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概论笔试复习资料 可能不全面大家参考
一、 中国传统音乐按照流行的场所和流行的人群阶层的分类。
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
二、中国民族音乐五大类的分类。
民歌、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
三、 民歌的艺术特点。
(1)、诗与乐的高度结合
(2)、用短小的结构、凝练的音乐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
(3)、创作过程的集体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表演过程的即兴性、曲调传统的变异性
四、 汉族民歌的分类角度常见的有两种 分别是按民歌体裁和按民歌产生所在地的色彩区分类。
按体裁
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按色彩
1 北方色彩 东北、华北、西北
2 南方色彩 江南、闽粤、湘鄂、西南
五、劳动号子定义及劳动号子的功能 劳动号子的分类及音乐特征 定义
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 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民歌
功能
(1)实用功能:在劳动中具有发出号令、组织劳动、指挥劳动、调节精力、鼓舞劳动情绪等功能
2表现功能:能抒发劳动者的感情、表现了人的喜怒哀乐、给人以精神上愉悦的感受
分类
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和船渔号子
特征
1 坚实有力、粗犷豪迈的音乐风格
2 歌词创作的即兴性
3 节奏的律动性音乐材料的重复性
4 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段接、句接、密接、重叠
5 曲式结构 乐句反复段落 回返式
六、山歌的在全国各地的不同的叫法。山歌按照两种不同角度的分类。
北方 山西的《山曲》
陕北的《信天游》 内蒙的《爬山调》
1
青海的、宁夏、甘肃一带的《花儿》 弥渡山歌
四川的《神歌》等 兴国山歌
南方 柳州山歌
客家山歌
分类
1. 按歌唱场合的分类: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
2. 按歌唱方法的分类: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
七、 陕北信天游的流行区域 歌词特点以及音乐特点。
流行地区:陕西北部和宁夏、甘肃的东部
歌词特点:喜用比兴、叠字
音乐特点:曲调多为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 上句呈开放型 下句呈收拢型。
曲调类型 a 、节奏自由 旋律起伏较大 音域较宽 音调高亢开阔 具有较强的山歌性格 b节奏较匀称固定 旋律较平和抒婉 比较接近小调的性格
八、青海花儿的分布地区 唱法以及曲调和歌词特点。
分布地区
宁夏、甘肃、青海
唱法
尖音 假声 、苍音 真声 、真假声并用 具有高亢、奔放、粗犷、刚健的风格。
曲调歌词
花儿的曲调多称为“令” 之前冠以地名、族名、花名或其他。其唱词格式多样 衬词丰富 曲调结构也较多样 以呼应型的两句体为多。
九、山西山曲的分布地区 内容题材。
流行地区
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一带和陕西的府谷、神木
内容
以“走西口”生活和爱情生活者较多
乐曲结构短小 多为上下句结构
旋律起伏度较大 情感真挚粗犷。
十、山歌的音乐特征。
1 音乐奔放、嘹亮、曲调悠长、节奏自由 广泛使用自由延长音和拖腔
2 歌词多在自然景观的联想下即兴创作 喜用语气衬词
3 演唱形式以独唱最多 此外还有对唱、数人接唱、齐唱等
4 音乐结构多为一段体 常见的组合形式有二句体、四句体、五句体、超五句和联八句
2
十一、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常见的有哪几种 每一类的代表民歌。
1 孟姜女调 江苏苏州的《孟姜女》、 《月儿弯弯照九州》、东北的 《摇篮曲》等 2 鲜 花 调 江苏扬州的《茉莉花》
3 绣 荷 包 山西晋中的《绣荷包》
4 剪靛花凋 河北南皮的《放风筝》、江苏苏州的《姑苏风光》中的《马头调》等
