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之药”有许多版本,《韩非子》:“有人向楚王献上不死之药,掌管通报的谒者把药拿进宫去。中射之士(卫士)问道:‘是可以吃的吗?’谒者说:‘可以。’于是把药抢过去吃了。楚王大发脾气,叫人要把中射之士杀了。中射之士请人去劝说楚王,说:‘臣下问了谒者,他说:‘可以吃。’所以臣下就把药吃下去了。这事臣下是没有罪的,罪在谒者身上。而且那人献上的是不死之药,臣下吃了而王又把我杀了,那就是死药,是那人欺骗了王。要知道杀了无罪的臣下来证明王被别人所欺骗,倒不如把臣放了。’楚王便没有杀他。”
这个故事一直以来对后世影响很大,鄙人通过学习,把它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违反逻辑竟能忽悠人。这个故事有两个逻辑陷阱:第一个违反了逻辑的同一律,偷换了概念。如中射之士故意问谒者:这药‘是可以吃的吗?’谒者不知是计,随口答道:‘可以吃。’而他则把可以吃的药故意曲解为他有权吃的药,并把责任推到谒者身上;第二个则故意扩大了不死之药的内涵,把治病的不死之药与被杀死之死“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联系起来证明:如果楚王杀了他,说明就是死药而不是不死之药,并以此来明他无罪,罪在献药之人。这真是岂有此理,强词夺理,诡诈无极!
第二,说明了楚王的昏庸和赏罚不明。如“中射之士请人去劝说楚王”,他不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原因,而是没有耳骨──耳朵软的,风来从风,雨来从雨,偏听偏信,仅凭一面之词就把他放了,说明楚王的昏庸才会被人愚弄,同时说明他赏罚不明,不能以理服人。韩非子说过:“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意思是:“君主的忧患在于相信别人。相信了别人,就为别人所控制。”楚王就是如此。可见,一个强大的楚国到后来之所以会走向灭亡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这种“不死之药”揭示了一种“不死之道”。这个“道”通过转化、变化,从形式上,已由道具变成了具体的法,从内容上,也就不再是逻辑的游戏了,于是这个“道”可以理解为:
其一,可以说的“道”(大道)。如正道、道义、天道,以及事物的发展规律,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存在就是合理”等,这些“道”都是可以公开说的大道理。然而,“天意从来高难问”,像“天道”与道家所说的“道”,这些博大精深的东西,既不是一般人,也不是短时间能说得清、道得明的,更不要说鄙人了,因此不敢多言,还请诸君见谅!在此,只能简单说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道”罢了。
其二,不一定可以说的“道”(小道)。从实践来看,一是只做不说的。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钻政策、法律的空子,有政策不执行,绕开政策、法规的“红线”走,或打擦边球。又如“法不责众” 等,这些都是只做不说,做了再说,扰乱社会的“道”,于是“奸奸巧巧又煎又炒,老老实实没得吃”。二是只说不做的。如有些人对不愿意执行的政策、法规总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他们口头上说得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使人信以为真,甚至为之动容,而在行动上却无动于衷,不是从客观上找原因,就是推诿、扯皮,于是推来推去,时间过去,最后是不了了之,谁也不负责任。三是有罪的变成无罪,无罪的变成有罪。如像中射之士犯了王法,本是该杀的,但他却通过请人把罪责推得一干二净,并把罪责推到谒者和献不死之药的人身上,有罪的变成无罪,无罪的变成有罪,狡诈之人往往就是如此。当然,事实的确如此,但并非总是如此。
其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秘密、隐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种类繁多,一言难尽,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来说,就像是日历上的节日,表面看去有节(如“端午”节),而用手揉它却没有节(节,读jié,如竹节,谐则,指原则)。如一些技术、法门的东西,看是有的,事实也是有的,但是摸不着的,就是请教人家,人家也不会说的。又如“有钱可使鬼”,币厚言甜,“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于是“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这虽是公开的秘密,但要人家言传就难。此外,还有一些秘密、隐私的东西,都可以理解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
实践证明,这种“不死之道”不但揭示了自然界的天道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道,而且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道”(包括潜规则),揭示了社会的深层次问题,正因为如此,像中射之士这种狡诈之人才得以逃脱法律的制裁,甚至得以继续行骗。可见,如果任由这些邪恶之“道”发展下去,就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不死之药”有许多版本,《韩非子》:“有人向楚王献上不死之药,掌管通报的谒者把药拿进宫去。中射之士(卫士)问道:‘是可以吃的吗?’谒者说:‘可以。’于是把药抢过去吃了。楚王大发脾气,叫人要把中射之士杀了。中射之士请人去劝说楚王,说:‘臣下问了谒者,他说:‘可以吃。’所以臣下就把药吃下去了。这事臣下是没有罪的,罪在谒者身上。而且那人献上的是不死之药,臣下吃了而王又把我杀了,那就是死药,是那人欺骗了王。要知道杀了无罪的臣下来证明王被别人所欺骗,倒不如把臣放了。’楚王便没有杀他。”
