本书的译者均为陈安娜。我对造谣者深恶痛绝,并对蒙受不白之冤的马悦然先生深表歉意。”而针对热议的诺奖话题,他一个字也没说。  “没有新作,一个作家就没有发言权。”  8月的上海热浪滚滚,莫言却仍然中规中矩地穿了一件短袖衬衣,翻出个格格正正的衣领来,让人看了都替他热。可是莫言本人却一副“心静自然凉”的架势,低眉顺目地端坐着——这个“低眉顺目”没有感情色彩,只是个单纯的描述——是的,我一直觉得莫言的面相有一种作家里少见的温吞柔顺。可是面相温和眉目柔顺的人,性格里却往往有一种特别的坚毅,或者说,灵魂中总有一种与面相形成强烈反差的叛逆,这一点在莫言的文字中就有分明的表现。  这一次得以见到莫言,主要是因为他应邀参加了好几场上海书展的论坛活动,不过与历届书展相比,这一次他一个独立的活动都没有举办。问他这般低调为哪般,莫言先是笑了一下——抿紧嘴唇,眼尾那里拉得更低更长,这是他标志性的表情——然后毫不避讳地说:“没有新作,一个作家就没有发言权。” 且不说过去的《红高粱》系列,新世纪以来莫言的《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几乎每部长篇新作的出手都会引来关注,这位以恣肆想象力著称的作家,却毫不讳言自己近年“没有新作”,这还是让人有点意外的。  不过继2009年出版《蛙》之后,莫言的确近三年都没有新作问世。然而《蛙》对莫言的意义是不同的,许多人都认为《蛙》显出了一个不同的莫言。“我以往的小说比较强调变形、夸张、天马行空,写起来也畅快。但《蛙》与现实密切相关,是刚刚乃至正在发生的事情,当然它也可以用我擅长的方式写,但我觉得不般配。所以,不玩技巧、不耍花招,就老老实实、一笔一画去逼近人物和故事。”于是,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莫言扎实地写出了这部以计划生育为题材的作品,冒着争议和风险将其出版,最终获得了肯定,拿到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其实,从《天堂蒜薹之歌》到《四十一炮》,莫言也并不总是生活在充满魔幻色彩的“高密东北乡”,在这些作品中,他对于现实的关注从未间断过。“小说家不应该回避社会生活,这既是小说家的良心,也是创作的必然需求。”莫言说,“同时,求变求新也是艺术家的本能,不能老是重复自己。”《蛙》之后迟迟没有动笔写新作,莫言说,正是出于自己对“新”的不自信。  “生活是千百万人的千百万种个性,小说家必须要在这千百万种个性所汇成的洪流中游泳、呼吸、搏杀,才能使小说‘新’起来。别人夸我的想象力,但我不能吃老本。小说家不能永远依赖有限的个人经验,还要调动所有器官去感受外部世界——稍微震颤,就有反应。可是我现在年纪大了,对外界迟钝了,对新的生活了解太少了。所以如果不新,我宁可不写。”说到这里,莫言笑了,“当然,我努力想拆掉年龄的墙壁。但你有交流的热情,别人却未必有同等的愿望。”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意味深长,似乎暗示了作者和读者之间可能存在的“代沟”。拿这个相问,莫言说:“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每个时代的作家,每个年龄段也应该产生每个年龄段代表性的作家。80后、90后作家写他们的同龄人,一定比我写得好。”“所以你能坦然接受随着年龄增长,作为一个时代的作家慢慢退出主流?”莫言大笑道:“我觉得自己现在已经不是主流了。退出舞台的中心,逐渐边缘化,我不仅接受,也很满意这种状态。年轻时还有这样的野心,希望自己的作品包罗万象,但现在,我更想通过写作寻找知音。就像站在枯枝上的老鸟,寻求一样老的鸟,听我唱歌。”