十二、地方性小调的定义。以及按照歌曲题材和内容的分类方法。每一类有哪些代表民歌。
定义
在某一地域内传唱 并和当地方言、民间音调紧密联系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小调
分类方法及代表作品
1 表现农村生活的地方性小调 云南的《农家苦》、 四川的《庄稼调》、 《采花》、 河北的《小白菜》等
2 表现爱情生活的地方性小调 陕北的《三十里铺》、 《五哥放羊》等
3 表现儿童生活的地方性小调 湖南的《鸭婆子呷呷》、 云南的《猜调》等
十三、歌舞性小调的分类。以及每一类有哪些代表民歌。
1 花鼓调 安徽的《凤阳花鼓》
2 灯调歌 江西的《杜鹃花开》
3 花灯调 四川的《黄杨扁担》、 云南的《十大姐》、 《绣荷包》等
4 采茶调 江西的《摘茶》
5 秧歌剧 陕北的《拥护八路军》
6. 跑旱调 《跑旱船》
十四、 戏剧与戏曲的关系、中国戏曲的定义、戏曲唱腔结构的分类。
关系
我们说的“戏剧”实指剧本 戏剧文学 在西方 戏剧 即指话剧。在中国 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
定义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 是以文学剧本为主体 以音乐、舞蹈、表演含武术、杂技、舞美 等为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
分类
1. 昆山腔
2. 高腔
3. 梆子腔
4. 皮黄腔
5. 越剧 尺调腔
6.评剧 板腔体
7.黄梅戏 花腔、平词
8.湖南花鼓戏 板腔体和曲牌体的综合结构
十五、剧种与声腔的定义及各自的分类。
剧种定义
3
戏曲剧种是根据起源地点、流行地区、艺术特色和民族等因素而划分的戏曲种类 剧种分类
根据使用声腔的多少分单声腔剧种和多声腔剧种
声腔定义
通常是指具有渊源关系的某些剧种 所使用的音乐特征一致的腔调
声腔分类
昆山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
地方剧种声腔越剧 尺调腔
十六、昆山腔的音乐种类 音乐结构。昆剧的代表作品及著名唱段。
音乐种类
1北曲 源于北方民间音乐 用七声音阶 旋律跳进较多 音域广 节奏急促活跃 无赠板 字多调促 辞情多于声情 宜表现慷慨激昂之情。
2南曲 源于南方民间音乐 用五声音阶 旋律迂回曲折 多用级进 节奏舒展平稳 有特慢的加赠板 4/8拍 , 字少腔长 声情多于辞情 宜表现感伤、凄婉、怀念等
音乐结构
曲牌联缀 南套、北套、南北合套
每一套曲由若干支曲牌联缀而成。套曲结构为引子+ 正曲+ 尾声。
节拍形式主要有 一板三眼 4/4拍 、一板一眼 4/2拍 、散板 自由节拍 和加赠板的 4/8拍 。
代表作品及唱段
首部作品 《浣纱记》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清代洪升《长生殿》、 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十七、皮黄腔的起源、分布剧种及伴奏乐队。
起源
皮黄腔是西皮腔和二黄腔的合称。
一般认为西皮腔是陕西秦腔传至湖北 先演变为襄阳腔 后演变为西皮腔。
二黄腔是在长江中游一带南方音乐土壤中诞生的。
分布剧种
京剧、汉剧、湘剧、徽剧、粤剧、赣剧、川剧、婺剧、滇剧等。 均采用皮黄腔。
伴奏乐器
京胡、月琴、京二胡等。 俗称“三大类”
配以笙、笛、唢呐和整套打击乐器。
十八、二黄腔的定弦、分类及音乐特点。
二黄腔 定弦为“ 5 2 ”弦式 音乐特点:曲调以级进较多,流畅平和,各板式多采用板起板落,节奏较平稳,速度较慢,具有南方音乐特点,宜表现悲伤感叹之情
4
反二黄腔 其采用15定弦 音乐特点:曲调是二黄腔的移调变化,宜表现哀怨或悲愤之情。
十九、西皮腔的定弦、分类及音乐特点。
西皮腔
京胡定弦“ 6 3 ”弦式 音乐特点:跳进较大,各板式多采取眼起板落,节奏活跃,具有北方性格,宜表现愉快活泼或慷慨激昂之情
反西皮腔 其也用6 3定弦 音乐特点: 曲调则是西皮腔的高弦低唱 宜表现凄凉、悲愤之情 高弦低唱。
二十、京剧的历史 唱腔及板式。
历史
徽汉合流(1790---1862)
老生谭鑫培时期 1862---1908
旦角梅兰芳时期 民国时期
文革样板戏时期 建国后
唱腔及板式
除了西皮腔、二黄腔为主外 还有昆腔、吹腔、高拨子、四平调、南梆子等
板式
板式也较为完善 西皮腔有导板、慢板 4/4拍 、快三眼 4/4拍 、原板 4//2或4/1拍、流水 4/1拍 、快板 4/1拍) 、摇板等
