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之药"的启示

“不死之药”有许多版本,《韩非子》:“有人向楚王献上不死之药,掌管通报的谒者把药拿进宫去。中射之士(卫士)问道:‘是可以吃的吗?’谒者说:‘可以。’于是把药抢过去吃了。楚王大发脾气,叫人要把中射之士杀了。中射之士请人去劝说楚王,说:‘臣下问了谒者,他说:‘可以吃。’所以臣下就把药吃下去了。这事臣下是没有罪的,罪在谒者身上。而且那人献上的是不死之药,臣下吃了而王又把我杀了,那就是死药,是那人欺骗了王。要知道杀了无罪的臣下来证明王被别人所欺骗,倒不如把臣放了。’楚王便没有杀他。”

这个故事一直以来对后世影响很大,鄙人通过学习,把它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违反逻辑竟能忽悠人。这个故事有两个逻辑陷阱:第一个违反了逻辑的同一律,偷换了概念。如中射之士故意问谒者:这药‘是可以吃的吗?’谒者不知是计,随口答道:‘可以吃。’而他则把可以吃的药故意曲解为他有权吃的药,并把责任推到谒者身上;第二个则故意扩大了不死之药的内涵,把治病的不死之药与被杀死之死“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联系起来证明:如果楚王杀了他,说明就是死药而不是不死之药,并以此来明他无罪,罪在献药之人。这真是岂有此理,强词夺理,诡诈无极!

第二,说明了楚王的昏庸和赏罚不明。如“中射之士请人去劝说楚王”,他不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原因,而是没有耳骨──耳朵软的,风来从风,雨来从雨,偏听偏信,仅凭一面之词就把他放了,说明楚王的昏庸才会被人愚弄,同时说明他赏罚不明,不能以理服人。韩非子说过:“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意思是:“君主的忧患在于相信别人。相信了别人,就为别人所控制。”楚王就是如此。可见,一个强大的楚国到后来之所以会走向灭亡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这种“不死之药”揭示了一种“不死之道”。这个“道”通过转化、变化,从形式上,已由道具变成了具体的法,从内容上,也就不再是逻辑的游戏了,于是这个“道”可以理解为:

其一,可以说的“道”(大道)。如正道、道义、天道,以及事物的发展规律,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存在就是合理”等,这些“道”都是可以公开说的大道理。然而,“天意从来高难问”,像“天道”与道家所说的“道”,这些博大精深的东西,既不是一般人,也不是短时间能说得清、道得明的,更不要说鄙人了,因此不敢多言,还请诸君见谅!在此,只能简单说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道”罢了。

其二,不一定可以说的“道”(小道)。从实践来看,一是只做不说的。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钻政策、法律的空子,有政策不执行,绕开政策、法规的“红线”走,或打擦边球。又如“法不责众” 等,这些都是只做不说,做了再说,扰乱社会的“道”,于是“奸奸巧巧又煎又炒,老老实实没得吃”。二是只说不做的。如有些人对不愿意执行的政策、法规总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他们口头上说得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使人信以为真,甚至为之动容,而在行动上却无动于衷,不是从客观上找原因,就是推诿、扯皮,于是推来推去,时间过去,最后是不了了之,谁也不负责任。三是有罪的变成无罪,无罪的变成有罪。如像中射之士犯了王法,本是该杀的,但他却通过请人把罪责推得一干二净,并把罪责推到谒者和献不死之药的人身上,有罪的变成无罪,无罪的变成有罪,狡诈之人往往就是如此。当然,事实的确如此,但并非总是如此。

其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秘密、隐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种类繁多,一言难尽,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来说,就像是日历上的节日,表面看去有节(如“端午”节),而用手揉它却没有节(节,读jié,如竹节,谐则,指原则)。如一些技术、法门的东西,看是有的,事实也是有的,但是摸不着的,就是请教人家,人家也不会说的。又如“有钱可使鬼”,币厚言甜,“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于是“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这虽是公开的秘密,但要人家言传就难。此外,还有一些秘密、隐私的东西,都可以理解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