  莫言  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去年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出来,其他获奖者都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莫言正悄悄地呆在山东高密老家的村子里,记者们几乎找不到他。他说自己不是低调,也不是不看重茅盾文学奖,只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作家来说,写作是最难的,但也是可控的,写完了之后读者买不买,能不能得奖,就不是作家能决定的了。”当然,得了奖莫言也开心,“起码是一种认可,代表60多个评委的承认,一个写作者还是希望被人肯定的。”  但有人肯定自然也就会有人否定,一直有一种声音认为,莫言写《蛙》就是冲着拿奖去的:小说通篇渲染了中国农村的贫穷、落后、愚昧,以及刻意选择在西方饱受争议的“计划生育”题材,就是为了讨好西方评委的胃口,就是为了在西方得奖。对此,莫言坦言:“理智上我觉得很正常,无论多么优秀的作品,也都会有争议;不过从情感上来说,我肯定还是有些不高兴的。”莫言说,高密老家的生活从来都是自己小说的重要灵感来源,“我生于斯,长于斯,我与这个地方血肉相连,它是我的血地。我的父母把我生在这块土地上,我一落土就落在高密东北乡这块黑土上。无论这个地方多么贫瘠、多么荒凉,这个地方的官员多么霸道,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多么愚昧,但是作为一个故乡的人,作为一个在外的游子,一旦踏上这块土地,就会心潮激荡,那种感觉在别的地方是不可能产生的,这就是所谓的故乡的力量。”莫言强调,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故乡是很重要的,所以自己怎么可能会“利用”故乡“贬低”故乡去博得奖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不久前,全球著名博彩公司Unibet在网站上公布了诺贝尔文学奖奖项的赔率表:中国作家莫言不仅首次出现在类似的名单上,还以一赔六点五排在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其赔率为一赔八。按照以往的规律,一个作家在赔率表上排名越靠前、赔率越低,就意味着博彩公司认为其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性越大。于是莫言一下子又成了媒体的热追对象,一时间人人都想从这个“诺奖第一候选”的作家嘴里掏出点劲爆的话来。可是莫言又一次选择了“莫言”,只是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表了一篇简短的辟谣说明——在此之前,常在网络发表争议言论的青年作家、策划人张一一曾经放言,莫言一直在西方获奖呼声很高,是因为用高价“收买”了马悦然为自己的多本瑞典版图书做翻译,而马悦然正是诺奖的众多评审委员中唯一懂中文的一个,他的意见对中文作品在诺奖的评定中有很大的作用——对此,莫言在微博上写道:“本人郑重声明,我在瑞典只出版了三本书:《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三本书的译者均为陈安娜。我对造谣者深恶痛绝,并对蒙受不白之冤的马悦然先生深表歉意。”而针对热议的诺奖话题,他一个字也没说。  “没有新作,一个作家就没有发言权。”  8月的上海热浪滚滚,莫言却仍然中规中矩地穿了一件短袖衬衣,翻出个格格正正的衣领来,让人看了都替他热。可是莫言本人却一副“心静自然凉”的架势,低眉顺目地端坐着——这个“低眉顺目”没有感情色彩,只是个单纯的描述——是的,我一直觉得莫言的面相有一种作家里少见的温吞柔顺。可是面相温和眉目柔顺的人,性格里却往往有一种特别的坚毅,或者说,灵魂中总有一种与面相形成强烈反差的叛逆,这一点在莫言的文字中就有分明的表现。  这一次得以见到莫言,主要是因为他应邀参加了好几场上海书展的论坛活动,不过与历届书展相比,这一次他一个独立的活动都没有举办。问他这般低调为哪般,莫言先是笑了一下——抿紧嘴唇,眼尾那里拉得更低更长,这是他标志性的表情——然后毫不避讳地说:“没有新作,一个作家就没有发言权。” 且不说过去的《红高粱》系列,新世纪以来莫言的《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几乎每部长篇新作的出手都会引来关注,这位以恣肆想象力著称的作家,却毫不讳言自己近年“没有新作”,这还是让人有点意外的。  不过继2009年出版《蛙》之后,莫言的确近三年都没有新作问世。然而《蛙》对莫言的意义是不同的,许多人都认为《蛙》显出了一个不同的莫言。“我以往的小说比较强调变形、夸张、天马行空,写起来也畅快。但《蛙》与现实密切相关,是刚刚乃至正在发生的事情,当然它也可以用我擅长的方式写,但我觉得不般配。所以,不玩技巧、不耍花招,就老老实实、一笔一画去逼近人物和故事。”于是,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莫言扎实地写出了这部以计划生育为题材的作品,冒着争议和风险将其出版,最终获得了肯定,拿到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其实,从《天堂蒜薹之歌》到《四十一炮》,莫言也并不总是生活在充满魔幻色彩的“高密东北乡”,在这些作品中,他对于现实的关注从未间断过。“小说家不应该回避社会生活,这既是小说家的良心,也是创作的必然需求。”莫言说,“同时,求变求新也是艺术家的本能,不能老是重复自己。”《蛙》之后迟迟没有动笔写新作,莫言说,正是出于自己对“新”的不自信。  “生活是千百万人的千百万种个性,小说家必须要在这千百万种个性所汇成的洪流中游泳、呼吸、搏杀,才能使小说‘新’起来。别人夸我的想象力,但我不能吃老本。小说家不能永远依赖有限的个人经验,还要调动所有器官去感受外部世界——稍微震颤,就有反应。可是我现在年纪大了,对外界迟钝了,对新的生活了解太少了。所以如果不新,我宁可不写。”说到这里,莫言笑了,“当然,我努力想拆掉年龄的墙壁。但你有交流的热情,别人却未必有同等的愿望。”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意味深长,似乎暗示了作者和读者之间可能存在的“代沟”。拿这个相问,莫言说:“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每个时代的作家,每个年龄段也应该产生每个年龄段代表性的作家。80后、90后作家写他们的同龄人,一定比我写得好。”“所以你能坦然接受随着年龄增长,作为一个时代的作家慢慢退出主流?”莫言大笑道:“我觉得自己现在已经不是主流了。退出舞台的中心,逐渐边缘化,我不仅接受,也很满意这种状态。年轻时还有这样的野心,希望自己的作品包罗万象,但现在,我更想通过写作寻找知音。就像站在枯枝上的老鸟,寻求一样老的鸟,听我唱歌。”