传统二黄腔有导板、慢板、快三眼、原板、回龙、散板、摇板等。
现代京剧中仿效西皮二六、流水、快板的特点 创造了二黄的二六、流水和快板 增强了二黄腔的表现力。
唱段
《贵妃醉酒》之《海岛冰轮》
《白毛女》之 《躲账归来》
《杜鹃山》之《家住安源》等。
二十一、黄梅戏的历史、唱腔。剧本的分类。以及代表剧目和优秀唱段。
历史
(1)清代乾隆年间鄂、晥、赣交界地方小戏 后东移至安庆的怀宁地区
(2)民国之后职业班社的出现 a 、新舞台 b 、爱仁戏院 (1931 年安徽安庆市 新舞台 爱仁戏院。上演剧目《文素臣》 )
( 3)建国以后的新发展 1953 年后 安徽省安庆市成立了黄梅戏剧团。演员 严凤英、王少舫。
唱腔
1 花 腔 多用于歌舞小戏 具有生活气息、民歌风味 喜用衬词
2 平词调 正本戏唱腔 平词调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 常用于大段叙述 抒情 听起来委婉悠扬。
剧目有两类
小戏和正本戏 各有不同唱腔。
5
代表剧目及唱段
小戏《打猪草》之《对花》、 正本戏《天仙配》之《夫妻双双把家还》、
正本戏《女驸马》之《谁料皇榜中状元》等。
二十二、越剧的历史、唱腔 (尺调腔的音乐特点) 及板式
历史
产生于浙江嵊县东王村
1、1906 年前后 由当地农民演唱当地的山歌、小调和“落地说书” 称之为“的笃班”、“小歌班”。 后进入市镇 业余班社发展为职业班社。
2、1916 年进入上海 吸收绍剧、滩簧、京剧等因素 经历了“绍兴文戏”、 “女子越剧”等阶级 渐次成熟 以其抒情细腻的独特艺术风格 成为全国文明的剧种。
3、1942年袁雪芬改革 尺调腔
4、建国以后的发展 戏曲影片
唱腔
越剧的唱腔属于板腔体结构 基本唱腔有三 尺调腔 定弦“ 5 2 ” 均用 1=G
弦下调腔 定弦 1 5
四工调腔 定弦 6 3
1、唱腔旋法以级进为主。曲调委婉舒展。徵宫交替
2、大量运用“7”音七声徵调式
3、核心旋法27 727 23
板式
慢板、慢中板、中板、紧中板、快板、器板、散板、清板等
二三十、越剧的伴奏、代表剧目与唱段。
伴奏
采用小型民乐队伴奏 有越胡 主胡 、三弦、月琴、琵琶、笙、箫、笛、大胡、鼓板等
代表剧目与唱段
《祥林嫂》
《红楼梦》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楼台会》。
Power by YOZOSOFT
6
民族概论笔试复习资料 可能不全面大家参考
一、 中国传统音乐按照流行的场所和流行的人群阶层的分类。
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
二、中国民族音乐五大类的分类。
民歌、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
三、 民歌的艺术特点。
(1)、诗与乐的高度结合
(2)、用短小的结构、凝练的音乐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
(3)、创作过程的集体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表演过程的即兴性、曲调传统的变异性
四、 汉族民歌的分类角度常见的有两种 分别是按民歌体裁和按民歌产生所在地的色彩区分类。
按体裁
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按色彩
1 北方色彩 东北、华北、西北
2 南方色彩 江南、闽粤、湘鄂、西南
五、劳动号子定义及劳动号子的功能 劳动号子的分类及音乐特征 定义
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 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民歌
功能
(1)实用功能:在劳动中具有发出号令、组织劳动、指挥劳动、调节精力、鼓舞劳动情绪等功能
2表现功能:能抒发劳动者的感情、表现了人的喜怒哀乐、给人以精神上愉悦的感受
分类
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和船渔号子
特征
1 坚实有力、粗犷豪迈的音乐风格
2 歌词创作的即兴性
3 节奏的律动性音乐材料的重复性
4 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段接、句接、密接、重叠
5 曲式结构 乐句反复段落 回返式
六、山歌的在全国各地的不同的叫法。山歌按照两种不同角度的分类。
北方 山西的《山曲》
陕北的《信天游》 内蒙的《爬山调》
1