实践证明,这种“不死之道”不但揭示了自然界的天道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道,而且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道”(包括潜规则),揭示了社会的深层次问题,正因为如此,像中射之士这种狡诈之人才得以逃脱法律的制裁,甚至得以继续行骗。可见,如果任由这些邪恶之“道”发展下去,就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不死之药”有许多版本,《韩非子》:“有人向楚王献上不死之药,掌管通报的谒者把药拿进宫去。中射之士(卫士)问道:‘是可以吃的吗?’谒者说:‘可以。’于是把药抢过去吃了。楚王大发脾气,叫人要把中射之士杀了。中射之士请人去劝说楚王,说:‘臣下问了谒者,他说:‘可以吃。’所以臣下就把药吃下去了。这事臣下是没有罪的,罪在谒者身上。而且那人献上的是不死之药,臣下吃了而王又把我杀了,那就是死药,是那人欺骗了王。要知道杀了无罪的臣下来证明王被别人所欺骗,倒不如把臣放了。’楚王便没有杀他。”

这个故事一直以来对后世影响很大,鄙人通过学习,把它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违反逻辑竟能忽悠人。这个故事有两个逻辑陷阱:第一个违反了逻辑的同一律,偷换了概念。如中射之士故意问谒者:这药‘是可以吃的吗?’谒者不知是计,随口答道:‘可以吃。’而他则把可以吃的药故意曲解为他有权吃的药,并把责任推到谒者身上;第二个则故意扩大了不死之药的内涵,把治病的不死之药与被杀死之死“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联系起来证明:如果楚王杀了他,说明就是死药而不是不死之药,并以此来明他无罪,罪在献药之人。这真是岂有此理,强词夺理,诡诈无极!

第二,说明了楚王的昏庸和赏罚不明。如“中射之士请人去劝说楚王”,他不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原因,而是没有耳骨──耳朵软的,风来从风,雨来从雨,偏听偏信,仅凭一面之词就把他放了,说明楚王的昏庸才会被人愚弄,同时说明他赏罚不明,不能以理服人。韩非子说过:“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意思是:“君主的忧患在于相信别人。相信了别人,就为别人所控制。”楚王就是如此。可见,一个强大的楚国到后来之所以会走向灭亡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这种“不死之药”揭示了一种“不死之道”。这个“道”通过转化、变化,从形式上,已由道具变成了具体的法,从内容上,也就不再是逻辑的游戏了,于是这个“道”可以理解为:

其一,可以说的“道”(大道)。如正道、道义、天道,以及事物的发展规律,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存在就是合理”等,这些“道”都是可以公开说的大道理。然而,“天意从来高难问”,像“天道”与道家所说的“道”,这些博大精深的东西,既不是一般人,也不是短时间能说得清、道得明的,更不要说鄙人了,因此不敢多言,还请诸君见谅!在此,只能简单说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道”罢了。

其二,不一定可以说的“道”(小道)。从实践来看,一是只做不说的。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钻政策、法律的空子,有政策不执行,绕开政策、法规的“红线”走,或打擦边球。又如“法不责众” 等,这些都是只做不说,做了再说,扰乱社会的“道”,于是“奸奸巧巧又煎又炒,老老实实没得吃”。二是只说不做的。如有些人对不愿意执行的政策、法规总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他们口头上说得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使人信以为真,甚至为之动容,而在行动上却无动于衷,不是从客观上找原因,就是推诿、扯皮,于是推来推去,时间过去,最后是不了了之,谁也不负责任。三是有罪的变成无罪,无罪的变成有罪。如像中射之士犯了王法,本是该杀的,但他却通过请人把罪责推得一干二净,并把罪责推到谒者和献不死之药的人身上,有罪的变成无罪,无罪的变成有罪,狡诈之人往往就是如此。当然,事实的确如此,但并非总是如此。