相关内容

  • 莫言文章风格
  • 莫言用"残酷叙事"建立了一个隐秘的文学王国2012 年 10 月 11 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消息为持续近半月的"莫言得诺奖"喧嚣划上了一个圆满的休止符.此前的争议将莫言推到风口浪尖上,各种讨论在文学作品和道德伦理中攻讦不休,而很少涉 ...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莫言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4)莫言 ★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莫言成为首个获此奖的中国人. 从1981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至 ...

  • 作家和翻译是相互成就吗
  • 作家和翻译是相互成就吗 莫言获得诺奖后,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中国之所以有那么多不被世界所知的好作家,绝大多数的原因是他们的作品没有被翻译成英文,也难找像葛浩文这样优秀的译者.顾彬担心,倾向于读者与市场化的译本,最终对文学本身无益.对于葛浩文的翻译方式,顾彬称:"葛浩文在翻译的时候不是逐字. ...

  • 莫言:中国文坛的强心剂
  • 几年前,诗人叶匡政"文学已死"的声音犹在耳畔,几年后,直到在公布前一刻仍被多数人认为不可能花落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被中国作家莫言摘得.欢呼雀跃声中,有几人能读懂莫言?中国文学会不会因为一个诺奖而起死回生? 让我们静待"诺奖"这针强心剂为中国文坛带来的改变. 中 ...

  • 觉悟者莫言--任亮_终南山文化研究院
  • \今天打车比坐公交车便宜 觉悟者莫言--任亮 2013-01-06 14:37阅读:122 觉悟者莫言 --评莫言<讲故事的人> 陕西终南山文化研究院院长 任亮 我相信,一切朴素简单的东西,虽然往往是最平常.最普通的,却也是最好的,一如阳光.空气.清水.亲人的爱--,而我们享用却常不在意 ...

  • 蛙读书笔记
  • 读莫言小说<娃>有感 (2012年10月25日) 听说中国人首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迫不及待地找了来看,毕竟前次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的所谓中国人早已只能称为"华人"了. 刚看<蛙>第一部分的序,就产生一种不舒服 的感觉,不是质疑莫老的文笔,而是这部作品竟然 ...

  • 蛙-姑姑形象分析
  • 我的姑姑是一个传奇的人物 她执着 认真个性鲜明 她一生与生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给人幸福的送子观音到让人畏惧的恶魔 出带领队伍强行执行计划生育 出手狠辣的刽子手 年老时唯唯诺诺活在了忏悔与自责之中,与年轻时形成了鲜明对比 <蛙>这部作品里, 莫言通过时代背景.典型人物的客观再现, 还原了一 ...

  • 诺贝尔文学
  • 那些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要靠才华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主页君按:长得不好看的叫自己实力派,强调自己技艺上的实力,而以姿色取胜的人只能被称作偶像派.不过太多以偶像著称的明星也是被这个title 埋没了自己真正的实力,不可谓不够公平.遇到那些颜值高却又才华惊人.还拿了一堆世界顶尖奖项的人,那真真是要逼死凡人 ...

  • 人教版语文教材删掉鲁迅文章
  • 人教版语文教材删掉鲁迅文章 人民网 2013.9.4. [导读]"<伤逝>.<祥林嫂>等文章,不是孩子们能感知的."赵瑜认为,鲁迅是以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来评价世事,鲁迅的种种好,应该是成年后才能体味. 开学了,郑州市中小学生逐步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 不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