青海的、宁夏、甘肃一带的《花儿》 弥渡山歌
四川的《神歌》等 兴国山歌
南方 柳州山歌
客家山歌
分类
1. 按歌唱场合的分类: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
2. 按歌唱方法的分类: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
七、 陕北信天游的流行区域 歌词特点以及音乐特点。
流行地区:陕西北部和宁夏、甘肃的东部
歌词特点:喜用比兴、叠字
音乐特点:曲调多为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 上句呈开放型 下句呈收拢型。
曲调类型 a 、节奏自由 旋律起伏较大 音域较宽 音调高亢开阔 具有较强的山歌性格 b节奏较匀称固定 旋律较平和抒婉 比较接近小调的性格
八、青海花儿的分布地区 唱法以及曲调和歌词特点。
分布地区
宁夏、甘肃、青海
唱法
尖音 假声 、苍音 真声 、真假声并用 具有高亢、奔放、粗犷、刚健的风格。
曲调歌词
花儿的曲调多称为“令” 之前冠以地名、族名、花名或其他。其唱词格式多样 衬词丰富 曲调结构也较多样 以呼应型的两句体为多。
九、山西山曲的分布地区 内容题材。
流行地区
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一带和陕西的府谷、神木
内容
以“走西口”生活和爱情生活者较多
乐曲结构短小 多为上下句结构
旋律起伏度较大 情感真挚粗犷。
十、山歌的音乐特征。
1 音乐奔放、嘹亮、曲调悠长、节奏自由 广泛使用自由延长音和拖腔
2 歌词多在自然景观的联想下即兴创作 喜用语气衬词
3 演唱形式以独唱最多 此外还有对唱、数人接唱、齐唱等
4 音乐结构多为一段体 常见的组合形式有二句体、四句体、五句体、超五句和联八句
2
十一、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常见的有哪几种 每一类的代表民歌。
1 孟姜女调 江苏苏州的《孟姜女》、 《月儿弯弯照九州》、东北的 《摇篮曲》等 2 鲜 花 调 江苏扬州的《茉莉花》
3 绣 荷 包 山西晋中的《绣荷包》
4 剪靛花凋 河北南皮的《放风筝》、江苏苏州的《姑苏风光》中的《马头调》等
十二、地方性小调的定义。以及按照歌曲题材和内容的分类方法。每一类有哪些代表民歌。
定义
在某一地域内传唱 并和当地方言、民间音调紧密联系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小调
分类方法及代表作品
1 表现农村生活的地方性小调 云南的《农家苦》、 四川的《庄稼调》、 《采花》、 河北的《小白菜》等
2 表现爱情生活的地方性小调 陕北的《三十里铺》、 《五哥放羊》等
3 表现儿童生活的地方性小调 湖南的《鸭婆子呷呷》、 云南的《猜调》等
十三、歌舞性小调的分类。以及每一类有哪些代表民歌。
1 花鼓调 安徽的《凤阳花鼓》
2 灯调歌 江西的《杜鹃花开》
3 花灯调 四川的《黄杨扁担》、 云南的《十大姐》、 《绣荷包》等
4 采茶调 江西的《摘茶》
5 秧歌剧 陕北的《拥护八路军》
6. 跑旱调 《跑旱船》
十四、 戏剧与戏曲的关系、中国戏曲的定义、戏曲唱腔结构的分类。
关系
我们说的“戏剧”实指剧本 戏剧文学 在西方 戏剧 即指话剧。在中国 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
定义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 是以文学剧本为主体 以音乐、舞蹈、表演含武术、杂技、舞美 等为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
分类
1. 昆山腔
2. 高腔
3. 梆子腔
4. 皮黄腔
5. 越剧 尺调腔
6.评剧 板腔体
7.黄梅戏 花腔、平词
8.湖南花鼓戏 板腔体和曲牌体的综合结构
十五、剧种与声腔的定义及各自的分类。
剧种定义
3
戏曲剧种是根据起源地点、流行地区、艺术特色和民族等因素而划分的戏曲种类 剧种分类
根据使用声腔的多少分单声腔剧种和多声腔剧种
声腔定义
通常是指具有渊源关系的某些剧种 所使用的音乐特征一致的腔调
声腔分类
昆山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
地方剧种声腔越剧 尺调腔
十六、昆山腔的音乐种类 音乐结构。昆剧的代表作品及著名唱段。
音乐种类
1北曲 源于北方民间音乐 用七声音阶 旋律跳进较多 音域广 节奏急促活跃 无赠板 字多调促 辞情多于声情 宜表现慷慨激昂之情。