其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秘密、隐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种类繁多,一言难尽,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来说,就像是日历上的节日,表面看去有节(如“端午”节),而用手揉它却没有节(节,读jié,如竹节,谐则,指原则)。如一些技术、法门的东西,看是有的,事实也是有的,但是摸不着的,就是请教人家,人家也不会说的。又如“有钱可使鬼”,币厚言甜,“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于是“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这虽是公开的秘密,但要人家言传就难。此外,还有一些秘密、隐私的东西,都可以理解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

实践证明,这种“不死之道”不但揭示了自然界的天道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道,而且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道”(包括潜规则),揭示了社会的深层次问题,正因为如此,像中射之士这种狡诈之人才得以逃脱法律的制裁,甚至得以继续行骗。可见,如果任由这些邪恶之“道”发展下去,就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相关内容

  • 什么的启示作文大全
  • 下棋的启示作文400字 文竹的启示作文300字 一件小事的启示作文300字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300字 游戏的启示作文500字 清蒸鳜鱼的启示作文400字 学自行车的启示作文500字 登山的启示作文400字 浪花的启示作文400字 故宫的启示作文600字 游泳留下的启示作文600字 蚂蚱的启示作文6 ...

  • 中国文化与圣经文化的关系
  • 中国文化与圣经文化的关系 什么是文化?有着各种定义.作为一个基督徒,我想给出这样的定义:文化是在一种世界观的基础上框架的社会表现. 这个世界观就是对各种存在,包括神.灵界.大自然.人的认识,以及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起源与结果)的认识.这些世界观范畴内的认知,加上它们在社会各领域中的表现就 ...

  •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
  •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 <_____的启示>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 教学内容: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这本无字的书,从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画出发,交流生活中获得的启示. 2.选择生活中的一个角度,注意写清事情的经过,写明从中获得的启示. 3.在习作指导中,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小事中挖掘意义 ...

  • 爱德华·赫伯特自然神论思想论要
  • [摘要]爱德华·赫伯特被后世称为自然神论之父,他提出作为自然真理的五条"共同观念"才是确定宗教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基础:自然真理要以启示真理为补充,启示真理又分为狭义的启示真理和广义的启示真理.赫伯特的自然神论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自然神论(Deism)又称&qu ...

  • 第四单元习作启示
  • 第四单元习作--生活中的启示 一.导入谈话 作者并没有跳出来高声呐喊那些道理,仅仅在文首.文中.文末用简洁平实的话交代了一下.所有打动读者的都是这些事例,用事实说话,才更有分量.同时,五年级上的你们也只能选择用事实讲话,若强行用大篇幅议论,试图完成夹叙夹议的文章则会让道理架空,变得油水两张皮. 二. ...

  • [每日知识产权讲座4]关于现有技术是否存在技术启示的思考
  • [讲座4]关于现有技术是否存在技术启示的思考 一.引言 创造性的判断应在技术事实认定的基础上进行法律的评判,其理论上应当是客观的,但往往主观影响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存在,无法完全避免.在采用"三步法"进行关于创造性判断时,第三步为"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 ...

  • 三字经最全解释
  • 三字经最全分析解释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

  • 考试的启示
  • ***的启示 写作要求: 在你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事情吧,从这些事情中我们收获了许多人生的启示.请以"生活中的启示"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事情过程要写完整.清晰,描写力求细致.写清得到的启示,并写出真情实感. 选材提示: 这个"生活中",我们可 ...

  • 三字经 译文和启示(四)
  • 古今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启示: "读史使人明智".如果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当成一个大家庭的家谱,那么当我们回顾前人的经验时,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有用的东西. [译文]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 ...

  • 圣经中的表号
  • 解开圣经中的表号 为什么圣经的预言都隐藏于表号之中? 路加福音 8 章10节,耶稣说:"上帝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至于别人,就用比喻,叫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明.'" 上帝通过先知所启示的预言,很多都牵涉到以色列民的敌国或敌基督的势力,如果以明文写出来,圣经势必会被销毁,很难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