这个故事一直以来对后世影响很大,鄙人通过学习,把它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违反逻辑竟能忽悠人。这个故事有两个逻辑陷阱:第一个违反了逻辑的同一律,偷换了概念。如中射之士故意问谒者:这药‘是可以吃的吗?’谒者不知是计,随口答道:‘可以吃。’而他则把可以吃的药故意曲解为他有权吃的药,并把责任推到谒者身上;第二个则故意扩大了不死之药的内涵,把治病的不死之药与被杀死之死“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联系起来证明:如果楚王杀了他,说明就是死药而不是不死之药,并以此来明他无罪,罪在献药之人。这真是岂有此理,强词夺理,诡诈无极!
第二,说明了楚王的昏庸和赏罚不明。如“中射之士请人去劝说楚王”,他不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原因,而是没有耳骨──耳朵软的,风来从风,雨来从雨,偏听偏信,仅凭一面之词就把他放了,说明楚王的昏庸才会被人愚弄,同时说明他赏罚不明,不能以理服人。韩非子说过:“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意思是:“君主的忧患在于相信别人。相信了别人,就为别人所控制。”楚王就是如此。可见,一个强大的楚国到后来之所以会走向灭亡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这种“不死之药”揭示了一种“不死之道”。这个“道”通过转化、变化,从形式上,已由道具变成了具体的法,从内容上,也就不再是逻辑的游戏了,于是这个“道”可以理解为:
其一,可以说的“道”(大道)。如正道、道义、天道,以及事物的发展规律,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存在就是合理”等,这些“道”都是可以公开说的大道理。然而,“天意从来高难问”,像“天道”与道家所说的“道”,这些博大精深的东西,既不是一般人,也不是短时间能说得清、道得明的,更不要说鄙人了,因此不敢多言,还请诸君见谅!在此,只能简单说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道”罢了。
其二,不一定可以说的“道”(小道)。从实践来看,一是只做不说的。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钻政策、法律的空子,有政策不执行,绕开政策、法规的“红线”走,或打擦边球。又如“法不责众” 等,这些都是只做不说,做了再说,扰乱社会的“道”,于是“奸奸巧巧又煎又炒,老老实实没得吃”。二是只说不做的。如有些人对不愿意执行的政策、法规总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他们口头上说得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使人信以为真,甚至为之动容,而在行动上却无动于衷,不是从客观上找原因,就是推诿、扯皮,于是推来推去,时间过去,最后是不了了之,谁也不负责任。三是有罪的变成无罪,无罪的变成有罪。如像中射之士犯了王法,本是该杀的,但他却通过请人把罪责推得一干二净,并把罪责推到谒者和献不死之药的人身上,有罪的变成无罪,无罪的变成有罪,狡诈之人往往就是如此。当然,事实的确如此,但并非总是如此。
其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秘密、隐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种类繁多,一言难尽,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来说,就像是日历上的节日,表面看去有节(如“端午”节),而用手揉它却没有节(节,读jié,如竹节,谐则,指原则)。如一些技术、法门的东西,看是有的,事实也是有的,但是摸不着的,就是请教人家,人家也不会说的。又如“有钱可使鬼”,币厚言甜,“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于是“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这虽是公开的秘密,但要人家言传就难。此外,还有一些秘密、隐私的东西,都可以理解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
实践证明,这种“不死之道”不但揭示了自然界的天道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道,而且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道”(包括潜规则),揭示了社会的深层次问题,正因为如此,像中射之士这种狡诈之人才得以逃脱法律的制裁,甚至得以继续行骗。可见,如果任由这些邪恶之“道”发展下去,就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和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