2南曲 源于南方民间音乐 用五声音阶 旋律迂回曲折 多用级进 节奏舒展平稳 有特慢的加赠板 4/8拍 , 字少腔长 声情多于辞情 宜表现感伤、凄婉、怀念等
音乐结构
曲牌联缀 南套、北套、南北合套
每一套曲由若干支曲牌联缀而成。套曲结构为引子+ 正曲+ 尾声。
节拍形式主要有 一板三眼 4/4拍 、一板一眼 4/2拍 、散板 自由节拍 和加赠板的 4/8拍 。
代表作品及唱段
首部作品 《浣纱记》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清代洪升《长生殿》、 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十七、皮黄腔的起源、分布剧种及伴奏乐队。
起源
皮黄腔是西皮腔和二黄腔的合称。
一般认为西皮腔是陕西秦腔传至湖北 先演变为襄阳腔 后演变为西皮腔。
二黄腔是在长江中游一带南方音乐土壤中诞生的。
分布剧种
京剧、汉剧、湘剧、徽剧、粤剧、赣剧、川剧、婺剧、滇剧等。 均采用皮黄腔。
伴奏乐器
京胡、月琴、京二胡等。 俗称“三大类”
配以笙、笛、唢呐和整套打击乐器。
十八、二黄腔的定弦、分类及音乐特点。
二黄腔 定弦为“ 5 2 ”弦式 音乐特点:曲调以级进较多,流畅平和,各板式多采用板起板落,节奏较平稳,速度较慢,具有南方音乐特点,宜表现悲伤感叹之情
4
反二黄腔 其采用15定弦 音乐特点:曲调是二黄腔的移调变化,宜表现哀怨或悲愤之情。
十九、西皮腔的定弦、分类及音乐特点。
西皮腔
京胡定弦“ 6 3 ”弦式 音乐特点:跳进较大,各板式多采取眼起板落,节奏活跃,具有北方性格,宜表现愉快活泼或慷慨激昂之情
反西皮腔 其也用6 3定弦 音乐特点: 曲调则是西皮腔的高弦低唱 宜表现凄凉、悲愤之情 高弦低唱。
二十、京剧的历史 唱腔及板式。
历史
徽汉合流(1790---1862)
老生谭鑫培时期 1862---1908
旦角梅兰芳时期 民国时期
文革样板戏时期 建国后
唱腔及板式
除了西皮腔、二黄腔为主外 还有昆腔、吹腔、高拨子、四平调、南梆子等
板式
板式也较为完善 西皮腔有导板、慢板 4/4拍 、快三眼 4/4拍 、原板 4//2或4/1拍、流水 4/1拍 、快板 4/1拍) 、摇板等
传统二黄腔有导板、慢板、快三眼、原板、回龙、散板、摇板等。
现代京剧中仿效西皮二六、流水、快板的特点 创造了二黄的二六、流水和快板 增强了二黄腔的表现力。
唱段
《贵妃醉酒》之《海岛冰轮》
《白毛女》之 《躲账归来》
《杜鹃山》之《家住安源》等。
二十一、黄梅戏的历史、唱腔。剧本的分类。以及代表剧目和优秀唱段。
历史
(1)清代乾隆年间鄂、晥、赣交界地方小戏 后东移至安庆的怀宁地区
(2)民国之后职业班社的出现 a 、新舞台 b 、爱仁戏院 (1931 年安徽安庆市 新舞台 爱仁戏院。上演剧目《文素臣》 )
( 3)建国以后的新发展 1953 年后 安徽省安庆市成立了黄梅戏剧团。演员 严凤英、王少舫。
唱腔
1 花 腔 多用于歌舞小戏 具有生活气息、民歌风味 喜用衬词
2 平词调 正本戏唱腔 平词调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 常用于大段叙述 抒情 听起来委婉悠扬。
剧目有两类
小戏和正本戏 各有不同唱腔。
5
代表剧目及唱段
小戏《打猪草》之《对花》、 正本戏《天仙配》之《夫妻双双把家还》、
正本戏《女驸马》之《谁料皇榜中状元》等。
二十二、越剧的历史、唱腔 (尺调腔的音乐特点) 及板式
历史
产生于浙江嵊县东王村
1、1906 年前后 由当地农民演唱当地的山歌、小调和“落地说书” 称之为“的笃班”、“小歌班”。 后进入市镇 业余班社发展为职业班社。
2、1916 年进入上海 吸收绍剧、滩簧、京剧等因素 经历了“绍兴文戏”、 “女子越剧”等阶级 渐次成熟 以其抒情细腻的独特艺术风格 成为全国文明的剧种。
3、1942年袁雪芬改革 尺调腔
4、建国以后的发展 戏曲影片
唱腔
越剧的唱腔属于板腔体结构 基本唱腔有三 尺调腔 定弦“ 5 2 ” 均用 1=G
弦下调腔 定弦 1 5
四工调腔 定弦 6 3
1、唱腔旋法以级进为主。曲调委婉舒展。徵宫交替
2、大量运用“7”音七声徵调式
3、核心旋法27 727 23
板式
慢板、慢中板、中板、紧中板、快板、器板、散板、清板等
二三十、越剧的伴奏、代表剧目与唱段。
伴奏
采用小型民乐队伴奏 有越胡 主胡 、三弦、月琴、琵琶、笙、箫、笛、大胡、鼓板等
代表剧目与唱段
《祥林嫂》
《红楼梦》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楼台会》。
Power by YOZOSOFT
6